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陳鴻帶你重遊礁溪老社區文化之美,與在地人才知道的兩在地美食!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劉秀枝

劉秀枝/70歲後可以有怎樣的人生?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70歲後可以有怎樣的人生?
70歲後可以有怎樣的人生?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因疫情第三級警戒期間不能出遊,好友提議開車去兜風。我們兩人全程戴口罩,從臺北開到淡水,沿著北海岸到金山,轉入陽明山,繞了一大圈,沿途風景區和步道都封鎖,但車窗外風景秀麗,海闊天空,心情大好。

結束時,好友說:「以前看70歲的長輩總覺得他們好老,想想自己現在也70歲了,卻能這樣瀟灑自主過日子,比起年輕時的工作繁忙和勞累,現在的體力、精神好像也不遜於當年呢。」年長幾歲的我也深有同感,我們雖然是旁人眼中的老太太,也有些慢性病,但活力依舊十足,心智仍然敏銳,且好奇心不減,希望這種豐實歲月能長長久久

回想起年輕時參加美國神經學年會,聆聽一位年長神經科醫師的退休生涯規劃,其中之一是加入老年研究,作為被追蹤的對象,他幽默的用語引發會場一片笑聲。的確,醫師退休後時間多了,且年齡就是本錢,以受試者身分參與老年研究,也是貢獻醫學。

衛生環境改善、生活水準提高以及醫藥進步,長壽在先進國家已是常態,問題是如何健康地長壽,也就是把疾病壓縮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很多國家都有老年和百歲老人長期追蹤研究,目的不外是找出健康長壽的因子,包括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例如一篇發表於2003年《老年學期刊》的「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The 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論文。平均102歲的424位美國老人(男101,女323),有15%活到100歲時沒有任何與老化相關的11種疾病(但不包括失智症),稱為「逃生者」(escapers);43%在80至100歲間出現疾病,稱為「延緩者」(delayers);42%在80歲以前已有疾病,稱為「存活者」(survivors)。可見把疾病壓縮延後以達到健康的老年是可行的。此研究還陸續招募百歲老人及其子孫並長期追蹤,以探討基因、家族史及行為等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

另一個來自荷蘭「百歲以上的老人研究」(The 100-plus Study),發表於2021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的一篇論文。330位(男91,女239)具高中教育程度且平均年齡高達100.5歲的荷蘭老人,其認知功能正常,其中187位還能獨立生活。他們每年接受一次家訪評估,平均追蹤1.6年(0-4年),發現在追蹤期間除了記憶稍微減退,其他認知功能都維持正常。其中44位去世後接受大腦解剖,發現大腦都有不等程度的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斑病變。經統計分析,大腦類澱粉的沉積程度和其認知功能並無相關。這表示,雖然年齡是阿茲海默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並不是活到100歲都會失智,而且即使腦中有類澱粉斑病變,臨床上並沒有出現失智症狀,是因為大腦貯存了足夠的「認知存款」而保有韌性之故

因此,我與好友互勉,只要保持健康生活型態,持續貯存認知存款,雖然不一定活到百歲,但至少可以繼續享受活躍的老年生活,而且要有老伴老友同行,才會活得歡喜自在。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長壽 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