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乳癌、肝癌...囤積脂肪就是增加罹癌率!醫師:這樣運動有效剷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是癌症溫床
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生活慢性病,都跟內臟脂肪囤積有密切關係。但不是只會影響這些疾病而已。日本肥胖學會的《肥胖症診療指南2016》提到,大腸癌、部分食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乳癌、肝癌等癌症都跟脂肪囤積有關。
脂肪囤積會引發癌症,有這麼可怕嗎?
不只日本肥胖學會提出這樣的說法。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及美國癌症研究機構〈AICR〉在2007年提出的報告書中,確實提到肥胖會導致食道腺癌、大腸癌、腎臟癌、停經後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病風險提高。
那麼,因肥胖引發的癌症,占所有癌症的多少比例呢?有份知名論文是以因癌症往生的美國人為對象,來推測癌症發生的原因。這份論文發表於1981年,將以前進行過的龐大調查結果,綜合分析、調查各種癌症原因的致癌率。
35%的癌症是因為飲食生活習慣,30%是抽菸所致,接下來依序是病毒或細菌感染、喝酒等。
1996年,美國哈佛大學癌症預防中心也做了相同的研究,因癌症死亡的原因中,成年後的飲食習慣與肥胖占30%,抽菸也占30%,其他原因依序是運動不足、喝酒等。
這是美國的資料,不能直接套用在亞洲人身上。因為光是內臟脂肪囤積容易性這一點,美國白種人與亞洲人就大不相同。不過,在導致癌症的原因中,飲食習慣與肥胖就占了30%至35%,這個結果確實驚人。
目前還沒有以亞洲人為對象,調查因為肥胖引起的癌症,占所有癌症比例是多少的研究報告,不過現在大眾飲食漸漸歐美化,原本歐美人士罹患率高、亞洲人罹患率低的大腸癌、乳癌、前列腺癌等癌症都有增加趨勢。
在日本有個關於大腸癌的大規模研究, 其中有報告指出,相較於BMI值25以下的人,BMI值27以上的男性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高出1.4倍。
圖片來源:《剷內臟脂肪,降5高:不限醣、不減鹽、不練肌!體檢醫師的最強內臟脂肪調養》
圖14是以20歲以上的男性及女性為對象,調查兩性人數中BMI值在25以上的胖子比例。女性方面的比例一直維持在20%左右,男性方面在1976年至2006這30年時間裡,胖子人數比例倍增,後來也維持在30%左右的高數據。照這樣看來,罹患大腸癌的人數應該不可能減少。
請你拿出最近做的健康檢查報告,確認一下腰圍是否標準,如果超出的話,又超出多少。這麼做,是為了你的健康。大腸癌原本是亞洲人好發性低、歐美人士好發性高的癌症。可是,移居至美國的日裔其大腸癌發生率一直在攀升,第一代的日本移民其發病率竟與美國白種人相當。到了第2代、第3代,發病率不只升高,更可能超越美國白種人。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亞洲人如果持續歐美的飲食習慣,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比白種人高。
剷內臟脂肪最有效的運動
哪種運動的剷除內臟脂肪效果最佳呢?
