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搜尋
併發症
共找到
1603
筆 文章
-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BNT與莫德納 兒童副作用差不多
衛福部決定開放六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國內部分家長對於讓孩子打疫苗,心存猶豫,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兒童染疫死亡率雖然比成人低,但疫情大規模流行恐造成國內數十名兒童染疫死亡,呼籲有兒童疫苗還是要先打,降低重症、死亡風險。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則表示,支持孩童接種疫苗,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兩倍,且接種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隔離與學校停課,避免父母因此缺勤。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恐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差距擴大。邱政洵和謝育嘉分析,BNT疫苗用於五至十一歲兒童,劑量單劑十微克,是成人三分之一,兩劑間隔三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保護力達九成。莫德納疫苗則提供六到十一歲接種,單劑五十微克,是成人劑量一半,初步證明莫德納疫苗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針對家長關心的安全性不良反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指出,分析BNT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實證資料,顯示兩者對於急診、住院或感染的預防效果皆達七成,安全性也高。但現有安全性資料規模落差大,而BNT在美國有約八百萬筆資料,但莫德納提報到歐洲藥品管理局僅五千名接種者資料。陳秀熙表示,短期資料顯示,BNT及莫德納於兒童接種之不良反應差距不大,差別在於BNT資料規模較大,莫德納還需要持續累積;至於接種對兒童的長期影響,兩個疫苗都還需要持續監視。有家長反映,十二歲的國小孩童想打兒童疫苗,若兒童疫苗開放時,是否可以跟著接種?陳時中表示,十二歲可接種現有提供給十二歲到十七歲的既有疫苗。至於五歲以下無疫苗可接種的兒童,不接觸不特定人士,出入場合注意社交距離。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不打疫苗? 長庚醫:不接種染疫住院機率增2倍
新北二歲童染疫後過世,中間雖有行政流程通報等問題,但幼兒的疫苗需求也浮上檯面。目前國際上未有任何一款疫苗,可給5歲以下童施打,而我國目前雖然通過莫德納疫苗的接種年齡層可自6到11歲兒童,但指揮中心尚未開放施打,主要還是考量接種副作用等因素。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聯合撰文,表達支持孩童接種疫苗,且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二倍。二人於文中指出,兒童罹患新冠肺炎的症狀,一般而言,比成人來得輕微。大部分兒童的臨床表現以輕症為主,症狀與一般感冒病毒感染無異,如發燒1到2天、頭痛、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嘔吐、腹瀉等症狀。但還是有些兒童會病得很重,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少數兒童會死亡。這也是台灣會一直例行性為兒童接種流感、麻疹、水痘疫苗的原因—即使在疫苗問世之前,這些病毒每年造成的兒童死亡率也沒有新冠肺炎那麼多。二人指出,可以理解,有些父母對給兒童接種疫苗較為猶豫。然而,選擇不接種疫苗也是有風險的;可能是承擔不同的、更嚴重的風險。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兒童隔離的需要、減少學校停課,減少社區病毒傳播、並減少父母的缺勤。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對兒童的傷害很大,包括心理健康惡化、教育差距擴大和身體活動減少。兒童接種疫苗也可減少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住院、重症加護病房的入院率和總人口的死亡人數。二人指出,所有的人都可能染上新冠肺炎,盡管新冠肺對成人來說更加危險,但也有兒童因新冠肺炎導致重病和死亡,美國5到11歲沒打疫苗的小孩,感染Omicron,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二倍以上,大量兒童病患的出現也可能會癱瘓醫療系統。因此,接種疫苗能讓兒童更安全地上課、參與課後活動和運動,以及與朋友互動。兒童得到病毒感染常扮演傳播者的角色,所以讓兒童接種疫苗還有利於保護他人,例如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更高的祖父母和患有基礎疾病的其他家人。二人表示,從疫情非常嚴重的地區如香港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在從疫苗的效果與不良反應之間來思考,所以建議家長應該讓5至17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二人於文中指出,BNT疫苗推薦用於5到11歲兒童,劑量單劑10µg,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感染的保護力有90.7%。BNT疫苗副作用通常是輕微的,疫苗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而家長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部分,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而且較青少年族群少。因此,整體來說,5至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莫德納疫苗是6到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單劑50μg,是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間隔4到8周。初步數據表明,莫德納疫苗會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大多數副作用是輕度至中度和短暫的,類似於在接受輝瑞疫苗的兒童中觀察到的副作用。二人強調,具有高風險如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癲癇症的兒童或家中有免疫缺損的兒童更是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香港、韓國等國陸續於去年底、今年初核准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北2歲男童染疫驟逝 專家:若有疫苗應讓兒童接種
新北市中和一名兩歲男童昨染疫離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生命都是脆弱的。」對所有生命的逝去,都要去反省如何做的更好,此名男童進行過其他病毒的核酸檢驗,結果都是陰性,唯獨新冠病毒是陽性,因此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猛爆性腦炎,原因可能是病毒容易擴散,但真正的原因不明,因此有疫苗應考慮讓兒童接種。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主持人周玉蔻說,若此名兩歲男童有打疫苗,是不是就不容易這樣(死亡)?李秉穎說,「當然,當然是這樣。」那為何不給小朋友打疫苗?李秉穎說,因為政府一直沒有授權,直到最近才授權,但其實全世界讓5至11歲兒童打疫苗的國家不多,還是會擔心兒童打疫苗後產生副作用,因此還在遲疑。不過,李秉穎說,許多專家認為,兒童打疫苗是弊大於利,但他當時就說,只要有一例兒童死亡就會造成震撼,因為所有兒童都是國家的寶,民眾無法接受一例死亡,可能後續會慢慢出現死亡病例,因此有疫苗應考慮打。「這是機率問題。」李秉穎說,依美國兒科醫學會統計,兒童染疫死亡率為萬分之一,雖然比成人染疫死亡率2.3%低,但許多案例累積後,藉會變成具體的數字,而兒童死亡人數不會破百,但會有幾十個,因此社區大規模流行的時候,兒童也必須受到保護。李秉穎表示,兒童染疫後的併發症更多,如容易引起腦炎,而各種病毒都有這樣的特性,兒童是比較容易引起重症、心肌炎、、腦炎,因此雖然兒童的重症、死亡率少, 但一定要加以預防新冠病毒。此名男童發病太猛烈,雖然有其他專家懷疑,是不是同時感染其他病毒所致。但李秉穎說,這應該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因腦炎、敗血性休克等病情,於一天內急速惡化,雖然臨床上不常見,但也不少見,就他所知,此名男童進行過其他病毒的核酸檢驗,結果都是陰性,唯獨新冠病毒是陽性,因此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猛爆性腦炎,原因可能是病毒容易擴散,但真正的原因不明。李秉穎說,成人引起嚴重併發症的疾病與兒童不同,大多是自體免疫引起的疾病,如水痘等,但引起的併發症是肺炎,而不是腦炎,此與兒童的致病機轉不同。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說,這有沒有延誤就醫的問題,送醫指引是否修正?李秉穎說,此名男童的腦炎十分猛爆,若提早兩小時送醫,會不會有所不同,這是真的不知道,因當現腦炎症狀,病毒已在腦部造成大規模破壞。「如同堤防已經潰堤了,如果早一點知道潰堤的情形,還能不能挽回?」真的很難講。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幼童病例增 地方繃緊神經
新北中和兩歲男童確診重症死亡,令人難過更令許多家長恐慌,各縣市政府防疫無不繃緊神經。彰化昨增四例是五歲以下兒童,立即啟動兒童醫院緊急應變機制,直接送醫快速救治。雲林龍鳳胎抓周後確診,收治負壓隔離病房治療。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兒童免疫功能未齊全併發症變化快,五歲以下兒童確診人數增加要特別關注,目前疫調發現,四名兒童、其中三人屬進香團傳染鏈,年齡最小的連一歲都不到。為此,彰化縣長王惠美昨宣布啟動兒童醫院緊急應變機制。她說,如居隔或檢疫的兒童出現緊急醫療警示徵兆,不用等衛生局解除電子圍籬,就可直接後送醫療快速救治,目前持續盤點醫療量能。雲林縣剛滿周歲的男童,十七日出現咳嗽、流鼻水及發燒等症狀,目前病情穩定,收治負壓隔離病房,由爸爸陪病照顧,匡列七名家人居家隔離及採檢。不料,縣長張麗善在線上疫情說明會證實,男童的龍鳳胎姊姊及外公採檢後均呈陽性,案號今會公布。張麗善表示,男童本月九日與姊姊到台中參加抓周後,家長曾帶到別縣市活動,交通、人群接觸頻繁,感染源仍待釐清。她強調,強調,十二歲以下孩童未施打疫苗,雲林縣以最嚴謹態度處置,有症狀立即轉介治療,小兒染疫專業醫療資源均備妥,縣內有三家醫院設有重、中、輕症等六十六床小兒病床。基隆市長林右昌昨天說,中和男童染疫死亡的遺憾,大家都不願意看到,不是發生在基隆市,他沒有辦法置喙,但要思考怎麼樣去防範這種狀況發生。基隆有廿四小時防疫專線,另外還有快篩陽性通報專線,現在很多民眾有防疫的問題,都會打這兩個專線,也特別加到廿線,加強服務及回應量能。
-
2022-04-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4月19日疫情整理包/台鐵本部員工確診「北車緊急清消」 北榮證實2護理師染疫
近期本土疫情升溫、多點爆發,各地也陸續傳出確診。《聯合新聞網》為讀者快速整理本日台灣疫情重點。台北榮總證實兩護理師確診 曾看阿妹演唱會CT值極低台北榮總今晚傳出兩名心臟外科護理師確診,兩人CT值分別為15及11.3。台北榮總證實,兩名心臟外科護理師確診,一人為4月16日參加張惠妹演場會,另一人為昨日休假後返回醫院上班,兩人均是出現不適症狀後,警覺性非常高的立即通報醫院,經採檢確診。more...疫情燒向台鐵本部!一員工確診 台北車站今晚大消毒台鐵表示,今下午接獲衛生單位通知,指一名主計單位的約聘人員確診,已緊急通知該辦公室同仁,約七、八名密切接觸同仁前往採檢,不過結果尚未出爐。more...基隆崁仔頂魚市場疫情悶燒累計25人確診 明起休市3天基隆崁仔頂漁行聯誼會今天宣布20日起休市3天,外界關切疫情是否可能失控?基隆市長林右昌說,崁仔頂每天有上萬人流動,市場已有25人確診。more...台中單日+50創新高「阿妹確診歌迷爆增」 還有21案感染源待查台中市今新增50例本土確診個案,其中參加阿妹演唱會染疫者再爆增6例,總數達17人。宜蘭進香團傳播鏈因中火外包商案33046的同事案36675也確診,使得總感染人數達14人;整體感染源調查的還有21案。more...桃園分局爆群聚確診20人 警局長:各分局暫停泡茶防疫桃園市警局桃園分局確診達20人爆群聚感染事件,市警局長陳國進今天下午至平鎮分局慰問及檢視防疫調度,他表示,桃園分局疫情主要來自泡茶區,他要求各分局短期停止泡茶群聚,嚴加控管疫情擴大,偵查及業務警力不足,刑大、保大人力支援。more...台大醫院4確診急匡列 北市:醫護提前返工需完成追加劑台大醫院9B外科病房也傳出群聚案,院方發出簡訊通知,總計4人確診、156人匡列居家隔離,但因人力不足,院方啟動醫療人力提前返回工作計畫。more...屏東確診年齡層再壓新低!一家4人含8月大女嬰染疫 11頁足跡曝光屏東縣今新增17例新冠確診個案,其中恆春鎮有一個家庭4人染疫,包括母親、兒子及兩名8個月大的女嬰,讓屏縣確診年齡層再壓至新低。more...最後淨土馬祖失守爆4例!其中1例為縣府普篩揪出馬祖今年首度出現確診病例!連江縣長劉增應表示,馬祖今日有4例確診,指標個案是在台灣與確診者同住,回到馬祖後感染另外2例。more...澎湖+3「2員工旅遊確診」 花火節如期舉行全面實聯制澎湖縣府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第4至6例確診個案及足跡,尚未有案號。縣府表示,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仍如期舉行,但以最高防疫規格,呼籲業者與旅客配合。more...宜蘭晶園喜宴已49人確診 參加全中運5選手染疫被送回宜蘭宜蘭今天新增61名確診,其中5人是到花蓮參加全中運的輕艇選手染疫,縣內已有17所學校全校停課,縣長林姿妙指示衛生局協調醫療團隊兵分8路到學校提供服務,預計今天篩檢2036人,呼籲縣民務必落實防疫規定。