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恭/健康老化 你需要這兩種醫師
雖然現代醫療已與兩千多年前的狀況大不相同,但這些觀察到現在也還是擲地有聲。後人在詮釋希波克拉提斯的學說時,以拉丁文Vis medicatrix naturae總結他對人體自我療癒能力所做的敘述,中文可簡稱為「自癒力」,此觀念對於健康老化的過程更扮演了極重要角色。
醫療成效 與自癒力呈正比
人類不管是在平均壽命30歲的石器時代或80歲的現代,我們時時都在面對健康與環境的挑戰。大則來自猛虎野獸,小則來自細菌病毒,加上各種不良的生活型態、身心壓力與不健康飲食,人類都以自癒力去對抗外來挑戰,而不會輕易潰敗死亡。
然而,一旦負向力量大於自癒力時,身體便可能出現傷害,乃至於疾病、失能或死亡。在這過程中,公共衛生改善環境而減少健康風險,醫療扮演著疾病發生後的治療角色;而醫療成效還是與病患的自癒力高度相關,尤其是高齡長者。
健康是處於一個微妙的動態平衡狀態,自癒力時時與外來風險對抗,而年齡增長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大幅提高自癒力打敗仗機會。若能透過健康生活與健康促進作為來提升自癒力,降低外部健康風險,這個健康動態平衡便可維持在最佳狀態。
定義健康 找出高風險對象
老化是一個全世界關注議題,加拿大學者Rockwood認為,老化就是累積的健康缺失,每多一項缺失就增加一點生病或死亡風險,該理論在全世界都獲得驗證。然而,這個模式就是傳統醫療對於健康的測量方式,醫學上我們積極定義疾病,預測疾病與死亡的發生,卻乏於定義強化健康的指標與策略;醫療服務專精在治療已發生的疾病,卻少於投入壓縮疾病與失能的發生。公共衛生策略是找出高風險對象予以介入、減少發病機會;健康民眾則透過衛教促使他們維持健康生活。但,無論學理上如何架構,唯有落實執行才能真正改變未來。
內外調理 為慢性長照減壓
揚生慈善基金會推動社區民眾的健康生活與健康老化,將自癒力概念推到實際作為,透過「飲食、運動、習慣」加上「人際」的3+1行動策略,輔以「安心減壓」,提升個人自癒力,進而改善健康與生活品質。每當門診病患需要積極生活介入與減少孤寂的人際互動時,我總嘗試將病患轉介至揚生慈善基金會,相較於門診苦口婆心的規勸與衛教,這些病人最後回饋給我的是更有力的指標:就是以更少藥量穩定控制慢性病,甚至不再需要安眠藥。
健康老化的過程中,我們真的需要兩位好醫師,一是身體內的醫師,大名為「自癒力」,另一位是具備高齡醫學專長的醫師,兩者通力合作,就可以讓我們活得好又活得長。

陳亮恭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陳亮恭/每天推著太太散步說話,最後卻得殺了她…長照之路真的只能悲劇收場嗎?
陳亮恭/開刀房外的悲喜 看見人文關懷
陳亮恭/境隨心轉 相由心生 年輕來自自信
陳亮恭/需醫師再三保證的安全感
陳亮恭/失智照顧 穩定情緒是關鍵
陳亮恭/瓶瓶罐罐 不如飲食習慣
健康名人堂/整合門診2.0 給多重疾患更好選擇
陳亮恭/三明治世代 看未來好無奈
健康名人堂/「醫師 不要放棄我好嗎?」
陳亮恭/數千年之後,我們彷彿還在煉丹
陳亮恭/享受老年 別讓肌少症上身
陳亮 恭/養生觀念進化 老來吃肉保活力
陳亮恭/看人工智慧 改變醫療未來
陳亮恭/不需抗老化 而是抗老態
陳亮恭/長照人力不足 有錢也難幫
台中白茫一片令人震驚 陳亮恭:空污不只影響呼吸道
陳亮恭/低薪、血汗…剩小確幸的醫護困境
陳亮恭/對長輩付出關心 就是高齡友善社會嗎?
陳亮恭/老不是病,翻轉思維的起點
陳亮恭/高齡照護的精準醫療
陳亮恭/長壽的「風險」 不僅僅在於錢
陳亮恭/銀光經濟─高齡化社會的解方
陳亮恭/當長照變成特許行業 民眾權益何在?
陳亮恭/在地安老 地方政府出手吧
陳亮恭/長照2.0納失能預防 美意行得通嗎?
陳亮恭/別再說芬蘭人死前兩周才臥床了!
陳亮恭/社區在地化服務 盼長照2.0烹出好菜
陳亮恭/高齡照護 中年就要開始
陳亮恭/忽略產業化 恐走入死胡同
陳亮恭/若生命只剩一年,你選擇積極醫療還是痛快過活?
猜你喜歡
他們明明都有戴口罩,怎麼會傳染?醫:「這個地方,最危險」
潘懷宗/劍橋女大生跳機身亡,異常行為元凶竟是抗生素?
施昇輝/「破產上天堂」是第三人生花錢最高境界 但花完還沒上天堂怎麼辦?
婚姻不美滿7成跟性生活有關?你們是同居房客還是親密盟友?
張金堅/脂肪細胞亦敵亦友 有方法可以遠離肥胖嗎?
台灣冬天真的會冷死人!醫師:小心「1月份」心肌梗塞猝死
明明就好冷,為什麼眼睛不怕冷?天冷要怎麼保養眼睛
冬天最常聽「他健康得很,怎麼會猝死?」5大隱藏式猝死族群
吳佳璇/租一個什麼都不做的人
我急救的手,正製造一個活死人?那年聖誕節…我也曾心碎
許金川/保肝像養車 別等故障才挽救
李伯璋/負擔公平 改變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李偉文/登山防寒最要緊
沒有AND 難有DNR...一位好醫師的願望「願你,願望成真」
劉秀枝/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陳亮恭/解鎖無齡 現代人不應被年齡局限
林靜芸/一起吃個飯好嗎?
許金川/肝腫瘤不自覺 定期檢查防惡化
張天鈞/未來的旅行,準備好了嗎?
許金川/提醒肝臟檢查 「你今年超了沒?」
許金川/年逾40要保養 每半年做肝篩檢
洪惠風/價值三百萬,刻著護理師姓名的銀幣
魏崢/健保別讓醫療變得過度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