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當孩子跟你說「軟軟」 你進得了這個世界嗎?
最近只要在網路上輸入「軟軟」,就會搜尋到一大堆九年級生自拍上傳youtube的各式「軟軟」開箱文。
不僅如此,之前更有第一學府的女學生決定暫時不升學(大學),專心以優秀的youtuber為志向努力。從以前部落格時代開始,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心情和想法,到後來臉書崛起的聖讚士,現在風向又吹向以影音為主流的youtube和IG。
身為網路時代的老人,我連臉書的功能都還不是很熟悉時,年輕世代的目光早已離開。如同以前我的爸媽們,面對電腦世代的我們,也曾經不知道該多早讓我們接觸電腦,該怎麼規範我們使用電腦的方式。我這個世代的父母,面臨的是更複雜的網絡世代-經由internet,孩子不只是單純與一台3C產品互動而已,他們是與全世界在交流。
大家應該都有不堪回首的黑歷史紀錄吧?尤其是以國中時期的日記為高峰,中二病這個名詞還是有它一些道理在。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賀爾蒙變化,加上這個時期正是自我與價值觀形塑的重要心理發展時期。但我們以前頂多留下一些無法大聲朗讀的日記、詩文等等,放一把火或是一台碎紙機都可以輕鬆的毀屍滅跡。(但是如果想燒掉的話,請務必注意場合與安全)可是網路上的隻字片語,有時候就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消除的了。
尤其是現在搜尋引擎越來越強大,如果某些東西碰巧又被有心人「備份」,即使燒了自己的電腦也無法消除這些紀錄了!想著就覺得很可怕,希望孩子們可以越晚接觸到這些越好。可是回想起自己中二病時期,又不太有自信有辦法讓他們在心智完全成熟以後才接觸網路的社群媒體。
自拍照片或是影片上傳,獲得他人的贊同,以及創造與同儕之間的共同話題,這樣的吸引力對青少年無疑是相當巨大的。反過來說,獲得贊同的同時,也可能得到的不是正向回饋。已經有發生過不少網路霸凌造成當事人不可恢復傷害的案例了,身為家長的我,該怎麼面對孩子們接觸到網路社群後的影響呢?
針對這個問題,查詢了一下台灣以及日本的相關情報。發現不管是台灣或是日本,其實都有不少單位或社團針對兒少網路安全提供各種建議範本或是宣導品。但這些內容大多偏向教條式,使用的語言也多是「不要在網路上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隱私」、「未經家長同意不要隨意參加網路上的活動」這類難以讓孩子輕易接受的語句。
其實這些規範或安全守則,對我們家長來說很簡單,因為我們已經可以分辨哪些人是危險的,也較能不受網路虛擬世界的評價的影響。但孩子們還不懂,如同年輕的我們也曾經迷網過一樣。思考了很久,要如何與孩子溝通使用網路的事情,我自己得到的結論是這樣的:
1.理解與不批評
首先要理解孩子對網路著迷之處,是在網路上受人肯定?還是身邊的好友都在使用,為了要有同儕參與感?透過網路可以打開各種知識與情報的大門趕到新奇?不論是怎樣的原因,都先傾聽不要急著提出批評。這樣孩子才會願意繼續對我們敞開大門。
2.參與和陪伴
在孩子的同意下一起參與他們的網路世界,但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陪伴孩子就好。例如,加了孩子臉書帳號,默默的觀察他與臉友的互動。或是孩子在網路上漫遊搜尋情報時,一起進行搜尋關鍵字討論等等。
3.私底下的溝通與勸導
有的時候,孩子年輕氣盛,或是思考沒那麼周慮,在網路上過度公開自己的隱私,或是不適當的發言。這種時候身為家長一定會很焦急的想要給予指導,但是要記得,如果當場在下面留言給予「苦口婆心」,即使再怎麼有道哩,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想想自己國高中時,即使是因為自己犯錯的緣故,但只要是在同學面前被爸媽責罵碎念,一定也難免會表現出違逆的樣子。
這樣的反應其實很正常,因為這個年紀的心理發展正是由依賴父母轉向獨立自主的過渡期,還沒成熟的自主性本能上就會反抗父母權威。因此最好是私底下訊息孩子或是回家以後的親子時間好好的跟孩子聊聊(是聊天不是訓話喔!) ,因為孩子的人生經驗沒我們多,最好盡量用比喻的方式讓他們理解我們的擔憂。
4.共同制定上網規範
當孩子已經樂意與你分享他的網路世界,就是很好的時機可以公開討論上網的規範了。可以用利弊得失的方式分析給孩子如何制定上網的規則。而每一條規則都要在討論的過程當中讓孩子充分理解原因;例如"上網時間一次只能30分鐘"是為了保護視力、"必須把當日的作業完成才能上網"是希望孩子你能有責任感…等等。
