2021-09-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偏鄉
共找到
470
筆 文章
-
-
2021-09-11 新聞.杏林.診間
讓醫療與教育平等!陳宥達,展臂接住遲緩兒
20歲,正是揚帆待發的年紀,就讀醫學系,更將展開世人眼中的黃金人生。一位大三的醫學生卻在此時罹患甲狀腺癌,他曾經恐懼、曾經埋怨,最後勇敢走出陰霾,決心把握生命為偏鄉奉獻,搶救無數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弱勢家庭點亮希望的燈。他是陳宥達,北醫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今年33歲,投入公益多年,創辦展臂閱讀協會,募集上萬本童書,帶領醫護、學生和志工,深入全台偏鄉設立據點,在診間建立親子共讀模式。鄉下小男孩的熱情助人最樂「親子共讀就是醫師的處方箋,向家長和醫護人員推廣嬰幼兒閱讀,帶著孩子一起說故事、聽故事,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語言和腦部發展。」一談起親子共讀,陳宥達年輕的臉上,有著滿滿的誠摯與熱切。他說,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的比例約為6%至8%,但在台灣偏鄉,因為經濟落後、隔代教養和缺乏刺激等因素,幼兒疑似發展遲緩的比例高達20%以上,70%的家庭不曾有過親子共讀,47%沒有童書,因此他希望在最需要的地方撒下閱讀的種子,讓醫護成為閱讀的推手,突破偏鄉家庭的教養困境。這樣的宏願,來自陳宥達骨子裡的熱情。他出生在彰化田尾,從小就是街坊鄰居眼中熱心活潑的小男孩,在人情味濃郁的鄉間,哪個同學朋友家裡有事要忙,他一定會出現在現場,當起義工小幫手。「我常常到處去鄰居家做家庭代工,還幫同學家賣過章魚燒,我一直喜歡那種幫忙別人的感覺,看到別人有了成果、露出了笑容,是我最開心的事…」回想童年,陳宥達的語氣依然像個小男孩。上了高中,他開始用功唸書,心裡隱隱有個念頭─幫助更多人,19歲的夏天,考進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一面當新鮮人,一面兼家教存錢,只為實現下一個心願─參加醫療志工團前進非洲。一年多後,陳宥達存夠八萬元,跟隨醫療公益組織台灣路竹會到了馬達加斯加。在馬達加斯加的窮鄉僻壤裡,他看到當地居民因為療資源不足,即使只是跌倒擦傷等小傷口,卻因為感染,進而引發難以收拾的的破傷風甚至敗血症。陳宥達最難忘有一回,幫一個非洲小孩進行頭部傷口清創,竟然必須先清掉他傷口上的一群蒼蠅,再洗去層層污垢,才能展開治療,而受傷的小孩緊抿著嘴不哭不閙,彷彿這樣的傷口早已是生命中的必然。當時大二的陳宥達心裡很痛、很震憾,「我一直問自己,還可以再多做點什麼?」兩周的非洲之旅結束後,他下定決心,這一生,從習醫到行醫,一定要幫助更多在困境中的人們。罹癌教會我把握生命做想做的事回台後不久,命運卻給了陳宥達一個考驗,他罹患甲狀腺癌,整整幾個月驚疑懼怖,最後他想起那個非洲的孩子,發現自己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台灣已是莫大的幸運,一顆心平靜下來後更深思,人的生命有限,一定要把握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接下來,他兩度開刀並接受放療,一面繼續學業,也不放棄行醫助人的心念,直到一天,他看到花蓮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多年前的一段話:「台北的醫生,到美國很近,去花蓮很遠…。」短短十多個字,重重敲擊陳宥達的心,想起自己曾去過非洲當義工,也去過北醫大在美國、日本的姐妹校交流學習,卻從沒想過去花蓮,沒想過腳下的這方島嶼,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服務不必到天涯海角,莒光號到得了的地方,就有無數雙眼期盼著。」陳宥達在心中告訴自己,他許下承諾,留在台灣,把服務的腳步走進偏鄉。就讀醫學院的最後一年,陳宥達因復發治療而需休學,因此決定走不一樣的路,參加北醫教授張耀懋發起、聯合醫學基金會舉辦的「史懷哲2.0青年偏鄉常駐計畫」,前進高雄的那瑪夏地區。偏鄉診間裡的童書孩子的眼睛亮了那瑪夏境內主要是原住民部落,陳宥達發現多數小孩有語言遲緩的現象,許多三四歲的孩子只能說有限的單字,而他不想只做旁觀者,也不想只當個蜻蜓點水般的短期駐點醫生,於是他把駐點時間從一個月延長為半年,更開始設法尋求解方。他積極蒐尋文獻,發現2014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發表推廣「兒童早期素養提升」的文獻,美國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ROR)」更發起診間親子共讀模式,預防幼兒發展遲緩的效果卓著。於是陳宥達全力推動ROR走入那瑪夏社區,讓兒童早期素養與兒科醫療照護結合。他先製作衛教單,說服衛生所,在診間設置友善閱讀空間,提供童書,協助家長帶著孩子共讀。他還教家長們:「不是只說書裡的故事給孩子聽,而是要用童書和孩子對話,」醫師也同時可在共讀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發展評估。(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8-30 新聞.長期照護
失蹤老人協尋中心20周年/愛的手鍊再升級 幫他找到回家的路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創立失蹤老人協尋中心20年來推動「愛的手鍊」協尋輔具,幫助許多家庭找回迷途親友。今年時逢協尋中心20周年,在老盟與衛福部及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之下,越來越為社會大眾重視,如今進入數位時代,老盟期望未來除了科技輔具的導入可能,失蹤老人的議題能更深化於國人心中持續發酵。20年來總計發放32,614條愛的手鍊,成功尋回7,441人。老盟在本月21日舉辦20周年記者會暨線上論壇,全程在元氣網線上直播,副總統賴清德親自錄製影片,祝賀失蹤老人協尋中心20歲生日。賴清德提及,台灣已經邁向高齡社會,政府需與更多民間單位攜手合作,建構失蹤長者的協尋系統,讓長者順利找到回家的路。老盟秘書長張淑卿在論壇專題演講,回首失蹤協尋中心過往20年,總計發放32,614條愛的手鍊,成功尋回7,441人,透過愛的手鍊個案尋回率更高達100%。張淑卿說,適當的運用走失預防輔具,鼓勵長輩自由行動,才能有健康、快樂、有尊嚴的生活。屏東科技大學教授趙善如說,不管對家屬還是使用者而言,愛心手鍊的效果是可見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在走失後,因路人看到手鍊知道手鍊的功能,進而協助使用者順利返家,可見愛心手鍊所發揮的效應。優化手鍊功能,導入科技輔具概念,擴大協尋網絡。但現今時代變遷,該如何再優化手鍊本身的功能,是否導入科技輔具概念,警政單位與民間團體該如何合作,強化協尋脈絡,是接下來要面對的議題。警政署科長林大為表示,家屬發現家人走失,不要等到24小時後才與警政單位聯繫,最好第一時間通報。另外警政單位目前在各面向積極推廣協尋網路的完善。民眾透過直播在線上提問,台灣大車隊在偏鄉地區是否像在都市,可在車隊職勤時間有效發現及協助失蹤者?台灣大車隊經理梅耀宇表示,台灣大車隊重視司機員的訓練,會觀察乘客或行人有無異狀,由於系統完善,在偏鄉仍能發揮協尋效果。台灣大哥大副處長黃文華則認為手表體積小,電池效能高,有望成為協尋手鍊的新載具,提高協尋效能。疫情之下壓力增,失智症照護者身心更應被關注。台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舉例,以人為中心的失智症照護發展,在照護患者方面,需更關注照護的態度和方法,而非照護本身,不論是否處在疫情下的艱困,都能把握此一原則,更去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表示,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照護家庭壓力日增,卻未被關心,可以利用網路線上打造e日照的友善社區,如嘉義基督教醫院成立的線上日照平台,便有效的運用網路與需要被關懷的照護家庭聯繫,取得現況與送上溫暖及紓解的管道。台北市社會局副局長鄭文惠說,台北市政府也因應疫情,各長照中心推出如強化電話關懷訪視、線上辦理心理協談及紓壓活動,同時給家庭照顧者回饋等措施,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減少心理壓力。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副院長孫旻暐提出幾項疫情下照護者家庭該注意的事項,如善用居家時間建立良好互動、選擇適合的失智輔具來減少因汙名化產生的抗拒、一同建立規律的飲食與生活及養成運動習慣,並隨時注意過多疫情新聞或不當防疫消息的影響、注意相關藥物的存量。而對於民眾線上提問,不知如何讓長者願意攜帶愛心手鍊,孫旻暐也建議可以把配戴手鍊做為一種儀式性禮品贈與,讓手鍊在長者心中更有其意義。
-
2021-08-29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呷飽未
