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隨堂考》水果怎麼吃最健康?
註:IE8(含)以下版本瀏覽器可能不支援此頁功能!▍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5-09-23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註:IE8(含)以下版本瀏覽器可能不支援此頁功能!▍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9-20 新聞話題.用藥停看聽
政府專家建議,沒有心臟病的50多歲者,應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以防中風、心臟病和大腸癌,但新準則並不建議僅為了預防大腸癌,而吃阿斯匹靈。「美國預防服務專案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s)是一個專家組成的獨立委員會,負責審核預防醫學的證據。該小組本周公布準則草案,建議如果民眾符合多項嚴格標準,包括患心臟病的風險高,以及出血風險低,可每天服用阿斯匹靈。準則指出,這些建議主要針對50多歲的人,但是對於60多歲的人益處較少,不過醫生應以個案處理。符合資格日服阿斯匹靈的人,有以下特點:年齡在50歲到59歲;未來十年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在10%以上;預期至少可再活十年;願意長期每天服用阿斯匹靈。專家警告,服用者不應有會造成出血的其他疾病,因為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會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副作用,就是在大腦和腸胃道造成出血。根據你的病史,內出血風險提高可能危及生命。阿斯匹靈會使血液不那麼「黏稠」,避免形成血栓,降低中風或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有過心臟病發作的患者,一向被建議接受阿斯匹靈療法,但該療法是否適合作為第一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初級預防」,則不太清楚。新準則並不建議,僅為了預防大腸癌而吃阿斯匹靈,因為是否吃藥的決定因素是病人的心臟健康,但認為醫生和病人討論是否吃阿斯匹靈時,防癌是有用的資訊。有醫生表示,對新準則應審慎對待。如果你未與醫生討論,就自行服用阿斯匹靈,應馬上停止。心臟科醫生尼森(Steven Nissen)說,對於沒有心臟病的多數人,吃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臟病,並非正確作法。▍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9-15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50歲的吳先生是公司主管,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經常需要熬夜,3年前因腹脹、排便不順以為是痔瘡發作,就診後竟發現是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且已轉移到肺部。收治案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輝明表示,吳先生的腫瘤大至7公分,腫瘤過大又接近肛門口,為了保住肛門,先做化療加標靶治療,縮小腫瘤後才開刀切除,3年內共進行50多次的化療與標靶治療,病情才穩定。王輝明說明,國內大腸癌個案在民國101年新增14,965例,占全部癌症發生率15.6%,高居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根據調查,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聯,喜吃動物性飲食、燒烤、煙燻,或是肥胖、嗜菸酒都是罹患腸癌的危險因子,尤其中秋節將近,許多民眾有烤肉習慣,可能產生多環芳香氫化物、異環胺等致癌物,建議盡量少吃。王輝明說,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求診的病患每5個就有1名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他還曾遇過癌細胞轉移到眼皮的罕見案例,且有25%晚期腸癌患者面臨無治療選擇的困境。幸好健保最近新增給付口服新藥,可延長轉移型大腸癌壽命,較傳統化療增加約1.2個月。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何景良表示,第四期腸癌患者存活期約30個月,但隨著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問市,有更好的藥物可治療,尤其9月起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給付,從前每月自費需25萬藥費可以節省下來,估計約有1000餘人可以受惠。▍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9-14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眼皮冒出肉瘤,切除後化驗結果竟是腸癌轉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收治一名晚期腸癌患者,初發症狀是眼皮腫瘤,切片確認為大腸腺癌,為時已晚。王輝明說,儘管國人重視防癌,但仍有四分之一大腸直腸患者被確診時已經轉移,宛如被宣判死刑;轉移部位以肝臟、肺臟、腹腔及骨骼最多,極少部分出現在皮膚或眼球。有一名患者眼皮長出一塊肉球,越長越大,原本以為只是單純肉瘤,至皮膚科就醫,沒想到切片結果竟發現惡性的大腸腺癌細胞,為大腸癌轉移,因已末期,幾個月後即死亡。王輝明表示,曾收治過大腸癌轉移至眼球的罕見個案,患者因視力變差,且眼球突起而就醫,眼科醫師檢查後,驚覺異樣,眼球內竟有腫瘤,轉至外科,確診為大腸癌,因屬晚期,視力盡失。為求全屍,病患不想挖掉眼球。王輝明說,如何延長晚期腸癌患者的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一直是醫界重視的課題。今年9月1日起,最新一代口服標靶通過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負擔,重燃患者的存活鬥志。一名50歲高階主管壓力沈重,每天平均工時15小時,三年多前因腹脹、排便不順就診,原以為是生活作息不正常引起的腸胃病,但診斷結果為直腸癌第四期,腫瘤距肛門口七公分,影響排便,且有肺部轉移。為爭取與家人更多的相處時間,他不願放棄任何治療,三年內接受50多次化療與標靶治療,但仍出現抗藥性,王輝明指出,腸癌患者若停止治療,三個月內癌細胞很可能復發;若傳統標靶治療無效,可透過口服標靶「接軌治療」來延續患者存活期。▍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9-13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晚期不等於末期,只要接受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友仍保有一線生機。60歲男性血便三周,就醫檢查確診為乙狀結腸癌,且為多發性肝臟轉移,接受化療、血管新生抑制劑,反應良好,半年後回診,幾乎看不到腫瘤。