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冬天真的會冷死人!醫師:小心「1月份」心肌梗塞猝死
台灣冬天低溫,真的會「冷死人」,而且天氣越冷,死亡率就越高。
國外的統計
國外的統計數據均顯示:冬季,尤其是「1月份」,是冬季心肌梗塞死亡最高的月份。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1月是心肌梗塞死亡的高發期。
英國公共衛生局公布,曾在2015年1月冬季,數據顯示當年心肌梗塞死亡,達到近十年來1月死亡率的最高點,也超過過去10年1月平均死亡率30%,更都高於同年其他月份。
國內的統計
在溫度24℃的基準下,每下降1℃,台北居民因心肌梗塞而住院的比率會上升2.6%,而地處更南緯度、對氣溫變化更敏感的高雄居民,心肌梗塞住院率會上升4%。心肌梗塞引發的心律不整,是冬天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
研究分析1999-2008年台北氣溫變化與居民死亡率的關係,發現在台北氣溫中位數18.8℃的情況下,
只要氣溫下降10℃,2星期內因寒流效應引發心肌梗塞的相關死亡率就會上升36%。
血管病變死亡,已經不是老人專利
據衛福部之前的統計,每天平均93.3人因心肌梗塞相關疾病死亡,而過去10年中,50歲下的族群,因心肌梗塞死亡率則大幅成長25%,病發年齡年輕化已逐漸成為趨勢。
寒流的「延遲效應」
在台灣心肌梗塞死亡者達40.6%,這高出惡性腫瘤的36.5%,也比癌症更致命多了。寒流造成的氣溫驟降,不僅會立即反應在猝死,也會有“延遲效應”:在寒流過後,2-3個星期裡,會陸續因寒流誘發病症而加重死亡。
另一文獻也是提醒大家,這心血管疾病,最容易在冬天發病 :
冬天溫度每降攝氏1度,未來1個月罹患心肌梗塞的機率會增加2%。
也別忘了,冬天也正值流感高峰期,研究顯示,「流感增加心肌梗塞風險高達6倍」,這可比因接種流感疫苗後的死亡風險更高,還是快速去接種流感疫苗吧,不要心存僥倖。
冬天真的會「冷死人」
冬天低溫,真的會「冷死人」,天氣越冷,死亡率就越高。
預計1月份,會有很多人因心肌梗塞猝死呢。你還不相信嗎?
怎麽可避免冷死人?
國民健康署禦寒8大要點
1. 要保暖:
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
2. 要暖身:
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3. 要隨身攜帶保暖衣物:
由於長者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特別提醒65歲以上長者,晚上睡覺時,記得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外出時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
4. 不大吃大喝及不過多情緒起伏:
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5. 不宜泡湯或泡澡:
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
6. 不加重身體壓力:
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7. 要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
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8. 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
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資料來源:
https://bit.ly/38K739B、https://bit.ly/2WSdn9t
https://bit.ly/3rGFhTO、https://bit.ly/3n5m9vy
※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黃軒
醫學博士。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師,是一名古文詩賦愛好者,是一名專欄作家。 著有《肺癌診治照護指南》、《生命在呼吸之間:胸腔科病房的真情故事》、《因為愛,讓他好好走》、《還有心跳怎會死?:重症醫師揭開死前N種徵兆》。
●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ooihean/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感染新冠康復後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重症醫這麼說
打疫苗暈針怎麼辦?醫教如何察覺暈針前兆及預防
不是有症狀者才有?醫:無症狀感染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
越年輕副作用越強?醫列6點BNT疫苗須知一次看懂
外出該戴手套防疫?醫駁斥:戴手套更易傳播病毒
解封後病例數還會增加?醫:肯定會,2指標是防範重點
比利時婦染2新冠變種逝 同時染2種變異株可能嗎?
如何減少接種疫苗後肌肉疼痛?3種方式能有效緩解
對外送食物包裝狂噴酒精消毒?醫教你一招更安全
不只抗新冠!醫:將有3種mRNA疫苗問世預防疾病
為何共用電梯易被感染?醫:不是不碰按鈕就沒事
當疫苗接種率達成群體免疫 新冠仍流行該怎麼辦?
食物不會傳播新冠病毒 重症醫:該注意的是這件事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醫:使用抗原快篩工具有條件
量額溫準確嗎?重症醫曝最接近身體真正溫度量法
高危險族群是你?醫揭患新冠易重症的慢性病排行
避免到院前因隱形缺氧死亡 重症醫:注意2個關鍵
為什麼連續多日出現死後確診病例?重症醫解惑
居家防疫讓壓力鍋爆炸?醫籲當心新冠壓力症候群
急診醫替患者插管染疫 醫嘆「與死神最短的距離」
重症患者的一線生機 醫揭川普也用過的雞尾酒療法
病毒為什麼容易在傳統市場爆發?醫曝4原因是關鍵
台灣重症和死亡數會一直升高嗎?美國經驗曝關鍵
如何偵測輕症或無症狀者病情惡化?重症醫曝關鍵
社區傳播大爆發怎麼辦?醫曝降死亡率最有效方法
為什麼新冠患者易猝逝家中?醫曝輕症或無症狀仍死亡原因
為何疫情爆發時衝大賣場不明智?醫曝大賣場中最危險區域
為什麼本土病例數每天都在增加?醫師曝關鍵曲線
成員3人以上容易產生家庭傳染!醫師教如何防疫
社區傳播期間哪些活動有風險?醫:一定要戴口罩
猜你喜歡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不去健身房就無法運動?名醫曝比健身房重要的事
洪惠風/LDL壞膽固醇大於50都是毒?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鄒頡龍/從獨臂刀王 談睡前喝酒對睡眠的影響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許金川/偷吃「禁果」得糖尿病?需靠後天的運動、飲食控制、規律服用藥物控制血糖
林思偕/曾受困在疾病的醫師 才知道撫慰病人的正確姿勢
洪子仁/避免醫療量能崩潰 應完善居家照護模式
王正旭/精準醫療治癌 是福音還是難解習題?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許金川/事主猶親,房事也代勞?洗肝機、洗腎能取代人體的腎臟或肝臟嗎?
李伯璋/不忘初心 一往無前 健保改革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