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9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久坐
共找到
843
筆 文章
-
-
2021-10-16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10分鐘深蹲訓練 讓你健腿又提臀
不管男女,相信大家對於渾圓的翹臀完全沒有抵抗力!而深蹲又是全身性運動,不僅訓練肌力、核心,還能讓體態變好!10分鐘的深蹲訓練,每個動作40秒,中間休息15秒,不只可以強化腿部線條,還有提臀效果!這套動作難易度中等,非常適合長期久坐以及屁股下垂的族群一起動一動,快跟著游書庭,練出性感翹臀,不再需要依賴穿搭來提臀、延伸腿部線條!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做好正確運動,一起健腿提臀!游書庭FB: 點我看游書庭IG: 點我看游書庭YT: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1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走路腳拖地小心是「垂足症」! 醫揪「危險姿勢」:5職業易發生
60歲家庭主婦許媽媽,門診中自訴某天晚上想要起身下床上廁所時,突然發現右腳有無力現象,當時並不以為意,結果隔天起床發現小腿無力感依然存在,甚至連走路時腳掌無法自行抬起及拖地情況,於是擔心自己是不是中風了,因此趕緊到醫院師求診,經詳細神經學檢查後發現竟然是腓神經壓迫導致「垂足症」。垂足症 下肢最常見周邊神經病壓迫病症安南醫院中醫部尋求沈佩諠醫表示,「垂足症」是下肢最常見的周邊神經病壓迫病症之一,因腓神經受壓迫而致。臨床上腓神經最常受到壓迫的位置在小腿外側腓骨頭附近,因來自於腰薦椎的坐骨神經向下走至膕窩改稱為總腓神經,貼腓骨頭頸部骨膜轉至前方,再分深腓神經和淺腓神經,此段約六公分左右,僅覆皮膚與極薄的皮下組織,所以最易受到傷害。(推薦閱讀:坐到屁股痛? 醫揭久坐下場:小心「致命疾病」)踢到東西、無法跨越門檻絆倒 這些人是高危險族群沈佩諠說,「垂足症」常見症狀包括小腿前外側麻痛、腳掌無力無法向上翹起、小腿外側肌肉萎縮,更嚴重者可能會因此常踢到東西或無法跨越門檻而絆倒,常見原因包含外來壓迫如術中架腳、沉睡、長期臥床、體重減輕、石膏固定、習慣性翹腳、長時間蹲跪、腓骨頭周圍創傷、足踝拉傷、腫瘤壓迫、血管炎、糖尿病及其他不明原因;不明原因的腓神經病變被認為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習慣翹腳或長時間蹲跪所致,常見好發族群如上班族、檳榔西施、警衛、農夫及禪坐者。(推薦閱讀:屁股痛到腳,是坐骨神經痛惹禍? 小心「梨狀肌症候群」上身!專家揭兩者差異) 中醫針灸+電針治療 避免壞習慣為上策「垂足症」為中醫「痿躄」範疇,因此針灸治療上常針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解溪、陽陵泉,以快速捻轉手法行針再加電針治療,進行刺激15分鐘,過程中需可見到脛前肌隨行針手法及電刺激收縮,讓踝關節有間歇性不自主的背屈動作。此外,也可搭配艾灸來暢通經脈、扶正祛邪、促進氣血運行。沈佩諠提醒,在接受中醫治療過程中,病人宜配戴塑膠副木以避免腳掌下垂導致跌倒,並要改善生活中不良習慣,比如不良坐姿、避免翹腳或是盤腿與長時間蹲跪。延伸閱讀: ·翹二郎腿傷腰、傷骨盆 專家曝:「這個姿勢」殺傷力更可怕 ·盤腿坐比翹腳更傷腰? 
-
2021-10-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椎弓骨折「等」一下! 水介質震波「免」開刀
一位年近40歲的造船人員,近半年來總感覺腰痛而誤以為是太累,直到已無法久坐久站,甚至坐立難安,才趕緊前往「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就醫,經院長楊椒喬診斷為腰椎椎弓骨折。由於他擔心開刀治療會影響工作生計,楊院長因此建議他接受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不僅能紓緩疼痛並促進骨癒合,且讓患者終於可以一覺到天亮,半夜不會再被痛醒,感覺輕鬆又滿意。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指出,病患因工作需搬重及彎腰,半年前開始出現腰痛,因為不是明顯劇痛,所以忍著沒有馬上就醫,但是痠痛感一直都在。直到最近或站或坐,痛到無法超過5分鐘,嚴重影響活動,甚至影響睡眠品質。楊椒喬院長指出,經X光檢查及診斷發現,病患的第五腰椎椎弓出現骨折。由於椎弓本身構造比較細的關係,很容易因外力影響而產生椎弓骨折,且骨折通常發生在末節腰椎,一但骨折容易產生反覆的背部疼痛。因椎弓骨折穩定性相對不好,支撐體重的能力會更差,漸漸的就會造成椎骨前後移位,若造成移位可能需要手術,採鋼釘固定治療。由於病患想避免開刀而維持工作生計,楊椒喬院長因此建議他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因為水介質震波治療是非侵入性的,能避免開刀的高風險,且患者無需面對術後需花時間復原。其原理是利用機器產生的高能量震波,把壓力及能量聚焦傳遞到慢性發炎或已鈣化的骨骼或軟組織上,促使組織代謝循環、微血管新生,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的功能,能紓緩疼痛並促進骨癒合,對椎弓骨折病患是治療上的新選擇。病患的震波施打處在經專業定位後,接受每周一次約4000發的進階震波治療,共接受11次的治療、約兩個多月時間後,病患已有明顯的症狀改善。不僅不再坐立難安,並且可以一覺到天亮,半夜不會再被痛醒了。
-
2021-10-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痔瘡怎麼辦,會自己好嗎? 10大造成原因、9招預防方法一次看!
上完洗手間後,發現自己的衛生紙上有紅色血絲?那很有可能是痔瘡找上門了!痔瘡是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時常會讓病人疼痛難耐、坐立不安,甚至影響日常工作與作息。 什麼是痔瘡? 長痔瘡的人,會感覺肛門口上有一塊息肉,誤以為是額外長出來的,但其實痔瘡並不是後天增長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身體組織,以往我們可能認為痔瘡只是靜脈曲張或病變而衍生的小肉球,但目前醫學上支持的觀念為「肛門軟墊 (anal cushions)」學說,認為痔瘡是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這三個結構所組成。 在肛門內部有兩個主要肌群,稱為內、外括約肌,肛門即使在內、外括約肌完全收縮的情況下,也無法完全封閉,若肛門沒有關好,液態糞便或氣體便可能溢出人體。 而痔瘡組織就扮演著「軟墊」的作用,它在內括約肌內襯協助封閉肛門。一般我們所談論的痔瘡,算是已產生症狀的病態痔瘡。 當肛門墊內部異常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如靜脈回流減少,就會形成惱人的病態痔瘡。因肛門直腸位於人體的下半部,血液回流本來就不容易,這種狀況較易發生在久站、久坐族群身上。經長時間累積的壓力,就可能造成血液回流不足的情況,導致痔瘡充血。 【延伸閱讀:長期便秘易痔瘡!6種健康飲食可避免】哪些是痔瘡的高危險族群? 平時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是造就痔瘡的原因。 ◎便祕、腹瀉,不良的排便習慣 ◎熬夜、作息不正常 ◎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 ◎愛吃辛辣食物 ◎久站、久坐、咳嗽,使腹部壓力增加 ◎從事激烈運動 ◎有吸菸習慣 ◎有潰瘍病史者 ◎酗酒及肝病病人 另外,懷孕的婦女,因腹部壓力增加,得到痔瘡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 痔瘡會有哪些症狀? ◎可能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 ◎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 ◎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 ◎觸痛或持續性疼痛 ◎搔癢感、灼熱感 ◎痔瘡可分成四級 第一級: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與分泌物,痔瘡不脫出肛門。 第二級: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痔瘡持續增大,排便脫出肛門後,必須用手將其推回肛門。 第四級:痔瘡長時間脫出,且無法用手推回。 痔瘡有哪些種類? 痔瘡依據生長的位置,可以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內痔:內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上,因此可能從外表看不出來。一般而言排便會出血,但疼痛度較不明顯,因為生長位置的神經較少。 外痔:外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下,除了會出血,疼痛感及異物感較重,讓人坐立難安。如果外痔的血管破裂、形成血栓,則會形成血栓性的外痔(Thrombosed hemorrhoids)。 混合痔:混合痔是肛門齒狀線上、下都有痔瘡。 如何預防?◎避免久站、久坐,上班族可定時起身活動。◎避免排便時間過久:很多人上廁所會看書、玩手機,一坐可能就是20、30分鐘,肛門壓力增加,更容易引發痔瘡。如廁建議5~10分鐘即可。◎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保持肛門清潔與乾燥,便後可用清水沖洗肛門。◎避免熬夜,以及飲酒或辛辣類等刺激食物。◎充足的飲水量,正常人每日所需喝水量約為「每公斤體重×30毫升」。◎多吃高纖蔬果,如奇異果、香蕉、花椰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使大便鬆軟,預防便秘。◎可以從事較為緩和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長時間久坐時,可在就寢前行溫水坐浴,達到放鬆、減輕肛門部位的壓力。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10-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衰弱是病?!老化和衰弱有何不同?出現以下病徵要小心
