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拇指在上,肝容易出問題? 從手指交握方式看健康
【文、圖/選自新自然主義《掌握身體語言,破解身體密碼》,作者自凝心平】
測驗看看,雙手十指交握時,握在上方的拇指,究竟是你的右手大拇指還是左手大拇指呢?
依照我的身體側寫檔案,手指的交握方式代表「下決定的速度」。
★右手大拇指在上=當機立斷型
★左手大拇指在上=深思熟慮型
右拇指在上的人,進了餐廳,很快就決定要吃什麼。相反的,倘若總是菜單看了老半天還猶豫不決,不知道該點什麼,想必大多數的人都應該是左手拇指在上吧。
在這裡先提醒大家,所謂諮商,原本就是提供個案一對一的深度訪談服務。因此,以下的分析基本上只能視為「一種傾向,亦即從身體側寫的角度來看,有可能出現這樣子的特質」。
右手大拇指在上=當機立斷型
右拇指在上的人無論做任何決定,速度都很快,他們老是把「快點!快點!」掛在嘴邊。
這類型的人具有傑出的解決問題能力,十分適合擔任專案的負責人。此外,他們擁有強烈的企圖心,始終認為工作上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端得出成果來。
「盡快讓事情落幕」是他們的訴求,「玩樂總在工作結束後開始」是他們的原則。要這類型的人把做到一半的工作拋下去玩樂,他們也無法盡興,一定得確實讓工作告一段落,把該辦的事情處理好才願意進行其他的事。
他們習慣列出「待辦事項清單」,享受每完成一項任務就刪掉一項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讓他們的情緒總是處在四平八穩的狀態。
右手拇指在上的人不管面對什麼事,都希望「依表定計畫」、「按部就班」地循序漸進。譬如在開車時候,如果他們碰到超車切入或龜速的車輛,心情會變得焦慮不安,不知不覺地就會咒罵出聲(當然是在關上車窗的情況下)。
對充滿決斷力的右拇指在上者來說,「問題要靠自己解決」,所以他們很容易把事情全攬在自己身上,習慣親力親為,不擅長授權,很難將工作分派給下屬或其他人。凡事寧可選擇自己來,期使盡速將事情處理完畢。
由於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想很快做判斷、下結果,因此,偶爾會招來「急驚風」之類的批評。
就健康層面來說,右拇指在上的人,肝臟和膽囊比較容易承受壓力。
左手大拇指在上=深思熟慮型
事都要經過三思、沉吟一番才做決定的人,正是典型左手大拇指在上的人。
「再等一下」是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這類型的人非得要等到「通盤了解以後,才下決定」,而這也是他們行事的基本訴求。
他們認為在下決定之前,必須旁徵博引收集很多資訊,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做出最好的判斷。要知道整理、消化收集來的資訊是一件很花時間的事,但也因為做足功課,所以能夠找出釜底抽薪的解決對策。在工作上,他們重視過程,能夠發揮某方面的能力,屬於專家型的人才。除此之外,他們富有團隊精神,善與人合作,能夠做有效的授權。他們同時注重環境氛圍,懂得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這類型的人即使列出了「待辦事項清單」,也往往不會訂下「何時截止」的期限,因此偶爾就會出紕漏。此外,遇到事情時,常常有不知從何下手的困擾,辦公桌總是雜亂無章,很難保持整齊有序。
對左手拇指在上的人來說,「所謂的問題就是觀察發展的經過」。正因為狀況是瞬息萬變的,所以,他們討厭只求快不求好的做事態度,對任何事都希望慢慢來,始終認為全面性的判斷最要緊。他們手腦靈活,可以同時進行好幾件事,可惜耐力不足,很容易就感到疲累。由於做個決定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有時候會招來優柔寡斷的評語。
就健康層面來說,左拇指在上的人,胃部和胰臟比較容易承受壓力。
從決斷方式看消化型態
從十指交握時,左右手指何者在上的習慣,可以看出腸胃消化型態。
根據某位東洋醫學專家的講法,經常有意識地練習左、右拇指交互在上的十指交握,當無論左拇指在上或右拇指在上都做得非常順手、自然而然時,消化系統就不至於出現大問題。
而我的研究也有類似觀點,亦即十指交握的方式與其腹部的臟腑有密切的關係。
按腹部器官所在的位置畫出示意圖,可以看到位在中央的是胃和十二指腸,位在身體右側的是肝臟和膽囊,在左側的則是脾臟和胰臟。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圖上看到右側是「肝、膽相照組」,左側是「脾、胰相關組」。
根據東洋醫學的理論,當十指交握時,肝膽和脾胰的運作狀態,影響著左拇指在上或右拇指在上的結果。
右拇指在上容易出現肝臟和膽囊方面的問題
膽囊是「膽量」棲身之處,誠如「膽如斗大」所示,膽是負責決斷的器官。另外,東洋醫學認為人體也有一個容易積滯「怒氣」的臟器,那就是肝臟。
