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葉勝雄

葉勝雄/計算機父母VS.差不多醫生

葉勝雄

兒科醫師

不要為了計算奶量而把親餵改成瓶餵。
不要為了計算奶量而把親餵改成瓶餵。
圖片/ingimage

在門診常被問到寶寶喝奶應該喝多少?醫師通常也能反射性地計算出來,每餐奶量約等於體重乘以20到30cc,每天奶量約等於體重乘以100到150cc,但,一定是這樣嗎?

這兩種計算方式都沒錯,問題是在使用的時機。

套公式抓問題,perfect!

什麼時候需要用到這兩個算式呢?比方說,一個4公斤的寶寶,每次喝奶都會吐,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嗎?這時候就需要了解一下,寶寶一餐到底喝多少了。假如一餐喝到180cc,那大概就可以知道,主要的原因不是「胃食道」逆流,更有可能的原因是「餵食到」逆流,吃太撐了當然會吐。這個時候用公式可以很快地幫我們抓出問題在哪裡。

另一個例子,出生體重3公斤,滿月時3.5公斤,問了一下奶量,一餐只喝50cc,一天只喝5餐。如果我們套用公式,可以發現體重增加不夠的原因(一般出生第一個月會增加1公斤),很可能就是來自於餵不夠,這時候就可以建議增加哺餵的次數,或是增加每次哺餵的量。公式再次幫了大忙。

前兩個例子,很重要的關鍵是,先出現問題,我們再去找原因,這時候套用公式就很方便。反過來說,如果本來就沒問題,沒吐也沒拉肚子,體重也正常增加,那麼硬要套用公式,反而會造成無謂的困擾。

拿著尺剪瀏海,很呆!

不要為了計算奶量而把親餵改成瓶餵。就像你不會拿著尺去剪瀏海,會很呆。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況是,哺餵母乳時,為了知道喝多少,而放棄親餵,改用瓶餵。這裡並不是說瓶餵不好,很多職業婦女不得不瓶餵,或是至少在別人幫忙瓶餵時,媽媽自己可以有機會休息一下。但如果沒有其他的因素,純粹只是為了奶瓶上的「刻度」而親餵,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雖說眼見為憑,但我們看的重點應該是在寶寶有沒有正常成長,而不是看他到底喝了多少的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兩個公式也有盲點。舉例來說,同樣是足月兒,出生體重可能差很多,如果一個出生2.2公斤的寶寶和一個出生4.5公斤的寶寶,各自按照這些公式去算的話,那麼瘦的將越來越瘦,胖的將越來越胖,差距越來越大。關鍵就在於相對於該年齡應有之體重時,是否有過胖或過瘦的情形?兩者皆不宜直接用目前體重去套用公式,而應稍微向中間靠攏。

寶寶頭好壯壯,放鬆!

在嬰兒室或月子中心的時候,除了母乳之外,護理人員很可能也是按照這些公式給予配方奶(出生前幾天有另外的公式),這是一個客觀的參考值,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但在滿月之後,寶寶大小餐的情形越來越明顯,每個寶寶吸收的能力也不一樣,吸收好的可能不必喝太多就能增加體重,而有的寶寶就是嘴饞想多喝一點,太拘泥於公式的計算,反而會給自己添加煩惱。還有,寶寶的奶量約在四到六個月大之間達到高峰,也沒辦法再按照公式一直增加上去了,反而會逐漸減少。

過去我也常在健兒門診的時候問寶寶一餐喝多少?一天喝幾餐?後來發現這樣問完,反而會讓有些爸媽更緊張,索性就不問了。但如果遇到體重增加不足,或出現腸胃問題時,就會很認真地計算看看問題出在哪裡,這時候公式就是很方便的工具。

偶爾還是會遇到計算機父母,很想知道寶寶的奶量是否標準。這時候就會參考寶寶歷次體重的記錄,如果有正常的成長,我就會變成差不多醫生,告訴父母奶量差不多就好啦!

母乳 配方奶 胃食道逆流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