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付出,是療癒自己最有效的方法
總是覺得,不管是退休或者是在上班,一定要在行程中排出空檔到公益團體當志工,因為有非常多的好處,不只是對社會的回饋,更對自己的身心靈都會帶來莫大的好處。
「助人為快樂之本」雖然是句老掉牙的話,但是近年真的有非常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這不只是道德教訓。古往今來許多宗教家也一再開示,如果能將我們的思慮焦點從自己轉到他人,把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對別人的關懷,自己的痛苦就會立刻減輕,生命也會立即開展,同時也能獲得心靈的平靜。
一個人在幫助別人,從事公益行動時,身體的壓力反應會關起來,那些比如憤怒、憎恨和嫉妒的負面情緒會降低,連帶影響內分泌系統,會增強我們的抵抗力。有研究發現,這些因為無私奉獻所呈現的愛,對我們身體整體健康的保護能力,比每天固定吃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還高出幾倍呢!
付出會讓人快樂,這是因為體內多巴胺的濃度會大幅增加,而大腦的腦內啡也會給人美好的感受,釋放緊張的情緒,接著帶來比較持久的平靜,這種正向樂觀的情緒也在許多研究中證明,免疫力的確比心情差的時候強得多。
而且當志工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志願服務通常會接觸到不同的人群,這種人際互動對大腦的刺激與活化有強烈效果,同時志工可以擴展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這種新鮮的經驗,也是大腦神經成長與健全的神奇肥料。
另外,隨著年齡愈大,我們擔心時日無多,對生命流逝會有莫名的焦慮,尤其現代人在時時連線上網,分分秒秒被無數的訊息轟炸所形成的時間壓力,也是沮喪、憂鬱的來源,曾經有一個實驗研究人們對時間的感受。研究者針對不同的情況設計實驗,包括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無所事事的浪費時間,度假享樂跟當志工幫助他人時自己的時間感受。結果發現,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時,我們主觀感受上會覺得時間比較充裕而且沒有壓力。
同時,對一個離開職場無所事事的人來說,最大的失落是來自於不再被人需要,那種覺得自己已經沒用,即將報廢的感受對健康的精神與心靈是很大的傷害。當志工在幫助別人當中,可以獲得被需要的存在感,心靈不再自我孤立、自我厭棄,因此有研究發現,付出是療癒自己最有效的方法。
的確,對一個退休的人來說,能夠持續為社會、為人群而付出,對自己身心靈的健康具有強大的功效,而且當我們能夠透過當志工的機會,做到無目的或不求回報的付出,自己的生命與世界也將改變。
真的,不必等到退休或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現在就出門去當志工,世界正在等待著我們。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李偉文/登山防寒最要緊
李偉文/給自己出點狀況
李偉文/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李偉文/越老會越孤單?如何「刻意」練習與自己相處
李偉文/緊湊但不忙碌的生活
李偉文/閒在家裡,時間變長還是變短?
李偉文/告別的姿勢
李偉文/按下人生暫停鍵
李偉文/劃出結界 創造獨處的神聖空間
李偉文/不花錢的美好生活
李偉文/關於貓狗的隨想
李偉文/不亂傳健康養生訊息
李偉文/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
李偉文/成為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李偉文/尋找快樂的方法
李偉文/我的懶人養生法
韓國瑜舉例的「最快樂國家」不丹幸福力漸漸瓦解?
李偉文/因為愛,與家人和解
李偉文/可預防與不可預防
李偉文/信仰安頓我們的生命
李偉文/人人都是高年級實習生
李偉文/為生命乾杯
李偉文/退而不休的自在人生
李偉文/人人都該寫回憶錄
李偉文/從進中有休 到退而修習
李偉文/醫病關係與尋找醫療第二意見
李偉文/一事能狂便少年
李偉文/原來核心肌群那麼重要
李偉文/誰能拒絕又香又好吃的鹽酥雞?
李偉文/原來大家都是小飛俠
猜你喜歡
為何新冠疫苗已試驗成功卻仍有副作用?醫師解惑
「高潮是什麼感受?」她不想再靠演技配合求解答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謝向堯/混亂的呢喃,可能是心裡的牽掛…居家安寧訪視 察看患者也撫慰照顧者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洪惠風/火星人的起源 來自於翻譯錯誤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許金川/保肝定期超檢 別光想性福
閻雲/疫情後省思 深化醫界、資通訊界合作
許金川/肺癌、肝癌沒症狀 定檢保健康
許金川/好心不一定好肝 一定要超一下
潘懷宗/脂肪不見得都不好!棕色脂肪能降代謝性疾病,但要如何增加呢?
林思偕/查房
張鴻仁/有了新冠疫苗,就能「解封」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