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夫妻間可以互相捐輸血嗎?
【元氣周報/記者陳俐君/報導】夫妻因無血緣關係,只要血型相同,相關檢測沒問題,是可以互相捐輸血的。但夫妻捐輸血時,必須考量妻子是否正在懷孕。倘若妻子正懷有身孕,又接受丈夫捐血,可能會有新生兒溶血症的疑慮。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健康百科.心臟血管
【元氣周報/記者陳俐君/報導】夫妻因無血緣關係,只要血型相同,相關檢測沒問題,是可以互相捐輸血的。但夫妻捐輸血時,必須考量妻子是否正在懷孕。倘若妻子正懷有身孕,又接受丈夫捐血,可能會有新生兒溶血症的疑慮。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為解決醫療糾紛對醫病雙方的壓力。衛生署將提出「醫糾處理及補償法」草案,並在一個月內送立院審議。其中強制規定非病人死亡的醫療糾紛,應先調解才能提民刑事訴訟。衛生署上月已將醫糾處理及補償法草案送行政院,其中「調解前置原則」即規定,除死亡案件外,一般醫糾不得提民事訴訟或刑事自訴,須先調解;即使已進入刑事訴訟者,檢察官或法官仍可移送調解。草案中也規定,醫療機構應於兩個工作天,提供醫糾病歷給病家;並於一百天內,給付死亡案件最高金額兩百萬元。衛生署昨在立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專案報告「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現況」指出,近廿年醫糾刑事訴訟案件增四倍,以外科占三成四最多,其次是內科和婦產科;五成六病人死亡,八成進入刑事訴訟,病家多希望「以刑附民」。衛生署上月開辦「生育風險救濟試辦計畫」,各有三家醫院和診所,申請今年一到九月共三名產婦死亡、一名產婦子宮切除,及兩名新生兒死亡等六案的救濟申請。衛生署醫事處科長石村平說,這六件都已與醫院達成和解協議,其中一件賠償超過兩百萬元。這六件來自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及屏東;將由十五位法律、醫事及社會公正人士組成專家委員會,最快三個月內完成審查;產婦最高補償兩百萬元、新生兒最高補償〺萬元。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據統計,台灣地區每年約有五、六百名新生兒罹患先天性聽力損失,為了保障弱勢族群新生兒聽力健康,衛生署今年起推出補助方案,低收入戶家庭的新生兒於出生三天內,可接受免費聽力篩檢,預計約有2583名嬰兒受益。「我喜歡洗澎澎、去走走、玩球球!」今年三歲的冠宇,長相清秀,相當活潑。上午出席國健局「虎年耳聰新方案」記者會時,拿起麥克風自我介紹,絲毫不見羞澀,落落大方。要是沒有仔細看,很難發現他的兩側耳邊都帶上了助聽器。原來冠宇出生後沒多久,接受聽力篩檢,即被診斷先天聽力受損,幾乎聽不到聲音。「很慶幸,孩子剛出生時,就被診斷出聽力受損!」冠宇媽媽表示,寶寶被確診為先天失聰後,隨即幫他做了助聽器。冠宇三個月大時,一次餵奶,她發出「吧吧吧」聲響,沒想到冠宇突然張開眼睛,看了看她,讓她高興到快哭了出來。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耳科主任蕭安穗指出,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隨著聽力篩檢儀器及技術的進步,新生兒出生後36小時即可做聽力篩檢。蕭安穗強調,即使新生兒不幸患有雙側先天性聽力損失,只要在三個月大之前完成診斷,並於六個月大前,開始接受聽能復健,仍然可擁有近乎正常的語言發展。為了造福更多新生兒,國民健康局推出「補助經濟弱勢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方案」,經濟弱勢家庭的新生兒出生36小時起至滿三個月內,免費補助一次聽力篩檢服務,費用500元。目前國內每年約有20萬名新生兒,如果全面實施,需要1億元經費,國健局副局長吳秀英指出,如果國家財政允許,國健局有足夠預算,一定會全面實施新生兒聽力免費篩檢措施。 