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男孩生殖器特別小,外觀看來像圓椎狀,醫師提醒,先別急著割包皮,很可能是陰莖「藏」到皮下脂肪的「包埋式陰莖」,少數先天因素外,不少過胖小孩有此困擾,得用整型手術讓陰莖「重出江湖」。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卻飛也飛不高…」,三軍總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陳克琦用流行歌曲比喻「小」雞雞的困擾。
有些家長會急得帶孩子來割包皮,後來才發現原來不是因為包皮過長、包住龜頭的「包莖」,而是陰莖被「埋在」皮下脂肪層裡的「包埋式陰莖」。
陳克琦說,雖然外觀看不到「小雞雞」、或是看來特別小,但這些孩子的陰莖大小通常是正常的,而是因為包皮太短,或包皮與陰莖之間缺乏正常固定,導致包皮無法貼緊陰莖,讓包皮全都擠到龜頭前端。
包埋式陰莖可能會讓患者排尿時無法集中瞄準,或是發生所謂的「氣球現象」,尿液集中導致包皮膨脹,一次噴出又細又強水柱,也可能因為常常反覆小便疼痛、尿路感染,甚至因為「小」雞雞,造成小朋友的自卑心理。
陳克琦說,少數人是先天的,在新生兒時期就可見問題,但不少後天造成。
特別是最近很多小胖子、脂肪過多,導致陰莖「出不來」,平時就有不少80到90公斤小學生在寒暑假時來治療,甚至到青少年、成人後,都可能因病態肥胖,導致陰莖「縮」到脂肪裡,就算減肥後,還是得靠手術才能治療,將陰莖利用縫合正常固定後,才將過長包皮割除。
【2010/02/26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