高雄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盧建璋指出,每個病患在得知罹癌之際,都會恐慌,部分患者一聽到第四期,覺得治療無望,改尋偏方草藥、秘方,沒多久腫瘤變大,病情惡化,才回醫院,但幾乎為時已晚。盧建璋提醒癌友,在治療時,千萬不要慌張,因為一恐慌,就容易亂了手腳,此時親朋好友又提供偏方、草藥等意見,就可能延誤治療契機,不利於癌症的治療。盧建璋指出,癌友如能遵照醫囑,配合治療,並放鬆心情,在飲食和作息上盡量維持正常,且與家人保有良好的互動關係,即有機會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60歲男性患者為某學校主管,血便持續三個禮拜,心覺有異,至醫院就診,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癌加上多發性的肝臟轉移,儘管不少好友介紹偏方,但他不為所動,在醫師指示下用藥。盧建璋說,在給予化學治療合併血管新生抑制劑,反應相當良好,不管是大腸癌或肝臟腫瘤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治療半年後,檢查時,幾乎完全看不出來腫瘤。盧建璋指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最佳治療目標為順利切除病灶,爭取治癒機會。如無法切除,可透過標靶及化療藥物,縮小腫瘤,增加切除的可行性,並提升病患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時間。國內外臨床研究顯示,標靶藥物可提升化療的反應率,提高整體治療效果,有些標靶甚至能夠降低化療所整生的肝臟毒性。盧建璋說,治療武器越來越多,有助於控制疾病,提高病人存活率。考量健保給付規定,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第一線可選擇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第三線則使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就有機會使用到兩次健保標靶。第二線則可在經濟狀況許可下,繼續自費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提升化療及整體治療效果。▍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9-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我的父親因心肌梗塞而往生,受此教訓,我特別注意自己血液的健康。鑽研養生多年,深感內臟健康和血液乾淨,對生命的重要性,因為人類的死亡,比如有人死於大腸癌,有人死於心血管病變,都與內臟和血管敗壞有關。我從小是個體弱多病的小孩, 幾乎天天與藥為伍,幸好在50多年前,承蒙高中吳老師傳授我內丹功,就是現在的腹部呼吸法,從23歲起努力練此功法,數十年來,深感這是我最有效的保健之道。早上5點起床,到戶外樹下,做深呼深吸1小時;下了班再做1小時,每天晨昏2小時,像吃飯一樣,有恆不變地練功,不因風雨而停止。也因此,讓我原本虛弱的身體,日漸恢復體力,少有生病,胃口佳,年近80依然耳聰目明、思想靈醒,這是深感安慰之處。我的友人蔡中醫師,很贊同我練此深呼吸法。腹部呼吸法很簡單,方法是:深深長長地不停吸氣(吸氣長長),然後將氣體壓入丹田內後禁氣(禁氣久久),接著放開口鼻將丹田內的氣體送出體外(吐氣空空)。「吸」、「禁」、「吐」就是一個循環。練習時不要中斷,一氣呵成最好,需要很有恆心,三五年後就有效果了。人體只要血液清淨,體內血液所到之處,任何器官都會活化起來,只要細胞活化了、就會更強壯,器官就會強健,病菌就不易侵入,所以清血是健康的根源。相反的,我們體內有很多汙穢的東西,必須排出體外。人體除了消化系統的胃腸外,很難用清水來沖洗乾淨,因此借用氣體來清淨體內細胞,是唯一的選擇。每天用空氣來讓血管增加通透性,會使血管擴充膨脹,血管膨脹就不會淤塞阻塞,血液暢通,內臟也就更健康了。▍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8-28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最新研究顯示,長久定期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或其他常見止痛藥,可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這項研究發現,無論男女服用低劑量(75至150毫克)阿斯匹靈五年或以上,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降低27%;長期服用布洛芬(ibuprofen)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則降低30%到45%。但研究作者北卡大學醫學教授貝隆說:「這有潛在風險,我不認為應建議民眾在未諮詢醫生的情況下,只為了預防癌症而服用這些藥物。」該研究未評估服用高劑量阿斯匹靈的影響,也未發現非定期或短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或其他NSAIDs會有同樣效果。該研究並不能證明服用止痛藥可減低罹患大腸癌風險,而只是指出兩者有關聯。貝隆強調,上述藥物須持續服用多年,才會出現預防癌症的效果。他說:「服用阿斯匹靈須持續不間斷,至少每隔一天並持續至少五到十年,才開始出現防癌的效果。然而,如此長時間的服藥,藥物副作用會累積起來,對健康有害無益。」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指出,服用阿斯匹靈的副作用是腸胃出血,長期服用NSAIDs或服用高劑量的副作用則會提高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8-28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六十歲的林老師學習佛法,茹素廿餘年。一年半前她排便不順,原以為便秘,就醫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醫師表示,民眾常認為嗜吃肉類才會得大腸癌,其實並非如此,預防腸癌的不二法門是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大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榜首,發生率排名是全球第一,平均每卅五分鐘就增加一名大腸癌病例。「吃素並非護身符。」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表示,大腸癌發生原因包括基因突變、環境及家族遺傳等,「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但少吃過度烹調食品,如燒烤食物或醃製品等,還是有助降低健康威脅。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診斷時,每兩人就有一人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但陳鴻華說,受惠於藥物發展,大腸癌治療從單純化療到多線標靶及化療合併治療,讓晚期患者平均存活期從不到半年,提升到兩年半。即使腫瘤已轉移,若病灶範圍不大,還是有治癒可能,籲病人別氣餒,「晚期不等於末期。」林老師表示,自己生活規律,發現大腸癌找上她時,非常震驚。