國健局補助雅文聽語文教基金會辦理免費聽力諮詢專線:北區:0800-889-881 南區:0800-800-832 嬰幼兒聽力網站:http://www.bhp.doh.gov.tw【2010/02/26 聯合晚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7歲的張小弟一出生胸前便有個小小凹陷,後來竟越凹越深,彷彿形成一個「盆地」,最後因呼吸困難緊急送醫。醫師檢查後判定張小弟是重度「漏斗胸」,利用新式納氏 (Nuss)手術治療,用金屬板撐起凹陷的胸腔,兩年後再取出。這種新式手術恢復快、傷口小,張小弟治療後已無胸凹現象,恢復正常體態。新店耕莘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衛洲表示,所謂「漏斗胸」就是人體第5到第8肋軟骨向內凹陷,是胸廓生長異常的一種;通常嬰兒出生一兩個月即可發現,隨著幼兒成長,患者容易脊椎側彎、駝背;嚴重漏斗胸患者可能壓迫心臟,血流量降低,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難。陳衛洲說,傳統治療手術需要開胸,傷口長達30公分,醫師必須把軟骨切除,不但手術需4至6小時,而且患者骨頭癒合至少需要3至6個月,疼痛又不美觀。屬微創手術 傷口小、出血少新式納氏手術屬微創手術的一種,醫師在患者身上開兩個小洞,在小病患骨頭尚未發育完全之前,把金屬板藏在皮下撐起胸骨凹陷部位,兩年後待患者骨頭發育完全再取出,傷口小、出血少是手術優點,還可矯正胸骨及肋骨位置。台灣400新生兒 就有一個漏斗胸陳衛洲說,台灣平均400個新生兒中有一個罹患漏斗胸,男女患者比例約5比1。神經性排斥金屬物者、對金屬過敏者,或嚴重先天性胸骨發育不全、嚴重感染者,都不適合使用納氏手術治療漏斗胸,手術後必須避免外傷撞擊,以免金屬板位移。目前金屬醫材健保不給付,患者需自費5萬元。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Upaper╱記者陳惠惠】國人不只不愛生小孩,今年上半年出生率創新低,性別失衡情況還急遽惡化,男女嬰比為111:100,為6年來最嚴重。不只如此,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出生通報資料,不只第3胎起男女嬰比率嚴重失衡,40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所生的子女,比起年輕產婦,性別比例也更為失衡。前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李茂盛分析,顯然有產婦在「傳宗接代」的壓力下,透過篩檢等手法,只為「求得一子」。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上半年新生兒只有8萬2712人,男嬰有4萬3348人,女嬰卻只有3萬9364人,比男嬰少了近4000人。相較於去年,19萬餘名新生兒,性別比為108:100,雖然是近10年新低,卻仍高居全球男女嬰性別失衡第9高。沒想到,今年失衡情況急遽惡化,還創下6年來新高。國健局指出,自然情況下,嬰兒出生時的男女性別比例約在105、106:100之間。今年女嬰特別少,性別比例失衡明顯惡化,國健局長邱淑媞認為,應該跟今年適逢虎年,出生率下降有關。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台灣人口結構再惡化。今年上半年出生率創歷年新低,新生兒性別失衡更急遽惡化,男女嬰比為一百一十比一百,為近六年來最嚴重。另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出生通報資料,第三胎起男女嬰比率嚴重失衡,四十歲以上高齡產婦的胎兒性別,更較年輕產婦失衡,平均每三名四十歲以上高齡產婦只生一名女嬰。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李茂盛分析,顯然產婦在「傳宗接代」的壓下力,透過母血篩檢等手法,只為「求得一子」。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上半年新生兒只有八萬兩千七百一十二人,男嬰四萬三千三百四十八人,女嬰卻只有三萬九千三百六十四人,比男嬰少了近四千人。