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30 運動養生.有元氣
愛吃醋好處多 控制血壓、促進鈣吸收
年輕女性常會透過喝醋來調整體重、清潔腸道,醋不但能幫助消化、有助新陳代謝,在料理中加點醋還可以增加鈣的溶解,人體更容易吸收,老年人吃醋可以控制血壓、維持血糖穩定,如果害怕傳統醋的味道,現在市面上還有各式各樣的水果醋,可以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口味,喝出健康也喝出好心情。資料來源:健談台灣木瓜做成健康醋 古法釀造、飲用安心端午後喝健康果醋解油膩 清爽又健康馬上加入【好食在粉絲團】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5-06-30 運動養生.有元氣
年輕女性常會透過喝醋來調整體重、清潔腸道,醋不但能幫助消化、有助新陳代謝,在料理中加點醋還可以增加鈣的溶解,人體更容易吸收,老年人吃醋可以控制血壓、維持血糖穩定,如果害怕傳統醋的味道,現在市面上還有各式各樣的水果醋,可以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口味,喝出健康也喝出好心情。資料來源:健談台灣木瓜做成健康醋 古法釀造、飲用安心端午後喝健康果醋解油膩 清爽又健康馬上加入【好食在粉絲團】
2015-05-24 運動養生.營養食譜
國人鈣質攝取量普遍不足,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近發布調查結果,13到18歲青少年鈣質攝取不足率近百分之百,即使是攝取奶量較多的6歲以下幼童,也有六成缺鈣,缺鈣可能使國人拉起骨本不足的警報。尤其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基於經費考量,提議改發鈣片取代現有每周一次的牛奶供應,後來又有媒體挖出前市長郝龍斌接見小學生的「牛奶政策」,意外引發一場口水戰。究竟我們該如何補鈣?振興醫院營養師蕭如榆表示,成人鈣質每日建議攝取量約1000毫克,但多數人一天攝取不到七成,尤其是外食族、不喝牛奶或挑食者,鈣質攝取量可能更低。蕭如榆指出,鈣質除了可供骨頭發育,也能調節神經傳導,若幼童鈣質攝取不足,除了影響牙齒生長,也可能因神經傳導調節不好而盜汗,甚至彎腰駝背現象,小小年紀就罹患「痀僂症」。青少年鈣質攝取過少,會影響發育、長不高,成人則會因骨本流失,在老年時容易骨質疏鬆,增加跌倒、髖部骨折風險。若孕婦沒補足鈣質,則可能影響胎兒發育。蕭如榆表示,許多天然食物含有鈣質,以牛奶最多,一杯240毫升的牛奶含300毫克的鈣;若無法喝牛奶,則可選擇黑芝麻,20克黑芝麻約有290毫克的鈣。不過,光是補鈣還不夠,要有足夠維生素D才能活化鈣質吸收,但國內女性普遍不愛曬太陽,每到夏天「包緊緊」,影響皮膚轉換合成維生素D。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表示,維生素D可從五穀類、深海魚類等天然食物補充,但曬太陽最有效,建議民眾選擇清晨及黃昏時間出外走走,只需曬15分鐘即足夠。至於有些民眾認為,多吃鈣片就可補鈣。李林鍵提醒,鈣片都是「化學鈣」,和食物內的天然鈣不同,還可能不小心補鈣補過頭。若超過每日上限攝取量2500毫克,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便秘,也會增加心血管負擔,「補鈣要補得恰恰好才行。」另外,菸酒和咖啡因都會影響鈣質吸收,也會降低骨頭代謝率。李林鍵呼籲民眾避免過度攝取咖啡、茶及可樂,另外也應規律運動,畢竟骨質流失不痛不癢,存好骨本才能避免老來骨鬆。