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從「掌紋」看出大腸癌?4大警訊及早發現提升治癒率
掌紋特徵:1.掌紋脂肪分布不均,掌色暗青。2.出現橫貫智慧線的紋路,生命線變淺消失,或尾端有島紋。3.在小指下方掌丘處有凸起、不規則的紅棕斑點。4.結腸癌中後期掌根處三分之一,手掌呈現暗灰色,似一層黑色壟罩,斑點成深褐色。腸道保養方:定期做大腸鏡檢查。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避免便祕。注意觀察近期是否糞便的形狀、排便習慣、體重減輕等癌症警訊。本文由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掌紋看健康-結腸癌】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9-07-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掌紋特徵:1.掌紋脂肪分布不均,掌色暗青。2.出現橫貫智慧線的紋路,生命線變淺消失,或尾端有島紋。3.在小指下方掌丘處有凸起、不規則的紅棕斑點。4.結腸癌中後期掌根處三分之一,手掌呈現暗灰色,似一層黑色壟罩,斑點成深褐色。腸道保養方:定期做大腸鏡檢查。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避免便祕。注意觀察近期是否糞便的形狀、排便習慣、體重減輕等癌症警訊。本文由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掌紋看健康-結腸癌】
2019-07-2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一出門就汗流浹背的時節,如果能吃著冰鎮西瓜、吹著空調,大概會讓人感到幸福感爆棚。但你不知道的是,這些讓人舒爽的「涼」意,也會悄悄傷害你的身體。貪涼這樣傷害你中醫腎病學宗師鄒雲翔先生曾立下這樣一條家規:家人和孩子們不准吃冷飲。在習慣了以「冷」解暑的大部分人來看,這規矩頗有些不近人情。原來,人是恆溫動物,過熱或過冷都會讓身體感到不適。中醫講氣血陰陽平衡,認為「血,遇溫則行,遇寒則凝」,冷飲等過涼食物會導致氣血凝滯,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因溫度較低,剛吃下冷飲時,人會感覺身體「瞬間降火」,而實際上,貪吃冷飲不僅不能解暑,反會傷及脾、胃、腎。脾喜燥惡濕,胃喜溫不喜涼,腎喜暖惡寒。●冷飲等生冷食物易損傷脾陽和胃陽,削弱人體陽氣;●過多冷飲會沖淡胃液,造成食慾不振或胃脹;●冷飲等寒性食物還易導致腎為寒邪所侵,增加腎臟負擔。冷飲對身體的影響也會因體質不同,有些人或許受影響不大,有些人則必須慎食。7類人最不該貪涼有七類情況最好不要吃涼的,台灣養生保健學會理事長、台中全德中醫診所院長張鈺鑫對此進行了總結。1.感冒患者曾有研究將人的手指浸入4℃的冷水中,一分鐘內即發現其鼻黏膜血管強烈收縮,鼻腔分泌物中的免疫抗體量急劇降低。2.女性經期前與經期時寒涼之物會導致女性盆腔血液循環不佳、經血量少、排不乾淨、痛經加劇甚至不來月經,出現婦科疾病,更年期提早「報到」。3.空腹者及腹瀉、腸胃炎患者冰進到胃部後,血管收縮會影響胃部消化和腸道蠕動,所以空腹、腹瀉都不要吃冰。4.痰瘀、陽氣虛、陰血虛體質者痰瘀體質的人體內水分代謝不佳,冰會阻滯氣血、降低新陳代謝和脂肪代謝,讓人越吃越想吃,造成寒濕的惡性循環。陽氣虛體質最不適合吃冰,因為本身陽氣就不足,氣血循環動力差,吃冰會讓手腳更冰冷或引起腹瀉。陰血虛者往往會有口乾舌燥、虛火旺和燥熱感,長期吃冰品會導致陰陽兩虛。5.過敏體質者過敏體質的人身體相當敏感,而冰品就是一個刺激來源,吃後可能會引發過敏症狀,所以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患者,最好不要吃冰品。6.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吃冰品會使腸道蠕動變慢,代謝降低,導致內分泌失調,糖的代謝也變差,讓血糖更不好控制。另外,冰品會造成血管收縮,有高血壓或心血管問題的人也不建議吃。7.剛運動完的人運動時,氣血聚集在四肢肌肉。劇烈運動後馬上吃冷飲,脾胃為運化寒氣,要從四肢體表調動陽氣過來,但緩不濟急,會讓寒氣在體內作用的時間更久、傷害更大,出現咳嗽、胸悶等不適。護好4個怕冷部位除了少吃冷飲,夏季還要保護好幾個怕冷的部位。1.頸部頸部有個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受寒容易引發頸椎病或讓原有的頸椎病雪上加霜,並使抵抗力下降,誘發感冒。在空調房間最好穿高領衫或戴絲巾。2.肚臍肚臍就是「神闕穴」,由於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作為腹壁的最後閉合處,皮膚較薄,屏障功能較差,是寒邪容易入侵之地,如果肚臍受涼,易導致腹痛、腹瀉,女性會出現痛經、經期延長、月經不調等。3.腰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有喜暖惡寒的特點,因此即使在炎熱的夏季腰部也不要受涼。4.腳踝腳踝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如果此處受到寒邪,機體基本上處於「無設防」狀態,外邪可「長驅直入」,不僅會引發踝關節炎,還會使抵抗力下降導致感冒,正所謂「寒從腳下生」,我們愛美的同時,更要注意保暖。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2019-07-21 新聞.健康知識+
最近,網路上又開始討論喝熱水的問題了。起因似乎是有位醫生,說世界上只有中國人喝熱水,其他的國家都喝涼水,甚至冰水,所以中國人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喝熱水沒有任何好處。結果這篇文章熱了起來,很多人跟著談論,一些人說,原來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喝熱水啊!外國人原來天天喝冰水,也沒有問題的啊!這都是中醫害的,都是中醫告訴我們要喝熱水的。另外一部分人則說,確實不能喝冰水的,我用自己做例子,一喝冰水我的胃或肚子就痛,或者有人說,一喝冰水我的月經就停止啦。我認真地看了留言,支持和反對的比例,大致相當。確實有一小部分人留言,說自己喝冰水,什麼事兒都沒有。也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女性留言,說自己喝冰水會腹痛腹瀉,甚至月經改變。我是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來看這個問題的,我覺得,既要解釋為何有些人喝冰水,可是身體感覺正常,又要解釋為何有人喝冰水出問題,我們不是為了辯論而辯論,是要解釋清楚這種現象。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中國古代的時候,是熱水和常溫的水(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涼水)都喝的,因為在《孟子》裡,就有這樣的話:「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古代的「湯」,就是熱水的意思。而《孟子》裡面的「夏日則飲水」的「水」,就是普通的涼水的意思。這話的意思是:冬天喝熱水,夏天喝涼水,是人的正常的習慣。可見,在那個年代,人們在冬天為了保持身體的溫暖,會喝熱水(這和現在是一樣的啊),在夏天,為了涼快,會喝常溫的水(我們說的涼水,因為那個時候冰水是難以得到的)。像這樣的例子會有很多,比如清代宮廷裡,就會在冬天收集冰塊,然後在地下儲藏,到天氣熱了,可以用來冰鎮飲料,做成冷飲。其實這種古代的冷飲,起源是比較早的,比如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市場上賣的冷飲,就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等等名目。《夢粱錄》記載,南宋時杭州街上也有冷飲:「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等。當時的人已經非常善於藏冰了,每年臘月,河水結冰,人們把冰塊鑿下來,運到專門存放冰塊的地下冰窖裡,密封嚴實,等到夏天再用。在《宋會要輯稿》裡,還記載了宋代的「冰箱」,叫冰鑑,就是夾層裡放了冰塊的食物儲存器,是桶型的,可以保存食物,可以給室內降溫。而實際上,如果向前推,其實冰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是青銅器,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年的貴族,在夏天是可以吃到冰水的。那麼,是否這就說明中國人也喝冰水,和全世界的人一樣呢?也不是的,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喝冰水的問題。比如,《宋史》裡記載,南宋皇帝宋孝宗說過: 「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意思是,我前幾天喝冰水太多了,結果突然患了嚴重的腹瀉,幸虧現在痊癒了。這位皇帝的問題,現在看可能會有多種原因引起,比如喝的水不衛生,沒有煮開,被污染過,會導致腹瀉。另外,就是寒涼之氣,傷到了陽氣,導致寒濕為患,出現了腹瀉。所以,在宋朝的時候,陳直寫了《養老奉親書》,是世界上最早的老人保健醫書,他就說: 「盛夏之月,最難治攝。陰氣內伏,暑毒外蒸,縱意當風,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洩之患」。後來,元代增補此書為《壽親養老新書》,書裡說:「承暑冒熱,腹內火燒,遍身汗流,心中焦渴,忽遇冰雪冷漿,盡力而飲,承涼而睡,久而停滯,秋來不瘧則痢。」 可見,夏天喝涼水甚至冰水,是人們的本性,自古中國人也是如此,但是,中國古代的中醫很早地觀察到了飲用冷飲的問題,古人認為,夏天陽氣在外,陰氣在內,這種描述,如果換成今天的話說,就是夏天外面熱,身體的體表也會受到影響,而人體為了取得平衡,保持體溫的平穩,會在內部向著相反的方向調節,保持相對的低溫(其實是穩定的溫度,相對外部低溫而已)。此時,如果再人為地降低內部的溫度,會導致身體調控的紊亂。這種紊亂,首先就是消化系統的紊亂,在過低的溫度下,消化系統的粘膜會隨之改變,變得蒼白,充血不足,代謝低下。此時,非常容易引起外邪的入侵。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同樣的外邪環境下,比如同樣吃了稍有不潔的食物,胃腸中溫度正常的,因為功能正常,則沒有問題,而吃了冷飲,胃腸溫度很低,功能相對弱一點的,則容易出現問題。所以,夏天的時候,胃腸道感染的患者非常多,一方面是夏天食物容易腐敗,另外一方面,就是喝冷飲的人比較多,胃腸容易紊亂。那麼,為何有人說喝冷飲身體什麼問題都沒有,有人反應明顯呢?我覺得,這有體質的問題,比如此人陰虛有火,或者陽氣還算旺盛,則喝冷飲暫時會沒有問題的,可是,如果陽氣不足,寒濕本來就重的人,喝了冷飲,當然就立刻出問題了。那麼,我的觀點是什麼呢?我覺得,冬天最好喝溫熱的水,夏天,需要看自己的體質,陽氣旺盛的,喝常溫的是可以的,而陽氣虛弱之人,則絕對不可以。至於冷飲,無論是誰都最好不吃,如果這麼說不近人情,那您嚐嚐可以,但是淺嚐輒止,不要覺得這東西就是好的。無論如何,你如果能喝喝熱茶,那是最好的了。現代人,運動減少,消耗過多,陽氣不足者居多,其實,不適合喝涼水的,估計比古人要多很多吧。有些人說,我天天吃冰鎮飲料,就是身體沒事兒,您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其實,我覺得,您現在還年輕呢,您就那麼敢說,我的身體以後沒事兒嗎?我見過這樣的老煙民,說我抽煙就什麼事兒都沒有,身體健康,誰說吸煙有害?結果真的查出什麼病的時候,立刻戒菸,無一例外。雖然,這兩者的例子不能相比,但是,我說的是邏輯關係,身體的失調是積累的,在量變的時候,您看不出多大的影響。