相較於去年,十九萬餘名新生兒,性別比為一百零八比一百,雖然是近十年新低,卻仍高居全球男女嬰性別失衡第九高。原已稍為緩和的男女嬰比,今年上半年卻又驟升,創下六年來新高。國民健康局指出,自然情況下,嬰兒出生的男女比率約在一零五、一零六比一百之間。今年女嬰特別少,性別比例失衡明顯惡化。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認為,應該跟今年適逢虎年,出生率下降有關。另外,國健局還進一步分析產婦年齡及新生兒性別比,結果發現,各地區四十歲以上高齡產婦產下男嬰機率比年輕產婦來得高,男女比幾乎未低於一百一十比一百,甚至還有高達一百三、四十比一百。除了高齡產婦產下男嬰機率較高,從國健局分析來看,第三胎起,男女嬰比也嚴重失衡,甚至達一百廿幾比一百。李茂盛說,國內每年透過人工生殖產下的嬰兒約兩千多名,不可能因此造成性別比例失衡,「不孕的人通常只求生得出來,不見得會挑性別」。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國內出現新生兒百日咳死亡病例,衛生署建議照護新生兒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應追加接種百日咳疫苗。國泰醫院近日已為院內與新生兒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免費接種疫苗。百日咳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由飛沫傳染,常見症狀是持續至少兩周的咳嗽,伴隨陣發性咳嗽,咳有哮聲或咳嗽後嘔吐。美、澳去年出現嚴重的百日咳疫情,分別有超過2萬及3萬例確定病例。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林頂表示,近期感染病例多是新生兒,去年底一名未滿月女嬰發病,今年1月12日因敗血性休克死亡,是國內7年來首起死亡病例,另1名感染百日咳的新生兒,仍在汐止國泰醫院觀察,病況穩定。今年已有7名確定病例,其中有3名新生兒,2名兩個月大,1名還未滿月,皆是來不及接種疫苗的寶寶。留意到百日咳流行,且多數成人於幼時接種疫苗,目前可能已無保護力,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說,成人感染百日咳後,症狀多不明顯,照護新生兒的醫護人員為保護寶寶,應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接種百日咳疫苗。國泰醫院院長林志明決定,為國泰醫院4院區的婦產、小兒、急診、護理等第一線醫護人員施打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預估有300人,人數占總醫護人員一成。※延伸閱讀》‧驚!女嬰染百日咳 出生10天亡 ‧大人打疫苗 小孩不受百日咳侵襲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台北市「助妳好孕」政策,除發放育兒津貼,還有「生育獎勵金」,一胎補助兩萬元,同樣從今年元旦開放申請,民政局表示,截至2月底,共有1715位新生兒領取,新生兒比去年同時期增加了554人,是否有效刺激生育率,還需一段時間來評估。生育獎勵金今年上路,1月1日(含)以後出生的新生兒,父母任一方設籍並實際居住北市滿1年以上,新生兒在各區戶政事務所完成出生登記,每一胎可領取2萬元。民政局指出,新生兒出生後60日內,家長須至設籍所在地戶政事務所辦理出生登記,生育獎勵金在此時一併提出申請,逾期視為放棄權利,各區戶政事務所會主動通知符合資格新生兒父母該備哪些資料,申請後7天內獎勵金將匯入帳戶。至於生育獎勵金是否有效提高生育率,民政局表示,短期內很難評估,至少須等一年才有辦法比較。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醫院產科漸漸吹起熄燈號。國內婦科權威、前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李茂盛無奈地說,全台灣每年約30至50家醫療院所關閉產科,醫院不做產科絕非「個案」,而是「通案」,甚至高達七八成婦科診所已不幫人接生了。