她聽取陳鴻華建議,先手術清除大腸腫瘤,再接受標靶合併化療,最後切除轉移病灶。治療過程中,腫瘤縮小效果一度不如預期,讓她十分沮喪,所幸數月治療後,已將腸、肝腫瘤清除,追蹤狀況良好。陳鴻華表示,五十歲以上民眾應每兩年做一次大腸癌篩檢,北醫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魏柏立呼籲,患者切勿聽信偏方,或因害怕副作用而拒絕治療,只要接受正規治療,都有機會延命。▍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8-27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一名60歲的老師吃素20年,生活作息正常,有運動習慣,一年半前常覺排便不順,以為是便秘,不以為意,但最後就醫確診竟是大腸直腸癌,且轉移至肝臟。醫師表示,不少吃素者仍罹患大腸癌,多蔬果、多運動、少紅肉雖可降低罹癌機率,但仍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這名60歲的林老師長年吃素,且定期運動,也不屬於肥胖族群,怎麼也想不到會罹癌;但臨床顯示,多蔬果、少紅肉、多運動、避免肥胖,雖可預防大腸癌,但即使如此並不保證一定不會罹癌,仍應定期篩檢。林老師積極接受治療,先接受腸腫瘤部位切除,但肝臟轉移部位因範圍較大,因此先以健保給付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合併化療,讓腫瘤縮小,再切除轉移病灶。陳鴻華說,第一階段療程後,腫瘤有部分縮小,但當要進行第二階段時,因為健保給付24周的療程已結束,卻面臨腫瘤仍不夠小、無法手術的窘境,最後林老師決定持續自費使用施打第三次療程,讓腫瘤縮小到能手術狀態,目前肝臟腫瘤幾乎清除,恢復良好。▍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8-24 運動養生.營養食譜
火龍果因其外表肉質鱗片似蛟龍外鱗而得名。在高血脂症、高血糖患者日益增多的今天,有美容保健雙重功效的火龍果,可以說是人們的最佳選擇。火龍果除生食外,其花和果均可加工成各種營養保健食品,如果汁、果醬、果脯等,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中醫認為,火龍果的花和莖均可入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加工成膠囊、藥丸等藥品,對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十分有效。另外,火龍果的花和果實本身顏色十分鮮豔,可作為盆景及庭院觀賞植物。食用指南吃火龍果時,盡量不要丟棄內層的粉紅色果皮。因為其中含有非常珍貴的營養物質──花青素。花青素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的損傷,有助於預防多種與自由基有關的疾病;還能增強血管彈性,降低血壓;抑制炎症和過敏,預防關節炎;改善視力,抗輻射等。養生功效大搜索火龍果中富含一般蔬果中較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它會自動與人體內的重金屬離子結合,通過排泄系統排出體外,從而起解毒的作用。此外,白蛋白對胃壁還有保護作用。火龍果富含維生素C,可以消除自由基,美白皮膚。同時,火龍果是一種低能量、高纖維的水果,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非常豐富,因此具有減肥、降低膽固醇、潤腸、預防大腸癌等功效。火龍果中花青素含量較高。花青素是一種效用明顯的抗氧化劑,它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還具有抑制腦細胞變性、預防痴呆症的作用。選購方法購買火龍果時,要選擇那些外觀光滑亮紫紅,大小均勻,略發軟的,可以用手掂掂每個火龍果的重量,一般認為越重的越好,代表汁多、果肉豐滿。資料來源:書名/《100種水果營養圖典》作者:孫樹俠、于雅婷出版社:人類智庫出版社
2015-08-17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便血與腹痛勿輕忽。37歲的謝先生擔任科技業主管,每天工作繁忙,常一餐當作三餐吃,且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去年4月底開始左上腹疼痛,雖公司安排健檢、因未包含大腸鏡檢查,持續2、3年未發現異常,直到最近腹痛、腹脹嚴重,檢查確診為大腸癌晚期,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資訊,大腸癌連續七年高居癌症排行第一,國人飲食西化,吃太多的燒烤、油炸、紅肉,高脂低纖的飲食型態加上不運動、熬夜等,都可能引發大腸癌。開業健康檢查診所院長劉輝雄表示,患者謝先生今年8月因腹痛、腹脹接受全身健康檢查,做大腸鏡時,發現距離肛門約50公分處、布滿的大腸腫瘤,最後證實為大腸癌晚期。劉輝雄說,經常應酬、大魚大肉、熬夜等高風險族群,或35歲以上者,安排健康檢查時,建議納入大腸鏡篩檢,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尤其很多人肚子痛,以為只是胃病,若胃病治療後仍未改善,應懷疑有大腸癌可能,盡早接受檢查。此外,便血也不能輕忽,多數人以為便血可能只是痔瘡,他建議,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確定是否只是痔瘡引發,更要找出是否有癌細胞或大腸息肉、潰瘍等。劉輝雄也提醒,大腸癌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要從飲食、運動、休息方面預防,不要吃太多肉類,應多吃蔬果、魚肉;一定要吃早餐,因為吃完早餐後、腸子蠕動,會促進排便;多運動維持健康體重,並促進大腸蠕動;也要適度休息、排解壓力。▍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7-30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以為是痔瘡,沒想到是大腸癌」,新北市從事鋼琴販賣的廖姓男子不熬夜、少菸酒,只愛吃牛肉麵,一次做大腸癌檢測篩檢竟發現異常,就醫後確診為大腸癌。54歲的廖姓男子說,他是「肉食動物」,每餐都無肉不歡,尤其喜愛牛肉,不過,他不菸不酒、作息正常,身體也都無狀,當大腸癌檢測篩檢有血便時,他認為是痔瘡,不以為意,在衛生所護士不斷勸說,就醫才發現罹患大腸癌。「還好有大腸癌篩檢」,廖姓男子說,連醫生都很驚訝,他能在大腸癌零期即發現罹癌,癌細胞位在大腸息肉上,只需割除息肉,定期追蹤即可,至今4年,他身體毫無影響,飲食上,他則戒吃牛肉,改吃蔬果。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科長林惠萍表示,大腸癌是全國罹癌第1位,新北市平均每10萬人就有14%死於大腸癌,國民健康署提供5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1次的免費大腸癌篩檢,只需將糞便送驗,檢測率高。林惠萍呼籲,民眾若有每兩年一次的定期篩檢的習慣,定期追蹤身體狀況,即有機會儘早發現,提前治療;另為鼓勵民眾參加大腸癌篩檢,衛生局8月舉辦「集黃金送好康」活動,凡50歲至74歲接受大腸癌檢查的民眾,即可參加兩階段抽獎,大獎包括平板電腦、55吋液晶電視、肩頸按摩器等。◎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7-23 癌症.飲食與癌症
