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關鍵數字/運動降低乳癌復發率24%
【聯合報╱整理/記者楊欣潔】乳癌患者若保持運動習慣,可有效降低死亡率45至67%,並降低復發率24%。乳癌患者若減少運動,比起維持運動習慣者,死亡率高4倍。資料來源/乳癌病友協會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整理/記者楊欣潔】乳癌患者若保持運動習慣,可有效降低死亡率45至67%,並降低復發率24%。乳癌患者若減少運動,比起維持運動習慣者,死亡率高4倍。資料來源/乳癌病友協會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陳訓徹/林口長庚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任】乳癌是現代女性最易罹患的癌症,民國100年,台灣有1萬人罹患乳癌,為女性癌症好發第一名。乳癌的發生非單一原因,除遺傳基因如BRCA1,BRCA2、人種差異,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都有重要關係,而這些因素,多少與雌激素有關。外源性雌激素則可由飲食、喝酒、荷爾蒙補充療法來解釋。孩童時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發表瑞典研究,針對11萬名女性,以其孩童時期各種因素分析與乳癌的關係,發現出生體重過重、乳房發育時間較長、身高較高,及青年時身體質量指數較低者,罹患乳癌機會較高。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常服用奶油者,未來患乳癌機會增加。青壯年時期:持續受飲食影響,但酒精影響更大。酒精在所有研究皆與乳癌呈正相關,每天喝2杯酒,罹患乳癌機會為一般人1.4倍,多增加一杯酒,則增加7%。此時宜藉由運動限制熱量、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以下。停經後婦女:停經後婦女最顯著的危險因子是變胖,仍然要藉由飲食與運動來保持正常體重。荷爾蒙補充在女性健康新知(WHI)的研究,已證實與乳癌有關,宜盡量避免。如何降低乳癌風險,建議改善生活習慣、體重控制,定期運動。國健署提供45歲至69歲婦女,每2年免費乳房X光攝影,高危險群則降至40歲,乳房攝影針對50歲以上婦女,超音波可發現小的腫瘤,但對微細鈣化點偵測較差。台灣婦女乳房相對較小,乳癌發生年齡層較輕,X光攝影對緻密乳腺的效果較差,可適時輔以超音波。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整理記者張嘉芳】正解:錯。乳癌發生與家族遺傳、女性荷爾蒙藥物長時間刺激、肥胖及壓力情緒等因素有關,目前尚無研究證實,長期穿著太緊的內衣,會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諮詢/三軍總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貴帥)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記者林思宇】Q:我30歲還年輕,摸到腫塊,應該不會是乳癌吧?A:千萬別以為年輕就不會得到乳癌,三軍總醫院乳癌最年輕患者是14歲,根據病例報告,全世界乳癌年齡最小的是3歲。台灣乳癌病患半數是40到55歲的婦女,不同於國外患者平均年齡為60、70歲,國內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比歐美年輕10到15歲,初步研判,應與體質差異有關。目前尚未對國內年輕女性做大規模篩檢,但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民國98年的資料顯示,約1.2%(108位)的乳癌患者小於30歲,雖然機率很小,但不是零。年輕女性發現乳癌時,幾乎都是摸到乳房硬塊。所以當自己摸到硬塊時,雖然有很大的可能是纖維囊腫、纖維腺瘤,但由於自己很難區分,且即使是癌症也沒有症狀、不會疼痛。建議一旦摸到硬塊,都應該求醫,讓醫師進行觸診或安排影像檢查。很多女性以為乳房硬塊不會痛,就覺得不可能是乳癌,但這種想法是錯的,通常乳癌初期不會疼痛。纖維腺瘤是20到25歲女性乳房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通常不會變成惡性腫瘤。纖維腺瘤初期較小,且觸摸會滑動,但生長可能會很快,長達三公分時開始趨緩或停止生長,呈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晰,且較為隆突。纖維腺瘤好發乳房外上四分之一處,患者多在無意中發現,無明顯症狀,追蹤即可。腫瘤可能像豆子一樣小,也可以像橘子一樣大,約有四分之一患者不只有一個,纖維腺瘤摸起來感覺平滑、堅實,有點像大理石,仔細摸感覺有小結節,多無壓痛感,還可自由推動。有乳癌家族史,尤其是母系家人有兩位以上在停經前得到乳癌,建議20歲就要開始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也有醫師建議受檢年齡要更早,因帶有乳癌遺傳突變基因者,大約20、30歲左右就可能會發病。諮詢/三軍總醫院院長俞志誠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林思宇】Q:我的乳頭出現分泌物,會不會是得了乳癌?A:乳頭分泌物可分為乳汁性分泌物和異常分泌物。生育年齡的女性,哺乳期乳頭出現乳汁樣分泌物,包括初乳和乳汁分泌是正常的,乳腺發育期和乳汁生成期,可自行流出或經外力擠壓流出。若非哺乳期間仍有分泌物,就要提高警覺,基金會也常接到50、60歲婦女來電詢問乳頭分泌物。留意不代表就要擔心,不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可能是乳管有病灶的徵兆,但大部分是良性疾病,只有5%到10%可能是乳癌,此時常見自行(非擠壓)、單側或單孔流出分泌物。所以,當乳頭有分泌物時,應趕快就醫,不必過度緊張。通常乳頭分泌物有3種,一是像水(watery)或乳汁,呈透明狀或淺綠色,多半因泌乳激素較多引起;二是漿液性(serosanguinous)分泌物,呈黃色,多與纖維囊腫或乳管擴張鬆弛有關;最需要注意的是第3種,血樣性(bloody)或褐色分泌物,也就是俗稱的乳頭出血,有可能是良性管內乳突瘤或惡性腫瘤,一定要留心。一旦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就醫後,通常會取分泌物分析有無癌細胞;抽血檢查有無內分泌問題;安排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看有無乳管擴張或良性管內乳突瘤等。