健保局統計,民國100年2月國內有428家婦科診所,與90年的550家相較,10年減少122家。李茂盛指出,428家診所看來似乎還不少,但實際幫人接生的診所可能不到兩成。 每月只接生3、4個新生兒 卻至少要3個主治醫師值班為何越來越多醫療院所關閉產科部門?李茂盛解釋,少子化已成趨勢,部分醫院每個月只接生三四個新生兒,但想成立產科,卻至少得有三個主治醫師值班,根本不符成本,站在醫院營運角度來看,產科與「賠錢」兩字等於劃上等號。接生給付不如割盲腸 連主任級婦科醫生都轉科 李茂盛指出,醫院產科陸續關門,罪魁禍首是健保給付制度的不公平,就算醫師凌晨趕至醫院幫人接生,給付還是偏低,還不如幫人割盲腸。最近一位醫學中心產科主任突然離開現職,轉而投入皮膚醫學美容領域。李茂盛感慨地說,如果連經歷豐富的主任級醫師都不想留在婦產科,新生代醫師又怎麼會想進入產科?事實上,婦產科人力問題已浮出檯面。以台大醫院為例,今年預定招收六名產科住院醫師人,但卻只來了一人。中山醫學大學及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兩家大型醫院等了好久,仍舊沒有半個人報到。李茂盛指出,「現在年輕醫師大都缺乏使命感!」他說,未來孕婦想要生產,說不定得跑至菲律賓、中國大陸等地。 賠錢生意沒人要做 偏遠區產婦「自求多福」 對於國內產科的現況與未來,李茂盛認為,台灣新生兒越來越少,健保給付偏低,產科一定是賠錢部門,中小型醫院關閉產科已成趨勢,偏遠地區孕婦只能自求多福。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施壽全/馬偕醫院副院長(台北市)】日前醫改會公布了一項評鑑,稱沒有聘足人力的醫院為「血汗醫院」。稍早前,監察院也因麻醉醫師不足糾正衛生署。事實上,醫事人力不足問題早喧騰多時;只是,分析原因或追究責任論點未盡公平。以產、兒科醫師人力缺乏為例,直接原因是新生兒人數銳減:市場萎縮,導致人才投入意願降低,道理很明顯。然而,若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要去思考「直接原因」背後的「根本原因」:為何年輕人不生小孩?在「根本原因」沒有妥善因應前,光只在醫療範疇內打轉,是不可能徹底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同樣道理,社會能否提供給他們安居樂業的條件,及職場上權責關係穩妥的保障,是人才供需充不充足的決定性因素。這些因素,與社會許多層面都有關連,譬如說,醫療爭議,有些人不循正常管道申訴,卻採用非理性方式抗爭,甚至造成傷人情事。又如,絕大多數國家對醫療疏失都不以刑法究責,我國法律卻未能比照等等,直間接造成了如今醫師選擇執業專科極不平均的現象。若沒有觸及真正的癥結所在,問題顯然就很難獲得有效改善了。再說沒有聘足人力,亦需要先弄清楚,是醫院不想聘人,還是聘不到人?如果社會氛圍與整體工作環境不好,招不到人,或招到又很快離職(譬如護理人員),就不該全怪醫院「苛薄」員工。當然,提高薪資是吸引人才的方法之一,然而,如今幾乎所有醫院主要收入都來自健保局,健保給付偏低是不爭的事實,有些大醫院竟是靠業外收入(如停車場、餐廳等)才能勉強彌補虧損,所以,提高薪資增加成本,需要仔細精算,醫院承受得起嗎?如果真心關懷民眾就醫權益,那就應該切入問題核心,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或辦法,不該只把責任推給醫院,製造醫病間的緊張關係,把醫院逼到運作更加困難,最後吃虧受害的,還是民眾與病患!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曾增勳/桃園縣報導】桃園縣衛生局昨天追查發現,桃園縣四家婦產科醫療院所,去年接生新生兒性別比異常,其中一家性別比高達二點三。局長劉宜廉警告,婦科醫療院所與醫師如進行性別篩檢和接生,一定依法究辦,最重可吊銷執照。衛生署公布正常新生兒男女比率應為一點○六,桃園縣男女嬰性別比為一點○九七,超過男女嬰正常比。