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 新聞.健康知識+
當死亡率遠大於存活率 心肺復甦術還有推廣的必要嗎?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科倫醫生吐真言》,作者哈利.柯林斯, 崔佛.平區】把焦點放在存活率,我們忘記大多數接受心肺復甦術的人,可能不會以我們想要他們存活的方式活下來。這種兩難就像是嚴重中風而昏迷不醒的病人,其家屬必須決定「是否作為」與「如何作為」的那種心痛歷程。存活率也讓我們把注意力從背後的真相轉移開來,那就是實際上大多數接受心肺復甦術的人死掉了。提摩曼斯很適切地問道:為什麼提出來的統計數字是「存活率」而不是「死亡率」?大眾在多大程度上注意到這些數字呢?似乎大部分接受心肺復甦術訓練的人,就像我們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接受這種訓練的作者一樣,對於實際存活率有多低是毫無概念的。電視在這方面毫無幫助。在一九九六年,有研究者分析美國三個通俗電視節目《急診室的春天》(ER)、《醫門英傑》(Chicago Hope)以及《九一一救援》(Rescue 911)對復甦術的描繪。結果發現這些影片裡面的復甦術存活率是極不真實的高:當下的存活率是難以置信的百分之七十五,而長期的存活率是百分之六十七。此外,影片中大多數人心跳停止的原因是創傷,接受復甦術的角色是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西雅圖出現心跳停止的平均年齡是六十五歲),而這些節目都把焦點放在奇蹟似的復原。當節目製作人被問到這樣的疑惑時,他們對於這種誤導的解釋是,這會鼓勵年輕人學習心肺復甦術。當然,整個事情相當的關鍵在於對心肺復甦術的認知。如果心肺復甦術的有效性受到質疑,就比較少人會去學習它,也就會讓它的有效性更低。復甦術的成功率變化很大,而且在大多數大都會地區是令人失望的低,存活者的生活品質則可能受到嚴重的損害,面對這個驚人的結論,我們必須追問:為何我們還繼續相信心肺復甦術的有效性,並投入如此多的資源?答案在於對現代醫學的信心,加上它所有的不確定性,以及我們對於死亡與瀕死者的態度。就這個例子而言,我們需要醫學帶來逃脫死亡黑暗之門的希望,即便就現實而言,它能有效救助的人數非常低。正如史蒂芬‧提摩曼斯所指出:心肺復甦術的有效性是個「令人崇拜的文化神話,由『實境的』電視節目以及推廣心肺復甦術的組織所維繫。此一技術交織出一則故事,訴說醫學英雄主義、醫學克服死亡逆境的奇妙力量,以及延長生命的聖杯人人皆可得。」提摩曼斯的仔細分析顯示,心肺復甦術是無效的;而他的結論是,花在這上面的資源應該用在其他地方。在少數情況下,心肺復甦術仍可當成一種「臨終儀式」(passing ritual),讓垂死者的親人在床邊可以有多一點的時間。我們注意到至少有一個研究顯示,心肺復甦術可以有百分之三十的成功率,即使大多數的研究發現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此一樂觀的研究似乎顯示,應該做更多的研究。但是,且讓我們暫時接受提摩曼斯對其統計數字的詮釋是正確的,而廣泛提供心肺復甦術訓練與設備的成本,是對資源的無效率使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幾乎會贊成,對〔心肺復甦術〕設備進行更多的公共支出是個錯誤的方向,如果這筆錢可以用在某些更有益處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們作者所受的那種心肺復甦術訓練,是可以在自願參加、相對便宜的基礎上繼續辦理,以便人們在碰上有人遇到困難時可以伸出援手;那麼就沒有理由拒絕這樣的希望。當然,正如我們在全書中所論證的,如果心肺復甦術的成功率能再有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改善機會的話,那麼就原有的那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成功率而言,這會是百分之百的改善;這是有利於醫學做為救助的一種論證。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醫學作為一種集體事業,一直伴隨著資源有限的經濟學:如果統計數字足夠堅實的話,提摩曼斯的研究所顯示的是,心肺復甦術不該變得更昂貴,必須要更便宜;而不是放棄心肺復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