可是,當您看到質變的時候,往往晚了。有朋友說:那為何外國人就不喝熱水呢?其實這是不了解外國人,我這些日子生活在國外,我認真地觀察外國人,發現這種說法,是誤區。比如,在國外咖啡店比比皆是,他們喝咖啡是習慣,問個問題,您覺得咖啡都是冰鎮的嗎?其實在此時,他們喝的也是熱水,只不過他們習慣把熱水變成飲料而已。比如英國的茶,是放冰塊喝的嗎?不是,也是熱氣騰騰的,這也是熱水。再比如外國人吃的西餐,要先喝湯,您覺得這湯是放冰塊的嗎?不是,那蘑菇湯,那蔬菜湯,都是熱的。這也是熱水。我的觀察是,在外國人的生活裡,也有大量的熱的飲料,我們沒有注意而已。而他們喝冰水,也是存在的,儘管早餐的時候,服務員會問:咖啡or茶?他們多數人喝咖啡,但是,也有人去喝那個冰鎮果汁。可是,我們要了解外國人的生活習慣,他們喝酒較多,吃牛肉為主,我那天還看到吃麵包的時候,抹了黃油,還往麵包上撒黑胡椒粉的。把肉桂粉之類的東西當做調料,那更是正常的。在生活中,他們吃熱性的食物較多,因此體質偏熱,這種食肉為主的熱性體質,喝點冰水應該損害不大。但是,後果依舊是有的,在外國的街頭,會看到大量的,極其肥胖的人,那種肥胖,都是移動困難的,為什麼呢?她們為何會變成這樣呢?其實,我覺得外國人雖然沒有中醫,但是,她們也分成兩派,一種是比較講究生活品質的,早晨體面地喝喝咖啡,下午泡泡英國茶,吃青菜,保持運動,身體一直不錯。另外一派,吃炸薯條漢堡,躺在沙發里看電視,喝冰鎮可樂,然後變得胖胖的,走路都喘。寒痰凝滯,水濕蓄積,氣血不通,當然會極度肥胖。我想說的是:其實外國人也不是只喝冰水,生活中喝熱飲料的機會也很多,外國人也不是都健康的,各種身體問題,多如牛毛。歐巴馬說:「我們花費了全世界最貴的醫療花費,卻沒有使美國人的壽命延長半歲。」這也說明了問題。至於韓國人,天天辣醬辣白菜,喝參雞湯,喝點冰水,就算是平衡吧,可是日本人,吃海鮮是涼的,再喝冰水,所以,過敏體質的人是極高的,一到春天,帶口罩的人比比皆是,我覺得這也不是一個好的狀態吧。估計,喝溫水還是冰水的問題,還會繼續辯論的,認為外國人都喝冰水的人,還會繼續學下去。只是我建議大家,能溫水最好,最不濟也是常溫的,至於冰水,痛快一時而已,我真認為沒有什麼好處。記得當年在北京同仁醫院的食堂吃飯的時候,我旁邊坐著一個老外,在給對面的中國西醫大夫,用英文大講食物的寒熱溫涼之性,我當時聽著心裡微笑,我覺得,外國人,也會學習的,對身體好的事情,他們會學得很快。Source
2019-07-11 養生.聰明飲食
芒果季來臨,不僅是成人大啖芒果冰的季節,芒果果肉柔軟又多汁,是給寶寶或小朋友當果泥點心最方便好用的,但是又很擔心網路上說「芒果很毒」、「芒果會引起過敏」,又不太敢給;中醫師彭溫雅說「媽媽免驚」,其實芒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芒果性平味甘、無毒,媽媽可以安心給孩子吃。彭溫雅說,芒果在夏天盛產,任何時候吃盛產的蔬果,都是最對應時令的,在夏天這麼熱的天裡,吃芒果剛好具有清熱生津,解渴利尿,吃多了不會上火,甚至還能解咽喉乾燥,還是益胃止嘔的好水果。引起過敏不是芒果,而是果皮汁液但是早期很多人吃忙芒果就臉上、身上紅腫,起過敏疹,所以很多人都說芒果是很毒的水果,其實大家都冤枉芒果了,有毒的不是果肉,而是芒果皮。芒果的枝和皮都會產生一種乳白色的汁液,摸起來黏黏的,乾了以後變成透明的,但如果你讓這個汁液在皮膚上亂沾,可能所到之處都會起疹,因為芒果果皮的汁液含有會引起過敏的漆酚(urushiol),如果手摸了切開的皮,又摸皮膚,或是吃土芒果,直接用嘴吸果汁果肉,嘴巴和臉接觸到汁液,就可能出現接觸性皮膚炎。 所以大家不要誤會芒果了,媽媽只要注意避免果皮的汁液,削皮切成片狀或塊狀,可以放心給小朋友吃芒果,古代中醫認為芒果可以養腎健脾,具有益胃、止嘔、止暈等作用,成人的眩暈症、高血壓及高膽固醇體質,也都很適用。而且芒果具有利尿、止咳、化痰的作用,容易腹脹噁心、咳嗽、痰多、氣喘的人可以做為輔助食療。 芒果營養豐富,愛文護眼叫我第一名不只是中醫認為的優點,芒果的營養素含量高,營養學上,芒果富含維生素B1、B2、B6、C,其中維生素C含量是木瓜的1.5倍,更是香蕉、鳳梨的2倍,抗氧化能力強,可減少自由基破壞細胞。深黃橘色的芒果也富含胡蘿蔔素、維他命A,有助保護視力,尤其愛文芒果每百克含有355毫克,是最佳護眼水果。同時芒果含有大量的鉀和膳食纖維,能助降低血壓、增加胃腸蠕動、幫助排便;芒果苷還能養顏美容抗老化,而芒果酮酸據研究認為有抗癌作用。 不過她提醒,吃芒果要適量補充,因為芒果甜份高,吃過量易使血糖上升、熱量太高則易變胖,所以只能吃少量,一份60大卡的芒果大約是一小碗,約225公克,一天最多只能吃兩小碗,不只糖尿病患必須限量食用,如果容易犯皮膚癢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也只能吃少量,否則吃太多容易引起皮膚搔癢。 有很多人說芒果含有濕毒,但是彭溫雅提醒,吃芒果會引起濕症者,通常本身體內有濕,吃了才會犯濕,容易有濕邪的人,通常是脾胃不佳,因為脾的功能是運化水濕,如果本身脾胃差,不要吃太多芒果,很多人習慣一次把一個芒果吃完,很多人還常一次吃好幾個,但是現在的芒果愈來愈大,吃一個可能就超過三、四份水果的份量,所以吃芒果最好家人、朋友一起分食,否則任何再好的東西吃太多,都會變成身體的負擔。
2019-07-0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感冒病毒入侵,鼻塞、流鼻水讓人無法專注,嚴重恐影響日常生活。多數人面對感冒多尋求西醫協助,中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中藥一直以來給人「調理」,需長期服用才能改善的印象,其實面對感冒等急性症狀,中醫治療效果也不錯。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感冒在中醫的觀念為「風邪」,也為六淫之首,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冷熱交替、過度疲勞等引起,中醫的治療觀念,除了給予藥物治療以外,也與西醫相同。陳潮宗表示,中醫藥方,如金銀花、連翹、桔梗、黃芩、大青葉、甘草等,都有改善呼吸道感染的效果。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楊晉瑋則提出相關的研究,從系統性的文獻回顧以及統合分析發現,穿心蓮也有減緩上呼吸道症狀的效果,並且可縮短病程,但仍需嚴謹的臨床試驗證實。而目前已有臨床試驗證實,熟地黃、牡丹皮、五味子、天門冬、杏仁、黃芩、百部等複方,介入治療7天,能夠改善急性支氣管炎;另外,臨床試驗發現,蒼耳散和魚腥草複方有助治療慢性鼻竇炎。建議民眾感冒時,應該要多喝水、多休息,平時應該多運動、勤洗手保養身體,建立好的運動習慣,如跑步、游泳、重訓、有氧等,增強免疫力,同時,服用中藥後,應該避免吹風,才能更快改善症狀。 編輯推薦 「達文西」好神?只這二種手術有優勢,婦癌治療未必較優 維持20年不復胖 肥胖研究醫師靠這3大秘訣
2019-07-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周日就是24節氣中的「小暑」了,台灣屬亞熱帶氣候,除高溫外亦常伴隨高濕度。中醫師提醒女性,夏季勿穿過於緊身的牛仔褲,以免細菌感染、陰道分泌物過多,出現「白帶」。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小暑為夏季第五個節氣,有句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意思就是過了小暑,天氣一天比一天還要悶熱。陳潮宗說,夏季容易讓女性困擾,因夏季為白帶的好發季節。凡是女性都有陰道分泌物,統稱為「白帶」,有助維持陰道的濕潤與健康。而陰道是潮濕溫暖的環境,若女性常穿著如牛仔褲等緊身褲,不但不通風、不吸汗,又容易造成摩擦破皮,使細菌有入侵陰道機會,反而悶出白帶問題。陳潮宗說,白帶屬於「水濕」現象,治療白帶過多的關鍵就在「健脾去濕」,建議患者下半身應穿著寬鬆外,可透過補充溫和、清淡的飲食,如蓮子、薏仁、扁豆、山藥、冬瓜等食物,對於調理體內水濕現象及補養脾胃有效果。另外,補充含益生菌的食物如優酪乳、味噌,也有助私密處保養。不過陳潮宗也呼籲女性同胞,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去看醫師,以免小病耽擱而成大病。
2019-06-27 科別.牙科
大家都聽過牙周病,但是你有想過嗎,牙周病離我們非常近!根據國健署調查,台灣罹患牙周病的比例位居全亞洲區之冠,一般來說健康的牙齦在正常刷牙時是不會流血的,如果刷牙會流血,往往是牙周病的初期徵兆,同時也代表你的牙齦有發炎的現象。很多人看到刷牙時出血不以為意,覺得可能是火氣太大所引起的,但其實細菌除了可穿過牙根表面外,也可藉著血流跑到全身,若不及早治療,破壞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牙齒搖動,甚至脫落 的現象,而停留在口腔中的細菌發酵,也會產生口臭 的問題。那麼中醫可以治療牙周病嗎?當然可以!中醫認為牙周病的形成與身體的機能失調有關,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1.胃火上炎型:這種體質的患者,大多因飲食偏好烤、炸、辣等重口味食物,造成胃中積熱,胃火上炎傷灼齒齦,如果加上口腔衛生不良,細菌在齒齦滋生,慢慢就會導致牙周發炎。2.腎虛火旺型:這類型的患者,大部分體質較為虛弱,可能有慢性病史、或是年齡較大、生活過勞、熬夜晚睡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腎氣、腎精、腎陰不足,造成腎虛火旺的狀況。而「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當腎虛時,就會反應在我們齒齦的健康上。在用藥上分為內服與外用,藥物有所差異。主要是依據患者體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藥;以上述的兩大類型來說:1.胃火上炎型要選用清胃火的藥物,像是處方:清胃散、黃連、石膏、黃芩等用藥2.腎虛火旺型則需要滋腎清熱,常用處方如:知柏地黃丸,或生地黃、知母等用藥。除了上述的中醫治療方法,日常保健牙齒也沒問題,最後跟大家分享來自唐朝藥王孫思邈提倡的牙齒保健方,大家在家有空時,不妨可以試試:1.叩齒 把嘴巴微微合上,讓上下排牙齒發出響聲輕叩36下,疏通經過口腔的經絡,若能在三餐飯後上下叩齒,更能固腎健脾,幫助消化。(要注意叩齒力道不可太大,以免傷害牙齒組織。)2.漱津也就是用口水漱口,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胺基酸、酵素、鈣質,定期使用口水漱口可以幫助清潔口腔、讓牙齒再鈣化。此外,長久做漱津的動作,也有助於鍛鍊嘴巴兩側的咀嚼肌。3.揩齒每天早晚用手指或牙刷按摩牙槽2~3分鐘,有助於口腔局部血液循環。
2019-06-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氣日趨炎熱,6月21日就是夏至了。又悶又熱的氣溫讓人沒有食欲或厭食,而中醫稱厭食為「納呆」。中醫師陳潮宗指出,納呆是指長時間食欲減退或食欲消失,常見1至6歲兒童,如果厭食時間持續較久,會影響到孩童的生長發育,因此夏至的食療重點是要調和脾胃,讓食欲恢復。陳潮宗在其著作「日日食材、藥膳食典」指出,中醫觀點認為厭食、食欲不振是因為脾胃功能低落,只要能夠調和脾胃,恢復其運作,也能讓食欲漸漸恢復,而不會因為厭食而營養師失調,甚至影響孩童生長發育。夏天如何聰明吃?陳潮宗建議,食材選擇方面除了可選擇如芋頭、玉米、香菇、竹筍、蘆筍等節氣食材等,夏季更是鳳梨產季。陳潮宗指出,鳳梨性味甘溫,有解暑止渴、消暑止瀉的功效,還具有開胃消食效果,在炎熱天氣吃冰鎮鳳梨,有助增進食欲,若在飯後一小時食用,還有助消化,是夏季藥食兼優的最佳時令水果。