劉宜廉表示,桃園縣四家性別比異常醫療院所,包括中壢市兩家、桃園一家、龍潭鄉一家,男女嬰性別比最高的一家婦產科診所,去年接生四十三名新生兒,男嬰〺人、女嬰只有十三人,男女嬰性別比達二點三最高。他表示,一旦查獲性別篩檢或不當宣傳,可依醫師法處以十至五十萬元罰鍰,最重吊牌;另以醫療法處分違規醫院與診所,罰鍰五至廿五萬元。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曹馥年/連線報導】將來可能沒有醫師治療國家主人翁?兒科醫學會提出警訊,近十年,願意當兒科醫師的醫學生年年遞減,比新生兒減少速度更快。衛生署和中央健保局祭出辦法,希望能留住兒科醫師。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吳美環說,往年一年會有一百到兩百人取得兒科專科醫師執照,但民國九十七年只剩一百一十七人,九十九年更減為九十六人,銳減速度「很可怕」。「五百公克到八十公斤的人,都是兒科醫師照顧對象!」吳美環說,兒科醫師訓練過程,從早產兒到十八歲青少年的各種疑難雜症都得學,這也可能使醫學院畢業生不敢選兒科,且兒科醫師付出心力較成人科別高,所得卻不成比例,已成醫院賠錢科別。健保局指出,健保今年已提高婦、兒、內及外科四大艱困科別診察費,加成一成七,總計預算十四點七八億元。不過,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說,國內兒科醫師不患寡,患不均,台灣每一萬名人口有兩名兒科醫師,比英國稍高,「兒科醫師不願到偏遠地區服務,才是問題」。嘉義縣衛生局表示,雖然全縣廿七名小兒科醫師每人平均服務四千零一十九名兒童,但醫院遇到醫師不足會向外縣市求援,加上健保局獎勵醫師前往無醫師村莊看診,「在嘉義縣服務的兒科醫師,絕不只廿七人。」「醫師少,不代表單打獨鬥。」衛生局醫政科長趙紋華解釋,小兒科醫師不足,醫療院所會請台南、嘉義市等鄰近醫院小兒科醫師支援看診,嘉義縣布袋、義竹、六腳、東石、番路等鄉鎮都有鄰近縣市兒科醫師支援。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林昭彰/蘆洲報導】財團法人育成社福基金會在新北市成立的第一個早療服務站,昨天在蘆洲區啟用,提供三重、蘆洲地區有發展遲緩兒童的家庭相關服務。目標每年服務1000人次。育成基金會執行長賴光蘭指出,新北市有超過3萬3000名領有發展遲緩證明的兒童,卻僅有4成3曾接受療育,育成基金會首次擴展到新北市,選擇在早療資源較缺乏的三重、蘆洲區先設服務站。育成的北市永明發展中心主任潘竹芳說,新生兒若無法「7坐、8爬」就應留意,若到2、3歲還不發聲、不與人互動,更應趕快送鑑定。新北市早療服務站已自6月開始運作,服務站地址在蘆洲區三民路128巷34號,三、蘆地區民眾若發現周邊有0至6歲疑似發展遲緩或身障幼兒尚未接受療育,都可利用電話82855045聯絡。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Upaper╱中央社】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天表示,每千個新生兒中,約1到2人患先天性聽力損傷,即日起將全面補助寶寶聽力篩檢,只要是101年3月15 日起出生3個月內設籍台灣的新生兒,都可享有。國健局長邱淑媞表示,每千個新生兒中,約1到2人患先天性聽力損傷,台灣每年約有300名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寶寶誕生,為不讓孩童輸在人生起跑點上,並關懷經濟弱勢孩童,自民國99年起優先補助低收入戶「新生兒聽力篩檢」。邱淑媞表示,為讓更多小朋友受惠,從今年起擴大辦理新生兒聽力篩檢補助服務方案,凡在101年3月15日起出生,3個月內設籍台灣的新生兒,都可獲得補助。邱淑媞表示,目前國內共有248家可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補助服務的醫療院所。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為了讓所有小朋友語言能力正常發展,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天宣布,全面實施新生兒聽力篩檢,自101年3月15日(含)以後出生,本國籍未滿三個月的新生兒,都可獲得這項補助。