若有必要,還會進行細針穿刺,抽取細胞做細胞學檢查或做粗針切片檢查;必要時進行手術,在乳暈邊緣做一小切口,打開乳暈,切除充滿血液的乳管,並將組織送病理檢驗。再次叮嚀,即使乳頭分泌物清澈,只要非哺乳期間出現乳頭分泌物,不論顏色深淺、有無出血,都要諮詢乳房專科醫師並做詳細檢查。諮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林思宇】Q:追求事業線,使用鋼圈胸罩或以特殊塑型托高胸部,是不是會增加乳癌風險?A:市售調整型內衣、鋼圈胸罩等,不會增加乳癌風險。但女性硬擠事業線,容易導致乳房附近產生肌腱炎,造成痠痛,或引發纖維囊腫的疼痛,但以上都與乳癌無直接相關。乳癌發生率在已開發國家一向高於開發中國家。乳癌主要致癌機轉建立在女性荷爾蒙(主要是動情激素)長時間對乳房細胞(或乳癌細胞)的促進增生作用上。●歸納女性乳癌因子包括:1.月經來得早,初經在12歲以前就來。2.停經停得晚,停經55歲以後。若初經至停經期間超過40年,荷爾蒙刺激乳房時間較久,乳癌發生機率也增加。3.沒有餵母奶。4.乳癌家族病史。乳癌遺傳基因不是台灣乳癌發生的最重要危險因子,但若母親、姊妹或女兒等母系相關人士罹患乳癌,其本身罹患乳癌的機會將增加4倍以上,但八、九成乳癌患者沒有家族史。5.30歲以後生第一胎或從未生小孩。愈早懷孕,乳房早期即受到高濃度女性荷爾蒙刺激,其後對女性荷爾蒙刺激較有耐受性。年輕時懷孕超過1次以及適齡懷孕,相對可降低乳癌風險;國外研究顯示,35歲以後生第一胎的婦女罹患乳癌風險,與有家族史女性罹患乳癌風險相當。6.飲食西化、高膽固醇飲食。研究發現,日常飲食脂肪含量較低的國家,乳癌發生率較低;長期食用紅肉會增加乳癌發生。7.長期熬夜及長期工作勞累。曾有與職業相關的癌症研究發現,長期輪值夜班的女性,乳癌風險比一般人高。有自信的女人最美麗,不用特別擠事業線,就怕擠出來以後沒達到目的,反而健康受影響。諮詢/三軍總醫院長俞志誠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林思宇】 Q最近國外有一項研究顯示,乳房X光攝影無法降低乳癌死亡率,還可能出現假陽性,那我還要做嗎?A此項研究結果,應解讀為病人無法早期診斷為乳癌時,就無法用乳房X光攝影來降低死亡率。乳癌治療進步,包括化學藥物及標靶藥物發展,讓乳癌成為「慢性病」,掩蓋乳房攝影的重要性。民眾應避免片面解讀,如果能用乳房攝影診斷早期乳癌,就有機會不需要化療、標靶藥物而根治乳癌。乳房攝影是以低劑量(約為0.7毫西弗)X光檢查乳房,檢查時將乳房放置於X光攝影儀並調整姿勢,以加壓器加壓4到15公斤於受檢部位,每次壓迫約10秒,檢查20到30分鐘。檢查結束後,不適感馬上消失,女性朋友勿因怕痛而拒絕受檢。但由於壓迫乳房,經期前一周及經期剛結束不合適檢查。乳房攝影能偵測乳房腫瘤、囊腫等,在病灶以鈣化點呈現時更靈敏,有助於發現零期和一期乳癌;二期以上的乳癌患者,基本上腫瘤已摸得到,乳房攝影的效果及經濟效益可能不如超音波,但此時病患存活率也較早期乳癌差。乳房攝影主要針對無症狀或觸摸不到腫瘤的婦女,篩檢出早期乳癌的機率為千分之三至五,這些患者的乳房攝影可以看到顯微鈣化點,這是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無法檢測到的。北歐、英國等研究顯示,最具經濟效益的乳癌篩檢工具是3年1次的乳房攝影。歐美研究證實,定期乳房X光攝影篩檢,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0%到30%;當然準確度並非百分百,仍有15%乳癌無法偵測,需要超音波或核磁共振等輔助,但呼籲民眾踴躍檢查。乳房攝影可能出現假陽性,這很難避免,但經專家進一步確診後,可減少困擾。乳癌愈早發現,治療效果愈好,可避免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減輕病人痛苦。諮詢三軍總醫院院長俞志誠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 Q:醫師說我的乳房裡有纖維囊腫,什麼是纖維囊腫?以後會變成乳癌嗎?A:基本上,纖維囊腫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名詞,乳房疾病包括纖維腺瘤、乳房發炎、乳管瘤、乳癌等,如果透過超音波、乳房攝影等影像檢查,在乳房中發現非上述病灶,也不像是正常組織,便稱為纖維囊腫。纖維囊腫也包括水泡,屬於乳房良性疾病。高達90%以上的婦女,乳房中都有纖維囊腫,纖維囊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停經後可能變小或消失。目前認為纖維囊腫與個人體質、女性荷爾蒙分泌刺激等因素有關,也有研究認為攝取過量脂肪與咖啡因,比較容易出現纖維囊腫。一般來說,纖維囊腫常見症狀包括乳房出現硬塊,摸起來會痛,多在乳房外上側,平時乳房會有疼痛、壓痛、刺痛及脹滿感。乳房不舒服的情形往往時好時壞,通常在生理期前特別疼痛及腫脹等,腫塊也可能隨之變大。纖維囊腫屬於乳房良性疾病,理論上,不會直接變成癌症。乳房中出現纖維囊腫,建議不要緊張,大部分不需要特別治療,後續定期追蹤檢查即可。既然不會變成癌症,為何建議追蹤?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早期乳癌和纖維囊腫不易區分;另一個是乳房中出現多發性纖維囊腫者,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文獻指出,可能是一般人的1.2倍。現有的影像檢查對很小的東西不易鑑別診斷,所以乳房影像檢查若發現纖維囊腫中,出現形狀不規則、逐漸變大或新增加的病灶,醫師會建議患者接受穿刺切片檢查,進一步了解是否為惡性腫瘤;而多發性囊腫的出現,表示乳房容易增生其他物質,本就是罹癌高危險群,以上兩種狀況都需要密切追蹤。諮詢/三軍總醫院院長俞志誠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Q:醫師說我的乳房裡有纖維囊腫,什麼是纖維囊腫?以後會變成乳癌嗎?A:基本上,纖維囊腫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名詞,乳房疾病包括纖維腺瘤、乳房發炎、乳管瘤、乳癌等,如果透過超音波、乳房攝影等影像檢查,在乳房中發現非上述病灶,也不像是正常組織,便稱為纖維囊腫。纖維囊腫也包括水泡,屬於乳房良性疾病。高達90%以上的婦女,乳房中都有纖維囊腫,纖維囊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停經後可能變小或消失。目前認為纖維囊腫與個人體質、女性荷爾蒙分泌刺激等因素有關,也有研究認為攝取過量脂肪與咖啡因,比較容易出現纖維囊腫。一般來說,纖維囊腫常見症狀包括乳房出現硬塊,摸起來會痛,多在乳房外上側,平時乳房會有疼痛、壓痛、刺痛及脹滿感。