以前人講「吃飯皇帝大」,能夠坐下來好好吃一餐,就好像當皇帝一樣。但是對於許多長者而言,這樣平凡的幸福,卻可能千金也買不到。隨著年紀增長,不少長者都有因吞嚥困難,在進食過程發生噎到或嗆咳的經驗。此外,由於牙口及咀嚼能力的退化,只能進食軟質食物或因咬不碎食物而消化不良。味覺退化也會造成食欲變差,導致營養攝取不足。種種的問題,讓原本吃飯這麼基本的事變得困難重重。在心理層面上,有些獨居長者因為一個人吃飯感到寂寞,而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偏鄉的獨居老人甚至可能一天只吃一餐由公益團體送的餐盒。也有些長者因中風或退化而需要他人餵食,因此萌生「老了沒用」的自我否定感,放棄積極生活的意志。其實針對以上的問題,目前都有相關的產品及商業模式開發出來,若能適時引進,當能協助解決高齡者用餐的問題。首先在嗆咳及噎到的預防方面,日本已發展出所謂「介護食品」,讓身體開始退化的長輩,能在維持原有生活習慣、口味喜好、甚至是用餐尊嚴的情況下進食。根據日本介護食品協會UDF(Universal Design Food)的分類,將食品依軟硬程度分成「輕鬆咬」、「牙齦磨」、「舌可碎」及「好吞嚥」四個等級,日本很多食品廠商即依據此標準開發出不同口味的即食包,民眾可依據長者的牙口狀況選擇,而且兼顧美味及營養均衡。目前國內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正在台灣推動「銀髮友善食品Eatender」標章認證,將銀髮友善食品質地區分為類似日本UDF的「容易咀嚼」、「牙齦咀嚼」、「舌頭壓碎」及「無須咀嚼」四等級,希望未來可以看到更多本土口味的「銀髮友善食品」。長輩喝流質飲料常會遇到嗆咳問題,市面上已有增稠劑用以提高飲料的濃稠度;也有業者引進增稠飲料,照護者不用自行調配,其均勻的增稠質地可有效降低液體流動速度,避免液體進入氣管,預防嗆咳發生,同時保有飲品的原始風味。而在心理方面,疫情前很多社區舉辦銀髮共餐活動,老人家聚在一起聊天用餐可活化身心,可惜因疫情,多數共餐活動已暫停。國外針對高齡者餐食準備,出現新的商業模式。美國幅員廣濶,老人共餐不易,有網站提供預約「廚師到高齡者家中」的服務,一次幫老人家準備10-12道菜餚,可供長者好幾天用餐,而廚師到家中時還可順便跟長者聊天及觀察其身體狀況記錄給子女。另外,日本有名的連鎖居酒屋-和民集團則發展老人送餐服務,由其分布於全日本的據點準備便當,再由當地的老人協助配送給訂餐老人,送餐也送關懷,而負責送餐的老人還有薪資可領,是一個很有社會意義的營運模式。對於需要餵食的長者,目前也有很多進食輔具,有左手可握持的筷子,方便慣用手為右手的中風者自行進食;為失智長者開發的彩色餐具可提高食欲;也有專門針對巴金森患者設計的防手震餐具。這些都是要讓長者「自食其力」,找回用餐的尊嚴。用餐過程是口感、消化、視覺、味覺及嗅覺等感官的綜合享受,千萬不要忽視其重要性,在兼顧營養同時,做到色香味俱全,幫長輩找回用餐的期待與熱情。
-
2021-08-29 新聞.元氣新聞
斜槓醫師捐版稅 挺遠距醫療
年輕醫師「斜槓」的例子不少,甫獲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的神秘女聲「?te壞特」,是通過國考的外科醫師;今年東京奧運羽球「麟洋配」奪金,最先畫出球在界內得分決定性畫面,被稱為「新時代國旗」的原創者「黃豆泥」,也是醫師。他長期關注偏鄉醫療,把作品拍賣所得版稅捐給數位人道協會,支持偏鄉遠距醫療。「黃豆泥」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曾在榮總體系擔任實習醫師,目前就讀研究所,同時也是圖像創作者,與夥伴合創「病態美學」,曾與台中科博館合作「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以肺癌病理切片凸顯中部空汙問題。他說「看病理切片很痛苦,但圖像卻是美麗的,體現疾病痛苦跟美麗相互矛盾之處」。日前東奧羽球男雙金牌戰,最後一顆壓線球得分,為台灣奪下一面金牌,令不少民眾津津樂道。黃豆泥表示,很喜歡乾淨、具象徵性的符號,看到壓線球畫面後,腦中立刻浮現靈感,比賽結束十五分鐘內便完成繪製,沒想到後續反應熱烈,甚至出現版權爭議,讓他始料未及。版稅雖非大額捐款,黃豆泥決定捐給長期做遠距醫療的數位人道協會。黃豆泥說,就讀台中一中時曾參與偏鄉課輔近三年,發現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而台灣一年僅有一千三百個醫師名額,稀缺性高,但大多數想在大都市服務,希望藉捐款,提高社會對偏鄉醫療資源的關注。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想打BNT? 高端接種「爽約率」升高 彰化報到少2成
彰化縣今天施打高端疫苗第四天,但彰化過去三天傳出三起暈針事件,加上又有新疫苗BNT疫苗可以選擇,昨天預約施打高端的報到率只有8成,足足少2成,衛生局打電話詢問發現民眾受媒體報導疫苗不良反應影響施打意願,衛生局長葉彥伯說,中央已在釐清相關原因,有些看起來與高端疫苗沒有什麼關聯性的話,請大家可以放心施打。彰化施打高端疫苗第二天傳出20多歲大學生與40多多歲女性在衛生所暈針送醫,昨天上午又傳出一名50多歲男性打完針不適送醫,事後觀察已無大礙。葉彥伯說,原本第一天高端施打率達97%,但因不良反應傳出加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可預約BNT疫苗,多少影響民眾施打意願。彰化目前65歲以上疫苗施打已達77%,葉彥伯表示,先前評估預約平台會造成偏遠地區因為醫療資源和城鄉差距數位落差,因此透過衛生所造冊,一個一個去邀約通知,做了一些公共衛生上的努力,因此即使像西南角偏鄉大城鄉65到69歲也有78%,70到74歲更達約8成,目前接種率很均衡,表示保護力突破了城鄉差距數位落差的限制。葉彥伯也說,若將65歲以上由高到低排列會發現員林施打率最高達79.40%,因為都市化、醫療資源多、社經條件也比較好,所以施打率很高,可是第二名是二水鄉78.50%,偏鄉且醫療資源有限,只有幾家小型診所跟衛生所,但二水鄉透過社區的合作,公共衛生的努力,65歲以上的接種率也幾乎快要8成,跟員林市不相上下。其它像田中、埤頭也不是都市化的地方,但一樣施打率也很高,在英國65歲以上施打疫苗達到9成多,這個成績值得我們努力。
-
2021-08-26 新聞.元氣新聞
虛擬健保卡下一步/促成新一代家醫、落實分級醫療
健保署試辦虛擬健保卡邁入第三年,重點放在遠距醫療、居家醫療、視訊診療,但虛擬卡的QR code每次只有5分鐘效力。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提醒,用虛擬健保卡達成一次性的身份認證,只是最基本功能,後續應讓個案可選擇定期授權其家庭醫師,幫助醫師隨時掌握病況、引導家屬適時分級就醫,提升醫病互信合作、減少醫療浪費。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鄭維理表示,居家醫療醫師都會給病家LINE,提供案家無償諮詢,但醫師手邊沒健保卡,就看不到病人近期用藥及檢驗檢查結果,有了虛擬卡,家屬將QR code傳給醫師,就能克服這個障礙。余尚儒表示,現實生活中已有很多醫療行為都是由代理人執行,兼具代理和授權功能的虛擬健保卡,是必然的趨勢。余尚儒長期在台東推動在宅醫療,常發現有個案人在偏鄉,但健保卡是由家人保管,放在就醫方便、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病人有什麼需要就打電話,子女拿健保卡去領藥,再把藥寄回家,偏鄉當地能提供居家醫療的醫師,反而因沒有健保卡,很難去服務個案。余尚儒表示,如果長輩失智、獨居,居家醫療的醫師要為他安排就醫,想查看雲端藥歷,現在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路違法,是家人幫他把卡片寄來診所,讓診所自行處置;第二條路合法,但家人得請假、買車票,親自帶卡片來診所。若有虛擬健保卡授權家屬,只要家屬把QR code傳給醫師,醫師就能查看雲端藥歷。余尚儒分析,現階段最可行的做法,是讓每個人同時可以擁有實體卡和虛擬卡,自行決定使用時機,民眾可以選擇是否要透過虛擬健保卡給家庭醫師「定期授權」。例如一次授權三個月,期間家醫能隨時查看病人的雲端藥歷,是真正最了解個案的「醫療代理人」,可提供最適切的醫療安排和建議,開創新一代的家醫制、更加落實分級醫療。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希望健保能放寬納入居家醫療的條件,獎勵更多醫師投入居家醫療,讓符合長照資格、中重度失能的個案都能夠就近受到照顧。但他也提醒,如果有醫師定期評估的居家醫療個案,還是有必要定期回診,甚至要看多科,才能確認病情變化、是否需調整藥物。面對各界期待,健保署企劃組組長王宗曦表示,目前虛擬健保卡不但有開放授權家屬,還可由本人字型設定「授權期間」,期間指定代理人都能協助使用就醫。QR code只有五分鐘效力是為保障資安,醫事機構掃描後可保存一小時,以利後續作業。
-
2021-08-21 養生.人生智慧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金牌教頭古吉雄,退休後享受籃球親子生活
已故喜劇演員李國修有句座右銘:「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對76歲的古吉雄來說,籃球就是他一生的志業,退休前是工作,退休後是生活,現在更是串起他親子生活的橋梁。帶出鄭志龍 執教功績一長串說起古吉雄,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帶出「籃球博士」鄭志龍,並在1997年率中華男籃隊打下第2屆釜山東亞運金牌;他執教的功績一長串,被視為我國籃球史上最佳教練之一。4年一次的東亞運,2013年已經走入歷史,古吉雄和籃球的緣分卻不曾中斷,不過教球的對象從中華隊的一線球星,變成偏鄉孩童、就讀EMBA的學生,還有自己的孫子。教孫子練球 從客廳到公園手機上滿滿是孫子訓練的影片,場景從自家客廳到公園球場都有,33年次的古吉雄笑說,小學四年級的孫子對籃球有興趣,去年暑假開始,他就指導寶貝孫子,從最基礎的基本動作和體能開始。「家裡有台仰臥起坐的機器,他從10個開始做,到現在自己一天可以做40個,籃球拉近我和孫子的距離,我還會去看他鬥牛。」古吉雄笑著說,兒子也曾是籃球員,媳婦曾是軟網選手,孫子繼承選手基因,現在已經近160公分,加上自己對籃球有興趣,相信是可造之材,「我對他很有信心。」籃壇活躍好手 大多是子弟兵古吉雄本身就是籃球選手出身,變形的右小指就是球員時期因為運動傷害留下的痕跡;他選手時期就開始擔任景文高中教練,之後帶過CBA職籃的宏國象隊、當了多年中華隊教練,還曾到中國大陸CBA任教,現在徒子徒孫散布在全台各處。「最多的時候,中華隊12個球員有9個是我帶過的。」古吉雄細數,目前仍在籃壇活躍的台啤隊射手李啟瑋、新竹攻城獅隊長吳岱豪和長人李家瑞等,都是他曾經指導的子弟兵。籃球交流 不求名利不給壓力退休後的「古老師」,現在專心做基層籃球的耕耘,過去在大陸留下的人脈,也讓他成為兩岸籃球的橋梁,新冠肺炎疫情前幫助許多台灣學生球隊移地訓練,透過籃球進行交流。「現在我做我可以做的,不求名利,不給自己壓力,也不給別人壓力。」早已不用為每一分錙銖必較,古吉雄繼續用籃球交朋友,退休後的人生仍有滋有味。
-
2021-08-08 新聞.元氣新聞
捐廢牙冠做公益 北市牙醫「點牙成金」17年善款3千萬
