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任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勾勒「第二層健保」藍圖,改善目前健保困境!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家庭婚姻

父母強迫兄金援敗家弟...心理諮商師:東方人眼中的家庭和諧,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良醫健康網

良醫健康網

為了家族的和諧共榮,父母不分是非的要大兒子無條件地金援支持自己的弟弟,結果造成兄弟間巨大的裂痕。
為了家族的和諧共榮,父母不分是非的要大兒子無條件地金援支持自己的弟弟,結果造成兄弟間巨大的裂痕。
示意圖/ingimage

關於心理界限的例子,我想再多談一點跟我們近一點的關係。

當我們對親近的人失去了心理的界限,又會發生什麼狀況?在我的實務工作中,經常會聽到類似的故事。

提款機大哥

品冠出生在一個大家庭中,爺爺奶奶生了五個小孩,其中只有品冠的爸爸(是長子也是長孫)和叔叔兩個男生,其他姑姑長大後便陸續出嫁。品冠的爸爸遺傳到爺爺的勤儉、認真,很早就離鄉到臺北打拚,成家立業之後,有了自己的一個小家庭。但是品冠的叔叔,從小就好大喜功,一心想賺大錢、做頭家,創業數次,最後都賠錢收場。即便如此,依舊沒有澆熄叔叔的發財夢。

大約在品冠青春期,叔叔又從朋友那打聽到一個賺錢的好機會,但是叔叔身上沒錢,只好轉頭向品冠的爸媽尋求資金。品冠的爺爺奶奶年邁、身上也沒有積蓄,都是靠大兒子奉養,才能有安穩的老年生活。儘管知道小兒子有許多不良紀錄,他們也希望小兒子能儘快像哥哥一樣結婚生子。因此,他們代為開口向大兒子借錢,希望他這個做哥哥的可以幫弟弟一把。

其實,品冠爸爸已經不只一次借錢給弟弟做生意,每一次都慘賠,先前的錢也拿不回來。品冠爸爸不甘心,為何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一再地送給別人揮霍,自己卻得節儉度日,也沒辦法給孩子優渥的生活環境。因此,這一次他下定決心,不管爸媽怎麼哀求,他不再幫這個不成材的弟弟。而那些拒絕的話,聽在爸媽耳裡非常刺耳,覺得做大哥的怎麼可以棄自己的家人不顧,兩老斥責、辱罵他沒有擔當、沒有做弟弟的榜樣,甚至賭氣離家,到出嫁的女兒家借住。

這件事情傳開之後,品冠爸爸背負莫大的壓力,說他不孝、愛計較的話語,不絕於耳。到最後,品冠爸爸罹患憂鬱症,幾年後,一人離家出走,至今生死未卜。品冠曾告訴朋友:「每次在路上遇見流浪漢,我都會多看兩眼。不知道是不是還有機會見到他(爸爸)。」

為了家族的和諧共榮,父母不分是非的要大兒子無條件地支持自己的弟弟,結果造成兄弟間巨大的裂痕,也讓大兒子的下一代還沒成年就失去父親。這件事成了品冠心中很大的陰影,讓他難以對人產生信任感,對很多事情都抱持著負面想法,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慢慢地找回自我。對他來說,家族這個概念,太沉重,也太沉痛。

透過這兩個故事,我想和大家談一談文化這個部分。

人是活在團體中的,談心理界限就不可能忽略文化的因素。特別是東方社會,以農業經濟為主,而家族又是整個農業活動的核心單位。因此,家族的團結、和諧、興盛就變得至關重要,這些約定成俗的信念與習慣,便漸漸地形成以「家」為重的「家族主義」。像是多子多孫,多福氣、家和萬事興、家醜不外揚等,一套獨特的思考模式與生活準則,規定著家庭成員彼此的權利義務,彼此都熟悉哪些行為是合適的、被鼓勵的,哪些則是被禁止的。目的是讓整個社會,可以用最穩定且有效率的方式運行著,以維繫家族的延續。

這些想法和做法並非一定是落後的,放在當時的環境是必然的手段和策略。只是比較麻煩的是,現代人的生活早已脫離了農業型態、進入網路世代,早已不需要這麼多人力、居住空間的安排,也不若農村生活緊密,許多事情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運作。但是幾千年累積下來的傳統和習俗,並不是說改就能馬上調整。因而,造就了許多家庭紛爭以及個人痛苦。特別是以下這兩個觀念,常常讓人在面臨家族問題時,感到非常的棘手、難解。