2019-06-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痠麻脹痛 舒緩不求人天氣變化大、溫差明顯、濕度高的天氣型態,是痠麻脹痛容易發生的時候,而發作時總是令人難以忍受。依照中醫理論,穴道按摩是經常用來緩解不適的好方法。中醫穴位療法原理穴道按摩可依照下列方式達到自我舒緩:1.痛點按壓法,直接按摩痛點即「阿是穴」或叫做「天應穴」的方法。針對不舒服的地方直接給予按摩,例如頭痛就按頭部痛點、肩膀痛就按肩膀的痛處,哪裡痛按哪裡,是最原始而直接的方式,也是最常見的按摩方法。2.循經取穴法,依照中醫理論「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最常見的就是四總穴法-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也就是腹部消化的問題可以按壓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腰部或背部疼痛時,以按壓、推拿方式刺激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頭痛、頸部酸痛的時候可以按摩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臉部酸麻疼痛、牙痛或顏面神經麻痺的問題則可按壓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3.依照中醫全息律的概念,即生物體的某局部能反映整個生物體的訊息之謂。人體的全息單元遍布於全身,如張穎清教授發現的第二掌骨、法國人發現的耳穴,中醫的脈診、面診、舌診、手足針灸穴位、手足反射區等等。依全息律的原理,搓揉耳朵就能活化全身,動動舌頭也可以舒緩身體的壓力;身體不舒服時,找到對應的部位進行眼眶按摩,也可達到紓緩疼痛部位的效果。腳底穴道按摩就是最常見的全息律原理應用,按壓足底穴到對應之頭、肩、頸部、五臟六腑等身體部位,緩解身體不適。現代人普遍生活型態無形中對身體造成許多負擔,日漸累積導致肩頸痠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常見的文明症。戴承杰表示,民眾因腸胃不適、精神不濟、便秘及失眠等症狀求診的比例相當高,如透過日常生活保健品如「Dr. Tai氣力襪」,可舒緩不適感。「Dr. Tai氣力襪」是titan太肯運動科技與有˙設計uDesign合作,經戴承杰設計透過足底穴位刺激促進氣血循環,舒緩穴位對應的身體各部位,而選擇以襪子作為保健產品,主要是襪子可長時間貼身穿著、適應各種日常使用情境,對於上班族、學生、通勤族來說,是一項兼具實用度與機能性的保健新選擇。「Dr. Tai氣力襪」於5/21在嘖嘖募資平台上線,推出早鳥優惠方案買2送1。更多資訊請至嘖嘖頁面查詢。
2019-06-12 醫療.中醫
【健康傳媒 吳孟瑤/綜合報導】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現代人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關心,但疾病有時還是會不知不覺地纏上我們,讓人措手不及。其實,有些疾病是有徵兆的,人的指甲,也能透漏出疾病信號。中醫師陳潮宗表示,以中醫角度而言,認為指甲是肺腑氣血充足的體現,可以及時反應人體的健康,和人體的臟腑靜脈有著直接的聯繫。透過觀察指甲的顏色、紋路等變化,就能看出身體潛在的健康危機或病變,因此,觀察指甲可說是一種簡單又快速的健康自評方法。想要從指甲看健康,建議可從以下4點開始:(一)月牙「月牙痕」簡稱月牙,也叫健康圈,指的是指甲底部長出的白色半月形部分。正常的月牙通常為6至8個,面積占指甲的五分之一,顏色為奶白色。月牙如果越少,表示人的精力越差、體質越寒,免疫力也會相對低下,中醫稱為陽虛,陽虛生內寒,故此種寒性體質的人,常常身體四肢會特別怕冷。但陳潮宗也補充,如果沒有月牙,並不代表身體一定有疾病;相反地,如果月牙較多(如小指頭上也有),或是月牙面積較大的人,則可能代表體內陽氣過盛,這類人通常臟腑功能比較強壯,但容易有上火、煩躁、易怒,甚至是高血壓、高血糖、中風等症狀。(二)顏色指甲本身是透明的,而我們所看到的顏色其實是甲床血液的顏色。當血流出現變化,進而使指甲產生顏色上的改變時,可能也在透露健康上的警訊。1. 白色:當指甲出現乾澀蒼白,有可能是缺鐵性貧血、心力衰竭、營養不良等因素引起。另外,若指甲近乎全白同時有深色的邊,可能意味著肝病,比如肝炎、肝硬化等。2. 深褐色:若指甲呈現深褐色,表示可能有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或是腎虛的問題;尤其當腎臟出現疾病時,指甲根部會有一半的地方呈現毛玻璃的霧白色,指尖處則會出現一條褐色色帶(褐色弓狀線甲)。3. 藍色:如果指甲發藍,很可能是身體缺氧,也有可能是肺部感染(如肺炎),少數情況下心臟疾病也會導致指甲透出藍色,這和身體缺氧的時候,嘴唇可能發藍發紫的情況類似。4. 黃色:黃指甲的形成原因通常較多,除了後天因為抽煙等不良習慣,或接觸帶顏色的物品造成指甲發黃之外,最可能的原因是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是指甲本身最常見的疾病,感染嚴重時甲床受損,繼而會使指甲變厚變脆。但少數情況下,指甲變黃也可能暗示著甲狀腺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或是牛皮癬等。因此無論是真菌感染還是預示著器官病變,指甲顏色異常發黃都應該要格外注意。(三)易斷裂、變軟在中醫觀點,指甲易斷裂通常又可分為指甲質地偏軟和偏硬兩種,前者多屬血虛體質,需要補充鐵質,可適量補充紅肉、菠菜、牛肉等食物;後者多屬陰虛體質,代表身體有火氣,也就是「肝血不足,陰虛有火」,可適量攝取溫潤身體的食物,例如百合、白木耳、蘿蔔等。另外,指甲時常處在反覆的乾濕循環狀態,或是身體營養不均衡等,也都是造成指甲易斷裂的原因。(四)斑點、線條指甲上出現少量白點,可能是缺乏鈣、鋅或者有寄生蟲病的表現;若白點數量較多,則可能是神經衰弱的徵兆。另外,指甲出現黃斑,可能表示缺乏維他命E,或是淋巴系統、呼吸系統有問題;出現黑斑,輕者可能是操勞過度、營養不良,重者則可能是胃下垂、胃癌、子宮癌的病兆,不可輕忽。指甲出現線條的話,大致又可分為兩種:垂直線與水平線,出現垂直皺褶可能是代表身體缺鐵,或是睡眠不足,若豎紋一直存在,也可能代表體內器官的慢性病變;至於出現水平凹痕,則可能是與身體化療、高燒、糖尿病、鋅不足等因素有關。至於健康的指甲,應該具備哪些特徵呢?陳潮宗提醒,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觀察:1. 甲色健康指甲均勻,呈健康的桃紅色。2. 甲質堅韌,厚薄適中,軟硬適度,不易折斷。3. 表面光滑,有光澤,無分層、紋路等。4. 甲緣整齊,無缺損。5. 指甲根部半月約佔指甲的五分之一,且以乳白色為宜。陳潮宗強調,用觀察指甲的變化來測知疾病,如同觀察耳廓,及舌診、面診一樣,均屬於中醫望診的範疇之一,建議診斷疾病時除了可診指甲外,還要配合其它的望、聞、問、切,並結合患者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數據等來協助診察疾病,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並且能對症加以治療。★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2019-06-12 養生.聰明飲食
在廚房做飯時,人們常常將一些蔬菜的「邊邊角角」丟棄掉。實際上,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邊邊角角,它們優良的藥用價值並沒有被重視起來。如果用對了方法,這些廚餘邊角料對人們的健康大有裨益。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白蘿蔔葉。白蘿蔔葉味道有點辛辣,還有些淡淡的苦味,但它有助於消化,適合腹瀉、胃腸道不適的人群。在食用時,可以將蘿蔔葉煮熟、切碎,用油煸炒一下,再加適量的糖、醋和鹽拌勻食用。也可將蘿蔔葉煮水飲用,飲用時加點糖,可改善口味,常喝可預防動脈硬化。2.茄蒂。在平時做飯時,很多人可能會將茄蒂直接丟掉,但其實茄蒂有很多藥用價值。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前院長陳文伯介紹,茄子本身是偏寒的食物,茄蒂寒性更大,中醫講,偏寒性的藥材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比如腸風下血,即痔瘡便血,或者牙疼、身上長瘡了,就可以用茄蒂清熱解毒。生活中,還可以用新鮮的茄蒂和黃連、黃柏或者蓮子心煎湯、沏水喝,可以治口瘡。3.芹菜葉。很多人吃芹菜時會把芹菜葉丟掉,直接吃芹菜莖。其實,芹菜葉的營養價值比芹菜莖更高。芹菜葉子中所含的菸酸、維生素B2、維生素C是芹菜莖的兩倍多,鎂的含量是莖的3.2倍。食用時,芹菜葉可以焯水後用來涼拌。4.冬瓜皮和冬瓜子。冬瓜皮能利水消腫,可將冬瓜皮與赤豆、茯苓一同煎服,利水消腫效果較好。冬瓜子也可以食用,可清肺化痰、排膿,對於肺熱咳嗽者,可用冬瓜子煎湯服用。5.蔥鬚和蔥白。容易被人們丟棄的蔥鬚中含有豐富的多酚、蛋白質和多醣類物質,它在清除自由基以及免疫調節等方面都優於蔥白和蔥葉。用蔥鬚3~5克、枸杞20顆、黃芪20克、紅棗4~6顆,煮服,對緩解風寒感冒、偏頭痛都有一定效果。此外,蔥白是大蔥近根部的白色部分。中醫認為,蔥白味辛,性溫,有發汗、解表、散寒的功效,對於冬春季容易出現的風寒感冒、鼻塞流涕,可與生薑、紅糖同煎,做成“薑糖蔥白飲” ,服用效果很好。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蔥白所含的蔥蒜素對痢疾桿菌、葡萄球菌及皮膚真菌也有一定的抑製作用。Source
2019-05-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世界衛生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該組織25日通過最新版的「全球醫學綱要」,將首度把「傳統醫學」納為一個章節,對於積極推動的中國來說是一大勝利,但也引發西醫界的群起反彈。這個分類是幹嘛的?我曾經在談到「咖啡成癮」時提過《全球醫學綱要》(縮寫ICD)這個概念。這套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英國,當時有一個叫做倫敦死亡清單(London Bills of Mortality)的東西,可以刊登各種疾病的死亡數量,包括像壞血病、麻風病、鼠疫等等。到了19世紀後期,南丁格爾提出很多疾病以及死因都有必要進行統計。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南丁格爾只是一個慈愛無私的女護士,有關她的宣傳往往集中於她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睿智表現。但同時她更是一位統計學家、社會工作者,甚至還是一位作家,她寫過很多醫學科普作品,會特意用簡單的詞彙方便別人理解,她還是最早用信息圖表的人之一。可見現代醫學早就意識到明晰定義、用數據說話有多麼的重要。《國際疾病分類》正是這樣一套世界衛生組織給疾病進行編碼分類的系統, 可以按這個分類統計各種和健康有關的事件,比如死亡以及諸多影響健康的因素。由於編碼準確,通用,記錄好了之後就可以用於統計以及進一步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了,特別是是保險領域……全世界不同國籍、不同語言的衛生專業人員能夠通過一種通用語言來交換世界各地的衛生信息,有一個相對統一的代碼。比如一個中國醫生可以以對應編碼檢索論文,指導面前患者的診療。隨著這個系統的正式實施,未來傳統醫學也可以按照這樣的系統收集數據,向世界證明其價值。列入分類說明有效?所以這次將傳統醫學納入系統確實是一件大事,也難怪人民日報海外版標題寫著:「中醫正式進入世界衛生體系」,CCTV也進行了相關的報導。不過很多人把這個消息理解成世界衛生組織在為傳統醫學背書。其實,納入這個分類並不等於贊同傳統醫學的科學有效性。世界衛生組織的發言人Tarik Jašarević明確指出——列入綱要並不意味著世界衛生組織贊同傳統醫學的科學有效性 (“Inclusion in the compendium did not mean the WHO endorsed the scientific validity of traditional medicine”)。中文海報也明確寫了這次改變的目的:這樣就能更好地做出統計。更好地統計是重點何況這套分類的變化除了基於科學證據外,很大程度上也是跟文化、市場有關的。比如在1984年出版的《全球醫學綱要》第六次修訂本中,當時是將同性戀歸為精神障礙的,70年代又去掉了。還有像遊戲障礙,這次世衛組織首次將遊戲障礙列入成癮行為障礙(原先這個分類裡就包括咖啡),是因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有充足的證據表明需要通過《全球醫學綱要》來進行追蹤,現在我們可以衡量受其影響的人數。引發爭議很正常,重要的是?比如有些人表示世衛組織忽略了草藥的毒性以及他們缺乏證據的問題。動物權利倡導者表示這樣可能進一步的危害老虎、穿山甲、熊、犀牛等動物的權利。還有國外醫學專家表示賦予未經證實療法的合法性,會大大增加醫療保障的成本!我倒是覺得:明確相關定義、統計口徑之後才好收集數據,有了可靠的數據才能進一步討論療效和安全性,有了數據也才能讓醫藥市場更為透明,讓公眾得到更科學和經濟的服務。而不是療效全僅憑經驗和想像、吃出問題也根本不知道。Source
