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健保不能只護股市,不照顧弱勢
一代健保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建立財務責任制。民眾要求更多的醫療照顧,希望付最少的費用;醫界永遠嫌支付太低;行政部門夾在兩者之間左右為難,又往往為了選舉考量,不敢挑戰民粹,調整費率難之又難,只能虧空經營。此種困境與公、勞保、國民年金雷同,非常不利健保的永續經營。
因此,二代健保的核心是資訊公開、確保醫療品質、財務永續及各界參與。此四者高度相關,前三者須建立在各界參與、共同承擔之上,而實際運作的目標,就是要達到財務永續。
財務責任制 迄今未建立
全民健保實施已進入第21年,然而健保最重要的財務責任制至今仍未建立。所謂「財務責任制」就是當健保財務不足時(依目前健保法的規定,當安全準備少於一個月的醫療支出),即應由權責單位調高費率;結餘過高時,則予以調降,如此才能使健保永續經營。
由於健保費率一度在2010年4月從4.55%調升至5.17%,財務即有顯著改善,2013年實施二代健保加上補充保費,費率雖下調至4.91%,然目前結餘已近5個月安全準備,依照二代健保法規定,理應調降健保費率。健保累積大量結餘,卻遲至今日才討論調降費率,是第一項錯誤。
誰決定費率 應屬健保會
第二項錯誤,是由誰來決定費率的變動。依二代健保法第五條,白紙黑字,當然是由各界代表組成的「全民健康保險會」負責。然而,此次卻因財團遊說下,財政部也為「照顧股民」,竟然由行政院長自行宣布放寬繳費的起徵金額,將股息、股利,由每月5千元交2%的補充保費,放寬至2萬元以下免繳。接著租金、兼職所得、稿費等等也一併要求比照,此舉根本是行政院霸凌代表全民的健保會。
行政部門聲稱,健保法第五條第一款規定,健保會辦理保險費率之審議,但未提及補充保費,且依據33條規定,似乎行政部門可調整補充保費。但這是因為當年二代健保修法期間,一直是以家戶總所得為繳費的基礎,直到法案通過前數天,才由財委會強力介入,改為仍以薪資為基礎,臨時加上補充保險費,因此未能及時將影響健保財務的補充保險費,以文字納入健保會的職權。
不論從二代健保立法的精神,或修法當時的討論來看,只要會影響健保財務者,都應是健保會的職權。因此說補充保費收取無關健保費率,真是硬拗。
有鉅額結餘 沒照顧偏鄉
第三個錯誤,是健保有鉅額結餘,主管機關竟然未將之挹注於提升偏遠地區醫療、改善五大皆空與血汗醫院、提升醫療品質,讓全民受惠。
另外,由於薪資倒退十五、六年,台灣的貧戶標準又比其他國家嚴苛(全台只30幾萬人口納為低收入戶,只占人口的1.5%,比韓國的3%、美國的14.8%嚴格許多),而目前約有近50萬中低收入邊緣戶,繳不起健保費,實應優先給予協助。
調補充保費 非全民受惠
最後,即使要減輕民眾負擔,也不應是從補充保險費著手。因目前健保仍以薪資為基礎(勞動所得),健保收入幾乎全由勞動者負擔,補充保費是對資本利得不必負擔健保費的修正。健保有結餘,應優先降健保費率,讓全民受惠,而非減少補充保費;就算降低補充保費收入,也應以兼職所得等勞動所得為優先,而非資本利得。試想:補充保費課徵基礎由5千調高為2萬元,每月有2萬以上利息者,存款必然在千萬以上,每月補充保費交個幾百元,負擔有那麼重嗎?至於股利所得,也差不多雷同,行政院還要「照顧」他們,顯示行政院長心中只有股市,沒有弱勢,哀哉台灣!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楊志良
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楊志良/想要「好好說再見」 不能只靠健保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楊志良/只醫病沒預防 台灣從未實施全民健保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楊志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點名四大寇
楊志良/吃人一口 至少還人半口
楊志良/「第三家庭」 攜手共老新解答
楊志良/重大傷病 應與部分負擔脫鉤
楊志良/衛福部版「重消指引」 罔顧病患權益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楊志良/誰決定我們的健保用藥?
楊志良/造福照服 人人都加入時間銀行
楊志良/癌症新藥給付 讓癌友說話
楊志良/分級轉診 醫療提供者也應改革
楊志良/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楊志良/老病照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楊志良/當天價醫療遇上健保上限
楊志良/借鑒健保 發展長照保險
楊志良/以稅收辦長照 沒錢就沒轍
楊志良/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楊志良/醫療糾紛救濟 應比照藥害及疫苗接種傷害
楊志良/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楊志良/健保的推手 謝謝前輩努力付出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楊志良/人口老化逼近 健保急迫挑戰
楊志良/如何拆除食安危機的引信
楊志良/看病…別指揮醫師 別要求特權
楊志良/健保虧損≠健保績效不佳
楊志良/五大皆空 錯誤診斷下錯藥
楊志良/臨床、醫管與衛政間的對立與衝突
猜你喜歡
飯店最髒的地方在哪裡?研究揭曉:你一定會碰到
為什麼會得癌?醫揭健康靜默殺手:喝越多越早死
性生活總是不如意?專家:改變說「不要」的習慣
男女誰的錢包較髒?研究揭易滋生細菌的錢包材質
被丈夫死前呼吸嚇出病來 你想像的死亡場景和現實差很大
黃達夫/癌症病人如何獲得最有助益的醫療
蔬菜水果吃多不一定更好 研究曝長壽飲食最佳份量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為什麼遺憾常發生在假日?醫曝可預防的假日心臟症候群
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許金川/人工做腹超 醫師判讀很重要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楊定一/簡化人生 單純活在瞬間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即便有洗手!你的手機仍可能被前面人的糞便污染
林思偕/探病
許金川/服藥控制B肝 避免走上不歸路
許金川/胃痛未必是胃痛 小心是肝癌
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
何之行/死者健保資料再利用 釐清個資疑慮
鄒頡龍/從電影《少年的你》談接觸性皮膚炎
許金川/B肝患者定期追蹤 預防癌變
傅志遠/急診不治「心情急」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