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能力降低、細胞再生能力減退,在外貌產生變化前,我們的器官已漸漸老化。老化是正常的過程,與老化相似的衰弱,則是老年症候群的表現之一,由多重原因所造成,可能讓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導致失能、死亡。常「嗆到」也會引發衰弱,各種小症狀莫輕忽一名老翁因為唾液腺分泌減少,產生吞嚥困難、吃東西經常嗆到,漸漸營養不良導致體重下降,精神和心情變差。從減少出門次數到足不出戶,人際關係和社交也跟著封閉,接著陸續出現失智、跌倒、臥床、失能,最後不幸死亡。原本只是嗆咳症狀,最後身心理狀況急速惡化,像骨牌效應一樣造成憾事。衰弱到底有多危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宥達說明,衰弱不是疾病,而是老年人常見的症候群,當受到外界壓力時,身體無法維持恆定,導致後續其它不良結果。簡單來說,衰弱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任何小毛病都會影響全身上下,讓身體功能快速惡化。「我們常見到看似健康的老年人,只要一跌倒,沒過幾個月就臥床,生活無法自理。」陳宥達解說衰弱容易造成中度或嚴重傷害,千萬不能置之不理!(➤ 咦?視力好不好和失智也有關係?中醫師分享3招,教你如何護眼抗老化:https://pse.is/3qgyw2)(➤ 你知道嗎?懶得動腦的人,小心腦部退化的比別人快!跟著學3種居家認知訓練,降低患病機率:https://pse.is/3r4f9y)Q1:哪些人是容易罹患衰弱的高危險群?65歲以上老人,衰弱的盛行率約10%,女性比例高於男性;另有吸菸、喝酒、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型態的民眾要多加注意,下列也是高危險群。▶ 認知相關(認知功能障礙、低教育程度)▶ 心理與社交參與(憂鬱、壓力、社會疏離、缺少信仰)▶ 家庭功能(未婚者、與親人關係疏離、低收入)▶ 吞嚥口牙相關(假牙、咀嚼吞嚥困難、易嗆咳、進食意願低或胃口差)▶ 慢性疾病▶ 失能(無法自理生活、需他人協助)Q2:出現哪些病徵要小心?活動力下降、體重減輕、容易疲倦、食慾降低、肌肉耗損、骨質疏鬆、步態與平衡功能異常、認知功能障礙等。若家中長輩出現上述病徵,可至家庭醫學科門診做「老年周全性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老化帶來的衝擊與傷害。Q3:如何自我評估是否衰弱?從運動表現和身體狀況評估,用「重肌述速動」5字訣快速檢查。1、體重減輕:過去一年體重減輕大於5公斤。2、肌力減弱:手握力弱,慣用手的最大握力男性<26公斤、女性<18公斤。3、自述容易疲累:主觀感受最近做任何事情感到費力。4、行走速度減慢:直線行走每秒小於0.8公尺(直線行走6公尺超過7秒)。5、低活動量:男性
-
2021-09-27 養生.運動天地
全銀運動/線上課程零距離 宅在家也能運動
「要活就要動」聽起來簡單,但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卻不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降低疾病風險、鍛鍊肌力、增強免疫系統、促進新陳代謝等,是最好的良藥。疫情期間,全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長,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也能維持良好身體機能及心理健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居家適度運動能提升防疫能力,民眾雖然無法外出運動,但可以透過線上課程訓練,穩定身心良性循環。國健署因應疫情,與遠距健康平台WaCare全銀運動合作,將實體課程活動搬到線上,開設一系列主題運動、長者銀髮知識課程,落實全場域健康促進,打破了疫情下無法群聚的限制。長者更要動 遠離代謝症候群新冠疫情對長輩影響甚鉅,約有三個月無法到社區據點、日照中心參與活動,功能大幅退化。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在家應避免久坐少動,仍需適度運動,一方面遠離代謝症候群,一方面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增強下肢肌力,降低跌倒風險。呼應高齡化社會及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健康的老年生活要從現在準備起,包括長者的健康促進、延緩失能、三高預防以及成人慢性病保健等政策推行。防疫已改變了民眾生活模式,加入資通訊科技開發虛實整合服務,可跨越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健身訓練。教練到你家 把健康送到偏鄉「全銀運動」邀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等專家,透過遠距科技讓民眾在家一起Live動起來。羅素英提到,運用數位科技運動已成趨勢,許多長輩透過手機、平板與電腦參與線上課程,強身又健腦,新科技同時刺激認知功能。這波「全銀運動」熱潮,同步把健康送到原鄉和偏鄉,羅素英分享屏東瑪家部落的現場實況,長者的聲音在螢幕另一端此起彼落,詢問自己身體狀況及需要加強的部位,專家線上即時解答和解說姿勢調整,讓遠端參與長者感受到滿滿的關懷,從被動到自發性維持運動習慣。「全銀運動」陸續增加中醫養身、腸胃保健、大腦體操、生活常識等課程,羅素英鼓勵更多社區投入,漸進式強化長者的運動能量,提升老後生活品質。
-
2021-09-25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Johnny游:五個融合運動及鍛鍊的步驟 在家也能輕鬆對抗疾病
大家在面對幾波疫情後,是否感到身心俱疲且不敢出門?當我們脫下口罩、換下衣物、放下酒精,回到溫暖的家中後,是否覺得隔絕一切外來的病毒侵擾,好像安全無虞,但還是要注意從身體內部的健康影響喔。幾種居家的活動,不僅可落實於日常生活,也能增加免疫力,對抗疫情,身心健康。延伸閱讀: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步驟一、早10分鐘起床,簡易床上運動提振精神! 早上起床後,總是趕著跳下床嗎?從明天開始,嘗試早十分鐘起床,醒來後先喝一小杯水,再將雙腳併攏,膝蓋彎曲踩床,左右進行伸展(停住各約30秒,約3-5次)結束後將雙腳於空中踩腳踏車,大約踩30圈後休息30秒,做5次,將腰部伸展開來後、下肢透過腳踏車活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再下床,除了能夠增加全身的血液流動之外,不僅增加抵抗力,早上的精神也會更好!步驟二、午飯後不急著坐,15分鐘超慢跑提高身體抵抗力! 中午吃完飯後,休息一小時,想坐下來看電視了嗎?讓我們嘗試換個方式,我們站起來,換個位置,站在沙發前面,看著電視的同時,可以進行我們之前提到的超慢跑,(可以130-150 BPM的速度就好,腳掌完全著地、原本慢跑即可)在看電視的10-15分鐘內,用簡單的方式運動,不但能避免久坐產生的後遺症,也可以訓練心肺耐力、提高身體的抵抗力,更健康! 步驟三、晚餐洗碗練習深蹲、弓箭馬步與墊腳,舒展腰酸背痛。吃完晚餐後需要洗碗,總是覺得彎腰久了腰痠背痛嗎?何不改變個姿勢看看,挺起身體,下半身採用弓箭步方式,稍微蹲下去,碗盤都上完清潔劑之後(大約3-5分鐘),換腳!接著碗都沖乾淨後(大約3-5分鐘),將雙腿打開,若是碗盤架比較高,墊腳一次放一個碗,採用墊腳活動的方式做活動,若是碗盤架比較低,練習身體蹲馬步的方式,避免彎腰,也能訓練下盤穩定度,這一整套動作,就彷彿在健身中心練習深蹲、弓箭馬步、以及墊腳活動的居家版,在家洗碗也能輕鬆動!步驟四、巡視住家上方窗戶,透過頸椎伸展與舒緩,避免頭暈和血壓過高。接著我們來關注一下肩膀跟脖子,低頭一整天,有甚麼活動可以練習呢?我們是不是很久沒有注意上方的窗戶了呢!拿起報紙或是抹布,依照個人可負擔的範圍(大約抬頭45-60度),手往前上方舉高擦窗戶,大約10-15分鐘的時間,能夠抬頭、舉手、往前伸展的動作,都能夠幫一整天低頭的頸椎進行伸展跟舒緩,也能夠促進脖子以上的血液循環,避免血壓過高或是頭暈唷! 步驟五、洗熱水澡時,簡單伸展動作降低疲勞引起的免疫力不全問題。晚上睡前洗個熱水澡,並且沖水時進行簡單的伸展動作,將一天的疲勞去除,也能降低疲勞而引起的免疫力不全問題,希望大家都能在居家進行簡單活動,並持之以恆,遠離疾病,也能預防久坐而產生的症狀,讓身體從內而外都能夠有最好的抵抗力,健康生活!【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機能貼布貼紮術 有效預防下肢病變-居家動起來 「超慢跑」簡單效果好-中風後的復健長路 風友「要認真」定目標
