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0 科別.心臟血管
改變生活型態 4撇步控制高血壓
2017年11月中,美國心臟學會更新了高血壓指引,調整高血壓定義,並將血壓分做四級:血壓正常:收縮壓<120mmHg及舒張壓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8-02-20 科別.心臟血管
2017年11月中,美國心臟學會更新了高血壓指引,調整高血壓定義,並將血壓分做四級:血壓正常:收縮壓<120mmHg及舒張壓
2018-02-05 養生.聰明飲食
體重過重、有慢性疾病、腰圍過粗等,想要成功減糖或戒除甜食,專家皆認為,建立正確的「觀念」是減糖第一步,明確了解攝取過多糖對身體的危害,才能成功戒糖。曾有每日含糖飲料不離手的糖尿病患者,僅是每天少喝一杯含糖飲料,2到3周就能減去2到3公斤,改善血糖。●狂吃甜食怎麼辦? 符合這3條件建議戒糖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說,人之所以喜歡吃糖,是因遠古時代為了要獲取熱量,儲備能源。但到底吃甜食、喝糖飲到何種地步,才有需要減糖或戒糖?周明文解釋,依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成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如超出建議標準即屬過重或肥胖,再加上又習慣吃甜食的話,就需要進行日常飲食的減糖、戒糖運動。此外,如患有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病更應做到避免吃甜食。另一方面,世界衛生組織及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健康成人每日糖的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的10%。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孫文蕙說,尤其三酸甘油脂較高或罹患糖尿病、帶有慢性病或肥胖者,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糖的攝取更應少於總熱量的5%,以1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來說,糖的攝取不應超過25公克。因此周明文說,凡是BMI過重或肥胖、患有慢性疾病及每日攝取的糖超出建議標準的民眾,都應開始進行減糖或戒糖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戒糖第一步有「認知」 有糖飲店的路不要走戒除「糖癮」並不容易,周明文說,啟動戒糖的第一步,必須先建立「認知」,明確了解過量的糖會對身體帶來壞處,建立意志力後再循序漸進減量,可先從全糖減至半糖,隔一周後再減至微糖,逐步攝取更少的糖。具體的作法可盡量避免一些需要吃甜食的場合。例如有些人吃飽飯後,習慣來一杯含糖飲料,如果此時正在減糖,建議能在返家或回工作岡位的路途中,稍微繞遠路或走不同條路回家,減少經過常購買飲料的店家,降低頻率;家中冰箱也盡量減少擺放甜食、甜飲,可放無糖豆漿、鮮奶或無糖優酪乳等。●戒糖仍忍不住想吃甜食 醫:那就運動吧!戒糖的過程中,有時難免受不了甜食的誘惑,周明文建議以運動替代,因運動會刺激大腦的滿足中心產生滿足感,進而降低想吃甜食或喝甜飲的欲望、或多喝白開水取代僅是想以甜飲解渴的習慣,當預先喝下白開水,也能降低想吃甜食的渴望。如戒糖途中受不了誘惑,孫文蕙建議,飲食型態的改變仍應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為基礎,可用同樣帶有甜味、果糖的蔬菜、水果適量替代,或暫時改以代糖製成的點心取代。●代糖不宜長期替代 恐吃下更多熱量但周明文提醒,代糖如阿斯巴甜等雖也有甜味,熱量也較一般糖低,但並不適宜長期吃,建議短期作為減糖過程的替代品就好。過往研究就顯示,代糖會增加食欲,吃下代糖製成的甜品食欲及心情會變好,身體也會發現甜食下肚後,熱量卻變少,反而再驅使身體去尋找其他食物,可能攝入更多熱量,也意味著身體仍離不開糖,無法徹底戒糖。然而採取太極端的戒糖方式,孫文蕙解釋,時下流行的生酮飲食,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降至最低,提高蛋白質、油脂的攝取量,雖也做到減糖。但過少的蔬果攝取和過多的蛋白質,長期下來有損腎臟功能;過量的油脂攝取也會影響到血脂肪,吃太少蔬果也可能導致腹瀉或便秘,長期不均衡的飲食型態將導致身體缺乏微量元素,存在風險。周明文說,成功戒糖確實不容易,臨床上僅1到2成的人成功,但隨著腰圍變小、體重減輕、身體狀況改善或BMI逐漸邁向標準,也會為戒糖帶來成就感。但也必須注意,體重的減輕不宜過多,一個月減1至3公斤即可。 編輯推薦 喝咖啡熱飲暖身子?醫師:手腳更容易冰冷 為什麼天冷戴帽子、圍圍巾是最好的禦寒方式?
2018-01-04 養生.健康瘦身
「前年6月的某日醒來,四肢麻動不已」,甫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22歲鍾華瑄說,前年以前的她是個133公斤的胖子,從過去就致力於畫畫,就算熬夜不吃飯也要畫到累為止,對於自身的體重從不在乎,直到前年出現病況,當時一就醫,醫師立即要她開刀,已達到病態性肥胖的標準,若不立即開刀恐會危及生命。鍾華瑄身高166公分、體重133公斤,當時的BMI值達到43,幾乎全身都被脂肪吞噬,鍾華瑄的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說,病態性肥胖的患者,很容易會有併發症,經評估後,立即建議她接受袖狀胃減重手術,截至目前為止已經1年半的時間,體重已從133公斤降至74公斤。但是經過治療後的鍾華瑄,胃被切除2/3,原本胃可以容納600到700毫升的飲食量,如今僅剩下100到120毫升,鍾華瑄說,現在吃3條麵就想吐,但是為了健康,得犧牲自己的飲食。鍾華瑄說,國中時期,被診斷為自閉症患者,唯有透過畫作,才能得到舒緩,當時體重破百時,時常感到手腳麻木、行動吃力等症狀,如今瘦下來後手麻、疲憊感不見了,思路清晰,創作靈感更是源源不絕。她說,一路走來,除了感謝親友的支持與陪伴,也希望更多像她一樣的人有機會走出自己,藉由畫筆與更多人分享自閉症患者的內心世界。
2017-12-17 科別.心臟血管
肥胖除了是代謝症候群的候選人,現在又多了一項心臟危機---心房顫動。許多研究已證實,隨著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增加,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也愈高。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疾病,會增加心臟相關疾病死亡,也是心因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根據研究顯示,約有1/5的中風是由心房顫動引起,且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5倍,而根據台灣腦中風登錄資料顯示,16.5%的缺血性中風個案患有心房顫動。因此,了解其可改變的危險因素並預防,將有助於顯著降低心房顫動的發生。肥胖族群 左心房明顯大於常人隨著飲食的西化與生活習慣改變,肥胖是許多現代人所面臨的健康問題。肥胖的人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等疾病的危險性會比較高,在佛萊明罕(Framinghsm)長達14年研究資料顯示,肥胖是新發生心房顫動的獨立危險因子,且與是否有合併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無關。經多變數(年齡、吸菸、血壓、糖尿病、左心室肥厚、心肌梗塞、心衰竭)校正後發現,BMI每增加1單位,新生心房顫動風險增加4%;心臟超音波亦發現,肥胖族群的左心房明顯大於過重和正常體重族群。BMI每增5單位 心顫風險增19%~29%德國漢堡大學心臟中心在歐洲社區研究亦顯示,肥胖男性及女性心房顫動的發病分別在50歲後和60歲後呈現急劇上升。最近針對51份研究多達6萬病患以上的統合分析亦發現,BMI每增加5單位,會增加19%到29%心房顫動罹患風險、10%手術後新生心房顫動風險,及13%電燒手術後復發心房顫動風險。