乳房不舒服的情形往往時好時壞,通常在生理期前特別疼痛及腫脹等,腫塊也可能隨之變大。纖維囊腫屬於乳房良性疾病,理論上,不會直接變成癌症。乳房中出現纖維囊腫,建議不要緊張,大部分不需要特別治療,後續定期追蹤檢查即可。既然不會變成癌症,為何建議追蹤?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早期乳癌和纖維囊腫不易區分;另一個是乳房中出現多發性纖維囊腫者,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文獻指出,可能是一般人的1.2倍。現有的影像檢查對很小的東西不易鑑別診斷,所以乳房影像檢查若發現纖維囊腫中,出現形狀不規則、逐漸變大或新增加的病灶,醫師會建議患者接受穿刺切片檢查,進一步了解是否為惡性腫瘤;而多發性囊腫的出現,表示乳房容易增生其他物質,本就是罹癌高危險群,以上兩種狀況都需要密切追蹤。諮詢/三軍總醫院院長俞志誠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整理記者魏忻忻】Q近年歐美有許多研究質疑乳房自我檢查,認為如此發現的腫瘤都比較大,無助降低乳癌死亡率。既然如此,還需要自我檢查嗎?A乳房自我檢查的確無法降低乳癌死亡率,除非是專長乳房外科的醫師,可觸診發現1公分以下的乳房腫瘤。大部分自己摸到腫瘤的患者,腫瘤多已超過2公分,在乳癌分期屬於第二期以上。目前乳癌的治療成果,零期與一期的治癒率較高,五年存活率分別是98%、90%以上。不過,乳房自我檢查還是有正面意義,可提醒婦女定期關心自己身體。臨床上,到乳房外科的女性,大多是自己摸到乳房硬塊來就診,所以每月乳房自我檢查,再配合定期醫師觸診、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仍有機會及早發現乳房腫廇。乳房自我檢查可在生理期起第7天進行,經期不規則或停經婦女,每個月固定選一天即可。自我檢查的步驟是先「看一看」,端坐鏡前,雙臂下垂,觀察兩側乳房有無大小不同,形狀異樣,皮膚有無皺褶、腫脹、潰爛,有無乳頭凹陷、乳頭表皮有無改變、輕壓乳頭有無液體流出。接著雙手上舉及叉腰,同樣再觀察有無上述情形。接著「摸一摸」,仰躺於床上,右手檢查左側乳房,左手置於頭部下方,右手食、中、無名指併攏,利用指腹,以小圈平壓方式,從乳頭開始,由內向外,感受乳房內是否有腫塊、增厚或凹凸不平處。上從鎖骨、下至胸骨以下並至腋下及腋窩,檢查一側後,再以同樣方法檢查另一側乳房。最後「擠一擠」,以大拇指與食指輕輕壓擠乳房、乳暈到乳頭,注意有無異常分泌物,咖啡色和血色要特別注意。一旦發現乳房有硬塊或不明組織、異常分泌物,一定要就醫,請醫師診斷。諮詢:三軍總醫院院長俞志誠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Q:乳癌病友稱呼自己為「少奶奶」,乳癌治療一定要切除乳房嗎,什麼情況下可以保留乳房?A:與過去相比,乳癌手術觀念有著極大的改變,百年前認為乳癌治療應該要把整個乳房切除,現在認為「開得大不一定比較好」(Bigger is not better)。畢竟乳房是女性身體形象的一部分,是自尊、美麗和自信的象徵。且經研究證實,乳房保留手術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與傳統乳房全切除術的預後相同,所以現在的治療觀念,傾向盡量保留乳房。一般也認為,相較於乳房全部切除,乳房保留手術對患者的身心衝擊較小。乳房保留手術又稱「乳房局部切除手術」,一般適用於乳房腫瘤小於3公分,腫瘤不是長在乳頭或乳暈下方、無多發病灶的第一、二期乳癌患者。不同於乳房根除手術切除整個乳房組織,乳房保留手術只針對腫瘤,切除腫瘤及其附近的部分正常乳房組織,視情形醫師也會摘除部分腋下淋巴結,即所謂哨兵淋巴結手術。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患者必須接受放射線治療,減少局部復發的機率。總之目前對乳癌手術的態度是「Less is more」,傾向盡量減少手術範圍,但在腫瘤和正常組織間,還是得保持「安全距離」,不能讓手術切除邊界還有殘留的癌細胞,目前認為切除原位癌的安全距離為0.1公分,侵襲癌則至少要有0.2公分。乳房保留手術的優點是可以盡量保留乳房外形,使患者肌肉張力及手臂腫脹的情形能降到最低。不過,對於部分乳房較小的患者,乳房形狀可能因此略有改變,或與另側乳房不對稱。諮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中澄清醫院院長張金堅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 Q:聽說肥胖是乳癌的危險因子,胖子容易得到乳癌,這是真的嗎?A:體重過重,肥胖和久坐的生活型態,已被證實會增加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肥胖導致乳癌,一般學者認為可能機轉有三:一是肥胖使雌激素(Estrogen)增加,加速乳癌細胞增生;二是肥胖增加芳香環酶(Aromatase)活性,刺激乳腺組織癌化;三是肥胖使瘦體素(leptin)生成增加,而瘦體素也是一種腫瘤生長因子。肥胖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促使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增生。經老鼠實驗發現,脂肪細胞會與巨噬細胞結合,形成類似皇冠狀結構(crown-like structure,CLS),CLS大量存在於乳腺和臟腑脂肪層,可能刺激發炎因子活化與芳香環酶活性上升。芳香環酶使雄性激素轉化成雌激素,因而使雌激素濃度增加。停經後,肥胖婦女的乳房除乳腺外,周邊基質大部分由脂肪取代。脂肪細胞能增加芳香環酶活性,使雌激素濃度增加,影響乳腺組織,導致乳癌或使原有的乳癌病灶變大。至於瘦體素,早期認為,瘦體素調控體內能量代謝及攝食,但根據2004年發表的研究,瘦體素也促進細胞周期和抑制細胞凋亡,刺激乳癌細胞株增殖。另有研究指出,瘦體素刺激血管新生,進而使腫瘤轉移,使對抗細胞凋亡的基因表現增強,使腫瘤愈長愈快,甚而不會凋亡。另外,正常乳腺及乳癌細胞都有大量胰島素受體,而肥胖的人容易有高胰島素血症,在空腹情況下,胰島素濃度高的女性有較高的乳癌風險。總之,肥胖對健康有諸多不利,也增加乳癌機率,建議婦女適度控制體重,進行規律的運動。諮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中澄清醫院院長張金堅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Q:我是乳癌第二期患者,右側乳房全部切除,腋下淋巴結一顆轉移,我可以不做放射線輔助治療嗎?我擔心因放射線治療得到其他癌症。