-
2021-09-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靜脈曲張怎麼辦?保健及預防4招,秘訣就在「小枕頭」
大多數的人認為,靜脈曲張大多只發生在久站的人身上,像是服務業、醫護人員,但其實許多老年人也有這樣的狀況。而老年人出現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老化所造成,若是輕微的靜脈曲張可不需太過擔心,只要留意是否變嚴重即可。 什麼是靜脈曲張?如何造成?靜脈主要是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正常的靜脈血管中有瓣膜,可防止血液逆流。而靜脈曲張即是因久站等其他因素,造成腿部血液不易回流到心臟,進而積淤在腿部靜脈中,也就是俗稱的「浮腳筋、靜脈腫」。 另一個原因則是老化導致活動力及肌肉收縮下降,時間一久,影響血管壁的彈性,加上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加速了靜脈曲張的形成。 靜脈曲張常見於大腿內外側、膝蓋窩、小腿內外側、足背,在初期,靜脈只是較為明顯;嚴重的患者,靜脈會明顯膨脹,突出一顆一顆,或是形狀如蚯蚓的青筋,就要就醫接受治療,避免更加嚴重,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像是血管破裂造成失血、休克,或是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 靜脈曲張治療■ 靜脈曲張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主要針對小型靜脈曲張症狀患者,治療方式是將藥物注射到患肢的血管內,破壞異常靜脈曲張血管的內膜,形成局部血栓,因此稱為硬化治療,可於門診進行,約10~15分鐘即可完成。 硬化劑治療安全性高,返家後會患處會有局部紅腫或瘀青,但數天後便可恢復,術後當天即可拆除彈性繃帶,隔天睡醒再穿上,可淋浴,但一週內勿泡澡或是用過熱的水洗澡。 ■ 傳統靜脈抽離手術:於大腿內側切2~3公分切口,將隱靜脈與股靜脈分叉交接處與一些分支結紮,再於腳踝切一小切口穿入抽離的導管,將隱靜脈的一些異常分支抽離。術後大腿會有瘀青的情況,數天後即可恢復。 ■ 雷射手術:主要作用是是讓血管腔內閉合。傷口小、復原快,疼痛大幅降低,門診即可進行,手術後幾小時患者即可步行,但只限於大腿部分的靜脈曲張,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進行。 ■ 經皮透視動力輔助式靜脈切除顯微手術:利用特殊器具取出穿透靜脈曲張支,或蚯蚓狀鼓起的靜脈曲張支。 傷口小,疼痛感也較小,復原快。適用於下肢集中型以及較粗大的靜脈曲張病患,此方法也是需要自費進行。靜脈曲張保健及預防方法四招: 久坐時盡量將腿部墊高避免下肢久垂於地:老人家坐在椅子上時可用小椅子至於雙腿之下,夜間睡覺時,足部也可以墊個小枕頭,稍微高於心臟即可,幫助血液回流。秘訣,就在讓腿部抬高。年輕愛美女性,會利用抬腿讓血液回流,老人家也是喔!可找個舒適的小枕頭,讓老人家睡得更安眠,也能預防靜脈曲張。 適當運動:年老後由於體力下降,肢體行動不變,很多長輩幾乎是坐整天,血液循環越來越差。可鼓勵跟陪伴長輩走動、散步,若是不方便行走可透過按摩或是被動關節運動,幫助下肢關節活動,強化靜脈血液回流的功能。 注意飲食留意營養、避免過胖:不論是營養不足或是過度肥胖,都會使身體機能下降更快。 穿著彈性襪輕微的靜脈曲張或是靜脈曲張手術術後,可選擇適當的彈性襪,購買時請詢問專業人員,避免穿著過緊或是緊度不夠的彈性化,否則也無法達到保健的效果。 靜脈曲張是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預防更甚於治療,維持良好的運動及健康的飲食才是長久的保健之道!❤ 愛長照提醒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若有任何疑問或不舒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問診,以及遵守醫囑喔! 參考資料:臺安醫院醫藥專欄馬偕紀念醫院
-
2021-09-23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下班後的舒壓儀式 5招緩解腰痠背痛
不少上班族習慣在下班後去按摩舒緩一整天的疲勞與痠痛,但現在疫情期間,能盡量減少與人接觸才是安全上策,那就該如何舒緩痠痛呢?知名YouTuber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今天要來教大家5招緩解腰痠背痛的方法,自己在家就能完成哦!久坐容易造成腰痠背痛、肩頸疼痛,長期忽視還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哦!各位久坐的上班族不妨準備一張瑜珈墊,一起跟著瑜珈老師緩解腰痠背痛。這些瑜珈動作不僅可以放鬆胸椎、腰椎,改善體態,還能幫助放鬆緊繃肌肉,與強化背部肌群,有效舒緩疼痛問題。瑜珈老師「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時常在個人頻道上分享許多瑜珈訓練項目,單元輕鬆有趣非常適合入門者,許多粉絲都喜歡跟著凱蒂瑜珈一起練習,希望能透過瑜珈緩解腰痠背痛老問題的觀眾不要錯過囉!原始影片:點我看影片授權:@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T:點我看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FB: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1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年紀大代謝差是錯的!《科學》:20至60歲代謝率幾乎不變
許多中年人發胖,都是歸咎於新陳代謝變慢惹的禍,但事實跟想像的不一樣!台大家醫科醫師分析,如今權權威期刊《Science》發現,其實人體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能量消耗,從 20 歲到 60 歲幾乎是不變的,60 歲以後才會每年以0.7% 速度下相,推翻了過去所認為進入中年以後代謝就變越慢的認知。《科學》:20-60歲新陳代謝幾乎不變!「年紀越大,代謝越來越差,喝水都會胖」、「我這是中年發福啦!」,好像隨著年紀增長,肚子慢慢增大也是正常的,因為過去人們總認為人的代謝速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下降,但恐怕現在要打破這樣的觀念了!《Science》期刊發表一篇重磅級研究,研究召集了6421位,年齡從 8 天大到 95 歲的受試者,大手筆使用昂貴的黃金準則「雙標水測量法」量測每日能量消耗,台大家醫科醫師何忠祐醫師分析研究得到以下三個結論:●並不會年紀越大代謝越慢:人體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能量消耗,從 20 歲到 60 歲幾乎是不變的,推翻了過去所認為的年紀越大,代謝越慢這個認知。●60歲以後新陳代謝開始明顯下降:把非脂肪組織量以及身體體積這些因素加以校正後,人的新陳代謝速率,會在嬰兒時期快速增加,直到 1 歲達到高峰,之後會以每年3%速度往下降,直到 20 歲之後停止下降,之後一路穩定到 60 歲之後才又開始以每年 0.7 %速度下降。●非脂肪組織量越多,人的每日能量消耗越高。了解總消耗量才能正確減重如今研究已經推翻了人們一直以來的認知,該怎麼樣減重才是最有效?何忠祐表示:「可以先從每天總能量消耗先了解,從人體每天的能量消耗由哪些項目組成,只要吃得比消耗掉的少就能夠成功瘦下來。」平常日常生活中主要靠四大項目來進行熱量消耗:基礎代謝: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70 %,指的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所需消耗的熱量。2005 年的研究指出影響基礎代謝最主要的因素包含非「脂肪組織量、脂肪量、年齡」,年齡雖然只有2%,但過去的研究仍認為年齡會影響基礎代謝率。非運動性產熱: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15 %,特指「除了運動以外」的所有活動消耗的熱量,包含做家事、通勤、走路、洗澡、起立蹲下等等各種活動。運動性產熱: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10 %,指特地去運動時所消耗掉的熱量,根據每人的運動量不同而有差異。食物產熱效應:約佔日常生活中的 5 %,人體在將食物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並加以吸收,整個過程所消耗的能量,原型食物由於未經加工,相較於加工食品需要較多能量加以消化。另外,蛋白質的產熱效應約佔整體熱量的 30 %,假設攝取 100 大卡蛋白質,約需要消耗 30 大卡來消化吸收,醣類約佔5-10 % ; 脂肪最少約 0-3 %左右。從三方向來增加熱量消耗才有助減重因為成年後直到老年這段時間,人體的代謝速率並不會逐年下降。何忠祐提到:「我們不需再執著於基礎代謝的下降,而是把重心放在提高另外三個可控制的熱量消耗。」1.非運動性產熱:例如減少久坐、爬樓梯取代搭電梯、走路或騎腳踏車通勤、幫忙做家事等。2.運動性產熱:根據體態目標、個人喜好選擇運動,可以是有氧、重訓、球類等,將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 。 3.食物產熱效應:選擇原型食物,少吃高度加工食品,並攝取足夠蛋白質。參考文獻: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hrough the human life course