衛福部國健署指出,牛奶與乳癌的關聯性尚無定論,但紅肉確實增加罹癌機率,建議少吃燒烤紅肉、多運動並定期篩檢。大腸癌及乳癌分居我國男女癌症發生率首位,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吳建遠說,牛奶與乳癌有無關聯,目前並無定論。他說,牛奶是很好的鈣質攝取來源,根據官方調查,國內六歲以下幼兒的鈣攝取不足率達六成,其他年齡層更超過九成,民眾應多攝取低脂乳品,預防骨質疏鬆。吳建遠也說,多項研究顯示,紅肉含鐵量高,攝取過多時形成自由基,會攻擊正常細胞,提高罹患大腸癌風險;醃漬或燒烤容易產生致癌物,建議少吃。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令民表示,目前僅確定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及環境荷爾蒙會導致乳癌;台灣年輕乳癌患者荷爾蒙接受體強陽性比率高,可能與食安問題有關,應少吃加工食品。◎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7-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喝牛奶、吃牛排,這些國人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可能潛藏致癌危險因子,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楚爾.豪森博士(Harald zur Hausen)利用全球大數據,發現食用牛奶與牛肉,與乳癌和大腸癌盛行率有關,他今天在中原大學表示,台灣是高危險的國家,吃牛排一定要全熟,牛奶消毒完全較沒問題。他說,從全球大數據中,發現常吃牛肉的澳洲人,大腸癌罹患率是印度人九倍,常喝牛奶的美、加及澳洲人乳癌罹患率也比日本、印度等國高出數倍。研究發現,牛奶及牛血清中有20種可能造成乳癌、大腸癌及漸凍人症的危險因子,大腸癌罹患率顯然與牛肉攝取量有關,乳癌與飲用牛奶有關。楚爾.豪森表示,他吃牛肉、喝牛奶,這項研究不是針對酪農業,每個人從小到大一定會喝牛奶,身體多少都會有致癌的潛藏因子,癌症是否會發生,還關係到環境、個人體質等多重因素,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真相,但目前為止沒有解決方案。他說,不要吃帶血牛肉,牛排一定要吃全熟,避免感染疾病,或透過血液傳輸病毒。牛奶需要經過滅菌與消毒,勿飲用生乳,民眾在市場購買牛奶,應該沒有問題。◎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7-21 癌症.抗癌新知
你可知道「早餐喝杯牛奶、吃三分、五分熟牛排……」這樣的飲食習慣潛藏著致癌危險因子。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楚爾.豪森博士(Harald zur Hausen)研究發現,吃生牛肉及牛奶中潛藏20種恐導致大腸癌、乳癌及漸凍人症的危險因子,喝未經消毒生乳也可能罹患乳癌。根據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大腸癌、乳癌分占國人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四名。楚爾.豪森利用全球大數據,發現常吃牛肉的澳洲人大腸癌罹患率是印度人的九倍,常喝牛奶的美、加及澳洲人乳癌罹患率也比日本、印度等國高出數倍。為找出其中原因,楚爾.豪森進一步研究發現,牛奶及牛血清中有廿種可能造成乳癌、大腸癌及漸凍人症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大腸癌罹患率顯然與牛肉攝取量有關,乳癌則與飲用牛奶有關。國人對楚爾.豪森可能很陌生,他一生致力於流行病學及病毒學研究,他證實證實人類乳突病毒(HPV)是造成子宮頸癌重要誘發因子,也因此獲頒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因為他的發現,才成功製造全球第一個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對人類貢獻卓著。中原大學迎接60周年校慶,今、明兩天邀請楚爾.豪森博士與國內外共廿位公共衛生專家學者專題演說,根據他的研究結論,提供國內癌症防治與醫療方法新思維。應邀出席的還有國家衛生研究院長龔行健院士、中央研究院生化所王寬院士、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甘良生博士、美國喬治城大學張惠平教授、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士Peter I. Lelkes等國內外20位專家學者。※楚爾.豪森演講明天(7/22)下午一點半,在中原大學維澈樓宗倬章紀念廳,歡迎民眾參加(全程英文,無現場翻譯)。◎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7-13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潛血陽性個案 擬列優先檢查糞便潛血檢查若呈陽性者須再做大腸鏡確診,全台一年約8萬人需做大腸鏡檢查,這還不包括持續追蹤的患者,不但讓醫師忙翻,有些醫院排檢查得等上一個月。為提升品質,醫界呼籲官方訂出配套或將患者分流到小醫院、診所檢查;國健署表示,將與健保署討論,新增陽性個案優先排大腸鏡檢查。國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癌居首,國健署提供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檢查呈陽性即需做大腸鏡確診;平均一年120萬人篩檢、約有8萬名陽性。台大醫院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每100位做糞便潛血患者中,就有7人呈陽性需做大腸鏡,還不包括有家族史或定期回診追蹤的患者。檢查1次半小時 醫師行程滿檔邱瀚模認為,預防篩檢立意良好,但醫師每天大腸鏡檢查排滿檔,再加上大腸皺褶多、彎曲,要徹底找出微小的息肉、腫瘤等病灶,一般大腸鏡最快也要花20到30分鐘。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副秘書長吳俊穎表示,近年來研究顯示,大腸癌也可能出現在大腸右端,因此會建議民眾做全大腸鏡;有些民眾怕不舒服,或是曾開刀、剖腹產沾黏的婦女等,則建議無痛麻醉檢查,時間拉長為40分鐘到一小時。不僅醫師忙不過來,人手少、患者多,有些要等上一個月。小診所也有設備 醫師呼籲分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醫師陳洋源表示,院內的腸胃科、大腸科、健檢加起來,每月要幫1500-2000名患者做大腸鏡,檢查要排一個月,很多患者一驗出糞便潛血陽性,就往大醫院擠;其實多數開業醫有設備、能力做大腸鏡,希望政府分流患者至小醫院、診所。邱瀚模說,解決方法還包括提高健保給付,目前給付大腸鏡比心臟超音波檢查少,籲提高給付、留住人力;而現行開給質子幫浦阻斷劑(胃藥)處方前,需先做胃鏡確定胃食道逆流等,但國外透過問診、症狀等就能評估,若免去胃鏡步驟,就能投注在大腸鏡上。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將與健保署討論,讓新陽性患者優先檢查,追蹤穩定的患者、考慮將追蹤間隔時間拉大。檢查前三天 吃低渣飲食國內大腸鏡檢查技術進步,只要民眾在檢查前配合醫師指示做準備,依照現行的技術,甚至能看到0.1或0.2公分的大腸息肉或腫瘤。醫師提醒民眾做大腸鏡前的三到五天,確實配合「低渣飲食」,讓糞便排空,前一晚或當天早上可考慮使用大腸清腸劑,檢查時不但較能看出細微的問題,也較不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台中榮總腸胃科醫師吳俊穎表示,做大腸鏡時,若有糞便堵在腸子中,為了徹底檢查,必須不斷打氣、打開一條檢查的通路,而打氣時會讓患者感到不舒服;因此,大腸鏡前的準備非常重要,不但可以降低不舒服感,還可以提升檢查的品質。吳俊穎說,大腸鏡檢查的前三到五天,會提醒受檢者要低渣飲食,避免大腸有太多的糞便塞住;前一天或當天早上、患者可考慮自費大腸清腸劑(300-400元左右),讓腸子清得更乾淨。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低渣飲食是指食物經消化後,在大腸中的殘渣很少,檢查前一晚不要吃蛋白質類,煎炸蛋也勿吃;蔬菜方面,竹筍屬於高渣食物應避免,可挑選嫩葉或瓜類吃,盡量不要吃肉類的筋或膠質部分;而牛奶雖為液體,但消化後也屬高渣食物,避免喝牛奶。◎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7-06 癌症.抗癌新知
