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切片檢查會使癌細胞擴散,真的嗎?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整理;諮詢/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鄭鴻鈞】 正解:罹患癌症後,體內的癌細胞就可能隨著血液及淋巴循環而四處走,不是因切片才導致癌症擴散,若擔心切片檢查會擴散,而拒絕進一步檢查,反會延誤病情。【2010/04/13 聯合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整理;諮詢/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鄭鴻鈞】 正解:罹患癌症後,體內的癌細胞就可能隨著血液及淋巴循環而四處走,不是因切片才導致癌症擴散,若擔心切片檢查會擴散,而拒絕進一步檢查,反會延誤病情。【2010/04/13 聯合報】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吳成文(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現為陽明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一般民眾談癌色變,主因在於目前似乎沒有絕對有效的治癒方式,因此,當人們發現罹患這類惡性腫瘤時,多數會認為自己得了絕症,不僅身心靈遭受衝擊,甚至對現代醫療產生懷疑,不願意積極進行治療。從上一世紀到現在,科學家在癌症的致病機制和治療藥物的研究上,已經有了深入的認識。正常細胞的生長與調控有著正常的程序,但是卻有一些細胞不受約制,不斷分裂,甚至侵襲正常細胞,或從血液轉移到遠端器官,這即是所謂的癌症。在本世紀初人類基因圖譜解碼之後,科學家進一步瞭解癌症是一個多基因的疾病,發病的因素多元繁複,不是所謂的遺傳性疾病。即令傳承自雙親部分致癌基因,卻未必會致病,只有單基因的疾病(例如血友病),才會因遺傳而致病。人的基因,在不同的氛圍下會有不同的表達,並有其理序。一般觀念認為人的基因終其一生不會改變,其實在人類成長過程中,如果長期攝取致癌食物,或暴露於環境的毒素或放射線等,均會造成基因變異。其他影響細胞內基因表達的因素,亦即所謂「基因外的調控」,也會促成癌症的形成,再加上人類自然老化,基因變異更容易發生,而這也是年長者罹癌率增高的原因。癌症早期發生時,因為病變的細胞數目少,免疫系統能夠發揮其殲滅能力,但當癌細胞逐漸增生,免疫系統難以消滅這群肆虐的敵軍時,遂開始發病。如果早期發現,治療方式不脫手術切除和放射線治療,根除的機會相當大,所以絕對不要延誤就醫。一旦癌症擴散開來,或轉移到遠端的器官,則需化學療法,亦即透過化學藥物來撲殺分裂細胞。但人體中也有其他正常的分裂細胞,例如頭髮、指甲、腸道表皮細胞、皮膚細胞等,化學藥物除了殺死癌細胞外,也可能損傷正常的分裂細胞。在這種考量之下,所用的藥物劑量往往無法消滅所有的癌細胞,癌細胞就有可能死灰復燃。現階段還有一種分子標靶療法,能夠有效地抑制重要的致癌基因,然而若基因再突變,或其他致癌基因持續增多,癌症還是有可能復發。遠離癌症有一個關鍵,就是不讓這些致癌基因發生累積性及過多的病變,增強自己的免疫力,避免癌細胞擴大,例如重視運動、調節飲食、維護自己與環境和諧的關係,學習排除憂傷的情緒等等。身體是自己的,平時維持健康預防疾病,有病痛之際更需積極因應,若無法手術根除,在態度上應正視它並接受它,當您學會與之共生而非對抗之際,一念之間,癌症不再有猙獰面貌,而您在心理上已經穩定地踏出堅實的一步。這當下,癌症雖然不是身體的朋友,但也不再是無法面對的敵人了。 【2010/03/19 聯合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記者林秀美/高雄報導】一名年約40歲的女台幹,3個月前不慎閃到腰,她忍痛返台檢查,赫然發現罹患3公分的乳癌,癌細胞並已轉移到淋巴及骨頭,已屬癌症末期。這名女台幹到大陸經商十多年,在北京事業有成,因對當地醫療水準不太放心,而長年未做全身健康檢查;「如果不是這一『閃』,恐怕不會發現健康早已出問題」。高雄榮總核子醫學科主任彭南靖提醒台商,定期做健康檢查。一名70歲老台商,年輕時曾是建中、台大橄欖球隊長,難免有運動傷害,5年前在大陸打高爾夫球時,舊疾復發,定期返台就醫。2個月前又因頸部腫漲,在當地被診斷為耳下淋巴腫瘤,嚇得提前返台,到高雄榮總做檢查,結果只是發炎,虛驚一場。「抗癌不如早期發現癌」,彭南靖說,PET(正子造影)檢查是目前所有影像檢查中,偵測腫瘤能力最準確,可揪出0.5公分的癌細胞,尤其對肺癌、乳癌、淋巴癌及大腸直腸癌等癌症,診斷準確率超過90%。女台幹經PET檢查證實癌細胞轉移,目前在台接受治療中。彭南靖建議,50歲以上成人或40歲以上有癌症家族史的民眾,建議每隔1至2年做一次PET套組健康檢查。
2014-09-23 癌症防治.癌友加油站
【聯合報╱記者沈旭凱/中和報導】基督教牧師羅順定抗癌17年,原本以為痊癒,但今年卻第3度復發,連醫護人員都感到挫折,羅卻反而堅強地帶著醫護人員一起禱告,共同走過人生幽谷。羅面對癌症威脅,無懼地與女兒約定要堅強活下去,醫療團隊稱他是生命勇士,最近要安排羅再進行治療。17年前,牧師羅順定在家莫名跌倒,左腿感劇痛,醫院診斷出左腿長出俗稱惡性肉瘤的惡性纖維組織瘤,從此他展開與癌症長期抗戰。羅順定為了達成傳教使命,常拖著疲憊、腫痛的身體維持生活步調,痛得厲害時,他還得打了嗎啡類止痛藥,才能上台講道。羅牧師說,17年前發現自己罹癌,擔心來日不多,曾含淚對國小一年級的小女兒進行生命教育,且大女兒當年要出國深造,掛念不下,父女約定他要堅強活下去,因此他憑著永不放棄的信念與病魔搏鬥。 經過2年治療,羅順定一度以為痊癒了,但病魔仍不放過他,導致第一次復發,他憑著堅強意志力接受1年治療,才脫離險境。經過約10年的平靜生活後,96年8月羅順定在定期回診時,醫師又發現他的左側鼠膝部有癌細胞,幸好當時最新的電腦刀問世,讓羅的生命得以延續,但今年元月,羅牧師癌症又第3次復發。署立雙和醫院副院長賴允亮說,他治療羅牧師已10餘年,但羅的病症接連復發,讓醫療團隊受到挫折,反而是羅牧師安慰他們,並帶著他們禱告,共同走過人生的幽谷。賴允亮表示,如今這位生命勇士又遇到挑戰了,恰巧雙和醫院最近引進最新型的螺旋刀放射治療儀器(TOMO),能避免傷及正常組織下,集中能量殺死腫瘤,目前已安排羅牧師用這套儀器治療。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記者邱瑞杰/汐止報導】國泰醫院設在汐止院區的腫瘤治療中心昨天舉行開幕儀式,因罹患黏液表皮樣癌摘除右眼的李姓男子現身說法,鼓勵病友樂觀抗癌,並與醫師合作完成療程,戰勝癌症。國泰腫瘤治療中心主任吳錦榕說,國泰醫院今年初斥資1億5千萬元引進新型影像導航螺旋刀,大幅提高放射治療的對位精準度,治療時可減少正常組織也受損害。62歲李姓男子5月間檢查發現黏液表皮樣癌又侵犯三叉神經,6月1日起接受新型影像導航螺旋放射治療,大大提高癌細胞組織的清除效率。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很多癌症患者無法藉由治療殲滅腫瘤,如果能帶癌生存,使之慢性化,大幅提升存活時間與生活品質。中華中醫藥實證醫學會理事長顧明津於二○一○國際腫瘤醫學論壇發表分析指出,減少因撲殺癌細胞而犧牲正常細胞,讓患者「帶癌生存」,使癌症慢性化成為重要課題。