-
2021-09-18 養生.抗老養生
因時養生,從一天7個「黃金時間」做起!預防醫學名醫教你,打造不易失眠、生病的體質
了解時間醫學,除了提前避災遠禍,另一方面,也讓人更準確地察覺自己的弱項,以作為保養時的參考。人體內每個器官,在不同時間區段的表現是有波動的。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指出,比方說早上是心臟病與中風的好發時間,到了下午,心臟跟肺都會變得比較有力。因心臟病開刀的患者,若在下午推進手術室,出現心肌受損等併發症的風險少50%。就連運動員,都很容易在下午時段,取得個人最佳成績。這,就是現在很夯、越來越多學者投入研究的時間醫學(Chronomedicine)。西方人研究時間醫學,因時間醫學而獲得諾貝爾獎,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而早在幾千年前,東方人就已經把時間醫學運用得淋漓盡致。綜覽東西方醫學,隨順時辰、完美的一天該如何度過?洛桑醫師分享順時鐘完美的一天健康大規則,隨順不逆天從一早醒來開始說:◉【早上六點起床】喝一杯溫熱開水,幫助排便,預防便祕。六點前後起床,是迎接展新一天的好時機。久臥傷氣,人不是睡越多越飽,睡了超過自己需要的時間,有可能越睡越虛。冬天太陽出來得晚,可稍微睡晚一些,等大地回暖再起身活動,忌過早的晨練。避免寒氣傷身。◉【早上八點上班前】運動一下、吃少許早餐。於晨光中健走特別讚。人體生物鐘的一天並非精準的廿四小時,曬到太陽有助於人體小宇宙與外在大宇宙校準調對。沐浴陽光升高白天血清素的濃度,不但改善心情低落,還能調節夜晚褪黑激素的水平,助你一夜好眠。如果你想要有更棒的學習力、記憶力,不需要吃什麼聰明藥,早晨的健走,就能幫你達成目標。身體動起來,大腦也會開機,開始進入良好的學習、判斷狀態,人體,就是這樣設計的。◉【早上十點暫停一下】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上班族坐辦公桌記得換個姿勢動一動。做做肩頸背的伸展,敲敲大腿捏捏小腿。或者你還可以上YouTube 搜尋「洛桑瘋」跟著一起動一動。面帶微笑,效果尤佳。子午流注九點到十一點屬巳時,這是脾的時間。久坐傷肉,等於是在傷脾。經常覺得困倦濕重提不起勁的人,可留意自己是否有久坐活動量不足的問題。心情上最好保持愉快、存善念、說善語,脾氣好、命氣也會跟著變好。◉【中午十二點享受食材豐富的營養午餐】怕吃太多下午昏沉沉,採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法,可解決這個問題。若想減肥,不妨把午餐當成一天中份量最大的一餐。晚餐減量,甚至不吃,覺得餓時喝蜂蜜水或無糖優格。◉【下午兩點三十分~太陽下山前】把一天該喝的大部分水,慢慢喝完。這是一天中第二個排毒的好時機。傍晚前就喝夠一天的八、九成水量,還能避免夜尿擾眠。在這段心與肺的高峰時間,你要專注學習、認真工作,或加強鍛煉身體,都是極好的。◉ 【晚上六點三十分理想狀況下,這時間工作應該結束了】最好能陪伴愛人或寵物或朋友。改掉熬夜加班後暴飲暴食的習慣,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紅字的人,請避免晚餐吃過晚、吃過多。◉【晚上八點三十分~入睡】從事令你愉悅的靜態活動。忌情緒大波動、生氣吵架、激烈運動。宜閱讀紙本書籍、練習呼吸、靜坐靜心、泡澡足浴、按摩放鬆。改善睡眠障礙、肥胖、代謝症候群,宜縮短「螢幕時間」。在睡前一段時間關閉所有會亮的螢幕,暫別手機、電腦、平板和電視,不追劇、不傳Line、不收發E-mail 。眼睛避免3C藍光與強光刺激,心腦避免思慮過度,並盡量在十點半前上床躺平。以上是我建議的理想作息時間。但養生沒有絕對,掌握順時鐘原則,怎樣最順、最舒服,請自由彈性調整。老罈裝新酒,新名詞舊事情在西藏,統合天文曆法與醫學的重量級經典《時輪攝略經》,不只修行人拜讀,學醫的更是要精通。時輪意指時間之輪,有內外之分,外是自然界大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天體運行、春夏秋冬季節更迭,內是人體小宇宙中的經脈、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以及色受想行識五蘊之間互相影響的關聯性。什麼季節採藥、哪些天可以製藥,又在哪個時辰用藥,藏醫都有講究。印度阿育吠陀則把白天劃分為水火風三個時間區段,入夜後,水火風又再輪一遍。依時間推移隨順養生、不違逆日夜節律是瑜伽士的基本守則。而中醫最精闢的要屬「子午流注」,每一個時辰真氣運行到哪裡,清清楚楚。避災遠禍不分中西醫,會保養最重要西方醫學從臨床經驗上注意到了時間與病理變化間的關係。某些病在某個時間點,特別容易發病。除了心肌梗塞大多集中在早上六點到中午這段時間,還有季節交替時的眩暈、夏天的濕疹,以及上班族每周一的心情低落(Blue Monday)。包含荷爾蒙的分泌、血管血壓的變化,你不用擁有超能力也能未卜先知,對時間醫學理解越多,預防的時機就能抓得越準。比如要預防氣喘,除了日常排除過敏因子,凌晨時分的冷空氣也要注意。有趣的是,在中醫子午流注理論中,凌晨三點至五點寅時,恰好是真氣運行於肺經的時間,若肺氣失調、在屬於它的時段氣血運輸不暢,有人會咳嗽,而有人會在這時間轉醒。了解時間醫學,除了提前避災遠禍,另一方面,也讓人更準確地察覺自己的弱項,以作為保養時的參考。書籍介紹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作者:洛桑加參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1/24作者簡介洛桑加參,現任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學經歷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物理系臺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醫師臺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特約醫師臺北榮總白金逆齡中心執行長京妍生技董事長樂沛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中華國際扶倪協會創辦人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慢性病調養」、「睡眠調理」與「退化性疾病預防」。經常受邀於海內外各地傳授整合東西方醫療體系的養生知識。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DR.LOBSANG (洛桑加參)延伸閱讀: 她靠「走路」7個月重度脂肪肝痊癒還瘦8公斤!達人教你這個時間走路,治病效果最佳
-
2021-09-17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10分鐘緩解腰痠 改善腰椎弧度
你有腰痠的問題嗎?其實許多腰痠的問題都是不正確的體態造成的。諸如久坐、駝背、運動少。YouTuber「啾c物理治療師」今天要來教大家如何運用簡易的運動來改善腰椎弧度,進而緩解腰痠問題。如果躺著的時候會腰痠,排除疾病引起的受傷發炎問題之外,剩下的大部分就是體態造成的拱腰。如果要解決的這個問題,一定要先解決骨盆前傾與提高胸椎的活動度。才能從根本上去消滅平躺拱腰的問題。YouTuber「啾c物理治療師」時常在個人頻道上分享關於物理治療與運動治療的影片,今天要來教大家每天利用10分鐘與簡易的動作改善腰椎弧度,睡覺時就不會腰痠囉!一起來看看吧!啾c物理治療師YT:點我看啾c物理治療師FB: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腰痛煮菜也痛苦 微創側開腰椎融合手術解決困擾