總結論,肥胖患者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明顯增高。關於肥胖導致心房顫動發生的作用機轉複雜,目前並未完全釐清,其中包括肥胖造成心臟血液動力學變化(高循環血流量狀態)導致左心室肥厚舒張功能不良、左心房擴大且壓力上升,尤其左心房結構及功能的重塑(remodeling)變化,是肥胖病患發生心房顫動的重要決定因素。心包膜脂肪增厚 致心房結構重塑流行病學研究亦顯示,BMI增加與左心房擴大間有相關性。針對3248位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長達21年的追蹤研究發現,BMI及左心房容積增加,可以預測是否進展成永久性心房顫動。左心房結構型態的變化提供其電氣生理功能重塑變化的基礎,進一步影響心房顫動的發生、進展及嚴重程度。另外,肥胖會合併心外膜(epicardial)及心包膜(pericardial)脂肪組織的體積增加。許多電腦斷層影像研究都證實,心包膜脂肪增厚或容積增加與較高的心房顫動發生率有正相關性。這些額外的脂肪細胞可能透過釋放脂肪細胞因子(adipocytokine)或其他發炎性細胞化學活素(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等旁泌素(paracrine)作用,導致局部的炎症反應或直接浸潤左心房及肺靜脈入口,進而導致心房的結構及電生理重塑、心房組織纖維化以及增強自律神經的調節,使得心房特性易導致心房顫動的發生及持續。美國研究大幅減重 可降低心顫發生率針對從事醫療保健的34309位美國婦女追蹤12.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控制多變數後,BMI每增加1單位,心房顫動風險增加4.7%。肥胖女性在五年期間減重到BMI
2017-12-01 新聞.杏林.診間
「罹患糖尿病2個月後,我在臉書公開消息,希望周遭親友可以跟我一起控糖。」父母有糖尿病,或許是家族遺傳,和自己從小忽略飲食控制和運動,特別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點不忌口,等到健康狀況亮紅燈,38歲,糖尿病就找上了我。體重狂掉 檢查才知罹病確診糖尿病之前,因忙於登革熱防疫,沒時間到醫院檢查。但那一陣子,半年內,體重從68公斤掉到62公斤,經常口渴而且多尿,甜食更不離手,天氣變冷了,還是非常喜歡吃冰,將純果汁當白開水喝,等到那年10月健康狀況變更差,體重不停減輕,常感疲倦才到醫院檢查。一到醫院量血糖,發現血糖值爆表,不僅飯前血糖飆到290 mg/dL、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4%。血糖高,三酸甘油脂與其他體檢結果也不及格,身體的新陳代謝都出問題。因為不到40歲就發病,醫師曾懷疑我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但後來檢查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由於父母都有糖尿病史,罹病並不意外,但想不到,竟然38歲就被誘發出來,也後悔沒有早一點警覺到自己的飲食和生活型態不健康,長期缺乏運動。很擔心一旦沒控制好病情,會引發病變影響眼睛、腎臟、手腳等大小神經而拖累家人,心情五味雜陳。公開病情 全家協助控糖一開始因為檢查報告滿江紅,透過吃藥、飲食控制等先治療一個月,健康狀況稍好轉後,我才將罹病的事告訴家人,也提醒父母注意,全家一起對抗糖尿病。另一方面,如果隱藏病情,當大家點了一桌好菜我卻這也不能吃、那也不適合吃,難免被其他人認為不夠意思。因此,罹病2個月後,我就在臉書公開病情,希望周遭親友能幫我控糖,也提醒他們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產生正面效應。罹患糖尿病後,我大改不忌口、少運動的生活型態,從飲食控制開始,和醫師、營養師討論後,就買了血糖機,治療期間每天量飯前、飯後血糖,慢慢找到適合的控糖菜單。例如,當吃了一碗麵或飯,血糖上升幅度如何,或飯後沒有運動,會呈現明顯的飯後血糖差距,藉此慢慢調整飲食內容和組合,學會代換食物,飯後2小時內必須運動,歸納出控糖心得。勤量血糖 飯後必定運動現在三餐減少攝取澱粉量,少吃麵飯、甜點或麵包,多一些蛋白質,以無糖為原則。每天早餐喝一杯無糖豆漿和脫脂鮮奶,搭配上一個夾蛋和蔬菜的三明治,且上班前抓緊時間,先在外面走個10到15分鐘,想提神的話,再點一杯無糖美式咖啡。到了午餐,就拿出在家準備的清燙便當,裡面有燙青菜、燙魚肉、燙豆類,沒有白飯和麵,配上一份水果,像一顆芭樂,再加一顆牛番茄。但這樣的午餐組合,有時到下午會產生飢餓感,為了墊肚子,會吃些不甜的堅果或便利商店的生菜沙拉,注意糖量標示。吃完午餐後,剩下約半小時午休時間,是我運動消耗脂肪及熱量的時間,到疾管署附近快走,雨天只能選擇在室內爬樓梯或到捷運站走一走、來回走騎樓等,目的是為消耗熱量、促進新陳代謝,以免飯後血糖升高使得下午工作腦筋空白又疲倦。從防疫醫師升任副署長後,雖然理想的運動時間應維持每日2小時,尤其把握飯後2小時內運動。不過,有時候被會議、應酬困住,遇到提供甜點、麵包或大魚大肉的餐點時,就必須節制,吃完後盡量散步、騎單車回家。為了擠出飯後運動時間,我經常簡單外食後,騎30分鐘單車回家、或搭捷運提前2、3站下車走路。也是罹患糖尿病之後,我才養成運動習慣,騎單車騎出興趣來,現在每到周末就會到戶外踏青、騎單車。定期健檢 發現及早治療小時候,不僅沒有運動習慣,家裡飲食偏甜,比較不均衡。在醫學生、住院醫師訓練期間,長達10年因課業、工作忙碌,也沒規律運動和克制飲食。過去早餐、午餐大喝奶茶、果汁等含糖飲料或布丁、蛋糕等甜點,當上防疫醫師後到美國進修,為了省錢天天吃白米飯配冷凍食品,更曾胖到72公斤。也後悔沒有定期健檢,糖尿病發病前的最後一次體檢是還在台大醫院時,曾做過一次檢查,當時健檢都正常,只有血脂偏高。隨著糖尿病愈來愈年輕化,若有家族遺傳史,建議定期檢查,別以為年輕就有揮霍健康的本錢。很多糖尿病患以為什麼都不能吃,但其實糖尿病患沒有不能吃的東西,只是心中要有一把秤,吃東西算清熱量和含糖量。現在隔周六在台大醫院看診時,我也和病人分享罹病經驗,遇到糖尿病患,便互相分享控糖撇步。2年下來,我的糖尿病藥物從2種減至1種,體脂率打對折降至15%到18%、BMI也從原先27、28,控制到介於21到22之間,糖化血色素從大超標的14%降至標準內的5.8%,體重維持在理想的58、59公斤。現在定期回診且每年做糖尿病變篩檢、每半年洗牙避免糖尿病患易產生的牙周病和細菌滋生,以免感染。羅一鈞小檔案現職:●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年齡:40歲出生地:花蓮縣花蓮市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經歷:●曾服馬拉威醫療團外交役●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台大醫院感染科總醫師●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專長:●內科學、感染症學、愛滋病學、熱帶醫學興趣:●寫作、旅遊、騎單車
2017-11-03 該看哪科.兒科