顧明津表示,目前所謂「帶癌生存」的目標強調即使腫瘤依然存在,仍要努力延長生存期,同時提高生存品質,從內部調節人體的免疫平衡,減少因撲殺癌細胞而犧牲正常細胞,讓二者在人體內「和平共處」。現代醫學治癌主要模式不外乎外科手術、化學療法、放射療法,且持續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這類治療方式,不一定能殲滅癌症。顧明津強調,醫界已在思考如何經由阻礙或延緩癌症的進展以實現對該病的長期控制,使癌症不要太快惡化,讓患者及其家屬把治癒的目的轉換為儘量延長壽命和改善生活品質,甚至將抗癌的最終目標視為一種慢性疾病來治療。癌症的全球新增病例數,二○○○年約一千萬例,顧明津指出,到了二○二○年可能上升至一千五百萬例。在亞太地區,二○○二年就有三百五十萬個癌症病例。截至目前,癌症已連續二十八年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死亡人數為三萬九千多人占近三成,推估每十三分十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出現舌頭顏色紅,但舌苔少,潤澤不佳,有裂紋時,患者的黏膜常有乾燥的問題。中醫師顏聰明強調,上述症狀也常伴隨脈偏細數無力者,通常屬於虛熱的情形;治療常用生地、何首烏、當歸、沙參,麥冬、丹皮,白芍等藥搭配為主。具體用藥則需由醫師診斷後決定。舌診是中醫望診中的重要項目,醫師指出,透過舌診在診斷病情時,主要觀察舌的神、色、形、態。診間環境自然也是決定診斷客觀性的因素之一。中醫將舌頭的色與澤分開,顏色主要區分青、紅、黃等此外也看鮮明、潤燥、明暗。舌苔性狀、苔之結構、舌體厚薄、舌面積在歷代傳統醫學家的著作中均有相對應之心得與研究。中醫也常觀察舌的胖瘦,是否有膩苔、裂紋、剝苔、腐苔等來了解病患的病情。現代有不少研究持續了解舌象與疾病的關聯,如大陸研究顯示,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的舌象,以苔膩、舌紅為主,恢復期舌苔仍白膩或白厚膩,則有復發可能,或發展成慢性肝炎。肝炎病人的舌質,如由淡紅轉為紅絳或青紫,出現紫斑等,則顯示有早期肝硬化的可能。早期肺癌舌象變化不明顯,中醫師黃碧松指出,中晚期呼吸困難時,舌質較常見紫暗或伴有瘀點、瘀斑,顯示氣血瘀滯。中醫師黃碧松指出,肺癌患者出現痰濕內盛的表現時,舌苔會有厚膩的狀況;肺陰耗傷時則出現花剝苔的狀況。中醫認為癌症是一種異常積聚,對許多患者來說,若能結合中、西醫療法,讓癌症不轉移、擴大,即代表治療有一定的助益。中醫可能採取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補益氣血等方法來輔助控制癌症。而癌症的主要特徵是復發、轉移;就是復發,轉移的特性才對人體構成嚴重的威脅,使身體逐漸死亡。治療癌症不是一味的追求癌細胞消失,更重要是控制癌細胞;不要再進一步的復發,轉移。中醫師提到,有些癌症患者死因不單純因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殺傷性治療導致。中醫認為癌症就是積聚,深伏於五臟六腑之內,故在醫療上須全方位考量對症下藥,才能抑制癌細胞生長,達到扶正去邪的目標。中醫認為,癌症不單純是某器官的局部病變,而與五臟六腑相互都有關係,屬於全身性疾病。結合中、西醫輔助醫療,調節身體免疫功能,改變癌細胞之環境,使癌細胞失去生存空間,而從原發病灶逐漸萎縮。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記者邵心杰/台南報導】癌症患者化療時,抗藥性困擾可望解決。成功大學醫學中心口腔醫學研究所長謝達斌領軍研究團隊,開發全球首創的「人造標靶性光激發奈米剪技術(ATLANS)」,利用光子結合「奈米剪刀」進行精密基因外科手術,在培養的癌細胞中,可以關閉抗藥基因,以降低抗藥性;現在已進行到前臨床實驗階段,經培養的癌細胞用在白老鼠動物實驗,已成功地對3種抗藥基因發揮成效。長久以來這項研究成果9月份已在生醫材料領域排名第一的國際知名期刊「生物材料」發表,並著手專利。ATLANS是利用奈米粒子上的特殊寡核酸作導向裝置,以找到特定的基因對象,同時精準執行基因切割的化學結構,不能到處亂切,切割過程彷如分子層次的剪刀,因而稱為「奈米剪刀」。團隊亦研發出「基因橡皮擦」光學系統,其功能就像把寫錯的文字擦掉,利用ATLANS的技術進入細胞裡找到標靶基因,再以光動力切割分子在預設基因密碼位置切割雙股DNA。他強調,目前「基因橡皮擦」系統為藍光波段,未來將發展第二代對人體的穿透度更好的近紅外波,以利深部組織進行基因剪輯。成大臨床試驗中心主任蘇五洲表示,癌症都是基因產生變化而來,ATLANS應用在癌症治療上,將先以晚期患者為主,未來是否能在早期就進入人體內改造錯誤基因,還需要更多努力。謝達斌是成大奈米國家型學研計畫團隊總主持人,成員包括蘇五洲醫師、成大化學系教授葉晨聖、成大電資學院長曾永華、清大化學系教授胡紀如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張俊彥所長等。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Upaper╱記者林進修】台灣將邁向癌症個人化預防醫學時代。台北醫學大學昨天成立亞洲第一個生醫質譜影像研究中心,透過飛行式二次離子質譜儀,可輕易找出比嬰兒頭髮還細的癌症病灶,及早治療,不讓癌細胞有到處肆虐的機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兼癌症中心主任邱仲峰樂觀認為,有了這套亞洲首見的飛行式二次離子質譜儀,任何經內視鏡或外科手術取下的組織檢體,不管癌細胞再小或藏得再隱密,都將一一現形。飛行式二次離子質譜儀原理和「打水漂」類似,用碳六十及鉍金簇原子團這兩種離子當工具,當這些離子以不同入角度射入組織時,會「剷」起不同厚度的組織。目前全球只有美國哈佛大學、賓州大學及台北醫學大學擁有這套先進設備。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肩頸酸痠痛或膝關節腫痛,千萬別輕忽。醫師說,骨肉癌症狀不明顯,膝關節或肩關節腫痛症狀,易跟生長痛或肌鍵炎混淆,一旦推拿、按摩,恐導致癌細胞擴散至肺部,轉移及復發機率大增。台北榮總分析三百多名骨肉瘤患者,五成二曾接受推拿,相較沒做推拿等療法的人,五年存活率是百分之五十八比百分之九十二,前者預後也較差。北榮骨科部主任陳威明說,骨肉癌患者接受局部推拿,癌細胞可能血液擴散至肺部,增加日後肺部轉移、局部腫瘤復發及骨轉移機率。廿六歲的勝茂說,「某天醒來突然脖子完全無法轉動,以為是落枕」,求助中醫針灸,還做復健,都未改善,直到台北榮總就診,才發現罹患骨肉瘤。十九歲的信謙,四年多前發現走路輕微跛腳,X光、切片證實罹患骨肉瘤。陳威明表示,骨肉癌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原因仍不明。國內每年約五、六十人罹病,但因症狀不明顯,患者易跟生長痛或運動傷害導致的肌腱炎弄混。他提醒,若發現膝蓋或肩膀關節持續腫痛,摸起來有硬塊,且夜間常被痛醒,需儘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元氣周報/摘自寶瓶出版《從來不放棄》】 做任何治療,最好都以病人的生活品質為考量。以肺癌為例,假設有兩種藥物治療方法,這兩種治療方式內涵卻大不相同。