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好兒子/如果孩子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摘自《教出好兒子:男孩教養經典代表作,暢銷全球150萬本》/史提夫.畢度夫 著/野人出版提供】
罹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人會出現一種或多種綜合的問題行為,這個疾病已經嚴重影響許多男孩和女孩的生活,主要症狀有容易分心、健忘、難以控制衝動以及過動等。
美國大約有五%的男孩被診斷出罹患這個疾病,其他國家則略低於五%,患者必須服用相當程度劑量的安非他命(Amphetamine)來治療。
這種讓每二十個年輕男孩就有一個必須服用強力藥物才得以控制的疾病,引起許多醫生與相關人士的震驚和關注。
是不是我們過於忙碌的生活導致孩子無法學習平靜和專注?是不是學校要求小男孩安靜坐好的方式有問題?會不會是看了太多的電視才讓小孩的注意力發育出現困難?是否因為經濟壓力導致父母無法符合孩子在生命初期的需求?有沒有可能是藥廠想讓每個人都使用藥物的陰謀?是不是大腦出了什麼差錯?這個病會不會遺傳?
針對這些疑問,你或許可以從以下的內容找到一些有用的資訊。
加拿大的心理醫生蓋伯˙麥特(Gabor Mate)也許是這個領域最知名的優秀治療人員與作家,他在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蓋伯出生於二次大戰納粹大屠殺時的集中營裡,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他的三個兒子也都有這個疾患。他自己會服用藥物,不過劑量很輕,而且只在需要時服用。(認識蓋伯的朋友曾告訴我,他在服藥前後的表現差異很大。)不過也許是因為兒子也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他寫了很多相關的書,提出許多見解。他是個專注而體貼的人,多數加拿大人都看過他精闢的報章專欄,以及在卑詩省溫哥華東區為吸毒成癮的人實施的創新做法。
在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書《眾說紛紜:注意力缺失疾患如何形成,以及你能做些什麼》(Scattered: How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Originate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裡面,蓋伯從自己的經驗談起,生動描述此類病患的感覺。雖然書裡並沒有具體的建議,但是我們仍能從這本書學到很多事情。他想表達的重要訊息之一是,根據一些重大的研究結果,他相信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成因是壓力,而且只有少數人在面對壓力時會為這種獨特的反應所苦。以下是他的看法:
‧我們所認定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以及許多類似的稱呼)屬於正常情形,而且有其潛能與優點,也有相對需要付出的代價。這個疾患在現代社會中特別常見,原因在於我們承受了精神壓力,卻被要求像部機器一樣安靜坐好、調整情緒,以符合社會的期許。罹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非常辛苦,需要大量的愛、了解和協助。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具有遺傳傾向,前提是在懷孕期、嬰兒期或是學步期碰到壓力或困擾,並且受到影響。某些嬰兒需要大量的關注,我們必須更努力去了解和照顧他們。
‧大腦內部幫助我們冷靜、專注和感覺被愛的區域,實際的發育階段是在懷孕期的最後六個月。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人大腦皮層(cortex)比一般人要細。若能減少母親的壓力,並且在嬰兒六個月到一歲這段期間給予充分的關愛和照顧,對於潛在患者可能具有關鍵的預防效果。
‧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克服過程也許需要用到藥物,但是最終仍然是仰賴我們去學習如則做更好的自我情緒調整,以及如何專注和冷靜的技巧。
‧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關心照顧,對於這個疾患以及其他諸如亞斯柏格症(Aspergers)、暴食症、濫用毒品與酗酒等發展疾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想附帶說明的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確實存在,但它經常遭到誤診,因此最重要的是觀察問題行為的所有可能肇因──這個孩子在家庭、學校或是其他環境是否感到壓力。為孩子貼上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標籤之前,必須仔細調查這些因素,因為生活裡還有許多原因會讓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像是霸凌、家庭失和、悲憤和難過等等。
安非他命並非治療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理想藥物,它的藥效會隨著服用時間而減退,同時會引發精神和心臟方面的疾病。根據最近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個藥物和染色體變異有關。這個藥物的優點在於它的確有效,可以開啟一扇窗,讓孩子接受幫助,教導他們學習和自我控制,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家人也可以學習一些規則和方法去幫助孩子。但是千萬不要只仰賴藥物治療,你必須努力減少藥物服用量,或者完全不必服用藥物。

野人文化
野人文化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舅舅給外甥女「50億的大紅包」,媽媽看後嚇壞! 4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小S曾愛攀比,當媽後大轉變:絕對不拿孩子做比較,面對差異只有全力支持與鼓勵!