一般人想到牙醫師的印象就是「很賺錢」,較不為人知的是牙醫師也熱衷公益。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賴德欽表示,北市牙醫師公會從2004年開始推動「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回收不堪使用的廢牙冠,每年投入140萬的基金,將廢牙冠當中的貴金屬分離、回收,提煉出「點牙成金」的收入,百分百全部用於社會救助,共有超過70多個團體受惠、累計捐款超過3000萬元。北市牙醫師公會公共關係委員會主委溫斯勇表示,「醫療廢棄物」就是「廢棄物」,依法是不可以再利用的,公會為了推動在1990年代就經歷了許多年的努力,立委、公會等多方社會運動力量的奔走,「廢牙冠」才成為第一個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醫療廢棄物。根據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的學經歷紀錄,他在1999年到2005年期間也擔任北市醫師公會顧問。廢牙冠回收再利用計畫公益款項幫助的對象包括兒童、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低收入貧童、罕病等公益團體,計畫也支持偏鄉原物住民、原棒協等體育團體。北市牙醫師公會也將回收計劃所得的款項捐助捐血車、捐助台北市消防局所有救護車都配備有兒童擔架固定器,在疫情期間也建置正壓行動貨櫃篩檢站給陽明醫院。賴德欽表示,年久失修的假牙不但不能保護牙齒,還會藏汙納垢,最好別帶回去留念,因為很尖銳,容易造成受傷和感染。牙醫師將它拆下來之後,放在消毒袋,密封高溫高壓消毒,妥善儲存在回收罐當中,等待回收、搜集起來再給廠商,牙醫師也會告知民眾廢牙冠之後用途。賴德欽表示,今年收到191間診所的廢牙冠,但北市診所共有3500間診所,參與率其實不到兩成。希望未來更多牙醫診所知道公會有這麼有意義的活動,公會空有這些基金也做不了事情,需要各界好朋友一起努力,照亮台灣社會的角落。
-
2021-07-30 養生.人生智慧
「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2020東京奧運賽事於7/24展開,隨著比賽如火如荼地進行,台灣的選手們努力地在賽事上寫下歷史新篇章,截至目前已拿到一金二銀二銅,為國家和自己爭取光榮。奧運獎牌不僅是給這些堅持努力的運動選手最大的肯定,更代表著他們辛苦訓練的成果,VidaOrange編輯為你精選了5位奪得獎牌的臺灣選手在賽後發表的得獎感言與金句,或許,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那個一直以來努力不懈的自己。2020東京奧運舉重金牌:郭婞淳「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在2016年里約奧運奪得銅牌的郭婞淳,在今天下午的賽事中突破自我極限,用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的好成績打破奧運紀錄,成功奪得2020東京奧運女子59公斤級金牌殊榮!囊括了奧運、亞運、世錦賽、亞錦賽等國際賽事金牌,目前仍是59公斤級三項世界紀錄保持人的郭婞淳,16歲就進入國家隊培訓,然而,在她為2014年亞運練習時,不慎被槓鈴壓傷,造成右大腿肌肉70%斷裂,原本可以輕鬆舉起的重量,傷後用盡全力卻始終無法舉起,加上外界的耳語,讓郭婞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無法回到以前的狀態。日前,她在粉專上分享當時的心路歷程,「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還好,在教練、醫生和團隊的鼓勵下,郭婞淳用正面的心態面對上天的考驗,為自己做出最大的努力,持續進行復健和訓練,最終克服了多重障礙,在2016里約奧運上奪得銅牌成績。此外,在壓傷當下經歷過等待救護車期間煎熬的郭婞淳,也在賽後拿出自己的奪牌獎金,捐了價值150萬的救護車給在偏鄉的醫院,希望可以藉由一己之力幫助到更多的人,因為她認為:「人生不只是贏得比賽,而是幫助別人一起完賽。」2020東京奧運柔道銀牌:楊勇緯「正因為有些遺憾,才有了更遠大的追求。」年僅23歲的柔道選手楊勇緯,第一次參加奧運就奪得銀牌的好成績,就讀台灣體育大學競技運動研究所的他,替柔道項目爭得首面獎牌,成為在2020東京奧運上首位為國爭光的選手,然而,創下多項紀錄的他,卻始終保持著一顆謙卑的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心中是滿滿的感激。」柔道其實是一項非常講究細節且困難複雜的運動,從手指頭到關節都要鍛煉,有不少柔道選手的耳朵會因為長期磨練在地而變形,背後的疼痛更是常人無法想像,因此,需要非常自律的精神以及努力,不斷地訓練、進步,才能取得進入奧運的門票。楊勇緯表示,雖然這次比賽沒有拿到夢寐以求的金牌,但正因為有了這些遺憾,讓他可以朝著更遠大的目標前進,相信有天份又自律努力的他,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在4年後的奧運比賽奪得更亮眼的成績。2020東京奧運跆拳道銅牌:羅嘉翎「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出身於跆拳道世家的羅嘉翎,自小就對跆拳道有濃厚的興趣,透過不間斷的努力訓練,年紀僅19歲就在2016及2018年的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取得金牌,是臺灣第一位連續兩屆獲得世青賽跆拳道的金牌選手。首次參加奧運的羅嘉翎,在最後一場比賽成功打敗來自尼日的選手耶索夫,為跆拳道項目奪得銅牌殊榮,而賽後她也在社群媒體提到,其實自己一開始並沒有覺得一定要獲勝,而是抱著挑戰自己的心情進行比賽。「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期待羅嘉翎未來可以不斷地突破自我,成為台灣運動體壇上的最亮眼的一顆新星。2020東京奧運男子射箭團體賽銀牌: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魏均珩在男子射箭團體賽奪得銀牌的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分別打敗了澳洲、中國,並以6:0的好成績進入金牌賽與韓國對抗,雖然最後敗給韓國隊,但二次挑戰奧運的魏均珩並不氣餒,帶領著兩位學弟一起參賽的他,不僅在三人之間培養出良好默契,也用幽默的個性化解團隊的緊張氣氛,他幽默中帶有的認真也傳達:「這中間的學習才是永遠拿不走的。」魏均珩在拿到銀牌後分享他的心情:「不是第一名才是成功。」希望大家未來可以持續關注中華射箭隊,而他也提到,連霸兩次的韓國隊非常厲害,未來如果要超過他們,還有非常多要學習的地方,充分地展現了運動家雖敗猶榮的精神。2020東京奧運桌球混雙銅牌:鄭怡靜、林昀儒「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鄭怡靜被稱為「黃金混雙」的林昀儒和鄭怡靜,日前為中華桌球隊奪得東京奧運第一面獎牌,兩人以4:0比數橫掃法國組合袁嘉楠與勒班森,摘下東奧新增設的桌球混雙銅牌,而鄭怡靜賽後也落下眼淚,釋放一直以來累積的壓力。鄭怡靜在粉絲專頁上分享,能夠獲得這座得來不易的獎牌,並不單單只是靠自己和林昀儒的努力,家人朋友和粉絲在背後強大的支持,是他們能奪得銅牌殊榮的最大功臣。而她也提到「接下來的比賽我們也會一直拚,不拚到最後不放棄!」雖然在今天早上的女子單人賽中,鄭怡靜以4:0比數止步於32強,但相信擁有不服輸精神和意志的她,未來將會持續地挑戰自己,創造一場又一場的耀眼佳績。※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最好的安排。」東奧5位台灣選手的「人生金句」:郭婞淳、楊勇緯、羅嘉翎、魏均珩、鄭怡靜
-
2021-07-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連手機都沒有!數位落差沒得預約疫苗 長者求助社區、里長
中央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彰化縣第四輪因中央撥發疫苗太少,多縣市喊出暫停施打, 彰化縣因數位落差登記數量也難拉升,有里長指出,有的長輩連手機都沒有,網址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如何預約?也有高齡者第一劑是村里幹事造冊通知施打,以為第二劑同樣會有人連絡施打,並不知道需要自己上網。有里長說,預約平台第四輪收到預約簡訊的年齡來到38歲,許多長輩使用電腦預約本來就有難度,加上中央撥給地方的疫苗又這麼少,就連有簡訊通知,也要上網搶疫苗,讓更多高風險長輩根本打不到疫苗,實在讓人擔心。芬園鄉竹林社區總幹事王碧玉說,彰化起初造冊從長者開始打疫苗,社區提供作為接種站,當時是寄通知單方便他們就近施打,依中央規定要打第二劑須自己上網登記,這些長輩大都以為依照黃卡上標註的第二季日期一樣到社區就能施打,更別說有些人根本沒上過網,怎麼可能自己預約。王碧玉也說,不要說8、90歲長輩數位能力不佳,現在1922系統開開關關,有的想改疫苗,就連5、60歲的人對於何時可上網也搞不清楚,對於資訊接受的程度落差很大。彰化市光南里是市區中的蛋黃區,這段期間仍有許多里民求助里長蔡耀叁,蔡耀叁表示,有些長者因小孩不在身邊,無法協助上網預約疫苗,有的連手機都沒有,很難想像對年輕人習以為常的網路操作,卻讓部分民眾頭大。「縣民沒上網預約,我就沒疫苗可打。」彰化縣長王惠美說,包括彰化等疫苗分配比例較低的縣市都屬於高齡化、高風險以及數位落差嚴重縣市,城鄉差異和數位落差導致疫苗分配不均,群體保護力不足,會造成疫情潛藏的風險;因看到許多長者有無法上網的問題,請包括戶政、地政事務所、農漁會、社區關懷據點等200多個據點幫忙預約。
-
2021-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開學隱憂 研究:兒少傳染祖父母風險是傳染手足的6倍