使用A種藥物,病人存活的時間有36個月,而B藥只能存活12個月。雖然兩種治療方式對病人而言,長期存活率都差不多。但如果有一組藥能讓病患在前18個月都沒有症狀產生,而另一組卻只有前個月沒事,剩下的十幾個月都有症狀產生。哪一種比較好?當然是第一組,因為病人生活品質佳,活得也較有尊嚴。舉例來說,就像骨頭轉移的病人,無論醫師怎樣治療,如果癌細胞沒辦法完全控制,那病人兩年後依然會死。但是不同的治療方式,卻能讓病人在最後兩年裡活得截然不同。一位病患在接受治療後,即使身上仍帶著腫瘤細胞,他依舊可以上班、可以出國,保有好的生活品質,因為骨頭轉移並不容易致命。但是,另一位不願接受治療的病患,可能在這兩年間就出現了病理性骨折,最後只能躺在床上一直到離開。試問,這兩種生命的價值有什麼差別呢?倘若是你,會怎麼選擇?所以癌症治療的結果該用什麼去評估?其實在於評量的角度,而不是在於花費多少錢,也不完全以治癒率或存活率有多高來計算,應該以病人「存活時間的生活品質」作為標準。※延伸閱讀》‧從來不放棄/我們真的了解癌症嗎?‧從來不放棄/醫師不只是延長病人生命而已‧從來不放棄/癌症病患 快樂上班不是夢‧從來不放棄/給病人一個「再試試看」的機會‧從來不放棄/癌症奇蹟 有時無法預料‧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積極、永不輕言放棄‧從來不放棄/癌症治療 不要輕信偏方‧從來不放棄/年事已高 禁得起癌症治療嗎?‧從來不放棄/面對癌症 你什麼都不知道嗎?‧從來不放棄/拚存活率?生活品質擺第一【更多精采內容,請見UDN健康醫藥】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報╱本報訊】化學治療就是使用化學藥物治療癌症。癌細胞的特性是生長不受控制,化學藥物作用於細胞染色體上,主要攻擊人體內不斷成長的細胞,以抑制或殺死癌細胞。化療時通常同時使用數種藥物,希望由不同機制來殺死癌細胞,提高效果。化療除了可治療全身性癌症,也可輔助癌症手術或放射治療,提高治癒率;也可用在手術前,減少手術所要切除的範圍。生長快速的細胞是人體最容易受到化療藥物損傷的部位,如血球、頭髮或黏膜。所以,掉髮、腹瀉與白血球下降、口腔黏膜破皮是化療最見的副作用,人體抵抗力也常因此減弱。
2014-09-23 癌症防治.飲食抗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防癌可從食療著手。中醫師許瑞香表示,中醫認為藥食同源,許多日常使用的食材也是中藥裡的防癌食品。生活中常見的中藥如人參可使人身體功能協調,增加抗病力;川七減輕化療產生的疼痛。可在醫師辨證、指導下,適當選擇作為調養。中醫師許瑞香表示,防癌養生常見的中藥,包括如有「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在美國藥學研究指出,人參所含的人參皂甘,可抗衰老。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具有降低血脂,抑制脂肪吸收,並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也有學者專家認為,人參所含的有機鍺,可幫助身體的淋巴細胞功能加強,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達到防癌功效。此外,人參可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使人身體功能協調,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另外,許醫師表示,還有「川七」,性味甘微苦,可止血散瘀,消腫定痛。也是臨床常用的抗癌藥物。對心血管系統、人體代謝及神經系統方面都有助益。可提高心肌供氧量,增強免疫功能,消腫瘤,殺死癌細胞,並可減輕化療產生的疼痛。尤其對於肺腺癌、胃腺癌、子宮頸癌,及纖維肉瘤等癌細胞等殺傷力最佳。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現代人飲食、作息不正常,易暴露在具傷害性的因子下造成癌症。中醫師許瑞香在一場養生講座中表示,許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都被發現跟癌細胞的活化有關。如抽菸、飲酒、工作壓力、生活作息不正常。此外,精緻化飲食習慣,高油高鹽,重口味的食品,這些不自然的飲食都有可能會增罹患癌症的機率。中醫師許瑞香表示,中醫經常強調飲食、食療與健康的關係。癌症的形成通常不只是因為單一種致癌因子所致,而是許多個因子同時作用所引發的結果。通常致癌的各種原因是環環相扣的。而許多擁有癌症家族病史的人,也並不一定會得到癌症,這些人可能在飲食和環境上的調控,有助於遠離癌症。醫師指出,一些食物也被發現,與導致癌細胞有所關聯。如口腔癌與鼻咽癌,可能因長期飲用過燙的熱飲、酒精、檳榔所致。還有食道癌,可能與酒精、缺乏穀類的飲食、不當的食物保存如煙燻、煙漬、曬乾品等有關。以及酒精、高熱量及高脂肪飲食,可能造成結腸直腸癌。而高量的鹽、加工精緻的澱粉、燒烤的肉,以及動物油脂攝取過多等,可能造成胃癌等。癌細胞具有侵襲鄰近組織及轉移到其他器官的能力。中醫師許瑞香在一場講座中表示,癌症也就是細胞過度增長分化成癌細胞,不斷生長的癌細胞形成惡性腫塊,迫害人體的正常組織。所以癌是「惡性贅瘤」的通稱。一些癌症常見的訊號,應在平時就加以注意。中醫師許瑞香表示,發生在人體各個器官部位的惡性腫瘤會形成無作用的腫塊,並且壓迫和摧毀所在的器官的功能。如:在肺中的癌細胞會使肺的功能退化,甚至最後完全喪失;陰道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過多,應檢查是否為子宮頸癌;定期檢查是否乳房發生腫瘤、硬塊或異樣,防範乳癌。還有,皮膚潰瘍很久不癒,痣的大小和顏色起變化,可能為皮膚癌。以及不明原因排出黑便而且還帶血,則應小心是否為腸癌。還有,耳下頸側淋巴腺逐漸腫大,且無痛熱感,應檢查是否為鼻咽癌。而久咳不癒,痰中有血絲或血塊,則要小心可能為肺癌引起。有相關症狀且長期不癒,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症,但應盡快去找醫生詳細檢查,平時也要定期做身體檢查,了解身體狀況。許瑞香表示,癌症是可以預防的,最基本的就是要改變飲食習慣。烹調少用油炸,均衡攝取蔬菜、水果。並努力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建議烹調食物少用油炸的方式,一天當中最好是至少三份蔬菜、兩份水果,多補充低脂、高鐵、高鈣飲食,不吃刺激性飲食,少吃含防腐劑食物。平時可攝取一些養生食品,長期攝取正確食物。醫師強調,讓身體能量攝取與消耗保持平衡,就能增強身體免疫力,這也是中醫所強調的讓體內達到免疫平衡,即中醫的「陰陽平衡」養生觀念。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抗癌新知.認識癌症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癌症惡化時,癌細胞總是處於缺氧狀態,原本以為癌細胞在惡劣環境下會凋亡,沒想到反而刺激癌細胞快速生長,患者病況更惡化。中研院研究團隊成功找到癌細胞中的「KL HL20」蛋白,破解癌細胞缺氧卻不斷增生原因,讓癌症治療往前邁進一大步。