每日建議鈣攝取量0~6歲:300~600毫克7~9歲:800毫克10~12歲:1000毫克13~18歲:1200毫克成人(包括老人、孕婦):1000毫克高鈣食物在哪裡?1.五穀類:麥片、加鈣米、小麥胚芽、燕麥片2.乳品類:鮮奶、無糖優酪乳、脫脂奶粉3.魚貝類、肉類:櫻花蝦、小魚干、蝦皮、豬肉4.蔬果類:紅鳳菜、紅莧菜、芥藍菜、桑葚5.蛋豆類:雞蛋、豆干、傳統豆腐、帶莢毛豆6.堅果種子類:黑芝麻、山粉圓、愛玉子、無花果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蕭如榆營養師;製表/鄧桂芬◎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5-01 運動養生.有元氣
不少人早餐以喝豆漿做為一天的開始,自從食安風暴後,引發國人對飲食的高度重視,想要安心喝健康,在家中自己做豆漿,免去市售豆漿太甜、或用粉泡的疑慮!喝豆漿有哪些好處?黃豆不只價格便宜,從黃豆的成分來看,喝豆漿的好處還真不少。黃豆裡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促進生長、造血、創造抵抗力,特別是素食者缺少攝取肉類補充蛋白質,建議可以多吃豆製品補足營養。此外黃豆還含有鈣、磷、鐵等多達十種礦物質與維他命A、B,能強身健體。不濾渣才能全營養黃豆營養豐富,若濾渣捨棄了大豆的膳食纖維多可惜!可利用豆漿機,藉高速渦輪粉碎技術,將豆子研磨細緻,不需濾豆渣,不僅方便,還能攝取全營養,只要將豆子清洗乾淨、浸泡後放入機器中,就能坐享一杯香醇好喝的豆漿。其他妙用 巧變蘋香南瓜濃湯材料:南瓜250g、紅蘋果1顆、南瓜籽30g、青蘋果半顆、橄欖油、鹽作法:1.將蘋果、南瓜洗淨削皮切塊後放入豆漿機。2.續放入南瓜籽,將水倒入至最高水位後蓋上上蓋,選擇蔬菜濃湯模式後啟動3.加入海鹽、胡椒粉、橄欖油調味,再擺上切成條狀的青蘋果做裝飾即完成。快速到貨 全能營養豆漿機廚房好幫手廚房小家電 媽媽煎、煮、炒、炸簡單又方便◎看營養食譜、元氣養生、當令食材,快加入【好食在粉絲團】
2015-04-29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內政部統計,102年國內婦女第一胎生育年齡平均為30.35歲,比10年前晚3.2年。骨科醫師表示,懷孕婦女的骨質流失速度相當於停經後婦女,加上國內女性普遍鈣質攝取不足,晚生育的婦女更要注意補鈣。國內女性晚婚、晚生越來越普遍,內政部統計,35至39歲生第一胎有1萬4000多人,是10年前的2.5倍,還有103人45歲後才當媽媽。振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說,一般婦女過35歲後,每年骨質流失1%,停經後婦女、懷孕婦女,每年骨質更以3%到5%速度流失。35歲後才生育 50歲時4成骨鬆朱唯廉說,晚生育的高齡產婦要注意年齡增長、懷孕雙重因子對骨質流失的影響,以50歲婦女骨質疏鬆盛行率38%推估,35歲後才生育的媽媽,50歲時恐近4成已罹患骨質疏鬆症,此時正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期,但媽媽可能因骨鬆腰痠背痛。國人鈣質攝取量普遍不足,一般成年婦女每天應攝取1000毫克鈣質,但國民營養調查女性平均每天僅攝取563mg。朱唯廉說,孕婦及哺乳的婦女則應每天攝取1500到1800毫克的鈣質。預防骨鬆除了補鈣,「運動、日曬、篩檢」等其他三項缺一不可,高齡產婦產後可安排骨質密度篩檢,瞭解骨質流失狀況是否已拉警報。◎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4-27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顧關節補鈣無效!