台灣社區疫情趨緩,今邁入降級第二天、指考第一天,全國家庭也高度關注各級學校9月能否開學。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及多名公衛學者今透過直播指出,新冠肺炎已經被公認是年輕人的疾病,美國去年的研究即顯示,兒童及青少年傳染給父母或祖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二到六倍,因此加速高齡者接種、加強青少年接種,都是各國努力的方向。學者也整理了各國餐廳、婚禮、運動賽事、電影院的降級規則,供國內參考。陳秀熙指出,根據Mallapaty等人今年發表於Nature的研究,新冠肺炎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疾病。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美國和以色列疫情流行趨勢都有微幅上升,主因是確診年齡往下探,特別是年輕且未打疫苗的族群,所以美國以色列都在加強青少年的疫苗接種。張維容指出,以色列85%以上成年人都已經接種疫苗,但近期疫情上升,感染者多為16歲以下,6月21日已建議所有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至於美國部分,去年有研究探討參與暑期營隊活動的7至19歲兒少之家戶傳播力,針對88%有症狀的224名指標個案,進行問卷調查和檢測。研究結果顯示,在194個家戶、20至51歲(平均46歲)的526位家戶接觸者中,共有48人受到感染,即大約有18%家戶發生感染。高達70%指標個案都是從營隊回到家,才出現症狀,潛伏期大約是五天,家戶傳播力是45%。另外,兒少傳給父母和祖父母的勝算比高於傳給手足,傳給父母的勝算比是傳給手足的2.3倍,傳給祖父母是傳給手足的6.6倍。陳秀熙表示,看到這樣的研究不需要害怕,因為台灣正在加速年長者的接種,還有家戶快篩可以用阻斷隱形感染,篩出個案是好事,不應怪罪於個案。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美國施打率高,已透過環境、員工、顧客的三方面控管,重啟室內用餐。透過輪班制度控管員工人數和人流,並將重病風險較高的年長工作人員調至後勤工作,例如從收銀改成倉庫管理。另也有訂定員工健康管理規定、強化環境通風、使用隔板,拉開桌子間隔至少六英尺、避免自助取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或是非用餐時也要求戴口罩等。有關婚禮,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澳洲封鎖區以外的偏鄉允許戶外婚禮上限十人,但僅限一等親家屬參加,活動期間要求維持社交距離,每四平方公尺最多一人,全程需要配戴口罩。紐西蘭根據警戒程度實施人數限制,二級警戒上限百人,須維持社交距離,避免擁抱親吻,並全程配戴口罩,正在等候檢測結果者不得參與。加拿大管制措施根據接種率訂定,至少一劑達七成、完整接種達25%之後,不在限制婚禮參與人數,僅要求戴口罩、維持兩公尺社交距離。至於運動賽事,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美國至少一劑疫苗接種率已達56%,完整兩劑達49%,棒球大聯盟球員都不用戴口罩,7月30日起,30支球團開放全部球迷進場,部分球團停止強制球迷戴口罩,並且無須出示陰性檢測證明。加拿大在高接種率下已可開放運動賽事觀眾人數,室內可1000人、室外可1萬5000人,加國冰球聯盟已經全面完整接種兩劑,營造安全環境。電影院方面,公衛學者范僑芯表示,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電影院禁止迎宴,但其餘地區已開放五成電影院座位,但要求室內外都要戴口罩。紐西蘭在二級警戒時,電影院實施實聯制、場館最多容納100人,觀眾雖為強制配戴口罩,但必須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只能在座位飲食,無法保持距離時仍要戴口罩。
-
2021-07-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民眾搶打疫苗殘劑 蔡壁如曝這方法可增10%施打人數
國內疫苗仍不夠全民施打,疫苗殘劑開放登記施打後,立刻引起民眾瘋搶。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表示,相較於衛福部發放的3cc針具,1cc針具不僅抽藥較精準,打在民眾身上也比較不痛,還可增加約10%的施打人數,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能採用細針具,提升疫苗使用效率。蔡壁如指出,雖1cc的針具比3cc的針具貴超過3元,但如果跟疫苗的價格比起來,花小錢卻可以達到省大錢的目的,以一瓶AZ疫苗約5.5cc計算,衛福部配發的3cc針具可接種10劑,但如果換成1cc可將疫苗殘劑降至最低,給12個人接種。蔡壁如表示,以平均每天施打20萬人次的AZ疫苗計算,如果用3cc針具注射,成本是20萬元,1cc空針的注射成本是80萬元,但若用3cc針具注射要用掉2萬瓶AZ疫苗,一瓶10劑、一劑以50元計算,疫苗的成本是1000萬元,用1cc針具注射則使用量是1萬6666瓶,成本為833萬3000元,等於一天可以省下167萬元,「不但省了大錢,還可以提高疫苗覆蓋率!」蔡壁如說,一名旅居美國的台東友人已出資募集1萬支1cc細針具,透過民眾黨台東縣黨部捐贈給台東縣衛生局,希望從偏鄉開始增加疫苗施打率,民眾黨團也拋磚引玉,募集100萬元採購1cc針具捐贈給偏鄉使用。民眾黨團總召邱臣遠表示,雖然民間團體難以參與採購疫苗,但可以透過捐贈細針具讓疫苗施打更有效率,讓國人早日擺脫疫情影響,恢復正常生活,也希望經由民眾黨發聲,呼籲各界重視採用細針具的議題,響應募集活動。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則說,台灣目前疫苗覆蓋率約27%,距離解封標準的疫苗覆蓋率6、7成仍有一定距離,但從永齡基金會、台積電和慈濟專案捐贈BNT疫苗的經驗,可發現民間捐贈疫苗困難重重,目前許多青壯年民眾仍在苦等疫苗,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能採用細針具,提升疫苗使用效率,讓更多民眾能早日接種。
-
2021-07-28 新聞.元氣新聞
不能只專注金牌 郭婞淳先幫別人再幫自己
小時候居無定所,誰家可住就住誰家,郭婞淳長大後拿到比賽獎金就會默默行善,10萬元、救護車,「能力有多少就捐多少」。她說,追求金牌過程中不能只專注金牌,還可以幫助更多人。2019年的最後一天,一位穿著休閒服的女孩走進台東聖母醫院,低調的向護理人員說「我要捐款」,接著還不忘再問「可以用無名氏嗎」。護理人員望了一下,認出眼前這個女孩就是最近才獲得亞洲舉重錦標賽女子59公斤量級,抓舉、挺舉、總和3項均打破世界紀錄的舉重好手、台東女孩郭婞淳。郭婞淳雖然用無名氏捐錢,但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忍住不住在臉書分享她默默行善,捐國光獎金助人的故事。郭婞淳早在2013年亞錦賽拿到冠軍,領到國光獎金後第一時間就跑回台東聖母醫院要捐救護車,但因台東聖母醫院沒有急診服務,所以建議她改捐贈給羅東聖母醫院。豈料羅東聖母醫院也無這項需求,轉而建議她捐贈給急需救護車的澎湖惠民醫院。捐完救護車,郭婞淳仍掛念著台東聖母醫院的需求,於是2019年的最後一天再度來到台東聖母醫院捐錢。她當時告訴護理人員說,「我在台東成長,受台東的照顧很多,我要盡自己的力量回饋台東;而我也一直關注長期照顧弱勢的台東聖母醫院的需要。」2013年亞錦賽後郭婞淳接著拿到世界錦標賽金牌,她同樣回到母校「台東大學附屬體育中學」捐贈10萬元獎學金。她勉勵學弟妹「要知恩回報,沒有體中就沒有現在的她」。2017年世大運奪金後,她回到寶桑國中,捐出應援T恤義賣所得新台幣40萬元及跑步機等器材,勉勵學弟妹堅持自己的夢想之路。她說,「很感念寶桑國中的栽培,因此提出回饋計畫,要協助偏鄉孩子發展體育。」2019年,郭婞淳在創世基金會力邀下,挑選了她最喜歡的照片,在多家廠商贊助下印製2020「婞念‧善淳」寫真月曆,所得全數捐助台東植物人安養服務。郭婞淳出生幾個月父親就離開,她從小由母親四處打零工,獨自撫養居無定所「誰家可以住,就住誰家」,依親過祖母、舅舅、阿姨,甚至連台東縣議會都住過,經常趴在燈光昏暗的地板寫作業。從小家境清苦,搬過4次家,但她有能力時,想到的是先幫助她人,直到最近才幫阿嬤和母親買了1間房子,家人總算有自己的棲身之處。郭婞淳說,追求金牌過程中不能只專注金牌,還可以幫助更多人。甚至她提到退休後想到回到台東開早餐店,「希望讓學弟妹每天的第一餐充滿活力,也希望藉此帶給學弟們能有回饋和感恩的信念」。
-
2021-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趨緩民眾不排斥看診 亞東遠距醫療依政策8月底結束
為因應疫情,亞東醫院從5月中開放大量科別及診次的遠距醫療,不過隨疫情趨緩及政府政策,服務將於8月底結束,而事實上民眾在微解封之後,遠距門診人次就減少,從一開始上線時的一天300人次下降至一天80人次。醫院也強調,很早就投入相關技術及安排,未來隨應用面增加,還會提供更多相關服務。疫情影響下,醫院紛紛提供遠距醫療服務,其中新北亞東醫院從5月中就投入20個科別、每周86診次;6月增加至27個科別,每周約250診次,且涵蓋全部醫療科系,如今已滿九周、超過8500人次。亞東醫院指出,使用遠距醫療的病人中,近八成病人有開立慢箋需求,65歲以上病人占40%;疫情最高峰時,總計遠距門診服務量佔全部門診數10%,醫院希望透過遠距醫療,讓有需求的病人不因疫情影響正常就醫和用藥,患者也能減少出門以避免更多的接觸與群聚。民眾認為,遠距醫療的措施很方便,這樣可以減少進入醫院的次數,達到防疫的目的,雖然醫病間雖無法見面,但仍可在線上感受到關懷;看診醫護也表示,還有病患在看診過程中關心醫師健康,讓他們感到滿滿溫暖。亞東醫院統計,隨著微解封,民眾開始願意進入醫院,到院看診人次逐漸上升;遠距門診相對一開始上線時的一天300人次下降至一天80人次,不過未來隨應用面增加,還會提供更多服務。亞東醫院說明,醫院將依政策持續遠距門診服務至8月底,因此8月後後無法提供一般民眾遠距看診,但因應後疫時代,會持續利用遠距進行病患與家屬的溝通,讓醫病關係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阻隔。另外,全國降為二級警戒後,醫院也將自8月份恢復夜診。亞東醫院表示,醫院其實從去年起就與遠傳電信共同推動偏鄉離島遠距醫療,今年5月因疫情關係,也立即配合健保署的規劃推出視訊或電話遠距診療服務,民眾可透過醫院網站或遠傳健康+APP掛號及看診,而系統介面設計上也盡量簡單順暢,降低民眾的資訊進入障礙。亞東醫院強調,為因應需求及快速上線,醫院除做好資訊介接外,也出動多團隊,包括醫療團隊、門診護理、行政團隊等組成院內遠距服務小組、院外遠距服務團隊,並做好資訊設備、教育訓練及線上障礙排除等準備,另設有10線call center每日在線,希望能給民眾最好的服務。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NT首度與南非藥廠合作 年產逾1億劑疫苗