more...雲林+8例公布足跡 斗六居酒屋傳播鏈狂燒已7人染疫雲林縣新增8例確診個案,其中1例案36703是剛滿周歲的男童,有曾到外縣市參加抓周活動的足跡,出現發燒、流鼻水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收治負壓隔離病房,由爸爸陪病照顧;另有5例曾接觸確診個案、1例因頭痛及喉嚨不適快篩陽性,均收治外縣市集檢所,還有1例孕婦無症狀染疫,在外縣市醫院隔離治療。more...雲林周歲男嬰匡7家人 龍鳳胎女嬰、外公採檢結果也確診雲林縣今天確診的8人中,有1例才剛滿周歲,曾到外縣市參加抓周及活動,前天下午出現咳嗽、流鼻水,晚上發燒,就醫採檢結果陽性,Ct值13.2,目前病況類似一般感冒症狀。more...花蓮今增74例!傳縣府地政處人員確診 全中運150位選手快篩結果出爐花蓮今天新增74人,其中有63人居家照護,傳播鏈分別是小加拿大補習班4人,衛福部花蓮醫院15人、外縣婚宴群聚17人、萬榮婚宴2人、奧斯卡餐廳1人、外縣市2人,疫調中33人。今傳有縣府地政處人員確診,匡列人員尚在檢驗中;全中運需要篩檢者為174人,目前都是陰性。more...彰化縣今+13!2天5名兒童確診 縣府啟動兒童醫院緊急應變彰化今天新增13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4人是5歲以下兒童,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兒童免疫功能未齊全,併發症變化快,5歲以下個案兒童增加要特別關注,彰化縣宣布啟動兒童醫院緊急應變機制。more...苗栗縣新增12例曝13頁足跡 新南國小今3確診全校預防性停課苗栗縣新增12例確診個案,包括昨天縣府已公布的4例。新增確診者中,竹南鎮新南國小從昨晚到今天共3名學童確診,校方緊急從中午採取全校預防性停課2天,預計後天21日復課。more...台南新增本土45例 某科技廠12人、軍營11人台南市新增45名本土確診個案,分別是某科技公司職場衍生12例、軍營相關11例、參與拳擊體驗課程染疫4例、阿妹演唱會相關及衍生案例7例、小琉球旅遊團衍生2例、某學校個案相關接觸者1例、宜蘭進香團行程相關1例及感染源疫調中7例。more...基隆單日+148 林右昌細數個案分類:1確診者衝2場阿妹演唱會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天下午說明新冠肺炎疫情狀況,中央公布與基隆相關新增148例個案,絕大多數無症狀,少數是輕症,最大宗是家庭群聚衍生相關共36例,其次是與本市職場相關共32例。與外縣市相關8例中,有1名個案4月10、15日兩度參加阿妹演唱會。more...阿妹演唱會延燒南投+2 衛生局:今4確診3人打3劑被突破南投縣今日公布4例確診個案,其中經中央通報確診的案37861、37862分別居住埔里、草屯鎮,上周五、六先後到桃園小巨蛋聽阿妹演唱會後不適,自行快篩陽性,採檢確診;案36676、37077,分別被外縣市確診同學、同事傳染。more...嘉義市新增2機器維修員確診 足跡現知名「20元大飯店」嘉義市今新增2例本土確診個案,市府表示,案36704是40多歲女性、案36705為30多歲男性,兩人是同個公司員工,因為同職場的溪口鄉46歲男子16日確診,考量這兩人與他長時間接觸,匡列居家隔離。more...嘉義縣新增3例確診 有南華大學生、張惠妹演唱會聽眾嘉義縣長翁章梁公布3確診:案37561、案37562、案36706;案37561與一處火鍋店確診者足跡重疊,18日採檢後確診;案37562參加張惠妹演唱會。more...台東縣+9今年確診破百例 成功國小、新港國中停課台東縣今日新增9名確診者,6女、3男,CT值分別介於14.1~34.1之間。其中多數與成功進香團有關連,且9名確診者中,有3名居隔期間陰轉陽,縣府表示,成功國小及新港國中因有學生確診,要停課至本月22日。more...高雄+63!某團體年會3人確診匡列200多人 足跡多達6頁高雄今天新增63例本土個案,其中9例居家隔離陰轉陽、16例有外縣市旅遊史,密切接觸者38例,新增最多。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38例中,有18例為同住家人、9例是餐飲娛樂、8例為職場環境,另有3例是高風險場域。more...新竹市+27最小僅2歲 國軍社區篩檢站篩出7人陽性疫情持續延燒,新竹市今天新增27名27名本土確診個案。竹市府衛生局今天下午說明,其中8例是居家隔離期間採檢「陰轉陽」確診,18例為確診個案之家庭、職場之密切接觸者或曾有前往高風險區域旅遊史者 ,還有1例新增個案尚在疫調中。more...北農再度淪陷!3天11人確診 加強管制、拉大拍賣距離台北農產公司再度淪陷,從17日到今日共累積11人確診。北農主秘路全利證實,17日有接獲2人通報、18日5人通報,今天也有4人回報,當下以立即清消、加大拍賣距離、加強人流管制,在調度人員後皆正常營運,已準備100多個快篩試劑供員工使用。more...新竹縣+20 確診者曾參加阿妹演唱會、宮廟遶境新竹縣今天(19日)新增20例陽性感染個案,其中湖口營區有2軍人確診,因此營區昨天緊急匡列106人採檢,另外根據衛生局疫調,今天新增確診者中,有3人曾參加阿妹演唱會、1人曾參加宮廟遶境,民眾若自覺有風險,可前往醫院篩檢。more...北醫附醫手術室相關5人確診 是否為院內感染待釐清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本土確診新增患者連續多天破千例,各醫院也陸續傳出醫事人員染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傳出一名麻醉科護理師染疫,院方發出聲明證實,一名麻醉科同仁於4月17日居家快篩陽性,經PCR篩檢確認為陽性個案,並對該名確診同仁的相關接觸者予以匡列,共採檢111人,其中4人PCR篩檢結果呈現陽性,這起事件是否為院內感染,仍尚待釐清。more...北市交通局1人確診 曾與柯文哲在同場會議1小時台北市長柯文哲、副市長黃珊珊13日和確診賓客開會被匡列隔離,2人PCR陰性,仍須居隔至24日。不過今天又傳出出席同場會議的交通局運輸資訊科員工確診,該成員昨晚PCR後,今早收到確診通知,目前交通局6樓北區實施軟性封鎖,預計有70名員工會被匡列,快篩中,感染源是否為確診外賓尚待衛生局疫調。more...新北市汐止長照機構爆群體染疫 28人確診新北市汐止區某長照機構有位住民16日因身體不適送醫,經檢測確診染疫,新北市政社會局接獲通報後,立即派員為所有工作人員和住民71檢測PCR,目前有28人呈陽性反應,送醫收治。more...桃園警分局爆16人確診!即刻啟動分組分流上班桃園警分局昨天驚傳偵查隊小隊長確診,多人快篩陽性,分局今天早上發聲明,偵查隊及埔子派出所全員274人經PCR篩檢後,截至目前共16人陽性,全居家隔離治療,分局也啟動分流、分組上班機制,並配合衛生局疫調匡列。more...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急診醫師不足 醫學會6聲明示警:疫情升溫恐難應付
新北市2歲男童確診新冠肺炎引發重症病逝,引發社會輿論。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發出6點聲明,提醒家長若孩子出現症狀或有相關危險因子,應及早送醫,更示警兒童病例將占總病例中17%,且有23%需住院,但醫院近年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疫情升溫恐無法有效應付。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召集全國相關專家,依照實證共識下制定「早期辨識兒童COVID重症病患共識」6點聲明,包括「急診就醫與轉送」、「危險因子評估」、「急診病患嚴重度評估」、「兒童重症流行病學」、「醫院量能準備」、「兒童急診人力準備」。兒童確診新冠肺炎,變重症往往進展快速,若高燒超過39度C、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若出現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已屬於後期器官衰竭症狀,根據文獻,以早期徵象送急診治療的兒童預後效果較佳,而非晚期徵象才送醫。針對大規模兒童重症研究顯示,「過去有肺炎病史」、「有共存的慢性病」、「症狀開始4天以後才就醫」是產生兒童重症的危險因子,且年齡小於1歲更是高危險群。更大型研究發現,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另外5至11歲的孩童,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風險高。導致重症的三大兒童慢性病,包括為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與早產,家長和臨床醫師需提高警覺。學會指出,目前國際統計自兒童急診就醫的病患,僅有3%產生較嚴重的併發症,包含肺炎、心肌炎、腦炎或敗血症,最終致死率為0.1%,相對於成人還是致死率相對非常的低。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兒童重症危險因子是從大型調查中歸納出,不代表說沒有危險因子就不會重症,像是新北這名孩子沒有上述危險因子但仍然確診,代表即便沒有危險因子要注意,有危險因子更要小心。兒童因為沒有施打疫苗,疫情爆發時會快速蔓延,根據國際統計,流行高峰時,兒童病例大約占全部新冠肺炎病例的17%,其中有23%會需要住院,學會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進行國內兒童醫療量能準備,並使用兒童專屬、經過驗證的統計預測模型進行量化的風險評估。過去一年來兒童急診就診人數大幅下降,許多醫院因為無法負擔虧損,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當疫情升溫,兒童急診醫師人數將無法有效地應付,兒童急診醫學會建議政府提早準備因應措施與補助方案。夏紹軒直言,急診的裝備一定要足夠,且急診人力目前是應付「一般狀況」,但大量病患湧入時「急診人力一定有問題」,有許多醫院急診室沒有兒科醫師看診的,民眾可透過衛福部網站,查詢有「緊急醫療能力」評鑑醫院,較高機率夜間有兒科醫師。「疫情這麼久,大家已經筋疲力竭了」,夏紹軒坦言,現在病例數量太多,現在中央要求自主管理者不要就醫,是怕醫院若淪陷後果更不堪設想。但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若看起來不對勁,不要猶豫趕快帶去醫院給醫師評估最安全。依照疾管署發布「COVID-19 確診個案注意事項」,病患若有就醫需求,需連繫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再由公衛人員安排就醫流程。學會建議公衛人員,若為高風險族群兒童病患或已出現可能進展為中、重症的高風險症狀時,應及早建議就醫並安排轉送。緊急狀況,照顧者可直接撥打119,通報病況並請求緊急送醫,方能保障兒童生命安全。
-
2022-04-19 該看哪科.耳鼻喉
BB彈卡幼童耳內難取出 醫師用「迴紋針」拆彈
南投一名4歲男童調皮將BB彈塞入耳內,被家人發現送醫,但BB彈體積小且渾圓,醫師評估後將迴紋針塑型自製成勺狀器械才將BB彈勾出,但醫師呼籲,幼兒誤將異物塞耳鼻,切勿自製器械或自掏,應尋求專業醫療評估協助取出。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這名4歲幼童日前被家人發現,其右耳裡面有白白亮亮的異物,直覺就是有東西塞在裡面,試圖掏出未果,最後才由爸爸帶到醫院求診,而在門診治療時確認,該異物體積小且渾圓,並且卡在耳內狹窄部位,不易取出。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有異物塞在耳道或鼻腔時,醫師多半會使用器械將異物夾出或吸出,但因外耳道有幾個狹窄部位,並不是很好取出,像該名4歲患者的耳內異物剛好就卡在其峽部區,且又小又圓,無法使用鑷子等器械夾出。經專業醫療評估,並與男童家人溝通後,醫師將隨手可得的迴紋針重新塑型自製成勺狀器械,在護理人員及家人協助,且不傷害外耳道的情況下,小心翼翼從上端繞過異物,並從內側往外側順利勾出,這才確認是一顆直徑約0.5公分的BB彈。南投醫院表示,幼兒誤將異物塞耳鼻,應尋求專業醫療評估協助取出,切勿自製器械或自掏;而一般耳朵或是鼻腔異物卡住時,醫師會先在門診嘗試將取出異物,倘若幼童無法配合或遇到複雜情況則需安排全身麻醉,才能將異物拿出來。賴也呼籲,當家長懷疑孩子耳、鼻內有異物,請勿自行嘗試取出,避免將異物往內推入更深處,也恐傷害周邊黏膜;若異物長時間滯留於耳朵及鼻腔,可能會出現感染或其他併發症,應盡早就醫取出,降低異物在身體內所造成的傷害。
-
2022-04-19 癌症.胃癌
出現什麼症狀要懷疑是胃癌?什麼情況該做胃鏡?醫詳解胃鏡檢查步驟
