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揚名/退休之後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我一直記得小時候奶奶總會把呷老哺無花生掛在嘴邊,因為她覺得自己已經老了,沒辦法繼續參與社會生活,所以好的、壞的都與她無關。那個時候,其實奶奶也才六十出頭,如果奶奶是現在六十出頭的長者,應該比較不會用這樣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人生。確實,隨著醫療的進步,很多人在步入65歲(官方定義的老人歲數)時,還是非常的活躍,比較幸運的已經退休一陣子了,每天的行程依舊滿檔;比較勞碌命的,可能才正在準備進入職場的第二春。
近年來,不論是不老騎士,或是已經連續五年在小巨蛋演出的仙角百老匯,都讓我們看到長者的蓬勃的生命力!然而,還是有不少長者,在退休之後就快速的退化,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頓時喪失生命的意義。這樣的狀況在事業越成功的人們身上越容易察覺到,男性尤其如此!衛福部在民國102年針對55-64歲的民眾所做的調查也顯示,有高達近八成的民眾,並沒有為自己老後的生活做特別的規劃。這樣的狀況是相當不利的,因為沒有規劃、生活又突然失去重心,就會讓長者亂了手腳,不僅生理上會快速老化,心理上也是如此。
雖然到了退休的年紀,對於未來的盤算本來就不如年輕時來的積極,因為人們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已經快要到了盡頭,心態上也都會有所轉變。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在他的人生發展理論中,把65歲以上至身故前的階段定義為尊嚴或是絕望(integrity or despair),他認為65歲以上的人最重要的課題就是:依舊要看到自己的價值以及有尊嚴的去面對人生的結束。
生命過得有意義,其實不僅對長者重要,對每個年齡層的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只不過對較年輕的族群來說,他們很容易找到生命的價值:16、17歲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價值定義在進入好的學校學習、20好幾的青年會把自己的價值定義在事業上、30好幾的生命價值會加入了家庭的元素,但對一個退休、子女又都已經離家的空巢族來說,生命的價值就不是那麼垂手可得的!那要怎麼幫助這樣的一群人找到生命的價值呢?有三個簡單的做法:
一、要找事做,不論再小的事情都要做:找事做除了讓自己不會閒下來亂想之外,又可以增加成就感、可能還可以促進社交,好處是非常多的。過去已經非常多研究都顯示,有參與社團、擔任志工,對長者的好處都非常多。
二、和他人保有親密的互動關係:雖然不少長者已經喪偶,但除了跟自己的配偶可以保持親密的互動之外,跟親朋好友同樣也是可以的。如果自己的社交圈只限於家庭、工作的成員,那就會有點可惜,因為隨著年紀的增加,這兩塊社交圈只會持續凋零。
三、健康的心態:人生難免會有所起伏,對長者來說面對的挫敗會更加頻繁,如何用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失敗,會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如果可以正向積極的看待每一次的不順遂,那就不會因為失去,而頓時失去生命的重心。
生命過得有意義,除了會讓我們覺得比較幸福之外,還有很多的好處。研究就發現,生命比較有意義的人們,身體會比較健康、看病及住院的次數都會比較低,另外也會比較長壽。另外,生命有意義的人們,也比較不容易罹患失智症。生命過得有意義,讓人幸福、健康、長壽又不失智,除了不一定會帶來物質上奢華的享受之外,人生所需的都圓滿了。所以,除了警惕自己之外,大家也要多鼓勵周邊的長者,讓他們知道年齡絕對不是阻礙他們人生的障礙,只要他們願意,任何年齡都可以活得有意義又很精彩的!
最後用尼采的一句話跟大家共勉:要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人生有意義的時候,不論遇上任何困難,都能夠迎刃而解的。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認為將知識與生活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追逐發表的點數,但致力於心理學知識的推廣,希望讓更多人可以對於自己的心智運作有正確的認識。目前經營心理學科普知識的部落格─《認知與情緒新聞網》,以及一個關注銀髮議題的臉書粉絲頁─《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黃揚名/人類該害怕人工智慧、機器人嗎?
黃揚名/五千萬FB個資盜竊案,你該擔心資料被賣嗎?
黃揚名/從管中閔到洪蘭,你該相信誰說的?
黃揚名/人類別擔心 你有人工智慧學不走的
黃揚名/為什麼柯文哲與網友開戰卻獲得48萬個讚?
黃揚名/徐重仁與年輕世代究竟在吵什麼?
黃揚名/養兒早就不防老 交個年輕朋友吧!
黃揚名/變老好可怕?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變老
黃揚名/網路健康資訊多 專家都不專家了!
黃揚名/讓失智旅人有幸福感,比訓練更重要
黃揚名/找尋人生的大秘寶!迷航的50歲世代
黃揚名/幫爸爸買台機器人吧
黃揚名/兩招讓宅老人走出門
黃揚名/打電玩,能拯救失智?
黃揚名/心情老被「讚」左右? 認真你就輸了!
黃揚名/臉友不快樂,難道你不用負責嗎?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