輝瑞/BNT將首度與非洲國家合作,透過南非開普敦的藥廠從明年開始生產疫苗,預計年產量逾1億劑,專門提供給非洲聯盟(AU)55個成員國人民使用。輝瑞/BNT選擇與南非比歐瓦克研究室(BiovacInstitute)合作,由研究室位於開普敦的藥廠完成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的最後一步-- 填充與收尾。輝瑞/BNT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為了促進比歐瓦克研究室的參與,即將開始技術轉讓、現場開發和設備安裝等步驟。」聲明並表示到今年底該藥廠將納入疫苗供應鏈中。疫苗生產所需的原料由歐洲的工廠提供,明年將生產出疫苗成品。在產能全面投入下,年產量預計超過1億劑,但僅提供給非盟的55個成員國分配。報導指出,非盟的55個會員國約13億2100萬人中,僅約1.5%人完成疫苗接種。這次合作生產疫苗的行為,將為遏止非洲疫情擴大發揮至關重要的功能。南非新聞網站「時報即時消息」(TimesLIVE)今天引述美國輝瑞大藥廠董事長兼執行長博爾拉(AlbertBourla)表示:「從第一天起,我們的目標就是為每一個地方的每一個人,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提供輝瑞疫苗。」他說:「我們與比歐瓦克研究室的最新合作,代表著長期努力不懈的光輝典範,造福非洲。我們將持續尋求機會,將新的合作夥伴帶入輝瑞供應鏈網絡,包括拉丁美洲在內,加快提供疫苗的腳步。」比歐瓦克研究室執行長馬克賀那(MorenaMakhoana)表示,持續不斷獲得疫苗是加強對抗病毒大流行最關鍵的一步。他說:「我們非常高興能與輝瑞/BNT合作,在非洲生產並分銷輝瑞疫苗。我們相信這種合作為非洲偏鄉地區民眾創造更多獲得接種疫苗的機會。」總統拉馬佛沙(Cyril Ramaphosa)對這項合作案表示竭誠歡迎,為非洲人民的健康安全與可以持續不斷獲得疫苗,貢獻匪淺。非洲人民未來終將免受COVID-19病毒的侵害。他說:「讓我們捲起袖子接種疫苗。唯有我們愈安全,正在崛起的非洲未來才會愈來愈安全。」
-
2021-07-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不足 偏鄉教師改列第二批注射
彰化縣立高中和國中小學本周(19日)起注射新冠疫苗,因疫苗數量有限,西南角部份學校教師列為第二梯次,教師都能共體時艱,願意配合注射順序,希望中央把第二梯次疫苗本周撥給彰化縣,本月底之前縣立學校教職員都完成接種。彰化縣立學校教職員約1萬2000人,因新冠疫苗數量不足,本周7384名國小教職員注射疫苗,西南角例如溪州鄉、竹塘鄉、二林鎮等鄉鎮部分學校教職員無法排入第一梯次,教師團體了解基層聲音,發現教師都能體諒現況,如果周一到周三無空注射,第一梯次教職員可在周四補注射。彰化縣教師工會今天表示,排序第七類的教師等半天,眼看疫苗預約系統上架和運作,排序第九、十類都被通知注射,暑假已過半個月,教師頗焦急,本周總算開打疫苗,中央承諾8月中旬一定能打完,教師都發揮極高的配合度,耐心等待,對於沒排入第一梯次並無二話。彰化縣教師工會說,縣政府對於注射日期、地點等安排都很妥當,因我國疫苗不足,目前沒明確公告第二梯次疫苗注射起迄日期,列為第二梯次的國中教職員和少數國小教職員都希望下周星期一到三能注射,全縣教職員本月底之前都完成接種,在開學前產生保護力。
-
2021-07-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7類人員疫苗施打亂象 中華電信員工爆:內勤主管先打
新冠肺炎公費疫苗第7類接種對象包含國家關鍵設施必要工作人員,如油氣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人員,不過中華電信工會卻爆料,目前公司只完成兩批人員施打,不乏內勤及高階主管,但許多第一線跟民眾接觸的員工卻尚未施打,必須要自行到1922平台預約,「懷疑有明顯黑箱作業」。中華電信工會副理事長賈寶玲指出,這次中華電信分六批人員施打,第一、二批皆已施打完畢,但像是南投等偏區竟一個人都沒列入,有歧視偏鄉之嫌,許多第一線人員,為了維持通訊正常,必須穿著防護衣至醫院、檢疫所內施工,也無法接種疫苗獲得防護力。賈寶玲質疑,政府預估第7類人員有86萬人可施打,但公司從第三批名單開始卻得自行預約,「政府已經跳票」,同時有許多員工陳情,第一線人員還沒接種,辦公室的內勤、主管卻已經打完疫苗,「希望中華電信可以公開第一、二批人員接種名單,到底是哪些對象先打?」台灣貨運倉儲產業工會理事謝宗憲也指出,運輸及倉儲業者司機都被列入第7類人員,但許多司機預約及造冊後,卻在施打前一、兩天被監理站告知取消,且類似情形一再發生,「非常奇怪」,明明海關人員早已打完疫苗,常要南來北往甚至進出海關的司機,卻沒得到應有保障,「不知何時才打得到」。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今與勞工代表舉行記者會指出,第7類人員是「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萬一疫情升到第四級,仍然要出勤服務,這類人員是名單造冊完後,透過主管機關向指揮中心提報,應是主管機關最能夠掌握的群體,但現在顯然在落實上發生問題,甚至逼得公司叫員工去1922跟一般民眾搶名額,「如此一來,分類的必要性何在?」邱顯智表示,早在6月17日就要求指揮中心公布7類人員的疫苗需求數、已施打數,雖指揮中心表示相關資料已放在網路,但事實上卻只有各縣市施打疫苗狀況,應盡速公開各類人員造冊數字、已完成施打數及施打率,避免人員不斷解壓縮的特權,並保障第一線人員確實施打。
-
2021-07-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打疫苗連鎖效應 普拿疼成搶手貨
全台拚打疫苗,不少人擔心發燒、頭痛等副作用,提前購買消炎止痛藥,近來藥局販售的普拿疼常被掃空,南部銷量大增約三成。不只藥局常缺貨,甚至還有漲價情況。民眾一窩蜂搶買,有藥師形容「就像另類疫苗之亂」。記者實地走訪多家藥局,貨架上普拿疼幾乎都被掃光。高雄一名藥師說,缺貨近一個月,即使補貨,短短幾天就掃空。除了缺貨,也有漲價的情況,桃園謝小姐近期因腰痛買藥,不料一盒廿錠裝加強錠比過去漲了六○元,幾乎等同一個便當,氣得謝小姐在臉書發文抱怨「太過分,漲得不像樣。」不過在南部藥局,普拿疼價格倒未有太大浮動,藥師透露,進貨價格沒漲,可能少數藥局反映市場機制,才會漲價。不只普拿疼賣得好,屏東恆春陳姓藥師說,偏鄉居民易喝上癮的便宜感冒糖漿,因咖啡因提神能緩解頭痛,有人視為萬靈丹,一買就一箱。高雄市藥師公會理事長施坤鎮表示,普拿疼是商品名,主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同成分止痛藥許多GMP藥廠都有製造,一顆要價不會超過十元,民眾一窩蜂搶普拿疼,像另類疫苗之亂。義大醫院藥劑部長項怡平表示,普拿疼雖然相對安全,但畢竟是指示用藥,一天最多不能服用超過八顆,否則也容易造成肝臟過度負荷。
-
2021-07-15 新聞.元氣新聞
澎湖人跨海求醫 怨需切結並持「特殊規格診斷書」
澎湖三級警戒期間航班銳減,民眾跨海就醫難上加難,有民眾5月中預約到高雄就醫,因訂不到機位遲至今天還無法成行,有人抱怨不僅機位訂不到,訂到還要附切結書及寫有「病患適合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斷書,為了就醫他們四處請託,感覺次人一等!澎湖縣政府表示,有就醫需求的民眾可洽1999,縣府會盡力協助優先搭機。澎湖縣醫療資源不豐,重大傷病多數後送或到台灣就診,疫情期間班機一位難求,跨海求醫更艱難。現年70歲家住鎖港附近的石先生表示,他罹患肝癌,想到高雄長庚做微創手術,澎湖在地醫師5月12日替他開轉診單,預訂7月12日進行手術,結果爆發疫情一直買不到機票,想排候補但每班次僅3個名額,也搶不到,就算如願去高雄看病,也不知道能否返回澎湖。43歲的陳小姐罹甲狀腺癌,今年6月時肋骨抽筋痛到後背,因正值疫情,部立澎湖醫院及三總澎湖醫院很多科停診,台灣的醫師也無法過來支援,她到醫院求診但無法順利住院,在各家醫院間奔波,活像「人球」。後來因病情惡化成雙側肺積水,靠打止痛針支撐。親友鼓勵她到台灣求診,她好不容易請託在地議員歐中慨協助安排到高雄榮總住院,結果不只飛機班班客滿,候補也搶不到,更讓她氣結的是,航空公司要求一定要簽切結,並持寫有「本患者可搭民航機」字樣的診所書才能登機,日前她趕搭飛機前為了一張要標註可搭民航機的診斷書又奔回海軍醫索取,後來衝到機場卻因幾分鐘之差搭不上機,整個過程感覺是被無情刁難,氣得找航空公司理論。澎湖縣政府發言人陳其育表示,疫情期間航班銳減,但民眾如有有醫需求,仍可打1999專先,優先安排搭機,尤其7月13日微解封後,就診病人增多,有搭機的需求,縣府會盡力協助。不過他說,「航班增減涉及整體防疫策,運能可能無法一次開那麼大,會逐步進行動態調整」。
-
2021-07-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試管嬰兒擴大補助 詢問暴增
衛福部七月一日起補助不孕夫妻三到六次、每次六到十萬元做試管嬰兒,近日各大醫院詢問暴增,但除了對位處偏遠的不孕夫妻受到來回奔波折磨,卅五歲以下不孕婦女規定只能植入一顆胚胎,想多植提高懷孕機率就要放棄補助,醫界認為跟臨床作法有出入,為德不卒。新制上路後,包括高雄長庚、屏東基督教醫院等南部醫院的詢問電話響個不停,屏基生殖醫學中心主持人蔡妮瑾醫師說,很多之前不敢做試管嬰兒療程的不孕夫妻知道有補助後都來詢問,人數增三倍。通常試管嬰兒療程至少花費十五萬元,還不一定包生。國健署先前補助中低收入戶,但因經濟弱勢,大多因為負擔不起而作罷,五年來申請補助者寥寥無幾。這次擴大補助對象,未滿四十五歲不孕夫妻,每胎最多補助六次,每次至少六萬元,比原來一年補助一次、每次上限十五萬元優惠許多,合約醫療院所也從廿家增至九十三家。屏東有對夫妻結婚六年沒有孩子,猶豫很久後決定做試管嬰兒,前半段打排卵針就花掉廿萬元,預計八月要植入胚胎,他們認為補助不無小補。但也有人敬謝不敏,失敗三次的台東陳小姐說,做試管嬰兒會找名醫,她從排卵、確認是否懷孕到懷孕,往返台北追蹤治療,取卵時每月跑三趟,很折磨人,「這種補助對我來說,還是算了吧」。苗栗林姓夫妻曾往返台中找名醫做試管嬰兒。林先生說,花錢事小,來回奔波加上每次從期望變失望的挫折才難受。婦產科醫師說,不孕夫妻跨縣市求醫很勞累,補助政策對偏鄉民眾的效益更有限。高雄好韻診所院長郭鴻璋表示,新制設定的規範也有檢討空間,如卅五歲以下不孕婦女規定只能植入一顆胚胎,想多植就要放棄補助,這是要減少多胞胎發生,避免衍生早產等問題而增加健保支出,但偏高齡婦女卵巢品質下降,若只植入一顆胚胎,懷孕機會恐更低,也衝擊嘗試意願。另有醫師說,申請案先施術付款、事後再申請補助,萬一補助被衛福部駁回,豈不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延伸閱讀:試管嬰兒擴大補助 對不孕夫妻來說真能「助孕」還是只是一種「賭注」?