2019-05-2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很多人都有過出現黑眼圈的經歷,比如在熬夜看電視、長時間使用電腦之後,黑眼圈總會如約而至。最近,網上有傳言稱,出現黑眼圈意味著腎虛, 這一說法嚇壞了不少人。那麼,黑眼圈真的和腎虛有關係嗎?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黑眼圈的形成原因。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黑眼圈的成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1.壓力過大,氣血不暢。生活忙碌、作息緊張,尤其是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群,有時過度用眼之後,眼睛周圍的血運出現運行不暢,會引發黑眼圈及局部皺紋、乾紋、細紋等。2.患有慢性疾病,氣虛體弱。比如長期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慢性胃炎患者容易出現黑眼圈,肝功能異常往往也是出現黑眼圈的原因。3.熬夜失眠,陽不入陰。經常熬夜,陽氣得不到陰液濡養,氣血運行不暢通,就是中醫所說的陽不入陰。眼周皮膚比較薄弱,血管又比較豐富,周圍的氣血運行不暢或淤血就會表現出皮膚顏色發黑。4.體質偏寒,寒凝血滯。寒凝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淤血停留在眼底下的皮膚,所以就會有黑眼圈產生,體質偏寒的人群,除了眼圈顏色會變深,臉色也會較為蒼白。那麼,什麼是腎虛呢?中醫將腎虛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二者表現不同。腎陰虛的表現主要有腰痛、眩暈、耳鳴、失眠、尿黃、男子遺精、婦女經少或者崩漏、心煩、手腳心熱等;腎陽虛的表現主要有腰痛、怕冷、精神萎靡不振、眩暈、男子陽痿、婦女不孕等。由此可見,出現黑眼圈並不一定意味著腎虛。如果在出現黑眼圈的同時還合併有其它症狀,比如夜尿頻繁,每晚超過3次,且睡前沒有過量飲水;腰痛、腰酸;女性月經顏色偏深、偏暗等,就要考慮是否腎虛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出現腎虛的症狀,切勿自行用藥。一般來說,腎陰虛者可服甘寒藥,如石斛、山茱萸、地黃、女貞子等,中成藥代表為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者可服熱性藥,如附子、肉桂、鹿茸等,中成藥代表為金匱腎氣丸。但六味地黃丸和金匱腎氣丸如果用錯,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大家在服用中藥前,一定要去正規的中醫醫院諮詢專業醫生,並謹遵醫囑用藥。Source
2019-05-2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夏天來了,游泳是很多人的愛好!收到病友小九的留言:黃主任,我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我聽你的意見,感覺我游泳後腰好很多了,現在都是小疼,不怎麼影響我。可我長輩他們說風濕病泡水是不要命的行為,會加重病情呢?到底風濕能不能泡水?這位朋友,能不能泡水要看具體是什麼風濕病。你的長輩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可能對風濕的有什麼誤會。風濕的指的到底是什麼?黃閏月主任表示,討論「風濕」的概念,首先要區分是指中醫或是西醫層面上,在不同醫學體系內,「風濕」的含義是不同的。「風濕」雖然是中醫學術語,與「痺病(證)」具有很大的相同性,但還不能概括很多自身免疫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等。西醫概念上的風濕,是西醫進入中國時藉鑑了中醫學的名詞。而上世紀西醫專家把西醫學病名Rheumatism這一大類疾病知識引入中國時,為了便於老百姓理解以及就診,在中醫書裡找到了與之症狀相近的這個概念,將Rheumatism翻譯成「風濕病」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皮肌炎等,共計10大類100多種疾病。中醫概念上的「風濕」,來源於對臨床症狀感性直觀的認識。「風」是指關節症狀遇風加重、關節遊走性疼痛如風行走一般等;「濕」是指關節沉重腫脹,遇潮濕加重等。而西醫概念上「風濕病」風濕二字並沒有具體含義,其發病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自身免疫系統紊亂有關,與潮濕無確切關係。聽明白了嗎?不管從中醫還是西醫角度,風濕的「濕」與潮濕的「濕」並不是一回事。風濕病患者需要顧慮「水」這回事嗎?黃閏月主任提醒,雖然風濕病的概念與水多的濕沒啥關係,但是有些風濕病患者是要少接觸冷水的。許多風濕病患者伴有肢體末端的雷諾症,在受到寒冷刺激如冷水時會出現發病。此外,有研究提示寒冷和潮濕可能作為一種全身性刺激因子,促使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但並非所有的風濕病患者都嚴格要求禁止接觸冷水。風濕病患者到底能不能游泳?黃閏月主任表示,風濕病患者病情活動期,運動可能會加劇疼痛,且活動過度會消耗體能,使機體抵抗力下降,不利疾病恢復。同時會加重關節的負荷,摩擦過度,不利於關節炎症的控制,甚則使關節炎症加劇。因此,風濕病活動期一般建議患者要適當制動,不宜過多運動。緩解期時,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現肌肉萎縮、關節攣縮、骨質疏鬆等,有利於疾病的康復。但風濕病的康復運動相對複雜,疾病不同,所選擇的運動方案也不同,因此建議風濕病患者要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運動。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適宜進行游泳,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纖維肌痛等以全身關節疼痛為主要症狀的患者盡量不要游泳,可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功法運動。原文
2019-05-11 新聞.健康知識+
常言道:中午不睡,下午崩潰,足見午睡在國人心中的分量。中醫認為,午時是心經氣血最旺的時候,小憩一會兒可安神養氣。對於腦力勞動者、學生、體弱多病者或老人來說,午睡可使大腦和身體得到放鬆和休息,緩解情緒,是恢復和補充精力的一種好習慣。《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教你一套科學的午睡法。每天午睡1小時,年輕5歲賓夕法尼亞大學刊登在《美國老年醫學學會雜誌》上的研究稱:每天午睡1小時,可使大腦年輕5歲。研究小組招募了3000名65歲以上的中國參試者,通過問卷、測試了解了他們的午睡習慣和記憶、認知能力。分析結果顯示,與每天午睡1小時的人相比,不午睡的人記憶和認知能力得分更低,其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增加了4~6倍。1個小時的午睡不適合大多數工作場所,但是卻最有益於改善大腦認知記憶。午睡多久最科學?午睡時間應因人而異,午睡時長不同,效果也不同。老人:30分鐘~1小時老人午睡最好控制在30分鐘~1小時,睡得太長易導致晚上失眠。午睡應該規律,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入睡。下午3點後,不建議老人午睡。因為3點以後睡,往往會到黃昏才醒來。到了晚上真正該睡覺的時間,身體會因為缺乏對睡眠的需要,導致遲遲無法入睡。上班族:10~15分鐘10分鐘左右的午睡「清醒度」最好,而且午睡之後2~2.5小時,這種效果依然明顯。多項研究發現,20~30分鐘的午睡最差勁,醒來後感覺身體搖搖晃晃的「醉酒感」會持續30分鐘。午睡推荐一套「正確姿勢」伏案而睡、靠椅背睡……這些姿勢不但不達到充分休息的效果,還可能影響呼吸系統,增加心臟負擔。上班族:躺椅上班族可以考慮買張躺椅,午睡時撐開,不用時收起。如果連躺椅也沒辦法用,午休時也要盡可能避免趴著睡。建議買個頸枕,需要午休時,戴上頸枕靠著牆壁等支撐物瞇上一會兒。老人:上床休息有的老人吃完飯在沙發上倒頭就睡,或者聊著天不知不覺在座位上睡著,睡醒後反而脖子酸痛。老人應在安靜的臥室休息,不要在沙發或藤椅上將就。4類人午睡要更「講究」有4類人睡午覺時需要更講究一些,否則可能弊大於利。1.體重超標20%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公尺),18.5~23.9為正常範圍。這類人如果有午睡習慣,建議午飯應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否則容易囤積脂肪,加重肥胖。2.低血壓人群這類人因血液流動較慢,新陳代謝偏緩,容易疲乏、精神萎靡、無力。建議飯後不要直接躺下,練練瑜伽或冥想打坐後再小睡,可使血液循環流動加快。3.血液循環系統有嚴重障礙的人如有腦血管梗塞、頭痛頭暈的病人,飯後最好不要直接午睡。因為飯後血液多湧向消化道,與大腦「爭血」,可能增加腦血管意外的風險。這類人最好餐前先睡半小時,或者飯後半小時喝杯水再小憩。4.失眠患者這類人通常沒有良好、規律的睡眠習慣。在調整睡眠習慣時建議不要午睡,否則可能影響夜間睡眠。如已有午休習慣,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2019-05-08 科別.骨科.復健