家裡有小胖子,胖爸媽脫不了責任。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日前於年會中發表國中生體重研究,研究顯示,當爸媽胖、孩子也易跟著胖,變成一家「快樂的胖子」,但小胖子不控制體重,有75%機會變成胖大人。專家建議家長增加運動時間,讓孩子一起動起來,親子共同維持健康體位。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指出,台灣每4名孩子,就有1名是小胖子,排名亞洲孩子第二胖,原因包括坐太久、睡不夠、吃不巧,尤其是身體活動,隨課業加重及3C產品使用時間增加,規律運動減少,導致久坐時間太長。研究主持人、陽明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劉影梅表示,她2010年執行8640位國中生的肥胖相關性研究,將學生的體重與胖父母、運動、看電視、睡眠及吃宵夜等關係比較。研究顯示,父母胖孩子跟著胖的危險比,是一般孩子的1.7到4.3倍。若每周運動時間不足2小時,或周間看電視時間大於2小時,或每天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45分鐘,肥胖危險比也會提高1.4到3.3倍不等。此外,肥胖青少年父母的運動比率小於10%,但當父母運動頻率愈高,孩子相應的運動時間也會增加。蕭敦仁說,他曾收治一名6歲小胖弟,身高130公分、體重40公斤,BMI值約23.6,有中度脂肪肝,若沒將BMI控制於合理範圍為14到18,長期恐影響肝功能。不過,蕭敦仁也發現,小胖弟的家長身形也胖。他於是請爸爸帶著小胖弟一起參加體重控制。170公分的爸爸三個月從80公斤瘦到73.3公斤,小胖弟也跟著瘦了4公斤,「可見孩子要維持健康體位,家長角色占重要性。」劉影梅說,肥胖者比正常人一天攝取的熱量只多300大卡,但要胖子少吃多動太難,建議用「先加法、後減法」方式控制。例如早餐鮮奶加高纖燕麥片,多吃五蔬果,再慢慢每天少喝一罐250毫升的含糖飲料或少吃一大湯匙白飯等。學童體重管理口訣「85210」,分別是指一天睡滿8小時、天天5蔬果、下課後3C產品使用少於2小時、天天運動1小時、只喝0卡飲料。劉影梅笑說,這些觀念大家都知道,但當強調可讓孩子快樂、長高、變聰明,大家就會更樂意嘗試。此外,肥胖學界有一段笑話,內科醫師怪小兒科沒顧好小朋友,導致成年胖使內科照顧辛苦;小兒科抱怨婦產科使孕婦胖太多,生下胖小孩長大當然胖;婦產科再抱怨內科,沒把婦女體重控制好,導致懷孕前就肥胖。蕭敦仁說,體重管理具生命周期性,環環相扣,若沒在不同階段控制好,體重就可能失控,所以目前肥胖學界的共識是「體重管理從0歲開始」,建議孕婦孕期開始就別太胖,除了可降低妊娠危險,也可助未來小孩不隨著父母發胖。●學童體重管理口訣852108:一天睡滿8小時5:天天5蔬果2:下課後在電視、電腦、電玩前少於2小時1:天天運動1小時0:飲料只喝0卡飲料●家裡是否有小胖子?BMI合理範圍報你知5~6歲:14~187~8歲:14.5~199~10歲:15~2011~12歲:16~2113~14歲:17~2215~16歲:18~2317~18歲:18.5~24註: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x身高(公尺)資料來源/劉影梅院長
2017-10-13 養生.健康瘦身
近年,人類變得富足,但也帶來肥胖後遺症,研究統計,2016年全球5至19歲肥胖兒童及青少年達1.24億人,比40年前增加逾10倍。現代孩童,在家只玩手機和平版,對運動完全沒興趣,下課待在教室不活動,放假就跟著爸媽聚餐。一項橫跨40年的調查為孩子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提出警訊。台灣囝仔的BMI平均值 高於全球據統計,台灣在1975年時,5至19歲女孩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為17.3、男孩16.9,但到了2016年,女孩BMI增加至19.1、男孩19.8,均高於全球平均值的18.6與18.5。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公布全球肥胖趨勢研究,去年台灣在全球200個國家中,5至19歲女童及青少女名列第104胖,男童及青少年則名列第38胖。台灣控制兒童肥胖政策 沒效果?雖然根據國健署訂定標準,台灣男孩和女孩的BMI未必超標,但專家認為,此次分析揭露了台灣控制兒童肥胖政策未到位。衛福部前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南韓早就意識到兒童肥胖將損及下一代健康,不僅法令禁止校園內販售含糖飲料、垃圾食物,連校園周邊店家也禁賣,台灣法令卻只管到校內。台灣囝仔少動多靜 1日坐逾8小時高雄榮總基礎醫學研究科教研部主任祝年豐認為,台灣兒童及青少年肥胖主因是活動量少,一日久坐上課逾8小時。以澳洲、新加坡及南韓為例,國家規畫校內體能活動專門課程,一日至少有1小時,而台灣卻僅30至40分鐘,明顯不足。祝年豐建議,應針對校園活動進行規畫,遠離3C,且拉高時間,至少應有120分鐘。健康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年輕化祝年豐說,肥胖兒童及青少年面臨許多健康風險,除了葡萄糖耐受度異常,使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年輕化,過往認為多出現在中年人的高血壓,現在也有兒童病例,這也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臨床上更有不少案例,因為肥胖壓迫骨骼肌肉生長,導致氣喘、睡眠呼吸中止症及肺功能受損,影響生活及學習。抑制肥胖 「法令、財政」雙管齊下遏止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再惡化,邱淑媞認為,「法令規範」與「財政手段」須雙管齊下,明令孩童喜愛的兒童及運動頻道禁止播放垃圾食物廣告,且調高不健康食物的價格課徵糖稅或稅收,用來補助蔬果等健康消費,美國加州、澳洲及南非等皆有相關執行經驗。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國內目前有「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和「學校營養午餐內容及營養基準」規範,針對國小、國中校園內禁止提供含糖飲料,限制營養午餐油炸品、甜品等提供次數,未來也將偕同教育修法擴及高中。國健署訂定幼兒與青少年BMI標準:https://obesity.hpa.gov.tw/PDA/BMIproposal.aspx
2017-09-30 癌症.乳癌
更年期情緒不佳暴飲暴食,別以為事後減重就可以了,根據日本聖路加國際醫院最新的研究,中年發福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醫師呼籲,千萬別自認老了新陳代謝差,就讓體重隨意飆,可能因此埋下一顆隱形的炸彈。根據研究顯示,女性在20歲時BMI值低於20,但是過了更年期後,BMI值增加5以上,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若是更年期後腰圍超過90公分以上,罹患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2倍;不過,女性在20歲時,BMI值就已經大於20,更年期之後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得到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3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黃振僑說,臨床觀察,更年期過後發福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確實比一般人高,有些女性會平時的飲食都照年輕時的方式吃喝,中年變胖都推說是「代謝變差」惹的禍,他呼籲,自知代謝變差,就不可以再不控制飲食了,中年發福絕對不是一件好事。黃振僑說,乳癌患者若是合併有糖尿病,死亡率也會比一般沒有糖尿病的患者高出1.7倍,近期正逢中秋節,大口吃肉、大口嗑柚子,真的不太適合代謝較差的民眾,一定要控制飲食,過量飲食都會造成身體負擔。
2017-08-10 養生.健康瘦身
35歲呂姓男子從小食量驚人,博得「小叮噹」綽號,研究所畢業後體重更一舉破百,「連喝水也會胖」讓他極度沒自信,更慘的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直到去年8月經接受胃縮小手術,體重維持69公斤,擁抱健康生活,他也求職成功,從病患變員工,負責小白鼠胃縮小手術動物實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醫師黃致錕說,5年前,減重手術以胃繞道手術為大宗,胃容量僅剩25毫升,減少糖脂肪吸收,但會有維生素缺乏問題,需服藥補充,適用於BMI大於50超級肥胖族或嚴重糖尿病患者;目前以胃縮小手術為多,國內1年約有4000名減重手術病患佔6成,術後可降低食欲,快速飽足感,適用於BMI小於50者。呂姓病患昨天穿著西裝現身說法。他說,他從小食量很大,求學體重一路飆升,排骨便當吃3個才會飽,還要外加零食、甜點,被取了「小叮噹」綽號,他曾試著節食、吃代餐、吃減肥藥,曾一度瘦了20公斤,卻產生溜溜球效應,體重飆到114公斤,BMI高達39,也檢查出有糖尿病,藥物控制不好。直到去年8月接受胃縮小手術,術後吃一點就飽了,變成美食專家,專挑愛吃的淺嘗幾口,恢復自信心,至今1年,體重維持69公斤,BMI24。
