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張宏嘉/高市彭賢禮皮膚科診所醫師】
最近因美國發現病患使用含「待克菲那」(diclofenac)的抗痠痛凝膠,疑似出現肝毒性症狀,引起民眾對該類成分藥品的恐慌。不過,這類成分的藥品最近也被証實可能可以治療皮膚癌前病變。
皮膚癌最常見的警訊是皮膚上產生一些變化,它可能是在小區域中產生平滑、發亮或帶蠟狀的硬塊變化,也可能是紅色硬塊或出血結痂,有時也只是扁平、粗糙、乾澀或鱗屑狀;這些常被認為是皮膚癌的前兆。以下是皮膚癌前期的變化:
1. 日光性角化症:長年曝曬陽光所造成的皮膚病變,可能演變為鱗狀細胞癌。表現症狀通常是皮膚表皮粗糙、有厚度不一的鱗片狀碎屑脫落,發生的位置常見臉部、前臂、手背,對從事戶外工作、膚色較淺者較易有此症狀。
2. 波恩氏病:台灣西南沿海的老一輩居民,因長期飲用含砷的地下水,除了烏腳病和心血管疾病,也產生體內和皮膚的惡性瘤,在皮膚部位最常見的就是波恩氏病。這是一種鱗狀細胞癌的原位癌,病灶處有淡紅色突起的角質厚層,有極少數,病灶處呈現暗黑色,在身體四肢都可以見到。
日光性角化症或波恩氏病的病患中,1至25%會變成惡性瘤,有時是在長瘤10年或更久之後才轉變的。
面對皮膚癌病變,使用3%的「待克菲那」凝膠加上2.5%玻尿酸的基劑,幫助「待克菲那」進入表皮,並停留在表皮裡與環氧化酵素結合,來治療皮膚癌前病變。在美國及澳洲,已經被核可。目前國內並無這樣的藥膏,或許不久的將來,除了國內已經有的免疫調節乳膏「樂得美」,外用待「克菲那凝膠」也是皮膚癌前病變的治療利器之一。
【2009/12/30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