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3歲未婚男性 ,20年前父親車禍腦受傷不良於行,便與母親合力撐起家計及照顧父親責任,雖有交往10年女友,但考量經濟及照顧問題而無法承諾結婚,女友更因年紀漸長而想結束關係,使他開始出現焦慮、憂鬱、失眠嚴重、悲觀負面思惟、吃不下、兩個月暴瘦5公斤、無法關注工作,甚至萌生和父親一起同歸於盡念頭。
另一名70歲退休男性,一肩扛起照顧患有慢性疾病及失智症的母親,隨著母親病情變化、身體問題及干擾行為不斷,進出加護病房多次,照顧上更加費心費力,也出現提不起勁、行動變慢、體重快速下降,兩個月暴瘦了12公斤,還伴隨焦慮失眠、甚至有不想活的自殺意念等症狀,就醫後確診為憂鬱症。經藥物及心理治療,並進行家庭資源整合協談,症狀逐漸改善。
收治患者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表示,照護者往往因長期照護生病的家人,重心擺在生病家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身心需求,再加上長期照顧病人,情緒也易跟罹病病人的病情一起起伏,生病也不自知,尤其男性照護者就像個悶燒鍋,多不願意傾吐壓力,再加上傳統社會觀點,對於在家男性不友善,因此對於自身出現的病痛不適多會忍隱,需求往往被忽略,常陷入憂鬱而不自覺,倘一旦發生問題,易出現激烈反應或嚴重失常行為。
施佳佐解釋,照護者若出現情緒低落、凡事提不起興致、睡眠問題、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以及無法專注等,以上任兩項症狀超過兩周,就應儘速就醫,治療除用藥物之外,也須配合心理治療與家庭資源整合協談,協助整合家庭資源,提供外界資源資訊轉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