65歲李姓婦人長期深受腰痛困擾,她後來發現下廚不到3分鐘腰部就痠痛到無法站立,連煮一道菜都困難,求診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檢查發現她腰椎關節退化嚴重,經「微創側開腰椎椎間融合手術」,術後一周已康復,解決忍受十多年的症狀。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程久俊表示,李婦曾在外院接受過兩次傳統腰椎內固定手術,對脊椎結構破壞大,造成腰部肌肉容易萎縮,使腰痛症狀又復發,這次經檢查發現腰椎狹窄、胸椎第12節與腰椎第1節鄰近關節退化嚴重,李婦因兩次開刀造成生活不便而抗拒再次手術,後續只接受藥物、復健推拿等保守治療,但半年仍沒有好轉。李婦因工作需長期久站,下班後還需照顧孫子,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還要長期忍受腰痛之苦,程久俊醫師建議她接受「微創側開腰椎椎間融合手術」,較傳統手術,風險小、手術時間短、減少術中出血,並有利於患者短時間康復,大部分患者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行走。程久俊表示,以往傳統腰椎手術需要在後背開約10到15公分傷口進入,對神經直接減壓,需破壞脊椎結構才能取出損壞椎間盤,因此術後腰部肌肉容易萎縮造成痠痛,長期照護不易。微創側開腰椎融合手術經腹部側面,開一個小傷口進入脊椎,將受損椎間盤取出後,置換側位支架,再以微創骨釘固定,避開後背脊椎肌肉群,減少腰叢神經及血管損傷。李婦在術後一周康復,解決長期腰痛問題,並於短時間內返回工作崗位。程久俊醫師提醒,腰痛是許多人的困擾,特別是長時間久站久坐或腰部長期承受重力之工作族群,當腰椎椎骨退化或病變,常伴隨腰酸背痛、下肢麻痛無力等坐骨神經痛症狀,新式微創手術是安全的手術選擇,能為椎間盤突出、退化性腰椎滑脫、脊椎管狹窄症、腰椎不穩定,以及曾接受過後側脊椎手術又復發等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
2021-09-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改善靜脈曲張怎麼辦?醫:彈性襪只能維持現狀
陳小姐38歲,是一位百貨公司的櫃姐,走進診間跟醫師表示,兩隻小腿的血管越來越明顯,以前只是細細的血絲,現在不只變多,有些還凸出來了,上完班一整天小腿還常常會痛,有時候回家會抽筋。靜脈曲張盛行率相當高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經過詳細的問診,陳小姐從大學時代開始,腳踝附近有許多紅的或紫的血管擴張,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多,在開始從事櫃姐的工作後,症狀變得更加明顯,而陳小姐的母親也有類似的症狀。靜脈曲張(台語俗稱:浮腳筋)盛行率相當高,2012年美國統計至少20%民眾有相關症狀,若將較輕微的血管擴張也算進去,可能高達70%民眾有相關的問題,然而根據過去的統計,在台灣每年只有約不到1%的病人尋求醫療協助,即便在台灣靜脈曲張盛行率可能不及美國,然而根據臨床觀察,仍有很多病人未就醫並獲得適當的處置。久坐久站是惡化因子曾奕騰指出,成因包含個人體質、家族遺傳、懷孕時血液容積及腹內壓上升、賀爾蒙變化、外傷、感染或藥物等造成靜脈發炎、先前曾有靜脈血栓等。久坐久站則是常見的惡化因子,在特定職業(櫃姐、教師、服務生等)尤其常見。靜脈曲張依據臨床症狀分為7級,完全無症狀為0級,血管擴張或較粗的網狀靜脈為1級,如有凸起如蚯蚓狀的為2級,合併水腫症狀為3級,如出現鬱積性皮膚炎、色素沉澱、脂肪真皮硬化症等為4級,更嚴重有潰瘍但癒合者為5級,如有未癒合或無法癒合之潰瘍則為6級。曾奕騰說明,由此可見靜脈曲張絕非僅是美觀問題,還可能造成各種皮膚的症狀,臨床上也常遇到病患以疼痛或小腿肌肉痙攣表現的,此外,2018年美國統計,罹患靜脈曲張的患者相對正常人,有較高風險罹患深部靜脈栓塞,甚至可能危及性命的肺栓塞,因此有相關症狀的病患,應積極就醫尋求治療。治療方式因程度有異曾奕騰表示,治療的方式,依據症狀嚴重度做區分,血管擴張及網狀靜脈可以硬化劑、雷射治療,凸起的靜脈亦可以硬化劑治療或手術剝除,如果表淺靜脈系統的主幹(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有回流或曲張,可以雷射或射頻燒灼、靜脈黏膠黏合或是採取手術剝除,且主幹的治療應優先於分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曾奕騰特別強調,「彈性襪」的穿著對於已形成的靜脈曲張,多半只能達到「維持現狀、減緩惡化」的效果,改善靜脈曲張的程度相對有限,但是對於有水腫、潰瘍等症狀的病患仍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且於施打完硬化劑、燒灼、手術後仍需搭配穿著一定時間的彈性襪,以增加治療的效果及減少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延伸閱讀: 。嚴重的靜脈曲張可能會致命,醫師曝:這種療法救命之外,術後恢復良好 。搬重物小心也會靜脈曲張! 快看看你正處哪一等級?
-
2021-09-05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肩膀痠痛自己救 按「兩」穴道立即舒緩
不管是辦公、吃飯、通勤或是追劇,你有算過你坐在椅子上的時間多長嗎?久坐是眾人的通病,也常常造成身體不適、肩頸痠痛。影片中將教大家按摩2個穴道,當發現肩頸痠痛時,在家就能靠自己的力量舒緩身體,也可以學起來幫身邊的親朋好友按摩放鬆,快跟著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解救硬梆梆的身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消除身體的不適!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臉書:點我看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頻道: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04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久坐也有運動傷害?5分鐘打斷傷害的累積
你知道嗎?長期久坐不僅會導致腰痠背痛,甚至還會加劇多種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靜脈屈張、肥胖急慢性腎臟病等等……,但只要能打斷這累積的過程,就能消除久坐的危害!影片中將教你透過一張椅子舒服伸展,並指導你拉筋拉到正確部位,每個動作一開始一定要將骨盆復位才有辦法訓練或拉筋到正確位置喔!快跟著啾c物理治療師,每天只要5分鐘,一起伸展動一動!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消除久坐造成的危害!啾c物理治療師FB:點我看啾c物理治療師YT: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女工作久坐小腿腫脹壓痛5天 竟是腿深部靜脈栓塞
33歲劉姓女子近期因左小腿腫脹壓痛5天到醫院急診就醫,醫師詢問病史,發現劉有多囊卵巢,已服用荷爾蒙治療3個月,又因工作因素需久坐電腦桌。醫師理學檢察時發現,劉的左小腿微溫腫脹疼痛,凹陷性水腫並有輕微壓痛,足背動脈左側脈搏較右側微弱,她卻無發燒或外傷史,最後經左小腿血管超音波檢查,診斷為左側膕靜脈栓塞,便安排住院使用血栓溶解劑及抗凝血治療,左小腿腫脹症狀明顯的改善。新竹台大分院急診室醫師陳憲青表示,深部靜脈栓塞 (Deep Vein Thrombosis) 指的是血凝塊(即血栓)在深層靜脈形成,阻礙血液回流,造成靜脈血管發炎或患肢肢體腫脹疼痛,大多發生在下肢的脛骨靜脈、膕靜脈、股靜脈與髂靜脈。在開始形成深部靜脈栓塞時往往沒有直接症狀,常見的不適包括患側下肢水腫,出現腫脹、疼痛及溫度上升等現象;另外,小腿肚的腓腸肌在足背屈曲時會疼痛,則稱霍曼氏徵象 (Homan's sign)。陳憲青說,造成深部靜脈栓塞的可能致病原因及危險因素包括血液回流受阻(血液鬱積),如長期久坐或臥床、鬱血性心臟疾病患者、肝硬化、靜脈曲張、腹部壓力過大(懷孕或腹水)、靜脈瓣功能不良等患者。或是血液中抗凝血因子減少,如服用避孕藥、生產、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又或者是血管內層損傷,如靜脈注射、創傷、惡性腫瘤、過於肥胖。目前臨床對於深部靜脈栓塞治療方式首要選擇是使用血栓溶解劑,但可能會有出血風險,須經醫師審慎評估。另一種治療方式是運用抗凝血劑控制血凝塊繼續形成或變大,待病患症狀改善、穩定後,再改以口服抗凝血劑持續服用約六個月以上控制病情。藥物之外也可採外科治療取出血栓及危險因素,預防血栓脫落、進入心臟而引起致命肺栓塞。陳憲青表示,劉女可能原因及危險因素包含長期久坐不動及服用避孕藥。經使用血栓溶解劑及抗凝血治療,左小腿腫脹症狀明顯的改善。提醒民眾,常久坐不動、搭乘長程交通工具或因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的民眾,每隔一段時間要多起來走動與伸展背部和腿部肌肉,以保持血液循環的暢通,此外,也要多攝取水份,穿著寬鬆、舒適的服裝,這都是避免發生深部靜脈栓塞的方法。
-
2021-09-02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爆裂高效 居家徒手全身訓練增強肌耐力
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的人要注意!如果你覺得身體時常疼痛,很可能是肌力不足造成的原因,想變得更強壯嗎?今天教你在家練好練滿!這套運動全是徒手訓練,用自己身體的重量來加強肌耐力及爆發力,全程動作30秒,休息30秒,每個動作做兩次,絕對能高效燃脂!準備好一張瑜珈墊,快跟著莎夏 Sasha動起來!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炸裂身體!Sasha Chen 莎夏 FB:點我看莎夏 Sasha YT: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01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4分鐘美尻健身操 美腿提臀超有效