有份研究報告讓非運動選手的一般美國民眾,分別從事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後,調查內臟脂肪的減少量。結果,有氧運動組消耗的熱量多達67%,內臟脂肪也減少許多。因此研究學者建議,將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一起搭配,最好以有氧運動為優先。
具體說來,先做輕度肌力訓練,再做有氧運動才能發揮效果。肌力訓練後,身體會分泌強化肌肉及骨骼的生長激素。生長激素也有提升血中葡萄糖及脂肪酸濃度的效果,這時候再做有氧運動,就可以消耗脂肪酸,促進脂肪分解。
不過請注意,想消除內臟脂肪和想培養肌肉的方法並不相同。如果想消除內臟脂肪,先做肌力訓練,再做有氧運動才正確;只是這樣的運動順序會抑制蛋白質合成,培養肌肉效果不彰。
倘若你的目的是培養肌肉,那就先做有氧運動,再做肌力訓練。先做有氧運動,會比只做肌力訓練更能促進蛋白質合成。相反地,脂肪燃燒量會變少,所以請把目標堅定在消除內臟脂肪上,持續地運動下去。
肌力訓練只要做10分鐘,有出汗的程度即可。就算沒去健身中心,在家裡做伏地挺身30下或跳繩一分鐘,休息一下再繼續跳一分鐘,總共跳繩10分鐘,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不過,現在還是超級胖子的人千萬不能貪心。無氧運動會讓心臟有負擔,剛開始時請先只做有氧運動,等體重減少5公斤後,再加入肌力訓練。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黃雅苓)
延伸閱讀:
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書籍簡介
剷內臟脂肪,降5高:不限醣、不減鹽、不練肌!體檢醫師的最強內臟脂肪調養内臓脂肪を最速で落とす 日本人最大の体質的弱点とその克服法
作者: 奧田昌子
譯者: 黃瓊仙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9/01/04
奧田昌子
內科醫師、京都大學醫學博士
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研究科畢業。博士課程研修結束後,便致力於了解「生命為何、健康為何」的預防醫學研究。長期任職於健檢中心,為客戶進行一對一的健檢報告解說,親手處理過的體檢資料超過20萬份,從中發現內臟脂肪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化學治療藥物」常見副作用有哪6種? 藥師告訴你該如何處理
牙齒不健康增癌風險!權威期刊:胃癌、食道癌風險飆升50%
連資深護理長都差點錯過肺癌黃金治療期!醫師:關於健檢,大多數人都輕忽一件事
罹癌8成在50歲以後!研究證實8種癌都能靠一件事降風險
如果得了癌症,該不該動手術?手術會不會更糟糕?
賈伯斯死亡之謎?揭開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秘面紗 身體有這些情況都是警訊!
為什麼得癌的偏偏是你?研究腫瘤50年的專家說:因為你沒注意這些事!
2癌友就有1人發炎影響存活率 這6指標中3項要小心
一人得肺癌,全家要當心! 家庭成員誰得肺癌你最危險?答案出人意料
治癌可能不孕 民團首創資訊平台保生育選擇權
早期肝癌存活率 最新統計嘉基領先全國平均值
免疫療法給付再放寬 適用五成泌尿道上皮癌患
關於癌症迷思!進行癌症篩檢有壞處嗎?
為什麼人會罹患癌症?癌症醫的真心話點出關鍵
癌症如同身體慢性發炎 醫指3關鍵避免身體養成「易癌體質」
罹癌想生育 冷凍精子成功做人
「做越詳細的癌症檢查,越能找出疾病?」癌症醫師的真心話:你該知道的2種篩檢壞處
「沒想到我也會是死亡候選人」台大教授的罹癌懺悔:這樣吃竟養出4公分腫瘤
40年不變!肺、肝癌蟬聯癌症死因前兩位
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
突然胃脹、血糖不穩定要留神! 糖尿病患者得這個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2倍
顏清標四兄弟皆罹癌!癌症真的會遺傳嗎?
新型冠狀病毒很可怕?這個病毒更該小心,5%的癌症與它有關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居首
乳癌發生率居冠 晚婚晚生有影響
癌症人口續增 生活型態與老化所致
影/癌症發生人數攀升 女性乳癌奪發生率之冠
疫情衝擊 癌篩人數掉2成 國健署擬將篩檢搬進千人企業
這四種癌篩CP值最高 可降7成死亡率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連12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猜你喜歡
少年3度罹癌恐切半張臉 單親爸戶頭剩4百善心協會全出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防癌不可少「植化素」!血液腫瘤科醫師教蔬果怎麼吃最好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朱俐靜曝罹癌!6個乳癌好發族群 這些人每月要自我檢查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連4年健檢正常竟罹肺癌? 醫師曝原因:X光不一定看得到
愛吃辣、飲酒、喝熱湯恐釀食道癌 這些不良習慣也要戒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癌症為何難治?研究揭致治療失敗和腫瘤復發原因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鍾沛君肺癌開刀 醫師許文虎籲有家族史40歲做LDCT
鍾沛君肺腺癌出院 醫提醒:有家族史 更要警覺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吃對也能減少罹癌率!《JAMA》發現降低肺癌機率達33%的飲食法
活越久就會得!從攝護腺癌中存活 那些被閹割的男人們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預防子宮頸癌 接種疫苗保護力有10年
胃口差、吃不下以為感冒別輕忽 當心是胃癌警訊!
議員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吳淡如也驚爆「疑似肺癌前期」
血尿不會痛沒關係?醫:膀胱癌8成有無痛性血尿,還有其他這些症狀更要留意
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 這二種人要特別注意
排出血尿不會痛 卻可能是罹患這種癌
頭頸癌患者重返社會 盼政府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