最新調查發現,國內5成民眾認為吃鈣片可保養關節。營養師指出,補鈣無助關節保養,平時多吃富含膠質、抗發炎食物,如白木耳、豬皮、洋蔥、薑黃等,或補充葡萄糖胺、硫酸軟骨素,才可幫助關節修復。國內一項針對全台25至60歲民眾,共500名,進行關節保養調查,結果發現,高達7成5民眾曾有關節問題,5成認為補充鈣質可保養關節,3成4則以綜合維他命顧關節。營養師林若君表示,調查發現,高齡銀髮族、體重過重族、運動過量族,以及穿高跟鞋久站上班族,是最容易發生關節傷害的4大族群,其主要症狀為關節在伸展時,經常出現咯咯的摩擦聲、運動或久站後,膝蓋內側感到腫脹或疼痛、天冷時關節不靈活,甚至影響走路。如何正確保養關節?林若君建議,平時可多吃富含膠質的食物,如白木耳、豬皮、雞腳,補充膠原蛋白有助關節修復,但要留意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以及多吃含有硫化物的食物,如洋蔥、韭菜、高麗菜、綠花椰菜,可防止關節發炎,也可補充含葡萄糖胺、硫酸軟骨素、有機硫化物,以及薑黃素的保健食品。【更多健康資訊,請見「健康醫療網」】
2015-03-31 養生.家庭婚姻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曾有研究指出,台灣學齡兒童的鈣攝取量不到標準值的一半(根據健保署資料,標準值為1000毫克),讓許多父母心慌慌,擔心孩子是否從小鈣質攝取不足而矮人一等,使「補鈣」成為父母的功課之一。但是,補鈣最怕孩子吸收效果不佳,又怕補鈣補過頭對身體有害,到底該怎麼聰明補鈣,幫助孩子長得高又壯呢?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童怡靖表示,營養均衡、運動量充足,正確補鈣,即可避免鈣質缺乏而影響生長的狀況。骨質疏鬆醫學會副秘書長暨亞東醫院骨科醫師吳凱文則補充,因鈣質容易流失,且鈣質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3,因維生素D3較為活化也可促進鈣質的利用。童怡靖醫師解釋,維生素D除了自身皮膚與日照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魚肝油、動物肝臟、蛋黃等都是主要來源,這些維生素D必須經由日照,才能將之活化利用,在嬰兒一般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皆不多,所以純母乳哺育的嬰兒與母親,皆要注意維生素D的補充並且要有足夠的日照,所以在腸胃嚴重吸收不良、肝腎疾患以及長期缺乏日照的孩子,才會有鈣質不足的問題。至於富含鈣質的天然食物,則有牛奶、奶粉、魚乾、蝦米、起司、豆乾、黑芝麻、苦瓜、莧菜、芥蘭等綠色蔬菜。吳凱文醫師則強調,由於台灣緯度因素,只需要每天曬太陽15分鐘,再加上皮膚自造的維生素D即足夠供應身體使用。飲食方面則建議可多吃脂肪量高的魚類來攝取維生素D。而至於鈣片、鈣液、鈣錠有何不同,醫師說明,基本上大同小異,成分比鈣片形式重要,但若是針對不愛吞藥的孩子或是吞嚥困難者,可使用鈣液輔助。吃鈣片有無需要注意事項?童怡靖醫師說明,在臨床上遇過不少因為不當添加鈣質,導致孩子腎結石的案例,因為過多的鈣質需經由腎臟排出,容易造成腎結石。所以如有懷疑鈣質缺乏,應經由臨床醫師的診斷確認後,再依照醫師建議補充。吳凱文醫師則表示,若有缺鈣而影響成長的話,最好的補鈣時機是在兒童四歲過後,並經由醫師依生活型態、飲食習慣與年齡評估是否該補鈣、要補多少鈣。醫師建議,平時應均衡飲食,注意攝取足量含有維生素D及鈣質的天然食物,更重要的是孩子要有適當的日照以及足夠的運動量,一方面維生素D的活化需要日照,再方面藉由運動,才能增進鈣質在骨頭的累積,也避免鈣質流失。【更多健康資訊,請見「健康醫療網」】