如果你是長期久坐的族群,是不是覺得屁股快被坐塌了?這套動作只要4分鐘,就能還你緊緻曲線的臀部,讓你屁股超有感!穿著牛仔褲吸睛又性感。4分鐘的影片中間不休息,跟著影片作4次,保證美腿提臀超有效!即使沒有彈力帶,一樣能在家練出終極翹臀,隔天覺得屁股酸也是正常現象,準備好一張瑜珈墊,跟著dream orange練出美臀。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S曲線不是夢! Kittie愷蒂喵:點我看 IG帳號:@estherx118「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起AZ疫苗更要注意 心臟科醫曝血栓3大風險因素
國內疫苗持續接種,民眾也相當關切各疫苗所產生對身體的負面影響,AZ引起極罕見的血栓就相當另人關注。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雖然疫苗引起的血栓需要注意,但比起疫苗,民眾日常也更需注意容易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血栓靜、動脈大不同,AZ疫苗為靜脈血栓。 張釗監醫師表示,血栓顧名思義就是血管塞住,隨塞住的路線不同,可分成靜脈血栓、動脈血栓兩種,不論是靜脈或動脈塞住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血管塞到哪,身體就有可能壞到哪。例如民眾較常聽到的心肌梗塞、腦中風就是因為動脈血栓所引起,而近日民眾所關注AZ疫苗所引起的血栓則為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常見容易出現持續出現頭痛、視力模糊、癲癇、腹痛、胸痛、呼吸困難、自發性瘀青、紫斑等症狀,而若是血栓塞在肺部,一樣有可能因為肺部血管阻塞,導致供氧不足,一樣有致命的可能性。 不過張釗監醫師表示,AZ疫苗所引起的靜脈血栓,約在施打疫苗後4~30天會出現,發生機率極低,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極為罕見,多加留意即可。相較之下民眾也更需留意其他可能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以避免真正該加強防範的完全沒有注意到。 血栓3大風險因素,比起AZ這些更要注意! 張釗監醫師表示,血栓的主要成因包括了凝血異常、血流異常、血管壁受損3大因素。凝血異常指得是血液較為濃稠,容易形成血栓,其可能因遺傳所致,如抗凝血缺乏。而飲水不足、身體缺水、長期服用女性避孕藥或荷爾蒙等也可能使得凝血機率上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部分的癌症、感染疾病等。而長期久坐、久站等,長時間沒喝水、處於不動狀態的族群,則較容易有血流異常的情況。血管壁受損則可能因外傷、感染等引起。 因此張釗監醫師提醒,像是上班族、孕婦、老師、警察、警衛、司機、久病臥床的病患等,容易久坐不動、不易補充水分或忘記補充水分的族群,都應特別留意,時時提醒自己活動、補水,以避免血栓的情況發生。 防範血栓從日常做起,遠勝過度擔心新冠疫苗! 張釗監醫師強調,防範血栓發生的方法,最基本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多補充水分,不僅有助於稀釋血液的濃稠度,在裝水的時候也可以活動身體,解除長時間不動的狀態,可說是「一兼二顧」。除此之外,就是多讓自己除了裝水以外,能多有運動的機會,例如散步、快走、慢跑、單車等。若要再加強,平時也可以穿著彈性襪,避免血栓發生。而若是有發生血栓者,則可經醫師診斷開藥,服用抗凝血劑進行治療。 也提醒民眾新冠疫苗盡早施打,有疾病、用藥等身體狀況不佳者,經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施打疫苗。若經評估可施打疫苗則注意相關症狀及不適,情況不對盡速就醫。從生活中簡單的細節防範血栓,遠勝於過度放大檢視、專注在極為罕見的疫苗不良反應.日常生活時時提醒自己,更有助防範血栓。《延伸閱讀》 .靜脈曲張可能導致肺栓塞?女性風險更高?醫:速就醫減少併發症 .水喝太少小心血栓!醫:易中風、心肌梗塞,別渴了才喝水!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注意症狀!致死率每分鐘上升1%!
高端疫苗開打後陸續傳出死亡消息,其中最讓人注目的包括陸姓作家的死因,目前據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研判為「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填塞」,是否與疫苗有關尚待釐清。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主動脈剝離是極具危險性的急性心臟疾病,出現症狀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救援時間。 主動脈剝離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 主動脈可試想成「三層包在一起的水管」,當最內層的水管出現裂孔,水便會流向內、中層的縫隙,使得內層和中層逐漸分離,更進一步導致剝離。 張釗監醫師表示,主動脈在健康狀況良好時,是呈現非常具有韌性的狀態,因各種風險因素導致脆弱後,就有可能形成裂縫,使得原本在內膜運輸的血液流至中膜,更進一步撕裂內膜及中膜形成剝離,最終引起所謂的「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上下有別 上主動脈致死率極高! 主動脈外表呈現拐狀的形狀,依上、下分成升主動脈和降主動脈,視剝離的位置不同,對生命的威脅也會有所不同。於下的降主動脈,可能影響到各個器官或身體部位,例如影響到腎臟將引起急性腎衰竭,腸道則為急性腸缺血,下肢則形成癱瘓。而於上的升主動脈剝離,危險程度非常高,有很高的機率將直接影響心臟,例如心包膜填塞,或是壓迫到血管造成心肌梗塞,頭部則會形成腦中風。 怕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真正風險才更要注意! 主動脈剝離最主要的風險因素,包括了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肥胖也容易引起慢性病,也是需注意的族群之一。抽菸習慣則也容易使得動脈硬化導致脆弱。其它也包括了結締組織疾病等。因此防範的方法,也就包括了積極控制慢性病及結締組織疾病、體重、戒菸等。 近日民眾所關注的,在施打高端疫苗後猝死的陸姓作家,據了解身有高血壓,雖施打前健康狀況良好,在施打後猝死,但主動脈剝離是急性疾病,誘發因素形成就會發生,因此張釗監醫師認為和疫苗較無相關性,可能僅為時間上的巧合。 不過張釗監醫師也提醒,雖然目前以醫學的角度來看兩者關連性不高,但前述所提到的風險族群,還是時時都應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注意任何相關的身體不適徵兆。施打疫苗利大於弊,但打疫苗前更要與醫師討論是否合宜、有哪些需要注意。其它像是正在接受治療者、用藥者也是同樣的道理,以避免憾事發生。 主動脈剝離症狀要注意,致死率每分鐘提升1%! 張釗監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有別於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主要為胸口悶痛,以及肩、頸、背、手臂等處的延伸性疼痛,較不明顯,主動脈剝離的疼痛則會有相當明顯的撕裂疼痛,且也會有背部疼痛的感覺,延伸性疼痛則很少出現。據了解,陸姓作家在生前就曾和朋友反映有胸痛、背痛的情況出現,遺憾的是未緊急就醫。 張釗監醫師指出,如同前述所提,主動脈剝離視發生位置危險程度會有所不同,若為升主動脈影響心臟則分秒必爭,致死率約每分鐘提升1%,時間拖越久對患者越不利。 因此再三提醒風險族群,如有發生任何身體不適都應提高警覺,特別是發生在胸腔的症狀往往急具危險性,應盡速就醫急診,不宜繼續觀察,以避免誤判。這情況不論是否施打疫苗都應注意,施打疫苗後更應留心,一般民眾也不能大意。 《延伸閱讀》 .不喝水、久站久坐比AZ更易血栓!心臟醫:留意生活地雷更有助防範!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醫指3風險,胸痛、喘、累等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子久坐致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 醫:好發中年人
35歲陳姓男子因工作長期久坐,罹患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卻遲遲沒有根治,最近幾個月總覺得下腹隱隱作痛,尤其坐著時特別不舒服,楊梅天成醫院泌尿科主任彭元宏表示,此疾病好發年齡在30至60歲,經治療後陳男狀況明顯改善;彭元宏也提醒,日常保養相當重要。彭元宏診斷陳男罹患「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這項疾病主因是先前攝護腺反覆發炎沒有痊癒導致,且症狀類似一般攝護腺發炎,像是下腹悶痛、會陰部疼痛、解尿酸麻等,而尿液、攝護腺液培養、抽血指數,也都檢查不出異常,屬不容易診斷的疾病。彭元宏指出,通常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往往服藥一段陣子,患者的不適感仍會持續,甚至維持好幾年。彭元宏利用低能量體外震波儀幫陳男治療,透過矽膠探頭,貼著皮膚讓震波刺激病灶,改善骨盆組織血液循環及放鬆肌肉,通常療程是2至4次,須看個人病況嚴重程度而定,陳男經6周療程治療後,狀況明顯改善。彭元宏建議,日常保養也非常重要,應避免刺激性的飲食,維持正常作息、均衡攝取各類蔬果等。