合作撰寫:好痛痛(粉絲頁)、王凱平醫師(專欄頁面) (粉絲頁) (部落格)台灣的醫療除了西醫體系外,中醫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醫療選項。喜愛運動的朋友們,對中醫專治跌打損傷的骨傷科應該不陌生,今天請中西醫雙專科執照、運動醫學專長的王凱平醫師來和大家介紹一下中醫骨傷科。中醫骨傷科細分的話,傷科偏向治療軟組織,也就是肌肉、肌腱、韌帶等等,而骨科偏向治療骨骼的問題。但實務上幾乎都是混著做,畢竟軟組織、硬組織是互相有關聯的。所以骨傷科醫師主要專長於「各種因為筋骨錯位、失衡而造成的急性、慢性疼痛」。什麼是筋骨錯位?筋骨錯位並不一定如字面上那麼可怕,他有時候只是骨頭、韌帶一點點的位置偏差,但這就有可能造成疼痛、活動限制。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很接近「功能障礙 (dysfunction)」,而中醫的說法是「筋出槽、骨錯縫」。舉我以前遇過的一個例子,有位患者曾經打網球滑倒手撐地板,之後一年的時間都有反覆疼痛、活動受限的困擾。一開始以為只是受傷後肌肉持續痙孿造成的問題,但是放鬆後只解決七成問題。進一步評估發現他的手在上次撐地後,腕骨的位置有點跑掉,因此活動時會卡住,而且連接那塊腕骨的肌肉也長期被拉緊、跑離原有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筋出槽、骨錯縫」同時發生的案例。我曾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中醫對於肌肉骨骼的目標是達到「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的平衡狀態。為此中醫的在肌肉骨骼的手法上可以分為「軟手法」和「硬手法」,我們接下來會仔細介紹這兩種手法。把骨頭喬回去的硬手法硬手法的意思是使用瞬間的力道或是穩定且較大的力道,來讓關節、骨骼回到原本該有的位置上。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骨傷科手法,用力抖一下、扭一下、拉一下、或是把你的骨頭推回去。硬手法在關節脫臼、骨折這類的骨頭問題上是必要的。但是在一些筋骨同時出問題的狀況中也用得上,事實上這反而是目前最常見的用途。為什麼有時候會需要那麼大力呢?因為當你的關節脫臼、骨折的時候,附近的肌肉會緊縮起來,甚至異常痙攣。所以會需要較大的力量來把骨頭、關節橋回去。在一些嚴重的狀況,甚至需要兩、三個人一起操作硬手法。我曾經看過中醫骨科醫師把手腕複雜性骨折,也就是裂成三塊以上的骨折,徒手拼回去!而且在 X 光下顯示拼得很平順。理論上這是需要開刀處理的一種骨折。雖然說在骨科水準頗高的台灣,這麼做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一些醫療資源缺乏的地方,這簡直是一種神技!許多民眾喜歡硬式手法,因為快速、有感覺,如果操作者的經驗豐富,搭配上「小夾板固定」的技術,可以減少一部分骨折、脫臼需要開刀的機率。但是!骨傷科硬手法並不是沒有風險的,由於硬手法會使用較大的力道,如果沒有良好的診斷為前提,有可能讓你受到二次傷害或是神經壓迫。而且這並不是一件太罕見的事情,請各位讀者務必要注意。我會建議如果讀者想要找中醫做這類治療時,至少要找合格、有執照的中醫師。因為合格的中醫師會瞭解各種治療的禁忌症,也就是什麼情況下能做什麼治療,什麼情況下會有危險。處理失調的軟式手法軟手法比較沒有劇烈的力道和動作,主要透過擺放肢體的位置、牽引、推揉等方式,來讓肌肉、肌腱、筋膜等軟組織回到適當的位置,或是調整張力、進一步讓關節回到平衡的狀態。軟手法認為軟組織的力量失去平衡會影響到骨架的位置。肌肉的不平衡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拮抗肌的不平衡,例如手臂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長期不平衡的話,有可能讓肌腱受傷,或是肩關節、肘關節疼痛。因此軟式手法的目標是讓他們不要一邊太鬆一邊太緊。另一種是單一肌肉的緊繃失衡,例如大家可以試著摸摸自己的小腿肚,那裏有一塊很大的肌肉「腓腸肌」。如果你仔細地按揉可能發現內外側之間、上半段和下半段之間的肌肉緊繃程度不同。有時候我們能摸到一小塊硬塊或一小束肌束,也可能是肌肉內張力不平衡所產生的狀況。軟式手法的優點是比較輕柔,比較容易被大眾接受,而且不容易因為力道過大產生二次傷害。但是這個優點也衍伸出軟式手法常見的問題:患者容易無感,不曉得自己接受了怎樣的處置。這是因為要感受到身體軟組織的張力變化,以及變化後的反應,需要對自己身體較敏感、本體感覺較好,但不是每個患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力。而且,並非調整完軟組織的張力就沒事了,既然張力常常是因為肌力不平衡、不良生活習慣、不良運動習慣來的,當然要從源頭去改變。以西醫的角度來看,那就是物理治療的運動治療、運動處方、衛教運動等等,而在中醫,傳統上稱做「練功」。軟式手法比較吃手感,需要花很多時間培養,因此精通軟式手法的醫師是比較少的。但是硬式手法中專門處理骨折的中醫師才是在台灣最稀缺的人才。諸多原因之中,技術傳承不易是個問題,最大的原因是西醫骨科的普及。軟式手法、硬式手法沒有優劣之分,是依照不同的時機來運用。筋、骨本來就會互相影響,有時甚至互為因果。這與現代醫學觀念是很一致的:長期緊繃、肌力失衡會導致疼痛,以及而進一步的人體結構異常,反過來說骨架的失衡也會造成軟組織的張力異常。因此,軟、硬手法其實是可以交互應用的。最終就是恢復筋骨的平衡,達到「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的目的。其實,我不太建議沒事就去給人「喬一下脖子」,除了風險的考量外,你應該是有疼痛、活動受限、明顯的病症時才去找專業的醫療人員,無論是中西醫。而因為生活習慣產生的痠痛,最主要還是要做運動訓練以及矯正姿勢。此外,對於熱愛運動、甚至是選手的讀者們,我的建議是當有傷害發生時,找「懂運動」的醫生,會比拘泥於中西醫、是否是骨傷科專業更重要。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無論中西醫、骨傷科或針灸科醫師都可以將自己的治療模式,和貼紮、護具、運動訓練一起搭配使用。重點是診斷的準確性、對傷害的認識,以及是否能理解運動的特殊性及需求。祝大家都能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醫師!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2019-04-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許多現代西方醫療無法處理的疑難病症,如棘手的癌症治療,漢醫以其整體性療癒觀點提出有效對策。經過近三十年我們從脈診儀數據與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的實證研究,任何治療每一次開方,療效到哪裡,透過科學工具脈診儀皆有客觀指標可以評估。當代漢醫家診斷不是猜病開方,而是從藥理到病理都是臨床實證。在漢醫經方門診中,最常見病症之一就是「疼痛」。實際上「疼痛」通常都是缺氧造成,以前實驗室師兄鮑建國最近他的研究發現,疼痛之處反而是一些「阿是穴」,或是身體在改善缺氧的現象。身體上的疼痛點是身體想要改善缺氧現象造成的反應,只要給予對的治療,無論是針灸或者服藥,疼痛應該能夠立即舒緩。所謂「立即」是指於治療之後半小時內感到緩解,這是治療疼痛最基本的反應。急性疼痛若是由一些慢性病引發的急性疼痛,比如說結石,無論是膽結石或是腎臟結石,皆是平滑肌痙攣造成的疼痛,也就是缺氧。那種疼痛非常劇烈,通常伴隨著身體排除結石的過程。只要施以對的治療,疼痛便會改善,改善的方法並不是消除疼痛,而是加速排石過程。譬如說我常常遇到尿路結石的病人,他們有時候要排石一兩天,這兩天當中,病人得充分配合醫囑,充分休息,遵守飲食禁忌,石頭排出來後,疼痛也就消失。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大部分都是缺氧造成的。立刻治療之後,無論針灸或者是吃藥,特別是吃藥,藥效不會比針灸來得慢,病人應該在半小時之內就得到緩解。器官性疼痛疼痛除了上述身體上的疼痛,還有器官性疼痛,譬如說肚子痛、胃痛或者所謂的腹痛,在對的治療下也應該很快得到改善。腸胃型疼痛在門診也很常見,大部分都跟食物有關,中醫的治療策略不只能夠去除實質食積,更重要的是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胃腸蠕動出現問題,透過平衡蠕動狀態,加速排除病程。有時加快胃腸蠕動儘速排除食積;有時當胃腸受到阻力,蠕動異常加快,此時就得減慢蠕動速度。西醫院急診室常常見到病人肚子痛到完全不能碰,食不下嚥,胃絞痛異常。這便是典型大承氣湯方病理,西醫診斷為胃穿孔。以中醫來說透過脈診辨證,在尚未胃絞痛之時,趕快使用大承氣湯處理,根本不會發生胃穿孔。病人手術後發現胃裡有一顆顆綠色球狀物,完全消化不掉,這就是大家喜歡吃的「纖維」。纖維吃太多,結成球,集在胃裡面,張仲景說「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講得就是這種情況。(本文摘自布克文化《追尋失落的漢醫》,郭育誠著,2019年2月)關於作者/郭育誠中西醫師,原名郭玉誠,台灣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三十屆校友,臺灣大學藥理學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電機所醫學工程博士。一九九八年創立「當代漢醫苑」中西醫整合診所,擔任院長至今。同時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藥理學科與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兼任助理教授,並榮任中華全球經脈臨床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從二〇〇六年起應邀出席世界針灸聯合會年會、二〇〇七年第六屆國際傳統及輔助醫學大會、第三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等國際性學術會議擔任專題主講人。與王雪苔、韓濟生、李鼎、朱兵、張縉、李金龍、渥美和彥等當代名家同場演繹闡述漢醫的奧祕。至二〇一九年,已應邀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葡萄牙、義大利、日本、印度、愛爾蘭、法國、捷克、德國等世界醫學大會演講與領獎。最受到重視的學術研究成果是以粒子與波的二元性解釋中西醫學的差異,並以波的角度詮釋「氣」與「經脈」。透過脈診、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分析與人工智能系統,建立一套可以應用於臨床診斷與治療的中西整合實證醫學。並在遠距醫療、中草藥新藥開發、雷射針灸、癌症治療與精準醫療獲得實際的運用。這些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榮獲二〇一八年維納斯基金會藥理學傑出研究獎。著有《上池之水:漢醫的秘密》與《追尋失落的漢醫》。
2019-04-22 養生.聰明飲食
許多人吃飽飯後,出現火燒心、溢赤酸等症狀,小心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中醫師建議,吃東西時,避開一些「地雷」食物,有助於改善病情,大家可以參考喔!喝醋被視為具有瘦身、養生的功效,許多人趨之若鶩,卻可能暗藏胃食道逆流的危機,藍一晶中醫師指出,除了醋外,梅子、葡萄柚、糯米、咖啡、濃茶、豆類、牛奶、麵包等食物,較易脹氣、增加胃酸,引發胃食道逆流,建議少吃,飯後散散步、適度放鬆,有助於改善病情。 《甜食、巧克力易引發》彰濱秀傳紀念醫院中醫師藍一晶指出,一名38歲女性5年前想瘦身開始喝醋,有天一口氣喝了2碗醋,造成胃酸逆流,症狀持續多年,最近夜裡經常咳嗽醒來,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另名58歲的女性主管,工作壓力大加上三餐不定時,經常出現胃痛不適症狀,近日食量減少,卻感覺腹脹難受。 藍醫師指出,從中醫觀點來看,脾胃虛弱、寒邪犯胃、七情內傷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主要原因,此外,吃太快、吃太飽、三餐不正常、吃消夜、甜食、巧克力,吃飽就躺平、飲食不節制等,都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 《恐致食道癌前病變》他表示,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很多,火燒心、心口灼熱感、酸液倒流(溢赤酸),泛酸、吞酸、吐酸都是典型症狀;非典型症狀則有胸痛或胸悶、非逆流性胃灼熱、上腹痛、易餓、飯後腹脹、食量減少、打嗝噯氣、食道有異物感、吞嚥困難等;一旦胃酸逆流影響呼吸道,就會引起慢性咳嗽、夜眠咳嗽、氣喘、聲音沙啞、口腔異味、咽喉異物感、慢性咽喉發炎等,還會產生消化道出血引起嘔血或黑便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導致食道狹窄及食道癌前病變等。 