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呼吸法」再也不生病 寒冷真能增強免疫力?
讀者顏自雄在2019-1-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
在養生的範籌內,我覺得呼吸法也佔有相當重要的部份.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呼吸相關的養生法(氣功、靜坐、還有冰人呼吸法等等),有叫人緩吸緩吐、有叫人吸一小口憋住,受不了再小吸一口,有叫人不要憋氣,有叫人常憋氣對身體好。莫衷一是,因此我想請教教授是否有最新科學研究探討有關到底何種呼吸法才是真正對人養生有所助益的方式?感謝教授。呼吸法實在太多,有自古流傳的龜息法(極緩極緩的呼吸)、有氣功法提倡吸一小小口,憋住,受不了再吸一小口。有自然呼吸法,強調別去控制呼吸,以免造成人體呼吸機制受損。有冰人呼吸法,大口呼吸30回,再憋氣30秒(此法的確可以改變心率),號稱可不再生病,等等….各家氣功、禪修、瑜伽也都有各自的呼吸法。因此才想麻煩教授幫大家解惑。
首先,顏先生所說的種種呼吸方法的確是在網路上到處可見,而相關的著作也是琳瑯滿目。但是,這些方法到底有多少科學根據,我只能說,看起來大多不怎麼靠譜。
我可以確定非常不靠譜的,是那個「冰人呼吸法」,因為它在網路上的資料是與科學證據相差甚遠。所以,接下來,我要專注於討論「冰人呼吸法」。
「冰人」指的是荷蘭人Wim Hof。他擁有26項金氏世界紀錄,包括浸在冰裡73分鐘又48秒。因此,當他談及健康時,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就不得不乖乖地聽。
英文版在亞馬遜網站的介紹,開頭是這樣(翻譯):科學已經證明,傳奇人物Wim Hof的呼吸控制和冷訓練方法可以顯著提高能量水平,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壓力,增強免疫系統,強化身體,成功對抗多種疾病。
中文版在博客來網站的介紹,有這麼兩段:2014年,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醫學中心為了研究這位「冰人」的身體機能,甚至將內毒素注入他的手臂,卻奇蹟般發現,當其他人都呈現流感症狀,唯有霍夫沒有出現絲毫不適。這套經過科學驗證的方法發現,原來,霍夫讓身體經常處在低溫中,藉平穩、深入的呼吸讓身體放鬆,強化自主神經系統,訓練血管的收縮與擴張,進而提升免疫力。目前,霍夫用這套方法,幫助許多人遠離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與憂鬱症。
很不幸的,這兩個介紹,都是大有問題。
首先,醫學文獻裡僅有一篇研究「冰人呼吸法」的論文。它是在2014年發表,標題是Voluntary activation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nd attenuat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humans(自願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和減弱人類的先天免疫反應)。
在這個研究裡,Wim Hof根本就沒有接受測試,所以,中文版介紹裡所說的「將內毒素注入他的手臂」,「奇蹟般發現」,「唯有霍夫沒有出現絲毫不適」,全都是編造出來的謊言。
真正在研究裡接受測試的人共有18位(沒有包括Wim Hof)。他們需要做三件事:冥想,呼吸控制,和暴露在酷寒中。
呼吸控制的實驗是包括憋氣2到3分鐘。這和顏先生引用這本書所說的30秒,是大不相同的。不管如何,儘管這本書鼓吹憋氣對健康有益,但是,科學證據顯示,長時間憋氣可能會造成大腦,腎臟,和肺臟的損傷。
暴露在酷寒中的實驗是包括:赤腳站在雪地上長達30分鐘,赤身裸體躺在雪地上20分鐘; 每天在冰冷的水(0-1°C)中浸泡/游泳長達幾分鐘(包括完全淹沒);並且在海拔1,590米的雪山上(冷風零下12到27度)只穿短褲和鞋子(赤裸上半身),徒步行走。(附註:泡冷水和徒步行走都沒給確切時間,所以,這個研究缺乏嚴謹的態度)
這樣的訓練與中文版介紹所說的「只要趁著洗澡水還熱時,一點點調降,練習冷訓練」,當然是大相徑庭。
不管如何,測試的結果是,交感神經系統的自發激活導致腎上腺素釋放並隨後抑制先天免疫反應。
那,請問,這樣的結果跟中文或英文版介紹所說的「顯著提高能量水平」,「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壓力」,「增強免疫系統」,「強化身體」,「成功對抗多種疾病」,「遠離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與憂鬱症」,是一樣嗎?