胃癌發生率,東西方大不同胃癌在近幾十年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不斷的在下降當中。美國男性胃癌的死亡率從0.028%下降到0.0074%,女性更是從0.027%下降到0.0024%。然而這是美國的數據,胃癌在亞洲國家的發生率卻比西方國家高出許多,全世界每年診斷出超過一百萬例胃癌。胃癌是世界上第 5 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第 7 大流行的癌症。全球從出生到 74 歲發生胃癌的累積風險在男性中為 1.87%,在女性中為 0.79%。這樣的數據不禁讓我們有一個疑問,那些像是亞裔美國人的胃癌發生率是接近美國的數據還是亞洲的數據呢?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答案,第一代從高發生率地區移民到低發生率地區的人民,胃癌的發生率會接近他們家鄉的數據,然而他們的後代的胃癌風險則是趨近他們移民後的區域,這樣的發現代表胃癌發生與否其實與早期的環境暴露有關,也許食物中的致癌物質也有影響。胃癌在開發中國家較常出現,可能與飲食有關。已開發國家有較佳食物保存技術、減少食物中致癌物(亞硝基化合物、苯芘)、增加抗氧化蔬果的攝取,使發生率較低。胃癌有多種,但大部分都是腺癌根據惡性腫瘤分化來源的細胞不同,我們可以把胃癌大致區分為▸腺癌(adenocarcinoma)、▸淋巴癌(lymphoma)、▸腸胃道基質細胞瘤(GISTs)▸以及極為罕見的惡性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其中大部分(90%)的胃癌都是腺癌。腺癌當中,依據Lauren’s分類,其中一種叫做腸道型(Intestinal type)胃癌,另一種則稱為瀰漫型(diffuse type)的胃癌,腸道型胃癌的邊界明顯,好發於年長的男性,而瀰漫型胃癌好發於中年的女性。這兩種分類和癌細胞轉移的方式也有關聯性,腸道型胃癌常透過血液轉移,而瀰漫型胃癌則是較常透過淋巴進行轉移。出現什麼症狀要懷疑是胃癌大部分的初期胃癌其實是沒有症狀的,一些很常見的症狀諸如上腹痛、腹脹、胃食道逆流,大多數的情況也不是胃癌造成的,甚至胃部腫瘤進展到才會造成食慾不佳、噁心、餐後腹脹,甚至是從腹部摸到腫塊的情形。當然,若您仍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醫生,進一步安排檢查。胃潰瘍放著不管,可能變胃癌!?胃幽門桿菌有可能是造成腸胃蠕動異常進一步胃痛的元兇,幽門螺桿菌通常通過唾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細菌也可以通過糞便污染食物或水傳播。在發展中國家,未經處理的水、擁擠的環境和糟糕的衛生條件共同導致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升高。它會造成我們的胃部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藉由產生尿素酶中和胃酸,讓它們可以在胃裡繁衍,更進一步這種細菌在長期破壞胃部的環境後,可能導致胃部淋巴癌(MALToma),幸好,透過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可以經由抗生素根治幽門桿菌的感染,並且將這一類型的淋巴癌治癒(只有少數需要進展到化療),現在我們有碳-13尿素呼氣檢查很簡單的能知道病患是否有胃幽門桿菌的感染。什麼樣的情況要做胃鏡呢?做胃鏡的適應症有很多,這邊列出一些情況1.經過治療後,上消化道的症狀沒有緩解2.在五十歲以後有新出現的上消化道症狀3.反覆發生的胃食道逆流4.未知原因的反覆嘔吐5.懷疑有腫瘤、潰瘍或上消化道的狹窄6.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或是慢性出血造成缺鐵性貧血7.手術後的追蹤等不過除了上面這些原因之外,若是醫生依照他的臨床經驗認為有做胃鏡的必要性,也會以胃鏡作為後續醫療處置的依據,因此若是有「為什麼醫生不幫我做胃鏡?」的疑問,可以和你的醫生討論一下他的判斷是什麼,並且討論是否有胃鏡以外的診斷方式。做胃鏡之前,要做什麼準備?做胃鏡前有一些注意事項,首先要至少空腹八小時,因為胃鏡就是要看食道、胃壁有沒有病態的變化,要是胃裡有食物,胃鏡進去以後的鏡頭會被食物殘渣擋住便會影響判讀;另外執行胃鏡檢查時若有食物因嘔吐進入肺部會有贈成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所以維持適當的空腹時間,是做胃鏡的必要步驟之一。 一般來說,我們吃的食物大約在胃部會停留半小時到六小時不等,蛋白質食物停留較慢,豬肉可能會停留270分鐘,而帶有脂肪的食物停留最久,可能會在胃部停留6~8小時。至於清水的攝取在鎮靜的胃鏡檢查前,在一個115人的研究當中指出,檢查前的兩個小時服用200 C.C.的清水是不會有影響的,然而還是需要跟您的麻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胃鏡檢查的步驟首先,做胃鏡之前檢查室的技術員會給患者飲用消泡劑(Simethicone),是一個白白、苦苦、稠稠的液體,以減少胃裡的氣泡。此外還要在手臂注射減緩腸胃蠕動的藥物以利內視鏡檢查的進行。因爲這個減緩蠕腸胃道動的藥物屬於抗乙醯膽鹼(anti-cholinergic)的藥,有口乾舌燥、心跳加速的生理反應是正常現象,不過若是本身具有青光眼、攝護腺肥大或心臟疾病,請務必在接受注射之前告知醫生。鏡檢前,醫師會在受檢者喉部噴局部麻醉劑避免胃鏡放入的嘔吐反射,噴入後需要把藥物含在舌後再慢慢吞下,這樣才能使麻醉藥物穿過粘膜,產生作用。除了藥物之外,另外請受檢者以咬著咬口器以避免胃鏡鏡身傷到牙齒,而且建議使用單次咬口器以避免交叉感染。檢查時,為了避免嘔吐嗆入氣管,醫生會請受檢者以左側臥,同時也是配合醫生的方向讓鏡頭可以放入檢查。做胃鏡的過程當中,配合醫師的指令,用鼻子吸氣、嘴巴吐氣,儘量讓口水自然流出,切勿做吞嚥的動作,以免嗆到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執行內視鏡檢查的同時,如果看到疑似腫瘤的病灶,可以直接做切片化驗,同時切片過後的傷口可能會有小出血,但通常都可以自行止血。另外如果發現疑似胃炎的情況,也能經由內視鏡執行幽門桿菌切片作為後續處置的參考。胃鏡之後要注意什麼?一開始噴的局部麻醉藥在檢查做完之後還會持續一陣子,因此在檢查後一小時禁止喝水或是吃東西以避免嗆咳。如果有做切片,禁食的時間可能還需要再增加。返家之後,若發生嚴重的腹痛、吐血,或是解黑便要儘速向醫師報告或是尋求醫院急診室的協助,這有可能是胃鏡的併發症,像是穿孔、出血不止等少見情況。參考資料:1.Mary E. Klingensmith - 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Surgery 2.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10e p.774 3.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Twentieth Edition p.567、p.568 4.Aaron P. Thrift, Hashem B. El-Serag,Burden of Gastric Cancer,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Volume 18, Issue 3, 2020, Pages 534-542 5.Wong MCS, Huang J, Chan PSF, et al. Glob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ic Cancer, 1980-2018. JAMA Netw Open. 2021;4(7):e2118457. 6.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68:394–424. 7.Kayali, Stefano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transmission routes and recurrence of infection: state of the art.” Acta bio-medica : Atenei Parmensis vol. 89,8-S 72-76. 17 Dec. 2018 8.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6e p.1138 9.Koeppe, A.T., Lubini, M., Bonadeo, N.M. et al. Comfort, safety and quality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fter 2 hours fast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Gastroenterol 13, 158 (201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胃癌初期症狀類似胃病!談胃鏡檢查】
-
2022-04-18 醫療.新陳代謝
如何避免腎功能缺失?糖尿病患一定要留意的洗腎危機
前言糖尿病腎臟病變,對於不管是第一型糖尿病病變或第二型糖尿病病變,都是相當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根據美國腎醫學會統計,台灣的洗腎盛行率是全世界最高(參考資料1),且根據衛福部統計與台灣人糖尿病盛行率較高有關(參考資料2),因此是每一位糖尿病病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腎臟的功能在學時學到腎臟是個排除廢物以及製造尿液的地方,但若覺得腎臟只有這樣的功能,可能就太小看腎臟了。腎臟除了排出身體代謝所製造的含氮廢物以外,還參與了我們身體體液的恆定,更重要的是還有各種離子的平衡。鈉、鉀、鈣、鎂這四個離子都是會影響我們意識的離子,都與腎臟的恆定功能息息相關。腎臟甚至會影響血壓,在遠曲小管與腎絲球的交界有一群特殊的細胞會偵測血壓的高低,如果太低會啟動礦物性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與活化,刺激腎臟遠曲小管留鈉排鉀,維持身體血壓的恆定。不只如此,維生素D的活化,腎臟也起了關鍵性的角色,進而影響我們身體對鈣質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腎臟會分泌紅血球增生素(EPO),促進紅血球的增生,增加我們身體血液的吸氧量,基本上生活大小事,都跟腎臟脫不了關係。糖尿病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糖尿病造成腎病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高血糖會破壞腎臟的腎絲球過濾能力,並影響腎臟移出身體廢物及過多水分的能力。時間一久,就會逐漸降低病人的腎功能。不過臨床上醫師們常跟病人說腎臟是個無聲的器官,逐漸降低的腎功能在前期並不太會造成病人明顯的症狀,也很難讓病人察覺,直到很嚴重的狀況,才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因為腎功能的破壞造成維持身體膠體滲透壓的白蛋白逐漸流失,如果這時候製造白蛋白的肝臟來不及補充,就會造成身體水分從微小管流出,流到身體各地的第三腔室(身體內的一些血管外空間),造成四肢水腫、高血壓或甚至肺水腫而影響病人的呼吸。▸糖尿病造成蛋白質流失,肝臟會努力代償生產白蛋白,同時三酸甘油酯的分泌增加,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過低,造成身體高血脂,讓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出現心血管相關病變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動脈粥狀硬化的出現,也會導致周邊血管的狹窄,影響周邊血液循環的不足,讓身體周圍組織長期處於缺氧狀況。▸腎功能的破壞很可能造成腎臟留鈉離子、排鉀離子的能力受損,造成高血鉀的發生,而血鉀太高則有可能造成心律不整,進而導致猝死,是個不能不輕忽的症狀。▸腎功能的缺失也會造成血中尿素氮(BUN)排出受阻,造成尿毒症,嚴重的時候會影響病人的意識以及容易疲勞。▸因為腎臟排水的功能降低,造成身體體液難以排除,進而導致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更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中風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腎臟除了排除廢物及液體功能外,還在造血刺激上有很大的角色。而相對的,腎臟功能的破壞也會導致腎臟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造成身體紅血球生成不足,而有貧血的症狀。▸腎臟也在活化維生素D的機轉上佔有相當巨大的角色,而糖尿病造成腎臟功能的破壞也同樣會造成維生素D無法活化,影響腸道吸收鈣離子的能力,造成鈣離子不足,而鈣離子也是我們骨頭的主要組成成分,長期鈣離子缺失會造成骨質疏鬆,容易骨折。臨床上我們通常用抽血驗肌酸酐(creatinine)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來做腎功能的判斷。糖尿病腎病變剛開始的時候,腎臟會先出現腎絲球過濾率提高,大部分這階段會維持約五年,隨之而來的就是腎功能開始逐漸走下坡。這期間,腎功能雖然逐漸下降,但身體代償的能力也會增加,讓病人幾乎無法察覺自己的腎臟有問題。然而,當腎絲球過濾率在糖尿病病人中小於15ml/min,通常就會開始有上述臨床症狀發生,比如疲累、尿毒症、水腫等等。這時候就不得不開始考慮做腎臟移植的評估或血液透析治療了。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糖尿病的病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生嚴重的糖尿病腎病變,但有一些族群發生腎病變的幾率會提升:1.血糖控制不良的病友2.高血壓的病友3.抽菸者4.高血脂5.肥胖者6.家族病史有糖尿病與腎病變者如何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想要降低自己因為糖尿病而讓腎臟功能缺失,醫師建議以下幾點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做到:1.固定追蹤自己的血糖:自己把關自己的血糖,避免糖尿病惡化,減少高血糖造成腎臟的負擔。臨床上一般建議糖化血色素(HbA1c)維持在6.5%以下。2.固定門診追蹤自己的糖尿病與腎功能:讓醫師能隨時因應病友的血糖狀況做藥物調整,且固定抽血檢查腎功能,才能及早預防及早控制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3.高血壓控制:因為腎臟對高血壓其實相當敏感,故定時量自己的血壓,若血壓高盡快與自己的門診醫師反應做控制。醫生通常會建議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4.不要亂吃藥:很多藥物的副作用就是影響腎功能,若不經醫師評估亂吃反而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5.維持健康體重:減緩糖尿病病程一個很大的原因跟體重有相關,維持良好體態,才能過得健康又好看。6.不要抽菸:臨床上有非常多嚴重疾病都證實與抽菸高度相關,且抽菸也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若有戒菸上的困難,也可跟醫師詢問戒菸門診或藥物輔助戒菸的評估。總而言之,最佳避免或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就是維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血糖控制及避免高血壓。早期發現糖尿病且減緩糖尿病的病程,亦可減少腎病變與其他併發症的產生。【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疾病 — 糖友如何遠離洗腎】
-
