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媽媽寶寶
聽健康
陳函謙過去在壹週刊的欄目,寫盡了小人物在平凡生活底下光怪陸離的故事。她的文字像是黑洞,收攏了人們背負了一輩子的秘密、對愛的渴求、如獸的慾望。而她這回在鏡電視所企劃採訪的紀錄片《高齡女子育兒夢》,也拍出媽媽的那彷彿走在黑暗隧道裡的徬徨與掙扎,但終點總是有光。
四月的某一天,平時並不算嘈雜的媽媽寶寶不公開社團有了聲音。原來是鏡電視的記者陳函謙分享了一部紀錄片的連結──《高齡女子育兒夢》。點進去一看,裡頭受訪的三個女子,有的正為高齡育兒所苦,有的正走在成為母親的路上。而那些或疲憊或盼望的面容,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也許我們看的不只是紀錄片,而是一面鏡子。
44歲的外商主管瑋璿,她成長的年代,女性主義正是顯學。「覺得一輩子在家打滾好像是個Loser,我為什麼要把我的人生花費在把屎把尿上面?」在自我成就與家庭間徘徊,驀然回首,驚覺年紀到了,才趕緊去做取卵手術。而這兩年間,她已經取了七次卵。
52歲的科技業主管Rita,花了21年談戀愛,配合男友不婚不生,最後卻還是被丟開了。人到中年卻沒有歸屬感的她,決定去國外作配對手術。孩子生了,卻沒有後援,現在她下班後都要趕著接孩子,覺得自己任何時候都是用跑的。但是她卻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那時的我垮了,沒有辦法相信任何人,是孩子讓我走出來。」
而今天所要採訪的對象,除了函謙,另一個就是她紀錄片中的另一個訪問對象,同時也是她的國中同學:前美容主編Lulu。
40歲前的Lulu,活得像20幾歲。「每天穿得漂漂亮亮,出席記者會、到國外出差開拓眼界。既然這樣的生活我很滿意,我為什麼不能夠過長一點?當同溫層不覺得自己老的時候,你也自然而然晚生晚婚。」
但當年紀到了,愛情的火花也淡了,心甘情願生了孩子,才發現,自己也已經40多歲。這個年紀要帶三個孩子,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說真的,那還真不是人過的!
陳函謙:「我自己也是35歲才生小孩、37歲生了老二,周遭的朋友也晚生晚婚。年輕的時候,我們讀書、求學,工作很努力。對人生有一些計畫,有些夢想,也追求自我實現,想要經濟獨立。那時我們對會把婚姻或者經營家庭放在比較後面。卻不知道過40歲之後,生兒育女對我們的人生影響是那麼巨大。」
39歲時,大女兒四歲,小兒子兩歲,正是活蹦亂跳的年紀,讓一直很想兼顧的函謙也吃不消了!她離職當了四年全職媽媽。「當然我也有心理掙扎:擔心可能沒有機會回去職場,我這一輩子就要當媽了?這個是不是我的選擇?我要不要做這個選擇?當然,我也曾經想著,我要兼顧,但真的好難。不管是上班、照顧孩子,我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把孩子送給阿公阿嬤那看電視、或是送到幼兒園密閉的空間裡,待到晚上六七點,心裡又覺得不對勁……在這中間會有很多煎熬,有很多取捨是很難的。」
很多媽媽回去帶孩子之後,就再也回不去職場了,幸運的是,函謙在四年之後,孩子上小學,她又重回媒體業。「我算是運氣好的,因為四年真的很久,我那時候也覺得,自己應該都被老闆忘了。因為就連我都快忘了我到底是誰,我其實沒有名字嘛,我就是××媽媽,別人要問我的本名,我還覺得麻煩,當媽媽好像不需要有自己。」
當然,函謙不會去跟她的小孩抱怨:「媽媽都是為了你而犧牲!」也珍惜著母子相伴的時光,但「確實我的專業就不是帶小孩跟做家事。」只有媽媽會知道,在這之中,自己做了什麼樣的選擇。
而對44歲才生了三個孩子的Lulu來說,時間是奢侈的。因為晚生,跟孩子相處就可能比別人少十年了,再加上帶三個孩子實在太累,於是半自願半被迫地,她放棄美妝編輯工作。
「我只能慢慢地從一個光鮮、亮麗的編輯,變成一個三寶媽。孩子還小的時候,每天跟蒼蠅一樣的過生活,然後我會覺得我每天都像被做繭一樣,一直一直吐絲,一直一直被包覆。每天抱著孩子看日出日落,過著沒有盼望的日子,然後半夜餵奶,還三不五時在IG上看到之前同業又去吃什麼好吃的餐廳、看什麼好玩的東西……當時你就是常常會自己落淚,覺得我為什麼要過這樣的日子?」
(曾經為美容編輯,為了三個孩子,LuLu放棄了過往光鮮亮麗的生活,也體驗到高齡生育之苦。)
現在我們眼前的Lulu,跟紀錄片裡無暇裝扮的她,已經不一樣了,她正在一點一點拾回自己漂亮的樣子。
在這部紀錄片出來的時候,她的心境,已經在慢慢地從育兒地獄中跳脫出來,回頭看手忙腳亂的自己,恍如隔世。
「你會可以慢慢開始找出你跟小孩的默契,自己跟自己相處的一個模式,你回去看看他們熟睡的臉,或者是大手牽著小手,問:媽媽帶我們去哪裡玩?這時候你內心會有一種滿足感。你會對自己放棄的一切都釋然了。」
現在的Lulu對自己有全新的發現:原來自己是那麼強壯,可以付出這麼多愛。「你會慢慢的茁壯。我的世界是被拓寬的,跟小孩相處的過程,是很強的能量,那些慢慢長出來的力量,都會跑到你的內心。」
陳函謙在那四年全職在家帶孩子的日子裡,也經歷了一次重整、升級、進化。
「其實在我們一直像陀螺般不停地工作、莫名其妙地長大。而在家帶孩子這段日子,我會孩子這個對照組身上,想起過去是怎麼被對待的?找出那些
從對孩子的期待裡,看到自己有沒有變成我想要變成的人。也清楚看到自己過去卡住的地方、我的盲點。整理完自己的人生後,也更能夠體會別人的人生。那看似埋頭在奶瓶、尿布中,每天跟孩子咿咿呀呀,看似沒有意義、也沒有辦法被量化的日子,你好像不知道它的意義在哪裡?但後來再回去上班,我確實有一點新的能力長出來了。」
求子還是早一點開始好
除了Lulu,陳函謙也陪著她的高中同學、44歲的瑋璿到生殖中心去取卵,一旁看著,也跟著心疼。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若現在回頭來看,函謙與三位受訪者都會覺得:求子,還是早一點開始好。
陳函謙:「看著她們承受身體上的痛苦、一再希望後又失望,真的是一種傷。如果早知道38歲之後這麼難生育,其實會覺得早一點開始準備,或者是凍卵,也許後面就不用吃這麼多苦。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會踏上人工受孕,都已經是身不由己。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她們還是會磨練出了一些人生力量,去面對原本沒有想過的人生課題。」
在這部紀錄片裡,陳函謙想用這三個女性來尋求一個解答:女性要不要進入婚姻?如果想生孩子又沒有婚姻的話,你能不能獨立面對?如果你有婚姻的話,你要不要有小孩?有了小孩之後,你能不能兼顧工作?
她們可能代表了中產階級的一小部分女性在母職與自我中掙扎的縮影,而看著她們的日常,也許,你也會思索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