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癌症防治.飲食抗癌
癌症病患不能喝牛奶,真的嗎?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採訪整理】正解:錯誤。癌症病患接受化學治療後,通常胃口較差,此時飲用牛奶是不錯的選擇,因流質食物易消化吸收,配合新鮮的蔬果魚肉等,適時補充蛋白質及熱量,才有能量。一般而言,癌症會加快食物的耗費與身體耗能,患者代謝快,所以不需擔心攝取蛋白質使癌細胞成長更快,因身體若沒有正常細胞與體力,根本無法對抗癌症。諮詢/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台北榮總營養部臨床營養組組長楊雀戀、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癌症防治.飲食抗癌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採訪整理】正解:錯誤。癌症病患接受化學治療後,通常胃口較差,此時飲用牛奶是不錯的選擇,因流質食物易消化吸收,配合新鮮的蔬果魚肉等,適時補充蛋白質及熱量,才有能量。一般而言,癌症會加快食物的耗費與身體耗能,患者代謝快,所以不需擔心攝取蛋白質使癌細胞成長更快,因身體若沒有正常細胞與體力,根本無法對抗癌症。諮詢/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台北榮總營養部臨床營養組組長楊雀戀、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
2014-09-23 癌症.飲食與癌症
【元氣周報/記者陳雅芃/報導】癌症為全國十大死因排行榜首位,癌症病患在面對手術及化療過程,除了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及親友的關懷外,在飲食上更是一個重要課題。營養均衡是最基本的需求,但營養師也提醒各類癌友,儘管高纖、高蛋白是營養必需,但有些癌症有特殊的飲食需求,例如,腸癌術後初期應避免高纖維飲食、胃癌用餐避免和液體一起食用,否則可能產生「傾食症候群」。■ 胃癌/避免傾食症 湯飯分開吃吳雅惠表示,治療胃癌大多利用切除手術,可以分為「全胃切除」和「部分胃切除」兩種。由於消化功能受到影響,需採少量多餐、細嚼慢嚥的進食方式。此外,精緻糖亦不利於腸胃系統的正常運作,須少吃相關的食物和飲料,如糖果、汽水、可樂、冰淇淋等,以免有腹瀉情況。吳雅惠說,胃癌病患在用餐時液體和固體要分開,不能邊喝湯、邊吃飯,容易造成「傾食症候群」 (Dumping Syndrome)。「傾食症候群」常發生在動完胃部手術的病患,症狀為進食後不久,會有腹瀉、惡心、痙攣等情形,可能還伴有暈眩、冒冷汗症狀。‧請你這樣吃:對於「傾食症候群」患者,進食後休息半小時至1小時,並以五穀雜糧飯取代白米飯、白麵,初期減少含高醣類及澱粉質食物。之後隨著病患適應情況,逐漸增加其需要量。■ 腸癌/術後初期 避免高纖飲食多數人都知道,多吃高纖維食物,可預防腸癌,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吳雅惠提醒,腸癌患者術後初期,應避免高纖維飲食。罹患大腸癌的病患,剛動完腸道手術,腸子蠕動及擴張都仍有待恢復,纖維素攝取過量,可能會產生排便不順。‧請你這樣吃:吳雅惠說,腸癌病患在術後初期,須多補充流質食物,有助於腸道黏膜絨毛的恢復、營養素的吸收,之後慢慢增加食用量。此時,也應多攝取含有蛋白質的食物,如蛋類、豆製品、牛奶等,可以幫助身體組織修復。■ 肝癌/末期病患 蛋白質要控制蛋白質是癌友恢復體力不可缺的營養素,但肝癌末期病患,用餐如果一不注意,攝取蛋白質過多,肝臟代謝不過來,易引發肝昏迷。所以蛋白質的攝取要有節制,避免過猶不及。讓吳雅惠印象深刻的是,有位肝癌病人聽信偏方,認為香蕉樹內部嫩莖「香蕉心」,有助排毒,可改善癌症病情。該病人將它熬成湯服用,但久久不見療效,反而延誤治療時間。‧請你這樣吃:吳雅惠說,人的體重1公斤,每天平均可攝取蛋白質1公克至1.2公克。肝癌末期病患如體重60公斤,則可攝取60公克至72公克。■ 乳癌/脂肪減量 多吃全穀高纖降低脂肪、增加纖維攝取為乳癌手術後患者飲食控制重點。吳雅惠說,富含纖維的食物,如未加工豆類、蔬菜、水果、糙米飯等可多吃;至於高脂肪的食物如肥肉、雞鴨皮、豬皮等要盡量少吃。‧請你這樣吃:乳癌病友平均每天應攝取3至5碗五穀飯,全穀類不僅可維持熱量,高纖亦可刺激腸胃蠕動,減少誘發癌症的自由基生成。每天也須攝取約3000cc水分,促進代謝因化療殘留體內的化學物質。乳癌病友化療過程中,經常會引起惡心與嘔吐,建議進食時少喝水,以少量多餐方式來緩和不適感。
2014-09-23 癌症防治.飲食抗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Q:聽說愛吃肉的人體質偏酸性,易遭蚊蟲叮咬、罹患癌症,所以治療期間不能吃肉?A:目前無證據證明酸性體質的人容易感染或遭蚊蟲叮咬,所謂體質偏酸性或偏鹼性,科學上也沒有絕對的二分法。通常化學實驗以酸鹼值(pH)7作為分隔,民眾可用試紙檢測溶液的pH值,若pH值等於7.4代表中性;pH值小於7.4為酸性;pH值大於7.4為鹼性。抽血可測血液酸鹼度,一般人血液pH值為7.4,小於7.4是酸性體質,大於7.4為鹼性體質。不過,血液酸鹼值的微量變化無法用一般試紙檢驗,必須用精密儀器;但透過機器得到的酸鹼值,至今仍無證據證實與罹癌或感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現代醫學其實沒有所謂「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的區隔,血液、尿液等體液的酸鹼值,似乎也無關聯,血液酸鹼值通常穩定,不會出現劇烈變化。或許癌症病患因環境、發炎、免疫缺陷或飲食失衡,造成身體為酸性進而有癌症生成,但目前無法證實酸性與癌症的因果關係。癌症患者在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期間,必須攝取足夠蛋白質以提供能量來源,避免白血球下降,導致免疫低下、增加感染機率。臨床觀察發現,癌症患者如果吃素,蛋白質攝取不足,確實較一般癌友較快出現血球降低現象,血球下降持續時間也較久。建議癌症患者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包括肉類、雞蛋、牛奶、大豆等。若吃全素,最好多攝取黃豆、大豆、南瓜子、燕麥、杏仁、花椰菜等植物性蛋白質食物,以免血球下降,影響治療。諮詢/三總腫瘤科主治醫師戴明燊
2014-09-23 癌症防治.飲食抗癌