《少吃甜,三餐7分飽》藍醫師指出,中醫治療胃食道逆流,前期以解決症狀為主,中後期則針對致病原因、病人體質治本,建議大家三餐7分飽即可,甜食及容易增加胃酸的食物如梅子、醋、葡萄柚,糯米難以消化,咖啡、濃茶、酒有刺激性,豆類、牛奶、麵包、發酵食品容易脹氣,以及燒烤炸辣、燥熱易上火、寒性蔬果、冰冷飲品等食物都應避免,即可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2019-04-1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近日進入到24節氣的「穀雨」,是春夏交接之際。不只早晚溫差大, 雨水也明顯增多,但最近下過雨的晚上,在夜燈照射下,眼前霧朦朦的,空氣中的懸浮的污染物並未因雨水消散,再加上潮濕,讓許多患者前來看診時,都會問我:「醫師,我怎麼一直在感冒,感冒都沒好。」其實,很多不是感冒,而是過敏。怎麼分辨到底是感冒還是過敏呢?感冒:顧名思義,就是受到外在病毒感染後,潛伏幾天後才開始出現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且這些感冒症狀常是逐一出現,常常是從喉嚨痛開始,然後鼻癢打噴嚏,接著流鼻涕、咳嗽,從原本乾咳,到痰多還黃綠黏稠,嚴重的會伴隨發燒畏寒、全身疲累或痠痛、頭痛等,甚影響到腸胃道,而有反胃腹瀉等。感冒從開始到痊癒會是一種過程性衍變,症狀依序由重轉輕,時間約兩周內。過敏:過敏不像感冒還有病毒的潛伏期,通常是一接觸到過敏原或是天氣一變化,症狀就都通通跑出來。很多患者會跟我說:「昨天只是稍微打掃家裡,稍有灰塵,馬上就是不停的噴嚏、鼻水。」所以過敏跟感冒很不同的另一點是:全面啟動。即不是漸進性順序變化,而是所有症狀:打噴嚏、鼻涕清水直下、鼻子跟眼睛都發癢、鼻塞,全部一起來。持續時間常常是10天以上,甚至更久,反反覆覆發作。中醫教你擺脫過敏民眾對PM2.5耳熟能詳,但對PM2.5知多少?又該如何藉由中醫避免空汙對身體的傷害呢?PM2.5是一種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它的體積非常微小,可進入肺部組織細胞,甚從皮膚毛細孔入侵,在中醫臟腑觀點「肺主皮毛」可知肺跟皮膚是息息相關,會互相影響,所以很常見患者同時有呼吸系統跟皮膚問題。中藥抗敏,除了內服也有外敷,空氣的懸浮微粒侵襲人體引起發炎, 呼吸道黏膜的腫脹、皮膚的紅熱乾癢等發炎反應,即中醫的燥跟熱邪,所以內服中藥上,在辨證論治前題下,以潤肺化燥清痰等為主。而外敷中藥部分,如我們熟悉地「三伏天」、「四九天」就是藉由有溫散通絡效果的中藥貼敷在穴道上,改善過敏體質。而針灸也是對抗過敏的一大利器,頭皮針、耳穴可提升調節自身免疫力,而頸部的大椎、風池穴搭配手上的曲池穴、合谷穴可疏散風邪, 臉部的印堂穴、迎香穴可疏通鼻竅,緩解不適。另跟中藥一樣,針對過敏證型是風熱、風寒等去選取穴位。慢性期時重視健脾補腎、補肺益氣:可用足三里調理脾胃、腎俞培補元氣。日常如何防治過敏?過敏患者要先清楚自己的過敏原,再來就盡量要做到「惹不起但要躲得起」,在室內,定時清潔衛生,尤其是寢臥具、衣物等,杜絕塵蟎、真菌生長。現在人養寵物多,患者捨不得不養,那只能要更加注意,尤其是換季寵物毛髮易掉落時。室外,時常空氣質量差、霧霾多,外出時別怕麻煩,戴好口罩再出門,口罩建議用拋棄式而不是布或塑膠製。另外,起床喝杯溫開水,不只溫暖胃腸,也讓鼻腔暖身通暢,在冷氣房時也要多補充溫開水,空調溫度適中即可。飲食上,中醫五行中五色對應五臟的概念,「白色食物」入肺,如:白木耳、山藥、蓮子、百合等,而現在季節是春天,屬肝,也可補充綠色蔬菜,提升免疫力。避免燒、烤、炸、辣刺激食物,甜膩的精緻點心易生痰,也要少吃。
2019-04-1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現代人除了上班看電腦,下班回到家也是繼續滑手機,每天離不開3C產品,眼睛開始出現乾澀,異物感、和刺痛感,而且乾眼症已經成為都市文明病,病患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開業中醫師許中嚴怎麼說。「乾眼症」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因為淚液量的不足,第二大類則是因為淚液質的異常,要根治乾眼症並不容易,因為它常伴隨著眼睛器官功能的老化,從中醫觀點來看,這兩大類型則分別為:1.【陰虛型】:體內水分供應不足中醫理論提到肝開竅於眼、久視傷血,用眼過度會嚴重影響眼睛的滋潤,因此滋養肝陰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內服中藥會以滋陰明目 的藥物,如菟絲子、桑葚子、白菊花等。2. 【火熱型】:身體有一定的發炎現象,導致水分消耗太快。這型多伴有一定的肝火,甚至容易伴隨著頭頂痛,在治療上就需要加重使用清熱瀉火的藥物,如夏枯草、決明子、黃菊花等。除了接受治療外,日常保健也相當重要✔按摩眼周穴道:如攢竹、陽白、絲竹空、瞳子髎,只要循序輕揉紓壓,就能有一定的效果,如果自己按摩的效果不明顯,也可以請中醫師幫忙針灸。✔避免熬夜:中醫認為「臥則血歸於肝」,不睡則不足以藏血養肝,尤其肝經運行的凌晨1-3時一定要睡覺,肝主藏血的功能才能夠發揮。接受中醫內服藥、針灸治療的同時,也要配合保持正常作息、改善用眼習慣,多管齊下,大家一起努力,跟乾眼症說掰掰,找回Bling Bling雙眼。
2019-04-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知名中醫師吳明珠說,中藥也是藥,並不是食物,必須要對症下藥,如果真的很愛吃,也要看對體質再吃。 ▍怎麼自己看體質? 中醫把人的身體狀況大致分成九種體質,第一種是「平和體質」。意指平常身體狀況不錯,不胖不瘦、氣色好、皮膚光亮,吃什麼都沒有特別症狀,大部份的人都屬於這種體質。這類的人吃當歸鴨、薑母鴨、羊肉爐等各種食補都沒問題,但還是不能吃過量;如果發現開始會長痘痘、頭皮出油,就表示是吃過度了,其他的八種體質介紹如下: ▍其他體質如何自我判斷? 1. 陽虛體質:這類體質通常比較清瘦,症狀為怕冷、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咳嗽、、腹瀉,膝腳痠軟。男子性功能比較差,女子年輕時就容易有經痛、閉經或不孕。 2. 陰虛體質:口乾舌燥火氣大、皮膚乾、便秘,個性通常比較急。 3.氣虛體質:容易疲倦、動不動就出汗、大便較稀軟或易腹瀉,通常不喜歡走路、運動。 4.血虛體質:臉色蒼白或萎黃、易疲勞、易頭暈目眩。 5.痰濕體質:體形軟肥、動不動就疲勞、嗜睡、關節痠痛,糖尿病也屬於痰濕體質。 6.濕熱體質:易長濕疹、臉紅、長痘痘、腹部滿痛、易噁心嘔吐、口渴。 7.血瘀體質:皮膚容易長斑、嘴唇呈紫黑或暗紅色、女性月事來潮刺痛感,易有血塊,曾經中風、心肌梗塞過的人通常也會有血瘀的症狀。 8.氣滯體質:長時間久坐不動和完美主義者容易屬於這種體質,症狀是容易手腳冰冷但不怕冷,女性年輕時月經來潮容易有脹痛感,這類體質的人平常容易情緒失調、容易緊張、壓力大。 ▍適合吃補的人如果是血虛、陽虛體質的人,市面上一般的秋冬食補通常也很適合。在中醫來說,中年以上的人因為老化的關係,腎水比較消耗,通常會比較傾向於陽虛的體質。所以如果評估自己比較容易怕冷、容易腳痠、膝關節不好,比較缺血、臉色蒼白,偶爾可以吃點熱補;但是虛不受補,吃要適量,不要吃太多,否則吃太多反而容易不舒服。(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2019-04-05 養生.聰明飲食
清明假期除了掃墓祭祖之外,吃潤餅(春捲)也是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食物的顏色和我們的五臟互相對應、息息相關,中醫認為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腎,今年不妨試著用中醫的五行原則 ,把「青、赤、黃、白、黑」五行通通包進潤餅裡,一樣美味又養生,拍照曬潤餅不輸人!【白色】屬金、入肺▫代表食物:百合、豆芽、筊白筍☑主要作用:養肺、滋陰潤燥【青色】屬木、入肝 🥒代表食物:青椒、芹菜、韭菜☑主要作用:清熱、補肝養血【黑色】屬水、入腎 ▪代表食物:黑木耳、香菇、黑芝麻☑主要作用:生精、滋陰補腎【赤色】屬火、入心 🌶代表食物:紅蘿蔔、紅甜椒、蘋果☑主要作用:養心、活血化瘀【黃色】屬土、入脾 🌽代表食物:玉米、玉米筍、黃豆(粉)☑主要作用:養脾健胃提醒大家,可不要認為潤餅很清爽就一口氣K.O.好幾捲,否則吃太多、吃太快容易造成脹氣、腸胃不適等問題。
2019-04-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氣漸漸暖和,蚊子也開始出沒,整夜縈繞在耳邊的嗡嗡叫聲十分擾人。要避免蚊子靠近,除了蚊香、電蚊香、驅蚊的天然植物等配備,其實體質調整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環。中醫師指出,體溫高、體味重的人最容易成為蚊子優先攻擊的目標,飲食與生活習慣宜適當調整才好。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潮宗說,蚊蟲除了有趨光性,也具趨熱性,容易在體溫偏高的人們身上駐足,像是燥熱體質或濕熱體質的族群。這群人常見多汗、口臭、便秘或腹瀉、糞便黏稠、皮膚搔癢等,這源於先天體質,也受日常生活習慣影響,如睡眠不足、熬夜壓力大、吃太多紅肉、蔥薑蒜等刺激性食物。蚊子除了趨熱,還藉由嗅覺刺激定位攻擊目標,人們呼吸釋出的二氧化碳、排汗中夾帶的乳酸與皮膚細菌代謝物等都會成為吸引蚊子的誘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說,飲食上偏好甜食、酒精、重口味、油炸食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是平日裡常熬夜、易緊張、想得多、不愛喝水等習慣,都會影響人體健康代謝與體位,長此以往將漸漸吸引蚊子靠近。要調整回蚊子不愛的健康體質,周宗翰提醒,生活習慣要反其道而行,像是少碰燒烤油炸、刺激性或生冷食物、避免熬夜、適度排解壓力等。陰虛內熱者可飲用微微偏涼的茶飲,像是綠茶,同時可搭配滋陰清熱的桑葚、枸杞、沙參、玉竹、天冬或石斛等。陳潮宗也提醒,許多愛美女性會噴灑香水,不過具花香的植物精油,如玫瑰花、菊花味道,容易吸引蚊蟲駐足。若要驅除蚊蟲,建議可改選葉片精油,如迷迭香、艾葉、香茅葉、茶樹精油等,也可買來曬乾後磨粉,裝成小包隨身攜帶,如此也能避免蚊蟲叨擾。
2019-03-27 新聞.健康知識+
睡眠不足、有睡眠障礙似乎已成為眾多中年人的生活常態,而由此引發的如何助眠等問題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在各式各樣的助眠「神器」、「神藥」中,天然食物頗受青睞。例如,「睡前吃香蕉能助眠」、「睡前喝牛奶、吃花生能睡得更安穩」等,這類養生帖深受人們的偏愛。睡前吃了這些食物,真的就能讓你睡個安穩覺嗎?食物真的有這麼大的功效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心身醫學門診主任彭國球在接受人民網科普中國採訪時解釋道,食物中確實有一些成分能夠改善睡眠,這些說法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從效果上來說,就像中醫的辨證論治理論所講的,是因人而異的。對此,健康機構營養管理師董洋也表示,一些食物中含有的特定成分確實有助眠的功效,但如果想要在睡前僅靠吃這些食物就擺脫失眠的困擾,這是不現實的。董洋解釋,例如5-羥色胺,這是色氨酸在人體內代謝生成的一種產物,它有助眠的功效,我們平時吃的牛奶、小米、燕麥等食物中含有色氨酸。「但是,這些食物中色氨酸的含量有限,對於助眠來說,這個量實在太少了,不會起到明顯的效果。另外,睡前2~3小時左右並不建議吃東西,吃多了反而會影響入睡。」董洋說。「與其期待食物能助睡眠,不如小心那些會影響睡眠的食物,例如咖啡、酒、濃茶、巧克力等等。」董洋說,咖啡、濃茶、巧克力會影響睡眠是因為其中含有咖啡因,容易讓人興奮而難以入睡;酒是因為其中含有酒精,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喝酒喝醉似乎能讓人更容易入睡,但實際上這會影響深睡眠,讓人睡得不安穩。對於市場上一些改善睡眠的食療方法,彭國球表示,一些天然的食物,如酸棗仁、蓮子百合湯等,有改善睡眠的功效,而具體在三餐時如何服用,應根據中醫所講的辨證論治理論,依據不同的人群、體質、年齡、性別、作息規律、職業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那麼,如何科學助眠?董洋介紹了幾點睡前註意事項:1.晚飯不宜吃得太飽,也不宜吃得太晚;2.睡前如果感覺餓了,可以少吃一點,稍微墊墊肚子;3.睡前不應有抽煙、喝酒等習慣,無益於身體健康;4.睡前可以泡泡腳,或者洗個熱水澡;5.睡前不要玩手機和電腦,可以看看書;6.如果入睡困難,可以準備眼罩、耳塞等用品,用來隔絕光和聲音;7.建議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到點就睡,拒絕熬夜。