-
2021-07-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求子十年 她排卵針打過逾千次
不孕夫妻求子之路說來滿是辛酸;除了年輕婦女有卵巢早衰困擾,台東林小姐做試管嬰兒,十年抗戰才如願,十年來打超過一千多針、往返台東和高雄逾千次,「箇中辛苦難以言喻」。台東縣沒有做試管嬰兒的婦產專科,不孕夫妻僅能就地打針催卵、監控卵泡,取卵授精、培養胚胎、植入等生殖技術要遠赴高雄等都會區醫療院所,大大降低偏鄉不孕夫妻做試管嬰兒意願。為了傳宗接代不辭辛勞的大有人在。高雄長庚生殖醫學科副主任蘇鈺婷說,東部一名卅歲出頭的婦女婚後三年未生子,且經期紊亂,須吃藥催經,檢查發現是卵巢早衰,瀕臨四、五十歲停經狀態。這名婦女仍想懷孕,做試管的難度與同齡婦人相比,成功率僅一至二成,她每周末搭火車到高雄治療,正努力助孕。台東林小姐卅八歲起做試管,花十年終於「做人」成功,十年來打超過一千多次排卵針,往返高雄逾千次。她回顧求子「十年抗戰」坦言,「當中的苦不是補助款能解慰的」。屏東基督教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持人蔡妮瑾說,從國際經驗來看,卅歲以下婦女做試管嬰兒的成功機率可達六、七成,卅到卅六歲降至五成,卅六歲以上僅四成。「過程每個關卡都像『開獎』,不孕夫妻身心的煎熬難以想像」。
-
2021-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敢出門、缺面對面互動 疫情下長輩被迫更加「獨居」
防疫三級警戒期間,全台4萬1983名列冊的獨居長輩生活面臨衝擊,老五老基金會指出,不少獨居長輩在關懷電話端反映焦慮,不敢外出採買、就醫,接種疫苗後出狀況也擔心無人知曉,加上終日缺乏互動,心情加倍鬱悶,疫情讓獨老被迫更加「獨居」,呼籲大眾關注獨居長者需求,也呼籲政府優先讓65歲以上獨居長輩施打疫苗,避免獨老身心狀態持續低弱。老五老基金會指出,疫情前,每月社工、志工與鄰里長到家關懷,對獨居長輩而言,除提供物資與生活協助,關懷與陪伴更帶來心理的滿足,但三級警戒施行後,家訪多半轉為電訪,陪伴效果自然打折,基金會在全台負責1814位獨老個管服務,許多獨老在電話端反映焦慮心情,不敢外出採買、就醫,因為疫情讓獨老被迫更加「獨居」。衛生福利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指出,高達7成3的65歲以上老人從未使用網路,等於多數長輩無法透過網路觸及疫情資訊、線上課程,因此老五老基金會每周印製防疫小卡,隨每日送餐便當送出,內容涵蓋消毒、疫苗、運動等資訊,讓獨居長輩不因為缺乏防疫資訊又無人討論而過度焦慮;若長輩家中沒有電話、重聽,基金會社工也會穿戴防疫措施維持面訪。針對偏鄉獨居長者,過往仰賴聯外的公車也因疫情減班,讓長輩採買物資、領藥相對困難,老五老南投中心社工提供水里鄉獨居長輩代購、代辦服務,疫情期間,照顧服務員就近協助許多獨居長輩到藥局拿處方籤慢性病藥、繳電費,代買白米等民生用品,讓獨老不致因為沒有親友協助而造成不便。而近來長輩陸續接種疫苗,老五老基金會說,有獨居長輩擔心施打疫苗後獨自在家沒人照應,發生緊急狀況沒人知道,社工除提供疫苗施打注意事項,也安撫長輩疫苗施打完後數日會每天打電話關心,確保長輩狀況。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游麗裡呼籲,政府除按年齡排序之外,期盼能優先安排讓65歲以上獨居長輩施打疫苗,因為獨老各項生活協助、心理關懷多仰賴外界面對面提供服務,儘快讓社福人員與獨老皆能得到疫苗保護,早日恢復獨老相關服務,才能避免獨老受疫情衝擊身心狀態持續低弱。
-
2021-07-0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挺過中風、罹癌 超人醫師:我回來了
39歲時因過勞而中風,左手左腳癱瘓,需持續復健;50多歲意外罹患鼻咽後壁惡性腫瘤,接受化療、電療。連著兩次致命的打擊,這對從小在山林部落裡長大,自認體格健壯、有著「超人醫師」之稱的我來說,有如生命旅程的兩次大轉彎,幸好沒翻車,仍可重返正軌。原民罹鼻咽癌 無法置信 先談癌症,從小為過敏體質,經常鼻塞、鼻過敏,長大後也是如此,但聽力明顯下降,這就不尋常,前年夏天開始耳鳴和聽力下降,自己判斷是耳咽管阻塞,年底至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當學弟告知罹患鼻咽癌,鼻咽冒出一顆三公分大的腫瘤,且已擴及淋巴組織,簡直無法置信,腦海頓時一片空白,因為這屬於「漢人癌症」,幾乎很少看到原住民病友,且本身並無家族史。得知罹癌時,確實受到重大衝擊,但轉念只在一瞬間,生性樂觀的我直接跳過「憤怒」、「否認」等階段,接受罹癌事實,保持樂觀,心想「失去了一部分,但還擁有很多東西。」況且連當年嚴重的半身癱瘓急重症都能安然度過,怎可輸給鼻咽癌。責任未了 須好好活下去在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放射腫瘤科及血液腫瘤科等醫師聯合會診下,接受化學與放射同步治療,過程中吃盡苦頭,我熱愛美食,但放療副作用為喪失味覺,唾液分泌減少,進食時,吃不出味道,不管是甜、鹹、辣,都差不多,第一次感受到「味如嚼蠟」。化療則造成惡心想吐,導致食欲不振,體重急遽下降12公斤。身為醫師,當然知道抗癌過程中,必須保住體重,因此,逼自己一定要吃東西,即使沒有味道,覺得難吃,也要吃,必須好好活下去,這輩子還有許多事情還沒做,無法割捨對於南迴偏鄉醫療的責任,也擔心南迴醫院是否能繼續推動下去。當年缺人力 常超時工作連續三個月化學和放射治療,以為病情獲得控制,去年5月銷假上班,回到衛福部台東醫院的第一天,我在臉書貼文「親愛的朋友啊!請大家別為我擔心,雖然經過了一番折騰與病魔搏鬥,但昔日那個大家熟悉的超人醫師在此宣告:我回來了!」由於確診時,鼻咽癌已到了第四期,所以去年底復發,並不意外,所幸手術順利,短時間恢復體力,重返醫療崗位。時間回到18年前,當時返回達仁鄉衛生所服務,因為人力短缺,醫務繁忙,每個月超時工作,算算一個月得工作400多小時,如此苦命,才被稱為「超人醫師」。但真的是累壞了,再壯的身體也撐不下去,中風時,左半身癱瘓,一一感受到醫學教科書裡的各種中風症狀,那時第一次體會到恐懼,「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怎麼辦?」盼在大武鄉 建南迴醫院小時候,二妹因延誤就醫而斷送性命,讓我深刻感受到偏鄉醫療匱乏必須解決,雖然承受兩次重大衝擊,但個人仍努力逐步改善東海岸南迴偏鄉的醫療環境,希望在台東大武鄉籌建「南迴醫院」,完成全台灣醫療照護最失落的一環,實現醫療服務的公平與正義。徐超斌小檔案現職:●部立台東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籌設南迴醫院發起人●南迴基金會執行長年齡:1967年部落: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經歷:●台南奇美醫院●台東縣達仁鄉衛生所主任
-
2021-07-05 癌症.癌友加油站
半夜突出血開夜車急救 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成家屬安慰
小魷魚是15歲的骨肉癌患者,住在台東的他常半夜突發出血,父親必須開夜車帶小魷魚至台北榮總救治,一早抵達醫院後,小魷魚進行治療,但爸爸卻已疲憊不堪,幸有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作為中繼站,讓病友家屬得以稍作休息。骨肉癌關懷協會於去年7月4日成立「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今日已滿一周年,創立之初,盼讓全台遠道求醫的骨肉癌患者和家屬有暫時喘息的空間。一年下來,已有900人次入住,使用人數超過2000人次。除了提供病友住宿、等待病床,協會之家也讓住院病友的家長得以烹煮食物給孩子享用,並每年舉辦兩次骨骼肌肉腫瘤住院醫師訓練營。一名年輕病友小魷魚與病魔纏鬥,常半夜11點突然出血,心急的爸爸總立即驅車趕赴北榮急診,抵達時大都是早上6點,身體早已疲憊不堪,因有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作為中繼站,讓他得以休息。3年來,小魷魚雖仍不敵病魔逝世,但家長因感念協會之家的照護,便捐款補助偏鄉病友因治療需要而延伸的交通費用。骨肉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研究中心主任吳博貴指出,上週已有一名台南的15歲女孩因此受惠。該名女孩發生骨折,就診後,當地醫師發現症狀不太尋常,遂讓其轉診至台北榮總,緊急狀況下只得使用救護車,一趟下來竟花費1萬5千元,最後獲得全額補助,減緩家庭負擔。吳博貴指出,台北榮總收治全台約6成的惡性骨肉瘤患者,患者只要熬過手術和化療,就有機會重新開啟人生,但許多患者礙於交通、距離等因素,回診追蹤之路困難重重,而骨肉癌關懷協會之家位在榮總周圍,方便全台遠道求醫的患者和爸媽有暫時喘息的空間。
-
2021-07-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讓我們聽見助產師的倡議