【內容摘自《救命飲食2.不生病的祕密》,作者T.柯林.坎貝爾、霍華.賈可布森,柿子文化出版】我會步上這條不歸路,是因為在一九七○年代晚期,觀察到一個令人疑惑甚至擔憂的現象:「菲律賓攝取愈多蛋白質的孩童,罹患肝癌的機率也愈高。」那項發現非常奇怪,違背了我的一切信念,於是我趕緊翻閱科學文獻,看看是否有人見過蛋白質與癌症有此關聯。果然有!一群印度研究者曾進行「黃金標準」的臨床研究,也就是將其中一項變數獨立出來,進行對照實驗。研究者用很強的致癌物質黃麴毒素餵食兩組大鼠,其中一組餵食二○%的動物性蛋白(酪蛋白),另一組的熱量則只有五%來自於酪蛋白。結果攝取二○%蛋白質的每一隻大鼠皆罹患肝癌或癌症前期病變,但是餵食五%蛋白質的大鼠,沒有一隻出現問題。識時務者為俊傑,我當時應該喝幾口烈酒,上床睡覺,忘了這回事。在學術生涯剛起步便處理這麼有爭議性的問題,危險的程度絕非我能想像。然而,即使已漸漸發現科學界的實際運作並非無私的探索真理,我仍天真地以為,這資訊能說明如何根除令人痛苦不堪的癌症,應該可以獲得青睞,甚至帶來回報。蛋白質神話提到「蛋白質」時,你會想到什麼食物?或許不是菠菜和羽衣甘藍,雖然那些植物的蛋白質含量,比相同熱量的瘦牛肉高出一倍。不,多數人提到蛋白質,指的是肉、奶、蛋。我們迷戀蛋白質由來已久,光是蛋白質(protein)這個字,便已暗示我們對它多麼尊崇:它源自於希臘文的proteios,也就是「至高的重要性」。而所謂「真正好」的蛋白質,向來是指動物食品所含的蛋白質。一八三九年,荷蘭化學家傑拉杜斯.穆德發現蛋白質之後,知名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繼續稱讚動物性(優質)蛋白質──「本身就是生命!」從生化的角度來看,這「優質」的標籤有其道理:人體是由動物性蛋白質組成的,因此代謝動物性蛋白質的效率比植物性蛋白質高。吃對蛋白質很重要因此,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導致癌症的元凶竟是動物性蛋白質而非植物性蛋白質」時,怎能不震驚?最明顯的致癌物,導致餵以二○%蛋白質的大鼠全數罹患癌症的,就是酪蛋白,也就是牛奶蛋白。來自小麥與黃豆的植物性蛋白質即使在高劑量之下,也對癌症的進程沒有影響。其實在一九八三年,我在康乃爾大學的研究團隊就發現,只要改變大鼠的蛋白質攝取量,即可開啟或關閉大鼠初期癌症的開關。同樣令人驚訝的是,長期餵食低蛋白飲食、癌症開關已關閉很長一段時間的大鼠,若改餵食高蛋白飲食,癌症開關又會重新開啟。這樣的結果很驚人!開關開啟時,癌症的發展速度又快又猛,但關閉後則是完全停止。癌症發展無論是正面或負面,只肇因於蛋白質攝取量的小變化。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元氣周報/記者魏忻忻/整理;解答/台大醫院外科教授張金堅】Q:乳癌患者可以食用豆類嗎?有人建議罹癌者少食肉類、多食豆類以增進蛋白質,但又有人說豆類含有雌激素,乳癌患者要少吃,請問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哪些食物含荷爾蒙?(snoopy)A:許多乳癌患者問到飲食問題,尤其擔心食物含有荷爾蒙。其實並非所有乳癌都和荷爾蒙有關,若荷爾蒙受體為陰性,與荷爾蒙關連就不大。但所有的乳癌患者都不用太擔心飲食問題,均衡飲食就好,建議五穀類及蔬菜類可以多吃,蛋白質更不能缺。肉類和蛋類都是蛋白質主要來源,若以紅肉和白肉相比,牛肉等紅肉的不飽合脂肪酸含量較高,建議多吃雞肉等白肉;豆類被認為含有大豆異黃酮及雌激素,但只要不是每天大量的吃,只吃豆類,應該也不須要特別擔心。蛋白質是身體重要營養素,癌症患者千萬不能不吃蛋白質。延伸閱讀腸道營養配方 巧思改造變好吃3階段抗癌飲食秘笈大公開!【2009/03/15 元氣周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科學家研發的乳癌疫苗以老鼠實驗成效非凡,兩年內就會開始進行人體測試。這個疫苗不僅可以避免腫瘤產生,也能攻擊已存在腫瘤。這種疫苗由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醫院(Cleveland Clinic)的杜希(Vincent Tuohy)所研發,他說:「我們深信,預防性乳癌疫苗對乳癌的影響,將跟小兒麻痺疫苗對該病的影響一樣。我們認為這將提供實質保護。在我們看來,乳癌是完全可以預防的疾病。」杜希表示,疫苗將使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一個特定蛋白質。該蛋白質不僅常見於乳癌細胞,也常出現在哺乳婦女的乳腺組織,因此,計畫餵母乳的婦女將不能施打這種疫苗。杜希說:「40多歲仍哺乳的婦女機率不高,因此我們研究為這個年齡以上的婦女施打疫苗。」他表示,希望明年能進行兩項小型臨床測試,把疫苗施打在婦女身上,以評估疫苗的安全和劑量。然而,就算臨床實驗成功,可能也需要10年才能推出。這篇研究報告刊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
2014-09-23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從果蠅腦部神經系統出發,國立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三度空間偵察消化道組織結構的方法,擺脫傳統以組織切片二度空間檢查的限制,增加病理檢查的準確度,今後腸胃消化道腫瘤等病變將更難遁形。這項突破性研究成就,不僅讓該研究團隊的兩篇論文登上臨床醫學頂尖的「Gastroenterology」 (腸胃學)期刊,論文通訊作者、清大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湯學成,今天更獲得中央研究院2011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的肯定。湯學成表示,除了角膜及結膜等眼睛組織呈透明狀外,其他人體組織均不透明,因此傳統消化道切片,都透過胃鏡或大腸鏡取下組織,再由病理師切成0.01釐米的薄片,透過顯微鏡觀察病變。但因切片很薄,且只呈平面狀,有時難免將病灶遺漏掉,造成誤判。反觀他們結合「組織染色與透明技術」及「3D顯微鏡技術」的新型病理檢查方法,可觀察到傳統切片30倍厚、約0.3釐米的病理組織,連血管及神經等三度空間的組織都可看得清清楚楚,從此病理師誤判的機率大幅降低,病理檢查也將更精準。湯學成解釋,組織的折射率相差越小,入射光線的散射也越小,組織也越透明。人體組織的主成分是水、蛋白質及醣類等,入射光線散射嚴重,以致組織切片透明度降低。研究團隊把果蠅腦部神經系統採用的組織透明液,拿來浸泡組織切片,組織透明液即取代水份,並和蛋白質、醣類的折射率相近,入射光線散射明顯減少,組織切片幾呈透明狀,所有病變都可看得相當清楚。中研院長翁啟惠表示,中研院1995年設置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以來,至今已有232名獲獎者,目前均在各個專業研究領域發光發熱。今年從142件申請案中,選出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各5名得獎者,每人獲頒獎牌一面及獎金20萬元。今年得獎者分別是數理組朱明文、梅津敬一、葉鎮宇、簡韶逸、蘇維彬;生命組李宗玄、洪慧芝、郭文瑞、湯學成、楊慕華;人文組王道一、邱訪義、黃舒芃、劉紹華及鄭凱元。
2014-09-23 名人在線.楊定一