A:過去認為,當乳癌病友腋下淋巴結轉移顆數大於3顆時,才需要放射線輔助治療;腋下淋巴結轉移顆數1至3顆的患者,視有無其他危險因子,再決定是否需要放射線輔助治療。不過,根據加拿大和丹麥最近的大規模統計,乳癌病友只要腋下淋巴結出現轉移,不論顆數,就建議接受術後放射線輔助治療,除了降低局部復發率,也可以增加特定族群的整體存活率達10%以上。乳房全部切除後,病友接受放射線治療的部位,主要是胸壁。目前放射線治療主要利用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X光來執行,放射線的射束進行、劑量累積,皆透過電腦軟體運算,希望對正常組織的影響降至最低。但正常部位難免會吸收到輻射劑量,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理論上的確可能在照射部位內出現續發性癌症(尤其是軟組織肉瘤),但根據統計,機率極低,續發性癌症的發生率約從十萬分之二十二至十萬分之三十一,且平均約在照射後15年才會出現。既然因放射線輔助治療而出現續發性癌症的機率很低,考量乳癌病友接受放射線照射後,對局部復發和整體治療後存活率的效益,建議腋下淋巴結有轉移的患者,還是應該接受放射線輔助治療。對於計畫接受乳房重建手術的患者,應向和整形外科醫師諮詢,接受放射線輔助時的重建時機,若未在術後即時重建,建議在放射線輔助治療結束後的2至3個月,再考慮重建。諮詢/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趙興隆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Q:懷孕的我摸到乳房硬塊,會是乳癌嗎?懷孕的人應該不會得乳癌吧?A:乳癌發生在懷孕及產後期間並非少見,懷孕期間的乳癌約占所有乳癌病例0.2到3.8%,另有報告指出,在3千至1萬個懷孕婦女中,約一位會發生乳癌。懷孕期間罹患乳癌者,常有延遲診斷傾向,半數病例從發現硬塊到診斷,超過6個月,一個月內被正確診斷者不到10%;逾50%發現乳房硬塊後,沒有進一步做病理切片。建議醫師發現懷孕婦女有可疑乳房腫塊時,一定要進行粗針病理切片檢查,不能只進行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第一、二期乳癌可直接手術。考量放射線對胎兒影響,懷孕初期,建議直接做乳房切除手術,此時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以避免術後必須做放射線治療。第三期乳癌病人,如評估可開刀則先行手術,另外可以考慮先行在術前化學治療,使腫瘤縮小再手術。至於化學治療,除了懷孕的前3個月,大致上是安全的。不過,化學治療可能造成骨髓抑制,在產前3至4周應避免,以免免疫力下降使生產時有感染或敗血症的風險。對於乳癌標靶藥物賀癌平和泰嘉錠,不建議懷孕期使用;第三代乳癌化學用藥,紫杉醇類(taxane)的相關臨床報告較少,尚未定論,要慎重使用。如果在懷孕大於或等於35周發現乳癌,可考慮先生產,再做一般正規的乳癌治療。懷孕是受祝福的喜事,乳癌已是可治癒的疾病,懷孕時發現乳癌,先別驚慌失措或難過絕望,配合醫師,可以正常懷孕生產,也能治療乳癌。諮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中澄清醫院院長張金堅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十三家醫院的聯合研究發現,3D乳房攝影偵測侵犯性腫瘤與減少偽陽性的效果,優於傳統乳房攝影。南卡羅來納醫學大學教授艾塔·皮薩諾表示,比較精確率上,研究呈正面,然而價格確實較貴。研究作者,美國路德教會總醫院放射科醫師莎拉·福來瓦德表示,「3D乳房攝影需要更長期觀察,但研究發現其確實能增加高侵襲性乳癌的發現機率,減少診斷上的模糊性,降低反覆檢查確認的困擾。」當民眾因乳房有硬塊,前往醫院求診,而醫師觸診後,如果認為有必要,會再安排接受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患者常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如果經檢查,確定硬塊為良性纖維囊腫,才會暫時放心。經由適當治療,乳癌整體五年存活率已提昇至八成五以上,尤其第一期乳癌的與零期乳癌存活率都很高。醫師指出,約九成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腫瘤。但只要有發現異常,還是建議尋求外科醫師的診斷。婦女乳房一旦長了腫瘤,如果能即時診斷,確定其為良性或惡性,將可立即進行必要治療。外科、放射科會與病理科配合,一旦醫師在門診認為婦女乳房腫瘤有問題,即可安排至放射線科作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並由醫師判讀,如有需要可安排作乳房腫瘤細針穿刺採取細胞進行染色,再由病理科及乳房外科醫師判讀,一旦確定為惡性腫瘤,馬上就可安排進一步治療,避免因時間延誤喪失治療最佳時期。西方國家藉由乳房攝影篩檢來發現早期的乳癌,而降低乳癌死亡率已經有明顯的效果。然而東方女性乳腺組織較西方女性緻密,已有研究已提出配合乳房超音波檢查,才能提升早期篩檢乳癌的效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華人健康網╱記者王姿尹 /台北報導】愛喝飲料的女性要注意了,後遺症不只是肥胖,還可能提高乳癌風險!無論是熱天消暑或上班解渴,許多女性上班族習慣喝杯甜蜜蜜的手搖杯飲料,滿足口腹之慾,但國外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一周只要喝3杯含糖飲料,就可能讓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增。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指出,每周喝三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大增。每周3杯糖飲 乳房組織密度增根據英國《每日郵報》一篇引述來自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指出,每周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較高的腺體組織密度也會導致腫瘤不容易在乳房攝影時被顯示出來。此份研究的作者卡洛琳迪奧李奧博士(Dr. Caroline Diorio)表示,每周喝3杯含糖飲料的女性,平均乳房密度約29.6%,而不喝甜飲的女性,平均乳房密度約26.2%。而這3.4個百分點,對乳癌風險來說是不容小覷的。WHO建議日糖量25克 手搖杯動輒超標1倍世界衛生組織近期將每日建議糖份攝取量下修為25克,以一顆方糖5克來說,一天應不超過5顆方糖。