2022-04-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胃造口與我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鼻咽癌」。今年二月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時,我們曾邀請病人與家屬與我們分享使用這種胃管的心得。有位病人寫出一篇非常詳盡的罹患鼻咽癌的親身體驗,經得他的同意,當時只節錄部分,而這次終於有機會登出他的全文。這次還邀請一位資深血液腫瘤科醫師解釋鼻咽癌的臨床症狀表現,以及介紹目前常用的化學藥物療法與其副作用。另一位資深放射腫瘤科醫師,則由正常的吞嚥步驟,談到放射治療對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希望這種由病人的現身說法,加上該病專科醫師的解釋,可以使國人對這台灣常見的疾病更加了解。我1973年出生,是鼻咽癌生存者,現在使用胃造口於生活中,後面是我的胃造口生活分享。我是2004年發現頸部有腫塊,發現的是家人。當時坐在家裡客廳看電視,家人發現頸部有腫塊,觸摸後又不會疼痛。家人覺得不好建議我去檢查,我自小就有鼻子過敏反應,早上起床一定噴嚏打不停,晚上常鼻涕逆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因咳嗽而晚上睡不好,所以在脖子發現腫塊前。我已經發生中耳積水不退的症狀(腫瘤塞住耳咽管導致耳朵分泌物無法排出),一開始只以為單純積水,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抽水後,隔天又有水積累的狀況發生,恰巧當時正是SARS在台灣造成肆虐,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鎖時期,所以不覺是緊急事件沒有很積極求醫。脖子腫塊出現後,我到署立仁愛院區去檢查,醫生內視鏡檢查時發現有腫塊,於是當下安排做切片,此外發生一段插曲,我先前健康狀況一直穩定,頂多偶感風寒看看家附近診所、拿拿藥,鮮少出入醫院,對醫院流程不甚清楚以致發生烏龍事件。鼻腔切片後我以為等看報告時才收費,便離開醫院,隔了七天都沒收到任何通知,打去醫院問才發現因為沒繳費,所以切片沒有送檢驗,才急忙重新切片檢驗,一週後門診看報告時,被醫生請上座,很慎重要跟我說結果,當下心裡嘀咕,不會是不好的結果吧?頂多是癌症唄!隨後醫生讓我不要緊張激動,最後宣布切片檢查結果是鼻咽癌,其實當下我沒有很震驚,只是想,真的如心裡所猜想最差狀況(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知者不懼),後面與家人討論後選擇至醫院治療,最終確認是鼻咽癌第三期接近第四期,後面在醫師的專業治療下,我在一年治療後康復,並回歸一般生活。康復後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一開始除了口水少了需要常補充水分,吃東西也要多搭配湯品外,沒什麼不便之處,隨著癒後時間越來越長,當初放射治療前醫生說明的後遺症影響也隨時間增大。我大約在2016年開始發現喝水與吃東西容易嗆到而且頻率越發頻繁,對應措施就是吃飯速度放慢,我從小吃飯速度快平均一餐大概15至20分鐘用完,到後來我吃一餐要一個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因為用餐速度太慢導致後來我只好減少攝取的量,來符合一般用餐時間,後面開始發生一些狀況,如吃得少體重當然一直掉(我療程結束是77公斤,後來一直維持在70至72公斤左右,後來進食少了,體重最低到58公斤),另外水攝取少,我也迎來人生第一次的舍利子(腎結石),其實最嚴重的是我開始發生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就是吃東西喝東西時,因為吞嚥能力不好導致食物、飲料跑到肺部引起發炎,原本好發於長輩甚至造成死亡(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就是喝牛奶造成吸入性肺炎引起併發症才過世)。最嚴重一次是2017年我跟朋友到馬來西亞旅遊,最後一天行程喝肉骨茶當下就嗆到,結果我是在返程班機上發燒(還好當時還沒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不然我連飛機都上不了),落地後在朋友協助下是坐輪椅推著過海關,立即返回醫院急診並住院,治療五天後才出院,後續又發生幾次類似狀況,終於在醫師建議下安排進行胃造口安裝。我應該屬於反應遲緩的人,其實一開始醫師建議我裝胃造口,我心裡還有些猶豫,後來醫師為了我從國外回來隔天立即為我處理的推力下,我才同意進行手術安裝,本以為要花一點時間,沒想到過程不超過三十分鐘,我整個人都還沒反應過來流程就結束,後面住院三天是術後觀察及護理方面的維護教育,在醫師與護理師評估我可以自己灌食,且能維護清潔傷口後,便出院恢復原本的生活。其實現在想起來應該感謝醫師的專業建議,因為比起鼻胃管胃,造口更容易維護,而且不會像安裝胃造口而不敢外出,也不會造成鼻腔的不舒服,這些都是自己事後搜集資料並實際使用後才有深刻體會。接下來就是我的使用心得,與有相同需求的朋友分享。胃造口其實是為進食困難的人除了鼻胃管外的另個選擇,早期健保沒有補助,費用比較高,現在健保補助,每半年換一次就可以,與鼻胃管不同,它是透過透視機器導引於胃部打一個小洞放入灌食管與餵食口即完成,而且因為在腹部,所以穿上衣服幾乎看不出來,不像鼻胃管整個明顯。加上半年才更換一次更換頻率比鼻胃管低,使用者不用忍受鼻胃管更換產生的鼻腔不適等狀況,現在歐美地區灌食患者的主要選擇。一開始當然是有些不習慣,腹部卡了跟管子,飲食也與以往完全不同,現在全部經由管灌處理,還好住院期間護理人員耐心的教導,並帶領我與家人學習如何照護造口處的衛生維護,其實只要用棉花棒沾酒精或碘酒幫造口處消毒清潔,並注意保持造口處清潔乾燥,不要拉扯到管線就可維持。管灌時注意不要有渣滓殘留在管子裡,保持管子的通暢,就能維持日常生活。另外因為腹部有傷口所以水下活動要避免,泡溫泉可以請不要太頻繁且每次時間不要太久,造成傷口感染。我自己也發生過一些狀況跟大家分享,狀況一是胃造口處有瘜肉,因為是管線與傷口,雖有固定但日常活度難免造成摩擦,有時候傷口會產生瘜肉,我一開始沒有,到了第三年開始,第一次傷口邊緣有瘜肉產生,原本以為是發炎趕快掛急診回去請醫生檢查,醫生檢查後說明這只是傷口與管線摩擦造成瘜肉,只要沒有流血並疼痛,持續日常清潔消毒是無大礙,若覺不美觀心裡過不去再用雷射燒灼去掉即可,當下選擇和平共處,等到下次更換胃管時就神奇消失了。狀況二是接口損毀,我睡覺時一般是仰著睡,但有時因為鼻塞等因素我會側睡,可能是姿勢變更時沒有注意灌食的接口,時間久了接口就被我壓裂,有天我因為騎機車停車為了挪空位搬機車時手頂在身體上把我的餵食接口壓斷,當下胃裡裡的胃液、水順著管子往外流,整個人腹部至腳都濕了,最後也是回醫院急診更換接口。狀況三是胃管掉到十二指腸,這個跟當初護理人員教導我要量測管路長度有關係,我一直覺得納悶,為什麼要量測管路長度,後來透過切腹之痛終於了解,我到第四年有天發現灌食後肚子好像消化不良整個胃不舒服,甚至胃痛,飲用水灌食不會灌食配方食品時才發生,本以為是食品問題,更換了兩三種都不見改善,後來回醫院做檢查照X光,發現是腹部胃管尾端掉到12指腸,腸道受不住營養品的油膩才會產生疼痛,這時護理人員問我:「你的管線長度呢?」才知道原來這個是避免管線沒有固定好,或是活動早上改變造成管路變化,神奇的是這個在我造口生活裡發生了兩次,第二次我就警覺趕快回醫院請醫生檢查處理,第二次還因此急診重做造口手術更換管線。經過這段時間的胃造口生活,我自己的體認是胃造口比起鼻胃管來說進食比較方便,自己一個人就可以處理不用麻煩家人,胃造口在腹部,衣服穿著掩蓋就不明顯,不像鼻胃管整個裸露,出門都還怕嚇到路人,對自己的社交生活影響比較小(自己臉面比較掛得住)。胃造口半年才須更換,而且每次只花30分鐘左右,相對鼻胃管更換頻率低很多,每次更換也不會不舒服(畢竟有麻醉)。傷口維護上其實也是自己就能處理,傷口的清潔消毒與保持乾爽,這個自己就能處理不會造成家人額外負擔,我自己本身在術後跟朋友出國了兩次,2018到泰國旅遊、2019到韓國旅遊帶著營養品與灌食針筒及消毒清潔工具,兩次旅程都很順利,平時稍留意一些細節就不會對日常生活有太多干擾,我認為自己進行胃造口決定是正確的,如果未來有朋友面臨跟我一樣抉擇,我會推薦選擇胃造口代替鼻胃管。
-
2022-04-17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醫療上的同理心
我目前服務的機構,是一級教學醫院與醫學中心,在此之前,我也曾在幾家基層醫療院所工作,對各層級的甘苦都有體會。醫院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工作的本質也不因醫院層級不同而有差別,但必須持平而論,基層醫療的行醫壓力是大的。除了醫院本身軟硬體設備與醫學中心的差異之外,民眾對待不同層級醫院醫師的態度也不同:同樣出現併發症、同樣是病患死亡,若是在醫學中心,家屬多半可以理解是疾病的嚴重度所導致的回天乏術;然而若發生在基層院所,有的家屬會質疑醫療方。即使眼前複雜的病情,對大醫院或小醫院都一樣困難,但在大醫院裡有同事能商量、有老師能請教、有強大的後勤設備支援,能緩解不少第一線人員的壓力。我曾在基層醫療時遇過無法處理的併發症,深刻體會孤立無援的痛苦,必須按捺家屬的不信任,八方聯繫在大醫院服務的老師或師兄弟後續照顧,有時候還被人家酸說是幫我「收爛攤子」。不久前接到同事的請託電話:「我有個朋友在某中型醫院開刀,據說開完後恢復不好,可否轉到貴院,請你接手照顧?」同事的請託,我當然一口答應。對方醫師希望能與我直接溝通,說明治療的細節,而非透過轉診病歷的文字紀錄,於是我們通上了電話:「病人的胃破了一個五公分的大洞,我本來想直接修補,但是洞太大補不起來,而且病人狀況也很不穩定。」「破洞有五公分大,恐怕真的不好補,有可能要把部份胃切除,保留組織較好的部份。」我說了自己的看法。「我同意應該要切胃,可是坦白講,我已經太多年沒做這個手術了,有點沒把握。」我知道對方是比我資深許多的前輩,也在基層醫療服務幾十年,應該不常遇到複雜的病例。「所以你在手術中做了什麼?」「我把腹腔盡量洗乾淨,放了引流管讓感染源流出來,其他的我真的不敢弄。」「好的,那我瞭解了,快點轉過來吧!」我很感謝他沒有貿然進行自己沒把握的手術,也很誠懇地告訴後手醫師他遇到的困難。電話放下,我大概知道該怎麼做,雖然手術困難,風險也一定很高,可是後線醫療有後線醫療的責任。病人抵達急診時已經休克,我向家屬說明了必須再次手術的建議,也解釋了有極高死亡風險。「我知道!前一家醫院的醫師有跟我說。他說他那邊處理不來,所以要轉給你。」家屬講這些話的時候,語氣略帶不滿。「不能怪人家,病情有時候比想像中複雜,至少他馬上做出轉院決定。」手術真的相當困難,脆弱易流血的組織與嚴重發炎的沾黏,讓我吃足苦頭,前一位醫師一點都沒誇大,我費了一番力氣才把爛掉的胃切下來。後續在加護病房又努力幾天,才終於轉到普通病房,一周後順利出院。家屬很感謝我,也不再對前手醫院與醫師有抱怨。對於有強大的後勤支援與家屬的信任,我充滿感恩。但對於前手處理的醫師,我也感謝他願意無私地告訴我遇到的困難,讓我能多些準備。或許當年那些經歷與曾遇到的挫折,今時今日都讓我對整件事有更圓融的處理。
-
2022-04-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心房顫動盛行率高,更須注意腦中風風險!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 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5%,且隨年齡增長,發生機率也會逐步提升,到了80歲約可高達10%,其中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來得高。而人口老化也使得盛行率逐漸提升,再加上慢性病盛行率急遽攀升,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相當不利,若合併有三高、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疾病,腦中風等風險更會大幅提高。 張醫師更進一步解釋,心臟出現異常發生顫抖、血液亂流,就有可能形成血塊,這些血塊會隨著血流再送往身體各處,若形成血栓,身體塞住的部位就容易受損,例如梗塞型腦中風、心衰竭、腸中風、腎臟衰竭等,且不單僅限於器官。梗塞型腦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關係更是密切,約占成因的1/4,不少患者是在中風後才發現,已錯失了黃金治療期。 也藉此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地接受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定期接受預防腦中風等風險評估,以利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胸悶、疲憊、焦慮莫輕忽,留意心房顫動防腦中風! 了解心房顫動的重要性,張雲德醫師也提醒,心房顫動症狀往往會讓人輕忽、混淆,民眾日常必須留意,例如除了心跳節奏紊亂,也包括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心跳加速,或是許多身體問題都可能造成的心悸,又或是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也可能不會有上述症狀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焦慮、疲倦等身心狀態異常。由於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相當不規則,若持續一段時間,應盡早檢查,透過病史詢問、心電圖等方式精準評估及判斷,若發現為心房顫動,及早治療,可望回歸正常。 除了觀察症狀以外,目前也有不少智慧型手錶、手環等,內建可偵測心律不整的心電圖功能,手指按壓錶面30秒便可偵測有無異狀,不論是心跳加速或漏拍皆可偵測,若使用者有心房顫動的跡象便會收到警示,並提醒前往醫院檢查。日後使用藥物、治療期間,亦可透過此方式持續追蹤,透過自我觀察及科技協助,更可大幅降低腦中風等風險。 婦突然手麻、無力,竟是心房顫動引中風! 張雲德醫師分享,診間曾遇過一名86歲、長期追蹤的婦人,田間工作時突然發現右手發麻、無力且蒼白,緊急前往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手中風。 所幸該案例警覺性高及時就醫,在經過導管手術取出血栓後恢復血流,得以完全緩解症狀。後續透過24小時心電圖確診陣發性的心房顫動,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血栓藥物治療後,至今健康的持續於田間工作。 心房顫動可控制,盡早檢查遠離中風危機!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治療目標主要包括「矯正心律」、「減緩症狀」、「降低風險」三大方向,當中以矯正心律最為優先。早期的心房顫動就可以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電擊整流術、電燒等方式,矯正心律回歸正常,如此不僅有助降低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減少腦中風等問題的機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抗血栓藥物,有助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亦可降低腦中風風險。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因此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詳細討論、溝通,以利使用最適合的方式治療,再配合良好作息、飲食控制、培養運動等,更有助穩定控制病情。 