研究刊登在「癌症細胞」(Cancer Cell)醫學期刊上。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陳瑞華表示,此研究等於找到另外一個治療癌症的「標靶」,若能阻斷「KLHL20」蛋白作用,將可有效遏阻癌細胞生長。研究團隊初期在前列腺癌組織發現此反應,若進一步研究並阻斷癌細胞生成機轉,未來可運用在其他固態癌症治療上。陳瑞華以「越挫越勇」來形容癌細胞增生。當腫瘤不斷長大時,癌細胞會缺氧,這時癌細胞會藉由「HIF-1」因子發生作用,讓癌細胞更強壯、長更多,並轉移到其他健康組織上繼續侵襲,幫助癌細胞躲過化療和放射治療。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缺氧時會產生「HIF-1」蛋白質,「HIF-1」會誘導「KLHL20」蛋白作用,並抑制「PML」抑癌蛋白作用,讓癌細胞不斷生成,在缺氧的情況下腫瘤反而越長越多。癌細胞如同怪獸,為了獲得氧氣拼命增生血管讓腫瘤越來越大,養分吸收光後缺氧,再侵襲其他健康部位獲得氧氣,不斷缺氧、吸收、增生、再缺氧,週而復始加速腫瘤惡化,讓罹癌病人越來越嚴重。
2014-09-23 癌症.飲食與癌症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報導】癌友飲食有什麼重點與禁忌呢?營養師建議,癌友抗癌需要體力補充,遵循高熱量、高蛋白質、好消化,再依照不同體質進行纖維、礦物質的補充,簡單健康就是重點。餓死癌細胞 不可能的任務曾有癌友進行節食,連續幾周不吃東西、只喝水,認為這樣子可餓死癌細胞,但是癌細胞沒減少,體力卻愈來愈差。屏東寶建醫院營養師林佳璇說,不吃東西做為「餓死癌細胞」的方法,是很不正確的飲食迷思。增加體能四要事實上,癌友抗病是長期抗戰,需要體力對抗癌細胞,飲食更要以高熱量、高蛋白質,增進自己體力。1.高熱量林佳璇說,癌友最重要的飲食觀念就是要「吃得下」,因為營養對癌友來說相當重要,治療期間,可選擇高熱量食物如:冰淇淋、布丁、巧克力,或者是市售營養配方,也是一種攝取熱量與營養的方式。2.高蛋白除了熱量的攝取之外,癌友飲食也要注意提高蛋白質的比率。林佳璇說,若因治療而出現口腔黏膜破損,可選擇容易吞嚥的食物,如:雞蛋、豆腐、魚肉、牛奶、奶酪、蒸蛋。3.易吞嚥林佳璇提醒,從事放射性治療的癌友可能會有味覺變化、口腔黏膜破損、口腔乾燥等問題,這時應避免太冷、太熱、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可食用稀飯,食物用果汁機打碎、蔬菜盡量煮爛、或勾芡幫助吞嚥。苦瓜等味道較重的食物,癌友也可能無法適應,以少量多餐為主,也需要注意水分的補充。4.視病況補充有些癌友可能會出現腹瀉或便秘的狀況,有腹瀉情形的癌友,因身體電解質流失,可以飲用蔬菜湯、果汁,避免攝取高纖維的食物,也避免太油,這時不建議喝牛奶、乳製品,可減輕腹瀉狀況。反之,若有便秘情形,則多攝取纖維質,或進行輕微運動或者腹部按摩。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內容摘自《萬病之王》,作者Siddhartha Mukherjee/譯者莊安祺,時報出版】 在所有的臨床檢驗當中,癌症篩檢是最棘手的一種──不但出名地難做,而且也出名地容易出錯。要瞭解為什麼會這麼困難,不妨想想癌症篩檢由實驗到診所的漫長過程。假設實驗室發明了新的測驗,要診測某種尚無症狀的初期癌症,比如要檢測癌細胞分泌某種蛋白質至血漿中的濃度。這項測試第一個挑戰就是:它在真實世界中的表現。流行病學者認為篩檢測驗往往不免兩大執行誤差,第一個是診斷過度──也就是個人在測試中得出陽性結果,但卻並沒有罹患癌症,這種人稱為「偽陽性」。得到「偽陽性」結果的人往往陷入癌症的污名,經歷焦慮和恐怖(以及想要有所作為的欲望)的熟悉循環,加速更進一步的測試和侵入性的治療。和診斷過度相對的是診斷不足──病人真的罹患癌症,卻沒有被測驗出來(流行病學的術語是「偽陰性」)。診斷不足讓病人誤以為自己沒有病,一旦這些人未被篩檢但到最後症狀顯現出來,他們就會經歷另一種懲罰的循環:絕望、震驚和背叛。問題是診斷過度和診斷不足往往是一體的兩面,永遠居於蹺蹺板的兩端。努力避免診斷過度的篩檢方法,即縮小病人被列為陽性的尺度,往往就會付出診斷不足的代價,因為他們會錯失位於陰陽兩界之間灰色地帶的病人。我們可以舉例說明這樣的取捨權衡。假設蜘蛛要織出完美的網來捕捉空中的蒼蠅,但牠發現如果增加網的密度,當然可以增加捉到蒼蠅的機會(真陽性),但也會增加捉到空氣中懸浮的垃圾和碎屑的機會(偽陽性)。如果把網織得比較不密,就會降低捕捉真獵物的機會,但只要能捉到任何東西,就有極大的可能會是蒼蠅。對癌症而言,診斷過度和不足都會付出昂貴的代價,而要找到精準的平衡又往往不可能。我們希望每一個癌症測驗都能有完美的準確度,但篩檢的技術並不完美。因此篩檢測驗往往因為無法跨過初步的障礙而失敗──診斷過度與不足的機率高到難以接受的地步。不過,假設我們的新測驗撐過了這關鍵的瓶頸,可以接受診斷過度與不足,而我們也在一群熱心的志願者身上推出測試。又假設這測試才開始,醫師馬上就發現早期、看來良性的前惡性病變,和之前所見迅速成長的侵襲性腫瘤大不相同,那麼這測驗是否算作成功?答案是否;光是察覺小腫瘤還不夠。癌症展現各種行為,有些腫瘤天生是良性的,不可能達到全惡性的狀態;而有些腫瘤卻天生惡性,在症狀出現之前早期治療也可能對病人癒後沒有任何差別。考量到這些癌症的異質性,如果篩檢要算作有效,必須要再深入一點,要能夠增加存活率。現在假設我們設計了一個篩檢測驗,以瞭解我們的篩檢是否真能增加存活率。我們請一對比鄰而居的同卵雙胞胎,姑且稱為「希望」和「謹慎」,來做這個測驗。「希望」同意接受測驗,而「謹慎」疑心會有診斷過度與不足的問題,拒絕接受篩檢。其實「希望」和「謹慎」都不知道,她們倆在同一時間(一九九○年)已經生了相同的癌症。「希望」的腫瘤在一九九五年經篩檢查出,經過手術和化療,多活了五年,接著腫瘤復發,在罹癌之後十年的二○○○年去世。相較之下,「謹慎」則在一九九九年發現乳房有腫塊才查出癌症,她也作了治療,有一點效果,接著腫瘤復發,在二○○○年和希望同時死亡。在兩人的聯合喪禮上,悼唁的親友依序來到兩個相同的棺木前,這時「希望」和「謹慎」的醫師起了爭執,「希望」的醫師說,她有五年的存活期:她的癌症是一九九五年發現,而她在二○○○年去世。「謹慎」的醫師則認為她只有一年的存活期:「謹慎」的腫瘤是一九九九年發現,而她在二○○○年去世。然而雙方的說法都不對:這對雙胞胎在同一時間因同一種腫瘤而死亡。對這個名為「前導期偏差」(lead-time bias)的矛盾問題,解決答案其實很簡單:用存活率作為篩檢測驗的決定點有其瑕疵,因為早期的偵察把診斷的時間向前推。「希望」和「謹慎」的腫瘤其實有同樣的生理行為,只是因為醫師較早察知「希望」的腫瘤,因此以為她活得較久,篩檢方法有效,但這其實是錯誤的。 於是我們的測驗必須越過另一個障礙:它必須要降低死亡率,而不是存活率。評斷「希望」的測試是否真的有利,唯一合適的方法就是問,不論「希望」診斷出的時間,她是否活得比較久。假設她活到二○一○年(比「謹慎」多活十年),我們就能光明正大地認定她的篩檢測試有用。由於兩人在同一時刻死亡,因此我們發現篩檢並沒有任何好處。因此篩檢測驗的成功之路異常地漫長而狹窄,必須避免篩檢過度或不足的陷阱,必須超越以早期察覺作為目的本身的誘惑,同時還必須駛過偏見和選擇的狹隘水道。「存活率」這個說法既簡單又具誘惑力,卻不能作為自己的終點。而每一步都必須要有充分的隨機選擇更是關鍵。只有能滿足這一切標準的測驗──在真正隨機的背景中有可接受的過度和不足診斷率,證明降低死亡率的好處,才能算做成功。