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醫二三事/挖開眼球探究竟
【聯合報/張耀懋/整理;諮詢/美國芝加哥伊利諾大學眼科博士、奧斯卡眼科院長張正忠、執業律師胡宗典】 2009年7月22日上午9時33分,在浙江安吉縣天荒坪的山頂,太陽整個被月亮遮去,大地頓時陷入一片黑暗,夜,再一次降臨了!見(2009-07-23/聯合報/S2版/日食全紀錄)真人實驗 觀察視覺暫留「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寫這段文字時,眼力還安否? 上周日全食,許多人長時間「張目對日」後,眼前就有一黑點,久久不消。這是「視覺暫留現象」。眼球構造像精密的相機,要看得見,須有光進入眼內,並將底片般的網膜感光而呈像,若陽光太強了,網膜中間黃斑部分就出現視覺暫留,就是視野中央一團黑,這時讓眼球休息一下,就好像被相機的閃光燈閃到後要休息一樣,大部分的人過會兒就恢復正常了。不過,也有人即使充完電還是無法恢復正常,真的把網膜燒壞了。到底看太陽多久、多強的光將網膜傷害到不可回復的程度呢?過去,醫界以猴子、老鼠、猩猩等做動物實驗,總有一層隔閡。1972年美國華裔眼科病理學教授曹安民(TSO, OM)領軍的研究,可就讓人真的「傻眼」了:他是用真人的眼睛做實驗。他找了6、7位志願實驗者直視太陽,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陽光直射傷眼 切片找問題直接把人抓到太陽底下真刀實彈的實驗已經夠嚇人,但是驚悚的還在後面。這些受試者一看完太陽,在設定的時間內就被帶進手術室裡:挖出眼球。不要懷疑,真的就是挖出眼球來觀察。先將眼球依看太陽時間長短分類,經由詳細的病理組織切片及觀察,實際觀察眼球網膜與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到底如何受傷害而凋亡。該研究於1974年發表在「眼科學的現代問題」(Modern problems in ophthalmology)上,由於是首度應用高科技直接觀察因強光照射受傷的眼球,因此結論彌足珍貴,也開啟日後對其他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研究的先河。80年代的美國,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實驗?原來這些受試者全都是惡性脈絡膜黑色素腫瘤患者。這種腫瘤難纏發生率不高,轉移後死亡率卻極高。在那個年代,幾無法醫治。且擔心腫瘤細胞從眼球擴散至其他器官組織,只好摘除整個眼球,杜絕腫瘤細胞擴散。即使今天,挖眼球也是治療此病的最後手段之一。病情較輕的,可以透過雷射、光動力等治療解決,它的放射治療也很特殊,由於靠近大腦放射治療是將很小一片放射性晶片,算好距離與輻射量後,直接縫在眼球旁。曹安民團隊的研究設計,就是巧妙地利用惡性脈絡膜黑色素腫瘤患者被診斷出來,到接受手術摘除的空檔作實驗。由於病患網膜中間黃斑部分並未受腫瘤影響,也與正常人有同等視力,因此日光損傷後的網膜病理組織切片極具參考價值。以當時的時空背景,取得患者同意,並無法律上的疑慮;日後美國法規對受試者的保護愈趨嚴密,其間也有許多新案例發生,包括1999年一名18歲男孩在賓州大學進行的人體試驗死亡等,使審核標準漸趨嚴格、成熟。原則上,受試者「告知後同意」,是人體試驗中的必要踐行程序。我國醫療法第79條也有類似規定,人體試驗的規範演進,待日後再細解。不過,這種「挖出眼球」直接觀察的實驗,至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唯一的人眼研究。過去不治之疾 現在有良方由於已開發國家中,中老年人失明原因排行榜,已由白內障、青光眼,轉變成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部病變。30多年來植基於此的相關研究成果累積,已將這種過去眼科醫師無法提供任何治療的嚴重眼疾,改變為可以針對不同病況,提供包括視網膜雷射治療、光動力治療、抗血管增生因子藥物標靶性等治療選擇,及各種包括維生素A、胡蘿蔔素、葉黃素及其他抗氧化劑的使用,強化視網膜黃斑部疾病預防及保護措施。【2009/07/2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