10大死因 慢性病占7項 癌症居首 肺腸肝排前3台北市103年十大死因出爐,惡性腫瘤(癌症)蟬連死因之首,肺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占了7項,每100個台北市民中有66人死於慢性疾病;台北市每1小時47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十大癌症死因中,肺癌蟬連第一,大腸癌超越肝癌,升至第二大死亡癌症。北市衛生局統計室主任黃麗君表示,103年十大死因與102年相比,僅排名順序異動,自殺則連續7年退出十大。去年北市死亡人數1萬6953人,比102年增加853人(5.3%);死亡者平均年齡75.0歲,比全國71.8歲高;在全國22縣市中,北市死亡率第二低,僅高於金門縣。黃麗君表示,北市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占了7項(65.6%),惡性腫瘤(28.9%)仍居首位,其餘依序為心臟疾病(14.7%)、腦血管疾病(7.1%)、肺炎(6.3%)、糖尿病(5.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3.3%)、高血壓性疾病(2.7%)、事故傷害(2.7%)、敗血症(2.6%)。和102年比較,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事故傷害各前進1名,分列為第7、9名;高血壓性疾病與敗血症各退後1名為第8、10名。此外,103年台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為4903人,平均約每1小時47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十大癌症死因仍以肺癌居首,其他依序為結腸直腸癌、肝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胃癌、胰臟癌、口腔癌、卵巢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2年相較,結腸直腸癌前進一名為第2名,肝癌退後一名為第3名。北市衛生局簡任技正王祖琪表示,保持正確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少鹽少油多蔬果,每周運動至少150分鐘,戒菸、酒、檳榔,定期接受健康篩檢,可降低罹癌與慢性病風險。醫師:癌症應視為慢性病癌症持續蟬聯北市十大死因第一位,慢性病佔十大死因七項,醫師表示,癌症並非立刻診斷就死亡,應該視為慢性病的一種,民眾應該從生活習慣做起,改善飲食,並且早期發現治療,即使罹患癌症,早期發現治療,預後都很不錯。北醫血液腫瘤科醫師戴承正表示,癌症的發生和死亡都不是一兩天的事情,立刻診斷出癌症沒多久就死亡,大多都是太晚發現。而肺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存活率相對其他癌症較差,因為一旦不能呼吸下一刻鐘就死亡,化療過程會傷到肺泡的通透度而影響呼吸;做完放射治療,照射部位好壞細胞都被殺光了、硬掉了,肺部功能更差;即便是開刀治療,肺葉少一片,肺活量就減少,因此致死率居高不下。他也提到,北市的十大癌症都和飲食和環境有關,民眾應從改善環境著手,要照顧好肺部,飲食、空氣、水質都要留意;飲食清淡、減少動物性油脂攝取,呼吸新鮮空氣、避免抽菸、喝好水都很重要;水質中若含有重金屬,會增加罹患肺癌機率200倍甚至更高,定期篩檢更是重要。亞東醫院婦科醫師莊乙真表示,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女性婦癌,也都在北市十大癌症榜上。他提醒,女性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未婚、未生育的熟齡婦女也應該每年定期看婦科;一期卵巢癌存活率可達八成,但若出現腹水,大多都已經三期,要治癒難度高。◎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6-28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食安風暴下,讓人驚覺入口的添加物五花八門,體內累積的毒素驚人。 學會觀察便便、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是排出體內毒素的第一步。▇便便這樣形成食物從口中吃下後,未被吸收而產生的殘渣通過大腸時,會從流體逐漸變成半流體、粥狀、半粥狀、半固體,當流到乙狀結腸時就會形成固體,也就是俗稱的便便。便便會隨著積存量增多,從乙狀結腸往直腸推進,此時會刺激神經、產生便意,就到了要找馬桶便便的時候了。▇便便小檔案成人每天的便便重量約100到250公克,依攝食量多寡而有異同,吃得較少或水喝得少,都可能讓便便重量變輕、變硬。▇便秘觀察指標觀察便秘通常使用羅馬診斷準則,也就是以下四種狀況,若在過去一年曾經長達十二周(三個月)出現兩種以上症狀,就算是有便秘。A.便便時感到疼痛、絞痛。B.覺得便便又乾又硬、出現糞塊。C.覺得便不乾淨。D.一周便便兩次以下。▇最易受便秘苦惱的族群65歲以上老人 20~50歲婦女1.老人:牙齒不好導致攝食量減少,若水又喝得少,會讓食物經過腸胃道太久,便便會變得又乾又硬。另中風、高血壓、巴金森氏症等藥物含鈣離子阻斷劑,副作用也會造成便秘。若老人臥床,會因下肢運動少,便秘情形會更加嚴重。2.婦女:三餐不正常,運動量較少,若水又喝得不夠,再加上工作壓力大,都可能造成便秘。▇醫師小叮嚀便便的顏色、質地或粗細,若在短時間內改變,都應注意,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民眾,更應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另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二年應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預防大腸癌。諮詢╱台北馬偕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胡光濬、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6-28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是國內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也是國人癌症死因的第三名。