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3/AI消弭偏鄉差距 提升照護品質

台東南迴大武衛生所5G科技遠距醫療看診服務,衛生所醫師透過視訊可同步與高醫醫師線上會診。本報資料照片
台東南迴大武衛生所5G科技遠距醫療看診服務,衛生所醫師透過視訊可同步與高醫醫師線上會診。本報資料照片

聽健康

00:00/00:00

人工智慧(AI)已成為醫療領域的核心,也是促進醫療平權的重要工具。數位科技不僅能進行偏鄉遠距醫療、預測疾病風險及急重症照護,還能讓手術更精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還以生成式智能護理與交班紀錄,加速醫院的營運管理,並節省醫護人力成本。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進行高峰對談。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進行高峰對談。記者曾原信/攝影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提到,利用高科技可以讓手術更精確,減少併發症且縮短病人的康復時間,比如在胸腔外科及整型外科的合作下,進行的胸椎交感神經顯微重建手術,顯著改善了手術後的代償性出汗問題。

而長庚名揚國際的顱顏重建,早已應用3D列印及電腦導航輔助系統,去年更成立「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精進外科醫師的手術技能,利用擴增實境(AR)進行醫師的培訓並吸引國際人才前來觀摩。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上午舉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上午舉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至於急重症的應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指出,智慧醫療應用於急重症照護、加護病房、手術麻醉智能管理、生成式智能護理與醫護交班紀錄協作,不僅協助醫師快速準確地判讀氣管內管的位置,更引入AI演算模型,每十分鐘自動評估急診病患的狀態,預判準確率高達九成六,並預測三個月內病人的存活率及急重症病人死亡風險,提升照護品質。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專題演講下午展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相國進行座談。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專題演講下午展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相國進行座談。記者曾原信/攝影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相國指出,成大醫院影像緊急通報系統的運作,可讓病患影像資訊經智慧醫療精密演算、比對,及時發出腦出血、氣胸與主動脈剝離等緊急病灶警示,醫療團隊在三分鐘內就能採取行動,爭取黃金救命時機;對於銀髮族心血管疾病患者,AI技術也能進行心血管影像判讀、疾病預測。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下午展開,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下午展開,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智慧醫療的發展,是促進醫療平權的關鍵。」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指出,天成醫療體系已整合患者資訊,實現即時數據共享和精確的診斷支持,例如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測(LDCT)配合AI判讀技術,不僅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也減輕了醫療人員的工作負擔。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專題演講下午展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專題演講下午展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進行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長年投身偏鄉醫療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該院副院長戴嘉言指出,山地原鄉民眾的平均壽命比全體國民減少十歲之多,近年雖然差距較過去有所縮減,但還是象徵「健康權」的不平等。

戴嘉言表示,高醫長期配合健保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除派專科醫師定期駐診偏鄉,也結合虛擬健保卡,與衛生所合作設立醫療遠距門診會診,傳輸資料給專科醫師判別,開立處方箋並在地取藥,衛生所與醫院亦能共享病歷;增加醫療可近性,更提升平均餘命,如台東縣民近五年增加0.97歲,增幅居全國第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