2015-01-19 運動養生.有元氣
近年黑糖成為「健康」代名詞,不管是飲料、糕餅和零食中,黑糖都會摻上一腳,而冬天女性常因手腳冰冷感到困擾,其實只要簡單吃顆黑糖,或適度喝些黑糖水,就可以幫助身體熱起來。經痛時吃 幫助緩解不舒服黑糖具有溫通效果,為經痛所苦的女性,在月經來之前、月經周期中,都可以熬煮黑糖、老薑湯來喝,緩解經痛。含鈣量較多 熱量稍低黑糖精製程度低,鈣、鐵含量比一般糖來得高,熱量也稍稍低一點,但吃黑糖還是會吃進熱量,嘴饞的人可以考慮捨棄五顏六色的精緻糖果,改吃黑糖;不介意黑糖可能讓甜品色澤變黑、或是獨特焦糖味的人,則可以在自製紅豆薏仁湯、桂圓紫米粥時,用黑糖取代一般糖,變換風味。
2014-09-23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屏東報導】許多中老年人膝蓋退化,一動就痛,補鈣、看診都沒用,屏東基督教醫院醫師發現,許多患者的問題不在膝蓋,而是大腿,大腿強健才有健康膝蓋。屏基疼痛科醫師梁子安表示,許多膝蓋疼痛患者,長期看膝蓋都看不好,後來才知道問題原來出在大腿。他說,一名六旬婦人因膝蓋疼痛就醫,以為膝蓋退化,診斷發現,婦人大腿的四頭肌太瘦弱,完全沒力氣,活動時身體的重量都落到膝蓋上,小小膝蓋骨長期負重,當然疼痛。梁子安說,大腿四頭肌若有力、健壯,就可保護膝蓋,避免膝蓋過度使力。門診中一位阿公加強腿部肌力訓練後,從不能上下樓梯,變成跑跳自如。他表示,訓練肌力隨時可做,坐著看電視時,只要將兩腿伸直平舉,上下擺動,就可讓大腿更強壯,保護膝蓋,恢復膝功能。※延伸閱讀》‧保護膝蓋趁年輕 千萬別跪坐久站‧退化性膝關節炎 膝蓋喀喀響‧慢跑不傷膝 PU跑道比較好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35至49歲女性 8成5有骨鬆風險 「不喝牛奶、不運動、日曬不足」,是引發女性日後骨質疏鬆最常見的危險生活型態。根據一份今天公布的「傷骨危險生活型態調查」,高達八成五的青壯年女性,至少有一項傷骨的生活型態或遺傳風險,可能形成骨質「流」姥姥。中華民國骨鬆學會等單位針對全台800名35至49歲女性,進行「傷骨危險生活型態調查」,發現近49%的受訪者沒有每天喝牛奶的習慣,也沒有其他補鈣行為。即便把走路、做家事視為運動的一種,仍有超過32%的女性缺乏運動習慣,每天運動不到30分鐘。另外,約29%的受訪者,包括每天上下班外出時間,仍然日曬不足,「不喝牛奶也不補鈣、不運動、日曬不足」,儼然成為骨骼健康的「三危」生活型態。調查也發現,許多人每天喝咖啡提神,有21%的受訪者每天喝超過300cc黑咖啡,長久下來對保護骨骼不利。中華民國骨鬆學會理事長楊榮森表示,其他傷骨的生活型態還包括過量飲酒、長期吸菸等;若父母有一人駝背,或父母曾被診斷骨鬆、曾在輕微跌倒後骨折等遺傳風險,也可能是骨鬆高危險群。調查就發現,85%受訪者至少符合一項。楊榮森提醒,女性35歲後骨量每年遞減,每年平均約減少0.5%至1%,大約50歲停經後,骨質流失更快速,若不及早開始儲存骨本,長期下來可能出現骨流失、骨鬆提早報到,因此女性年輕時就要有保護骨骼的觀念。他說,乳製品是補鈣的最佳來源,建議每天應喝500至600cc的牛奶。如果有乳糖不耐症或不喜歡喝牛奶,可改喝芝麻糊、高鈣豆漿或是多吃深綠色蔬菜。另外,每天應日曬15分鐘攝取維他命D,促進鈣質吸收,還要養成運動習慣保骨本。 ※延伸閱讀》‧骨質「流」姥姥/若出現壓迫性骨折 胸線恐走山 ‧推拿6法 嚴重骨鬆不宜‧研究:糖份、油炸物 恐蝕骨本‧四口訣 在家保骨很簡單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線上企劃╱陳翌函】台灣男性骨鬆發生率居全亞洲之冠 死亡率勝於女性近日,挪威北極大學團隊發表調查報告指出,15至18歲的年輕男性長時間久坐,易造成骨質流失、骨密度下降等徵兆,恐增加中老年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甚至骨折的潛在風險。