國健局局長邱淑媞指出,新生兒聽力篩檢是在寶寶出生後24 至36小時於健保局特約醫療院所接受聽力初篩。如果初篩沒能通過,應在出生後36至60小時接受複篩,最遲必須在滿月前進行複篩。五歲半的聽損兒「冠宇」 今天出席衛生署記者會,他的耳朵上戴著助聽器,陳媽媽指出,冠宇一出生就接受篩檢,診斷出聽損,幾個月大就戴了助聽器,並接受早療課程,對於語言及聽力的發展幫助很大,也讓他的語言和學習能力都很正常,從小喜歡唱歌、念詩經,現在五歲多了,非常活潑,意見特別多。但這些惱人的童言童語,媽媽聽來都是幸福的音符。 先天雙耳中重度聽障每年約440個嬰兒邱淑媞指出,台灣新生兒先天性雙耳中重度聽障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每年約有440名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的小朋友誕生。如果沒能及早發現,恐將影響語言及表達能力,甚至造成發育遲緩。邱淑媞說,從01年起,凡3月15日(含)以後出生,設籍本國未滿三個月之新生兒,每案補助700元。各縣市新生兒聽力篩檢特約醫療機構名單可至國民健康局網站查詢。台北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指出,新生兒聽力篩檢相當簡單,不用抽血,不具侵入性。只要將特製的貼片及耳罩,分別放在寶寶的胸前、額頭,以及耳朵上,最快兩分鐘,就能得知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衛生署自93年公布「腦死判定準則」以來,3歲以下嬰幼兒沒有納入,引發爭議。最近衛生署委託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邀集專家學者再度開會,終於對解除腦死判定年齡限制有了共識,只要是足月生產的新生兒,經過一定程序,也可以執行腦死判定。衛生署醫事處科長呂念慈表示,衛生署擬放寬限制,未來只要是經媽媽懷孕滿37周、足月生產的新生兒,不幸陷入深度昏迷、或是腦部結構損壞無法復原,可由小兒專科醫師執行腦死判定。不過昏迷原因需排除藥物中毒、體溫過低等因素。 同時考量嬰幼兒的潛在修復能力較強,雖然嬰幼兒腦定判定跟成人一樣,也需經兩次的腦死判定,但成人兩次腦死判定只需間隔4小時,嬰幼兒的觀察時間拉長、更為嚴謹,學者專家討論共識,1至3歲需間隔12小時、1歲以下更需間隔24小時,才能做第二次腦死判定。衛生署表示,「腦死判定準則」修正草案,預計將於8月定案,正式對外預告、公告修正草案內容,完成相關的立法程序。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國內等待心、肝等各種器官移植的小小孩,一年雖不到10人,但受限腦死判定才能摘取器官的法令限制,3歲以下嬰幼兒幾乎等不到器捐。前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國泰醫院副院長洪焜隆表示,過去擔心嬰幼兒對腦部缺氧的耐受性較高,近十年來雖有討論,但一直不敢替嬰幼兒進行腦死判定。但臨床上遇到明明已經腦死,卻苦無法源依據,不僅可能流失器官捐贈的契機,小小孩只能繼續住在加護病房一到兩個月後過世,期間也衍生無效醫療。去年美國已同意將新生兒納入腦死判定,國內也終於達成共識。洪焜隆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可能捨不得判定腦死的小寶貝捐出器官,但至少勸募人員可以試著介入,讓腦死小孩的器官延續其他孩子的生命。亞東醫院外科部主任陳芸也說,除了心、肝等器官外,小腸移植已被衛生署列為常規手術,由於短腸症患者六成是幼兒,一出生就只能靠著靜脈注射攝取營養,長期注射容易造成感染、肝脾腫大、黃疸、出血,若要移植救命,必須要有尺寸、長度適合的腸子,放寬法令後,小小患者有機會重拾生機。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中央社╱台北23日電】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今天公告修正「臍帶血保存定型化契約範本」,將臍帶血保存業者的廣告視為契約內容的一部分,並加強收費標準及業者履行義務等方面的管理。