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除傳說高僧,不食人間煙火,百歲打坐中圓寂外,幾乎人人都是曾經、現在或未來的病友。
醫療體系從衛福部、健保署、醫療院所、醫事人員、製藥業,全是因照顧病友而存在,這是WHO所說的「以病人為中心」,也是WHO、國際病友聯盟(IAPO)及二代健保法中一再強調的,病人有三項基本權利:知的權利、選擇的權利,及參與的權利。
可惜的是,台灣醫療體系舉世稱讚,但仍有行政部門及若干醫界人士,不以病人為中心。
比如說,近年健保屢有新突破,健保署建構雲端藥歷,醫院醫師的處方全部上雲端,不同醫院醫師馬上可發現是否重覆或錯誤開藥;今年下半年藥歷又與病歷連結,該開卻不開,或開了不該開的藥,一目了然。
然而雲端藥歷卻有一大破口,診所仍實施簡表,開什麼藥不必登錄,有沒有開藥也沒有查核,健保每日就支付廿五元,三天七十五元為限。醫師公會本位主義作祟,未以病人為中心,用各種理由抗拒廢除簡表。改進之道,主管機關對不配合登錄雲端藥歷,及不列印完整藥袋資訊的,應該終止特約。
在病人知和選擇的權利方面,歷經多年努力,也有很大進步。一九九九年可拿到就醫費用明細;二千年末期病人可選擇緩和安寧療法,不再急救;二○○六年開始享有獲得全部病歷權利;○九年經過醫改會長期努力,藥袋上相關資訊清清楚楚,包括醫師藥師姓名、商品名、學名、服用方法、主要功能及可能副作用等;一一年末期病人有拒絕治療及呼吸器拔除等權利,眾病友不再需要為了醫療產業生存,任由醫療體系擺布。
但不以病人為中心事件仍然不斷。如一六年拜耳公司治療血友病的「血凝素第八個因子注劑」發生藥效問題,全球回收,台灣卻晚十五天才宣布。食藥署收到訊息後,只發文藥師、醫師、醫院等公會,卻不通知有廿年歷史的血友病協會,顯見食藥署及拜耳公司心目中均沒有病患。更可惡的是病友會去文食藥署,要求未來若有類似事件,應立即通知病友,卻未見適切回應。
最後一項是病友參與。各進步國家不論是醫療制度制定、醫療機構管理、醫藥科技評估,一直到新藥新科技是否納入給付等討論,均有病友投入。然而台灣「全民健保會」設置辦法中,竟然沒有病友團體這一項。「全民健保會」功能在辦理全民健保費率,審議給付範圍等,卅五名委員中,有醫界、付費者、政府及學者專家代表,唯獨沒有病友,病友團體只能與一般社會團體參與抽籤。
這完全違反WHO及IAPO的病友參與基本權利,僅只此項,台灣就沒資格倡議加入WHA。後經台灣病友聯盟及各病友團體向衛福部抗議,才允許加入一名病友代表,這哪是以病人為中心?
甚且,病友曾受健保署委託,派代表在共同擬定會議(已由食藥署核可的新藥新科技是否納入健保給付)會場隔壁視訊旁聽,竟被醫事團體抗議休會,病友何等委屈。
天下沒有完美的制度,台灣健保若真要成為典範,在「以病人為中心」方面,恐還須加油。(作者為病友聯盟理事長)
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為疫情處置不當造成的冤魂提告!楊志良:終有一天閻羅王會找「你」算帳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猜你喜歡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