【元氣周報/楊定一】許多人想到減重,第一個作法就是先節食。表面上看來,節食好像是很有道理的作法:讓卡路里入不敷出,應該是打退肥胖的唯一方法。但是,當我們減少食物的攝取量時,身體會傳送警訊給腦部,把這種情況當作飢荒,然後開始省吃儉用,把每一丁點攝取進來的熱量都留在體內、促進蛋白質的分解、降低新陳代謝率、增加飢餓的訊息,這些反應和我們所希望的結果恰恰相反!一旦我們稍微鬆懈,體重就會回升,也就是減肥時常見的溜溜球效應(復胖)。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極端的節食其實是不必要的,而是要漸進的調整飲食形態。最佳的調整作法之一就是將每日攝取的蛋白質量增加至一般情況的兩倍,如此將促使身體代謝推向成長、增長肌肉的那一端,我們的代謝不會因為減重而往下掉,也不會因為減肥而導致肌肉鬆垮,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身體的活力。此外,蛋白質也能誘發飽足感,而蛋白質水解成胺基酸後,其中的色胺酸則是合成血清素的材料,血清素能誘發情緒上滿足感,所以,攝取較大量的蛋白質,自然可以使食量減少。和蛋白質一樣,脂肪也很重要。很多人,特別是肥胖的人,吃錯了脂肪。肉類、巧克力裡的飽和脂肪酸,和花生油與酪梨裡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其實都是應該避免的。然而,對的脂肪,像是omega-3和omega-6這類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則是任何想減重的人所需要的。攝取這兩種脂肪的理想比例,是四份omega-3對上一份omega-6,因為天然食物中omega-3的比率偏低,但卻在人體中負責了重要的功能,建議可由亞麻籽油和魚油來補充。同樣的,低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絕對無法有效減重,因這類飲食會誘發胰島素分泌,抑制脂肪燃燒、促進脂肪儲存、降低代謝率、誘發飢餓感,與減重背道而馳。那我們是否應該走到另一個極端,只吃蛋白質、必需脂肪酸,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嗎?精確一點來說,無論從健康或處理肥胖來看,我們所採取的策略和一般人的速成班很不一樣。我們相信,無論是為了健康或減重的目的而節食,都應該攝取完整的食物。所謂的「整體食材」,指的是以最少人工處理的天然食物,最好是有機栽培的食物。所有食物以其天然完整的狀態來攝取,運用它本身的天然平衡營養素,就是完美的整體食材。減重期間只要攝取整體食材,身體均衡獲得各類營養素時,自然不會產生攝取過多的食物與熱量的欲望。我們也相信,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單獨取代其他所有食物。如果以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來粗分的話,在減重時,建議可以攝取30-40%的蛋白質、25-35%的脂肪、35-45%的碳水化合物。與一般人的飲食建議相比較,這個比例已經相當抬高了蛋白質所佔的分量。特別要注意的是,所選用的蛋白質必須是好的蛋白質,也就是植物性,或魚肉、禽肉的蛋白質;所選用的脂肪也要健康取向,以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碳水化合物則以生鮮蔬果為主。比起一般坊間推廣的節食食譜,我們的設計相當溫和,也更強調健康與自然,更有科學根據,不但能減重,還能保持健康。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抗藥性問題日趨嚴重,抗生素的效益逐漸下滑,人類健康備受威脅。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花5年時間,成功破解細菌表面關鍵酵素PBP1b的完整蛋白質立體結構,可據此研發出全新的抗生素,可望讓人類在與細菌的長期戰鬥中,重新取得領先地位。由於這是全新的突破,且可加速新型抗生素的研發腳步,意義非凡,5月1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PNAS)網站完整刊出研究論文後,立即引起全球學術界重視。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馬徹表示,從80年前的第一代抗生素盤尼西林開始,已證實可有效殺死細菌的抗生素,至少上千種,臨床常用的有150種。這些抗生素的重點是對「轉胜 」(tp)發揮抑制作用,而tp是細菌細胞壁合成過程中的一種重要酵素,只要能抑制TP的活性,細菌的細胞壁就無法形成,細菌便無法生存。但數十年來,細菌已對各種抗生素產生不同的抗藥性,使得抗生素效果越來越差。以TP為對象研發的抗生素已走到盡頭,馬徹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於是另闢蹊徑,透過X-光繞射與結晶技術,從破解細菌表面關鍵酵素PBP1b的完整蛋白質立體結構著手,終於在努力5年後獲得突破。馬徹說,PBP1b有四個區塊,分別是TP、TG、TM及UB2H,前二者是酵素,TM可讓蛋白質牢牢插在細胞膜的一個穿膜區,UB2H則負責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的聯繫。在完整繪出PBP1b的立體結構後,研究團隊專攻TG酵素,因為全球至今仍無以此酵素研發出來的抗生素,細菌當然也無抗藥性,最具潛力。馬徹表示,TG是細菌細胞膜上面的一個轉醣(酶),會利用醣脂物質lipid II,持續做出細菌的細胞壁,在細菌生長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果能篩選並研發出可以抑制TG活性的抗生素,就可有效殺死細菌。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及歐洲一些頂尖研究團隊,近年也傾全力從PBP1b這個大的膜蛋白中尋找全新的抗生素,中研院研究團隊目前已取得領先地位,預計幾年內就可研發出可抑制TG活性、進而可有效殺死細菌的全新抗生素,造福人類。 【2009/05/21 聯合晚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豆類、堅果類、肉類食物含有各種形式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混合在一起,調成一杯「蛋白質飲品」,說不定能使受損大腦快速復原,重新有活力。美國研究人員讓大腦受損的老鼠喝下含有綜合胺基酸的水,結果發現,老鼠的腦傷似乎復原特別快。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院刊」。研究顯示,綜合胺基酸可幫助大腦化學物質恢復平衡,老鼠的學習能力也快速恢復到正常水準,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阿奇發‧庫漢(Akiva Cohen)為首席研究員,他表示,這項研究若應用在人類身上,表示大腦受創患者應該攝取綜合胺基酸,促進大腦復原。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像豆類、堅果、肉類等食物都含有充足的胺基酸成分,研究人員在老鼠喝的水裡面摻入白胺酸、異白胺酸和纈胺酸,這些物質又統稱為「支鏈胺基酸」(BCAAs)。研究人員解釋,大腦在製造神經傳導物質時,非常需要「支鏈胺基酸」。神經傳導物質一起作用,才能讓大腦活動維持平衡。若大腦神經元受到太多刺激,或刺激不夠,大腦就無法正常運作,會常常短路、故障。車禍等意外傷害可能造成腦傷,出現上述問題。過去研究已經發現,如果為嚴重腦部受創患者注射「支鏈胺基酸」,可以改善心智能力。在這次研究中,研究人員讓老鼠走到某一處時,會出現電擊刺激,老鼠下次再經過同一地方,就會非常害怕,甚至嚇呆。而大腦受創老鼠經過同一處,因忘記曾遭受電擊,所以不會有「嚇呆」反應,研究人員讓大腦受創老鼠喝下綜合胺基酸飲料,過不了多久,老鼠回復記憶,反應變得和正常老鼠一模一樣。【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成功解開表皮葡萄球菌產生抗藥性的機制,為全球醫界打了一劑興奮劑,未來能據此研發出可避開抗藥性的抗生素,徹底殲滅入侵細菌,為人類找出另一條活路。