MAT-TW-2101526-1.0-04/2022 《延伸閱讀》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開刀後自己就會好?醫師告訴你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復健科門診當中,常常看到許多患者在骨折開刀完之後,常常自己覺得骨頭已經固定,之後長好就沒事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才發現日常生活或是走路步行的功能為什麼一直沒能夠完全恢復?才來復健科就診。骨折開刀真的自己就會好嗎?骨頭癒合之後就沒事了嗎?術後的復健有需要嗎? 做不做復健到底有什麼差別? 以此為例:許多稍年長的婦女,不小心跌倒撐地,常常會引起手腕、即橈骨遠端的骨折,稱為Colle’s fracture(圖一)這是非常常見的上肢骨折。 無論是開刀進去, 裝內側固定鐵板, 或者是打石膏固定。 病人都要經歷一段手腕無法自然活動的時間,大約一到兩個月。 病人很聽話不敢自己亂動,大概兩星期後常常就看到整個手背到手指腫起來, 原來並沒有影響到的手指也無法正常彎曲伸直,甚至明顯的疼痛開始出現在指節。 這是我們常常在上肢受傷後,所看到的自律神經障礙( RSD, 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又稱為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甚至更近端的肩膀也開始出現僵硬、關節囊沾黏,導致次發性的五十肩。 上肢及肩關節部位的肌肉也隨之萎縮無力。 等到固定六到八週,骨頭癒合了,如果又沒有緊跟著積極復健治療,骨頭癒合再好、手腕關節活動度跟肌力也無法正常復原, 日常生活工作一定明顯受影響,真的非常可惜!上面所提到的自律神經障礙、次發性肩關節僵硬、 上肢肌肉無力萎縮其實都可以透過早期的復健介入來避免。 一般開完手腕骨折固定手術之後的兩星期,應該就要開始積極的復健治療。「醫生說,我的手腕還必須固定不能動,那要怎麼做復健呢?」主動性休息(active resting)的觀念對於骨折的復健治療很重要。 骨折癒合絕對是第一要務!專業的復健團隊會帶領病人在不影響骨頭癒合的情況下,來施作近端肘關節、肩關節的肌力訓練與強化遠端手指節的活動力,避免之後產生關節沾黏、肌肉萎縮、疼痛的後遺症。 這些復健治療的即早介入,可以協助患者在骨折部位癒合之後, 快速的恢復日常生活的功能。 復健科常用的一些深層電療處置,也可以協助降低術後疼痛以及關節沾黏,甚至減少術後非類固醇消炎藥的使用。台灣車禍機率很高, 因機車騎士帶安全帽已經蔚為風氣,大大的減少了頭部外傷的機率,但是大腿小腿骨折, 卻仍然是臨床常見到的意外傷害。 開刀手術固定之後,病人通常患側無法正常受力行走 ,常常一個月內就明顯看到同側大腿、小腿及臀部的肌肉萎縮無力。 開完刀兩個月後被告知骨頭已經癒合完全, 可以「正常走路」!但是拿掉了助行器,病人卻走路一拐一拐,常常誤以為是開刀後長短腳, 其實是因為下肢,尤其是臀部肌肉明顯萎縮之後,導致走路時兩側肌力不平衡,骨盆傾斜。原本是大腿小腿的骨折,但常常膝關節跟踝關節活動度卻也都明顯受限,必須及早介入。 如果骨折的位置靠近膝關節,之後引起膝關節攣縮的機率更高, 復健科醫師會評估可以施做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的安全可行角度,來施做復健治療。骨折術後合併發生的下肢腫脹、循環不良也會影響到下肢的本體覺以及平衡控制, 尤其如果是靠近踝關節的小腿骨折,影響機率更高。許多患者下肢骨折癒合後,增加了日後跌倒的機率, 原來跟這些因素都息息相關。同樣 Active resting ( 不影響骨頭癒合下,要即早活動)的復健觀念,也可以在下肢骨折開刀兩週後開始進行。利用患側不受力的擺位,如躺姿、坐姿, 就可以進行許多核心、骨盆、大腿、小腿的關節活動和肌力訓練,而不影響到骨頭的癒合。 譬如躺姿健側橋式(圖二)患側情況改善後,可兩腳一起進行橋式運動(圖三)或是側躺大腿側舉(圖四)甚至髖部小圈環繞(圖五) 更多臀肌以及核心的挑戰。這些術後的早期介入,都是讓患者可以順利無縫接軌,在骨頭完整癒合後盡快回復正常行走功能。 骨頭癒合後,也會看患者狀況,逐步增加挑戰的難度, 包括肌力強化、平衡訓練 、下肢反應靈敏度。如深蹲、八字行走路,甚至跳躍、跑步、折短跑…等等, 尤其對於年輕患者,提升復原目標,以期恢復正常功能。無論是上下肢的骨折,透過骨科醫師的手術, 都有非常良好的癒合機會,但是手術的成功並不保證功能的完全復原!骨折的復健治療非常重要,但是常常被忽略,而錯失了最好的介入時機。 在復健科常常看到患者術後兩個月才來求診, 反而得花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扭轉已經造成的種種併發症, 而且還未必能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大家不得不慎 ,務必把握最佳骨折術後的復健時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刊登)
-
2022-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公布最新收治條件 孕婦確診者依懷孕周數分流
指揮中心表示,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強化輕重症分流,確保醫療量能及確定病例即時獲得醫療照護,昨日調整COVID-19確定病例輕重症分流收治條件,醫院收治中重症、高齡(70歲以上)、血液透析、懷孕36周以上確診者;其餘依條件收治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居家照護管理。指揮官陳時中說,有關媒體報導部分專業人士對孕婦確診者依懷孕周數做為輕重症分流存有疑慮,指揮中心說明如下:(一) 懷孕染疫之併發症風險高,近預產期者也隨時可能有生產照護需要,較不適合居家照護模式。(二) 孕婦如確診,先依周數(36周)分流到加強型集檢所/防疫旅館或醫院。至加強型集檢所/防疫旅館者,除每日健康關懷,負責醫院會例行照會婦產科醫師視訊或到所會診,評估有需要住院觀察/治療者,會轉送醫院收治。(三) 所有加強型集檢所/防疫旅館均已與醫院設綠色通道,因應緊急醫療後送需求,請入住民眾安心。指揮中心指出,將持續視疫情變化滾動式調整確診病例照護措施,以兼顧病人安全及醫療量能。
-
2022-04-15 醫療.自體免疫
起床晨僵 手指變形 罹類風濕性關節炎
惠惠永遠忘不了38歲那年的某天早上,一起床就全身關節暴痛,想要求救卻痛到走不動,只能爬向房門口,強忍劇痛站起身,但因為手指關節變形,連門把都轉不開,幸好家人發現,緊急將她送醫檢查,這時惠惠才知道她的十根手指變形疼痛,不是餐廳工作造成,而是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收治惠惠的台東關山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明理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很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所幸現在藥物治療效果很好,如果惠惠能早點就醫,手指應不致於變形。洪明理指出,因為惠惠就醫得晚,在餐廳的工作非常依賴手關節,所以就算用到最大劑量的類固醇和止痛藥,都難以緩解她的痛苦。還好後來惠惠符合健保給付條件,開始使用生物製劑,之後症狀大幅改善,打止痛針的次數、服用的類固醇劑量統統都減少,經過五年的治療,今年43歲的惠惠終於笑顏逐開。洪明理提醒,「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殊症狀,而且早上起床後,關節僵硬的感覺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醫學上稱為「晨僵」,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如果有早上痛醒、晨僵等症狀,症狀持續六周以上,就要高度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疾病,應及早就醫,不要自以為「下午沒事就沒事了」,錯失早期治療先機。如果置之不理,洪明理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破壞關節以外,還會引起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例如眼睛的鞏膜炎和乾眼症,甚至會造成心臟疾病。若全身發炎未妥善控制,疾病晚期可能導致慢性肺纖維化,影響肺功能造成永久性傷害。【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04-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婦誤吞牙刷卡在食道 內視鏡取出
一名44歲婦女因過度勞累加上趕時間,早上刷牙時不慎誤吞牙刷,18公分長的牙刷卡在食道下端,緊急至診所就醫,再轉至大醫院,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異狀,趕緊取出,足足卡了七小時之久,幸好未釀併發症。屏東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表示,這名女性患者主訴前一晚沒睡好,精神不濟,早上起床後迷迷糊糊的,要趕著上班,在恍神中刷牙,不注意把一整支牙刷吞進去,胸口疼痛。蔡元榮指出,牙刷屬塑膠材質,胸部、腹部X光檢查均看不出異狀,因此安排內視鏡檢查,結果在食道下端發現牙刷,花半小時小心翼翼地夾出牙刷。蔡元榮說,誤食異物是胃腸科常見急症,但頭一次遇到誤吞牙刷案例。經查國際期刊文獻,從1988年到2013年,全球共發生50例吞牙刷案例,六成是女性,分析發現,四成是催吐、一成是不小心把牙刷吞進去;發現位置七成在胃,一成在食道;七成是用胃視鏡取出,三成開刀取出。蔡元榮說,臨床常見是幼童、老人誤吞異物,小朋友常愛把東西往嘴裡放,很容易吞進小電池、螺絲釘、錢幣、彈珠等危險物品;成人最常見的食道異物,則是魚刺、骨頭。一般胃鏡檢查需空腹六到八小時,但不小心誤吞異物,若確認異物已到食道、胃或十二指腸,須由胃腸科醫師緊急施做胃鏡取出。
-
2022-04-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醫護都聽傻...屏東1婦誤吞18公分牙刷 屏基急做胃鏡取出
屏東縣一名44歲婦女因過度勞累加上趕時間,早上8點刷牙時不慎誤吞牙刷,一支18公分的牙刷就卡在食道,趕緊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就醫,經內視鏡取出,幸好未造成併發症,婦人感謝醫生願意相信她,取出牙刷。屏基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元榮上周三下午門診時段,一名女婦人主訴早上刷牙時一個不注意把一整支牙刷吞進去了,胸口疼痛。乍聽之下,醫護都以為自己聽錯了,反覆跟病人確認「是一整支牙刷嗎?」女婦人說,因為精神不濟,早上起床後仍是迷迷糊糊的,恍神中刷牙,不知道怎麼一回事牙刷就滑進喉嚨,待回神時已經來不及拿出來了。醫師蔡元榮安排胸部、腹部X光檢查,但礙於牙刷的塑膠材質,X光片中仍看不出異狀,謹慎起見,醫師緊急安排內視鏡檢查,果然在食道下端發現牙刷的存在,接著小心翼翼地夾出牙刷。病人感謝蔡醫師相信她說的話「還好有拿出來,證明她不是亂說的,不然大家會以為她精神方面有問題」。 屏基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說,誤食異物是胃腸科常見的急症,臨床上最常見幼童、老人誤吞異物,小朋友常愛把東西往嘴裡放,很容易吞進小電池、螺絲釘、錢幣、彈珠等危險物品;而成人最常見的食道異物,則是魚刺、骨頭。一般胃鏡檢查需空腹6到8小時,但是如果不小心誤吞異物,如果確認異物已經到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就必須由胃腸科醫師緊急施做胃鏡取出。屏基過去也曾處理過未將藥品硬錫箔殼包裝拆除直接吞服,因而卡在食道的個案。未拆包裝的藥丸呈正方型,四個直角相當尖銳,取出的困難度與風險相對提高,一不小心就會割破食道造成出血或併發中膈腔炎,相當危險。醫師急中生智將保險套套在內視鏡頭上,取出時用保險套包住藥片,在不傷害食道的情形下,慢慢取出卡在食道的藥丸。
-
2022-04-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站2分鐘尿不出 男子攝護腺肥大壓迫尿道靠這招一勞永逸
新竹60歲郭姓男子患有心血管疾病,曾有心絞痛、心律不整病史,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壓達20年,有抽菸習慣,慢性病控制穩當。近來發現自己排尿不順、小便遲緩,站了許久都尿不出來,經醫師診斷後,原來是攝護腺肥大壓迫尿道釀禍,經泌尿外科醫師會診心臟內科醫師,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後,施予「內視鏡鈥雷射攝護腺剜除術」,術後不僅根治排尿障礙,沒有留下後遺症,隔天即出院返家。東元綜合醫院泌尿中心劉兆漢主任說,郭姓男子曾放過心臟支架,有長期慢性疾病,服用攝護腺肥大預防藥物長達10年,藥物已無法有效控制攝護腺肥大問題,建議執行新式「內視鏡鈥雷射剜除術」較能一勞永逸,但執行手術需要暫停心血管疾病服用的抗凝血劑,為了將手術風險降到最低,同步會診心臟內科醫師,跨科合作調整用藥、追蹤病情,最終手術非常成功,也終結他的男性「長壽病」。劉兆漢醫師解釋,良性攝護腺肥大症是50歲以上的男人常見的泌尿道疾病。「攝護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腺體,猶如乒乓球大小,功能與維持精子的活動力有關。因為它位在膀胱排尿的出口並且包圍著尿道,當尿道周圍腺體增生逐漸變大,而朝向纖維囊增生,並阻塞尿道及膀胱出口,使尿流受阻,造成排尿困難,進而誘發輸尿管水腫、水腎及尿瀦留,容易導致尿路感染和結石。劉兆漢醫師表示,攝護腺和肥大的增生組織就像「一顆柑橘」,新式的「內視鏡鈥雷射攝護腺剜除術」,能利用雷射刀,沿著果皮(攝護腺)和果肉(增生組織)之間的界線,以氣化切割增生組織,相較傳統手術,能切除得更乾淨、出血量更少、術後攝護腺幾乎不再增生。劉兆漢醫師也提醒,手術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副作用,在手術過程中,必須完整保留尿道外的擴約肌,否則可能導致尿失禁;若傷及膀胱肌肉開口,可能影響排尿途徑,導致尿不出來,因此尋找經驗豐富和手術專業的醫師尤其重要。攝護腺肥大雖然是一種良性瘤,但會帶來尿路發炎、尿路阻塞,或腎功能不良的併發症,若有排尿不正常,應即早就醫診斷治療,來提升日常生活品質。若男性有以下症狀,須留意可能有攝護腺肥大問題:1. 解尿遲疑:小便必須等一會才能解出來,有時甚至1至2分鐘還解不出來。2. 頻尿及夜尿:排尿的次數增加,晚上必須起來小便好幾次。3. 尿流變細而且微弱無力:有時小便會中斷,要分好幾次才能解完。4. 滴尿:小便到最後,還滴滴答答的,流下一些無法解完的餘尿。5. 急性尿瀦留:完全解不出小便。6. 血尿:小便呈淡紅色,仍因用力解尿,將微血管撐破所致。7. 急性尿失禁:來不及到廁所,小便就自動出來了。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癌友補足全營養 低脂好油適量醣