這些規則不是死的,必須要有彈性,隨時都有可能有新的狀況衝突到原有的規範。比如說,如果有某些作業需要上網才可以完成,那為了完成作業而上網的時間,算不算每日可自由上網的時間? 當孩子提出需求的時候,都可以再溝通重新擬定規範。只要守住自己最重要的原則就可以了,比如說用眼3010原則、尊重他人和保護自己隱私等等。
5.一起面對,再給機會
即使如此,有時候孩子急著探索世界,還是有可能會遇上麻煩。有的時候是因為過度展露自己造成社交上的危機,或是在網路上遇到詐騙等等。我們前面做那麼多,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孩子可以放心來向我們求助。當他們遇到困境的時候,即使知道是自己的錯,還是有勇氣來向我們求救。
在補救過程當中,也是一種很好的危機處理示範,畢竟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是嗎?等到事情處理一段落,孩子情緒上也比較冷靜下來以後,再來開檢討會。這樣的情境孩子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犯錯的事實,並且接納我們的建議。但是要清楚的讓孩子知道,雖然我們樂意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但機會不會是無限暢給,也要適度的讓他們負擔一些代價。比如說失言的場合,要讓他們親自去道歉;金錢損失的場合,要讓他們用家務打工「還債」等等,視情況而定。
回首我從小到大成長的歷程,說不上自己是多”乖”的孩子,甚至也經歷過屁孩階段。中學時代因為只和姊姊兩人隻身就讀在國外的學校,跑夜店、開趴這些也都沒少過。慶幸的是當時所在的國家法規相當嚴格(新加坡),再怎麼玩樂也不會誇張到哪裡去,頂多就是翹課去打打撞球、染頭髮之類的程度而已。
當時我的爸媽並沒有因此瘋狂訓斥我,或是去學校告狀、逼著我與身邊的屁孩朋友絕交之類,但我沒有歪掉,最大的原因之一應該是在我出國以前,更小的年紀時,家庭給我價值觀已經建立在我的心理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些東西在進入青少年時期之前都已經有打下基礎,也就是所謂的家教。雖然teenager是一段家長聞之色變的狂暴時期,但是它還是立基於原生家庭從小給予的環境形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我不得不更加謹言慎行,因著自己走過這條路,知道講出來的道理永遠比不過做出來的。

張璽
一個小留日生,長大後,選擇在日本鹿兒島大學攻讀醫學士,因為那是距離家鄉-台灣,最近的地方。後繼續在日本京都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三菱京都醫院擔任小兒科主治醫師。如今,他回台灣落葉生根,並孕育自己的孩子。從一個兒科爸爸的角度,觀察台灣的兒科生態,並給台灣父母們最真切的兒科照顧指引。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張璽/新冠病毒變異株,感染及重症年輕化?看看美日報告怎麼說
張璽/感冒 真的都是因為「冷到」嗎?
張璽/一定要從一而終嗎?當你想問第二個醫師.....
張璽/副食品之路 不是非要戰得嫑嫑的
張璽/老婆的臉皮不用常保養 但嬰兒要...
張璽/醫德的有無不等於無償付出
張璽/帶寶寶回家過年秘訣大公開
張璽/新手爸爸:我可以體會虐待自己孩子的人的心情了
張璽/幹細胞的倒帶與快轉,找到疾病解答
張璽/日本人為什麼不打流感疫苗?
張璽/台日新手媽媽的母乳天堂路
張璽/家有新生背起書包上學去
張璽/體驗是成熟的動力
張璽/公雞啼、小鳥叫 爸爸出來了!
張璽/寶寶拉肚子 稀釋蘋果汁優於電解質補充水
張璽/為什麼寶寶哭鬧,抱起來就不會哭了呢?
張璽/寶寶心裡苦...讓寶寶瞬間停止哭泣的音樂
張璽/雙語孩童起步慢,高認知發展好
張璽/便利商店式醫療
張璽/有一種冷,叫做媽覺得你冷
張璽/兒科爸爸5招化解小兒鼻塞
張璽/十八般武藝
張璽/養育智慧型手機世代的孩子
張璽/產前篩檢,你準備好要知道答案了嗎?
張璽/與孩子的睡眠大戰
張璽/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下)
張璽/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上)
張璽/寶寶不通、不通,「便」撲通
張璽/如何照顧寶寶的頭型
張璽/2個小遊戲 教孩子正確擤鼻涕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