根據國民健康署與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比較國人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與未篩檢死於大腸癌的風險,顯示篩檢組至少降低百分之十的腸癌死亡風險。目前國健署提供五十到七十四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FIT),每年超過一百萬人符合受檢資格,但國內篩檢率僅百分之四十。專家呼籲,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千萬別錯過篩檢。根據統計,台灣年增約一萬四千名大腸癌個案,每年因大腸癌死亡者也逾五千人。國健署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追蹤九十三年到九十八年曾接受FIT篩檢的民眾發現,在百分之廿一點四篩檢率下,其中三成定期受檢的人比未篩檢者可降低百分之十死亡風險。研究還發現,FIT篩檢所找到的大腸癌患者,近七成是第二期以下的早期癌症;僅百分之七是第四期;但反觀符合資格、卻未做篩檢的大腸癌患者,有高達兩成是第四期。該研究成果近期將刊登在《癌症》(Cancer)期刊上。台大醫學院臨床副教授邱瀚模表示,這項研究的平均追蹤時間僅三年,若能拉長至十年,相信死亡率的降幅效益更大。他強調,大腸癌容易預防,只要接受定期篩檢即可,若因太晚發現而死於大腸癌,實在很冤枉。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目前大腸癌篩檢方式包括定量免疫法、傳統的化學法糞便潛血及大腸鏡,化學法雖可偵測血液,卻無法分辨動物或人類血液,如吃紅肉或鴨血、豬血、含鐵食物、藥物等,都會影響檢查結果;免疫法能偵測人類紅血球,準確度高,適合作為大腸癌篩檢工具。邱瀚模也說,大腸鏡篩檢準確率雖高,但難免會有出血、腸破、麻醉引起的吸入性肺癌等併發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張伸吉說,肥胖及高油脂、燒烤紅肉等飲食易增罹癌風險,建議養成運動習慣,平時多吃含膳食纖維蔬果,如海帶、五穀類等,才能遠離大腸癌。◎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6-26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國健署推動50-74歲的中高齡者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國健署與台大合作分析93-98年篩檢資料發現,國人篩檢率21.4%,定期複篩率為30%;已篩檢者與未篩檢者相較,可降低死亡風險10%;若篩檢率達40%,在同樣複篩率下,可降低23%死亡率。醫師表示,篩檢率愈高,且篩檢陽性患者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愈能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國健署統計,自民國95年至今,大腸癌發生人數一直居我國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名,每年約1萬4000人,更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為提早發現大腸癌、提早治療,國健署提供50歲到74歲的民眾免費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近年已見成效,國健署及台大針對93年至98年有接受大腸癌篩檢的116萬人為研究對象,追蹤六年,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台大醫院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篩檢率為21.4%,且定期複篩率為30%,與未篩檢者相比,可降低死亡風險10%;若篩檢率能達40%,在同樣的複篩率下,可降低23%死亡率;若篩檢率達60%,則篩檢組可降低36%死亡率。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這是世界上首次有關大規模篩檢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研究報告,透過篩檢發現的大腸癌個案,近七成屬於第二期或以下的早期癌症,僅7%為第四期,而未接受篩檢的大腸癌患者,則兩成是第四期癌症。這項研究也將刊登於國際Cancer期刊。邱瀚模說,國內目前篩檢率已比日韓高,民眾應定期篩檢,若發現糞便潛血陽性,應安排大腸癌檢查,就能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若糞便有血,應直接到醫院檢查。◎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6-16 癌症.抗癌新知
大腸癌連續七年位居十大癌症之首,健保署公布103年前十名癌症醫療支出排行榜,大腸癌也是最花錢的癌症,藥費、手術及住院費用年花健保費近110億元;但如計算單一病人醫療費用,白血病一年平均健保支出34萬8490元,排名首位。健保署統計,103年十大癌症健保支出排行依序是結腸直腸癌(109億元)、肺癌(108億元)、乳癌(103億元)、肝癌(84億元)、口腔癌(66億元)、白血病(40億元)、非何杰金淋巴癌(39億元)、攝護腺癌(31億元)、胃癌(25億元)、食道癌(23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研究員陳尚斌表示,103年癌症就醫人數為61萬4415人,癌症藥費294億6407萬,全部醫療費用高達782億6851萬元,平均每名癌友一年使用健保12萬7387元。台灣罹癌人數逐年增加,藥費及相關醫療費用隨之上升,以去年為例,光是癌症用藥的藥費支出,就占了健保整體西藥藥費兩成以上。但若以單一病友醫療費用計算,白血病患者平均藥費22萬6658元排行第一,平均醫療費用高達34萬8490元,其次為食道癌病友,每人平均藥費4萬1649元,但連同手術及住院費用等醫療費用則高達27萬5217元。此外,肺癌患者平均藥費10萬1432元,醫療費用為21萬1759元;非何杰金淋巴癌平均藥費9萬9325元,平均醫療費用則18萬6545元;口腔癌病友平均藥費2萬2546元,平均醫療費用則為15萬3415元。最貴用藥:賀癌平癌症用藥單價前五名,第一名為賀癌平(早期乳癌、轉移性乳癌)、支付價為5萬9396元,其他位序是莫須瘤(非何杰金淋巴癌)、支付價3萬8887元,萬科(多發性骨髓瘤)、支付價3 萬6914元,愛寧達(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支付價3萬4210 元,特癌適(晚期甚細胞癌)、支付價2萬8873元。陳尚斌表示,癌症用藥越來越多,有效延長癌友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未來將持續評估新上市的癌症用藥,引進有效益的新藥及放寬癌症用藥給付條件,嘉惠更多癌友及家屬。◎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6-15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連續七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首位,腺形瘜肉是致癌主因,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篩檢發現,腺形瘜肉偵測率達35.4%,超過三分之一受訪者篩檢結果異常,致病原因為少運動,且飲食西化,攝取太多紅肉、加工及過油的食物。