而這樣太過於著重成功率,罕有測驗能強到足以承受這樣的審查,真正證明它對癌症的好處。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內容摘自《萬病之王》,作者Siddhartha Mukherjee/譯者莊安祺,時報出版】因此,三千多年來,醫界早就知道有這種疾病,而三千多年來,人類也一直在敲醫學界的大門,要求一個「藥方」。 ──《財星雜誌》,一九三七年三月現在輪到癌症成為不請自來的疾病。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我們總以為癌症是「現代」疾病,因為它所用的隱喻非常現代。這是一種過度生產,猛烈成長的疾病──無法停止的成長,落入無法控制深淵的成長。現代生物學鼓勵我們把細胞想像成分子機器,癌細胞則是無法克制它最先的命令(成長),因此變形為無法摧毀、自力推進的自動裝置。一如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振振有辭所說的,把癌症想像成二十世紀典型折磨的觀念,教人想起曾經象徵另一世代的另一種疾病:十九世紀的肺結核。桑塔格直言不諱地指出:兩種病都同樣地「淫穢猥褻(obscene)──按照這字的原意:不吉利、令人憎惡、使人反感」。兩種病都會消耗體力,都延長病人與死亡的接觸時間,在這兩種疾病中;瀕死比死亡本身更明確。儘管即使兩者如此相近,但肺結核畢竟是屬於另一個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浪漫主義把肺結核提升到病理的極致:發燒、毫不留情、難以呼吸和妄想。這是詩人的病,濟慈(John Keats)在羅馬那間能俯視著名景點西班牙台階(Spanish Steps)的斗室中,默默地邁向死亡。或者拜倫(George G. Byron),這位不可自拔的浪漫詩人,夢想因此病而死,好讓他的情婦心疼。梭羅(Henry D. Thoreau)在一八五二年如此寫道,「死亡和疾病往往是美麗的,像……肺結核忙碌的紅光。」在湯瑪斯.曼(Thomas Mann)的《魔山》(The Magic Mountain)中,這「忙碌的紅光」在受害者的身上釋出了激動不安的創造力,顯示了一種淨化、啟發、宣洩的力量,同樣充滿了那個世代的精華。相較之下,癌症則充斥著更現代的形象。癌症細胞是不顧一切的個人主義者,「不論以哪一種意義來看,都是不服從的個體。」外科醫師兼作家許爾文.努蘭(Sherwin Nuland)曾這麼說。metastasis(轉移)這個用來形容癌症由一處蔓延至另一處的英文字,是meta(變化)和stasis(停滯)的奇特組合,在拉丁文是「超越靜止」的意思,是不固定、不穩定的狀態,掌握了現代生活的不穩定。如果肺結核是因為在病理上掏空臟器(肺結核桿菌會耗蝕肺部,逐漸使肺部空虛)而發生,那麼癌症就是以太多細胞填滿身體,使我們窒息,正是肺結核的相反,是過多的變態。癌症是擴張主義者的疾病,它侵入組織,在敵意的領域中攻城掠地,在一個器官裡尋覓庇護所,然後再移民到其他器官。它拚命地求生存,充滿創意、積極進取,建立它的地盤,精明而謹慎,而且有時也自衛防禦,彷彿教我們如何生存似的。面對癌症就像面對一種平行物種(parallel species)一樣,它甚至可能比我們更能適應生存。癌症是孤注一擲、充滿惡意的現代生魂;這種形象如此驚心動魄,因為它有部分是真的。癌細胞是正常細胞的驚人變態。癌是成功的入侵者和殖民者,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利用了使我們成為成功物種或生物的同樣特性。就像所有正常的細胞一樣,癌細胞也仰賴最根本最基礎定義的成長:細胞由一變為二的分裂。在正常組織裡,這種過程是經細心規範,由特定的信號刺激成長,再由其他信號終止。但在癌症,無節制的成長滋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細胞。生物學者用clone(純株)一詞來形容共享共同遺傳祖先的細胞。現在我們明白癌症正是一種同源細胞的疾病(clonal disorder),幾乎每一種已知的癌症都是源自共同的先祖細胞,這個細胞獲得了無限細胞分裂和生存的能力,造成了無限的子孫數目──這就是維蕭所指的「一切細胞來源於細胞」,無止境地一再重覆。但癌並非單只是同源細胞的疾病而已,而是一種同源的發展疾病。如果光是生長而沒有發展,癌細胞不會充滿強大的侵略、生存和轉移的力量。每一代的癌細胞都創造一小部分和母細胞有不同遺傳的細胞,當化療藥物或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時,變種的複製品就可抗拒這樣的攻擊,最適合的癌細胞獲得生存。這種變種、選擇和過度成長的不斷循環,就會造出越來越適應存活和生長的細胞。在有些情況下,這些變種會加速獲取其他變種,而這種遺傳的不穩定性,就像全然的瘋狂一樣,只會提供更多的誘因生成變種的複製。癌症就這樣利用演化的基本邏輯,和其他疾病不同。如果我們人類這個物種是達爾文天擇說最終極的產物,那麼隱伏在我們體內這種難以想像的疾病,也同樣是最終極的疾病。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中研院明年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未來可能擴大使用在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癌症連續30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其中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第四名,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線、化療、標靶藥物和抗體使用,但非初期的癌症很難根治,疫苗也始終沒有成功。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發癌症疫苗有新突破,估計對九成乳癌患者有療效,未來還有可能擴大使用在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中研院上午發表這項重大研發成果,預估明年開始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最快五年內就能製造出疫苗。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多年來進行癌症細胞與幹細胞表面多醣抗原物質研究,已經發現一些特殊的醣分子,這次在六醣體分子Globo H上連接「白喉類毒素蛋白質DT 」,並添加適當佐劑,已經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以毒殺癌細胞。由於有高達9成的乳癌患者,癌細胞中都含有這樣的醣分子,換言之如果疫苗成功,將對九成的乳癌患者有功效。這是中研院研發的第二代的疫苗,第一代疫苗是以六醣體分子Globo H連接上KLH蛋白質,目前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主要用於「治療」末期的乳癌病患,最近就會公布疫苗上市時間。這次新突破的是添加「白喉類毒素蛋白質DT」的第二代疫苗,與癌細胞接觸後,可以逐漸的毒殺癌細胞,產生治療效果,而且目前沒發現任何的副作用,對人體的衝擊降到最低。疫苗不是用在預防,可作用在癌細胞中特殊醣分子,殺死癌細胞。負責研究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指出,這種疫苗不是用在預防,而是針對乳癌患者癌細胞中的幾種特殊醣分子,具有治療效果。他解釋,只要癌細胞中有疫苗可以針對的醣分子,就能產生作用殺死癌細胞;但若癌細胞中沒有這些醣分子,疫苗就不能產生功效。目前的研究發現,乳癌患者中約九成都有類似的醣分子。未來疫苗研發成功上市後,除了可用在乳癌,對癌細胞中有類似醣分子的肺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與攝護腺癌可能都有療效。研究團隊將持續針對其他的癌症進行研究,造福更多癌症病患。