全人治療已成為治癌未來趨勢,其中癌症營養是重要一環,因為在化放療過程中,有超過8成的患者會產生副作用,其中又與營養不良有關,新光醫院研究部暨精準醫學中心主任賴泓誌指出,癌友的營養補充與一般患者不同,需要低脂好油、適量的醣類及高蛋白質。癌症治療最怕沒有體力,但治療過程中最大副作用就是食慾不佳造成營養不良,會造成肌肉流失、化療毒性增加、增加併發症風險及感染機率、增加住院時間及死亡率。有研究認為癌友體重減輕者,相較於正常體重者有高達八成二的比例化療會被中斷。賴泓誌在「2022癌症高峰論壇」指出,癌症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很多,除了年齡及治療本身造成,腫瘤本身也會造成全身發炎,代謝變快後會造成體重流失、厭食、體重流失、憂鬱沮喪、疲憊等,這些問題都有可能讓治療計畫被中斷,且發炎越嚴重存活率越短。癌友也認為營養補充很重要,但很多人的觀念並不正確,光吃輔助品就把胃塞滿了,反而正餐吃不下。賴泓誌表示,選擇營養品時,要特別注意癌症營養品的配方與一般營養品並不同,癌症營養品會有抗發炎所需的魚油EPA,建議量是每天2公克。至於很多人認為癌細胞喜歡吃糖其實是錯誤的迷思,最新研究發現反而是免疫細胞最會優先使用葡萄糖,所以當葡萄糖不夠時,是否有可能影響免疫細胞發揮作用呢?因此碳水化合物得適量攝取,建議每日攝取量要達到總熱量的50~65%,此外,要避免精緻澱粉的攝取,另外,脂肪攝取的多寡會影響食慾,建議每日攝取量佔總熱量的20~35%即可,特別注意要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避免造成身體發炎。,以上除了日常飲食建議參考上述建議外,在選擇營養品時也要學會查閱營養標示。總結來說,癌症營養的正確攝取觀念為:建議低脂好油適醣高蛋白質,根據一篇針對92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的醫學研究,研究方式為在兩次化療期間,雖機將癌友分配於每天使用2罐魚油EPA的癌症專用營養品組或是同熱量蛋白質飲食組,結果發現補充魚油EPA的癌症專用營養品組,可緩解多種副作用及降低發炎指數。最後,賴泓誌主任建議,營養品的挑選重點,需要重視有醫學實證的產品,要有營養四面觀,能否幫助自身吃足、吃巧、滿足基本的營養均衡及幫助調節發炎狀態。#div-gpt-ad-1503996040247-0,#eyeDiv,.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2-04-09 養生.聰明飲食
不止酒精,含糖飲料也易導致痛風發作!痛風該吃與不該吃的飲食清單
痛風可藉由飲食降低尿酸及醫師所開的藥物兩種方式,痛風為最可控制的關節炎。國家網路醫藥整理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列出購物清單作為選擇食物的指南,達到改善整體健康、降低尿酸並降低痛風發作的機率。 當體內過多的尿酸積聚,並結晶沉積在關節中時,就會發生痛風。尿酸增加,或腎臟無法完全將尿酸從體內清除。4類增加尿酸並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包括:4類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的食物或藥物1、貝類、肉汁、紅肉、湯和內臟肉(如肝臟)富含嘌呤。2、酒精過量。3、含糖飲料和果糖含量高的食物。4、藥物,例如:低劑量阿司匹林(因為它有助於預防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不建議痛風患者停止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利尿劑,例如:氫氯噻嗪(Esidrix,Hydro-D);Lasix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製劑,例如:環孢素(Neoral、Sandimmune)、他克莫司(Prograf)。痛風及其併發症常見於男性、停經後女性和腎臟病患者。痛風與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糖尿病有著密切關連。也有可能因為遺傳,導致家中成員多人受痛風影響。一般來說兒童少有痛風問題。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建議9個採買的食物:1、脫脂牛奶。2、低脂乳製品,像是:優格、起司。3、全穀類產品,查看營養標籤並確認其成分為全穀類,例如:全麥麵粉。4、植物油,像是:橄欖油、菜籽油、向日葵。5、蔬菜。 6、櫻桃。7、維生素C,根據研究顯示,每天補充500毫克維生素C或更高劑量,可降低男性痛風發病率。8、咖啡。9、水壺,便於隨時有容器裝水。採買時,美國關節炎基金會不建議6個採買的食物:1、紅肉、內臟肉,像是:肝臟、舌頭。2、貝類,像是:蝦、龍蝦。3、由精製碳水化合物製成,像是:白麵包、白米飯、意大利麵、糖。4、加工食品,像是:薯片、零食、冷凍食品。5、含糖飲料。6、酒精,如果有喝酒習慣,在24小時內,女性限制喝酒種類不超過一種,男性喝酒種類不超過兩種。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康普茶(Kombucha)在紅甚麼?喝康普茶有甚麼好處、功效?何時喝最恰當?水果發霉還能吃?小心潛藏疾病!營養師授採買學問:注意價格、切好水果、果汁、表皮狀況貧血未必單純缺鐵?醫: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盡速檢查才是上策!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胰島素筆針放包包裡四天了還能用嗎?開封後要冷藏嗎?藥師解說胰島素保存3原則
病人問:我把Novorapid® (insulin aspart)胰島素筆針放在包包裡已經四天,還能繼續使用嗎?藥師答:依仿單建議,未開封的Novorapid® 胰島素筆針應放置在冰箱冷藏(2~8℃),可保存至藥品包裝上標示的保存期限為止。開封後則可放置於30℃以下避免日照之陰涼處,保存28天。無論是否開封,胰島素放置於室溫下超過28天的安定性資料不足 (特定品項可放置42~56天,請參考各產品仿單),不建議再繼續使用。胰島素儲存條件及保存時效3原則胰島素是胰臟分泌的荷爾蒙之一,能促進醣類代謝及控制血糖,適用於第一型糖尿病人、使用口服降血糖藥品控制成效不佳或不適合口服降血糖藥品治療的病人。糖尿病人提早使用胰島素 (early insulinization) 除了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相關小血管或大血管併發症的風險,也能讓胰臟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休息,保護剩餘分泌胰島素之功能。臨床使用的胰島素依據藥品特性可分為速效(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和預混型胰島素。每家廠商的胰島素儲存條件及保存時效略有差異,大原則如下:1. 未開封的胰島素建議保存在冰箱2~8℃冷藏,不可冷凍,可保存到藥品包裝上標示的保存期限為止。2. 已開封的胰島素可放置在室溫陰涼處(原文連結)
-
2022-04-0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台中117歲人瑞髖關節手術成功 比英國記錄還多5歲
117歲的劉張美玉是台中市最高齡老人瑞,日前因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疼痛難以步行,家屬心急如焚。經台中榮民總醫院評估,她年紀雖大,但心肺機能尚可,因此為她施行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第3天就下床用助行器步行,開心的笑容寫在臉上。台中榮總今指出,目前全球紀錄中最高齡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的病患是英國的Gladys Hooper,劉張美玉比比她還要大5歲。劉張美玉家人說,阿嬤骨折時告訴他們「腳斷掉了」,住院後體力一直往下掉,聽力也變差;感謝醫師手術40分鐘就好了,沒流什麼血,目前早晚各走1、20分鐘。能這樣,身體好是最主要原因,平常大家吃什麼她就吃什麼,至今身體檢查沒有紅字。另名家人也說,阿嬤以往活動力就強,常會溜出家門去,90幾歲還爬上荔枝樹去鋸樹枝,「我們都嚇死了!」。另外,劉張美玉2020年8月也曾在街頭走失,她在派出所說「自己是民國前7年,也就是清光緒31年生」讓警員嚇了一跳,但一查果然是人瑞。負責手術的骨科醫師石承民說,得知病患高齡117歲時,感到相當驚訝,但由於老奶奶跌倒前可以持拐杖走路,因此希望設法讓她重拾行走的能力。他說,手術和一般的髖關節沒有太大差別,但他們在手術時更掌握好麻醉,並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把斷裂的地方重建,過程中也得精準、熟練,避免有波折拖延了手術時間。他說,老年髖部骨折後之所以有高死亡率,主要是因為受傷後長期臥床,導致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等等併發症,而活動力減少又導致心肺功能快速衰退,也是死亡的常見原因。很多家屬對高齡患者接受手術往往猶豫、保守,這也是很多醫師面對的難題,但是年齡不該是手術的禁忌,因此審慎的術前評估,以及耐心的溝通與關懷就相當重要。畢竟臨床上面對老年人骨折,不積極治療所帶來的風險與家屬後續照護上的難度有時候反而更高。副院長李政鴻指出,老年人由於骨質疏鬆症導致骨骼強度減退,並由於肌少症使的肌肉量下降,且肢體反應變得遲緩,造成老年人較易摔倒,且嚴重者經常出現骨折。根據文獻顯示,高齡髖關節骨折病患,若採非手術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0%,即使採取手術治療,一年內死亡率依然有19.7%至29%。有鑑於此,台中榮總由骨科部及高齡醫學中心組成高齡髖關節骨折整合治療團隊,提供60歲以上的髖關節骨折病人整合醫療照護服務。從病患從進入急診開始,就由骨科、心臟內科以及麻醉團隊第一時間進行手術可行性評估,評估後由骨科團隊進行手術治療,術後由高齡醫學專科醫師整合照顧。在台中榮總整合治療團隊的照護下,截至110年的統計結果,整體住院死亡率由原本5.8%下降至1.9%,而一年內的死亡率更是下降到11.6%,遠較國外文獻為低,成果卓越,相關醫療成果並發表在國際期刊。李政鴻說,骨質疏鬆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提醒家裡如果有長者需要照顧,要特別注意居家的安全,減少跌倒的機會。並且平時要鼓勵長輩多運動曬太陽,並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頭暈、頭痛頻繁發作別輕忽,恐是「高血壓危象」!2個面向控血壓
編按:12歲的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送醫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須緊急住院控制!12歲的阿華身高已經長到170公分,但體重也是高達95公斤,這樣高達32.9的BMI值,已經是歸類在「肥胖」,必須要積極控制。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阿華立刻被健康中心護理師轉送到萬芳醫院急診進行緊急處理。經過醫師判斷之後,阿華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 )」,是指由於血壓過高,導致身體的器官造成傷害,必須住院控制血壓!經過4天住院治療,阿華的血壓相對穩定,可以出院改為用口服血壓藥控制。經過這次的事件,阿華知道了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開始更積極的體重控制,希望在減重成功之後,能夠不用再吃血壓藥了。台灣兒童、青少年高血壓人口10多年間成長一倍萬芳醫院小兒心臟科黃斯煒醫師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間高血壓人口激增已不是新聞,從2000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約有2位孩子有高血壓;到了2013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將近有4位兒童有高血壓,這10多年間整整成長了一倍之多。而這些兒童中,超過九成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這種「原發性高血壓」就和大人常見的高血壓一樣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像是遺傳、飲食習慣、鹽分攝取過多、壓力、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等到20、30歲之後才發生高血壓,有些人卻在10幾歲時就被診斷高血壓呢?體重過重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高血壓逐漸年輕化,年輕人應多注意飲食習慣近年來因為飲食西化的關係,孩子很容易就營養過剩,又愛吃一些高鹽、高油、高糖份的食物。這樣的結果導致過重或是肥胖的兒童或青少年迅速增加,而這些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更是隨之而來,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或是高血壓。這些成人常聽到的慢性疾病,在兒童間已越來越常見。如不及時控制,可想而知的,這些疾病會一直跟著孩子到長大成人。也有於發生年紀太小,以長期來看,在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更高。「原發性高血壓」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是關鍵黃斯煒醫師也表示,像阿華這樣的「原發性高血壓」,並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才是最重要的!過去研究就顯示,每降低1公斤的體重,可以降低1 mmHg的血壓。而在良好的飲食控制之下,也可以降低10-12mmHg的血壓。而使用一種高血壓藥,平均只能下降8-10mmHg的血壓。