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賴仕涵/北市敦南心診所醫師】
小美功課不太突出,個性活潑開朗,在家、在校的表現都不令人擔心,但就是整天掛在網上。這幾天小美忽然不再上網,爸媽起初很開心,慢慢地卻發現小美心情越來越差,後來連學也不上了,他們才感到不對勁,趕緊帶小美就醫。
網路普及,臉書、推特等網路社交軟體蓬勃發展,在青少年間已蔚為風潮。但是,虛擬世界也有現實社會問題,如霸凌,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歐美近年來已注意「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現象,歐盟去年已成立專責研究。初步報告指出,約有10%國中生是網路霸凌受害者,但這數字可能被低估;台灣因沒有評估報告而不得而知,唯門診也有網路霸凌個案。
所謂網路霸凌,是指藉電子郵件、留言板、社交軟體、聊天室等線上科技管道進行霸凌行為。與實體霸凌差異有以下幾點:
一、無實質生理接觸,霸凌方式採取辱罵、抹黑、人身攻擊等心理層面攻擊,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不見得比生理上霸凌來得輕,有時甚至傷害程度更大。
二、發生難度低,但發現機會小。只要有電腦、能上網就能執行網路霸凌,加上網路「匿名」的特點,降低施暴者執行難度,提高跟隨者加入的誘因。除非師長敏感度非常高,否則發現難度比實體霸凌還要高上許多。
三、影響範圍大、持續時間長。研究發現,實體霸凌在寒暑假期間,會因學生彼此接觸減少隨之減緩,但網路霸凌並不會如此;加上網路領域無遠弗屆、網路內容永久存在,傷害力道與時程也非實體霸凌所能比擬。
家長除要注意子女情緒變化外,也要對子女網路使用狀況表示關心與興趣,共同討論及說明,切忌直接禁止。若孩子已出現心情低落、食欲、睡眠變差、拒學或有自殺想法時,則應積極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青少年方面,受到類似傷害應立即向師長反應,也應注意不要加入互相攻擊的惡性循環。校方及老師方面,則應教育學生言論自由與尊重他人間的平衡點、以及相關法令規定,避免青少年輕忽網路霸凌的影響力與法律責任。唯有三方面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齊心協力面對它,才有辦法做出最有效的回應與處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