2014-09-23 癌症防治.飲食抗癌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藝人徐風日前因癌症過世,生前瘦到只剩40公斤,讓人不捨,營養師分析,癌症患者消瘦的原因包括肌肉萎縮、化療、食欲差等,更怕患者存有迷思,怕吃太好「養大」癌細胞,還有人認為竹筍等「發物」會刺激癌細胞生長,海鮮、鴨肉「太毒」不能吃,或只大量吃蔬菜,結果卻因為高纖飲食帶來的飽足感,反而吃不下蛋白質。台中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劉博仁表示,晚期癌症患者因癌細胞分泌大量激素,蛋白質消耗快,導致肌肉萎縮。還有人因為化療、放療影響吞嚥功能或造成噁心、食欲不好,還有人因煩惱病情吃不下而暴瘦。癌症已連續30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劉博仁提醒,癌症患者暴瘦,不利抗癌,病友應注意體重變化,兩、三個月內的體重降幅不應超過原體重的10%,例如70公斤者,若一下子瘦到63公斤以下,很容易因為體力不繼影響治療預後,甚至不得不中斷治療。劉博仁說,患者最常見的迷思是過度忌口,這不敢吃、那不敢吃,更怕吃太營養會壯大癌細胞,以致於營養不良。還有些人擔心竹筍、香菇、芒果、魚等是「發物」,會刺激癌細胞生長,但發物主要是針對過敏體質,癌友少量攝取並不影響。另外有人認為鴨肉、海鮮類食物有「毒」,劉博仁說,這些說法沒有根據,只要減少高油脂及豬肉、牛肉等紅肉類,其他食物不需要過度忌口。還有人罹癌後刻意改變飲食習慣,大量吃蔬果,反而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劉博仁說,有些癌友採生機飲食抗癌,而生機飲食生食多、蛋白質少,但癌症患者放療、化療期間免疫力不佳,更應盡量熟食。他建議癌症患者治療期間,蔬菜改以水煮,水果要去皮,並適度攝取清蒸魚類、去皮雞肉。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42歲林姓女老師個性內向、未婚,發現乳房有腫瘤,不願意就醫,聽信密醫「在手臂上打洞就能取出癌細胞」,竟未打麻藥就在手上鑽洞,引發感染不治。「如能夠早點解開她心中的結,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台南市立醫院心理治療師林木芳表示,癌症患者常有許多心理上難以克服的問題,包括面對死亡及人際關係等,連自殺機率都是正常人的好幾倍,真的很需要家人更多的關懷與包容。據家人表示,女老師是家中老么,從小內向,原本家在台南,但因為一直未婚,受不了親友的關切,在父母都過世後,選擇到台北的國小教書,與家人不常聯絡。家人轉述,林女摸到胸部有腫塊,懷疑是惡性腫瘤,但不願意就醫,認為在醫師面前坦露胸部很害羞,經人輾轉介紹,一名密醫告訴她,「從手臂打洞就能治療」,不必經胸部,她竟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讓密醫在上手臂處以器械鑽洞,「當場痛得差點昏過去」。傷口後來感染,手臂腫成兩倍粗,林女只好轉到醫院治療,但仍不願意治療乳癌,導致左胸潰爛、癌細胞也蔓延,最後是姊姊到台北把她硬帶回台南,才接受正統治療,左胸切除並化療,但癌細胞轉移,短短一個多月即過世。林女的姊姊相當自責,認為沒有即早發現,否則不可能讓妹妹聽信密醫的話,延誤就醫。據悉,林女病重時,家人曾北上找密醫理論,但最後不了了之,加上林女過世,並未對這名密醫提出告訴。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訊,今(二十五)、明(二十六)兩日受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影響,氣溫將會下降,而癌症患者更要多注意保暖。美國最新動物實驗顯示,如果身處攝氏二十二度以下低溫、較冷環境,身體抗腫瘤免疫系統就會受到抑制,因此癌細胞越會生長,擴散速度也會越快。 這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當天氣變冷、溫度下降時,人體就會逐漸進入「生存模式」,為了生存下去,血管會變窄,四肢血管會先收縮,以維持身體熱能。此時新陳代謝會加快,身體也會開始打寒顫。氣溫降很低時,身體會優先維持大腦、心臟與其他重要器官運作,其他部位、組織就比較照顧不到。 美國羅斯威爾‧帕克癌症研究中心凱瑟琳‧寇寇拉斯研究團隊進行動物實驗發現,與攝氏三十度環境相比,老鼠若處在攝氏二十二度環境,胰臟癌、大腸癌、皮膚癌與乳癌細胞會長得比較快,癌細胞會變得較為兇猛,且擴散時間也會提早。 人體多半由T細胞負責啟動抗癌免疫反應,T細胞是一種白血球細胞,屬於免疫系統一部份,專門幫助對抗癌症等各式疾病。癌細胞受攻擊時,會與T細胞鬥智,癌細胞會發出訊號,誘騙身體抑制T細胞攻勢,但T細胞也不是省油的燈,還是會持續展開反制行動。T細胞與癌細胞兩軍不斷對峙、互相攻擊,直到有一方勝利才會罷休。現在許多癌症治療就是在刺激免疫系統,幫助免疫系統殲滅癌細胞。 研究作者解釋,雖然這次動物實驗顯示,無論處在何種溫度,老鼠身上的T細胞數量都一樣,不過老鼠若處在溫暖環境,T細胞會變得更為敏捷,更能鑽進腫瘤、摧毀腫瘤細胞,且T細胞也會分泌更多抗癌物質。相較之下,當老鼠處在較冷環境,體內抗腫瘤反應就相差許多,變得更容易接納癌細胞。 研究作者表認為,按研究結果來看,癌症患者若能待在溫暖環境接受治療,或許可以幫助提升治療效果,預後也可能大為好轉。【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台灣新生報/綜合報導】 美國堪薩斯大學發現,注射維他命C可以減緩癌細胞生長,避免腫瘤繼續長大,與一般治療可相輔相成,還能減少副作用,但維他命C不是專利藥品,藥廠不會特別進行大規模臨床實驗,無法確認廣泛效力,因此研究團隊呼籲政府衛生單位,應鼓勵大規模臨床實驗執行。 研究團隊利用靜脈注射,將維他命C直接注入癌症病鼠體內,觀察癌細胞會有什麼影響,結果發現癌細胞對維他命C非常敏感,腫瘤體積逐漸縮小,但一般細胞卻完全不受影響,健康與機能都相當正常,若在化療時連同維他命C使用,可以加成治療效果,此外,還發現到一小部分病鼠化療副作用減低。 1970年代曾有類似實驗,發現注射維他命C可以有效治療癌症,接著用口服維他命測試,卻發現很容易流失,效果不如預期後續研究作罷,研究學者珍妮表示,重起維他命治療癌症實驗,是為了更確定低成本、又能確保安全的抵抗癌細胞方式,讓病患能享有更、低價副作用又少的治療方式,減少副作用危害。 