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枝/70歲後可以有怎樣的人生?
結束時,好友說:「以前看70歲的長輩總覺得他們好老,想想自己現在也70歲了,卻能這樣瀟灑自主過日子,比起年輕時的工作繁忙和勞累,現在的體力、精神好像也不遜於當年呢。」年長幾歲的我也深有同感,我們雖然是旁人眼中的老太太,也有些慢性病,但活力依舊十足,心智仍然敏銳,且好奇心不減,希望這種豐實歲月能長長久久。
回想起年輕時參加美國神經學年會,聆聽一位年長神經科醫師的退休生涯規劃,其中之一是加入老年研究,作為被追蹤的對象,他幽默的用語引發會場一片笑聲。的確,醫師退休後時間多了,且年齡就是本錢,以受試者身分參與老年研究,也是貢獻醫學。
衛生環境改善、生活水準提高以及醫藥進步,長壽在先進國家已是常態,問題是如何健康地長壽,也就是把疾病壓縮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很多國家都有老年和百歲老人長期追蹤研究,目的不外是找出健康長壽的因子,包括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例如一篇發表於2003年《老年學期刊》的「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The 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論文。平均102歲的424位美國老人(男101,女323),有15%活到100歲時沒有任何與老化相關的11種疾病(但不包括失智症),稱為「逃生者」(escapers);43%在80至100歲間出現疾病,稱為「延緩者」(delayers);42%在80歲以前已有疾病,稱為「存活者」(survivors)。可見把疾病壓縮延後以達到健康的老年是可行的。此研究還陸續招募百歲老人及其子孫並長期追蹤,以探討基因、家族史及行為等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
另一個來自荷蘭「百歲以上的老人研究」(The 100-plus Study),發表於2021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的一篇論文。330位(男91,女239)具高中教育程度且平均年齡高達100.5歲的荷蘭老人,其認知功能正常,其中187位還能獨立生活。他們每年接受一次家訪評估,平均追蹤1.6年(0-4年),發現在追蹤期間除了記憶稍微減退,其他認知功能都維持正常。其中44位去世後接受大腦解剖,發現大腦都有不等程度的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斑病變。經統計分析,大腦類澱粉的沉積程度和其認知功能並無相關。這表示,雖然年齡是阿茲海默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並不是活到100歲都會失智,而且即使腦中有類澱粉斑病變,臨床上並沒有出現失智症狀,是因為大腦貯存了足夠的「認知存款」而保有韌性之故。
因此,我與好友互勉,只要保持健康生活型態,持續貯存認知存款,雖然不一定活到百歲,但至少可以繼續享受活躍的老年生活,而且要有老伴老友同行,才會活得歡喜自在。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劉秀枝/回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劉秀枝/如果永遠有明天
劉秀枝/易被忽略的後循環腦中風
跑錯餐廳、記錯日期是失智前兆?名醫揭關鍵症狀
劉秀枝/突然的失憶,我失智了嗎?
劉秀枝/憂心COVID-19?別忘健康生活型態這道有力防線
劉秀枝/現代銀髮族常超乎你的想像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劉秀枝/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劉秀枝/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劉秀枝/我是老人好自在
劉秀枝/想要讓腰圍變小 168間歇性斷食可行嗎?
劉秀枝/我愛健行:不僅有益身心,更是感官饗宴
劉秀枝/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劉秀枝/朋友有益健康:腰椎手術的領悟
劉秀枝/「川普總統也吃這個藥」
劉秀枝/從醫學文獻得出的三個「21世紀的長壽處方」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劉秀枝/銀髮族的穿「金」戴銀生活
劉秀枝/防失智的「快樂食堂」
劉秀枝/預防阿茲海默症 聽媽媽的話就對了
劉秀枝/神經生涯教會我的事
劉秀枝/旅遊不僅是遊山玩水更有益身、心、腦
劉秀枝/你按醫囑服藥嗎?
劉秀枝/沒醉倒,怎麼腦子一片空白?
劉秀枝/瘦身的聰明吃法
劉秀枝/做高階影像健檢 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劉秀枝/我的聲音怎麼如此蒼老?
劉秀枝/自珍自足 找回人生的從容自在
猜你喜歡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張德明/正確的策略 才能與病毒共存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