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風險管理組指出,在新修正的定型化契約範本中,臍帶血保存廣告內容真實性、對於消費者所負義務,都不得低於廣告內容,廣告內容視為契約內容的一部分。在範本中,新規定業者必須在契約中訂定合理收費比例的規定,而且必須事前向轄區地方政府衛生局報備,並於契約中載明備查文號,如果儲存費用採取預繳付費方式時,可全數交付信託管理,以維護寄存新生兒及父母親的權益。範本並明確要求業者存放臍帶血的環境,應符合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規定的標準及品質管理系統。衛生署提醒,消費者於臍帶血保存前,應審閱契約內容,可參酌臍帶血保存定型化契約範本,以實質保障消費者權益,督促業者誠信履行義務。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中央社╱台北23日電】經建會委員會今天通過「2012至2060年人口推計」報告,因百年結婚潮及龍年生育率提高,人口負成長從原先預估的民國112年,延後2年至114年;高齡社會則延後1年至107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畫處長陳世璋表示,經建會每兩年進行一次人口推計,這次與上次(99年)推估的變化大。最新資料顯示,人口高峰在113年,人口負成長是114年,較上次推估的112年延後2年;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4%以上)從上次推估的106年,延後1年至107年。陳世璋分析,這次與兩年前推計不同,主要是國人受「數字」、「生肖」或「孤鸞年」影響,例如97年結婚對數較96年增近2萬對、98年(孤鸞年)減少3萬對、99年(長長久久)與100年(百年結婚)也雙雙增加。此外,生育率在這幾年也增加,例如99年新生兒16萬餘人、100年新生兒為19萬餘人,今年預估可達22萬9000人(設定生育率為1.24人)。陳世璋指出,希望這兩年的建國百年及龍年結婚、生育意願可以維持,雖龍年之後生育率會下降,但希望不要差距太大。陳世璋表示,台灣變成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的時間很短,依目前人口推計,高齡社會時間往後延,如果結婚對數與生育率持續跟這一、兩年一樣,雖人口負成長不可避免,但可爭取人口政策調整的空間。依經建會推估,與國際比較,台灣在109年之前老年人口比率(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率)在主要國家中為最低(估104年為12.5%);109年達16.1%,與美國16.2%相當;至114年達20%,將超過美國、英國、挪威。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避免部分科別醫師人力日漸萎縮,健保局日前公告修正醫療費用支付標準,調高西醫診所婦產、外科和兒科門診診察費,並同步調高醫院一般急性病床住院診察費、新生兒照護費等,並溯及今年一月一日。健保局醫務管理處專門委員李純馥指出,這次針對西醫基層弱勢科別,調高門診診察費。診所婦產科、外科專科醫師每診看診人次在〺人以內,門診診察費加成百分之九,兒科專科醫師則加成百分之三。若兒科專科醫師看診對象為四到六歲的兒童,另加兩成給付。過去兒科部分診療項目給付偏低,例如嬰幼兒抽血每次廿二元,早產兒住的保溫箱每天一百廿七元,以及自然產新生兒照護費給付兩千元,健保局這次分別調高為一百五十元、兩百元和三千元。至於住院診察費,各層級醫院同步調高四十三元。「醫界還是不滿意。」醫師公會全聯會基層委員會副召委蔣世中說,照顧嬰幼兒需投入兩、三倍人力,健保給付卻是「小兒科」,例如為新生兒抽血只給付廿二元,「這種給付標準根本是笑話一則」。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衛生署「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首宗救濟案件出爐,救濟金額為最高的200萬元,個案為一名因疑似羊水栓塞死亡的產婦,來自某醫學中心。