這篇由中研院副院長王惠鈞領軍完成的研究論文,今天刊登在重量級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中研院也同步發表這項研究成果。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細菌的抗藥性也不斷增強,成為臨床醫療的棘手問題,有越來越多病人因感染具嚴重抗藥性的細菌,面臨無藥可治的窘境,最後不治死亡。也因此,近年來全球科學界均積極研究,期能找出細菌抗藥性的機制,再據此研發更有效的抗生素,在這場人類與細菌的艱苦戰役中,再度取得上風。如今,中研院成功解開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藥機制,引起國際矚目。參與研究的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張育銘表示,研究鎖定表皮葡萄球菌TcaR(轉錄因子調節蛋白質),是一種細菌才有的蛋白質,掌控細菌生物膜的製造與形成。有了這個生物膜,細菌就像穿上一層防護罩,可以扺擋抗生素或環境等外來物質的攻擊。摸清表皮葡萄球菌產生抗藥性的底細後,張育銘樂觀認為,未來人類將可設計並研發出不被TcaR「抓住」的抗生素,一舉殲滅沒有生物膜保護的細菌,解決越來越多病人找不到抗生素治療的問題。 【2010/04/28 聯合晚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能維持穩定數量,「22」是關鍵數字。在DNA變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有一種具有22個核苷酸的「微型核醣核酸」(miRNA)扮演抑制、調控最後生成蛋白質數量的關鍵角色,但這種22個核苷酸的微型核醣核酸在植物細胞中只占1/10,其他都是21個。發現「22」這個神奇數字的是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所副研究員吳素幸的研究團隊,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吳素幸說,DNA變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有一種「傳訊核醣核酸」(mRNA),細胞透過控制mRNA來控制蛋白質產生數量。帶有22個核苷酸的微型核醣核酸會促使mRNA被「剪斷」,無法進一步變成蛋白質,只有21個的則沒有這種作用。細胞內蛋白質數量適中很重要,吳素幸說,如果植物細胞中蛋白質過多,可能會影響生長發育機制,像是不會開花。學界只知道微型核醣核酸會「剪斷」mRNA,但哪些具備「剪刀能力」一直是謎,吳素幸的研究團隊利用阿拉伯芥研究植物,發現只有22個核苷酸的才能「剪」。吳素幸表示,未來可進一步研發對抗植物RNA病毒的分子疫苗。當木瓜之類的作物遭RNA病毒入侵,研究者可以設計出帶有22個核苷酸的核醣核酸,專剪病毒的mRNA,可以有效清除病毒、控制作物疾病。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蛋白質群集被認為在神經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的致病機制扮演重要角色,中央研究院物理團隊發現影響蛋白質群聚的關鍵因素,可望為神經退化性疾病提供預防及治療新方向。日劇《一公升的眼淚》女主角罹患小腦脊髓萎縮症,身體機能慢慢退化、使她無法享受正要飛揚的高中生活;電影《明日的記憶》中,主角得了阿茲海默症,最後連心愛的人也不認得,令人鼻酸。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小腦脊髓萎縮症、杭丁頓舞蹈症與額顳葉退化症等,都屬於神經性退化疾病,因蛋白質在腦部發生群集現象,使神經結構和功能逐步喪失,造成腦神經退化或死亡。探討蛋白質群集現象的關鍵因素,是當前熱門主題。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統計與計算物理實驗室」研究員胡進錕與其研究團隊發現,蛋白質的「彎曲角」和「雙面角」是影響群集現象的關鍵。他們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蛋白質的簡化模型,發現彎曲角和雙面角呈現某種關係時,蛋白質特別容易群集。胡進錕指出,找出蛋白質群集的原理,有助於釐清疾病的機轉與預防。他舉例,如果了解酸鹼值如何影響蛋白質群聚,說不定可以藉由改變飲食來避免神經性退化疾病,有效預防。他表示,目前研究團隊先使用簡單的聚合物去理解、歸納一般性情況,之後會改進蛋白質鍊,加入親水、殊水、帶電等特性,讓電腦模擬更符合真實狀況。胡進錕也與波蘭、越南和美國的科學家共同合作,相關研究結果已於去年刊登在「物理評論通訊」及「日本物理學會會刊」。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腦科學出現重大突破。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江安世領導的一組台灣研究團隊,經過7年的漫長研究,終於發現儲存長期記憶的腦細胞,震撼國際科學界。2月10日出刊的最新一期全球頂尖期刊「科學」 (Science),特地以長篇完整論文的方式刊載這項研究成果。「科學」首度刊登台灣完整論文「科學」是全球最頂尖的科學期刊,台灣歷年有25篇研究論文刊登在「科學」,全都以短篇論文方式呈現,唯有這篇是以長篇完整論文登出,更顯示其重要性。江安世表示,過去面對阿茲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及亨丁頓舞蹈症等腦神經病變時,只能被動的以藥物延緩惡化,無法有效控制病情。但透過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和醫藥界有機會研發出更有效的小分子藥物,改善或控制患者病情。江安世說,人類大腦海馬迴負責各種事件記憶及儲存,會提昇大腦皮質區儲存記憶的效率,形成長期記憶;但大腦有近千億顆神經細胞,要從中確認哪顆細胞參與哪些工作,卻是大海撈針。兩個關鍵神經元 操控5000細胞的網路近代科學家運用和人類學習、記憶等生存基本行為相似的果蠅,進行研究。江安世也透過果蠅大腦做實驗,結果找到「CaMKII」及「period」這兩種DAL神經元,才是長期記憶的關鍵。「這真是太令人驚訝了!」以前大家總認為,果蠅的長期記憶是經由操控蕈狀體5000個神經細胞的複雜神經網路來形成,沒想到竟由兩個蕈狀體外的DAL神經元完成,簡單到難以想像,跌破全球腦神經科學家的眼鏡。江安世指出,今後只要掌握少數幾個特定神經元,再透過調控特定蛋白質的合成,有可能改變生物行為模式,甚至改善腦神經病變。江安世表示,果蠅大腦有10萬顆神經細胞,近年全球科學界全力解碼,預計20年可全部解碼。如今他的研究團隊已解碼20%,領先全球,更可望將解碼時程縮短到5年。未來若建構出全球第一個果蠅神經網路體,人類將可像「Google earth」般,了解所有神經的流動及整理,美國紐約時報也因此做了大篇幅報導。 國科會今天上午舉行記者會公布這項重大成就,清大校長陳力俊稱讚江安世的腦神經研究成果,有奪下諾貝爾獎的潛力。他更俊透露,有「DNA之父」美譽的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華生教授前年專程來台灣探望江安世,非常讚賞研究成果。