不管如何,我們就假設介紹裡所說的有一樣是真的(例如最起碼的「強化身體」),那,您會為此而願意嘗試酷寒實驗裡的任何一項嗎?只要一項就好。例如“最輕鬆”的「赤腳站在雪地上長達30分鐘」。
總之,這本書所說的,是與科學證據相去甚遠。它是為了吸引大家買書,而故意把很困難的體驗(憋氣和酷寒)說成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只不過,真正科學研究裡所做的實驗,是絕大多數人辦不到的。更重要的是,真正科學研究裡所獲得的有關健康的結果,是與書本介紹裡所說的,有天壤之別。
原文:冰人呼吸法,不再生病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版主林慶順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的教授(22年,現已退休),擁有40年的醫學研究經驗,及在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版主是用醫學研究及寫作的經驗來經營這個網站,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主要目的是要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與誤導。https://professorlin.com/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夏至」後養生宜養心! 中醫建議養生茶飲護心增免疫
陽虛、陰虛、痰濕、濕熱...9大體質,你是哪一種?黃帝內經教你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
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沒有婚姻關係的人死亡率高15%
芒種節氣後易引發腸胃濕熱!中醫教你泡「生薑綠茶」順氣血、「紫蘇生薑竹茹茶」除濕熱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中暑刮痧最有用?先搞清楚「陽暑」與「陰暑」,只有一種可以刮痧改善
端午「惡月惡日」百毒齊出!5植物驅毒避邪、5茶飲防疫消暑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黃帝內經:節制七情、調養五臟為養生之道
連日大雨下到快發霉!濕氣致病三階段…除濕NG行為、不同體質怎麼吃,大補帖完整收錄
該怎麼正確的染髮才能成功遮住白髮?染髮5大技巧大公開,跟著這樣做變年輕又自然美
「小滿」天氣漸炎熱 這樣吃這樣動幫你除溼又除熱
立夏後如遇梅雨季遲來,天氣濕熱食慾不振!中醫建議蓮藕食療 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功效
今天「立夏」生活有禁忌?專家報四字秘訣給你知
年過50易營養失調 這樣吃補足「5缺」減少肌肉流失
名中醫的四季養生法:秋白、冬黑、春綠、夏紅...這樣吃提高免疫力少生病
春天養肝好時節早睡少吃酸!春天常見疾病與如何緩解治療?
睡不好,可能跟你吃的東西有關!科學實證5個可以助眠的食物
白髮不一定要染黑才好看!日本設計師教你微白、半白、全白的造型及整理技巧
走路散步可以當運動嗎?想預防肌少症,醫建議勤做「3件事」
發炎、自由基不平衡加速身體老化 研究建議避免3大危險因子
春天養肝四原則 多吃這些綠色食物助排毒
「驚蟄」必知5保健關鍵! 養生以「肝」為先,宜多吃清淡食物
如何讓大腦老得慢?科學實證減緩大腦老化5方法,改變刷牙方式很關鍵!
節氣「雨水」宜養肝護胃 養生做好4件事增強抵抗力!
常楓睡夢中辭世/98歲長壽秘方 戒菸癮、吃得清淡
手腳冰冷發麻怎麼辦?專家教做抬膝拉筋3運動,鍛鍊下肢肌力暖身體
今年最後一個節氣「大寒」,養生先養腎!做好9件事,教你保陰潛陽固陽氣
元氣一日線上課程 教你增加抗寒力與免疫力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在做
最冷節氣「小寒」宜溫補!養生注意三細節,教你不同體質如何進補
猜你喜歡
媳婦想留停,婆婆回說:兒子一人賺錢很可憐! 小姑一句話點醒她,避免成為自己也討厭的惡婆婆
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β-胡蘿蔔素、維他命E有害,綜合維他命無益
愈臭愈好吃?榴槤「4大意想不到好處」曝 1類人別狂嗑
免疫力太強也傷身?營養師教這樣吃,維持「剛剛好就好」的正常免疫力
魚油清血管、魚肝油顧眼睛,放冰箱比較不會壞?最好的保存方式其實是...
滿櫃沒撕標籤的新衣,「她一直在等女兒回家」…台版遺物整理師:在世時就該和解,別讓愛有遺憾
世界最高齡人瑞曾2度罹癌 119歲田中加子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婆婆囤積症「蟑螂上餐桌」媳好崩潰 網友:我媽連擦過濕紙巾都留
婆媽教戰把剛進門媳婦「壓落底」手法 人妻霸氣飛踢對上
夏季吃冰消暑退火 濕氣反而更排不出!?中醫師教祛濕3招自我保健
「聽說」吃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照顧失智父母,「3個法律觀念」照顧者不可不知!
你在浪費你的錢在補充劑上嗎?為什麼過多的維生素讓人感覺恰到好處?
「生酮飲食」是什麼?與斷食有關嗎?營養師告訴你該怎麼健康吃及飲食的注意事項
想留房給孩子,該不該先過戶? 律師教你節稅有眉角
職場上被衝康...嫉妒是永遠的導火線!當心辦公室裡的背刺雙面人
「夏至」後養生宜養心! 中醫建議養生茶飲護心增免疫
職場遇5種同事讓人受不了! 推卸責任又愛裝忙最討厭
湯姆漢克護妻對粉絲爆粗口!這位好萊塢老好人的30年愛情故事,幸福甜蜜靠4秘訣
一個月可減2至3公斤 營養師教如何執行1410飲食法
常熬夜、失眠是「睡前拖延症」?營養師推薦2類助眠食物+改掉易影響睡眠的4個壞習慣
喝檸檬水消暑、美白小心胖一圈! 營養師曝「3大陷阱」:維生素C也輸了
90歲阿嬤減肥成網紅,YouTube衝出百萬點擊!抓住一重點,營養師孫幫糖尿病嬤健康瘦10公斤
瘦子最容易忽略的身體警訊!外表纖細、腰側卻一直有肥肉……這些食物都是地雷
有片|運動完不知道如何伸展嗎?運動防護員五分鐘教你做伸展運動!
吃豬腳、魚皮補充膠原蛋白,誤會大了!營養師告訴你「膠質」、「膠原蛋白」差在哪
天熱沒胃口、吃不下!別再吃冰了,營養師推薦消暑5食材,「辣椒」居然是第一名
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那每一條路都可以!借鏡人生領域的三個Role Model,拼湊自己的未來藍圖
一周吃十幾個便當不胖也怪!醫師外食3招 8個月剷19公斤
大部分情況下,沒有人真的在乎你...只有本人能決定自己的人生!3觀念打造以你為中心的未來藍圖
我們不必是朋友!職場上與同事主管保持「社交距離」關係才會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