2019-03-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美國三位遺傳學家:霍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揚恩(Michael W. Young),他們解析了生理時鐘的工作原理,研究成果解釋動植物和人類如何適應這種生物規律,與地球自轉保持同步。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結果顯示,當我們的作息和體內的「計時器」(生理時鐘)不一致時,罹患疾病的風險就會提高。根據諾貝爾得主的生理時鐘規則,整理出全世界最健康的作息表:(詳文請點我)7:00起床7:20-8:00 吃早餐8:30-9:00 避免劇烈運動9:00-10:00 做比較有困難性的工作10:30 讓身體和眼睛休息一下11:00 吃點水果12:00-12:30 這是午餐時間13:00-14:00 午睡14:00-16:00 做創意性的工作16:00喝杯優酪乳16:10-19:00 做細緻性工作19:00 晚餐和運動時間20:00 看電視或者看書22:00 洗個熱水澡22:30 睡覺時間到看完我想說,這張時間表對普通上班族極其不友好,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早飯能吃40分鐘,而且還能吃到8點,上下午的工作性質還能自己選!工作中又可以喝優酪乳,又可以吃水果!當然,玩笑歸玩笑,這張時間表從生理學上還是沒什麼毛病的,但從中醫上說問題就大了。中醫講究整體思想,辨證論治,整體思想決定了天人合一的觀念,辨證論治決定了中醫是個體化醫學,也就是針對的是不同的人,而不是千篇一律。22點洗熱水澡真的健康嗎?中醫認為夜間屬於陰,在晚上,空氣潮濕,且寒冷,尤其是秋冬,這種情況更加明顯。洗澡給人帶來的較大溫差會讓人在不知不覺受到寒氣入體。如果你選擇在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使寒濕進入身體,很多女性朋友可能會導致痛經、閉經、有些人骨頭方面疾病,洗澡後及時睡下很容易引發相關的病症。因此,一般建議睡前兩小時洗澡,這是最理想的。如果你想通過洗澡來幫助入睡的話,不妨可以在洗完澡後睡覺前用低溫毛巾敷在額頭處,讓你的體溫在睡覺前恢復到正常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最適合的時間是還在早上洗澡,但是在洗完澡後記得頭髮一定要保持乾燥,所以一般不建議你在立刻睡覺前洗澡。從中醫理論闡述作息1.睡眠時間要順應四季變化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生物鐘應當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健康的睡眠,不僅有賴於正常的作息規律,而且還要順應四季變化,適應四季生、長、收、藏的規律。一般來說,春、夏季節適宜晚睡早起,每天需要睡5個小時至7個小時。秋季適宜早睡早起,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在7個小時至8個小時。而冬季則適宜早睡晚起,每天需睡8個小時到9個小時。2.中醫講究睡子午覺 《黃帝內經》中曰:「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說明睡眠與醒寤是陰陽交替的結果。陰氣盛則入眠,陽氣旺則醒來,子時是晚23時至凌晨1時,此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午時是中午11時至下午13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睡好子午覺,有利於人體養陰、養陽。子時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質量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子時也是中醫的經脈運行到肝、膽的時間,養肝的時間應該熟睡。如果因熬夜而錯過了這個時間的睡眠,肝膽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表現為皮膚粗糙、黑斑、面色發黃等。3.合理的睡眠時間長度午時是指11點~13點,「合陽」時間則要小寐,休息30分鐘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過1小時。即使不能夠睡覺,也應「入靜」,使身體得以平衡過渡,提神醒腦、補充精力。因此,這個最佳作息表中的「13點到14點午睡」,從中醫角度看,是有點晚了,睡1個時時間也較長。4.不同年齡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年齡的人所需要的睡眠時間也不相同,出生至3個月齡的小嬰兒,需要長達14至17小時的睡眠。1歲至2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1至14小時睡眠。6歲到13歲的學齡兒童,建議每日保持9到11小時睡眠。14歲至17歲的青少年每天應當睡8至10小時,處於青春期的人需要更多睡眠。但即便如此,一天超過11小時的睡眠時間也會對健康不利。對於18歲至64歲的成年人來說,每天7至9小時的睡眠最佳,6小時或10小時也行,但少於6小時或多於10小時都不推薦。中醫推薦作息時間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學說,十二時辰正好和中醫的十二經絡對應起來。每條經絡對應一個時辰中運行最為活躍。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有衰。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因為凌晨1點至5點人都處於睡眠狀態。凌晨1點至5點這段睡眠時間之外的作息時間總結如下: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肝之餘氣,洩於明膽,聚而成精。」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面色紅潤。反之,常於子時內不能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黑,頭暈目眩。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旺「肺朝百脈,主治節,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佈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與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6點到7點起床後最好排大便。辰時(7點至9點)——胃經旺在這個時間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應吃溫和養胃的食品,盡量不吃乾燥油膩食物。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人在午時稍作休息,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但睡眠時間要控制在1小時之內。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在未時對一天的飲食進行歸納整理,取精華,去糟粕。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毒降火。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適當的活動有助於體內津液循環。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本。」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戍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戍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應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休閒娛樂……放鬆心情,釋放壓力。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經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通調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亥時睡眠,百脈可得通調。
2019-03-19 新聞.健康知識+
中醫五行理論認為春屬東方,五行歸木,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按照中醫理論「四季各有側重」的養生原則,春季養生重在「養肝」。春季養肝很重要,但您知道嗎?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我們的身體也會在能量的滋補下生機勃勃,我們身體的能量恰恰來自於胃部對外界食物營養的吸收,所以在春天胃也是最活躍的時候,春天也是養胃的好時節!春季不僅要養肝,更要養胃!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也是陽氣上升的時節,而陽氣旺盛,會促使肝氣上升,這時人們的確應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順勢養肝,而對於一些平時肝氣偏旺的人會帶來一些問題:肝氣太盛出現肝木剋伐胃土太過,而導致脾胃受損,而出現腹瀉等胃腸功能紊亂的情況。春天雖然天氣開始暖和,但春天是以「風」為主氣,氣候特點變化較大,忽冷忽熱,乍暖還寒,晝夜溫差大,尤其是適逢春雨連綿的時候,更是冷風陣陣,寒氣襲人,稍微一不注意的話,就可能寒邪直中胃府,而誘發急性胃痛等不適。春季養胃還跟剛剛過去的春節息息相關。不出正月不出年,春節期間,親人好友相聚,飯局難免會多起來,皇帝內經講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大塊朵頤之時人們往往忽視了自己的腸胃健康,以致於出現腸胃不適。所以春節過後,養胃也就成了首要任務。該怎麼養胃呢?對於肝氣旺盛而影響脾胃,春天脾胃容易虛弱的這一類人,養胃總的原則是「減酸增甘多喝粥」,減酸是因為「酸味入肝」,春天酸味食物吃多了會增加肝臟功能從而影響脾胃運化,所以應吃些甘甜入脾胃、益脾健胃的食物。春季養胃防寒異常關鍵,在這個忽冷忽熱的季節裡一定要防止腹部受涼,及時隨天氣變化增減衣物,加強保暖,夜晚休息的時候也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過度受涼從而引起的胃痛以及胃病。若是不小心受寒後可以粗鹽熱敷:具體方法海鹽熱敷包敷在胃部可以緩解胃部痙攣,理順胃氣,緩解因受寒引起的疼痛。對於受涼引起的腹痛、腹瀉,可採用熱敷神闕穴的簡單療法。將海鹽熱敷包敷在神闕穴上,以除濕祛寒,溫補脾腎。對於春節期間大吃大喝的朋友們,胃腸超載了,如果想要減輕腸胃的負擔可以用大拇指對胃部進行按摩,具體方法用手指用力按揉胃部,堅持兩分鐘就可以。養胃還需注意精神調養,春天裡我們當順應生髮之氣,此時要力戒動怒,更不要情緒抑鬱,思想上要豁達開朗,心胸寬闊,身體要放鬆,要舒坦自然,使情志生發出來。否則導致肝氣鬱滯、肝陽上亢,也容易出現食慾下降、胃脹、打嗝、反酸、燒心、乾嘔等胃部不適症狀。另外一些養胃方法比如:1.一日三餐最多四餐,進餐時間固定,不能有很大變動。2.細嚼慢嚥有利於食物在口腔內進行較充足的初級消化。3.營養均衡,葷素搭配。4.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太辣、太鹹、太苦、太酸、太甜、太冷等。5.遠離菸酒,規律作息。原文出處
