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劉秀枝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有次我問一位阿茲海默症患者,陪她來的那位小姐是誰?她說:「我不認識她,但她對我很好。」這位小姐聽到之後哭了,不僅是傷心她母親的病情嚴重到不認得她,更感動的是母親記得她的好。嚴重記憶喪失,認知功能減退,但仍保留情感上的記憶,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只是常被忽略。
外來的訊息傳入人的大腦後,經海馬迴神經細胞的登錄、鞏固,儲存為近期記憶,再經由神經纖維傳導至下視丘、視丘和大腦皮質,尤其是前額葉,儲存為長期記憶。司管情緒的杏仁核座落在海馬迴的前方,同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與海馬迴有密切的神經網路連結,因此情緒能增強記憶,甚至當記憶喪失時,還能保有情緒記憶。
最有名的例子是1911年瑞士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神經科醫師的克拉帕雷德(Claparède E),對一位酒癮導致前瞻性失憶症的女性病患所做的實驗。他在手裡預藏了針,和病人握手時刺痛了病人(現在的醫師不會這樣做),下次見面時,病人不記得見過醫師,也不記得曾被刺痛這回事,但當克拉帕雷德要跟病人握手時,她卻把手縮了回去。
一篇來自英國班戈大學,發表於2011年《實驗性老化研究》的論文,更藉由A先生在「愛荷華賭局作業」(Iowa Gambling Task)的表現,顯示失智症患者仍有情緒記憶的學習能力。這個賭局作業有4副牌,每翻出一張牌會有不確定性的獎賞(贏錢)和處罰(輸錢),非常複雜而無法以認知預測,到後來幾乎是情緒性的抉擇。71歲的A先生罹患阿茲海默症6年,嚴重近期記憶減退,但其賭局作業的表現與10位年齡相近的正常認知者並無差別。就醫期間,他還和3位阿茲海默症患者建立朋友關係,雖然每次見面都像第一次,也不記得上次的談話內容,但只要一交談就恢復朋友關係。而且在一次不愉快的會談後,他特別不喜歡那位會談的醫師。
又如美國第一位女性大法官奧康納的先生,罹患阿茲海默症十多年,已不記得妻子。住到安養院後,卻可與院中一位病友發生羅曼史,建立新的情感關係。
有些重度失智者經歷好幾位外籍看護工的照顧,失智長者雖然不會表達,但可以看出他跟哪位看護工比較親近或配合,很可能是這位看護工的照顧較周到親切,而在失智長者的腦海中留下好的感覺和印象。
這種情況很像小孩,小孩在2歲半前對發生過的事件,幾乎是沒有記憶的,但在這之前,可能就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好人」,如母親;或哪些是曾經兇過他甚至打過他的「壞人」。別以為小孩還小什麼都不懂,他們對外人還是有情緒記憶的。
失智症者常重複問問題很煩人、生活不會自理又很累人,有些照顧者身心俱疲,免不了會大小聲或沒有好臉色。雖然失智者不記得,但心仍柔軟有感受,而且還可能保有情緒記憶,會記得誰兇他,誰對他好,所以照顧者也要適時自己舒壓,對雙方都是非常有助益的。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
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