2017-07-23 科別.骨科.復健
Q:是不是偏瘦的人就容易有肌少症?提到肌少症,一定會讓人聯想到是否跟體重有關,但身材較瘦小或是肌肉比較少的人,不一定就會罹患肌少症。想知道是否患有肌少症,首先最簡單的檢測方式,是測量身體質量指數(BMI),只要BMI小於20以下,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就相當高。Q:體脂肪很高代表肌肉質量偏低嗎?洪嘉鴻指出,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見疾病,在老化過程中,肌肉組織會逐年減少,但「體脂肪高低」和「體重高低」,都不是絕對判斷是否有肌少症的方式,即使是身形瘦弱人,若有足夠肌肉能量,不一定會發生肌少症。Q:如何觀察家中長輩是否罹患肌少症?想知道是否有肌少症,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來觀察,比如長輩走路出現困難、走得很緩慢,過馬路還沒走完斑馬線就紅燈;上肢力量突然不足,以前可以開罐頭、扭乾毛巾,現在卻感到吃力;沒辦法一次從床或椅子上起身、爬不動樓梯,都是肌少症徵兆。因此65歲以上老年人,除檢測BMI來推估是否有肌少症,觀察他們走路速度、握力,都比「體脂肪高低」或「體重高低」更能客觀篩檢有無罹患肌少症。Q:肌少症目前有藥物可治療嗎?目前並沒有藥物能完全治療肌少症,若放任不管,肌少症會讓人活動力降低,引發關節退化、脊椎退化、痛風等各種問題。想對抗肌少症,運動和飲食是兩大關鍵,第一步是攝取足夠蛋白質,蛋、豆類、魚肉、奶類都有豐富蛋白質,平時也可補充維生素D、適度運動加強肌肉能量,都是治療獲改善肌少症的方法之一。建議尋求復健師、營養師等專科醫師,針對個人情況設計出專屬的飲食與運動處方。Q:肌肉不保也會影響骨骼嗎?為什麼?肌肉不保、無力確實會影響骨骼,就會使得關節負擔大引發問題,而骨骼每天都在流失、再生,若想要骨骼再生強健有肌肉,一定要有足夠的肌力,想要肌力就得設法刺激骨骼,而回歸到剛才的重點,飲食和運動是最佳的醫療方式。一般民眾可能也會想透過營養食品來增加營養素,但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營養需求都大不同,如果想吃營養食品,建議先找營養師討論,別擅自食用,避免達不到效果。Q:如何分辨是肌少症還是正常老化?上了年紀的人體力本來就會比較差,也讓人好奇到底要怎麼分辨是肌少症還是正常的老化?如果進入老年期,平常坐下、起立都跟年輕時無異,握力也正常,基本上就不用太擔心。而患有肌少症造成骨質疏鬆的機率也相對比一般高,因此如果出現下背痛、容易全身痠痛,都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除檢測BMI,建議65歲以上老年人、50歲後停經婦女,定期作骨質密度檢查,來辦別是否為肌少症或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
2017-07-18 該看哪科.懷孕育兒
過瘦女性,不孕風險大增!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19的過瘦女性,所需受孕時間高達一般人的4倍,BMI大於35的過胖女性,受孕時間也達一般人的兩倍,醫師呼籲計畫懷孕前宜先調整體態,並盡量避免過量菸酒、咖啡因以及過高的精神壓力。三軍總醫院生殖內分泌不孕科主任武國璋指出,過瘦會將影響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以及卵子的形成,自然懷孕或試管嬰兒成果都將受影響。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2013年研究就指出,BMI小於19的過瘦女性,受孕時間比一般人更長,高達4倍之多,過瘦男性精子濃度也極可能比常人低。過胖也不行,該研究同時顯示,BMI大於35的肥胖女性,受孕時間增為一般人的2倍,肥胖男性的精子濃度與活動力也會雙雙降低,精子品質下降的可能性為常人的3倍。武國璋說,台灣的不孕症盛行率約為15%,每7對夫妻當中就有1對不孕,常見因素為女性排卵不正常、輸卵管不夠通暢等或男性精蟲品質不佳,這又與年齡以及生活習慣有關。在年齡方面,30歲以上女性懷孕率將大幅縮減,僅剩下20歲女性的一半;在心理壓力方面,有研究顯示,女性若長期憂慮、抑鬱、緊張焦慮,易造成卵巢功能及內分泌失調,特別在排卵期當月,成功懷孕機率將大幅降低46%。他也指出,高劑量的咖啡因會影響輸卵管運動,若每天喝超過5杯咖啡因含量100毫克以上的咖啡,約為3杯多的市售中杯美式的量,受孕機率將比一般人大幅減少一半,活產率更比常人降低約40%;過量酒精可能使月經混亂、卵巢功能有障礙、卵子熟成不全,男性也可能出現精蟲數減少、精蟲畸形、精蟲活動力下降及睪丸萎縮,每天若攝取兩杯乙醇含量10g以上的酒,不孕風險將大幅增加約60%;吸菸可能引發內分泌及卵巢功能失調,國外研究顯示,54%吸菸男女比不吸菸者晚1年才能懷孕,也比一般人多出60%的機率發生不孕。武國璋提醒,夫妻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一年以上的性生活,卻沒有成功受孕,或者35歲以上女性超過半年無法受孕,應就醫尋求生殖醫學中心專業協助。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2017-05-23 養生.健康瘦身
體育署去年的調查顯示桃園肥胖人口比率最多,桃園市府衛生局昨喊冤,指依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桃園十八歲以上成人肥胖率BMI≧廿七為百分之十四點九,在六都排第四,並非最胖。國健署去年的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也顯示桃園十八歲以上成人運動盛行率達八成,為六都亞軍。衛生局指出,為養成市民健康運動、健康飲食習慣,衛生局透過衛生所、學校、醫院、職場與社區陸續成立一○三處「享瘦站」據點,前年起還辦理健康體位管理計畫,提供系列化營養與體能課程。國健署指出,根據最新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國內成人肥胖與過重比率達四成四五,但相較十年前,國人肥胖成長速度已趨緩。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林莉茹建議,透過飲食、運動和定時量體重,維持適當體重。為了不讓市民過胖,北市等直轄市都推出不同的方案、計畫,希望打造健康城市,營造健康環境。北市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副處長許芳源表示,北市從九十一年就率先推動減重競賽和各種衛教講座,推動社區健康營造,鼓勵社區民眾參加健康減重班,很早就在校園禁止販售含糖飲料。中市衛生局擬定數項減重措施,例如將選定重點校園,由營養師輔導校外餐廳,推動健康餐,範圍涵括早餐、點心和飲品。另也推薦健康餐盒,由市府衛生局的會議餐盒率先做起。南市衛生局表示,到校園周邊推動健康飲食,希望店家販售減糖飲料,並推動校園開放給民眾運動,讓民眾少吃多動。
2017-05-23 養生.健康瘦身
現代人肥胖問題引發重視,體育署調查六都十三歲以上人口,發現過重與肥胖比例介於三到四成,號稱最年輕的桃園卻是六都「最肥胖」的城市,新北緊追在後;十年來過重與肥胖人口比率增加以台中、新北最多。體育署二○一六年「運動城市調查」,調查十三歲到六十五歲人口,以各縣市為對象,用電話抽查,定義是以BMI值高於廿四為過重、高於廿七為肥胖。新北市政府發現,二○一六年六都有五都過重比率全部飆高,僅台北市小幅降低。據調查,一九九七年桃園市過重與肥胖人口約百分之卅三,一九九八年降到最低百分之廿九點六,二○一五年還只有百分之卅三點四;去年卻飆到百分之卅八點八,等於每十人近四個是胖子。新北市的情況也不樂觀,一九九七年過重與肥胖人口比率僅百分之廿九點五,二○一五年已經提高到百分之卅四點五,二○一六年增加到百分之卅八點一,和桃園相去不遠。反而是北市十年來最高僅有百分之卅三點八,一九九七年時是百分之廿七點七。十年來,中市從百分之廿六點九增加到百分之卅六點五,新北則從百分之廿九點五增加到百分之卅八點一,過重與肥胖人口增加幅度都接近十個百分點。新北市府指出,七成人口察覺到過重和肥胖問題,其中八成以上休閒選擇戶外活動,但運動未必規律,目前僅有三成規律運動,以致效果不彰。其中卅五到五十四歲的年齡層最缺乏規律運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且有近百分之十五的民眾幾乎不運動。「當然抽樣會有誤差,但全台肥胖人口漸增是事實」,新北市府指出,十年來運動人口大幅增加,但過重與肥胖比率變化並不大,分析與生活飲食習慣有關。現代人吃得營養卻忙於工作、學業,不運動或運動方式有誤,都會造成肥胖與過重。