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坊間一杯手搖飲料的含糖量動不動就超過10顆方糖的量,因此最好完全避免喝含糖飲料。坊間一杯手搖飲料的含糖量常常超過10顆方糖的量,高於每日建議攝取的5顆。營養師建議只要均衡飲食,就不必額外攝取糖份。趙函穎營養師指出,如果依照蔬果579的準則(孩童每日5份蔬果、女性7份、男性9份),只要維持均衡飲食,每日食用足夠的水果量,就可達到建議的糖份攝取量。避免精緻糖類 高糖飲食問題多趙函穎營養師建議避免食用精緻糖類,因為此類食品有高升糖指數,容易造成脂肪堆積,甚至代謝變差,還可能引起代謝症候群等。另外,糖份攝取過量不只容易蛀牙、肥胖,還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高三酸甘油脂而導致高血脂、脂肪肝,以及代謝症候群或慢性病、甚至癌症等問題。【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Q:我被診斷左乳有顆1.5公分腫瘤,醫師說要手術切除,聽說有一種前哨淋巴結切片手術,我也需要做嗎?A:乳房附近的淋巴系統非常複難,乳房腫瘤容易經由淋巴而轉移,過去腋下淋巴結廓清一直是乳癌根除手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手臂的循環主要靠靜脈和淋巴,若腋下淋巴結摘除過多,可能引起手臂無力、無法上舉,甚至淋巴水腫,使手臂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外觀。乳癌細胞的淋巴結轉移,絕大多數循序漸進,「前哨淋巴結」便是腋下第一個可能被乳癌轉移的淋巴結,遭乳癌細胞擴散時首當其衝的部位。如果能夠得知腋下「前哨淋巴結」是否遭癌細胞侵犯,便可評估腋下淋巴摘除範圍,盡量避免摘除全部腋下淋巴結,以減少對患者的影響。前哨淋巴結切片手術可偵測及評估腋下淋巴結轉移狀況。方法是在腫瘤附近注射染劑或顯影劑,讓它沿著淋巴管引流前進,所到第一個淋巴結就是前哨兵淋巴結,每個人依腫瘤位置、淋巴流向等,前哨淋巴結的位置及數目也不同。術中取得前哨淋巴送病理檢查後,約10至30分鐘就有初步結果,外科醫師根據結果再加上臨床判斷,決定淋巴摘除範圍。目前前哨淋巴結切片已成為早期乳癌標準手術之一,可以避免非必要的腋下淋巴廓清術。另外,乳癌轉移途徑還有血液,目前的臨床檢查無法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血液,但若已有淋巴轉移或腫瘤較大,即表示癌細胞經由血液轉移的機會增高,所以腋下淋巴結是否轉移或轉移顆數,也是評估癌症分期的重要依據之一。諮詢/三軍總醫院院長俞志誠【2014/07/11 聯合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晚報╱陳麗婷】美國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認為,大多數乳癌婦女運動量太少,但適當的運動,有助提升乳癌患者存活率、並讓生活品質更好。這項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進行的研究,刊登在癌症期刊線上版;研究團隊分析卡羅來納州1735名罹患乳癌婦女的運動量,這些婦女年紀介於20至74歲,於2008至2011年間知道自己罹患乳癌,研究主要是了解她們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後,運動量是否改變。北卡羅來納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候選人Brionna Hair表示,研究顯示,59%的患者表示被診斷後六個月運動量減少,平均每周減少約相當於五小時快走的運動量,且接受乳癌治療的婦女,只有35%在診斷後達到建議的運動量。如果將種族因素納入考量,發現黑人婦女在診斷癌症後,達到全國運動指引的比率,比白人婦女少40%,且美國黑人婦女死於乳癌的比率,也比其他各組高;研究認為,婦女診斷罹患乳癌後,比較不會達到運動建議量,但適當運動可以存活較久,且生活品質較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學教授侯明鋒表示,罹癌患者本身免疫力較差,但多運動可以提升免疫力,且運動也能幫助體重控制,避免肥胖影響癌症存活率。他解釋,更年期後罹患乳癌,若又發胖的話,存活率恐較差;更年期以後發胖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也較高。停經前女性荷爾蒙由卵巢分泌,但停經後女性荷爾蒙由脂肪細胞分泌,若發胖恐會引起女性荷爾蒙過度增加,可能提高癌症風險,或影響罹癌存活率;建議每周運動五次、每次30分鐘,有益身體健康。【2014/07/20 聯合晚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國內乳癌人數持續增加,有年輕化趨勢,研究發現,乳癌與塑化劑的暴露有關。由中研院、國衛院、台大醫院收集上萬名女性尿液樣本,追蹤後以其中128名乳癌患者、以及251名對照組,發現當婦女塑化劑攝取量偏高,罹患乳癌的風險將增加1.9倍。這也是全球第一份證實塑化劑與乳癌關連性的報告。民國100年國內爆發食品添加物起雲劑,添加塑化劑DEHP的風暴,當時從茶飲果汁到運動飲料、膠囊或錠狀保健食品,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不少民眾才驚覺不知默默吃下了多少塑化劑。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今天在聯合報系、中研院合辦的健康高峰論壇,發表「乳癌與塑化劑的關係」。陳建仁表示,台灣乳癌發生人數逐年上升,50歲以前的早發性乳癌發生率,與歐美不相上下。他指出,乳癌發生有多重因子,除了動物性脂肪攝取過多、懷孕、哺乳的時間晚、初經年齡早之外,與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的暴露也有關。為探討塑化劑的暴露量,這項研究從民國80年自台灣七個社區、收集近1萬2000名婦女的尿液樣本,多年追蹤後取128名乳癌患者、251名對照組,分析尿液中的代謝物。研究發現,若塑化劑的暴露量高,乳癌風險高出1.9倍。若塑化物代謝能力不佳,乳癌風險高出1.7倍。若暴露量高而且代謝力不佳,乳癌風險更高出3.4倍。陳建仁說,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荷爾蒙運作,多數人對於塑化劑的代謝能力正常。但如果是惡意添加塑化劑,喝一瓶運動飲料,會攝取到可容許量七倍的塑化劑,或是有少數人因為基因體質因素,對塑化劑代謝能力差較,就可能增加乳癌風險。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節節上升,陳建仁建議婦女要重視篩檢,及早發現、治療。