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謙/風生水起好運來,面對長久被忽略的室內健康威脅
空氣汙染與健康息息相關
面對空氣汙染時,身體會有相關的對抗機制。譬如透過身體的抗氧化機制,以及抗發炎機制,不斷的修補受到破壞的區域,目的是維持身體的持續穩定。這些對抗機制,當身體的健康情形越好時,越能夠減少外來發炎的影響,然而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或是營養攝取不當,或是情緒壓力調控不佳時,就會使得這些平衡機制失去修補能力。當發炎情形嚴重超過身體的負荷,就會造成相關疾病的發生,常見如心臟,肺臟,以及腦部的各種病症,甚至誘發癌症的產生。
在這些發炎現象進行的過程中,身體其實以各式各樣的訊號提醒大家必須注意它的存在。在呼吸道部分的可能症狀,從慢性咳嗽,胸悶,口乾,到呼吸偏喘;在肌肉神經系統部分則包含慢性疼痛,肌肉痠痛,到運動耐受能力下降等。在發炎調控嚴重失去平衡前,其實常可找到有跡可循的相關警訊。在這邊要提醒的,就是容易被忽略的睡眠相關問題,如打鼾,呼吸中止,夜尿,到半夜頻繁驚醒的這些表現。這些症狀常常被認為是普通症狀,但綜合起來,卻可能代表空氣汙染下,加重逐漸惡化的呼吸道功能,導致呼吸道於睡眠深期時會因為慢性發炎造成呼吸量不足,帶來缺氧等相關症狀,造成睡眠品質變差,甚至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全身性的倦怠感覺。
被忽略的室內空氣污染引起潛在健康問題
隨著戶外空氣污染問題被重視,其實室內空氣汙染慢慢被發現才是造成許多人慢性的健康威脅,更特別和睡眠障礙的產生息息相關。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因素,地狹人稠,都市高樓林立,車輛密度持續攀高,戶外空氣汙染的惡化,使得打開窗戶無法改善室內通風。最近科學證據顯現,室內空氣的不流通,以及懸浮微粒持續由戶外帶入,同時房間相關裝潢設施與家具產生懸浮微粒,以及大樓本身累積的結果,造成室內懸浮微粒的逐漸增加,甚至造成更為嚴重的身體危害。
當室內環境部分出現溫度與濕度不適當的情況,此時各式各樣的物質如過敏原與黴菌的密度增加,更因為有毒氣體的累積,引起 「病態建築物症候群」,使得居住在這個環境時會產生慢性疲勞,胸悶,睡眠障礙等,嚴重情況不一的症狀。但由於這些相關症狀不容易被診斷與量化,也不容易被治療,造成了發炎的長久持續累積,引起全身性的功能影響。
重新布局–風生水起好運來
「風生水起好運來」是風水相關專業論述用以描述合理的建築物與內部擺設的安排,可以有效改變氣場,使居住其中的人獲得事半功倍的好運。其實這個概念,套用在現在建築的設計中,正適切說明了房間的擺設與動線對影響健康的重要性。
風:在居住的環境中,應該維持良好的通風性,在房間的任何角落,藉由良好的通風設計,讓風不停滯,讓懸浮微粒不至於累積,同時間把懸浮微粒與廢氣帶走;同時風量適當,避免風量過大產生亂流,造成不舒服的感覺。再進一步衍伸,通風的設計應該兼顧風的溫度,以中心體溫37度而言,室內溫度的設定應該讓身體周遭的溫度適當,特別是不要和戶外的溫度差別過大,影響到人體適應戶外活動的能力。為達到這個目的,可以適度的在冷氣機,空氣清淨機,以及電風扇之間巧妙安排,讓風的流動自然,但不會直接吹拂皮膚,減少對皮膚以及相關口鼻腔黏膜的刺激。
水:強調的是室內水的流動性。在房間內應該要保持合適濕度,這部分因個人感受問題雖很難有共識,但按照不同空間的需求性,55-65%的溼度應該可以接受,此時的溼度,可以減少黴菌滋生外,也可以減少相關過敏原的持續快速增加。同樣的,也藉由室內溼度的下降,可以改善人體對溫度的相對感受,也就是因散熱改善後,身體燥熱不適的感覺也就相對恢復。另外水的流動性,更代表室內應避免死水的產生,廁所的溼氣必須下降,同時避免積水,尤其是室內如果牆壁有漏水或壁癌的產生,更是要盡早處理,減少濕度過高造成相關化學物變性與過敏原增加的影響,引起相關健康問題。
通過風與水的觀念,許多室內被忽略的角落,都應該在這個概念下調整設計與維護。譬如床底下,窗簾處,衣櫃死角,以及鞋櫃處,平常都應該設定適當的溫溼度,同時花時間用吸塵器,或是相關的清理器具,在固定時間整理,讓懸浮微粒減少。如此一來,不管在書房,或是平常使用時間最久的臥室,都能夠藉由空間規劃,自然而然營造出最適合居住的動線與環境,在過敏情況減少後,睡眠品質相對改善,穩定日常情緒,創造更好的工作表現,風生水起下,自然得到「好運來」的最大目的!

周百謙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專長為分子生物學,以及呼吸道和胸腔腫瘤相關疾病的臨床照護。
照顧病患之餘,注意到許多在相關照護上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所以藉由此專欄,希望能夠提醒大家如何從小處做起,達到全方位照護,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的極致目的。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猜你喜歡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