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參加臨床試驗皆是白老鼠?若吃到沒療效的藥或安慰劑該怎麼辦
隨著科技的進步,藥物的研發及療程的規劃革新也變得更加快速,各種「傳統」療法、「新型」療法、「輔助」療法、「另類」療法也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不過這些療法,是否真的對於疾病有功效呢?退一步說,是否至少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相信無論是病友自行就診或陪家人回診時,或多或少都聽過「臨床試驗」四個字吧!臨床試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回答上述兩個問題,能通過臨床試驗的藥物,基本上至少都在「安全性」與「療效」兩點經過嚴格的審查,這篇文章則會針對這個主題,進行更深入的介紹。首先,我們來簡單介紹藥物的研發程序,以及臨床試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個藥物的最一開始,通常會由醫學院、醫學中心、藥廠等研究機構提出雛形,這時怎麼吃、吃多少、要吃多久暫時還不在考慮範圍內,研究者更在乎的是,藥物成分發揮效用的原理,成分影響體內訊息傳導的路徑,跟其他同療效成分相比的差異,這些成分的代謝方式與體內殘留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不會馬上就想從人身上得到,而是會先透過動物實驗來評估。舉例來說,某個成分進入實驗老鼠體內後,每隻都在三個小時內立即死亡,不管我們自認對這成份背後的機制如何的熟悉,恐怕都有許多調整的空間。直到安全性、副作用、毒性、藥效、穩定性等特性都確認之後,才會被申請成為試驗用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進行下一步的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通過後的專利申請、量化生產等程序。接著來聊聊臨床試驗的設計方式吧!設計與審查由誰負責?他們足夠代表我們病友的權益嗎?負責審查的機構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人體試驗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與各國的食藥署(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前者會由地方衛生局或是醫院負責籌組,由律師、病友等「非醫藥相關」的人士組成,主旨在探討一切與醫療倫理相關的議題,包含收集資料的方法、研究對象的挑選、預計效益及成本等等,通過審查才能正式進行收案及藥物的測試。後者則是政府機關的一部分,在台灣隸屬於衛生福利部,負責生產及進口藥品、疫苗、生物醫藥製劑等,對其進行監督管理。特別在藥物管理方面,食藥署會負責建立審查制度並進行審查,並在以安全為前提之下,盡量簡化流程,為國民把關藥物安全。進入臨床試驗之後,大致可以分成四期,以下分期詳述。第一期的目的是「確認安全性」,先不求有功效,至少不能有壞處。在抗癌藥物研發的情況中,尤其會優先從用過所有治療選項,已經無計可施的末期病患當中詢問意願。醫師及藥商會告知病友可能的利益及風險,確定對象的意願、並知情同意之後,從低劑量開始慢慢給予至高劑量,密切觀察病人的狀況。從這樣的程序來評估人體所能接受的最大及安全劑量,並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產生。收集完第一期臨床試驗的數據、整理成報告,審核通過後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此期的目的則是「確認有效性」,確定沒有壞處之後,當然要進一步確定此藥物有好處。這期會徵求30-100位受試者,藉由比較「服用此藥物的組別」與」「未服用此藥物的對照組」是否在疾病治療的效果上有顯著差異,來決定此藥物是否真的有療效。根據2010年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期刊的統計,僅34%的藥物能夠通過這個階段,是研發過程當中失敗率最高的。到了第三期,通過的條件變得更加嚴苛,不只要顯著的比未服用藥物者有療效,還要顯著的比同款藥物或是治療相同疾病的其他藥物好,來了解這個藥物是不是具有量化生產的效益。不過,當一個藥物效果超群,而且臨床上有相當迫切的需求時,也有機會在做完第二期臨床試驗之後,跳過第三期臨床試驗,直接上市開始使用,資料後續再補齊即可,比如許多防止COVID-19傳染的疫苗,就是透過這樣的模式,在短短一兩年內,快速研發、進行臨床實驗、上市,防治了嚴重傳染病的蔓延。最後則是第四期臨床試驗,又稱之為上市後研究期,會在藥物上市之後持續追蹤使用的病患,觀察是否有嚴重不良事件(severe adverse event, SAE)的產生,以及若為需要長期使用的藥物,是否會在時間尺度拉長的狀況下,出現原本沒觀察到的副作用。介紹完臨床試驗的過程,各位讀者對臨床試驗更認識了嗎?接著我們來了解看看參與臨床試驗的利弊得失吧!益處包含可以增加治療機會,對於某些目前無法有效治療的疾病,參與臨床試驗或許是唯一的希望所在。另外,臨床試驗通常會有經費補助,因此經濟能力較無法負擔的病患,也能藉此獲得低廉而優質的藥物治療。風險則包含參與雙盲試驗會遇到的狀況,雙盲試驗指的是醫生在分配藥物給病人時,醫生不知道病人吃的是藥物或安慰劑(對照組),同時病人也不會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試驗藥物。因此若被分到對照組,病情可能不會有改善。不過現在相當多臨床試驗已經開放跨組治療,也就是試驗過程中,如果發現沒有療效,就會適時給予確定有效的藥物、換到試驗藥物組別,以免病患個人的治療時機受到延誤。除此以外,加入不同期別的實驗,比較用的對照組不同,也會影響到檢驗的項目與頻率,對於生活的影響程度如何?這些都是決定參與臨床試驗之前,病患必須考慮過,並與醫生一起討論的事項。最後澄清一些網路常見謠言,其實參與臨床試驗並不會「成為實驗的白老鼠」;相反的,每個臨床試驗都經過相當嚴謹的設計,確保沒有醫療倫理問題,病患的安全也時時受到嚴密觀察,如此才能通過審查、開始收案。如果成功的話,無論對醫師或是病人及其家屬,無疑都是件好消息,一方面可以增加治療選擇、未來也能造福不幸罹同樣疾患的病友。而失敗頂多是沒有效用,很少有增加副作用或是使病情惡化的案例發生。即使是第一期試驗,也多半是嘗試過所有治療選項依舊無效的病人,更不會有「成為白老鼠」的疑慮。在精準醫療的時代,每種基因突變或異常的蛋白質表現,幾乎都可以設計特定的藥物對應,然而這些藥物要成功上市、使用,必須經過證據力足夠的臨床試驗。因此如果您符合資格,也嘗試過許多種治療選項,依舊不盡如意,或是無力負擔昂貴的自費藥物時,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看看加入臨床試驗,給這些藥物與自己一個機會哦!參考資料:1. DiMasi JA, Feldman L, Seckler A, Wilson A. Trends in risks associated with new drug development: success rates for investigational drugs. Clin Pharmacol Ther. 2010 Mar;87(3):272-7. doi: 10.1038/clpt.2009.295. Epub 2010 Feb 3. PMID: 20130567.【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吳教恩醫師】參加臨床試驗都是白老鼠?醫闢謠:人體試驗均經嚴格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