【編者按】這星期的第一篇文章是介紹一位台灣護理教育史非常重要,但卻少為人知的護理前輩陳翠玉老師,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歷史報導。過去「醫病平台」向來是以每星期由不同背景的三位作者分別寫出對一個主題的各種看法,但我們一時之間也不易找到有關台灣護理史上重要人物的來稿,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因此邀請她與讀者分享其他和國內護理工作有關的議題。很難得的是蔡司長竟已寫好兩篇文章——由目前全國防疫工作中所看到的「護理社會力」,以及照顧偏鄉小鎮不容忽視的「助產師」培訓。這是「醫病平台」首次由同一作者撰寫三篇文章,謝謝她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主掌全國護理工作的領頭羊,瞭解她所關心的議題。助產執業現況根據衛福部護產人力管理系統目前健保特約助產所有十八家,助產所由助產師接生有七家,每年接生數不到一百位,以助產師(士)為主執登人數約一百七十九位。助產所也同時協助目前台灣僅有一大學助產研究所學生實習。助產再生夢想不熄燈一次偶然的機會專程拜訪南投小鎮的助產所,我很驚訝助產專業的生命力一直在,我看見偏鄉小鎮有助產師及一小隊熱誠年輕的助產學妹們,與我們分享助產專業發展的美麗與哀愁。助產師說:「能帶出一位就多一位有助產能力的專業助產人,可以協助母親新生兒孕產生命歷程中安全生產,而且擁有不可取代的母子初生觸動經驗。」她一步一腳印實踐助產力,她說:「雖然現在像鴨子划水般挺進,但只要有年輕助產人願意,我就可以再陪她們走幾年助產路。」助產師倡議,助產教育如只學習照護能力,無法具備助產(協助順利生產)的專業臨床技能,「助產再生」的夢想會逐漸凋零式微。但這樣的論述似乎非主流,也未得到充分支持,因為很多人不會助產,很難理解為什麼「助產」對助產專業很重要,她作為一輩子的助產人,她說她的難過是在「助產專業能力」沒有傳承,她吃素發願希望「助產專業能力」不熄燈,助產專業力可以永續。看著助產師堅定眼神,聽著助產師有限聲量,我想起Mother Teresa說過:「把你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反而會遭到責難。不管怎樣,還是要把你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you'll get kicked in the teet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助產師開講什麼是協助生產的臨床專業技能呢?助產師說:「專業可以讓生產的高風險變成低風險,如果沒有專業,即使低風險也會變成高風險。」行家說話,果然很經典。助產師分享了一個案例:3月13日,產婦來門診超音波掃描是ROA(右枕前位)胎位,子宮頸只開1公分,有不規則宮縮,雙頂徑10.0,頭圍是大頭。3月14日,14:15來所內待產,第四胎,子宮頸開3公分,先露部位約在-2(恥骨上方)還高,子宮頸厚度約50%,內診頭位偏右摸不到囟門,左下方懸空,羊水囊厚而明顯。因已是第四胎就收住院,開始間斷監測胎心音並指導擺位變換姿勢,協助產婦做膝胸卧式,目的是讓胎頭姿勢調位重新入骨盆。16:40頻率強度增加,內診是5公分,其他尚未進展,5點多我和另位助產師邊用晚餐,一邊輪流探房。18:50宮縮增強5~6分鐘一次,再內診卻摸不到頭,只觸到羊膜囊,整個懸空。立即做超音波檢查,結果是轉為臀位(LSA左骶前位),診察整個產道結構順產沒問題,我及其他兩位助產師就開始貼身照護,過程讓產婦夾花生球變換左右側卧。22:20,宮縮3~5分鐘,上產檯由其他兩位助產師輪流內診,子宮頸開8公分,先露部位已下到0~1,內診時破水,已摸到屁股溝,其中一位助產師說摸到右方有一軟軟的邊不知是什麼?先露部位是寶寶的陰囊,我們都會心一笑。23:10子宮頸全開,我們定位,一位主接,一位副接,另一位負責流動支援,備甦醒(氧氣)器及腹部固定胎勢,持續監測胎心音。23:51終於以臀位助產技巧,幫寶寶平安娩出,母子經驗肌膚之親,會陰一度裂傷,因傷口泌血先縫合,等一個小時開始出血,只得迫採人工剝離胎盤(鄧氏法娩出),出血量增加,子宮探查是收縮不良(軟),即時壓迫子宮,並給予子宮收縮劑,外加恥骨上方腹部冰敷壓迫,清除宮內血塊後,手感已有收縮後,下段仍收縮不良,手離開子宮,改以12片(10*10)的紗布連結放入壓迫止血,觀察1個半小時後取出,收縮良好也完全止血,血壓105/67,心跳69/分;胎兒體重3925克。這案例是正常胎位待產,卻於待產中轉位,緊急中由專業助產協助,讓沒有預期發生的高風險產程順利平安轉機,母子均安。從這案例分享,我理解了助產師對助產永續的語重心長。助產專業發展反思助產專業曾在歷史中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助產前輩在窮鄉僻壤一步一腳印到家接生,如醫療奉獻獎得主洪寶帶助產師,一生接生近三萬多位新生兒,如何讓助產專業能力傳承,讓現在的偏鄉與未來婦女生產,連結助產專業發展的新里程碑是值得助產專業反思與努力的方向。
-
2021-07-01 新聞.元氣新聞
枋寮醫院因疫調暫停急診 偏鄉緊急醫療網停擺讓人憂
屏東縣枋寮醫院因確診的枋寮鄉果農老夫妻,和之前5名枋山鄉Delta病毒株確診者有醫院重疊足跡,28日起被要求停止急門診至今,等候中央通知復診;1名院方主管說,院內和協力廠商所有人員PCR檢測全陰,16名相關急門診醫護人員到集中檢疫所,因非院內感染,醫院醫護人員心情較篤定,讓人憂心的是,為彌補屏南地區緊急醫療缺口、前年啟動的腦出血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因此暫停,不希望無縫醫療因被停診出現破口。屏東恆春半島急重症病患後送高雄醫院中心長達百公里,縣衛生局為補上緊急醫療缺口,選定位居後送動線中點的枋寮醫院為負責醫院,前年1月起提供腦出血(腦中風)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7月再啟動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導管室團隊,有上百名病患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院長蘇宜輝曾說,當時是硬著頭破皮接下任務,但大幅縮短黃金搶救時間,滿心是喜樂。1名院方主管說,枋醫雖不是醫學中心,但地理位置重要,創院41年來已配置急診中心、24小時心導管室、腦中風處理平台等,全年無休扮演屏南地區緊急救護中繼站的角色;5年前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啟動神經外科支援合作計畫,前年1月提供腦中風與頭部外傷全年無休緊急醫療服務,7月再結合高醫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成立24小時心導管室。他說,腦神經外科急症醫療啟動以,腦部急症就醫,緊急開顱患者占就醫患者76%,1小時內進行開顱手術的患者占緊急開顱手術患者77%;臨床實證資料顯示,嚴重頭部外傷患者手術介入,平均每晚1分鐘,死亡率即增加 1%;醫院門診暫停的影響不大,最讓人憂心的是,好不容易為屏南地區緊急醫療建立的無縫醫療網,這次因被停診可能出現破口。屏南1名消防分隊長說,屏東縣地形狹長,相較後送到屏北的區域醫院或高雄的醫學中心,約可縮短30至50分鐘不等車程,可把握黃金救援時間;以心肌梗塞而言,急救時間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且神經外科腦出血的治療時機,直接影響預後療效,衛生局整合消防救護體系並能及早診斷與轉送,接續即時有效治療,是搶救生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這幾天轉送急重症病患到醫學中心,多了半小時車程,家屬也無法就近照護,期盼早日復診。
-
2021-06-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COVID-19疫情下的護理社會力
【編者按】這星期的第一篇文章是介紹一位台灣護理教育史非常重要,但卻少為人知的護理前輩陳翠玉老師,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歷史報導。過去「醫病平台」向來是以每星期由不同背景的三位作者分別寫出對一個主題的各種看法,但我們一時之間也不易找到有關台灣護理史上重要人物的來稿,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因此邀請她與讀者分享其他和國內護理工作有關的議題。很難得的是蔡司長竟已寫好兩篇文章——由目前全國防疫工作中所看到的「護理社會力」,以及照顧偏鄉小鎮不容忽視的「助產師」培訓。這是「醫病平台」首次由同一作者撰寫三篇文章,謝謝她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主掌全國護理工作的領頭羊,瞭解她所關心的議題。因應COVID-19超前部署,衛福部在去(109)年2月4日透過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護動E起來】網站進行「護理專業志工」儲備招募,ㄧ週內獲613位護理人員報名響應,每天8小時、最高20線,完成逾11萬人居家檢疫電話關懷。他們運用護理會談的專業與藝術及防疫電話關懷評估指引,用「心」傾聽民眾居家檢疫的情緒;同時,從電話溝通中發現無法安心居家檢疫的高風險因子並協助解決大大小小問題,他們是社區防疫網最沉靜的力量。你講我聽,防疫做好做滿透過一條細細的電話線,護理志工們要傳達衛教,協助排解無法踏出家門、擔心確診的焦慮,遇到藥物快用完的慢性病患、無法產檢的孕婦等特殊狀況,還要提供正確指引或立即轉介。他們的經驗是什麼呢?請聽聽護理志工說。