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表示,和全球其他研究團隊相比,江安世的研究經費少得可憐,卻有如此優異的成果,堪稱是「拼裝車對抗保時捷」,非常可貴。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威脅人類健康多年的C型肝炎,已找到更好的對付武器。中央研究院研究證實,人類宿主細胞的「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在C型肝炎病毒複製的RNA轉譯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如果能篩選出新型藥物來抑制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的表現量,就可減少C型肝炎病毒複製量甚至完全消失,不再危害人類健康。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前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說,這種可降低C型肝炎病毒複製,進而將之殺死的方法,雖會傷害人體,但傷害力不大,「我們還可承受」,今後可望成為治療C型肝炎的利器。「這是個意外發現!」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典顯表示,目前全球約有1億至1億7000萬名C型肝炎病患,台灣患者也有50至70萬人。傳統治療策略是透過病毒蛋白質的標靶藥物,攻擊C型肝炎病毒的蛋白質;但藥物使用一段時間後,半數以上患者會出現抗藥性,降低療效。賴明詔率領的研究團隊,在一次研究中,意外發現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如果能透過新型藥物來降低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的表現,就可減少C型肝炎病毒的複製量,達到治療效果。這項研究論文已刊登在國際重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自然」(Nature)期刊亞洲分公司與「亞太區域國際分子生物網絡」共同營運的研究網站,也特選這篇論文做摘要報導。張典顯把C型肝炎病毒形容為到處旅遊的「背包客」,沒帶多少食物,進入人體後就把人體當成自己的家,到處找吃的,也會用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製造的蛋白質大量複製病毒,導致肝硬化、肝癌。若能降低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的表現,就可有效減少C型肝炎病毒複製量,讓得不到食物的C型肝炎病毒慢慢「餓死」。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中央社報導,紐西蘭研究人員運用基因工程技術,改造出乳汁僅含極少量致敏蛋白質的乳牛。路透外電報導說,他們期待這種可降低但不完全消除特定基因活動的「核醣核酸(RNA)干擾」技術,也可運用於其他牲畜。鑑於哺育母乳情況愈來愈少,牛奶日益成為寶寶蛋白質的來源,但牛乳中不同成分恐會引發過敏反應。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刊出的這篇報告中指出:「已開發國家有2%至3%新生兒,在出生頭一年會對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紐西蘭官營AgResearch公司的賈貝德及同僚表示,他們將乳牛基因改造,使其中蛋白質所含的s-乳球蛋白(beta-lactoglobulin)降96%。s-乳球蛋白已知會造成過敏反應。儘管透過乳品加工也可降低一般牛乳致敏可能性,但加工費用昂貴且可能造成苦味。另項利用所謂同源重組的基因改造技術,理論上可以排除而非壓制製造s-乳球蛋白的基因;但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方式至今尚不可行。愛丁堡大學動物生物技術教授惠特勞表示,紐西蘭的研究,「在現代科技提供現今製造過程的替代策略方面,提供很好的例子」。他說,RNA干擾技術已證明可運用於植物和蟲類,「但過去卻不曾用於牲畜上」。他表示,除了增加或減少農場動物可由基因決定的特徵,如成長速度,這項技術也可用於提升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他說:「時間會告訴我們,RNA干擾技術運用於基改家畜的範圍有多廣。前述技術確實是這領域的一大里程碑。」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全球32個實驗室的440位科學家發現,所謂「垃圾DNA」,其實是寶。80%被視為「垃圾」的DNA,含有「基因開關(gene switches)」,扮演控制細胞、組織、器官活動的重要角色,關係人體健康或生病。這個發現可幫助我們了解DNA如何產生疾病,也可能說明環境對疾病的影響。美國「人類基因組全國研究所」歷時5年完成「DNA要素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簡稱ENCODE)計畫,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揚棄了「垃圾DNA」是垃圾的觀念。研究者葛林(Eric Green)說:「ENCODE計畫學到重要的一課:人類的基因組極為複雜,有神奇的開關在控制,把基因打開或關閉。這些開關在調節蛋白質製造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啟動細胞功能。目前,這類基因開關有400餘萬個,存在於一度被我們視為垃圾的一些DNA中。」這項研究成果就像是附有註釋的「DNA路線圖」,指出DNA在做什麼和如何做。DNA中的基因開關,好像調節燈光明暗的電開關,控制細胞使用何種基因、何時使用,使一個細胞變成肝細胞還是神經細胞。這些發現可幫助了解DNA的改變如何造成人類疾病,可望藉以研發新藥物,也能解釋環境如何影響人類患病的風險。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蔡致仁】 美國科學家說,現在一項新科技「人工血小板」可以幫助血液更快凝固,讓受重傷的傷患,譬如戰場傷兵減少失血。目前經過動物實驗,證明人工血小板具有強化凝血功能,可將血液凝固時間縮短30%至40%。喬治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助理教授巴克15日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年會上說,他們成功製造出一種生物材料,能模仿血小板的凝血癒合功能。這種人工血小板可冷凍乾燥保存,可以讓軍人帶上戰場,有人受傷時將它注射體內減少損血,增加存活機率。巴克說,現在還需要做更多人體實驗,以及開發讓人工血小板便於攜帶並使用的技術。人工血小板注射到體內後隨著血流遊走,碰到傷口才會開始聚集凝結血液。這是因為人工血小板與身體的血小板,都是受同一種蛋白質刺激。巴克說,假如人工血小板不需刺激即自行凝固,那麼注射人體後可能造成各部位致命血栓。人工血小板會自己找到傷口,所以只要幫患者注射就會自行治療,這對內出血的治療功效更大。巴克說,假如研究與開發順利,人工血小板的實用技術估計可在三到五年後面世。