衛生署統計,目前已審查案件共15件,13件確定給予救濟,其中八件為產婦死傷、五件為新生兒死傷,總計金額為1535萬元。「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於去年10月1日上路,根據衛生署統計,截至3月20日共申請62件,衛生署陸續召開三次審議委員會審查15件案件,結果有13件給予救濟,已審案件中獲救濟比率近八成七,其中八件為產婦死傷、五件為新生兒死傷,不符合救濟案件有一件 (新生兒),另一件則需補資料再審查,救濟金額15到200萬不等。衛生署醫事處副處長王宗曦表示,在產婦獲救濟案件中,以產婦意外死亡或傷害為主,原因疑似羊水栓塞等不可抗力因素,而新生兒獲救濟的案件,則以產程過久造成寶寶腦部缺氧、生產過程中無法預期的死傷等為主。衛生署醫事處長許銘能表示,生育事故救濟經費來自「醫療發展基金」,原則仍為「調解先行」,醫院 (醫師)及家屬和解後,由醫院 (醫師)幫患者或家屬提出申請,審議委員會三個月內完成審定,必要時可延長一個月,救濟金不超過雙方和解金額。許銘能說,目前衛生署已委託藥害救濟基金會為送件申請單位,審查部分,則由衛生署邀請15名人員組成審議委員會,包括婦產科、兒科、法界人士、民間代表等。此試辦計畫將持續三年,至103年為止,許銘能希望立法院本會期能順利通過「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如此一來,未來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將併入辦理,若一直無法通過,則視生育事故救濟試辦結果狀況,考慮擴大救濟,包括麻醉、手術等範圍。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國內生育率偏低,為鼓勵不孕夫妻「做人」,衛福部今天宣布明年起分三年推動人工生殖三階段補助,預計三年花9.4億元,可增產近4000名新生兒;衛福部部長邱文達表示,這項補助盼能將總生育率從今年的1.055%,提升至106年的1.1%。三階段補助,第一階段104年優先補助中低收入、低收入戶,每年每人最高補助10萬元;第二階段105年,補助家庭收入所得77萬元以下,第三階段106年,補助家庭收入總所得142萬元以下,二、三階段每年每人最高都補助3萬8000元。邱文達表示,去年台灣總生育率只有1.065%,遠低於聯合國193個會員國;聯合國會員最後一名是南韓的1.21%、倒數第二是新加坡1.22%;而有鑑於日本、韓國、新加坡、丹麥、法國等均已提出人工生殖補助,為了鼓勵不孕夫妻,政府決定推出補助計畫。衛福部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表示,生育補助預算將從菸品健康捐支應,不會造成全民健保負擔,明年上路的第一階段先編列3000萬元,優先補助中低收入戶,預估391人次受惠,可望增加143名新生兒;第二階段需3.5億元,預估9431人次受惠,可增加1646名新生兒;第三階段需5.6億元,1萬4844人次受惠,估計增加2194名新生兒。外界認為補助人工生殖,對提升人口、搶救少子化幫助有限,邱淑媞解釋,我國民國98年人工生殖嬰兒有3464人、99年4117人、100年5486人、101年5825人,人數看起來增加,但其中可能與植入較多胚胎有關,人工生殖補助除了希望提升生育率,也可改善減少不孕夫妻為提高懷孕率,植入較多胚胎造成多胞胎、早產等風險。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黃泓淵表示,美國不孕症約占11.7%,推估台灣約12%,加上晚婚、晚生,很多夫妻面臨不孕窘境,但自費人工生殖的經濟負擔沈重,有人為了提高懷孕率要求植入多胚胎,造成多胞胎比率高,對胎兒及孕婦風險都很大;有了補助,可減少不孕夫妻植入較多胚胎、一試成功的想法,減少風險發生。邱文達也說,為了營造友善生育環境,衛福部也會規畫助生、托育及就醫無障礙等多元方案。【2014/08/27 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