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準備 不能夠只靠愛與責任
五十一歲的張先生,去年十一月某天出門買早餐給全家吃,途中一陣暈眩,返家後發現臉、手都麻痺,右側肢體癱軟,診斷為腦中風。出院治療後返家,原本擔心復健漫漫長路,幸好新北市提供「黃金自立給付包」,除了幫忙擬定治療計畫,每周還有職能和物理治療師到家中協助復健。
經過三個月的協助,張先生已經可以自在彈吉他。張太太說出所有中風家屬心聲:「如果沒有政府協助,我和孩子可能都要被逼得走投無路!」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如同張先生如此好運。
照顧和受顧 還是一樣累
圖/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醫院是發現失能者的第一個場域,出院準備是連結長照的快速通道,但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教授陳正芬感嘆:「大部分民眾沒聽過『出院準備』,醫院大半不會主動告訴有需要的病人出院後可運用哪些資源;好一點的,就塞給你一些機構DM。」屏基副院長賈佩芳直言:「台灣人好勇!出院就馬上回家,所有的風險及意外,讓家人承擔。」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大部分醫院只做到約診、居家護理指導等,家總調查,五成六民眾出院後有長照需求,只有不到一成曾透過醫院協助連結長照服務,出院準備服務若沒做好,醫療、長照斷鏈。
陳正芬說,目前許多縣市積極推動出院準備服務,但只限特定疾病患者、無法跨縣市,「服務的靶心實在太小」。她舉例,一位奶奶在三總開刀,安排出院後續長照事宜時,她居住地的長照管理中心無法跨區評估,奶奶必須先出院,再通知照管中心,但出院後的這段等待期,就失去復健與照顧的先機。
制度不完備 摸石頭過河
至於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ABC,是長照2.0亮點,看似小露成績,但不乏長照服務提供單位抱怨,臨時推動新制,制度不完備,導致狀況混亂,服務量能沒有備齊,照管中心轉介的個案不可能一次都收下,更接不下狀況複雜個案,只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此外各縣市資源不同,長照2.0沒完備制度及資源導入,衛福部總喊「滾動修正」,對長照服務單位來說,等於交通順向突然變逆向,沒安全感。
資源沒整合 拉不動醫院
衛福部號稱整合衛政及社政,實質上卻完全脫鉤,資訊沒有整合,文書作業就重複。衛福部在前部長林奏延任內,曾提出成立長照專責單位「長照司」,希望資源整合,眼見衛福部雖端出新試辦計畫想扭轉局勢,但誘因不足,拉不動醫院。長照十年讓民眾無感,長照2.0上路,但台灣愈來愈老,還有多少個十年?
製表/林秀姿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