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者容易肩膀疼痛?做對復健治療能緩解!
相信身邊家人朋友中有中風病患或曾照顧過中風病人者,常常聽到病人抱怨肩膀疼痛,往往使用了各種治療或吃藥但改善程度仍有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風後患者的肩部疼痛。肩部疼痛為中風後常見併發症據統計發生率約七至八成,但疼痛程度差異很大,也容易發展變成慢性的疼痛。疼痛與患者感覺及運動障礙程度、中風復原階段、動作控制及關節囊增生等等因素都有關係,原因包括複雜區域疼動症候群第一型(Complex Reginal Pain Syndrome Type I)、肩膀半脫位(subluxation)、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肩部夾擠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二頭肌腱炎、甚至神經病變等,下面我們會針對常見原因一一介紹。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是神經性的疼痛疾病,目前發病機轉、病程仍不明,通常發生在物理性傷害,尤其是在肢體的受傷之後,特色是持續性的肢體疼痛,疼痛範圍與程度跟已知的刺激或傷害不成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小小的刺激有時甚至不確定是否受刺激時就極度疼痛。除慢性疼痛外,臨床上還可見異痛(allodynia)、痛覺過敏(hyperalgesia)、感覺運動及交感神經症狀如灼熱、患側肢體較為溫熱或出汗濕冷,還有失養(dystrophy)症狀如皮膚肌肉萎縮、水腫、指甲變脆弱,關節活動度減少甚至骨質流失。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可分為第一及第二兩型,差別是第一型患者沒有主要神經損傷而第二型患者可以看到神經的受損。中風患者多是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此病也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據統計有一至兩成中風患者受此疾病影響。◎診斷方面目前仍是以臨床診斷為主,尚未有黃金診斷標準,臨床上常用包括布達佩斯準則(Budapest Criteria)、國際疼痛研討學會診斷標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Diagnostic Criteria)等。其他輔助診斷檢查工具包括在X光可能看到骨質流失periarticular osteopenia),然而因為中風後偏癱肢體本身就會有骨質流失現象所以實用性仍不高,另外較常做的檢查還有三相骨掃描(triple phase bone scan),可以於第三期(延遲期)在關節旁看到大量Tc99m雙磷酸攝取增加,這是目前最敏感的檢查。◎治療部分目前多採用保守治療,包括物理、職能治療、藥物治療及注射等等。物理職能治療內容包含關節活動度運動、儀器治療如電療、水療、超音波治療,減敏手法如輕拍或按壓患部等,還有水腫的治療如壓迫、抬高或按摩患部,及精細動作訓練。藥物治療方面,可嘗試使用抗發炎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口服類固醇,或是止痛藥如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另外因疾病為神經影響,也可以考慮使用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抗癲癇藥物如鎮頑癲gabapentin、癲通carbamazepine,此外針對血管收縮(vasomotor)症狀也可開立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s)、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鈣離子拮抗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而對於骨質流失可給予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或降鈣素(calcitonin),最後還有一些局部使用藥物如辣椒素(capsaicin)等。注射治療方面可以給予關節內類固醇注射、局部注射止痛藥或類固醇、或星狀神經節阻斷(sympathetic stellate ganglion block)。若保守治療都失敗才考慮最後一線手術治療。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是造成中風患者肩膀疼動常見的原因,治療的關鍵還是在於早期診斷並及早介入,除了關節活動度運動外,適時適當給予藥物治療,都可以改善患者預後,並增加復健的參與度。肩膀半脫位雖然目前研究缺乏證據證實半脫位本身會引起疼痛,但中風病患肩膀疼痛者常伴隨半脫位的狀況,目前確切病因仍在研究,多半認為與中風後肩關節力學的整體性被破壞有關,包括旋轉肌袖及三角肌在肩部運動時收縮型態、肩胛骨在肋廓上支撐改變等。臨床上可在肩峰及肱骨頭間摸到明顯間隙。治療上首先在中風初期就要儘早刺激肩部肌肉活化(如棘上肌、中後三角肌等),或使用手臂支架(arm trough)支撐肩關節組織,臨床上多半會建議患者使用肩帶,雖然目前臨床證據尚未證實對疼痛有效,但使用肩帶支持無力的患部上肢還有在移動時保護肢體的作用,可以與臨床醫師討論使用,另外還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來增進肩部肌群收縮。肩夾擠症候群與沾黏性關節囊炎肩夾擠症候群是一般最常見肩部疼痛原因之一,在中風患者也不例外,病因是肩峰下空間變小,導致肩膀在活度時肩峰摩擦到旋轉肌袖(最常見是棘上肌)、肩峰下滑囊、甚至二頭肌腱等構造造成慢性發炎、腫脹甚至破損斷裂。沾黏性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冰凍肩,是因為肩關節囊發炎造成滑液膜(synovium)增生使得關節囊沾黏影響關節活動度,一般分三或四個階段,在第一期疼痛期(painful stage)患者會感受到漸進的關節疼痛合併活動度減少,而進入第二期沾黏期(adhesive stage),疼痛感會開始下降,但伴隨而來的是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到了第三期緩解期(resolution stage),關節活動度開始緩慢增加,若不處理病程可長達兩年。不論是肩夾擠症候群或沾黏性關節囊炎,治療時皆可採用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儀器電療、熱療等,配合適當擺位、牽拉、伸展、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運動,加上肌力訓練及動作模式調整,還可加上消炎止痛藥物服用。若疼痛或發炎嚴重影響復健參與或生活品質者,復健科還提供類固醇、麻藥、生理食鹽水關節擴張注射等治療方式。中風患者肩部疼痛的原因很多,若不能及時建立診斷及時介入處理,除了影響患者及照護者生活品質外,更可能耽誤復健參與,錯失復原的黃金期,因此,希望在看完以上介紹後,若日後遇到類似問題,可以早期、積極與醫師溝通討論,儘早治療,讓患者能早日回到正常、無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