因此生活習慣上的改變加上飲食上的控制,才能讓血壓控制更事半功倍!在高血壓的飲食控制上,建議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減少過多油脂的攝取。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選擇魚類或是瘦肉,要避免油脂過高的肉類。另外也要減少糖分的攝取和減少含糖飲料攝取。最後,正確、規律的運動,在高血壓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同樣擁有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會私人健身教練執照的黃斯煒醫師說,現在兒童和青少年由於升學壓力過大,平時又缺乏運動習慣,這樣多吃少運動的狀況,很容易就造成肥胖。不只有氧運動,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而兒童和青少年間的運動選擇,除了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游泳這類的有氧運動之外,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消耗大量熱量之外,同時也能增加肌肉量,進而讓基礎代謝率上升,讓減重更加容易!但值得一提的是,肌力訓練有一定的規則及方法,並且有受傷的危險性,從事肌力訓練時,一定要有教練正確指導,才能避免受傷,並且學到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高血壓在兒童和青少年間已越來越常見。不論是預防或是治療,「體重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當孩子發生血壓偏高時,就需要儘速給兒科醫師做評估,儘早進行控制。如果已經發生高血壓的人也不需太慌張,藉由生活習慣的改變和體重控制,血壓都是有機會能下降或是回到正常的!(本文由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4-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高齡產婦占3成 為求子花200萬安胎
● 晚婚晚生成趨勢,高齡產婦增早產風險● 每年近兩萬名母嬰陷安胎危機● 政府宜重視母胎安全及治療權益少子化已成國安危機,願意生孩子的婦女有三成是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早產的比率也逐年增加,由於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安胎藥副作用過大,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婦產科醫師認為,應盡快給付更好的安胎藥成為第一線選擇。「為了要生下健康的寶寶,一位懷孕23周的婦女,寧願花200多萬元安胎到34周,一天近兩萬元的安胎藥費用,對想生孩子的媽媽來說壓力很大,政府應該給願意生子的女性一個機會,至少能好好安胎,減少早產的併發症。」這是已接生快40年的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的心聲。自費安胎藥 得花上大筆鈔票李建南指出,現在若要選擇比較安全的安胎藥催產素受體拮抗劑必須自費,一次安胎費用平均達5、60萬元。「我常告訴懷雙胞胎的媽媽,懷孕24周後可以休息了,不然不只有早產的風險,住院安胎還得花大筆鈔票。」現行安胎藥 僅台日一線使用為何如此?原因在於現今健保給付的安胎藥β-agonists(短效型乙型受體素類)副作用太大,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這個藥物會有肺水腫、心悸、血糖上升等副作用,全球只有日本及台灣列為第一線治療。黃閔照說,曾經遇過有準媽媽用了短效型乙型受體素類安胎藥產生肺水腫住加護病房、也有因高血糖產生酮酸中毒的個案。他無奈地說,「有些醫師會避開使用此藥物,改選擇鈣離子阻斷劑及硫酸鎂當成安胎藥,但這些藥物又屬於適應症外的使用,且副作用也不少。」台灣高齡產婦占三成,每年有近兩萬名小於37周的早產兒會經歷安胎的危機中。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指出,尤其人工生殖個案逐年增加,懷雙胞胎的比率高達3%至4%,早產的機會更高,且母親心肺壓力更大,醫院會以催產素受體拮抗劑來安胎,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早產對胎兒的影響幾乎是全身性,每年產生的相關醫療費用高達數億元。蕭勝文認為,胎兒在22周到28周是需要積極住院安胎的時間,研究指出,該時期每延遲分娩一天,胎兒存活率就可以增加3%。台灣少子化 更該護母胎安全黃閔照指出,新生兒人數已大減25萬人,減少的生產醫療支出,應該要回饋到準媽媽身上,希望催產素受體拮抗劑能獲得健保第一線給付,讓孕婦能在安胎前48小時使用,不只增加搶救胎兒肺部成熟的機會,也讓媽媽有較健康的身心狀況。
-
2022-04-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政府800億催生助產 也應重視安全一線安胎用藥
晚婚晚生已是趨勢,政府每年編列800億鼓勵生育,但母胎安全治療權益也需再優化。婦產科醫師提醒,目前高齡產婦已佔3成,且未來的比例只會上升,她們都是早產的高危險群。加上年紀漸長罹患慢性病的機會增加,懷孕過程的併發症有增無減,但目前第一線安胎藥副作用過大,政府應該思考安胎藥的用藥安全,才能真正化解國安危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詹德富指出,隨著女性年紀愈長,生產風險會愈高,最安全的生育年紀在20-25歲,35歲以上併發症就開始增加,包括不孕、流產、急產、胎兒染色體異常,加上年紀愈高慢性病發生的機會也高,容易導致早產等問題。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認為,高齡生產對母胎都不是好事,不只卵子品質下降增加遺傳問題外,媽媽本身的環境不好,也不利孕育胎兒。若媽媽本身有高血壓或有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容易引起三高問題,因此早產風險就會跟著提高。而妊娠糖尿病又是一大問題,目前約有一成的孕媽咪有此問題,且年齡愈大比例愈高。黃建霈提出警告,目前進入懷孕的媽媽有三成比例體重過重,且問題愈來愈嚴重,這些族群未來可能都會面臨早產與住院安胎。詹德富指出,準媽媽若有慢性病,媽媽的身體會啟動保護機制,就會想要把胎兒擠出去造成早產;而高齡本身也有不孕的風險,當進行人工生殖後,多胞胎機率增加,也會造成早產,因此如何讓孕婦放心安胎,藥物的安全性就顯得更重要。依據國健署的出生年報統計,未滿37周出生比例,近五年從10.73%上升到11.58%,而低於1500公克體重的新生兒也微幅增加,耗費的醫療成本非常大。依據國內研究,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平均44天住院費院高達34萬,一年會有5.6億元的住院醫療費用。為了降低早產可能衍伸的社會成本,第一時間的安胎治療是必要手段。黃建霈指出,積極的安胎是22周到28周,尤其安胎的前48小時相當重要,同時會給予類固醇促進寶寶的肺部成熟,這兩天可以讓藥物發揮作用,也是胎兒是否存活的關鍵,但現在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安胎藥副作用太大,因此,希望安全性更高的催產素受體拮抗劑可以儘快獲得給付,讓醫師在第一線與時間賽跑的同時能更放心,也讓母胎有更安全的生產狀態。政府編列800億元催生的同時,若能補齊母胎的安全照顧的失落環節,將是優化整體政策配套的關鍵,特別是第一線安胎用藥的選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現在願意生產的婦女已經不多了,懷孕者很多都是高齡又有早產風險,選擇副作用大的安胎藥,會讓孕婦處在更高風險的生育狀態中,加上安胎時孕婦的壓力與焦慮感,恐導致安胎後的併發症發生機率提升,因此政府應該思考,如何讓媽媽有更好的孕期照護與安全治療資源,減輕因身體帶來的負擔,非常重要。
-
2022-04-05 醫療.新陳代謝
我需要做糖尿病篩檢嗎?醫曝重要危險因子及常用篩檢方式
WHO統計指出,全球死亡人口中有70%死於慢性病。其中前四名,分別為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到了2045年,全球將會有超過6億人罹患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約為9.3%,意即,全台已有超過220萬人罹患糖尿病。除了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之外,近年來也觀察到40歲以下(20~39)之糖尿病發生率及發生人數占比都有微幅上升,此糖尿病年輕化的問題值得關注。糖尿病需要篩檢嗎?篩檢(screening)意指針對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卻有疾病風險者的檢查,目的在於及早發現並及早處置,以期降低死亡率並延長健康餘命。篩檢雖然可以早期診斷,但並非所有篩檢都對病患有益,為了評估是否應該進行篩檢,有以下五個指標可供參考:1.此疾病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此疾病早期有一段無症狀時期。3.有合適的篩檢方法。4.有可行的治療方式。5. 在無症狀時期的早期治療可以改善病患的長期預後。如果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例,我們可以發現:1.糖尿病是造成全球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型糖尿病在台灣的盛行率和發生率也持續升高,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在糖尿病的病程發展中,有一段相對長的無症狀時期,即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如果能夠早期診斷,就能及早治療。3.目前已有數種糖尿病的檢測方法,包含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口服葡萄糖耐受性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等等,都可以有效的檢測出糖尿病,包含無症狀的糖尿病患者。4.目前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以及預防其他併發症,已經建立起完善的治療模式。5.在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就給予治療可以預防或是延後罹患糖尿病。綜合以上各項指標來看,針對第二型糖尿病進行篩檢是有意義的!篩檢的方式目前常用的篩檢方式有: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患者在空腹(至少8小時無卡路里攝取)狀態下的血糖數值。利用空腹血糖來檢測糖尿病的最大優點在於便宜;然而,相較於糖化血色素(A1C),空腹血糖受晝夜以及個體間差異影響較大,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檢測結果,例如空腹的時間長短、患者最近是否有運動或短期壓力等等。另外,如果檢體保存不當也有可能因糖解作用而低估血糖值。2.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 A1C)糖化血色素指的是紅血球中和糖結合的血紅素,由於紅血球的生命週期約120天,測量A1C可以估計大約三個月以來的血糖累積。測量A1C的優點在於患者不需要做任何術前準備(像是禁食),而且A1C數值和視網膜病變及其他併發症有高度相關,也較不易受患者近期的熱量攝取或採檢時間影響,在不同實驗室之間也比較標準化。但是檢測糖化血色素比測空腹血糖昂貴。另外,在紅血球迭代較快的患者(例如鐵或葉酸缺乏的病人)身上,由於紅血球壽命較短,A1C容易有低估的情形。3.口服葡萄糖耐受性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OGTT測量患者在口服75g葡萄糖兩個小時後的血糖濃度(two-hour plasma glucose),但因為執行上較不方便而不常用,並不是理想的篩檢 (screening) 工具。4.目前糖尿病的相關血糖數值如下:適合篩檢的對象根據罹患糖尿病風險的高低來決定篩檢的優先順序。現有的風險評估工具大多是依據糖尿病之風險因子(諸如:年紀、體重、家族病史、個人病史、生活習慣等)設計的評分機制,可以透過風險評估找出高風險族群,提升篩檢效率並減少浪費。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成人預防保健,分別有提供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健康檢查補助,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篩檢後的處置1.如篩檢結果為正常,建議每三年定期檢查即可。2.如篩檢結果為糖尿病前期,建議每一到兩年追蹤一次。3.如篩檢結果確定罹患糖尿病或有高風險罹患糖尿病者,則建議治療,包含改變生活型態或藥物治療等等。結論篩檢雖然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然而,篩檢帶來的假性安全感也有可能造成傷害。誠如前言所述,糖尿病在台灣可能有年輕化的問題,而在台灣相當盛行的手搖杯文化(含糖飲料),正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不能因為人還年輕或篩檢正常就掉以輕心。參考資料1.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pril 2021.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noncommunicable-diseases2.IDF Diabetes Atlas Ninth edition. Internal diabetes federation.3.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4.Hayward et al. Screening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creening-for-type-2-diabetes-mellitus【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第二型糖尿病的篩檢-如何揪出棘手的慢性疾病?