-
2021-08-25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膝蓋好痛痛?這樣做立即痛痛飛
你是否有膝蓋疼痛的困擾?造成膝蓋痛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大腿前側緊繃發炎,長時間久坐、久站、維持蹲姿都會讓大腿前側過度緊繃,甚至會隨著年齡增長,讓關節軟骨過度磨損形成退化等等,都是導致膝蓋痛的原因。至於膝蓋痛要如何改善?只要適時的放鬆腿部肌肉,加上腿部的肌力訓練,讓大腿足以支撐身體就能改善膝蓋疼痛的問題,影片中帶大家做6個動作,前3個動作主要訓練大腿肌力,後3個動作會針對大腿前後側做放鬆,快跟著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解決膝關節疼痛的困擾!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的身體!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臉書:點我看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 YT頻道:點我看
-
2021-08-22 養生.運動天地
前後腳拉伸 改善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 與背肌緊繃也有關當早上一起床,腳踩到地板上,腳跟會產生疼痛感,痛點發生在腳的內側或是中間,也常會發生在久坐後起身或是走路走久的時候。足底筋膜炎除了肌腱發炎之外,還有與肌腱退化,以及足底筋膜、小腿筋膜僵硬,跟整個淺背線(背筋)緊繃也有很大的關係。中午吃飽這樣做 助消化、醒醒腦大多數的人中午吃飯都屬於比較緊張的狀態,一吃飽就馬上坐下來,但這樣其實對消化系統是很不好的。飯後很適合做一些輕度的伸展,可以讓自已保持頭腦清醒,對於消化食物也有幫助,伸展後如果能睡一會兒的午覺,下午精神會更好。這4組動作最好全部都做,時間不夠的話,只做其中1-2組也可以。和同事一起把身體拉一拉,就能提振精神。下午茶休息的時間做也可以。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自豪年輕到老體重沒變 復健科醫:「那不是好事」
過去三個月,疫情警戒下的民眾,行動力大大減弱。突然發現爬個樓梯不只氣喘吁吁,腿還發抖無力;以前操場可以走好幾圈,現在走兩圈就覺得該休息,這都是行動力退化的警訊。尤其對年長的人來說,肌力隨著年齡增長快速流失,如何在疫情之下KEEP住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健康課題。防疫減少外出、避免病毒傳播,吹起「躺在家就能拯救世界」的風潮,但活動量減少,肌肉量可能也留不住。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復健科醫師劉燦宏提醒,上班族活動量減少,但攝取熱量沒減少,體重恐直線上升。居家辦公應避免久坐,要隨時起身活動關節,並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維持肌力。定期復健患者,疫情期間肌力恐嚴重流失。劉燦宏指出,防疫期間餐廳不開放內用,民眾多外帶或自煮,但備餐依舊很豐盛,相較日常活動量減少,不需通勤搭或騎車,也減少公園打球、慢跑等戶外休閒,動得少但熱量沒少,脂肪自然堆積。尤其年輕上班族更明顯,倒是年紀大的長者作息固定,雖無法串門子,但活動量沒太大影響。部立桃園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李偉強表示,若以醫療角度來觀察,失能或定期復健的患者,本來活動量已不大,原本都由專業人員操作器材協助復健,但疫情期間無法復健,可能狀況變得更差,肌力減少更多,行動力降低更容易跌倒,必須花更多時間復健。久坐影響關節活動度,坐1小時應起身活動5分鐘。居家辦公比在辦公室更容易久坐、久躺。劉燦宏指出,「久坐」定義是一天坐超過6小時,一般人工作8小時,常常一坐就超時,若關節曾受傷,或年紀大漸退化,久坐後關節越難活動,關節潤滑度降低。建議以「1比5」方式,久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避免關節「卡卡」。李偉強表示,許多人喜歡躺在沙發,雖舒服但姿勢不良,若久坐加上姿勢不正確,恐引發坐骨神經痛。此外,肌肉沒發揮力量,而是靠骨頭支撐,骨頭老化可能產生骨刺,若在神經周圍,骨刺刺激神經恐產生劇烈疼痛。建議坐姿應端正,讓核心肌群協助支撐身體。嚴格控管飲食卻不運動,「虛瘦」的人最危險。劉燦宏表示,根據統計,人在25歲肌肉量達顛峰,之後開始下滑,40歲後每10年流失8%,70歲後每10年流失15%,肌肉量低於70%者死亡風險高。肌力快速流失原因,包括沒有運動習慣、怕胖吃太少、以及「虛瘦」等三大特徵。尤其「虛瘦」的人,嚴格控管飲食卻不運動,自豪年輕到老體重都沒變,「那不是好事」,因隨年齡增加,體脂肪也會增加,若體重沒變,代表脂肪增加、肌肉流失,更是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此外因骨折或生病休養臥床一段時間,也會導致肌肉快速流失。劉燦宏表示,現在只要手術結束,大多會讓復健「早期介入」,像有患者其中一腿骨折,但另外一腿及兩隻手都正常,會協助訓練肌肉,避免肌力流失。也有病患置換關節手術,出院後兩隻腳粗細不同,因此,手術是否成功,肌肉維持也是重點。肌肉不夠容易跌倒,關節不穩定容易軟腳。李偉強表示,人可以完成一項動作,除了肌耐力外,也包括柔軟度、關節靈活度。肌肉量可以明顯看出,但柔軟度不一定能察覺,但彼此相連動,若又缺少持續運動,恐無法維持平衡。此外,平時沒有讓關節維持大範圍活動,突然做出大動作,很有可能受傷卻不自知,久而久之關節萎縮、纖維化,恐讓活動範圍更小,建議平時可適度拉筋、伸展。劉燦宏指出,肌肉量、關節穩定度及本身平衡感,三者息息相關,若肌肉不夠容易跌倒,關節不穩定容易軟腳,平衡感、反應能力差也容易跌倒。劉燦宏指出,臨床上常用肌少症評估量表(SARC-F),例如提起5公斤重物,如1顆大西瓜或2把炒菜鍋,看手的力量夠不夠,或是坐姿到起身有無困難、爬上10個台階等,評估是否患有肌少症。
-
2021-08-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中壯年5成粗腰 小心代謝症候群
防疫宅在家,長時間久坐不動,加上飲食失衡,小心「粗腰」引發代謝症候群。衛福部國健署分析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發現,台灣近5成中壯年腰圍過粗,40歲以上每10人就有3.6人有代謝症候群。55歲陳先生工作繁忙,三餐不固定外,經常暴飲暴食,BMI≧27,腰圍高達100公分,直到健檢才發現,血壓、血糖及血脂均超標,確診代謝症候群,甚至罹患多種心血管疾病。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包含腰圍過粗、血壓偏高、飯前血糖偏高、血脂異常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只要有三項以上超標,就確診代謝症候群。其中,腰圍是判定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指標,也是最容易超標的項目。成年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腰圍就是過粗。魏璽倫說,「粗腰」代表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而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09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十大死因過半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共同危險因子都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建議,40歲以上民眾應注意健康檢查報告紅字,並了解自我血壓、體重、腰圍數值,及早進行健康管理,避免慢性疾病上身。改善粗腰與代謝症候群,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陳宏麟說,養成早晚量一次體重和血壓、一周一次量腰圍的習慣,可督促自己遠離肥胖;要有規律運動,可從健走開始,設定每天走5000步以上的目標;均衡飲食不可少,盡量吃原型食物,多喝水最好。
-
2021-08-19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中壯年5成「粗腰」 小心代謝症候群上身