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羅鴻源表示,致癌率高的瘜肉是來自厚度0.5公分以下的「扁平腺瘤」,傳統白光內視鏡難以偵測到扁平腺瘤。現在透過無痛內視鏡窄頻影像(NBI)內視鏡技術,則能有效早期偵測出大腸癌病變。羅鴻源說,NBI是目前內視鏡最新科技,原理為腫瘤性瘜肉在形成時有新生血管,而非腫瘤性瘜肉則不會出現新生血管,透過NBI就能正確分辨兩者差異。羅鴻源進一步表示,「腺瘤型瘜肉偵測率」是大腸鏡的檢測品質的重要指標,NBI好比就像黑白照片轉為彩色照片,提高扁平腺瘤的偵測能力,可揪出厚度不到0.5公分的扁平腺瘤,避免不必要之切片檢查。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去年12月開幕迄今,總共以無痛內視鏡窄頻影像(NBI)內視鏡篩檢50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篩檢出扁平腺瘤,最大腫瘤則為三公分,屬於高度分化不良的腫瘤性瘜肉。羅鴻源指出,發現大腸瘜肉後,大多以內視鏡切除,進而降至大腸癌發生率以及大腸癌死亡的機率,國人如能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病變,就能免於死亡威脅。◎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6-07 癌症防治.大腸直腸癌
案例一:50多歲婦人過去每隔兩年都會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前兩次都呈陰性反應。雖然她沒有大腸癌家族史,身材中等且無任何大腸癌前趨症狀,但今年仍照例接受檢查。不久,她接到衛生局的通知,要她接受進一步檢查,醫師證實她的乙狀結腸長出3公分大的腫瘤。案例二:年近80歲的爺爺,多年來住在安養院,身體一向硬朗,但他最近活力變差,臥床時間變長,加上照顧服務員經常發現他大便的顏色變黑,臉色蒼白,以為是上消化道出血,於是陪他就醫。但胃鏡檢查沒有發現異樣,抽血檢查只發現有一點貧血,直到大腸鏡檢查才發現他的升結腸已有一個團狀的腫瘤,幾乎快塞住腸道。●雖無病灶 病患仍年年受檢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奎閔指出,最近收治前述兩名大腸癌病患,幸與不幸,就在一線之隔。幸運的是案例一的中年婦人,她在確診大腸癌之前,毫無不適,更沒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或體重減輕等異常,甚至之前的例行糞便潛血檢查都沒有問題,但她仍然乖乖受檢,因此可以早期發現癌症的蹤跡,且無淋巴轉移,接受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根本不需再接受化學治療,術後婦人還連聲感謝是糞便潛血檢查救了她的命。●解黑便才就醫 癌細胞已轉移至於案例二的爺爺,除了有大腸癌外,還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陳奎閔說,爺爺從未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直到解黑便才送醫,但由於他年事已高,又是老菸槍,經常咳嗽,經與家屬討論,一方面考慮會有麻醉風險,再者擔心術後體力難恢復,加上大腸腫瘤並未影響到排便,因此家屬同意只採取低強度的口服化療藥物治療,但未來預後並不樂觀。●大腸直腸癌 發生人數第一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5年來已是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同時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每年發生人數約14000人,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尤其是大腸癌來得無聲無息,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等到民眾發現異常時,例如解血便或大便型態改變等,往往已不是初期大腸癌,若延誤就醫時機,會影響後續的治療,降低病患的生活品質。●改變觀念 別等症狀出現才篩檢陳奎閔表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癌防治最重要原則,民眾往往誤以為只要腸胃道沒有不適,也沒有血便等症狀,就不需要做大腸癌篩檢;也有人害怕大腸癌篩檢可能會很痛、很麻煩,因此拒絕接受糞便潛血檢查,這都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目前早期發現大腸癌的篩檢方法是糞便潛血檢查,它是一種非侵入性、快速、無痛且安全的篩檢工具,民眾只要將採便管帶回家,自行採取微量糞便樣本,整個取樣過程花不到一分鐘。再把檢體送至醫療院所檢驗,透過定量免疫法來瞭解糞便內是否有微量血液,即可藉此瞭解有無大腸癌的跡象。●有家族病史 建議提前受檢他強調,糞便潛血檢查雖然可能會有偽陽性,但主要與受檢前食用動物血液製品 (如雞血、鴨血、豬血等)有關,一般而言,糞便潛血檢驗的正確性仍有五、六成以上,且根據國外統計,民眾若能例行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大腸癌的發生和個人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若家族中有人得過腸癌,罹病的機會也比較大。陳奎閔提醒民眾務必要去除「有症狀再檢查」的舊觀念,年滿50~74歲民眾,每兩年可至國民健康署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接受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如果家族中有人是大腸癌或是瘜肉症,建議諮詢專科醫師意見,提前受檢。◎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5-29 新聞話題.杏林.診間
我的胃腸不曾有過問題,每天排便正常,喝足夠的水,蔬菜水果吃很多,不菸不酒很少吃消夜,每兩年做糞便潛血檢查,家族也沒有遺傳基因,卻在45歲時意外檢查出大腸癌三期。當病理報告確認那一刻,震驚、憤怒、疑惑、沮喪等負面情緒,排山倒海而來。為什麼我如此注意飲食,還會生這樣的病,誰能告訴我?所幸,好友與我談及她罹癌後走過的心路歷程,從求神問卜、改風水、各種聽來非常奇怪的療法,她都試過,最後乖乖回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有了前車之鑑,我選擇開刀及化療,也熬過治療的痛苦。如今回想,這幾年身體其實有些細微的異常徵兆,像大便有黏液、容易疲倦、右上腹微脹等症狀,只因不痛,不影響工作,一直忽視它。即使後來接受腹部超音波掃描、胃鏡做糞便潛血檢查,也未發現問題,直到一位醫師看了我的下眼瞼,懷疑我貧血,驗血得知血紅素只有6,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知病灶在下消化道。從身體發出警訊到診斷,拖了兩年,再多的自責也於事無補,只能提醒親友以我為鏡,平時要多注意身體細微的變化,並找出原因。畢竟沒有1(健康),後面再多的0(財富),都沒有意義。◎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5-27 癌症.乳癌
註:IE8(含)以下版本瀏覽器可能不支援此頁功能!
