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維持腸道健康、延緩老化,不只是飲食需要注意,日常習慣也很關鍵。日本體育大學杉田正明教授提醒,腸道環境若惡化,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會讓疲勞恢復得更慢,甚至影響腦部發展與心理狀態。
記錄數據 掌握身體變化
杉田教授指出,頂尖運動員每天都會記錄睡眠、體重、脈搏、血壓等數據,透過長期追蹤掌握身體變化,幫助調整訓練與生活。對一般人而言,每天記錄體重、體溫或血壓,同樣能幫助了解身體狀態,並及早發現異常。
蛋白質不足 疲勞更難恢復
除了常見的肝功能、血糖數值,杉田特別強調「總蛋白」的重要性。蛋白質不足會讓身體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疲勞恢復變慢。尤其女性容易有貧血問題,但光補鐵不夠,還需要搭配蛋白質,才能合成血紅素,真正改善症狀。
觀察排便情況 看出腸道狀態
腸道是身體能量吸收的關鍵,腸內菌叢失衡會導致消化吸收不良、疲勞感增加,甚至影響專注力與情緒。杉田教授建議,可以利用「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觀察排便狀況,其中「光滑、呈香蕉狀的便便」最理想,顯示腸道環境健康。
善用益生菌與益生元 夜間腸道最活躍
維持腸道健康,需攝取乳酸菌、發酵食品等益生菌(probiotics),以及益生元(prebiotics)如寡糖、膳食纖維,兩者結合則稱為「合生元」。不過,杉田提醒腸道主要在夜間休息時活躍,因此睡前保持腹部溫暖,有助促進血液循環,讓「腸活」更有效。
睡起來第一件事:早晨起床先漱口
2021年,橫濱市立大學醫學部發表研究,指出「口腔內的牙周病菌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牙周病的成因是牙菌斑中的細菌。我們每天因為吃東西或喝水,大約會吞下1000~1500億個細菌。雖然其中大部分會被胃酸殺死,但仍有一部分會進入腸道。
牙周病不僅與免疫力下降有關,還可能侵入血管,隨著血液循環導致全身性疾病,甚至引發糖尿病與心臟病。因此,透過在口腔內進行殺菌、消毒,保持清潔,就能在預防疾病上發揮作用。
那麼,一天24小時之中,口腔環境最糟糕的時刻是什麼時候呢?答案就是早晨剛起床時。白天口水含有殺菌成分,所以細菌不至於大量繁殖,但夜間唾液分泌減少,使得口腔更容易滋生細菌。因此,早起時應先刷牙,去除口腔內的細菌,再進食或喝水。研究顯示,勤於刷牙的人口腔細菌數約為1000~2000億個,不太愛刷牙的人則達4000~6000億個,而幾乎不刷牙的人,甚至可能有高達1兆個細菌定居。
若不先清潔就直接喝水,這些細菌便會直接進入體內。雖然有些人習慣起床後立刻喝水,但至少也要先漱口,即使只是輕輕漱一下,也能幫助維持口腔清潔。另外,從午餐到晚餐通常會間隔6~7小時。據一家進行糞便分析的公司表示,在這段期間內,有漱口習慣的人與沒有漱口習慣的人相比,後者口腔內的細菌會更容易繁殖,並對腸道菌群造成影響。
杉田教授強調,腸道健康是全身狀態的基礎。每天養成良好的飲食與晨間習慣,適度紀錄身體數據,不僅能預防腸道問題,更能提升體力、專注力與生活品質。
‧81歲婦擁百坪豪宅和2千萬資產 兒女每周來訪卻讓她「深感憂慮」
‧78歲退休老闆賣房搬去養老院「不留一毛錢給兒女」遭驅逐無家可歸
‧青椒的籽先別去掉!營養專家:種子和籽蒂藏著健康密碼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