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從蛋白尿濃度竟可以預測壽命長短!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與蛋白尿濃度低的人相比,蛋白尿濃度較高的人壽命往往比較短。這項研究已於昨(三)日發表於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所出版的「美國腎臟疾病期刊」。研究顯示,蛋白尿濃度與壽命長短有明顯關聯。研究首席作者加拿大卡加利大學的坦維爾‧喬德哈里‧都靈博士表示,研究發現,無論男女,只要蛋白尿濃度較高,壽命通常比蛋白尿濃度低的人短。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資料顯示,腎臟就好像過濾器一樣,會把蛋白質留在體內,一般健康的人很少會出現蛋白尿。蛋白尿常是腎臟病早期指標,腎臟受到損害時,蛋白質很容易就跑進尿液當中,形成蛋白尿。研究作者以加拿大八十一萬名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曾在醫院門診做過蛋白尿測試。研究數據顯示,三十歲到八十五歲患者若有中、重度蛋白尿,壽命就很容易縮短。舉例來說,四十歲男、女如果沒有蛋白尿症狀,壽命分別會比重度蛋白尿男、女患者多十五點二歲、十七點四歲。至於中度蛋白尿男、女患者,其壽命會比沒有蛋白尿的男、女分別減少八點二歲、十點五歲。都靈博士表示,蛋白尿嚴重程度似乎與壽命長短息息相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文/沈政男醫師提供】讀醫學院的人都知道,最困難的科目之一就是神經解剖學,因為人腦組織如此複雜,要弄清楚神經網絡的來龍去脈非常不容易,必須有絕佳的空間感,把書本上一張張扁平的圖譜,靠著想像力拼湊成一顆3D人腦。連研究人腦的科學家也覺得很費力。近年來有了磁振造影技術,透過電腦繪圖,可以製作3D人腦圖譜,但解析度非常有限,只能粗略地看到解剖構造,分不清神經走向。科學家一直想要找到將人腦微觀顯影的方法,希望能看到腦細胞如何分佈、神經纖維如何連結,甚至神經傳導物質如何作用,才能弄清楚人腦的運轉機制。最好能透視人腦。人腦不能透光,主要是因為被神經細胞的脂肪物質擋住了,必須想辦法溶掉,但難題就在於很容易一併把蛋白質與其他細胞成分破壞。史丹福大學的後博士研究生 Kwanghun Chung(中國裔?)想到了新方法(CLARITY),就是先用一種水凝膠把神經組織封住,形成保護網,當脂質被溶掉的時候,其他成分可以保留九成以上,遠大於先前的五、六成。很厲害的技術。人腦透明以後,不僅可以看到3D結構,還可以分辨神經纖維分佈與走向,甚至連神經傳導物質都能顯影,不像以往只能靠組織切片,一片一片在顯微鏡下觀看,然後痛苦地拼湊起來。歐巴馬日前宣布了人腦地圖繪製計畫(BRAIN),這項技術的發明,為人腦探究增添了利器。重大醫學突破,對於人腦的基礎研究、疾病探討,都將產生顯著影響。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期刊。※延伸閱讀》‧腦部透視大突破 不必動刀也「看得見」 ‧Brains as Clear as Jell-O for Scientists to Explore(THE NEW YORK TIMES)‧Getting CLARITY: Hydrogel process developed at Stanford creates transparent brain (Stanford University )★本文章轉載已獲得原作者授權,如欲轉載請先獲得原作者同意。★歡迎瀏覽作者blog:http://blog.udn.com/thegloberover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0日電】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已發展出一種透視腦部的方法,不必切開腦部就可以研究裡面的複雜結構。這種稱為CLARITY的程序,讓人得以同時看到精微細節和整體景象,並可望對腦部和其他器官的立體研究造成革命。在「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說,腦部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可是人類還不瞭解其結構運作。協助形成細胞膜,並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不透明脂質,讓人無法透視腦部。歐巴馬總統一周前曾宣布投入1億元經費研究人腦,希望能找出腦部疾病的治療方式,這份研究報告有如給歐巴馬的計畫施打了一劑強心針。科學家要看到腦部深層結構,必須對腦部做顯微切片,一片一片的加以掃描,然後用電腦重建完整影像。CLARITY技術用一種透明的水基膠質取代脂質。科學家把這種膠質注射到腦部,使其滲透組織,像網一樣使腦部組織保持完整,然後用電化學程序把脂質抽掉,顯露腦部的神經元、軸突、樹突、突觸、蛋白質、核甘酸等完整細微結構。這時科學家就可以利用光線和化學物質,追蹤個別的神經,以及各細胞群之間的關係,像是用螢光蛋白質為個別神經纖維賦予不同的顏色,以及用電子顯微鏡研究連結神經的突觸之類的極微小結構。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說,CLARITY將改變對腦部結構,以及疾病如何改變腦部的研究,不必再用二維方式,深入研究人類最重要的三維器官。※延伸閱讀》‧評論/看透人腦的技術 被發明了 ‧Brains as Clear as Jell-O for Scientists to Explore(THE NEW YORK TIMES)‧Getting CLARITY: Hydrogel process developed at Stanford creates transparent brain (Stanford University )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彭宣雅】許多科研結果顯示,食用過多紅肉有害人體健康。BBC報導,美國科學家說,在紅肉中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解釋了吃過多的牛、羊、豬等紅肉對心臟有害的具體原因。美國科研人員在「自然醫學雜誌」發表文章說,紅肉中所含的肉鹼在被腸道中的細菌分解後將導致更高的膽固醇,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肉鹼在腸道中被分解為一種氣體,經過肝臟後轉化為一種名為氧化三甲胺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和血管中的脂肪之間有著密切關聯。此前已經有許多科研結果表明,經常食用紅肉對健康有害。英國心臟基金會的高級營養師泰勒說,這一新發現很有意義,它在紅肉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何種影響問題上做出了新的解答。新光醫院營養師江幸芸表示,肉類是人體主要蛋白質的營養來源,不能因此完全都不吃肉,「腳越少」肉越健康,脂肪含量也較少。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最好多吃魚來攝取蛋白質,魚肉比雞肉好,雞肉又比牛、羊、豬等紅肉更好。