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高燒一定要看醫生? 3不4要判斷
【作者/張璽、醫師。娘】
由孩子的狀態判斷發燒的嚴重性
當家中寶貝發燒時, 最重要的就是要釐清可能的病因。一般來說,絕大部分的發燒都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當中又以病毒感染的感冒為大宗。發燒體溫的高低不代表疾病的嚴重度,所以並不是燒得很高就一定要就醫,微微燒就可以不理會。常見的病毒引起的感冒,發燒通常不會超過三天,如果發燒超過四天就建議就醫。另外,有些小孩具有熱痙攣的體質,雖然熱痙攣幾乎都是良性的,不會發展為癲癇,而且長大就好了,可是還是需要稍微積極地退燒處理降低發作頻率。大部份感冒的發燒都容易發生在半夜,燒起來的時候病童一定是看起來面有病容且倦怠,如果體溫降下來的時候,病童就恢復活力,那通常也不太需要擔心。
如上文所述,發燒的原因很多,而很多疾病一開始的表現可能只有單純的發燒,因此除了發燒之外的其他症狀表現就非常的重要。孩子發燒時,各位爸爸媽媽們可以參考下方表格觀察寶寶的情形,再判斷是否有就醫的必要。
【發燒觀察重點表】
可再觀察的情況
1 發燒的頻率與溫度有趨緩的傾向
2 燒與燒之間體溫正常時,病童精神活力及食慾與平常一致
3 三天以內單純發燒無其它症狀
建議就醫的情況
1 發燒四天(含)以上
2 有意識變化、抽搐痙攣的狀況
3 呼吸困難、臉色發紫
4 嚴重上吐下瀉、食慾低下、有脫水的現象
家長聞之色變的熱痙攣
熱痙攣是一種發生在發燒狀態(體溫>38度)的不自主抽搐現象(初次好發年齡:10個月∼3歲)。為何會有熱痙攣的致病原因不明,但發現與遺傳有強烈的關係。若是爸爸媽媽本身小時候有熱痙攣的病史,小孩發燒時產生熱痙攣的機率就高。大約15∼20個小孩當中就會有一個孩子有熱痙攣的體質。
雖然熱痙攣發作起來頗為嚇人,但是它其實是良性的疾病,絕大部分的熱痙攣孩子都不會發展為癲癇。發作的時間通常為5分鐘以內,幾乎不會超過15分鐘。通常上小學以後的年紀就不會再發作了。
幫孩子退燒的居家護理妙方
因為大部份的發燒都是病毒感染的感冒居多,所以剛發燒的時候不見得要立即去醫療院所就醫。有時候往往只是小感冒,去診所或醫院與其他病童混雜在一起候診時,反而被傳染更嚴重的疾病。但是發燒本身會讓孩童非常不舒服,孩子不舒服,爸媽心裡也非常難受。因此如何舒緩孩童發燒的不適,就是家長必學的技巧。
使用退燒藥
講到退燒,大家第一直覺就會是使用退燒藥。家裡可以常備一些幼兒的退燒藥水,劑量根據體重而定。市面上常見的成分主要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兩大類,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中最常見的是異布洛芬(Ibuprofen)。另外還有做成肛門塞劑的劑型,一般不建議當首選使用。而阿斯匹靈因為有引起兒童雷氏症候群的風險,禁止使用於18歲以下的兒童。
通常退燒會建議優先使用物理性退燒護理(冰枕、退熱貼、洗溫水浴…),使用藥物退燒的時機通常為體溫超過38.5度或是睡前預防性地給予一劑來應付半夜發燒,降低因發燒不適而睡眠中斷的情況。唯有吃好睡好,身體的抵抗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使病好得快一點。
【退燒藥比較表】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 劑量:10∼15mg/Kg
★ 藥效:每4∼6小時
★ 投藥次數:一日不超過五次,間隔至少4小時以上
異布洛芬(Ibuprofen)
★ 劑量:5∼10mg/Kg
★ 藥效:每6∼8小時
★ 投藥次數:一日最多四次,間隔6小時以上
(本文選自《健康寶寶專業養成必備手冊:小兒科張璽醫師╳醫師。娘實戰育兒65招!》)
.作者:張璽、醫師。娘◎合著
.出版社:資料夾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7/03/31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打造寶寶抗敏肌4原則 醫師:泡澡、洗澡後保濕這樣做
醫病天地/二要二不助學童擺脫蛀牙
醫病天地/小孩戽斗牙齒亂 恐鼻過敏引起
2童發燒腹瀉 寵物龜惹禍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新生兒頻繁血便 醫師建議2方式解決
84.5%國高中生睡眠過少 就寢、喚醒前父母先做這些事
每54名兒童有1名自閉兒 高醫大校長鐘育志籲正視
兒童過敏 逾4成缺鐵
家長嫌太胖 國中女信偏方吃「棉花」減重釀嚴重腸沾黏
醫病天地/幼兒流口水、進食差 應就醫尋求治療改善
兒童腸胃炎怎麼辦? 別再補充運動飲料了!
兒童腸胃炎該不該看醫師? 家長必知4大觀察點!
小孩只愛吃肉?小孩太愛吃甜食?兒科醫師告訴你6大父母最常見的問題
小孩全身紅疹又比人家矮一截? 醫師診斷發現缺鋅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
7月大女嬰吞洗衣球急送醫 醫:洗衣球像糖果小心誤食
罕見兩歲女童竟然長皮蛇 醫師研判應該是水痘疫苗造成
大雞慢啼嗎? 專家警告可能是兒童發展遲緩
如何幫孩子補充Omega-3脂肪酸?國內2專家發表臨床指引
醫師:幼兒小感冒 也可接種流感疫苗
11歲童聞不到味道、嗅覺異常?竟是鼻瘜肉作祟
孩子反覆感冒想打疫苗好辛苦 黃瑽寧:小感冒可接種
爸媽別等了! 柚子醫師示警:九成流感死亡童都沒打疫苗
天氣轉涼!0至6歲類流感就醫攀升 幼兒接種率卻慘兮兮
秋冬季孩童要增加抵抗力 醫師:可用藥浴並按摩穴位
台灣早產兒達10% 中醫大學:安胎、追蹤是存活關鍵
幼兒發燒流鼻水不是感冒?醫:嚴防呼吸道融合病毒上身
扁臉、黑眼圈、眼無神 過敏兒3特徵
猜你喜歡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婦人腰痠背痛到不行才揪出骨鬆病因 花5年救回骨質
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高血糖引起肌肉不自主抽動!糖尿病診斷4標準,2項符合即確診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孫愛用3C不聽勸 醫師:長輩這樣做、孫近視度數愈低
別小看PTSD 太魯閣號事件 醫師:這三類是高危險群
婦人吃素雞塊噎到昏厥 幸好隔壁就是醫院救回一命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