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楊定一】
談到肥胖,有個問題造成很多朋友的困惑——為什麼就是很想吃東西。這到底是心理因素或是生理需求呢?因為嗜吃,任何美食當前,總是忍不住多吃一些,甚至在情感出現危機或壓力來臨時,失控的大吃特吃。
嗜吃這件事,同時是心理與生理因素所造成。從生理角度來看,所有生理性嗜吃的人,體內都有某些化學物質的缺失,因此不要把肥胖視為一種心理、人格缺失、意志力不足等結果。嗜吃可說是源自體內和腦內化學物質失衡的一種表現。
關於嗜吃或飢餓的渴望,「血清素」(Serotonin)可能是最強的調控荷爾蒙。血清素是一種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負責掌控腦內情緒部分的化學平衡。當腦部血清素濃度過低時,我們很自然會感到沮喪、焦慮和飢餓。
長時間的飢餓也會帶來壓力,或是當我們精疲力盡之時,血清素濃度會低到不能再低,像是經過了烏煙瘴氣的一天、和親人或是朋友相處不愉快、慌慌張張的忙完一整天工作之後,我們需要更多血清素來幫助我們面對這些充滿壓力的處境。
另方面,壓力也會增加血液皮質醇濃度,皮質醇是公認的壓力荷爾蒙,也會降低腦內血清素濃度,使腦內化學物質失衡。
面對血清素濃度的起伏,難度就像是試著要在空中停止正在下滑的雲霄飛車一樣,你很難阻擋它下墜的重量。當血清素濃度下降時,會發出警訊促使身體開始攝取食物,特別是大量含糖的食物,如此能使腦部化學失衡能重新獲得平衡,也同時滿足飢餓的胃及空虛的心靈。
同樣的,若不靠外來的處置,要調整伴隨著血清素濃度波動起伏而來的憂鬱和焦慮是非常困難的。
有些人因為具有血清素不足的遺傳體質,因此在面對壓力時,血清素濃度下降更快,也就更容易傾向以食物來慰藉、緩解心中的悲傷與壓力。這種行為能提升腦部的血清素濃度,同時在心理和生理上,帶來一種滿足的快感。由此可知,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常在一線之間,兩者會相互加強,我們無法絕然的區分兩者。
然而,除了進食,還是有些方法可以幫助緩解血清素下降的壓力。例如均衡攝取白肉(魚、雞肉)、豆類與堅果類食物,可補充某些胺基酸類的營養素(色胺酸、苯丙胺酸等),正是提供人體合成血清素主要原料。
運動時會刺激大腦分泌「腦內酚或安多芬素」(endorphins)的荷爾蒙,類似嗎啡的興奮劑,也可以讓人產生愉快感,分散、轉移對於壓力事件的注意力。另外像是過去我們也鼓勵大家多走向大自然,享受自然陽光,因為日照可以提升我們腦部所製造的血清素,提振精神,改善低沉情緒。
肥胖經常導致當事人缺乏自信、沮喪,我們前面提到,不應該把肥胖看作意志力缺乏或是人格瑕疵,肥胖本身是一種代謝性障礙,牽涉了各種複雜因素。
肥胖本身並不是什麼嚴重的事,也無須動用超人般的決心來解決,和其他健康問題一樣,只要用對方法,肥胖也是可以控制的。未來,我們將陸續介紹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與作法,供有心控制體重的朋友參考執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