孩子黏上手機怎麼辦?從小培養其他興趣
王力宏推80歲父扛罪成爸寶 專家:讓孩子從小學會承擔
孩子一直看電視怎麼辦?美國兒科醫學會教爸媽這5招
孩童上國小仍持續尿床 醫師建議接受評估
6歲以下兒虐比率增 衛福部:盼社區更雞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心理師傳授這幾招
忘了自己是如何長大?讓我們成為孩子生命的助力吧
開學了...麻麻別離開我
準公共化簽約期限到月底 現僅3成5保母加入
「別相信父母說身體好」30歲獨女千字文寫下媽媽的秘密
小孩變聰明? 小兒科醫師分享8招
2歲不會說話 共讀讓他語言大爆發
青少年憂鬱 專家:爸媽傾聽 一起解決問題
青少年憂鬱 7個有1個需求助專業
孩子傾向與開明爸媽談心 諮商師建議SOP
孩子憂鬱需求助時 傾向告訴這類型的爸媽
發展遲緩或大雞晚啼? 6歲前是黃金治療期
讓孩子自己做 展開無限的學習空間
兒少傷害致死 車禍居榜首
規範變多薪資福利變少 保母都說不想簽
托育補助契約書沒到 保母無約可簽
公文契約書都沒收到 托育政策上路首日上午無保母簽約
交通事故居兒少死因首位 三成五童坐機車沒戴安全帽
小孩沉默不語背後藏警訊 醫師籲:別錯過語言治療黃金期
晚起、遲到…手機可能成孩子身心發育頭號殺手
天天上演十八相送 孩子恐有分離焦慮症
逾3成家長不知如何談性 專家建議從交朋友聊起
兒少帳戶冷 社工:入不敷出存不起、怕影響福利資格
猜你喜歡
每天都在吃B群,但你吃對了嗎?營養師傳授4吃法,才不會有吃等於沒吃
維他命C飯前or飯後服用? 營養師曝正確時機點:過量小心5大危害
退休族一旦退下來要做什麼?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 工作到老!
40歲起大腦開始衰退!日本醫學博士傳授「大腦排毒飲食法」:吃黏黏的食物,7招防失智
減肥免算熱量輕鬆瘦!營養師傳授簡單3招,低醣飲食控醣就好
保健食品吃了一個月感覺沒效該放棄嗎?專業醫師說這樣吃才看得出效果
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進入人生下半場你需要改變的是「心態」,對自己負責!
「酪梨」不只可減肥,還是「天然防皺霜」!預防醫學名醫教你4大「養肌飲食」吃出好氣色
立夏後如遇梅雨季遲來,天氣濕熱食慾不振!中醫建議蓮藕食療 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功效
營養師揭增強免疫力的3大方法及10種食材 讓你疫情期間吃得好,防疫沒煩惱!
不想做家事就故意摔破碗 夫無奈控「婚前不是這樣的」
有片|清冠一號使用以及匡列、確診懶人包一次報你知
喝對咖啡助減重、延壽!「8NG喝法」曝 做成甜點、晚上喝都不OK
防爭產,財富傳承早規畫!建議父母提早寫好遺囑節稅省,將財產依照自己的心意做好分配
如何改善三高問題?營養師傳授心法教三餐這樣吃
有片|擔心「肌少症」纏身嗎?五個居家阻力運動遠離肌少症
與老伴鬥嘴容易越吵越冒火!薇薇夫人:婚姻家庭如戰場,需帶智慧上陣
水果放冰箱延長保存期限?很多人做錯了 營養師曝「5種水果」放冰箱照樣壞
背痛吃B1、助眠吃B12... 藥師親授「B群挑選法」:該吃哪種、劑量多少一次告訴你
缺鋅有哪些症狀?營養師教如何補鋅 每天吃多少才正常
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研究牛初乳的專家這麼說
降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焦慮症與憂鬱症患者運動好處顯著
今天「立夏」生活有禁忌?專家報四字秘訣給你知
說食依舊/萬金不換的野生黃魚
有片|減肥好嘴饞?3種健康甜點新手也能輕鬆做!
健康飲食搭配運動健身!增肌減脂、補蛋白質良伴的「即食雞胸肉」,你愛哪一味?
親耳聽母親說「你要幫助我解脫」!畢柳鶯醫師:我們母女做成了斷食善終的約定
有片|葡萄皮白白的是農藥嗎?營養師教你吃甚麼顏色的葡萄最健康
香蕉要選直的還是彎的?帶斑點香蕉還能吃?專家告訴你香蕉的好處/壞處有哪些
心臟病發讓他頓悟人生!賣掉千萬宅上山種菜:不能當首富,就當全台最會享受生活的人
「這道菜」適合早上空腹時品嚐 心血管疾病患者去除脂肪後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