2017-05-11 養生.健康瘦身
35歲的陳淑芬婚後生了3個小孩,體重從90公斤飆到18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達63,屬「超級肥胖」。由於痛風常發作,加上雙膝疼痛,到高醫就診時已出現膝關節重度退化,血壓及血糖出現紅字。今年2月接受腹腔鏡微創胃繞道手術,4天出院,體重已減少30公斤,雙膝疼痛與痛風顯著緩解。陳淑芬和先生、小孩住在屏東縣獅子鄉,孩子非常貼心,二兒子每天陪媽媽走路運動,大女兒期待媽媽變健康,孩子們昨天獻花給媽媽,許下心願「媽媽能健康地過每一個母親節!」高醫體重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張博智說,微創減重手術在台灣已是發展純熟的手術,亞太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的共識是,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7,或超過32且合併二型糖尿病或兩個以上由肥胖產生的合併症,就是「病態性肥胖」。使用微創腹腔鏡手術來治療肥胖問題,是病態性肥胖族群首選。張表示,患者進行微創胃繞道手術後,胃容量只剩2到3個水餃大。陳女士目前在營養師指導下,採高蛋白均衡飲食,進食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按時補充綜合維生素和鐵劑,達成體重管理。「為了陪孩子長大,我一定要健康!」陳淑芬說,以前一動就喘、腳就痛,現在可以沿村子散步一小時也不累。她訂下目標是減到100公斤以下。
2017-03-23 養生.健康瘦身
在貨運公司上班的吳先生,平日飲食除了三餐還加消夜,食量大、常汽水當開水喝,因為工作忙碌,中午用餐時間短暫,午餐匆忙解決;下班時間又晚,每次都是拖到8、9點才吃,吃完後就不想動,體重暴肥到110公斤。吳先生試過許多減重方法,3年前進行縮胃減重手術,一年後體重降至76.8公斤。目前吳先生的血壓、血糖都恢復正常,減重成功也找回健康。收治病例的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嚴重肥胖者透過減重手術可長期有效控制體重,經評估後為吳先生實施「胃袖狀切除手術」,改變胃部結構來強制改善患者飲食習慣,再搭配運動、飲食營養調整,瘦身後通常不會再復胖。糠榮誠表示,減重手術條件針對BMI 40以上或BMI 35至39的病患,經過飲食控制及運動無法顯著改善者,同時合併糖尿病及心臟血管等代謝性疾病者,實施減重手術可減低並改善糖尿病及心臟血管併發症。BMI小於35以下的患者不考慮胃部外科手術,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說,透過減糖、三餐固定、規律運動等習慣,民眾也能健康地減肥。肥胖進一步衍生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我國成人體重過重和肥胖的比例更是居亞洲之冠。台安醫院成立「減重整合性照護團隊」,提供跨科際與單位的整合醫療,從飲食、運動、藥物、手術及肥胖併發症治療著手,提供減重及代謝疾病的完整諮詢、評估、治療及追蹤。目前減重諮詢有75人次,其中其他科醫師轉介有4位,接受減重手術有6位。
2017-03-01 癌症防治.飲食抗癌
癌症治療是段辛苦的歷程,治療期間為維持體力與增加抵抗力、減少副作用,建議飲食需要高熱量高蛋白,通過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後,進入恢復期或門診追蹤的病人常困惑:「治療結束了,還需要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嗎?接下來該注意什麼?怎麼吃?怎麼避免復發?」在臨床上,如已恢復體力且生化檢驗值正常,營養師會建議治療後可以恢復一般均衡飲食,不需要再高熱量高蛋白攝取。●生活上幾個注意事項提醒癌友1、維持正常體態:根據統計,肥胖者罹癌機會高1.3倍,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維持18.5~24,減少處於癌症的風險。腰粗、肚子大會造成復發機率增加,也可用腰圍檢視自己體態,女性腰圍適宜控制31.5吋(約80公分)以下,男生腰圍37吋(94公分)以下。2、一周吃素一天,減少動物性脂肪:植物性蛋白不含膽固醇及飽和性脂肪,可減少身體負擔。美國癌症協會(ACS)建議一周不超過500克(13兩)紅肉且避免加工肉品(如香腸、臘肉、培根、熱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周茹素一天,輕鬆又無負擔。3、五色蔬果579:兒童5份(3份蔬菜2份水果)、女性7份(4份蔬菜3份水果)、男性9份(5份蔬菜4份水果):蔬果中所含的植化素可增強免疫力,減緩癌症細胞增生,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傷害,深黃色蔬菜富含β-胡蘿蔔素可抗氧化。另外蔬果中的纖維質及未精緻全麥麵包或糙米胚芽米,可以幫助糞便柔軟、促進廢物排出,達到體內環保。4、不吃發霉食物、發芽馬鈴薯:發霉食物的黴菌菌絲深入食物且毒素無法用加熱去除,黴菌所產生的黃麴毒素是非常強的致肝癌因子,新鮮的食物才是健康首選。5、天然ㄟ尚好:目前無法證明保健食品可以預防癌症,多吃蔬果是防癌的不二首選,另外,沒有證據顯示『生機飲食』可治療或預防癌症,生食還可能有細菌感染風險,蔬菜建議熟食較安全。6、每天運動30分鐘:有氧運動可以維持肌肉質量與肌力,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甚至可以改善情緒,減少壓力。抗癌是一輩子的功課,秉持天然飲食觀念,去除生活上的不良習慣(熬夜、抽菸、酗酒、檳榔),維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保持愉快心情,「營」得身、心、靈真健康。五色蔬菜優格作法■紅色:紅蘿蔔■黃色:百香果、橘子■綠色:秋葵、美生菜■白色:馬鈴薯■黑紫色:藍莓■紫色:優格食譜設計概念藉由不同顏色蔬果搭配低脂無糖優格,增加蔬果的攝取,提供腸道『益菌生』的環境,再給予含有『益生菌』的優格,可以調整腸道菌叢平衡,促進腸道蠕動,達到保健的一道簡單「蔬食舒食」料理。
2017-01-01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是不少人的畢生志業,但要減多少才讓他人覺得「你真的瘦了?」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以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差距,對照對相貌的影響,BMI值最少與原來的減1.33以上,他人才會察覺容貌有產生變化。多倫多大學研究人員製作一系列介於20至40歲男女面貌的照片,利用電腦技術逐漸把相片中人物增肥或減重,並找來一群參加者,叫他們隨機抽出兩張照片,比較哪一張照片的主角較重,以及何種樣貌較有吸引力。研究發現,BMI的差距至少達到1.33以上,別人才會察覺到容貌轉變;若要樣貌更有吸引力,女性BMI減少2.38以上,男性差距更要達到2.59。以160公分的女性為例,減掉約6公斤才能達到目標,同一高度的男性則須要減6.63公斤,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減少體重變得迷人。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指出,BMI標準數值為18到24之間,但BMI只是粗略估算,隨著年齡增加,臉型會變得較為消瘦,年輕人BMI介於21到22最有吸引力,中老年人可以稍微增加,臉型較圓潤好看。新光醫院內分泌糖尿病科醫師陳佩綺說,若為健康減重,初步目標多是設定半年減去體重5%;若採取不吃又過度激烈運動等極端方式瘦身,會修好肌肉組織而非減少體脂肪,日後復胖機率大。康宏銘說,雖說減重要循序漸進,但也有研究顯示,若是最初一到兩個月體重顯著下降,能夠增加信心,且新陳代謝、荷爾蒙等指標都會有所改善。他提醒,冬季吃火鍋頻率高,想減重者最好少喝湯、少沾醬,熱飲甜食也要少碰。過年必備的肉乾、魷魚絲等零嘴油脂高,最好酌量食用,並配茶解膩增加飽足感。陳佩綺也提醒,健康減重的重點是熱量控管,每天至少要攝取800大卡熱量,且三餐要均衡,不能單吃某樣食物。運動則因人而異,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從走路開始,漸漸增加運動強度與頻率。