「瞬間要在家裡關14天,很多人很悶!」蘇秀英原先是幼兒園的護理師,因受疫情影響停課後,她索性留職停薪,留在疫情關懷中心當志工。她分享有次電話一接通,對方劈頭大罵防疫政策、質問為何不能出門,她悶著頭等他發洩完後,再逐一釋疑、確認身心狀況,最後,對方也向她道歉,表示因心情煩悶太過衝動。「如果民眾接起電話時比較負向,希望他掛電話時心情可以變好。」在大學擔任講師、幾乎天天到衛福部報到的李玉萍自許。她說就算彼此素未謀面,隔著話筒也盡力轉化對方負面的心情,有民眾向她說:「你是第一個關懷我的人,接到電話就像抓到浮木。」「不只關懷,我們敏銳度也要有,『聽音辨位』,可以揪出防疫破口。」李玉萍分享,有次,她撥給一位居家檢疫者,但聽到背景有捷運進站的聲音,耳尖的她發現對方偷溜出家門,趕緊通報警方前往現場。李玉萍說:「的確有人因不理解而隱瞞,因此,短短一通七、八分鐘的電話,必須站在朋友的角度突破心防,隨時透過對話、感受鼻音、咳嗽狀況,來回確認檢疫情形」。陳美麗說:「每一通電話面對的都是不同人,要怎麼在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讓他願意信任我們、接受我們的關懷和建議,這很重要。」陳美麗鼓勵對方若是撐過這十四天,就是保衛台灣人健康的大功臣,適時祝福對方健康,多數檢疫者也會客氣回復,並感謝護理志工的付出,讓他們覺得很窩心。護助年,We Are Together世界衛生組織(WHO)將2020年訂為「國際護理助產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Nurse and the Midwife),今(2021)年為「國際衛生和照護工作者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Health and Care Workers),這一年多來,因為疫情全球可說是「苦行年」,衛福部發起「護助之年,護信之約」活動,倡議台灣「護助」年,從「護信」開啟社會對話,我們邀請民眾寫下生命中曾與護理師相遇的美好經驗,去年一個月多的倡議活動,我們收到來自國內外50個國家響應、超過1.7萬封支持護理人員的感謝信。台灣曾一度最高同時有五萬多人居家檢疫,在最難捱的十四天裡,這支「護理台灣志工隊」給了最溫暖的支持。他們近八成是在職人員,護理人員用他們最熟悉的排班,自主接力衛福部疫情關懷中心,為台灣撐出社區的防疫網,在COVID-19疫情下,展現護理的社會力,見證無價最貴的護理疼惜你的心!
-
2021-06-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追念護理前輩 ── 陳翠玉女士
【編者按】這星期的第一篇文章是介紹一位台灣護理教育史非常重要,但卻少為人知的護理前輩陳翠玉老師,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歷史報導。過去「醫病平台」向來是以每星期由不同背景的三位作者分別寫出對一個主題的各種看法,但我們一時之間也不易找到有關台灣護理史上重要人物的來稿,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因此邀請她與讀者分享其他和國內護理工作有關的議題。很難得的是蔡司長竟已寫好兩篇文章——由目前全國防疫工作中所看到的「護理社會力」,以及照顧偏鄉小鎮不容忽視的「助產師」培訓。這是「醫病平台」首次由同一作者撰寫三篇文章,謝謝她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主掌全國護理工作的領頭羊,瞭解她所關心的議題。不一樣的護師節今年5月12日國際護師節,受胡文郁主任邀請,出席了一場很不一樣的國際護師節活動:「台灣的南丁格爾──陳翠玉女性文化地標」揭幕觀禮。欣賞陳翠玉前輩雕像神情及影片簡介。因為真的很有感,所以想動動筆分享,邀請您ㄧ起認識台灣的南丁格爾──陳翠玉女士。Do good anyway 關於陳前輩的介紹,大家可參考2003年前衛出版、李錦容著作的「台灣女英雄陳翠玉」一書。陳翠玉女士於1917年出生於彰化,1988年病逝台大醫院;是戰前第一位接受日本護理教育、戰後第一位到北美護理研究所深造、第一位獲得WHO獎學金及第一位受聘WHO顧問的台灣護理人員,她在國際知名,在台灣,即使是護理界,卻很少人知。讓我想起Mother Teresa的話語之一:「即使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都被遺忘,但無論如何,你仍然要做善事(The good you do today maybe forgotten tomorrow. Do good anyway.)。」和「護理加冠、傳光」對話陳前輩創辦台大護校、籌備台大護理系,對護理教育用心且嚴謹,畢業生回憶說:那時如能順利畢業都感受非常榮耀,陳前輩為護生加冠典禮的慎重態度,讓他們有成長的喜悅及被賦予神聖使命的感動。護理傳統儀式的「加冠」、「傳光」一直都在,我開始好奇每年參加活動的護理學生或護理人員的感受是什麼呢?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這儀式對護理人的影響力又會是什麼?陳前輩也是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更是首位建立護理部制度、護理輪班實施三班制的人,強調應把護理人員的時間還給護理人員執行病患照護工作,所以成立供應室支援非直接照護工作;為避免護理身體的職業傷害,調高病床床腳位置;首創護理人員薦送出國進修等等,「以護理人為本的護理領導」,她做了最前瞻的詮釋與引領。自由護理,護理不怕因為勇於改革,陳前輩背負沉重莫須有罪名,因對當時台灣大環境的失望,故於1959年離開台灣,接受WHO中南美洲護理教育及顧問工作,她也籌組婦女台灣民主運動,稱「WMDIT」(Women Movement for Democracy in Taiwan,穩得),推動「民主從家庭開始」的理念,鼓勵婦女尊重子女,並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原來,「勇敢」的意涵並非「不害怕」,而是雖然害怕,但堅持做對的事,願意與害怕同行前進。我感受陳前輩對「護理自由與自主」的嚮往,台灣護理應有本土覺察,護理可以自由不害怕,護理值得被疼惜與尊重。雖然我不認識陳翠玉女士,但我從心靈深處被她感動,我想說:「謝謝台灣南丁格爾──陳翠玉女士。護理人,應該認識她。」
-
2021-06-27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疫後你最想去什麼地方
因為疫情,全世界的跨國旅遊幾乎停擺,對於許多每年要出國多次的朋友來說,連續兩年甚至更久沒辦法出國,大概是很難得的經驗。除了在家上網看影片,或看看以前拍的旅遊相片過過乾癮,大伙閒聊時也會互問:「疫情結束後,你最想去國外什麼地方?」對於我們這群原本就經常在台灣漫遊「蝸行」的朋友來說,大多數人選擇到日本爬山走國家公園。的確,這幾年我們每年都會到日本健行,起先是到他們的世界自然遺產(只有五處),後來就開始爬國家公園(等級類似我們的國家公園),每次都留下美好的經驗。除了自然美景,日本的山屋品質都非常好,甚至若有機會住到山區附近的溫泉旅館,那更是超值的享受。像這些非都會區的旅宿,通常都是一泊二食,也就是提供晚餐跟早餐。白天健行難免流汗疲憊,傍晚入住,先泡個澡(偶爾有溫泉那就更棒了),再吃一頓精緻的晚餐。餐點雖然談不上豪華,但一定都是用在地食材用心準備,沒有過多的調味,可以吃出食物原味。餐後再去泡個澡,然後好友們分頭準備些小點心,泡茶的泡茶,品酒的品酒,閒話家常,抬抬槓擺擺龍門陣,人生至此,夫復何求。在台灣我們也經常爬山健行,雖然也很開心,但是相比總是少了點什麼。仔細一想,首先是時間長短,在台灣健行,通常是兩天,偶爾三天,第一天才脫離繁忙的工作,心情尚未調適,第二天或第三天就又要回都市,所以真正放鬆的時間並不長。第二是住宿品質,日本的山屋或溫泉旅館,可說價廉物美,兩個人一泊二食,通常是台幣三千元左右,而且環境絕對是乾淨、讓人住得安心,餐點也用心。記得年輕時,號稱月亮歌后的李佩菁曾唱過一首歌:「我願好友都能常常相聚首,對著明月山川相問候。」這個很多朋友的共同心願,就在一次次的山林步道健行中達成。白天走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對著明月山川相問候,晚上共住旅宿把手談心。因此,如果問我疫情結束之後最想去國外的哪裡,第一選擇當然是日本的自然步道,若是要挑個明確的目標,我或許會想選日本的四國遍路。前些年到日本屋久島(世界自然遺產),之後就到台灣人比較少去的四國(這個地區算日本的偏鄉),行程中安排走了兩天遍路的頭跟尾。遍路類似歐洲通往西班牙的朝聖者步道。遍路大致環繞著四島一國,全程一千兩百公里,也是條朝聖者古道,跟著弘海大師的修行之路,參拜八十八間寺廟。早些年日本人花四、五十天走這條步道,通常是為了家人消災祈福或祈求願望,但這些年多了來自全世界喜歡走路的健行者,就像歐洲的朝聖者步道一樣,吸引了懷抱不同目的的人,給自己一個沉澱心靈、重啟人生的機會。長時間走在路上,能創造許多與自己對話的機會。遍路跟環台灣一圈所走的公里數與花的時間很類似,大約都是一千兩百公里與四十五天左右。聽說有朋友正在規畫研究,看看是否能找出一條屬於台灣的朝聖之旅,不管是媽祖廟、土地公,或者某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能將美好的步道串聯在一起,然後改善沿途的旅宿,讓我們能就近而行,結合身心靈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