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7 科別.骨科.復健
痠痛常是累積傷害所引起 這歲數是腰痠肩痛高峰族群
台灣步入高齡社會,肌肉骨骼退化相關疾病患者增多,許多人都曾經歷過手舉不起來、腰怎麼動都痛的難熬歷程。有些人跑了很多科,做了很多檢查,找不到明確的診斷,也感受不到治療明顯效益;有些人比較幸運,很快找到問題,經吃藥復健甚至手術,揮別疼痛,回到正常生活。今天的「健保大數據」探討常見的兩大腰、肩問題,提供民眾就醫參考。在肩痛族群中,最常見的診斷包括沾黏性關節囊發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還有旋轉肌受傷、破裂、發炎者。根據健保署統計民國105年至107年申報資料,有五十肩或旋轉肌傷害等診斷者,近三年平均每年成長一萬人,去年已達26萬5000多人。腰痛族最常見的問題則是腰椎滑脫、腰椎狹窄、椎間盤突出,健保署統計民國105年至107年申報資料,患者人數每年增加兩萬人,三年內就從44萬多人增加到48萬3千多人。中老年人宿疾 累積傷害引起痠痛常是累積傷害所引起,從健保統計也發現,腰痠肩痛明顯是中老年人的「宿疾」,患者高峰集中在50歲到69歲。分析健保統計,有五十肩或旋轉肌傷害者,女多於男,女性是男性1.3倍,年齡以50到59歲最多,其次為60到69歲、40到49歲;至於腰痛則相反,被腰痛困擾的男性多於女性,男性人數是女性的1.1到1.2倍,患者年齡明顯集中在60到69歲,其次是50到59歲。不過,從痠痛、疼痛到接受手術治療,還有一段距離,推測應與患者病情程度、主觀意願等因素有關。去年有五十肩或旋轉肌傷害等診斷者有26萬5千多人,接受相關手術如肩旋轉肌破裂修補術及肩關節鏡微創手術者,約為1萬2647人;去年因腰椎滑脫、腰椎狹窄、椎間盤突出而腰痛者48萬3千多人,接受脊椎手術人數約5萬1千多人。治療過程 考驗民眾耐心李伯璋和家人也分別經歷過肩膀或膝蓋忽然受傷疼痛的經驗,在幾次的處理過程中,李伯璋發現疼痛和動作不方便,對於病人的耐心是很大考驗。李伯璋表示,雖然都記得醫師或治療師囑咐需要暫時休息、練習某些伸展或運動,心裡也知道應該要配合一段時間才會看到效果,但有時候人就是會忍不住心急,想要更快一點。因此他能夠理解很多病人沒有耐心完成療程,或到處看診想找尋更快速療法的心情。醫病多溝通 做出最好決策李伯璋希望提醒醫療團隊,病人是最清楚自己疼痛部位和特性的,當醫師遇到詳細記錄、闡述狀況的病人,不要馬上覺得病人是在挑戰自己的專業。不妨換個角度想,其實多傾聽,就可以發現很多有意義的細節,這些或許就是有助鑑別診斷的關鍵資訊。當病人看到醫師願意翻閱自己的病歷、參酌自己提出的資訊,心情都是很欣慰的,醫病間就因為這樣多一分的理解,建立了互相支持和信賴的基礎。李伯璋也提醒病人要多點耐心,配合治療,可以多利用健康存摺的紀錄和資訊,了解自己的狀況,並且跟醫師討論。如果對於治療的效果有疑慮,可以提出來和醫師或治療師討論,共同做出最好的決策。若需開刀 大數據提供經驗參考李伯璋說,保守治療是第一線,但如果病況嚴重到一定程度,還是要考慮手術。他知道許多民眾很排斥動手術,特別是在脊椎,社會大眾對於「開龍骨」這件事格外緊張,就怕術後會癱瘓,連累家人,所以許多人即便痛苦不已也不開刀。李伯璋表示,其實絕大部分醫師都很小心,現在也有很多微創新技術,可以減少出血、加速復原,併發症也較少,民眾應有耐心,多方打聽,參考資料,尋求手術經驗較為豐富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