【2014/07/19 聯合晚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記者魏忻忻/報導】對於荷爾蒙受體陽性的晚期乳癌患者,荷爾蒙療法非常重要。目前臨床已出現口服荷爾蒙標靶用藥,對於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之後,出現抗藥性而復發的乳癌病友,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受體陽性 荷爾蒙治療減少復發國泰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杜世興指出,大約50%至60%的停經前乳癌,和60%至70%的停經後乳癌患者,荷爾蒙受體為陽性,透過荷爾蒙治療,可以有效抑制癌細胞,減少乳癌復發機率。乳癌荷爾蒙治療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抑制女性荷爾蒙和腫瘤荷爾蒙接受體結合,常見藥物為泰莫西芬,另一個是阻斷體內女性荷爾蒙生成,如芳香環酶抑制劑。停經前婦女多使用泰莫西芬,停經後婦女可選擇泰莫西芬或芳香環酶抑制劑。不過,杜世興指出,部分乳癌病友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後,出現抗藥性而有復發現象。由於患者已經停經,屬於年紀較大的族群,未必有意願和體力接受化療,此時可考慮使用mTOR抑制劑,合併荷爾蒙療法。國外試驗 延長疾病控制期mTOR抑制劑是一種蛋白質分子,在女性荷爾蒙與腫瘤的荷爾蒙受體結合後,抑制腫瘤的細胞生長因子,使細胞分化減緩,而漸漸凋零、萎縮。目前衛福部已核准mTOR抑制劑用於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之前使用芳香環酶抑劑而復發或惡化的晚期乳癌患者,合併另一種芳香環酶抑制劑使用。杜世興指出,根據國外大規模臨床試驗,對於荷爾蒙治療復發或惡化的晚期乳癌患者,mTOR抑制劑作為第一線用藥,疾病被控制住維持不惡化的時間長達15.24個月;晚期乳癌一線化療後,持續使用mTOR抑制劑合併荷爾蒙療法,疾病被控制住維持不惡化的時間達11.27個月。比較單獨接受口服荷爾蒙治療的4.1個月,多出6.9個月。▇服用抑制劑注意事項mTOR抑制劑常見副作用,有口腔炎、容易感染、疲倦、皮疹、腹瀉、食欲降低等,較需注意的副作用是非感染性肺炎和肝指數異常,部分患者血糖升高。由於mTOR抑制劑口服後,在體內經肝臟酵素代謝,葡萄柚等可能影響肝臟酵素活性的食物,會導致藥品在體內濃度變高,服藥期間避免食用。杜世興指出,癌症末期不表示生命即將面臨終點,尤其乳癌治療藥物進步,荷爾蒙受體若為陽性,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武器更多,透過不同的藥物組合,可延長無病惡化存活期,在保有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爭取更多時間。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Q:我被診斷乳癌時,癌細胞就已轉移到骨頭了,醫師說是第四期,我還需要治療嗎?A:第四期乳癌絕對不等於末期。由於治療方法進步,轉移性乳癌經由多種不同治療,已逐漸被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對於第四期乳癌的治療,主要原則是在治療下盡量維持患者生活品質、使病情穩定、控制腫瘤維持不變或縮小。乳癌最常轉移的部位包括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依據患者腫瘤特性、年齡、體力與轉移復發狀況,可給予適當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治療、抗荷爾蒙治療或抑制骨頭轉移的雙磷酸鹽類藥物等,通常以1至4周不等為療程周期。第四期乳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為1至2年,但這是平均值,臨床雖有患者在短時間內惡化很快,但也有患者經過治療,病情獲得控制,存活期長達4、5年,甚至20年。不少乳癌第四期患者仍可照常上班,生活一如常人,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旁人可能不會發現她是已遠端轉移的乳癌患者。過去認為腦部轉移的治療較為棘手,患者存活期普遍不長,但現在透過治療,部分患者存活4至5年以上。乳癌第四期以全身治療為主,切除原發乳房腫瘤並非優先選項。不過,臨床有患者乳癌轉移至骨骼,由於轉移部位只有2、3處,化療又使腫瘤縮小,於是手術切除。這是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若患者因肝轉移造成腹水、肺臟轉移引起胸腔積水,應先處理這些造成患者痛苦症狀的問題。乳癌第四期,病情雖較初期乳癌嚴重,但不表示就是末期。及早接受合適的治療,還是有機會緩解病情,獲得控制,提高存活時間與機會。諮詢/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戴明燊【2014/08/01 聯合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罹患乳癌別放棄,早發現早治療,能提升存活率,一樣擁有幸福人生!乳癌治療中,有許多藥物可以對抗癌細胞,偏偏在「三陰性」乳癌的治療,除了化療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治療武器,也難怪多年治療乳癌經驗,只要病友被確診為三陰性乳癌後,知道「治療難、存活低」,即陷入愁雲慘霧中,逃避治療,甚至自暴自棄。罹患乳癌別放棄,早發現早治療,能提升存活率,一樣擁有幸福人生!三陰性乳癌非絕症 治療新契機為什麼「三陰性」乳癌治療比較棘手的原因是「三陰性乳癌」沒有賀爾蒙受體,也沒有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HER2)受體,因此對於各類荷爾蒙藥物治療與抗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的藥物不會有反應,尤其腫瘤惡性程度高,淋巴結易轉移,在治療上可選擇的藥物又相對少,使得五年存活率比一般乳癌低,往往容易造成病人對於治療沒有信心而放棄。