2016-12-09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許多人步入中老年後,可能因新陳代謝減緩而發胖,進而引發三高問題,許多民眾就開始注意體重控管。但專家提醒,飲食調整方式錯誤,減重可能減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對高齡者來說,肌肉變少反而更不健康,建議老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於24,稍微過重最洽當,別一味追求瘦。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他遇過不少老年慢性病人為了控制三高,選擇吃得「養生」,但卻是吃得太少而暴瘦,尤其是蛋白質攝取比例太低,沒減脂肪卻減了肌肉。但減掉肌肉的風險,就是影響活動力,也會增加骨折及住院機會,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增加後續長照負擔。陳亮恭說,一般人的肌肉量平均25歲達到高峰,50歲後則會快速流失,所以控制慢性病的飲食調整,應以「健康」作為基準,例如老人的蛋白質攝取量應增加,為每公斤體重攝取約1.2公克到1.5公克,才足以維持肌肉穩定性。陳亮恭說,若在正確的飲食控制下,體重因此掉了一些,「這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且據研究發現,高死亡率落在BMI過輕(35)兩極端,所以BMI控制於二者之間,反而死亡風險較低。有些病人則是因膝蓋痛,為了減輕膝蓋負荷而減重,陳亮恭說:「是對的,也是不對的。」他解釋,若快速且不正常地減重,肌肉流失更多,當肌肉無法支撐膝蓋,反而疼痛機會更高,應增加腿部肌肉量去支撐膝蓋,才能真正緩解膝關節疼痛問題。所以,老人增加肌肉量,飲食上除了增加蛋白質攝取之外,活動量也要足夠。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李美璇表示,千萬別小看愛逛街的民眾,有研究發現,喜歡每天出門走走逛逛的老人,其死亡風險比一般老人少21%。她建議,家屬應鼓勵長輩多出門走動,不管是購物、買食物或找朋友也好,不要當宅男宅女。此外,有研究發現,自行烹飪的老人,存活機率高。李美璇分析認為,可能是自己煮的關係,會選吃自己喜歡的食物,吃得多、營養佳,且有能力烹飪者,也代表自己夠健康。她開玩笑說,「可見男性從小就要多上家政課學烹飪,不能只靠老媽老婆做飯供養。」
2016-12-06 新聞話題.老人照護
76歲老奶奶重視養生,飲食多蔬果少肉,沒有慢性病且身形與BMI值都正常,走路不用拐杖也不需攙扶,還不時做有氧運動健身,但近日覺得體力下降,爬樓梯與從椅子起身都感到吃力,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肌肉量偏低,罹患肌少症,醫師推測恐是蛋白質攝取不足惹禍。BMI值是廣為使用衡量肥胖的指標,但老人家卻不一定適用。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隨著老化,身體組成改變,肌肉量與肌力減少,脂肪量就增加,多數肌少症患者偏乾瘦,但也有患者體型正常卻是肌少症肥胖。三軍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高東煒說,肌肉量減少,通常會伴隨內臟及腹部脂肪增加,兩者有共同的發炎反應路徑,目前研究認為,肌少性肥胖的老年人有較高死亡風險。他說,發現走路速度變慢,約4.5公尺要花6秒以上才能走完,或男性握力低於26公斤,女性低於18公斤,以及中臂圍小於21公分、小腿圍低於31公分,可能是肌少症警訊。建議到醫院檢測肌肉量與骨骼肌肉質量指數(SMI),是以肌肉重量除以身高的平方,男性低於7、女性5.4就為肌少症。陳亮恭也說,肌少症患者外觀看起來沒問題,但因身體儲備能量不足,一旦染上流感或跌倒就容易倒下,長期來看也增加住院、入住安養機構、失能甚至死亡風險;他建議,最好從40歲開始加強蛋白質攝取,並且做有氧與健身阻抗運動加強肌力。陳亮恭特別提醒,有長輩為了養生吃素,但不吃肉加上豆類也攝取不足,很容易罹患肌少症,建議控制總熱量,避免油炸,提高蛋白質攝取量對身體有益處。高東煒表示,魚類、雞肉或豆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牙口不好的長輩可補充高蛋白奶粉或營養品;而補充營養缺乏活動,肌肉「中看不中用」,最好做負重或抗阻力運動,如抬腿、拉彈力帶等,則瑜伽與太極拳可訓練平衡感與肌力;針對臥床長輩,照顧者也要幫忙做伸展與關節運動。不同年齡層,如何對抗肌少症40歲之前:均衡飲食多運動,建立肌肉本錢40~69歲:注意蛋白質攝取,60公斤者每天至少要攝取54~72克蛋白質,等同200~300克雞腿肉70~79歲:缺乏骨骼肌幹細胞難長肌肉,加上牙口不好,可補充蛋白質或氨基酸營養品80歲以後:肌肉量流失嚴重,除了營養外,必要時要靠藥物治療(資料來源/陳亮恭、高東煒醫師;製表/江慧珺)
2016-11-28 健康百科.泌尿腎臟
43歲的張先生是計程車運將,已洗腎2年,體重130公斤的他去年登記腎臟移植時因「太胖換腎風險高」,遭醫師拒絕。張先生覺醒不該「坐以待斃」,試過各種減肥方式無效,決定接受胃縮小微創減重術,1年後體重掉到82公斤,減重近40公斤,雖仍持續洗腎,但血糖及血壓大幅下降,不需再服用藥物。阮綜合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宋天洲說,因病患每周仍要洗腎3次,考量減重手術後初期會有脫水現象,每次洗腎前都須重新計算脫水和排毒的比例,而張先生就在該院洗腎中心洗腎,可以與腎臟科團隊討論調整,術後一年洗腎情況順利。張先生開計程車維生,開夜班的他因長期外食,高油高糖,連消夜都大啖鹽酥雞及炸薯條。由於體重過重,張至醫學中心登記換腎時竟遭拒絕,醫師認為他BMI值超過35,換腎手術風險高。張先生的父母也都因腎衰竭洗腎,「我還年輕,不該一輩子和洗腎機為伍!」張先生考量後決定接受微創減重手術,以腹腔鏡進行胃縮小手術,術後2天就出院重返工作崗位,3個月後血壓、血糖藥都不需再服用。因胃口變小,張消夜已從油炸速食變成一顆茶葉蛋配豆漿和水果,身高188公分又瘦了一大圈的他顯得神清氣爽,「走路變得好輕鬆!」宋天洲表示,肥胖易致血壓、血糖及尿酸飆升,造成血管病變,破壞腎臟功能,罹患腎衰竭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像張先生這種有肥胖問題的洗腎患者,減重是第一要務,未來接受移植手術才能避免增加手術感染風險,並維持新腎臟的機能。
2016-09-13 癌症.抗癌新知
肥胖與飲酒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國際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每增加5單位,罹患食道腺癌風險增加48%;每攝取10公克的酒精,換算約為250 ml的啤酒或110 ml的紅酒,罹患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的風險將增加25%。國衛院最新一期電子報摘錄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進行的食道癌全球系統性文獻回顧研究,該研究自2007年起分析46項有關飲食、身體活動、體重與食道癌風險的關聯性研究,分析人數達1,500萬。除上述發現,研究也觀察到食道癌為全球癌症死亡率的第6位,盛行於亞非,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兩倍,存活率不佳;因初期無明顯症狀,通常診斷出時已為末期;致病主因包括胃食道逆流、巴瑞特氏食道症、跰胝症、人類乳頭瘤病毒及缺鐵性吞嚥困難等。此外,肥胖或多餘的體脂與11種癌症有關,包括如晚期前列腺癌、卵巢癌、更年期乳癌、大腸癌、肝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賁門癌及胰臟癌等,而飲酒與6種癌症有關。但民眾若維持健康體重、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及其他植物性食物、勿飲酒過量,並且增加活動量,則每年有33%的食道癌是可預防的。