但珍妮強調,因為維他命C沒有辦法申請專利,所以不會有藥廠願意開啟大規模實驗,國家衛生單位有必要開啟臨床實驗;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凱特博士說,類似研究規模都非常小,不足以代表整體影響,一定要有大規模評估,才能瞭解到高劑量維他命C,是否能有效治療癌症。 ※延伸閱讀》‧低溫 癌細胞更囂張‧抗氧化飲食 癌症遠離你‧4Good 勇敢面對癌症療程‧預防癌症 你吃對了嗎?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癌症.抗癌新知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Q:抽血驗腫瘤指數或做正子掃描(PET)、磁振造影(MRI),是不是就能確診癌症?如果「癌胚抗原(CEA)」數值較高,代表我得到肺癌嗎?A:腫瘤指數無法診斷肺癌,只適合已確診的患者作為治療(手術、化療、放療)前後的「自我比對工具」,評估治療效果、了解癌細胞是否復發等。腫瘤指數無高敏感性與特定性,不同癌症可能參考相同的腫瘤指數,如「癌胚抗原(CEA)」主要是大腸癌指數,但亦可作為肺腺癌、胃癌、胰臟癌、卵巢癌的檢測工具。對一般人來說,腫瘤指數不適合早期篩檢與診斷癌症。若要確診肺癌,仍須肺部組織切片,一般多採取支氣管鏡(內視鏡)或以超音波、電腦斷層(CT)導引,進一步從胸壁下針穿刺;如果腫瘤在肺部中央,可選擇支氣管鏡;若腫瘤在肺部邊緣末稍,則用超音波或CT輔助。PET與MRI則可在確診後,判斷癌細胞是否遠端轉移或復發,提供癌症分期的參考。PET是透過葡萄糖代謝進行的檢查,葡萄糖是人體能量來源,而癌細胞的新陳代謝比正常細胞快,將葡萄糖注射到全身,理論上有癌細胞的組織會聚集較多的葡萄糖。相較一般背景值,如果肺部影像有較多的葡萄糖殘留,代表可能是癌細胞所在,需進一步追蹤。MRI利用磁場原理,將患者置於外觀如同隧道的大磁鐵裡,經過電磁波刺激,以偵測器收集病人釋出的回波,將資料重組為影像,適合偵測腦部細微轉移。簡而言之,胸部X光或CT一旦發現肺部腫瘤,需經過較精細的影像學檢查,包括注射顯影劑的CT;若要進一步確診,需透過支氣管鏡或超音波、CT進行組織切片;再利用PET或MRI進行癌症分期,腫瘤指數則是治療評估工具。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建德、紀炳銓
2014-09-23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施靜茹】Q、母親70多歲,想做大腸鏡檢查,聽人家說年紀大,最好不要麻醉,想選擇一般大腸鏡。又擔心整個大腸都檢查,母親會怕痛,大腸鏡長短有差嗎?A、每個人對痛的反應不同,有人擔心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大腸鏡伸入腸子內會疼痛;但也有人一點感覺也沒有。檢查前可與醫師詳細討論。現在做大腸鏡檢查的民眾,選擇無痛大腸鏡(即檢查前,給予鎮靜劑靜脈注射等麻醉)約三分之一;但對於年齡較大、腸道曾開過刀,或腸子較短的人,不建議選擇無痛大腸鏡。大腸約150到160公分長,軟式乙狀結腸鏡和大腸鏡的不同,是前者長度60公分,通常可抵達大腸左側的降結腸和脾彎處,但達不到橫結腸和右側的升結腸。根據統計,30%到40%的大腸瘜肉或癌細胞,長在軟式乙狀結腸鏡無法到達的地方;亦即軟式乙狀結腸鏡只能篩檢大腸長度的六至七成。所以大腸鏡是現今最重要的篩檢工具,長度可達160公分,建議50歲以上民眾,最好先做一次大腸鏡檢查。早年大腸鏡管徑較大,約為1公分;隨著科技發達,大腸鏡管徑愈來愈細,而且彎曲度好,操作方便。另外,也有一種「虛擬實境大腸鏡」,是將電腦斷層檢查,以三度空間組合像一般大腸鏡檢查效果。不過,虛擬實境大腸鏡,不易判讀小於0.5公分的腫瘤或腸道內的無柄瘜肉;而且即使發現瘜肉或疑似癌細胞,也必須再做一般大腸鏡切除。至於「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是將空氣和鋇劑灌到大腸內,因為也不易發現小顆瘜肉,以及即時切片,現在也較少被拿來做為篩檢工具。諮詢:林口長庚醫院直腸肛門科主任陳進勛
2014-09-23 癌症防治.口腔癌
【聯合報/琍涵/台北市】 姊姊來電說爸爸得到「口腔癌」。想起他年輕時很飄瞥(台語),天天喝酒、抽菸、吃檳榔,中年之後才戒掉。 爸爸一次接受癌細胞切除手術,拔了8顆牙齒、切除臉頰肉,整張臉變形。回到普通病房時,問題來了,如何灌食及照料?因為不夠專業,照料中弄得爸爸不舒服,他便發脾氣。而照顧他時,晚上睡在旁邊硬硬的小床、護士進進出出、醫師一早就來巡房,根本無法好睡。離家在外的我,每周南北奔波,爸爸還沒出院,照顧他的人也快病倒了。爸爸第二次接受臉部整形手術,醫師會取下他身上肌肉植入臉頰,兩邊肌肉要「相容」才算成功。但爸爸的手術卻是失敗了。我開始思考幫爸爸辦理轉院的可行性,但那家醫院好?找那位醫師?有病床可以收嗎?這才體認出自己對醫療系統知識有多缺乏。透過朋友請某一家醫院的醫師幫忙,結果被拒絕,原因是「對病人手術過程完全不了解」。 手術到底是動了那條動脈?醫師要求我們問原來動手術的醫師,查了Google、醫學院的學生部落格,得知為父親動手術的醫師好像脾氣並不好。自己一直思考要如何向他問出答案,當晚做夢,都在和醫師對話。還好,真正見到醫師時,他邊畫圖邊詳細解說他動手術的過程。由於爸爸擔心換醫院也不一定會比較好,與其都有風險,不如讓原來的醫師繼續。「請尊重病人的意願」這是身為朋友的醫師給我們的衷心建議。還好再一次的整形手術是成功的。而爸爸經歷多次大小手術,無數次電療,戰勝癌細胞的路途已不遙遠。這次經驗讓我深刻體認,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身體。曾在計程車上,力勸司機不要吃檳榔,他說「沒事!」馬上塞了兩顆。身體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經濟許可的話,建議請專業看護,以免病人受折磨,看護熟悉醫院運作,知道如何讓病人舒服,如果連家人也病倒的話,又如何照顧病人。當然,看護品質良莠不齊,要觀察仔細,時時詢問病人感受。另外,醫院裡,常有熱心人士主動來建議「你可以吃這個…」建議要補充病人營養及體力,應先請教營養師或醫師。最後,盡量多認識醫護人員,或與在醫療體系工作的人員建立關係,決定醫院及醫師時,事前多做功課多打聽。專業觀點》口腔癌復原效果 要看病情程度 台北榮民總醫院牙科部主任高壽延:口腔癌病患,在醫院頭頸外科或顎面外科切除癌細胞組織後,常需要轉至整形外科做顏面修復,但效果能否復原如前,得看病情嚴重程度。如果口腔癌細胞切除的傷口小,一般以傷口少於5公分,或下巴骨未被截掉的患者,術後整形修補效果會比較好。但口腔癌末期患者,有時幾乎四分之一的臉部被切掉,上下顎體和舌頭都切除,會挖身上一塊肉來代替舌頭,但大多只是補一個外觀,功能無法恢復,且外觀也不能像以前一模一樣。口腔癌患者的手術,如未動到嘴唇或舌頭,口腔大多還能吸吮及吞嚥食物;若有切到嘴唇或舌頭者,常會合不攏嘴唇,只能靠鼻胃管;或胃部造管,即在腹部裝管子灌食物到胃裡,這種方式對生活會比較有品質。有學者做過研究,吸菸又嚼檳榔者,得到口腔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一百廿三倍,建議還是不要吸菸及嚼檳榔比較好。 