三陰性乳癌並沒有想像中難以治療,只要搭配醫師建議的營養輔助食品,或是採長期低劑量的化療,都可以減少副作用帶來的不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表示,事實上,三陰性乳癌並沒有想像中難以治療,初期治療與其他癌症一樣都從化療開始,雖然化療會因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但只要搭配醫師建議的營養輔助食品,或是採長期低劑量的化療,都可以減少副作用帶來的不適,再合併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讓血管無法增生,並提升腫瘤對化療藥物的反應率,可大幅幫助三陰性族群延緩約2倍的腫瘤無惡化時間,由原先的4至6個月,延長為約11個月,雖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高血壓或血栓的副作用,但只要定期追蹤或是搭配藥物,都能夠達到緩解。3年前,1名陳小姐(化名),健檢時發現肝臟長了5、6顆腫瘤,甚至腦部也發現腫瘤,經過戴承正醫師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三陰性乳癌轉移!腫瘤大又肝轉移,並不適合動手術,因此建議先採用化療加上血管新生抑制標靶藥物,大約治療半年後,腫瘤明顯縮小,才安排乳癌腫瘤切除,而肝臟部分,在進行穿刺檢查後,竟也不需再施行肝腫瘤電燒手術。目前只需維持低劑量的化療,3年過去,現在的陳小姐仍能夠繼續最愛的旅行。戴承正醫師表示,三陰性乳癌患者只要依照醫師建議,持續接受治療,都能夠達到不錯的效果(圖片/戴承正醫師提供)罹患三陰性乳癌 治療別放棄這樣的治療成果在以往幾乎是不可能,這不僅是對患者,同時也令醫師感到欣慰與鼓舞。三陰性乳癌患者只要依照醫師建議,持續接受治療,都能夠達到不錯的效果,提高存活率,所以患者千萬不要放棄治療,因為希望永遠存在!【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2014-09-23 癌症防治.乳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如果只在一側乳房發現惡性腫瘤,需要兩側一起切除?研究發現,堅持切除患側腫瘤之外的另一側未發現癌細胞的乳房,無法大幅增加存活率。然而選擇切除兩側乳房的婦女近年卻有增加的趨勢。美國癌症醫學會醫師蘭里騰福德表示,切除長腫瘤的乳房後,再切除另一側正常的乳房,無法保證讓病人更順利康復或存活更久。研究人員表示,除非有好發乳癌的基因變異問題或有家族史,切除另一側看似正常的乳房,沒有太多助益。加州癌症預防研究所研究員史考雷特高梅茲表示,這類患者只占少數,大部分患者並未發現相關基因變異的問題。研究人員追蹤二十萬名治療一側乳癌的加州婦女數年,其中約半選擇切除乳房。但結果顯示無論是否同時切除兩側乳房,還是只摘除患側乳房,十年存活率皆約八成二。顯然切除兩側乳房無法明顯增加存活率。乳癌影響婦女生理及心理層面,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指出,術後身體復健與心理重建相當重要。醫師表示,乳癌術後的復健運動可增加肌力、肌耐力、身體組成的瘦肉量增加、體脂肪及腰圍降低。醫師指出,乳癌術後及早復健運動對於患者而言相當有意義,不僅可以預防併發症產生,進一步有助於幫助恢復自信,適應家庭及社會生活。乳癌篩檢有助提早發現病灶與及早治療。【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前天發布新聞,針對癌思停(Avastin)在轉移性乳癌的療效,建議藥廠更改適應症,將於15天內舉行聽證會,再評估是否維持建議,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則表示將要求藥廠提供相關資訊,再觀察評估。癌思停是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國內5年前通過適應症,做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今年分別通過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轉移性乳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等適應症,皆是自費使用。衛生署食藥管局表示,國內目前核准癌思停、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併用於轉移性乳癌患者。生產癌思停的羅氏藥廠表示,美國FDA兩年前根據其3期大型臨床試驗,加速審核通過該藥用來改善轉移性乳癌,但目前根據藥廠其他臨床試驗的補件說明,認為未達預期療效,不過歐盟CHMP認為,癌思停與太平洋紫杉醇併用,在效益與風險上仍有價值,因此也將主動辦理聽證會,要求再評估。中華民國乳癌醫學會理事長俞志誠表示,根據研究顯示,併用藥物使用,在存活率上有好處,但腸胃道出血等副作用比預期高,國內臨床病人出現副作用機率低,效益不錯,不過國內因核准較晚,參與跨國臨床試驗,及實際自費使用病例不多,醫學會將要求廠商提供資料,並根據更多臨床資料再評估,是否繼續適用。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永康報導】因一名年輕女乳癌病人要求「不要再有疤痕了」,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主任溫義輝研發改良式經肚臍腹腔鏡膽道手術,減少手術傷口,達成女病患心願,也造福其他病人,至今已有60多名病人受惠。溫義輝昨天表示,6月一名38歲的女性病患因膽囊結石求診,她剛因右側乳癌切除,並取腹部組織進行乳房重建,下腹部有一道長長的手術傷口,女病患要求「不要再有疤了。」打動溫義輝。一開始他基於無疤痕膽囊切除手術難度較高,國內並無合法進口的器械婉拒了,但私下仍尋找手術改良方法,評估經由肚臍進行腹腔鏡手術的可行性。溫義輝說,傳統式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會留下3至4個傷口,改良式經肚臍腹腔鏡手術,從肚臍旁進入,復原後幾乎看不到疤痕。溫義輝利用開刀房內現有的彈性管改良,做出容易置入肚臍傷口且不易漏氣的單一孔道,並以順向分離取代逆向分離。7月初手術順利完成,女病患露出難得的笑容。溫義輝說,「感覺上天很不公平,女病患已有乳癌病痛,還給她另一個病痛。」就想為她達成心願,也造福其他病人。溫義輝指出,與傳統腹腔鏡手術比較,改良後的手術有安全、較無併發症、疼痛指數較低、恢復較快等優點,但手術時間平均需延長20至25分鐘。近3個月來,溫義輝成功進行50例單孔道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病患從24歲至81歲,溫義輝也運用在難度更高的總膽管切開取石及T型管引流手術,已完成12例。溫義輝投稿國際期刊,受到醫界重視。 【2009/09/24 聯合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天發表螢光顯影術,用於心血管及摘除前哨淋巴結手術,提供病灶定位,和即時動態影像紀錄,讓開刀有如即時轉播。