疫情宅在家,長時間久坐不動,小心「粗腰」引發代謝症候群。55歲陳先生工作繁忙,除了三餐不固定外,還常常暴飲暴食,不僅BMI≧27,且腰圍高達100公分,直到例行健檢才發現,血壓、血糖及血脂均超標,確診代謝症候群,甚至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然而,陳先生並不孤單,國健署107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分析,近5成中壯年腰圍過粗,40歲以上每10人就有3.6人有代謝症候群。什麼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天列舉五項,包含腰圍過粗、血壓或飯前血糖偏高、血脂異常,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上述只要「五中三」,有三項以上超標,就是確診代謝症候群,任何一項失控,即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其中,腰圍是判定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指標,也是大眾最容易超標的項目。成年男性腰圍只要>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腰圍就已經過粗。魏璽倫說,「粗腰」代表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而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因此,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國人十大死因過半是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共同危險因子都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建議,40歲以上民眾應注意健康檢查報告紅字,並了解自我血壓、體重、腰圍數值,及早進行健康管理,避免慢性疾病上身。健檢報告上的「紅字」常常讓人無病識感,改善粗腰與代謝症候群,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陳宏麟說,養成早晚量一次體重和血壓、一周一次量腰圍的習慣,可督促自己遠離肥胖;規律運動部分,可從好上手的健走開始,每天設立5000步以上的目標;均衡飲食不可少,盡量吃原型食物,多喝水最好,若夏日想來杯飲料解渴,可選擇無糖茶飲,避免攝取過多糖分。此外,疫情期間他也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定期回診追蹤者少了一大半,更有人三個月後回院,已成為心血管疾病,呼籲追蹤不間斷。
-
2021-08-1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頭昏無力、水腫、皮膚搔癢?中醫師解惑立秋養生秘訣
長夏暑氣、濕氣猶存,近期持續高溫、午後局部豪雨,更有熱帶性低氣壓可能發展為颱風,實在沒有秋天到來之感。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指出,初迎秋季,夏季暑氣仍未退去,常導致頭暈、頭昏、不清爽、水腫、四肢沈重、運動無力、皮膚搔癢、出現濕疹等問題,建議潤燥、排濕、清熱,並多喝「溫開水」。立秋是秋天之初,是夏轉秋的第一個節氣,但因暑熱未盡,常出現秋老虎的炎熱之感,天氣變化無常,需要「潤燥」。但明明都說秋燥秋燥,為何如今濕氣仍重,未感燥?瞿瑞瑩表示,立秋之際,仍有夏末的暑氣與濕熱,導致濕氣重,「頭重如裹」容易頭暈、頭昏、不清爽;加上水氣代謝不佳,甚至有人會水腫、四肢沈重、運動無力、皮膚搔癢、出現濕疹等,此時需以「排濕」為主,「清熱」為輔。想要解水腫,是否要少喝水?瞿瑞瑩解釋,水腫並非因為水喝太多,通常是因循環不佳造成,反而可以多喝水,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毒。「不只要喝水,還要多喝溫水,帶動全身循環,不要喝冰水」,瞿瑞瑩說,解決水腫困擾,最要提升活動量、增加運動次數、避免久站久坐久臥,維持同一種姿勢。對於體內濕氣重者,如有肥胖問題、臉上易有痘痘、油膩、頭昏沉、四肢沈重者,瞿瑞瑩補充,此時應注意「排濕」,可食用薏仁,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及輕微清熱之用,或是玉米鬚茶、紅豆水、山藥等。切勿吃易上火的食物,烤、炸、辣類均應避免;勿食冰冷食物,如冰西瓜、冰飲品,避免影響脾胃功能,身體難以除濕。另可做心肺功能運動,幫助排汗、排泄,如慢跑、跳繩、騎腳踏車,另「適度爬樓梯」也能有助於排除濕氣。針對身體燥熱者,如常熬夜、少喝水及易口乾舌燥者等,應「潤燥」,瞿瑞瑩建議,可食用白色食物,如山藥、白木耳、水梨、百合、蜂蜜;忌食烤炸辣類食物、熬夜;平日應多喝水,保持體內水分平衡,防止燥邪侵入身體。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皮膚病治療特色院所
濕疹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鄰近桃園工業區 濕疹是常見職業病健保統計,109年診斷濕疹件數最多的醫療院所是林口長庚醫院,多達3萬691件,。林口長庚分析與兩個「多」有關,主治醫師人數最多、周邊工業區濕疹患者多,由於濕疹患者多長期監測,林口長庚跨科合作完整,也讓患者願意定期回診。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冠伃表示,院內皮膚科醫師多達30多人。另外,桃園地區多工業區,濕疹也是工人常見職業病。協助加工製造的工人,為避免接觸工業物質,手套是必備,許多國人對乳膠手套過敏,容易因此刺激引起濕疹。也有不少在無塵室工作者,需穿上像防疫人員的「兔寶寶裝」,也增加皮膚發炎機率。陳冠伃表示,濕疹治療除了給予藥物改善,也需要避免皮膚刺激,這些工人沒辦法改變工作內容,即使給予妥善的治療,仍可能反覆發生,須定期追蹤。臨床上也有不少患者演變成難治型濕疹,這類患者可能會需要使用口服免疫製劑,為了對症下藥,林口長庚可協助檢測基因,協助患者排除不適合藥物。至於同時患有濕疹以及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可能需要生物製劑,林口長庚團隊也協助患者用藥追蹤,避免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毛囊炎件數No.1台中鄭地明皮膚科診所/居家上班上課 久坐也會發生毛囊炎依健保署統計,台中鄭地明皮膚科診所109年毛囊炎診療件數最多,達1萬4,028件。醫師鄭地明表示,診所附近有很多傳統產業和工業區,工作環境辛苦,尤其夏天氣候濕熱,更容易有毛囊炎問題。鄭地明說,毛囊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問題,任何年紀和性別都可能發生,原因包括細菌或黴菌感染,尤其夏天悶熱氣候更容易有,也有人因體質關係,毛細孔容易阻塞,造成皮膚受傷,產生毛囊炎。除了勞工朋友在大熱天下工作,特別容易有毛囊炎,鄭地明說,新冠疫情讓許多人居家辦公,學生也在家視訊上學,長時間坐著上班上課,屁股也容易有毛囊炎。另外長途開車的貨車和客車司機,也常遇到相同問題。毛囊炎治療要先找出發生原因,如果是悶熱環境下工作,盡可能穿排汗通風的衣褲。身體流汗要用濕毛巾擦乾,客運或貨車司機可在駕駛座椅上加鋪涼墊,減少屁股的不適和悶熱。鄭地明建議,傳產工人如果工作環境無法改善,回家也應讓自己保持涼爽,才可能解緩毛囊炎發生機率。他曾診治毛囊炎的工人,在夏天濕熱工作環境下,老闆不開冷氣,更顯工人的辛苦。足癬與股癬No.1台北黃禎憲皮膚科診所/治病因還要緩解症狀 增加患者治療信心據健保署109年統計資料,黃禎憲皮膚科以足癬6,118件與股癬3,101件治療件數名列第一。該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千耀表示,診所已有30幾年歷史,治療過各式各樣的案例,能正確診斷疾病,掌握精準用藥時機,緩解病狀,大大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黃千耀表示,絕大多數皮膚病可用肉眼判別,但足癬、股癬有時看起來很像濕疹,難以區分,這時會利用顯微鏡,以確定診斷。但因檢查時間耗時,部分醫療院所沒有時間執行,因此不時出現錯誤診斷、用藥的狀況。近期門診有位患者,半年間至數間診所、醫院就診,皮膚狀況都未改善,後來上門求診才找出真正病因。正確診斷治療後,一周內病況即明顯改善。「精準用藥不只要治病因,還要能紓解症狀,增加患者願意繼續治療的信心。」黃千耀指出,如果治療時只處理病因,忽略症狀帶給病患的困擾,治療過程會相當煎熬。尤其台灣氣候悶熱潮濕,常讓足癬、股癬病程拖很久,一般足癬需2至3個月,股癬則要1.5月,很多患者覺得搔癢難耐,這時不能只執著在抗黴菌的病因治療,還要及時處理症狀,「看見效果後,患者會更願意遵醫囑,能提升治療品質。」汗斑件數No.1彰化二林四季皮膚科診所/黴菌感染 色素脫失 配合洗劑可防復發南彰化產業以農業與輕工業為主,常處於悶熱環境或從事易流汗的工作,罹患變色糠疹的機率高。109年健保署統計,位在彰化縣的二林四季皮膚科診所診治變色糠疹件數最多,達4,377件。二林四季皮膚科診所院長林源富說,變色糠疹又名汗斑,是一種黴菌感染。這種在皮膚生長的黴菌會讓色素脫失,導致被感染部位呈現紅、白、咖啡等顏色,好發在背部、胸部、頸部等常流汗的地方,通常沒有不適症狀。變色糠疹不難治療,若按醫囑口服抗黴菌藥並配合外用抗黴菌藥治療2周到4周,黴菌多可清除乾淨,但皮膚色素不均會持續存在,要等到皮膚自然更新,新皮取代舊皮,這些色塊才會逐漸淡化而恢復正常膚色。他表示,病人若在意色塊影響外觀,目前皮膚科引進新一代的抗黴菌藥,不必每天吃藥,可避免服藥困擾及副作用,還可以再配合抗菌的洗劑清潔皮膚和預發復發。如果特別在意恢復速度,可考慮特殊的308準分子照光機,加速皮膚色素復原。除了遵照醫矚治療,更重要的是確實改善生活環境,適時吹冷氣保持皮膚乾燥、通風,運動後流汗要盡快擦亁,並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保不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