【2009/01/15 聯合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其他癌症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包括口腔癌、下咽癌及喉癌等在內的頭頸癌,與其他癌症相較,癌細胞生長速度迅速,且腫瘤體積較大。經過多年來的分子生物、藥物醫學及動物實驗等研究,醫界最近終於找到答案。第14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暨第八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即將舉行,將發表多項研究。在臨床基礎研究方面,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慕華以「頭頸癌的腫瘤轉移機制」一文,獲頒第14屆董大成博士癌症基礎醫學研究傑出獎。楊慕華說,頭頸癌如果長得太快,血液供應不足,就會讓癌細胞產生缺氧,癌細胞之間無法緊密結合,癌細胞就會掉到血管內,隨著血流轉移至其他器官。研究團隊發現,頭頸癌是否轉移,主要關鍵在於人體的缺氧基因、轉移基因。動物實驗發現,被打入頭頸癌細胞的老鼠如果體內有這兩種基因,癌細胞幾乎都會擴散至肺部。楊慕華強調,這項發現結果有助於頭頸癌患者的治療評估,病人如果體內有兩種基因,就代表日後轉移機率相當高,必須提高化療劑量。 【2009/05/01 聯合晚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其他癌症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諮詢/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 主任邱宗傑】問:71年次的胞弟前年1月發現腦瘤開刀,位置約在額頭上面一點,切片為良性。但前年5月復發又開刀,切片為惡性腫瘤,接受電療及化療,持續追縱,於去年5、6月間胸口、頸椎及腰椎常疼痛,做了全身幅射骨頭影像檢查,發現所有疼痛的地方都有黑影,醫生判定為轉移為第四期。但後來做骨盆穿刺後,醫師又說穿刺的那一點纖維化,沒有發現癌細胞,但不代表其它部位沒有癌細胞,又做了電療及化療。之後,醫生又建議做正子檢查,但說胞弟不適用健保規定,所以要自費2萬5000元,請問真是如此?因家中經濟不太好,胞弟的精神狀況不錯,還會去找朋友出去玩,一點也都不像所謂的第四期病人,有可能醫生誤判嗎?有必要再去其他醫院檢查嗎?答:正子電腦斷層掃瞄檢查昂貴,因此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目前並不包含腦瘤的適應症,因此患者要檢查就得自費。正子造影的原理主要是因為癌細胞新陳代謝快,會消耗較多的葡萄糖,因此透過掃瞄偵測葡萄糖的代謝狀況,就可以判斷這個部位是否罹癌。若是經濟狀況不佳,我認為不見得一定要做。做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檢查也足夠,因為腦、肝臟、腎上腺等本身也是屬於代謝比較快速的器官,可能會測得假陽性,一樣不容易判斷,不見得是很理想的篩檢工具。腦瘤早期轉移症狀不明顯,患者可能還是可以四處「趴趴走」,但慢慢的病情可能每下愈況,如果不做自費正子檢查,就是繼續追蹤是否有症狀,通常轉移處都會疼痛。目前腦瘤的治療有侷限性,可再依症狀,跟醫師討論使用藥物。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2010/01/27 聯合晚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其他癌症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罹患口腔癌、惡性腦瘤或黑色素細胞瘤等癌末病患,再約半年時間,可以嘗試進行「硼中子捕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這種療法可以更準確的殺死癌細胞,對周邊正常細胞影響卻輕微。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中心10多年前開始硼中子捕獲的研究,近年來並與台北榮總、陽明大學合作,最近,衛生署審核通過清大與台北榮總合作「頭頸部腫瘤BNCT臨床治療研究計畫」,可以用在人體臨床實驗,是國內第一個運用重粒子做癌病治療的臨床研究。清大校長陳力俊說,硼中子捕獲治療臨床研究合作,為國內癌病病患提供新的治療方法,清大原科中心也規劃了一間舒適的BNCT診療室,提供必要服務。清華半世紀前引進水池式反應器(THOR),是國內重要的核子設施,近幾年往生命科學方面發展,12年前投入BNCT研究,已完成設施改建、劑量評估、含硼藥物發展、細胞及動物實驗。台北榮總癌病中心主任顏上惠說,理想的癌病治療法,應該能有效消滅腫瘤細胞,並使正常細胞傷害降到最小,BNCT就有這種特性。清大原科中心主任周鳳英說,BNCT療法,是結合標靶與放射治療,患者先注射含硼-10的藥物,這種藥物會集聚在癌細胞,由於硼可以跟中子結合,病患經過雷射定位,透過中子束射出的超熱中子,兩者結合產生的重粒子,可以有效的殺死癌細胞。由於正常細胞不會有硼元素,所以,治療過程中不會被傷害,「是一種不會『傷及無辜』的腫瘤新療法。顏上惠說,頭頸部腫瘤是國內十大惡性腫瘤之一,經傳統治療後復發的頭頸部腫瘤病人,多數癒後不良,但歐盟及日本研究顯示,BNCT對復發的頭頸部腫瘤治療率明顯提高。清大是全球8個擁有BNCT設施的大學,中子束品質也經國際專家驗證,達世界水準。清大昨天與台北榮總、日本京都大學原子爐研究所粒子輻射腫瘤治療中心簽訂合作協議書,將運用清華水池式反應器進行BNCT研究,「希望造福全人類」京都大學教授Koji Ono說。 【2010/03/23 聯合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其他癌症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黏液表皮樣癌是常見的唾液腺惡性腫瘤,雖有時會長到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但長到眼睛的很少見,國泰醫院就碰過一例。國泰醫院腫瘤治療中心主任吳錦榕表示,這名病患是62歲男性,右眼從民國84年就明顯凸出,雖醫師高度懷疑長了腫瘤,建議他接受手術治療,但他不以為意,無意以手術切除。過了6年,他的右眼凸得更加厲害,明顯影響外觀,才到國泰醫院就醫,經診斷為眼眶黏液表皮樣癌。幾年來,前後開刀6次,最後甚至因癌細胞侵犯到視神經,不得不忍痛將右眼摘除,再以腹部皮瓣重建眼部皮膚。不久前,癌細胞侵犯到臉部的三叉神經,導致臉部疼痛難耐,這名病患再度就醫,接受影像導航螺旋刀治療,才緩解臉部疼痛與不適。吳錦榕表示,影像導航螺旋刀是透過三度空間座標,精準定位腫瘤細胞,再以可調控強度的輻射線射束來照射病灶,可精準破壞腫瘤組織,也可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適合用來對付放射線治療無法細微處理的不規則腫瘤。吳錦榕指出,黏液表皮樣癌如果出現在眼睛部位,通常會侵犯眼皮、眼瞼、結膜、淚腺及周邊鼻竇區域。外科切除手術後,癌細胞常會復發並侵犯周邊組織,因此手術後常需另做放射線治療,減少局部復發機率。他認為,一旦確認病灶附近有重要器官,改以影像導航螺旋刀來治療,應是較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