一名42歲乳癌病人,今年5月摸到右乳有一硬塊,檢查確認為惡性腫瘤,6月在北醫以內視鏡切除部分乳房,術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術中同步使用螢光顯影系統做前哨淋巴結定位,明確找到2顆前哨淋巴結,化驗後證實無轉移,因此避免腋下淋巴結廓清。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曹乃文指出,一般血管疾病手術,需以血管或淋巴攝影確認手術成效;傳統造影術,則使用X光及顯影劑,病人和手術人員都必須暴露放射線之下,腎功能可能受損。曹乃文指出,螢光顯影術使用藥品,是一種醫用綠色染料,一直被用來做為一些肝病患者檢驗肝功能之用,現在加上紅外線儀,患者不必承受輻射劑量,也不會有腎臟受損疑慮。不過,對多發性乳癌、已有淋巴結或遠處轉移、接受過乳癌手術或放射線照射,腫瘤超過5公分者及肝衰竭、對碘過敏患者不適用。台大醫院核醫部主任曾凱元說,對於前哨淋巴結定位,傳統顯影劑最早使用甲基藍,後來使用藍色染料,但目前定位的黃金標準,仍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為佳。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太太得乳癌,先生健康也會受到衝擊?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太太一旦得乳癌,就算確診、結束療程好幾年,先生健康還是會受到影響,免疫功能容易變弱、變差。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研究發現,男性在太太得乳癌後,易因心理壓力大增而出現各種生理症狀,免疫反應就會變得比較差。研究人員認為,醫療人員在治療乳癌患者時,也要多關心照顧者的健康狀況,這樣對乳癌患者復原也會有幫助。研究首席作者為精神科、心理學科副教授莎爾拉‧威爾斯迪‧葛雷戈里歐。她表示,醫療人員應鼓勵乳癌患者另一半隨時檢視自己是否出現各種壓力症狀,若出現相關症狀,可多參加舒壓療程、多學習放鬆技巧,以免壓力壓垮身心健康。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大腦、行為與免疫力」期刊。共有三十二位男性參與研究計畫,平均年齡五十八歲,平均已結婚二十六年。其中十六位男性的太太在研究開始八個月前乳癌復發,另外十六位男性的太太雖然曾罹患乳癌,但經治療後,癌症沒有復發。研究人員請這些男性填寫問卷,評估他們的壓力狀態,並詢問是否出現壓力相關症狀。研究人員也為這些男性抽血檢測其免疫功能。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太太乳癌復發,先生會承受較大壓力,疲倦感覺會特別明顯,且很容易出現頭痛、腹痛等身心症狀。另外,太太罹患乳癌,先生因壓力影響,免疫功能也會受到損害,導致病毒、細菌容易入侵體內。研究人員提醒,太太罹患乳癌,先生若出現身心症狀,最好別避諱就醫,以免壓力進一步傷害身體。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在台北街頭,常可看到腳底按摩店面。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腳底按摩似乎可以幫助癌症患者改善不適症狀,患者經腳底按摩後,行動能力也變得比較好。這項研究經費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已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腫瘤照護論壇」期刊。研究首席作者護理學院教授葛溫‧懷亞特表示,這是首次大型隨機研究發現腳底按摩或許可以輔助癌症標準療程,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共有三百八十五名女性乳癌患者參與研究計畫,這些患者多為晚期乳癌患者,癌細胞都已轉移,且患者正在接受化學治療或荷爾蒙療法。這些女性被隨機分成三組,有一組接受專業腳底按摩,另一組則接受一般足部按摩,還有一組只接受正規醫療療程,沒有接受任何足部按摩。許多乳癌患者都有呼吸急促症狀,研究人員以問卷詢問患者癌症症狀變化情形,五周、十一周後再做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接受專業腳底按摩的患者較少出現呼吸急促症狀,也許是因為呼吸狀況改變,因此行動能力也獲得改善。懷亞特教授指出,原本認為腳底按摩可能可以改善患者焦慮、沮喪情緒,但結果並非如此,患者情緒問題改變不大,反倒是生理症狀有好轉跡象。【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杏林.診間
【聯合報╱張祝萍/北市中正】姊姊因乳癌復發,住院治療,我旅居海外,姊姊生病期間多由母親陪同,我和醫院護理人員接觸有限。直到姊姊不幸往生後,我收拾姊姊的遺物,決定把姊姊尚未使用的標靶藥物,拿回醫院捐給其它病人。當我走進病房,護理長一出來,我告訴護理長姊姊的名字後,不知如何,我突然哽咽無法說話,護理長的眼淚也立即掉下來,告訴我她們也很驚訝,姊姊是這麼好的病人,從來不叫苦,真可惜這麼年輕就走了。我忍不住哭了出來,護理長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我難過哭泣是一定的,但姊姊已不再受苦了,現在要好好安慰母親,因為姊姊的過世給老人家打擊更大,正需要子女的安慰和支持。我接過護理長遞來的面紙,將眼淚擦乾。我很慶幸姊姊生前得到護理人員細心照顧,而在她過世後,護理長不僅記得她,還細心交代我要回家照顧媽媽。隨後護理長帶我去見主治大夫,他立即向我道歉,希望我沒怪罪他。我說姊姊是癌末病人,如果不是轉院恐怕無法多活一年半。我對他只有深深謝意。他感謝姊姊捐出的藥物,並要我向媽媽致意。做為病人家屬,謹以此文向辛苦的醫護人員致上敬意。
2014-09-23 新聞話題.杏林.診間
【元氣周報/宜蘭 賴素】98年有天晚上洗澡時,發現胸腔中央下方劍突骨處有一點小硬塊,當時並不在意,認為可能是一般良性腫瘤。經子女一再催促才到醫院檢查,醫師宣告我罹患二期乳癌,當時我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但也只好接受開刀及電療,並配合內服化療,每三個月斷層掃描追蹤。經一年治療,醫師宣告癌細胞已擴散到肺部及骨骼,當時心情如跌落萬丈深谷,全家人都亂了方寸。既然老天爺要跟我開這大玩笑,只好聽天由命,把生命交給老天。雖然化療有很多副作用,為了家庭、為了子女,我會勇敢接受挑戰,面對病魔,永不放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