江幸芸表示,一般成年人一天要攝取魚肉蛋奶等蛋白質5份,一份大約兩根手指頭大小,最好每一種都均衡攝取,建議不要只喝奶不吃肉,或只吃肉不吃蛋,各項食物不偏廢,才能維持體內蛋白質均衡,對健康也有幫助。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世界日報╱路透/華盛頓24日電】「科學轉化醫學期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Medicine) 24日發表的研究指出,科學家已發現一種基因與過敏有關,該基因存在於罹患結締組織異常疾病的患者體內,而該基因可能引發氣喘、食物過敏和濕疹。該研究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免疫學家潘蜜拉.菲許梅耶.蓋瑞歐表示,這種基因源於突變,會導致轉換生長因子 (TGF-beta)的蛋白質發出異常訊號,釋出一連串活動,導致過敏症狀產生。該研究檢視58名罹患遺傳性結締組織異常疾病「洛伊狄茨症候群」 (Loeys-Dietz syndrome,簡稱LDS)的病童,該疾病會引發主動脈擴張,導致產生動脈瘤。研究人員多年前就已發現,LDS病患比一般人發生過敏症狀更頻繁。這類病患的免疫血球素E(IgE)值數異常偏高,又稱為嗜酸性細胞的白血球細胞數量也極高,而這些都是導致過敏反應的因素。該研究還發現,這些病童的免疫細胞,有異常高含量的SMAD蛋白質,該蛋白質為傳輸轉換成長因子訊號的物質。在這些病患接受血壓藥「losartan」治療後,這類蛋白質含量降低,表示該藥可能有助於治療過敏症。該研究也顯示,轉換生長因子傳輸訊號活動增加,是過敏反應的根源。研究人員目前正探究「losartan」對有過敏症狀的動物有何效果。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牛痘病毒長久以來被用來預防天花,雖然天花病毒已經滅絕,但科學家正在實驗將牛痘病毒應用在癌症治療上,而解析牛痘病毒膜蛋白質A27的晶體結構,更是十幾年來未解難題。中研院今天發表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且經過基因重組,讓A27無法成為病毒侵入細胞的媒介,對降低牛痘毒性是重大發現。這樣研究成果刊登在8月23日的國際專業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 (PLoS Pathogens)。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特聘研究員張雯表示,當外在毒性入侵機會銳減後,就提供研發新疫苗或對抗病毒藥物的新契機。牛痘病毒表面由超過20個膜蛋白質所組成,其中膜蛋白質A27會協助病毒附著到細胞表面,引領病毒打開入侵的大門,A27甚至會協助病毒運送,因此了解A27的晶體結構,甚至想辦法阻止成為病毒媒介,是減低疫苗危險性的關鍵。中研院生物化學所特聘研究員王惠鈞之前已經成功解析出膜蛋白質A27的六聚體結構,分子生物所研究員張雯進一步經過基因重組,產生A27突變的牛痘病毒,讓病毒在細胞間的傳播能力大減。張雯解釋,一旦病毒失去媒介,就無法直接入侵細胞,逼迫病毒得改變感染途徑。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但如果要移做治療癌症,因為化療病人免疫力低於一般人,必須使用更安全的牛痘病毒,這也是為什麼一直想辦法降低牛痘毒性的原因。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黃文彥/台北報導】美國生化學家謝克曼因研究酵母蛋白在細胞傳遞及機制,與其他兩位學者共獲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國內中研院院士王寬表示,由於謝克曼等人的研究,可以讓醫界可以瞭解胰島素細胞是如何分泌胰島素、以及神經細胞如何與外界進行溝通,此舉對所有疾病的發生與治病機轉帶來深遠的影響,進而對癌症治療的標靶用藥也有啟發作用。美國籍的羅斯曼(James E. Rothman)與謝克曼(Randy Schekman),以及德國出生的居德霍夫(Thomas Sudhof),以研究細胞內的囊泡傳遞,獲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國內學者認為他們的基礎研究,對於解釋細胞訊息傳遞,功不可沒。國際情報公司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日前預測的獲獎名單,包含研究基因表現的英國學者柏德(Adrian Bird)以及細胞自體吞噬的美國學者凱來恩斯基(Daniel Klionsky),甚至還包含發明乳癌標靶藥物的美國學者史萊門(Dennis Slamon)。然而台北時間昨天傍晚5點30分,今年諾貝爾醫學獎,最後還是回到構成所有生物的基礎單位─細胞的基礎研究上。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雯表示,囊泡是細胞傳遞蛋白質的重要路徑,細胞也同時透過囊泡,與其他細胞傳遞訊息。細胞能夠生成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透過細胞內的胞器,包含內質網、高基氏體進行加工,然後再透過囊泡,慢慢傳遞到細胞表面。事實上,就連細胞外面的訊息,也是透過囊泡來傳遞。由於囊泡的作用,張雯表示,細胞產生的分子,例如生長激素,才可以透過囊泡傳遞到細胞內外其他地方,「這是細胞內最基礎運送貨物的方法。」「就像是公共汽車大眾運輸網一樣。」張雯形容,可以把囊泡想像成一台公車,而細胞內的各個胞器,就等於是公車站,蛋白質則是公車上的乘客;她說,公車抵達每站都要得停下來,細胞內就是利用這種運輸系統來傳遞貨物。然而,這只是細胞內最基礎的運送貨物方法,張雯表示,有些蛋白質不一定需要囊泡;她說,可以想像有些蛋白質可以搭飛機、坐火車,「但公共汽車是最基本的運輸網絡。」換句話說,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發現細胞如何在正確時間,把蛋白質送到正確地點的機制,解決細胞如何運送貨物的謎團。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詹建富、林思宇/台北報導】「今年的諾貝爾獎,其實是頒給基礎細胞生物學,也闡明的基礎科學的重要性。」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高閬仙表示,所有科學都要先了解基礎,才能解決生命相關問題。一九八○年代以前,人類早就從電子顯微鏡下發現細胞內的粒線體、高基氏體與內質網等胞器構造,卻不了解這些胞器如何互動,直到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羅斯曼(James E.Rothman)「打破」細胞後,人類才得以窺知細胞訊息傳遞的奧秘。高閬仙表示,羅斯曼最大的貢獻就是在實驗室中「打破」了細胞,將內質網等胞器分離出來,直接在試管中觀察囊泡的融合;羅斯曼八○年代開始的研究,隨後謝克曼(Randy W. Schekman)與居德霍夫(Thomas Sudhof),則在羅斯曼的基礎上解答細胞傳送功能之謎。曾和謝克曼在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寬,與謝克曼有深厚同窗之誼,今年八月還曾邀請謝克曼來台演講。