2019-03-1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肝若不好,人生就是黑白的」至今這句廣告詞仍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中,究竟從哪裡可以看出肝不好呢?從以下這三個地方就可以看出端倪:1.指甲肝藏血主筋,而指甲是筋之餘,也就是說肝的氣血是否充足,也可以藉由觀察指甲來知道,一般來說,健康的指甲應該會呈現平滑且紅潤有光澤,但當指甲出現顏色變化或是斷裂凹陷時,多和肝血不足有關。2.頭髮髮為血之餘,#血盛則髮潤_血衰則髮衰,排除掉遺傳或不當染燙所造成的掉髮,頻繁掉髮通常和貧血有相當大的關係,當肝血不足時,就無法滋養髮根,而呈現乾燥、斷裂的現象,此外若肝火太旺,也容易造成頭髮油膩等現象。3.眼睛肝開竅於目,肝血如果充足,雙眼自然就會明亮有神,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用品,所謂久視傷血,肝火旺時,容易出現眼睛紅癢或充滿血絲的症狀,肝血不足時則眼周黯淡無神、眼睛乾澀疲勞。 中醫認為從觀察體表的變化,可以反映臟腑的狀況,中醫望診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外在的神、色、形、色的變化以及局部情況,像是耳朵、舌診、指紋等,當出現以上這些徵兆時,還要配合其它的望、聞、問、切,結合臨床症狀協助診察疾病,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以上就提供給大家參考!圖、文/郭大維中醫師臉書
2019-03-07 養生.健康瘦身
過年前就到年貨大街買好了休假九天吃的零食,再加上各種年菜和聚會,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國人過年後平均變胖兩公斤,要如何避免變胖?變胖了該如何讓胖胖快離開身體?我們請教營養師和中醫專家教大家如何無痛甩肥。吃太多消化不良用焦三仙過年大家經常會吃太多,吃了幾天後會發現明明還沒吃飯,就覺得肚子好像有東西,吃沒幾口就感到腹脹作噁,這可能是消化不良的狀況況,御絨中醫診所中醫師羅珮琳提醒,過年的食物有米、麵澱粉類,也有不少魚蝦肉類,因為一下吃太多,脾胃無法負荷引起食物積滯,針對這種年節吃太多引起的消化不良,她建議可以用焦三仙來消積化滯。所謂的焦三仙指的是焦山楂、焦神麴、焦麥芽三種,山楂具有健脾強胃的功能,含有有機酸和黃酮類,有助分解肉類蛋白質,所以中醫用它來消食化積、活血散瘀,科學研究也發現它有消脂效用,但有機酸較高對胃的刺激大,很多人吃了反而覺得胃不舒服,焦山楂降低了有機酸、提高類黃酮的含量,更有助消化肉食積滯的問題。而神麴是由麵粉、杏仁、赤小豆、鮮辣蓼、鮮青蒿、鮮蒼耳草等六種混合發酵而成的,含澱粉酶和乳酸桿菌,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抑制腸內物質,能消食和胃、理氣導滯,有助消除穀米食積,炒過的焦神麴讓消食積的效果更好,而麥芽常用在媽媽母乳上,雖然都有消食積的效果,但是生麥芽主要做為肝胃不和的輔助治療,炒麥芽用來增加母乳,焦麥芽才是主要用來消食化積,主治食積泄瀉,強項是消面食積滯,對於吃太多甜糕、蛋糕或飯麵類等澱粉食物者最有幫助。焦三仙的用量取焦山楂、焦神麴各三錢、焦麥芽兩錢,用600c.c.水煮開後關火,蓋上蓋子悶著,等到涼即可飲用。有口臭的便秘可降火氣,前硬後軟的便秘要潤腸、補氣除了消化不良,很多人大魚大肉之後常有便秘的問題,如果合併有口臭及大便硬結,這類屬於燥熱的瘀性便秘,市面上許多號稱可以降火氣的中藥都可以用,或是到中藥行買「生決明」,和一般的決明子茶不一樣,生決明可以化解火氣大、口苦、口臭的大便硬結型便秘。但如果大便是前面很硬,但後面很軟或不成形的便秘,則屬於虛型的便秘,或是氣虛引起的氣秘,就不要亂買一般的消痔丸或黃連解毒丸,會發生便秘主要是因為氣不足或是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建議要補氣上潤腸,過年吃的花生、杏仁果等核果類和黑芝麻糖等含有油脂,可以幫助潤腸,讓便便快快排出,補氣可以用當歸或黨參,或吃點山藥食物來幫助排便,也可以喝一半生決明一半炒決明子沖煮的茶,三錢約十公克就可以煮1000c.c.當全天茶飲。消除鮪魚肚,吃油減油如果吃太多已經讓肚子快胖兩寸的鮪魚肚,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說也不太擔心,「吃油減油」有助消除腹部肥胖,不過這裡可不是教大家喝油咖啡,而是吃含有ω-3的食物,包括魚類如鮭魚等,想要減肥不妨可以以味噌豆腐魚湯為主食,約90克的鮭魚加上一塊板豆腐切丁,和適量的味噌調味,鮭魚含有EPA、DHD的ω-3不飽和脂肪酸,用好膽固醇來消除壞膽固醇,味噌是發酵物本身就有助消化,含有維他命B、E,有助蛋白質的代謝。知名中醫師吳明珠提醒,中醫認為肥胖有本虛標實之分,如果是以肚子鼓大的鮪魚肚為主,則屬於「痰濕」,主要是因為過食「膏梁厚味」,也就是大魚大肉和甜食等食物,所以要減肥要治療痰濕,也要少吃會讓人肥胖的食物。有鮪魚肚的人也要小心容易有脂肪肝,治療上除了要健脾化濕、除痰逐水、溫陽化濕、淡滲利濕,也要疏肝理氣,去痰散結,活血化瘀,健脾利濕的食物可以吃點四神湯,藥材則可以用薏苡仁和黃耆等,過年前後多喝點玫瑰茶則有助疏肝理氣。在泡茶飲方面,吳明珠建議可以用七葉膽和白朮三錢、黃耆兩錢,用1000c.c.水煮開後熄火靜置幾分鐘涼後飲用,七葉膽這幾年研究認為有助降低血糖還能補氣健脾,可以補氣升揚、固表止汗,入脾經與肺經,能補益脾胃、調整呼吸系統和免疫,還能化痰濕,有助消除鮪魚肚。※ 點我加入元氣網LINE@ 好友,掌握最新健康、講座資訊!
2019-03-01 新聞.杏林.診間
口述/李科宏醫師曾有一段時間,我坐輪椅為病人看診,因為我中風了。熬夜改講稿 機上未闔眼可能是對自己太有自信,2014年8月,我第一次到義大利參加醫學教育研究醫學會。為了讓演講更完整,出發前一天晚上熬夜修改講稿,原想飛機上可休息,但座位太不舒服,於是眼睛連闔都沒闔,一路從台灣撐到義大利。抵達當地後,太過興奮,僅稍做休息,行李放著,就驅車前往預約的博物館。我沒有想到,原來身體已承受不住,醞釀許久的疾病將一觸即發。右眼睜不開 左半邊無力獨自走在米蘭大教堂的石頭路上,想著待會兒可以見到達文西名作「最後的晚餐」,我在電車到站前一站下車,沉浸在異國世界。走著走著,右眼卻突然睜不開,想可能是太累,眼睛抗議,於是坐在路邊休息,十幾分鐘後才恢復。內心嘀咕著「看完得快回飯店休息」,但左邊身體卻開始無力。這時,迎面而來2名吉普賽人,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要賣手工手環給我,我百般拒絕,對方就是態度很強硬,我付了10多歐元才脫身,但心中充滿怒火。又累又氣的狀態下,找了間麥當勞,想吃點垃圾食物,一口咬下漢堡卻食之無味,此時也意識到,路怎麼走都會偏向左邊,我心想:「完蛋了!我中風了。」馬上出去招計程車回飯店,但怎麼也招不到。此時,頭開始暈、左腳無力,幾乎一跛一跛才找到歇腳處,不知該怎麼辦的我,撥電話給在台灣的太太及駐義大利台灣代表處,但他們都無法給我任何協助。我只能想著,稍早才在米蘭大教堂前遇到一同前來義大利參加醫學會的醫師,想著等等有沒有機會再遇上,就這樣留在米蘭大教堂附近2個多小時。求救護碰壁 英語突聽嘸這中間,也曾到附近餐廳求助,但好死不死,遇上的義大利人都聽不懂英文。最後終於找到一家大陸人開的餐廳,請對方撥打救護車,對方卻說:「你不要掛點在我們店裡,要等救護車就去門口等。」身體不適加上碰壁的疲累,一上救護車後幾乎癱在擔架上,昏過去,完全不知道隨車護理人員在講什麼。再次醒來,朦朦朧朧聽到醫師講話,但原本聽得懂的英文卻完全聽不懂,自己知道「我連語言能力都變差了。」待視線可以對焦時,看到慘白的天花板、電燈泡,不斷在眼前閃過,我一下被推到照電腦斷層,一下又被推去下一項檢查。太太打電話來問我的狀況了,但我自己也不知道被送到哪家醫院,只知道醫院很小,動線很怪,檢驗室竟卡在樓梯間與儲藏室中間。不知過了多久,起身時,和我一起來義大利的同事已在病床邊,說太太將從台灣趕來。完成初步治療,表達希望回台治療,但院方不放人,說我仍在中風急性期,搭機血壓高低會影響病情,最後在同行的神經內、外科、胸腔內、外科、急診醫學科等醫師簽署保證下,院方才肯放人。腦血管阻塞 平日沒警覺好不容易回台灣,我的老師特別北上協助治療、復健。我的腦部血栓堵在腦幹,壓迫到視神經,也影響左半邊肢體肌肉反應,才發現自己竟有高血壓及糖尿病。檢查更發現,早在出發前,我的腦血管就曾阻塞過好幾次,我就像自己的病人一樣,被確診後才發現身體曾發生過警訊,後來回想,我好幾次在看診時眼睛張不開,但時間非常短,短到自己幾乎沒有感覺。每天看診,患者不乏中風病患,說來慚愧,忙著看病卻忽略自己,體會到「即使是醫師,身體的警訊也難以察覺」。坐輪椅看診 復健不偷懶治療過程中,遵從老師醫囑,原本3個月才能恢復基本的功能,一個月內就達標。我向醫院請一個月的假,之後即使坐輪椅,左半部肌肉無法支撐,還是繼續替患者看病,但後來每周兩次的復健都好好做,再透過中醫藥協助,逐步改善。現在的身體狀況逐漸進步中,2015年時我完全不能跑,後來漸漸開始接觸騎馬、射箭等運動,日前還參加永慶盃路跑,雖只跑一小段,今年的目標是跑完全程。希望身體可以漸漸恢復到過去的情況。李科宏現職:●長庚醫院中醫部中醫針傷科主任年齡:47歲出生地:桃園市學歷:長庚大學傳統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專長:針灸、傷科、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手腕、腳踝、膝蓋等骨傷後遺症之推拿治療、體重控制諮詢、兒童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興趣:騎馬、射箭、跑步、健走經歷:●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分院針灸科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林口長庚中醫部骨傷科代主任
2019-03-01 新聞.健康知識+
又到了忽晴忽雨,忽冷忽熱的氣候,可說是人類「落枕」的季節。這種天氣,穿長袖有點熱、帶外套穿脫有點麻煩,我若是看到五十肩肩友來打擴張術時,若穿得較為單薄,又懶得帶衣服,我都會提醒肩友,要注意肩頸的保暖,只要用這個又方便又輕薄的小物-絲巾,不圍時綁在包包上也很時尚,就能夠輕鬆保養。如果家裡沒有絲巾,就快去買一條吧!外出圍脖子,冷風吹不透冷的時候當披肩,風大時可擋風,最重要的是,脖子暖了,頸部肌肉便不需要收縮,脖子的血液循環也會比較正常,供應腦部的血流也會正常,便不會總覺得頭昏腦脹了,當然,若是整天脖子與頸部都不需要縮在一起,肌肉就不會緊繃,身體便會靈活許多啦!睡覺圍脖子,肩膀不會縮 另一種情況是,睡覺時不自覺會縮起來,人家中醫都說寅時(三點到五點)溫度很低,寒氣襲人,身體會自然會縮小體積減少散熱,也難怪醒來後,覺得好像整晚去跑了馬拉松,總是睡不醒的感覺,若是睡覺時在肩頸加一條絲巾圍著,身體便不需要靠縮在一起才能保暖啦!老祖宗要我們保護頸部,是非常有智慧的。肩頸頭本是一組,範圍小但是影響大,許多肩友會在這種天氣時,容易頭痛、睡不好、易累,其實簡單的一個小物,就能大幅改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