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江東亮】
難以想像,曾幾何時,肥胖已不再被台灣社會認為是福氣的指標。更難想像的是,人類從未把飢餓當成疾病,但美國醫學學會去年竟然投票通過,認定肥胖是一種疾病。
體重過重 易罹慢性病
肥胖是否是一種疾病,當然還有許多爭議,但體重過重和肥胖的人,比較容易罹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卻是不爭的事實。
學術上,肥胖係指身體脂肪的堆積超過可能危害健康的程度;實務上,為了方便操作,常以體重(公斤)與身高(公尺)平方的比值,或稱身體質量指數(BMI),做為判斷基礎。根據衛生福利部定義,國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24為體重過重,27(含)以上為肥胖。
與其他先進國家一樣,肥胖已經是台灣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根據最新營養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指出,33%的台灣成人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現象。雖然與5年前的36%相較,似乎有明顯改善,但是肥胖人口仍繼續不斷增加;目前大約每5個人,就有1個是胖子。
從營養學觀點來看,肥胖是因為吃進去的食物熱量,比身體用掉的多,造成體內脂肪囤積的結果。所以,正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口號,肥胖防治第一步就是每個人都能聰明吃、快樂動。
六類食物 學會聰明吃
什麼是聰明吃?根據國健署說法,就是要學會聰明地搭配和選擇食物,吃到符合人體所需的熱量和各種營養。為了幫助民眾,國健署進一步將食物簡化為六大類:全穀根莖類、豆蛋魚肉類、低脂奶類、蔬菜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並提出12項原則及10撇步。我相信國健署同仁已盡最大努力,但一般人要學會聰明吃,看起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讓我想到當年柯達照相機的廣告:「它傻瓜,你聰明!」是否有那麼一天,即使是傻瓜,也能聰明吃?
要讓傻瓜也能聰明吃的前提,就是創造有利於選擇健康食物的環境。如果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能攝取均衡飲食,那該是再好不過的事。回想1967年全國開始實施食鹽加碘計畫,短短數年間,在國人大都仍不知道怎麼一回事之前,由於吃鹽就會吃到碘,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盛行率迅速由25%以上,掉到4%,成為20世紀台灣的重大公共衛生成就之一。
遺憾的是,除非節省成本,否則期待民間業者不斷改善食物環境,可說是緣木求魚。
以跨國速食業者為例,麥當勞一向習慣使用牛油油炸食物,直到1990年代因為媒體與消費者的巨大壓力,才改用植物油取代,其他業者如漢堡王則隨後跟進。但是麥當勞又因氫化處理植物油,製造了反式脂肪酸問題,並等到本世紀初強大輿論壓力出現,才再改用新的植物油炸油。
有鑑於此,立法規範成了重要的肥胖防治策略,主要內容包括:課稅、標示及健康警告等。就課稅而言,目前最火紅的話題就是應否對含糖飲料課稅。由於含糖飲料被認為是導致肥胖的元兇之一,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糖攝取量不要超過總熱量的10%;而一些國家或地區,如法國和紐約則早已開徵含糖飲料稅;其他如墨西哥和智利等國也正著手立法。
食品標示 推動紅綠燈
推動食品標示是另一個重要趨勢。食品標示可分一般標示及營養標示。一般標示內容包括:品名、內容物、食品添加物名稱、廠商資料、有效日期等;營養標示則是說明每份產品的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維生素等營養素含量。
現在,雖然市售包裝食品上面大都會有食品標示,但除了原產地及有效日期等資訊較受消費者重視外,食品添加物及營養標示等內容常被忽略,標示的友善程度不佳是原因。大致上,這些標示內容往往字體很小、不易閱讀,且過於強調專業營養的知識及數據。因此,為方便消費者做決定,許多學者專家建議,包裝食品應有清楚的健康警訊,例如:紅綠燈標示。
童年肥胖 成年恐難瘦
最後,站在生命歷程觀點,肥胖防治工作愈早開始愈好。隨著醫學科學知識進步,我們現在已漸漸明白成年時期的肥胖,除了與長大成人後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外,童年肥胖也是重要的危險因素。最近,在國際肥胖大會中,健康與疾病早期起源說的學者甚至指出:懷孕時胎兒成長以及學齡前兒童的體重管理最為關鍵。
大致而言,台灣出生世代研究的長期追蹤結果,也初步支持早期起源說的理論。
我們發現:除了喝配方奶、常吃速食以及長時間看電視等因素,5歲半時兒童是否肥胖與早產及嬰兒時期體重快速增加都明顯相關。或許與傳統社會價值有關,我們也發現:對中低社經地位家庭而言,經常運動的小孩往往是經常吃速食的小孩。這一切都顯示:肥胖防治要從童年開始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江東亮,為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