2016-07-31 養生.健康瘦身
少吃、多運動,是減重不二法門,但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那就是身體某些部位永遠「肥滋滋」瘦不下來,其中以「腰間肉」最常見,還有手臂鬆軟的蝴蝶袖。35歲的「大樹」就是局部肥的典型個案,身高182公分、體重65公斤,數字看來應該是竹竿精瘦男,平時穿著衣服外表確實偏瘦,但脫了衣服光著上身,腰部兩側卻各有一團脂肪,走起路來還會晃動。儘管另一半認為沒關係,還安慰他坐機車時,雙手來個愛的大環抱,握到厚厚的腰間肉反而有踏實感,但大樹可不這樣認為。一次他跟同事泡湯,他當場被戲稱「筷子插貢丸」,明明是竹竿瘦子,腰部兩球脂肪看起來模樣有些怪異,為了擺脫這個封號,他費盡苦心,到書局購買最夯的健身書,每天照著練習仰臥起坐,他不奢望能練出人魚線、六塊肌,只願腰間肉、脂肪球小一點。但認真練了兩三個月,腰圍確實小了一吋,但全身體脂率下降,腰間肉似乎變得更明顯。開業皮膚科醫師彭賢禮說,「這是人類演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脂肪分布宿命」。身體容易囤積脂肪部位,男性以腰腹為主,女性則中在腹部、大腿及臀部,這些部位如同脂肪儲存庫,屬於頑固地帶。彭賢禮指出,門診觀察統計,頑固脂肪以腹部、腰側最多,其次為蝴蝶袖、大腿、副乳、臀部等,不少「外乾中強」男女,外表瘦到臉頰凹陷,身體質量指數(BMI值)正常甚至偏低,但衣服一往上撩,腰部、腹部卻有著一圈厚厚脂肪,有人則是大腿、臀部包覆著頑固脂肪。衛福部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指出,大部分上班族久坐不動,脂肪容易堆積在腹腰部,形成中央型肥胖,如果天天做仰臥起坐等局部瘦身運動,或許可以讓腰瘦一點,但鬆懈幾天,脂肪又悄悄上身。他以「甩不掉的口香糖」比喻腰臀部脂肪,想迅速減肥並不難,但想維持好身材,就需要極大毅力。不少人為了瘦腰,每天仰臥起坐、使用滾輪,外加嚴格控制飲食,但幾個月下來只瘦了臉,腰部、腹部脂肪卻不動如山;還有人嘗試偏方,在腰腹皮膚塗辣椒膏再裹上保鮮膜,吃盡苦頭還是不見效果。最近幾年醫美界開發出不少懶人局部瘦身技術,但不管是冷凍減脂、雷射體雕,均應先請醫師評估。想消除腰間肉難度很高,彭賢禮、祝年豐建議,平常應減少久坐,並控制熱量、養成運動習慣。
2016-07-28 養生.健康瘦身
年僅46歲的廣告公司董座王姓男子,多年前,因為工作過度忙碌,每天必吃宵夜、睡眠不足等,飲食作息全亂了調,從80幾公斤一路飆升到100多公斤的「阿肥」,爬一層樓就會喘,外出不到10分鐘就想睡,家人關係因此變得愈來愈差,決心減肥卻用錯減肥法,結果愈減愈肥,還曾飆破110公斤,最後只好透過手術鏟肉,如今體重已經從百公斤降到68.5公斤的型男。王姓男子說「胖的時候連喝水都會胖」,當初不知不覺就變成百公斤的胖子,一開始還覺得胖胖的很有福氣,結果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統統都出現,連最喜歡的小白球也因為體力大不如前,沒辦法參加,工作上的應酬也因此卡卡。王姓男子說,受到各方的壓力,嘗試多種的減重方式,像是女生最常做的「斷食法」,每天只吃一餐,中醫的埋線、喝知名公司的代餐奶昔、每天只吃水果等,但是每一種減重方法都讓他愈減愈肥,在朋友的介紹之下,才到了醫院接受胃繞道手術。王姓男子說,去年10月接受胃繞道手術之後,今年已經瘦到68.5公斤,過去鮮少講話的同事,都因為減重後有了話題,人際關係不但變好,跟老婆的關係也更加緊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體重管理中心醫師張博智說,台灣是亞洲第四胖的國家,破百體重的男女至少超過萬人,目前減重手術有3種,束袋手術、胃繞道、胃縮小,其中做得最多的以胃縮小為主,而這3種都有其優缺點,不過要做這樣的手術,必須要是「BMI超過37或是BMI32以上、合併二型糖尿病」才建議施作。張博智說,曾有位20多歲的女性,BMI值已經相當低,卻來要求做胃縮小手術,雖然台灣並沒有規定BMI值需要超過多少才能做胃繞道手術,但是減重外科醫學會以及各單位都已經有其共識,沒有超過BMI超過37或是BMI32以上、合併二型糖尿病,都不會建議幫病人施作這樣的手術。
2016-07-06 新聞話題.健康知識+
義大利科學家研究地中海與西方飲食後指出,與一般的觀念相反,經常食用義大利麵不會使人變胖。研究人員說,食用比較多的義大利麵與身體質量指數(BMI)、腰臀比例增加並無關聯。他們在4日透過「營養與糖尿病」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麵條是地中海飲食的傳統要素之一,多年來一直被認為與BMI、腰圍、腰臀比例偏高有關。」麵條是義大利飲食的主要項目,因碳水化合物的快速簡便來源而風行全球。然而有人認為它容易產生熱量,且缺少營養,導致許多節食者迴避。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研究兩個不同地區的地中海人口群發現,食用麵條與一般及核心肥胖有關。過去數十年,有關方面積極推廣地中海飲食,民眾的飲食習慣卻不斷改變。低碳水化合物與高蛋白質飲食有助於預防肥胖的觀念興起下,麵食的消耗量不斷減少。不過低熱量、高蛋白質飲食,以及低脂、標準碳水化合物飲食何者比較能夠控制體重與健康(腎臟功能、骨頭的健康)的問題仍無定論。」研究人員又說:「流行病學與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地中海飲食對過重與肥胖有保護作用,而且與慢性疾病、相關併發症的預防同步發生。」他們又說,這種飲食可以充當「確立營養指導原則」的基礎。研究人員說,他們的證據呼應美國與希臘的另一項相關研究結果。根據官方機構「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的說法,肥胖足以導致民眾的平均壽命減少3年,嚴重肥胖則減少8到10年。此外,歐洲每年約有8%的人死因與過重、肥胖有關。
2016-07-06 健康百科.新陳代謝
站上體重計看見數字往下掉,可別開心太早,健康減重不能只看體重數字,更要看體脂肪,以免成為體重標準、體脂卻過高的「泡芙族」。醫師指出,體脂計類型、測量時間或姿勢,甚至飲水、穿著、洗澡或憋尿都會影響數據,對的測量方式才能正確掌握體脂肪。好心肝基金會副執行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指出,目前世界公認BMI(身體質量指數)作為肥胖診斷標準,但即使兩個人的BMI值相同,在身形、肌肉量與體脂率卻可能大不同;若脂肪分布在腰或臀部,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是血糖增高的機會高。新光醫院新陳代謝糖尿病科主治醫師陳珮綺指出,體脂肪分為皮下與內臟脂肪,前者有禦寒保暖功用,後者如脂肪肝,則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屬相對不理想的脂肪,也是減重主要需減去的目標。專家指出,減重主要看體重,每個人的體重會因為每天作息、飲食出現變化,有時微蹲量、單腳量、蹲著量體重都會不同,主要是受力不平均,造成數字會有變動,一般而言,早上剛起床所量的體重,會是最輕的,但如果剛吃完完大餐或喝很多水,體重當然會增加。至於體脂率,則是一種輔助工具,而且體脂率會因性別、飲食與運動等出現變化,高纖食物可調節熱量吸收,蛋白質有助肌肉或器官機能修補,但攝取過多油脂跟碳水化合物易囤積體脂肪;有氧運動可減少體脂,而肌力運動則可增加肌肉量,降低體脂率。粘曉菁表示,體脂計是用微量電阻經過腳或手繞到身體,測量體內油水比例,因此不能穿鞋襪測量;洗澡後身上有水汽、運動出汗、喝水或憋尿漲尿,測量的結果都會得到「看似美好的數據」,且蹲姿時四肢肌肉擠在一起,也會影響測量值。此外,有身材精壯的男明星大秀肌肉標榜體脂肪僅3%,羨煞不少健身愛好者。但粘曉菁說,需大量肌力運動才可能達成,一般男性30歲前體脂不高於20%、30歲後低於25%,女性30歲前不高於25%、30歲後低於30%,即是標準範圍。粘曉菁建議,體脂需在相同狀況下量測,不要早上跟下午比;想知道家用體脂計是否正確,不妨同時段測量2次,若數值差大,代表體脂計穩定度有問題;另因體脂變動幅度較小,約2至4周測量一次即可。如何正確量體脂肪1.2至4周測量一次,且固定時間、身體狀況下測量2.不穿鞋襪,乾燥赤腳站在金屬板上3.若為手持式體脂計,雙手需舉起,與身體呈90度垂直4.腳站直、膝蓋不彎曲不晃動,靜止數秒等待數值出爐5.測量前避免洗澡、運動、大量飲水或憋尿(資料來源/粘曉菁、陳珮綺醫師;製表/江慧珺)
