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大腸癌血便、痔瘡血便有何不同? 醫師解惑
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居各類癌症之首,但9成患者在早期會因為出血、便秘而被誤認為是痔瘡,忽視或延誤病情。醫師指出,痔瘡出血量往往較大,大腸癌引起的血便則較黏稠;當排便習慣改變、便血、便有黏液、腹痛有腫塊、體重減輕與貧血等,就應警覺是否為大腸癌。一名65歲的周小姐無特殊疾病與家族史,但長期嚴重便秘,兩年來需靠緩謝藥物幫助排便,日前因排便越來越細且量越來越少,時常腹痛脹氣,住院檢查後發現這不是普通的便秘,而是大腸癌第三期症狀。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指出,痔瘡是血管叢擴張變形而成,當肛門用力而導致的痔瘡出血,出血量往往較大,有明顯血跡;而大腸癌引起的血便則由腫瘤表面微血管破裂出血而來,會因為混有黏液因此較黏稠。此外,隨著癌細胞深入侵犯、在大腸管徑中的腫瘤變大,會影響排便習慣的改變,可能會有糞便帶血、糞便變細或形狀改變、排便排不乾淨、腹瀉或便秘等。另外,患者也可能有腫瘤阻塞造成的腹部鈍痛、腹部腫塊、貧血、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症狀。糠榮誠提醒,有上述症狀,或是50歲以上壯年、有家族史、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癌、家族性腺瘤瘜肉症、曾有大腸瘜肉、曾有潰瘍性大腸炎或科隆氏症等高危險族群,皆應定期作大腸直腸癌篩檢。他說,大腸癌病灶大多是直接凸出於腸內膜表面、較容易發現,透過篩檢早期發現與治療,治癒率仍高達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