1.重視家族團體

家族的團結對我們來說,一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家族內有人「胳臂向外彎」,必定會遭致極大的撻伐與排擠。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是一家人,就必須「榮辱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絕對不能置身於事外。只要是有關家族的事情,無論結果好壞,所有人都要一起承擔。

因此,清楚的「心理界限」在東方文化是不存在的。甚至是被壓抑、禁止的,如果家族成員太過強調個人需要,將會破壞團體的凝聚力。為了控制每位成員對家族的忠誠度,家族會把同一個姓氏的所有男性子孫和其配偶,以及他們一起共同養育的孩子,全部集結起來,一起過著「同居共財」的團體生活。

這種單一經濟體,有三個特色:所有的勞力收入皆歸公庫、每個人的必要開銷也從公庫支出、累積起來的財富是大家共同享有,成為家產。就像我們故事中提到的品冠爸爸,賺的錢不能自己花用,必須奉養父母還要提攜兄弟;而明倫則是賣了房子,錢卻不能放到自己的口袋。

當一個人失去經濟自主權,他在人格與自我意識必定得依附團體,依據團體的喜好來決定個人的行為,大家念茲在茲的都是如何讓家族更強大,不能考慮個人的喜好。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很難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能唯唯諾諾、聽命行事。加上我們長久以來重視家族團結的習慣,會讓許多人不敢有太清楚的自我界限,害怕承擔不孝、自私的罪名。

可是放到現代人的生活,這樣的思維模式卻會扼殺一個人的創意與自主性。當小孩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考慮爸媽會不會答應,他就把一部分的生活掌控權交託出去。因此東方社會中,媽寶的比率特別高。

2.強調家族和諧

再者,要一群人從早到晚緊密生活,彼此之間一定會有摩擦。對家族來說,關係間的紛爭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會破壞家族的和諧,造成不必要的分裂。因此,我們非常推崇「忍讓」這個美德。

特別是女性常常扮演家族溝通的橋梁,她能不能把這個角色扮演好,就看她符不符合「溫、良、恭、儉、讓」五大特質。只要她能恪守這些原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並非難事,也能一起成就整個家族的名譽。

也就是說,和諧,是家族運作不可違抗的天條,任何人只要有過激的行為,就有可能導致親屬間的不合,而長久、嚴重的紛爭會讓分家的問題提前來臨。站在長輩的角度,分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大家族」的運作就會分崩離析,並讓他們喪失了家族中的權威地位。所以老人家會努力去除任何會造成分家的危險因素,堅守著能不分家、就不分家的理念。

於是,「忍讓」和「犧牲」成為人人必要的修煉,衝突變成可怕的詛咒,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不分家,看似團結一致、同甘共苦,在這樣的體制下,情緒壓抑久了,往往只會造成更大的悲劇,就像品冠的父親便是家族主義的犧牲品。

對照我個人的教學經驗,亦是如此。許多學員之所以無法堅持個人的界限,來自於他太害怕與人有衝突。對他來說,從小家裡就被教導著不能吵架,大家應該相互友愛,不應該太過算計、自我,以至於他遲遲無法學會什麼是有建設的爭執,該如何透過衝突達成共識。

書籍簡介

書名: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作者:楊嘉玲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7/11/30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楊嘉玲

諮商心理師。熱愛寫作,喜歡透過文字讓人感覺溫暖、獲得療癒。

啟點文化負責人。

柔順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冒險的心。

政大經濟系畢業,發現自己無法融入冰冷的數字世界,憑藉一顆敏銳的心思,以及對人文哲理充滿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輔導之路。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畢業,曾榮獲全國優秀碩博士論文獎,本欲往學術界發展,但繁雜的行政和升等壓力,漸漸失去與人好好連結、互動的機會。決定在30歲生日,送自己一份禮物,離開專任教職工作,追求夢想。

創立啟點文化,透過經營公司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實生活中須面臨的考驗。因此,總能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語,幫助個案突破盲點。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是將枯燥艱澀的專業知識,轉化成簡單、有溫度的話語啟發人們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生命的處境,找到前進的動力。

憂鬱症 心理諮商 人格 心理輔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