反觀台灣,日前一項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1個會員國之運動量比較資料中顯示,台灣女性運動量不足比率佔第一,男性則與日本並列第一;這些數據皆足以代表台灣男女因長期久坐不動,將可能造成未來的健康隱憂,其中像是缺乏陽光照射,少了維生素D幫助身體有效吸收鈣質,恐怕就會影響骨骼鈣質吸收,進而提高罹患骨質疏鬆機率,增加跌倒骨折之風險。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民眾都以為只有女性才缺鈣,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事實上,台灣男性骨鬆發生率居全亞洲之冠,且一年內死亡率更高達22%,遠勝於女性。所以面對骨質疏鬆症及骨折風險,男性亦不可小覷。身體吸收多少 比吃進多少重要當台灣男女的運動量皆不足,間接影響體內的維生素D之形成時,已經降低身體的鈣質吸收;倘若再加上補鈣觀念錯誤,以為只要仰賴補鈣,吃進大量小魚干或飲下1000cc的牛奶就能補進大量鈣質,其實正常情況,人體腸道僅能吸收食物中25~35%的鈣,身體實際吸收的鈣質遠比你吃進肚子裡的少了約七成。換句話說,想要讓身體吸收較多鈣質,就必須透過維生素D3來增加人體對鈣質的吸收量,因為維生素D3是鈣的搬運工,能幫助人體吸收鈣質,也能支援民眾從飲食中獲取的鈣質,更有效地被小腸吸收,還可以促使腎小管將尿液中的鈣質,再吸收回身體,同時亦能維持血液中鈣質的平衡,幫助骨頭進行鈣化;此外,其他的微量元素,例如鎂、鋅、銅、錳等也不能少,因為鎂能參與骨骼形成、鋅可以強化骨質堅硬度等皆對骨骼強健有裨益。聰明補鈣新觀念 維生素D是關鍵根據台灣營養健康調查,男女性之成人與老人平均每天鈣攝取量僅達到衛生署成人每日鈣質建議量的50~70%;可是,補鈣並非只是光吃鈣,還需要同時攝取維生素D3和鎂、鋅、銅、錳等微量元素,讓身體真正有效吸收鈣質,這才是正確的補鈣方式。但倘若一般民眾無法確認自己能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3,而想要透過購買鈣錠補充的話,除了應注意品牌的口碑及信譽外,高含量的維生素D3與富含其他微量元素是首要關鍵,再者應以鈣含量較高且吸收率較好的碳酸鈣作為補鈣來源;而挑選的鈣錠若能在胃酸中快速溶解,還能提高身體吸收率,對欲達到有效吸收鈣質的民眾而言,更是加分。想透過補鈣,讓自己及親友遠離骨鬆及骨折風險?記得先建立正確的補鈣觀念,成人每日應攝取衛福部建議的鈣劑量1000 mg,並輔以較高的維生素D3攝取量,才能幫助身體達到有效吸收的目的。了解更多
2014-09-23 健康百科.泌尿腎臟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擔心骨質流失太多,天天都吃鈣片或喝牛奶,成了「補鈣一族」,但醫師提醒,補鈣不宜補過頭,免得腎臟及心臟等器官負荷不了,反而有害健康。署立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英欽認為,老人家每天攝取的鈣質以1200到1500毫克為宜,但市面上不乏一些每錠只有400毫克低劑量鈣片,或是另加活性鈣、維生素D等成分的鈣片,老人家若同時吃多種,每種一天一錠,或是每天吃過量,都可能會吃出問題。為了安全起見,他建議老人家就醫時,不妨把正在吃的鈣片或其他營養食品帶在身邊,讓醫師從中調整出最佳劑量,確保健康。 【2010/05/11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