2016-07-06 該看哪科.懷孕育兒
不少女星懷孕仍維持曼妙身材,帶動起一股「養胎不養肉」風潮,讓許多孕媽咪紛起效尤,懷孕期間竟積極控制飲食、斤斤計較維持體態。但醫師指出,孕期準媽媽體重應適當增加,寶寶才比較有機會從媽媽身上獲取營養,孕婦若長期體重過輕、刻意節食,將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可能過瘦或體重過輕。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鄭博仁表示,一些懷孕女星刻意維持身材,透過媒體播出後,影響所及,很多年輕準媽媽也跟著群起模仿;近期就遇到不少年輕孕媽咪,就診時希望比照女星「養胎不養肉」,希望孕期不發福、身材曲線玲瓏,即使在應該補充營養的中孕期、後孕期仍控制飲食。鄭博仁說,中孕期(懷孕第四至第六個月)時,準媽媽應每日增加熱量攝取350大卡,從第7個月到結束生產,每日應增加450至500大卡。萬芳醫院產科主任王樂明表示,依孕婦身體質量指數(BMI)不同,孕期體重增加有不同範圍,正常值18.5到24,體重可適度增加10到15公斤;如果孕婦本身過胖可增加10公斤;過輕小於18.5,應適當增重15到20公斤。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長陳妙心說,孕期應均衡飲食,飲食烹調可吃含碘鹽,富含葉酸食物如柑橘、綠色蔬菜或攝取豆類、適量紅肉補充鐵,同時避免加工、高熱量食品。
2016-06-29 健康百科.新陳代謝
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今天發表最新「手術治療糖尿病專家指引白皮書」,國內外都建議,若糖尿病患者BMI值超過27.5,且經藥物及飲食仍無法控制血糖,可考慮手術治療。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秘書長徐光漢說,手術主要為胃縮小手術、胃繞道手術,前者適合較輕度或早期糖尿病患者,後者則適合較嚴重的患者,但醫學會也提醒,減重手術仍有風險,患者要找專業合格醫師評估。一名28歲年輕女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爸爸、爺爺、奶奶都罹患糖尿病,她則是22歲時也檢查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體重增至近百公斤,除了飽受健康威脅、人際關係也漸退縮,還好經胃繞道手術,讓她減了29公斤,且血糖獲控制。她說,糖尿病讓她容易胖且不易減重,體重達98公斤,怎麼減都無法讓體重下降,血糖控制也不好,最後在醫師建議下進行胃繞道手術,體重減為69公斤,糖化血色素從10.4降為正常值5.3,變瘦變美讓她更健康、更有自信。徐光漢表示,台灣有大約近200萬人罹患糖尿病,傳統治療方法包括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但臨床約有八成患者糖化血色素仍無法控制在6.5以下,代表血糖值控制不穩定。近年來國內外醫學研究證實,胃腸道手術可以讓血糖下降,糖尿病患有很大機會不用再吃藥和打針,且國際間也陸續將手術放到糖尿病治療的準則中。
2016-06-08 養生.健康瘦身
廿二歲的大陸女子及偉佳曾重達一百廿六公斤,參加內地實境秀減肥,因外貌姣好,獲封「最美女胖子」。她利用高強度運動加少量進食,瘦下六十一公斤,但比賽結束後,體重回到一○六公斤,還月經大亂、掉髮、輕微憂鬱。她來台求助胃繞道手術,打造卅毫升迷你胃,希望一年後能恢復六十公斤體態。及偉佳從小習慣將「吃」當作情緒出口,體重從國中直線上升。三年前失戀,參加「超級減肥王」節目,每天只吃二顆水果和一杯優酪乳,運動六、七小時,三個月內爆瘦到六十五公斤,但比賽一結束就復胖。節目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擔任總監,賽後發現參賽者復胖,及偉佳也找他求助,跨海來台接受微創胃繞道手術。黃致錕指出,亞洲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卅二且合併疾病,或BMI大於卅七者,都屬病態性肥胖,雖可利用藥物、飲食、運動等快速瘦身,但容易失敗。原因是大腦和腸胃對食物仍有欲望,一鬆懈體重反彈,出現溜溜球效應。黃致錕表示,目前外科減重治療以微創的縮胃手術及胃繞道手術為主流,限制食量及營養吸收,達到減重效果。縮胃是將胃的大彎袖狀切除,只保留一百毫升的胃容量;胃繞道則是將胃分成二部分,以小胃囊容積限制食量,再將後段小腸與之連接,使食物能直接進入小胃和後段小腸。及偉佳自費手術,術後一周體重已降到九十八公斤。她決定瘦下來拍裸照,提醒自己保持美好體態。
2016-05-11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30歲女子本來身材曼妙,因壓力大,常狂吃紓壓,結果BMI從18.5飆破30。醫師提醒,狂吃、狂買、飲酒或抽菸都是不良紓壓習慣,易陷惡性循環。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今天表示,長期壓力會讓身體累積過多壓力荷爾蒙,引發各種疾病,短期症狀包括情緒不穩、容易疲倦、失眠或記憶力變差,長期則可能免疫系統下降,甚至罹患憂鬱症、焦慮症。不過,他說,臨床發現超過7成民眾用錯紓壓方法,有人靠抽菸、喝酒卻疾病上身;有人透過狂吃零食引起肥胖,也有人靠狂買結果債臺高築。楊聰財說,男性又比女性更容易使用不當的紓壓方式,因男性若有情緒問題,普遍不會向外求援,向人傾訴又怕丟臉,結果靠抽菸、喝酒、飆車等方式處理;女性則容易用狂吃、狂買來紓壓。他說,三不五時就會有女性因狂吃就診,曾有一名患者本來身體質量指數(BMI)只有18.5,結果因工作、家庭、人際壓力大,一下班就沿路狂買東西回家吃,結果BMI飆破30,不僅嚴重影響體態,也出現健康問題,又因為體重過重、沒有自信、更不快樂,陷入惡性循環。開業醫師劉誠崇也曾收治一名50歲中年男性,平常有喝酒助眠習慣,長期喝酒使肝臟功能逐漸受損,曾因肝臟硬化就醫。近日因公司承攬重要工程,除了連續加班趕工讓他承受龐大壓力外,近來炒得火熱的北市大型工程停工問題,增加臨時工程設計變更,又碰到居民反彈聲浪讓他心力交瘁。這名男子結束工作就靠大量喝酒舒緩心情,睡前要喝更多酒才能入睡,結果在一次應酬中因肝昏迷出現意識不清,緊急送急診住院治療,發現已經有酒精成癮問題,最後辭掉工作,專心接受戒癮治療。開業醫師魏福全表示,民眾可以謹記「4S」紓壓口訣,從日常生活簡單的做起,包括充足的睡眠(Sleep)、適度的運動(Sport)、找人傾訴(Share)及按摩(Spa)。
2016-04-26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肥胖會導致很多疾病,就連肝臟也會因為肥胖而出現脂肪肝;然而,也別以為體位正常就不會有脂肪肝,就有人是BMI正常,但是超音波檢查就發現有脂肪肝,原來問題是出在腰部的一圈肥油,肇因於鮪魚肚!成年人脂肪肝盛行率近三成根據統計,二十歲以上成年人中,脂肪肝盛行率近三成,主要原因就是肥胖;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脂肪肝有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而脂肪肝多因飲食導致肥胖而造成,若是經由生活型態的改善,減重之後,通常就能改善脂肪肝。小胖子也要小心脂肪肝由於現代人飲食都偏好高油高糖,使得肥胖比例越來越高,黃國晉院長指出,尤其是近年來有很多青少年肥胖情況相當嚴重,也都要小心日後恐有脂肪肝的問題;青少年若是體重超標,最好是能及早注意飲食與運動,避免日後脂肪肝上身。脂肪肝藥物臨床試驗中然而,即使是BMI正常,但是也可能因為都偏向長期坐在辦公室裡工作,因而坐出一圈鮪魚肚,致使養出脂肪肝。由於脂肪肝罹患族群有下降的趨勢,台大醫院最近將進行一項脂肪肝治療藥物臨床試驗;黃國晉院長說,此藥物已在美國上市,主要是針對酒精性脂肪肝做治療,而在台灣的臨床試驗,則是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更多健康資訊,請見「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