事實上,由於三位學者發現細胞內蛋白質的傳送軌跡,可藉此瞭解疾病的發生與治療機轉,對於某些遺傳疾病的認識和開發癌症的標靶用藥,具有啟發作用。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就以謝克曼的酵母菌研究為例,謝克曼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的sec60基因肩負分子傳遞的重要任務,一旦蛋白質傳遞受到阻礙,就會出現疾病,例如類澱粉蛋白堆積造成阿茲海默症,就是其中一個例證。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因免疫細胞異常攻擊神經細胞,導致身體訊息傳遞發生困難,導致平衡感、肌肉運動、視覺都逐漸喪失正常功能;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發現,女性大腦中S1PR2蛋白質含量比男性多4倍,可能是女性患者比男性多主因,讓醫學界更進一步瞭解病發原因。 多發性硬化者患者通常不會一次病發引起重要傷害,而是反覆不斷發作,導致多處發生重大病變,研究學者透過20位死亡病患大腦與類似病症實驗老鼠,發現S1PR2蛋白質濃度高於常人,再利用動物實驗測試,確認S1PR2蛋白質滲透性非常強,能夠快速進入大腦和脊髓液中,導致免疫細胞異常攻擊。 研究學者羅賓教授認為,藉由這次實驗,第一次找出多發性硬化症與S1PR2蛋白質有關連,對此感到非常興奮,有助於將來繼續發展治療方法,但現在還不清楚為何女性有較多的S1PR2蛋白質;實驗中也另外發現,荷爾蒙似乎沒有顯著影響,未來必須要找出其他病發原因,才能更進一步開發出新治療方法。 英國多發性硬化症協會艾瑪醫生認為,過往的研究中,很少有研究找出女性病患多於男性的實質原因,大多都是針對遺傳與荷爾蒙分泌推測,但這次的實驗中似乎找出另一種關鍵因素,讓醫學界更加瞭解多發性硬化症原因,有助於未來發展新治療方式,避免患者快速喪失生理機能,失去寶貴生命。【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生活用品毒害
【聯合報╱鄭欣宜/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不少人為了維持身材,選擇方便清爽的輕食料理,超商更推出了琳琅滿目的輕食套餐。但輕食未必與低熱量、營養均衡畫上等號,以下提供幾點注意事項讓大家參考︰1.隱藏性熱量︰色彩繽紛清爽的沙拉及涼麵,若攝取不當小心掉入醬料隱藏的高油脂、高熱量陷阱。生菜沙拉中的沙拉醬、涼麵中的芝麻醬都屬油脂類,兩茶匙沙拉醬就有45大卡(相當於一匙沙拉油),一份生菜沙拉往往會攝取3份以上的油脂,一盒麻醬涼麵也有500至600大卡。建議可以無糖優格加上新鮮水果或油醋醬,取代沙拉醬、凱薩醬,麻醬涼麵可以和風醬、日式柴魚醬油,取代芝麻醬。2.營養素不均衡︰若只吃生菜沙拉或御飯糰為一餐,生菜沙拉只攝取到高纖維蔬菜及油脂,涼麵主要是澱粉類、油脂及少量蔬菜,御飯團則是澱粉類及少量蛋白質。建議均衡營養的輕食搭配茶葉蛋一個或關東煮豆腐一塊,加小分量涼麵一碗,或御飯糰一個加生菜沙拉一盤(選用低卡沙拉醬),飯後或下午點心可選用當季水果一份(約女性拳頭一個大小),補充維生素增加體力。3.選擇優質蛋白質,注意食品衛生安全︰輕食中的蛋白質大多是火腿、醃製鮪魚、肉鬆等低生物價蛋白質,營養價值較低、鈉含量也較高,建議可以百頁豆腐、水煮蛋、雞蛋豆腐等優質蛋白質來取代。氣候高溫潮濕,適合微生物生長,涼麵、生菜沙拉等食材食用前不需再加熱,食品衛生安全格外重要,建議選用信譽優良的廠商,食品有完整標示,冷藏食品溫度需低於7℃,這樣享用美食的同時,也能「食」在安全。‧商訊/手做料理最健康,熱量輕鬆掌控!
2014-09-23 新聞話題.生活用品毒害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如何挑選真蜂蜜?養蜂協會表示,市售假蜜占五到六成,大多充斥在一般市場和賣場,建議消費者購買蜂蜜要認明由農委會農糧署、農委會苗栗區農改場以及台灣養蜂協會共同核發的「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 真假蜜如何分辨?養蜂協會理事長吳朝生表示,蜂蜜與冷水混和搖一搖,真蜂蜜帶有蛋白質與胺基酸,因此搖晃後蜜水混濁,會產生又多又厚的泡泡、久久不散;但混和糖份的調和蜜相對泡沫較少。若是完全沒有蜂蜜的假蜜,搖晃後泡沫立刻消退,且蜜水清澈。另也可用60℃熱水沖泡,真蜂蜜泡熱水除了香甜味,還有淡酸味,假蜜混和熱水時,蜜香一下子就被蒸發,且喝起來只有甜味,沒有酸味。真蜜開瓶時會有獨特的花香,但假蜜就只有香精味道。 吳朝生說,由於真蜂蜜減產,因此市售真蜂蜜700公克售價500元以上,低於這一價格的蜂蜜恐怕不純。協會迄今已核發138萬1130張「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這些蜂蜜都經過品質和農藥殘留檢驗,保證是真蜂蜜。
2014-09-23 新聞話題.生活用品毒害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報導】燕窩、干貝等乾貨是很多人的最愛,尤其燕窩被不少女性視為養顏美容聖品。部分業者為提高賣相,常會添加許多人工添加物,長期食用恐不利健康。醫師表示,乾貨挑選應掌握「看、聞、摸」三原則,以減少有害物質下肚機會。燕窩/除燕子口水 還有昆蟲屍體家醫科醫師陳柏臣表示,多數民眾對燕窩的印象就是燕子口水製成,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胺基酸與碳水化合物等,主要目的是給小燕子食用。部分女性常吃燕窩補充膠原蛋白,希望皮膚水嫩Q彈;它也是一個很好的潤肺食材,具有化痰止咳、整腸健胃作用。通常燕子不會有這麼多的口水,因此燕窩的成份不只有口水而已,還有燕子咀嚼磨碎昆蟲所殘留的豐富蛋白質,甚至是未消化完的昆蟲屍體,燕窩若沒處理乾淨,民眾還會吃到昆蟲屍體。燕窩/經漂白 當心成過敏原其實燕窩所含蛋白質的分子結構較大,陳柏臣說,分子結構若從小到大依序為胺基酸、胜、蛋白質、膠原蛋白,亦即胺基酸的分子最小,最容易被身體吸收;其次是胜,它是由2到10個胺基酸所組成,串在一起變成分子較大的胜;如果串連得更多就成了蛋白質;蛋白質如果排列為3D立體結構,就是膠原蛋白。透過食用燕窩可將蛋白質、胺基酸等營養,轉換為人體所需要的膠原蛋白,皮膚保水看起來較年輕。不過,部分業者會使用漂白劑讓燕窩色澤均勻,加上燕窩的蛋白質含量高,但漂白劑與蛋白質皆是很大的過敏原之一。此外,腎臟病患攝取高蛋白飲食也需當心,以免吃出問題。干貝/難保存 最怕重金屬干貝也是熱賣乾貨之一,陳柏臣說,濕潤干貝不易保存,如果要保持乾燥,必須浸泡藥劑;之後得使用膨鬆劑,讓干貝恢復原形。但膨鬆劑常含有大量的鋁,加上海鮮本身又有一些重金屬,如此一來會增加重金屬中毒機率。▇ 專家教你挑真燕窩 條狀不規則好干貝 清香不嗆鼻如何挑選乾貨,同時兼顧美味與健康?陳柏臣建議,民眾不妨掌握「看、聞、摸」原則,以燕窩為例,因燕子吐出物為條狀,且牠在築巢也不會把每個洞都啄得很規則,因此最好挑選一條條不規則外形者;如果是一整片燕窩,就要注意是否經過人為加工處理。同時還要聞一聞是否帶有一些雞蛋味道,摸一摸有無彈性,確保買到高品質燕窩。干貝需外觀完整、無碎掉,最好有自然裂痕,並注意顏色是否有不均勻情形,以免吃下人工添加的漂白劑與防腐劑。若干貝有嗆鼻或太濃腥味,可能添加化學物質,聞起來需有清爽香氣、摸起來不黏膩,才是真正好品質干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