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家有新生背起書包上學去
物品篇
第一天學校報到需要報到單和疫苗接種證明(黃卡)。這部分台灣跟日本都一樣。對孩子最重要的,莫過於書包了。在日本,大約過年(一月)以後,賣場陸續就會出現入學用品的特賣會。讓孩子親自挑選他們喜歡的書包款式,是很重要的親子活動。另外還會有準備一個袋子讓小朋友裝便當或是勞作品等等雜物。
另外日本的學校進入室內要換鞋子,所以除了幫孩子準備室內鞋之外,第一天家長也要準備自己的室內拖鞋。還有防災頭巾,防災頭巾平時可以放在椅子上當座墊,或是扣在椅背上當靠墊。日本全民化的防災意識從這個小地方就可見。另外還有隨身的警報器,因為大部分日本的小孩上小學以後就開始自己上下學,父母接送的情況並不多。我小學的時候,學校的高年級早上都會來家裡敲門,帶我一起上學。日本的就學是學區制,並不像台灣有掛戶籍實際上越區就讀的情況,所以學校的同學基本上就是你的鄰居。每天學生會形成路隊,大的帶小的一起上學。這個制度對於訓練小孩早起的習慣很有幫助。
技能篇
上小學以後,開始增加閱讀跟寫作的課業。所以如何正確地握筆和寫字是必要的技能。在入學前應該就要訓練孩子學會正確握筆及習慣運筆寫字。同時孩子也要學習寫自己的名字和認自己的名字。小學教室都會有每個人自己的置物櫃,同時自己各樣物品(雨傘、書包、室內鞋、體育服等等)也都要寫上自己的名字。因為在日本,櫃子、室內鞋以及體育服大家都很像,所以如果無法認得自己的名字,就很容易拿錯。因此在入學前也要訓練好孩子認得自己的名字。
除此之外,小學以後班級老師通常只有一位導師,不像幼稚園班上隨時都兩位以上,小朋友必須要有簡單基本的自理能力,例如蹲著穿鞋綁鞋帶。因為小學課程上,常常會遇到教室進出需要穿脫鞋子的情況,全班二三十個小孩擠在門口穿鞋,若是不會蹲著穿鞋綁鞋帶,必須要坐著穿,那場面想一想就很可怕。
生活習慣篇
不論是上小一或是暑假收假,一開學以後每天必須早起都一樣困擾着每位小朋友。所以在開學前至少一個禮拜,就要開始訓練孩子早睡早起,若暑假當中小朋友生活作息太夜貓子,一時間無法馬上每天六點起床的話,可以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第一天七點、第二天六點五十…每天提早十分鐘的方式調整。起床時間的設定是根據從起床到出門的時間來決定。一般是半個小時左右,如果習慣在家中吃早餐的話,通常是抓一個小時左右。
另外返家以後到睡前的活動,每家也都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性設定,不過就是要規律。通常就是返家後,媽媽一邊煮飯一邊叮嚀孩子寫功課,晚餐煮好功課也差不多寫完了。全家一起吃晚飯以後訓練孩子幫忙收碗盤與清潔,再進行一些親子交流或是休閒,睡覺時間到之前孩子要自己準備隔天上學的物品,同時媽媽檢察聯絡簿。不過在台灣,小朋友課後安親班與外食的比例似乎比日本高,所以返家後通常也都寫好作業吃飽飯了,剩下時間還是可以安排一些親子交流,尤其是分配一些固定的家務給孩子,除了訓練家務技能外,還能養成他們付出與責任感。
結語
孩子從幼稚園進入小學,代表他們正式進入常規教育。對每一個爸媽都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在日本,媽媽們都會送孩子上學,在校門口拍一張紀念的照片。雖然我去日本念小學是四年級的事情,但是我還記得上學第一天,媽媽送我到教室的情景。跟在台灣念小學最大的不同就是,每天早上學長都會來我家敲門等我一起上學,也因此我絲毫不敢賴床,自然而然養成早起的好習慣。而每天放學跟同學一起打打鬧鬧回家的時光也是令我回味再三的。當然不能不提小學四年級那年的2月14號,我收到生平最多數量巧克力的光榮史啊…

張璽
一個小留日生,長大後,選擇在日本鹿兒島大學攻讀醫學士,因為那是距離家鄉-台灣,最近的地方。後繼續在日本京都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日本京都大學附屬醫院、三菱京都醫院擔任小兒科主治醫師。如今,他回台灣落葉生根,並孕育自己的孩子。從一個兒科爸爸的角度,觀察台灣的兒科生態,並給台灣父母們最真切的兒科照顧指引。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張璽/新冠病毒變異株,感染及重症年輕化?看看美日報告怎麼說
張璽/感冒 真的都是因為「冷到」嗎?
張璽/一定要從一而終嗎?當你想問第二個醫師.....
張璽/當孩子跟你說「軟軟」 你進得了這個世界嗎?
張璽/副食品之路 不是非要戰得嫑嫑的
張璽/老婆的臉皮不用常保養 但嬰兒要...
張璽/醫德的有無不等於無償付出
張璽/帶寶寶回家過年秘訣大公開
張璽/新手爸爸:我可以體會虐待自己孩子的人的心情了
張璽/幹細胞的倒帶與快轉,找到疾病解答
張璽/日本人為什麼不打流感疫苗?
張璽/台日新手媽媽的母乳天堂路
張璽/體驗是成熟的動力
張璽/公雞啼、小鳥叫 爸爸出來了!
張璽/寶寶拉肚子 稀釋蘋果汁優於電解質補充水
張璽/為什麼寶寶哭鬧,抱起來就不會哭了呢?
張璽/寶寶心裡苦...讓寶寶瞬間停止哭泣的音樂
張璽/雙語孩童起步慢,高認知發展好
張璽/便利商店式醫療
張璽/有一種冷,叫做媽覺得你冷
張璽/兒科爸爸5招化解小兒鼻塞
張璽/十八般武藝
張璽/養育智慧型手機世代的孩子
張璽/產前篩檢,你準備好要知道答案了嗎?
張璽/與孩子的睡眠大戰
張璽/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下)
張璽/輸在起跑點?贏在起跑點?-孩子的發展(上)
張璽/寶寶不通、不通,「便」撲通
張璽/如何照顧寶寶的頭型
張璽/2個小遊戲 教孩子正確擤鼻涕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