2015-05-22 新聞話題.杏林.診間
民國96年,我62歲,由於腫瘤壓迫腸道,十多天,我都沒有排便,肚子大大的,苦不堪言,就醫後,醫師告知我得了大腸癌第三期,已擴散至淋巴腺。那時,我的體重由64公斤暴瘦10公斤,只剩54公斤。為了要打敗癌魔,我立即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接下去6個月共接受12次的化療。為保有抗癌體力,唯有運動才能救自己,於是開始跑步。第一天跑500公尺就很累,又走了500公尺。第二天跑5公里、第三天跑6、7公里。不料,就在跑步過程中,突然大便失禁,整個褲子沾滿糞便。但我並沒有放棄,而且照跑不誤。在化療結束後不久,我參加台南古都42公里馬拉松比賽,以5小時50分成績打敗眾多選手。5年前,我決定以當天來回方式挑戰攀登玉山,因天氣昏暗又下雨,最後仍以10小時完成壯舉。今年,我已70歲,以登山家的精神讓癌魔豎白旗,向我投降。希望全國癌友們,一定要勇敢、堅忍來對抗癌症,要握緊拳頭,切勿放棄生命。◎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5-17 新聞話題.杏林.診間
癌症,我始終不曾想過這個問題,更不敢相信會在我年過半百後被診斷出大腸癌第三期。手術切除後,接受化療期間,我不斷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然後列了一份清單,逐漸調整生活的方式。記得出院後,腹部還貼著繃帶,醫師說不必擔心傷口會裂開,只要不怕痛,盡量讓身體動一動。因此,我開始思考如何以最適合自己的體能來療養。我選擇以武術、攝影及游泳作為癌後的休閒活動。這些活動雖然有些很劇烈,但只要適量舒展,讓全身筋骨活起來,精神飽滿愉快。「癌」字有三個口,意思大概是吃得太多太複雜,吃得不對才會致癌。因此,罹癌後的飲食及生活,我不再熬夜及吃消夜,充分的休息及睡眠。改吃清鮮蔬果及雜糧,保持營養的均衡,無形中提高免疫力。目前追蹤檢查的結果,沒有復發及轉移現象。成功抗癌的經驗,只有一個秘訣:簡單生活。除了簡化物質生活外,也要把身心靈修行納入生活,隨時告訴自己生命的無常。◎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5-08 新聞話題.杏林.診間
母親一開始不斷漏大便時,到小診所看醫師,被當作腸胃不舒服,吃藥症狀減輕,停藥故態復萌,一度靠成人尿布應急。當時兒女各忙各的,沒人想到該做詳盡檢查,讓85歲的母親自己騎機車看病拿藥。直到半年後,兒子在家等當兵,才拉著外婆到大醫院就醫。檢查證實是大腸癌第二期,住院評估手術的可能性,還好勞碌終生的母親本身沒有其他慢性病,醫師安排手術。術後母親住入加護病房,看她意志力堅強,恢復良好,但瘦了一大圈,讓我們愧疚不已。目前,母親每周去電療、回診,每天吃四次藥,對一般人來說輕而易舉,但對出入需依賴他人推輪椅老人家而言,身心是極大的創傷,加上牙齒不好,病後飲食要過濾。一開始外孫陪伴,當然開心,等到孫子入伍,各種問題接踵而至,請來看護都被母親趕走,療癒過程斷斷續續。還好老天幫忙,母親病況沒有惡化,目前只能祈禱凡事順利。阿母,加油喔!◎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5-02 癌症.抗癌新知
中市50歲李姓男子在夜店工作,忙到連發燒都沒時間求診,以為是過勞,7個多月都掛急診,醫師懷疑有問題建議他做身體檢查,確診是大腸癌;63歲邱姓婦人停經10年後出血,她不以為意,直到身體極度不適送醫,確診為第三期子宮頸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癌症篩檢推動委員會主委蔡聯舜說,癌症的發生率愈來愈高,但形成過程緩慢,若能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即刻治療可延長存活,甚至治療。罹癌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病史、抽菸、飲酒,年齡50歲以上者,都應定期接受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大腸癌等癌症篩檢。李姓男子說,他長期在夜店工作,晚上工作、白天睡覺,加上壓力大,為了應酬,抽菸、喝酒、吃消夜,暴飲暴食,去年發燒、腹漲,都以為是過勞和長期夜生活所致。他7個多月進出急診,後來頻繁到1周掛1次急診,引起急診醫師注意,建議他詳細檢查,確診是大腸癌,經切除腫瘤後,如今每3個月追蹤一次。邱姓婦人停經後,多年未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去年因出血到診所就醫,以藥物止血仍未改善,常感覺頭暈及心悸,她以為停經後亂經出血,不以為意。日前她因身體不適送醫救治,檢查發現她的腫瘤指數異常偏高,經檢查確診為第三期子宮頸癌,需接受化學與放射線治療。衛福部台中醫院婦產科醫師張立孝說,停經後出血率約4%到11%,大部分發生在1年內,停經3年以上出血佔不到一成;另停經後出血約六成是子宮萎縮,子宮內膜癌約佔9.8%,子宮頸癌約1%以下,建議除了每年子宮頸抹片檢查外,要注意有無不正常出血。◎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4-30 新聞話題.杏林.診間
9年前,服務單位換了高階經理人,那位上司能力不足,對上級高官或有權勢的工會幹部,極盡諂媚、拍馬屁,我因管控公司績效,他有意提攜的單位卻因績效不佳,無法符合內部晉升資格,從此對我苛責謾罵,讓我每天生活在壓力之下。4年前,雖然這位上司因高升而離開,我每次大號卻發現帶血或呈黑色大便,數月後,嚴重到腹痛、腹瀉,自己雖猜測那是大腸癌徵兆,但因我有吃豬血習慣,且每次在住家附近早餐店食用米漿、豆漿都會腹瀉,由於這樣的鴕鳥心態,以致自己從沒有去醫院追蹤檢查的意念。直到大腸癌徵兆持續8個月後,公司舉辦年度健康檢查,檢查項目的糞便潛血數值高達890,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醫師告訴我,結腸內息肉已惡化成腫瘤,而且癌細胞已轉移淋巴腺,已是大腸癌三期。我接受了大腸癌手術及化療,工作上由於主管已換人,讓我不再有壓力,每天過得很快樂、順暢,天天走路運動。術後3年半以來,每次醫院追蹤檢查,一切正常,親朋好友都說我臉色充滿了活力,我深信自己可以跟正常人一樣,活到自然離去。對於那位上司,我也改變了對他的觀感,不再有憤恨。◎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