-
2022-04-04 該看哪科.皮膚
早晚溫差大讓皮膚癢?專家教吃5大食物助皮膚保健
●皮膚癢別過度搓洗,以免破皮出血●注意疾病引起的皮膚搔癢●均衡飲食、遠離地雷食物季節更迭之際,常發生季節性皮膚癢,近日早晚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因皮膚紅腫發癢就診,不少患者還抓到破皮流血感染蜂窩性組織炎。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表示,季節性皮膚癢又稱為「缺脂性濕疹」,當氣溫變低時,人體分泌的油脂變少,皮膚容易失去水分而變得乾燥、發癢、脫屑,若過度清潔、沖洗熱水,症狀會更嚴重。NG行為 讓皮膚失去油脂周珈汶說,當身體出現白色細小皮屑,表示油脂分泌不足,有些人誤以為洗不乾淨而加重搓澡力道,皮膚反而更乾裂、乾癢。常見的NG行為包括洗澡時水溫過高、過度清潔、不斷沖洗、去角質等,會把皮膚表面的天然水脂層洗掉,失去水分及油脂的保護。哪些人容易有皮膚搔癢的問題?周珈汶說,老年人、小孩、腎臟功能不好者、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化學治療患者等,他們的皮膚油脂分泌會隨著身體功能變化而減少,應加強保護肌膚、調整生活作息,出現傷口時務必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避免細菌感染出現併發症。改善生活習慣 穿棉質衣服周珈汶建議,可從日常生活習慣下手改善,避免或舒緩皮膚發癢症狀。首先是注意沐浴及泡澡次數不宜太多,水溫避免過高;選擇中性或質地溫和的清潔用品,洗完澡後立刻塗抹保濕乳液;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衣服;平常要多喝水、做好防曬。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因接觸面多、過度摩擦的搔癢問題也多。周珈汶提醒,皮膚有異常症狀時,不要自行購買外用藥膏,應先就診找出根本問題對症下藥,有些皮膚癢可能是內臟疾病所引起,千萬別忽視搔癢帶來的警訊,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注意飲食忌口 補充營養素皮膚發癢、紅腫有哪些飲食禁忌?周珈汶強調,發病時忌吃羊肉爐、薑母鴨、麻辣火鍋等辛辣及含酒精成分的食物,也要少吃重口味油炸食品,這些都會讓身體釋放組織胺,易產生搔癢感。在預防保養飲食上,建議可多吃富含鋅、維生素A、B、C及必需脂肪酸等五大營養素食物,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當皮膚搔癢難耐時,周珈汶建議,可用冰敷緩解,或拍打取代抓癢,若無法改善症狀,一定要就醫治療,勿信偏方,避免造成皮膚二度傷害。皮膚保健5大營養素食物鋅:牡蠣、牛肉、豬肉、南瓜子、堅果維生素A:豬肝、腰子、紅蘿蔔、南瓜、深綠色蔬菜維生素B:糙米、燕麥、豬肉、牛奶、綠葉蔬菜維生素C:花椰菜、甜椒、芥菜、苦瓜、芭樂必需脂肪酸:鮭魚、鯖魚、酪梨、核桃、芝麻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我45歲,確診肺癌第四期超過三年。這三年來,為了即時使用有效的藥,靠著商業醫療險和癌症險約13萬元的實支實付額度,我還是賣掉一間房子、已經花了六、七百萬。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如果沒有錢也沒有保險,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有了錢和保險,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讓我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有機會等到新的藥物,有機會看到後天的太陽。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和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42歲那年,我在國外的工作很忙,身體沒什麼大問題,卻漸漸覺得腳麻、腳痛。我猜是腰椎壓迫神經,就專程回台灣看骨科,醫師說要復健,我也乖乖去了一次。朋友建議我再看個神經內科,神經內科醫師照了X光,又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最後醫師只說「可能是肺癌,幫你轉胸腔腫瘤科,先不用來找我們了。」我記得那天,太太在上班,我自己一個人去看診。醫師說完,我呆掉了,腦海空白,好像暫停,好幾分鐘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後來我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腦部已有十幾顆小小的轉移,骨骼轉移範圍也很大,跟我已經過世的母親一模一樣。我哥看了心生警惕,主動去做LDCT檢查,好險沒有發現癌變。確診沒多久,我的病情就惡化了。肺癌標靶藥有很多,各種藥物都要先確定有對應的基因突變、通過個案審查,才可能有健保給付,但當時我病危,沒辦法開刀做切片,抽肺積水的檢體可能不夠檢驗所需,也很可能等不到審查結果。好在根據主治醫師豐富的經驗,他研判我有很高機會有適合吃標靶藥的突變,建議先自費吃兩種標靶藥,先把病情穩住。我照醫師建議服藥一個禮拜就恢復蠻多,雖然一天藥費就要一萬多元,但關於「命」和「錢」,我已經分不清了,只知道想要有機會活,就是把藥吃了再說。後來基因檢測結果出爐,果真如醫師判斷,我適合吃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沒有健保給付。剛開始一天一顆藥是6000元,一個月就要十幾萬,一年兩百萬,後來降價到一顆4000元,我一直服藥到現在,除了靠商業保險,也要把握藥廠給病友買30顆送10顆這類的優惠。遵照醫師建議,一開始就吃到對的藥,對我來說是很關鍵的決定。母親也是肺癌腦轉移,那時只有一、二代標靶藥,對於腦轉移效果沒那麼好,母親忽然就不認得人了。我很早開始服用第三代標靶藥,腦部十幾顆0.5公分以下的腫瘤,後來影像檢查全看不見。有很多情況類似的病人,醫師都會擔心腦部轉移進展太快,病情會變得很複雜,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都會建議跳過一、二代,早點吃第三代。2020年,健保終於給付泰格莎,第一個條件是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的第一線治療,第二個條件是服藥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另一個突變的第二線治療。我是「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有腦轉移」,不符合給付條件。我問過醫師,為什麼要這樣訂?醫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說可能是因為預算有限,得分階段放寬條件,但他看我很年輕,還是應該趕快積極治療。除了吃標靶藥,為了處理骨轉移,我也做過放射治療,現在也繼續化療。去年骨轉移導致神經壓迫,雙腿不聽使喚,做完減壓手術,雙腿仍無力,去年十一月還進了急診。醫師評估可以開始用「癌自禦」和「癌思停」治療,三到四周住院一次,三次一個療程。其中一個藥物費用視體重而定,比如我體重60公斤就要5個單位,一次就要將近5萬元,住院時如果碰巧沒有健保房,就得住自付差額病房,每天又多一筆開銷。我生病這三年來,前兩年還有工作,狀態還不錯,但去年開刀後走路不方便,沒有繼續工作,雖然現在經濟比較困難一點,但還有醫療險、癌症險,加起來一個月大約13萬的實支實付額度可補貼。對癌症病人來說,一顆藥就代表了生命延長的機會,如果沒錢、沒保險,為了活下去,只能窮盡其他可能的辦法。為了得到救命的藥,有些人會去借錢。病友之間也會互相走告,哪邊有臨床試驗,如果有幸符合參加資格,或許就能得到藥廠提供的「恩慈療法」,就是藥物免費。有些時候,沒錢也沒保險的病人為了得到一線生機,無計可施之下,只能仰賴「學名藥」。學名藥就是原廠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之後,其他藥廠可以用同成份去做出同樣的藥,但是因為製程或品質有差異,藥效可能不如原廠藥那麼強、那麼穩定,但原廠藥一天一顆、一個月要十幾萬元,學名藥一天兩顆,但一個月只要兩萬多元。病人深知,透過這種方式買學名藥有風險,很可能衍生糾紛,且遇到來路不明的假藥,卻投訴無門。我吃的原廠藥都是紙盒裝,不太可能重新填裝,但學名藥是瓶裝,有人專門蒐購學名藥的空瓶,之後很可能把來路不明的假藥裝進去,賣給病人、牟取暴利。有自私自利的人兜售假藥,也有病人幫助病人的無私之舉。我聽說過,有病人適合吃自費標靶藥,但他完全負擔不起,有其他病人心疼他的處境,就把自己吃過有效的學名藥,讓出一些來,送給那位沒有錢的病人。我真的希望,政府部門可以給新藥多一點機會,或許可以設計一套制度、規畫一筆專款,針對最前端的新藥,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實證編撰治療指引、評估國內多少人可能適合使用,由專家委員會執行有效率的審核,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藥進來、給病人用。我相信這個人數不會很多,金額也不會很高。如果新藥問世之後,等個三、四年,它多少會降價,但這三、四年過去,病人的墳上都長草了。如果想遠一點,及早精準用藥,是可以節省更多醫療支出的。就像早期篩檢,如果有肺癌家族史的人都知道要做LDCT篩檢,就可以及早把很多癌前病變、早期肺癌處理掉,不用等到肺癌晚期。早期治療也是一樣,不要等到病人身體虛弱、出現心包膜積水、肺積水、蜂窩性組織炎等各種併發症,才給他機會。▌癌友小檔案Mr.鄧:45ys、男性108年3月肺癌四期(腦、骨轉移).治療:1. Tagrisso(泰格莎),每月約9萬元2. XALKORI(截剋瘤),每月約6萬元(已停用)3. Atezolizumab(癌自癒),約14.5萬元(約3到4周一次)4. Avastin(癌思停),約5萬元(約3到4周一次).總帳單:預估診斷至今已花費六、七百萬元.健保不給付原因:一診斷就病危,無法取得切片做基因檢測,醫師建議先自費使用標靶藥穩住病情。後基因檢測顯示適合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健保未給付。2020年健保給付泰格莎,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第一線治療,或服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突變的第二線治療,也未符合條件。▌鼓勵癌友一段話「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能老多遠沒人知道,但每走一步,都是人間美好的給予」--Mr.鄧 2022.03【更多相關報導】.攤開癌症帳單/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3 名人.吳佳璇
難以直視的人生陰影:糖尿病患承受的心理壓力 遠超過一般人想像
春節連假一過,瓊華起了個大早,成為我上午診第一位病人。或許是第一次看身心科,瓊華的訴求很模糊。我繼續詢問「想來調作息」的她,發覺既沒有睡眠障礙(雖然追劇追很晚,一上床就睡著了),也沒有明顯的身心症狀。重新聚焦為何起心動念,才知她去年底因血糖飆高,被醫師告誡若無法因生活習慣改變而明顯改善,就要開始服藥。我上健保雲端查詢瓊華最近的抽血報告,果然「滿江紅」,且通過「補考」機會渺茫,但我不宜過度武斷,轉問她過去一個多月做了哪些改變。「我曾經一天走到一萬五千步,只是最近常下雨。」「所以,妳最後一次走超過一萬步是多久以前?」瓊華顧左右而言他,「過去幾年醫師都說我還不用吃藥,觀察就好。為什麼最近突然變嚴重了?」 原來,過去半年最大的生活改變,是她因疫情被資遣了,且一直宅在家追劇(防疫)。「糖尿病不是一開始吃藥就沒完沒了,像我媽就是,最後還要打胰島素,好可憐……」「原來你對糖尿病是有概念的。」兜了一大圈,根本是否認在作祟,瓊華遲遲不敢再抽血面對,才來身心科「調作息」。糖尿病是一種普遍且深受生活型態影響的慢性病。無論口服還是皮下注射藥物,都在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也不能想吃就吃,還得克制自己「不做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必須終其一生持之以恆,才能避免各種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長年承受的心理壓力,遠超過一般人想像;根據國外調查資料,超過三成病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不過,一百年前的糖尿病人跟現代病人的煩惱完全不同。在沒發現胰島素的年代,罹病等於宣判死刑;唯一的延命手段,就是嚴格控制飲食,延緩疾病進程。然「治療本身比疾病還要恐怖」,一旦接受治療,沒有一個患者不變成皮包骨。他們苟延殘喘,就為了等待救命靈藥-------傳聞已久的胰島素從動物體內成功萃取,再透過定期注射,補足胰臟內已無法分泌的蘭氏小島功能,維持新陳代謝。1921年秋天,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外科醫師班廷率先達陣,並於兩年後獲得諾貝爾生醫獎。他的努力徹底改變千千萬萬糖尿病人的命運,包括一位當年才14歲的女孩伊莉莎白‧休斯。她是最早注射胰島素的孩子之一,也短暫因為她的父親-------時任美國國務卿的知名律師查爾斯‧伊凡‧休斯-------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幸運的是,她後來順利回到學校完成學業、結婚生子、投入教育事業,擁有豐富的人生,但打了58年、4萬2千多劑胰島素的伊莉莎白,除少數家人,竟無人知曉她罹患糖尿病,還有曾為媒體焦點的少女時光。要不是伊莉莎白從醫的孫子打破家族沉默,在她身後投稿《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才知她是胰島素發現的最初受惠者。進而勾起作家蒂亞‧庫伯與亞瑟‧安斯伯格的興趣,寫下《奇蹟的救命靈藥》一書,生動記載胰島素發現前後重要人物的精采故事,同時勾勒出百年前的美國上流家庭,如何挽救家人瀕臨死亡的威脅。但作者無解的是,為何伊莉莎白很快就斷絕與班廷醫師及昔日病友的聯繫,還有一生熱心公益的她,為何不曾對糖尿病研究或病人福祉做出任何貢獻。且容我大膽揣測,糖尿病應該在小伊莉莎白內心,留下一生難以直視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