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營養食譜

水煮蛋VS.炒蛋差在哪?想減脂或怕膽固醇?這樣吃蛋保留最多營養!

雞蛋示意圖/ingimage
雞蛋示意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小小一顆雞蛋卻有大大的營養,雞蛋富含蛋白質、胺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素,也容易被消化吸收。並且因為雞蛋是容易取得的食材,料理變化又多元,因此是大部分人補充蛋白質的首選食物。

不過任何食物都一樣,常因不同的烹調方式而有不同的結果,雞蛋也因不同料理方式影響其營養保留度與熱量高低。以下是根據營養專家建議的幾種較健康的煮蛋方式。

6種健康的雞蛋料理法

1. 水煮蛋(Boiled Eggs)

水煮蛋直接將整顆帶殼雞蛋放入滾水中煮熟即可,完全不需要使用油或奶油,很適合想減少脂肪攝取的人。

研究顯示,相較於炒蛋,水煮蛋能提高抗氧化物質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的生物可利用率,也就是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雞蛋示意圖。<br />圖/ingimage
雞蛋示意圖。
圖/ingimage

2. 水波蛋(Poached Eggs)

水波蛋跟水煮蛋差不多,同樣不需要額外的油或奶油,也是低脂健康的好選擇。研究也指出,水波蛋的蛋白與脂肪消化率可能優於水煮蛋。

水波蛋做法也不難,將打好的生蛋輕輕放入微滾但非全沸的熱水中,煮到蛋白凝固、蛋黃仍保持流動,就是水波蛋。

營養師還建議,如果怕蛋白散開,可在水中加入一點白醋,輕輕攪拌後再放入雞蛋。

3. 炒蛋(Scrambled Eggs)

比起水煮蛋及水波蛋,炒蛋應是最引人入味的蛋料理之一。

但務必記得,炒蛋所用的油需慎選,如想更健康,可用橄欖油或酪梨油。這類健康油脂除了提供營養,還能幫助吸收雞蛋中脂溶性維生素A。

營養師還建議炒蛋還能加入一些蔬菜一起炒,更能增加營養與纖維量,也讓更有飽足感。

雞蛋所含的優質脂肪、蛋白質和維他命都是腦部健康不可少的營養。<br />圖/ingimage
雞蛋所含的優質脂肪、蛋白質和維他命都是腦部健康不可少的營養。
圖/ingimage

4. 烘蛋料理(Baked Eggs)

烘蛋跟炒蛋一樣,可加入一些豆類或蔬菜,以增加纖維攝取量。

比較方便的是,烘蛋可預先做好冷藏冷凍,要吃時再出來微波加熱,適合匆忙的早上直接當早餐。

5. 歐姆蛋(Omelets)

歐姆蛋也可以加入其他食材,例如蔬菜、起司等,增添更多蛋白質與纖維。。

並且同樣要注意使用橄欖油或酪梨油等較健康的油脂。使用不沾鍋也能減少多餘脂肪。

6. 蛋白料理(Eggs with Egg Whites)

有些人對於吃太多蛋有顧慮,主要在於考量蛋黃含有較高的膽固醇。

蛋黃含有大部分的維生素、礦物質與脂肪;蛋白則是主要的蛋白質來源,蛋白幾乎不含脂肪與膽固醇。

如果有在控制膽固醇,可選擇吃蛋白為主。也可在全蛋中加入額外的蛋白,也是提升蛋白質、不增加脂肪與膽固醇的好方法。

外食建議吃全熟蛋,至少蛋白要熟

最後提醒大家,雞蛋買回家後,要先清潔後再冷藏,尤其是散裝蛋一定要。做法是先拿布沾水後擰乾,擦拭表面糞便羽毛等,再放進冰箱冷藏;要煮時再從冰箱拿出來沖洗一下再開始料理。

雞蛋的煮法吃法很多,還有人喜歡生吃,但吃生蛋要小心感染沙門氏菌。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建議,外食盡量吃全熟蛋比較好,原因有二個:

1.避免沙門氏菌感染

2.吃生蛋無法攝取其中完整營養

因為蛋白裡存在一種天然生物素「蛋白質抑制酶」,蛋白分解酶主要作用是分解蛋白質,讓蛋白質中的胺基酸能夠被人體吸收;而如果生吃雞蛋,蛋白質抑制酶反而讓人體無法好好攝取其中蛋裡的的胺基酸等營養素。全熟的煮法才能將「蛋白質抑制酶」破壞掉,蛋的營養才能完整被我們吸收。因此建議若要充分攝取雞蛋的營養,還是吃全熟蛋較好,至少蛋白一定要熟。

【資料來源】

《health》

元氣網YouTube影音頻道《元氣最愛問》

雞蛋 優質蛋白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