人一旦被憤怒和焦慮牽著鼻子走,就會喪失理性的判斷力,這是肝臟和膽囊已陷入疲憊狀態的證據,此時最好的因應辦法就是先躺下來休息再說。
當我們醒著的時候,肝臟直接受到重力的影響,經常得承受著壓力。只要躺下來確實休息,右拇指在上者就能再次發揮應有的決斷力水準。
左拇指在上容易出現胃部和胰臟方面的問題
左拇指在上的人,有吃東西時狼吞虎嚥易發胖的特質。除此之外,很多這類型的人明明平常備受便祕困擾,可是精神一緊張或期限迫近時,卻會狂拉肚子。
胰臟會大量分泌消化酶,屬於消化器官。另一方面,胰臟也會分泌胰島素。眾所皆知,胰島素是人體內最主要的降血糖激素。胰臟同時具有製造消化液(外分泌)以及荷爾蒙(內分泌)的雙重功能。正因為如此,左拇指在上的人很容易表裡不一,經常感到迷惘、猶豫不決。
反過來說,只要設法整合,使表、裡兩面如一,那麼,當事者就能夠展現八面玲瓏的溝通長才,此後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對手,都能應付自如。
.作者:自凝心平
.譯者: 林雅惠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17/10/31
身心交瘁,工作當然做不好!
「科技業過勞壓力大,三個月痛失五位菁英」最近職場問題頻傳,憾事接二連三發生,使得職場健康管理備受矚目。
一直以來,對諸多專注投入工作的人來說,工作與健康一個是魚、一個是熊掌,怎麼樣都無法兼得。礙於現實壓力,很多人只好當起鴕鳥,把健康問題拋諸腦後,在工作上全心全意衝刺,以求好表現。
但是,你知道嗎?其實職場表現、健康可以不是兩條永遠無法交會的平行線,魚與熊掌是有可能兼得的!本書作者-自凝心平將告訴你,如何解讀自己的身體語言,從各種習慣動作中,了解自己的個性、思考風格以及易感的臟器,從中挖掘出自己的潛力,得知健康(臟器)的保健重點。如此,就能避免過勞、不怕壓力、病魔近身,同時還能發揮驚人工作效率。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把走上癌細胞道路的細胞送進體內:為何基因編輯可能是把雙面刃?
為什麼基因療法治癌症很困難?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是解藥嗎?
救護車搶救生命 常用10種設備
為何自來水裡有特殊氣味?其實和預防傳染病有關
銀髮族群適合登高山嗎?年紀並非主要關鍵,做好「2件事」以免遺憾發生
造就女人比男人複雜的原因:為何男性X染色體基因量只有女性的一半?
走路是防記憶力下降最簡單的有氧運動! 研究揭「建議運動頻率」
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
免疫系統的豁免部位 眼睛可能是基因編輯首選器官
心痛、手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容易被誤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四種病因
假如我們通通是遺傳的受害者 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還有意義嗎?
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當使用動物器官做器官移植會發生什麼事
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要先消炎,醫師教你「對抗發炎」該怎麼吃、怎麼動
想對抗Omicron病毒?提升免疫力很重要!讓營養師帶你認識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
發霉易增罹癌風險,怎麼清潔?譚敦慈教2招除黴,日曬、擦拭都沒用
洗碗精能拿來當洗手乳使用嗎?專家指出這樣做的下場恐害慘你
肥胖影響認知功能!體脂肪每增加9% 大腦就老1歲
春季引發肝火旺,需注重養肝和情緒調節!透過精油釋壓,有助於疏鬱通陽、氣血暢通
大罐能量飲=3杯濃縮咖啡! 英國研究曝「頻繁飲用下場」:恐心臟衰竭
「健檢做太多反而嚇自己」 日醫學教授認為重點在這兩項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 為什麼人們對隔離檢疫總是心存懷疑?
喝酒前別吃巧克力、番茄!專家教預防、解除宿醉最有效科學方法
初二回娘家禁忌別踩 民俗專家:兩撇步招好運
吃飽就想睡是「5大因素」害的! 營養師認證「提神妙招」:多喝水也有用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口渴第一時間想喝冰水、冷水或溫熱水?簡易自測你是「體寒or體熱」
猜你喜歡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少婦家中昏倒留五歲兒 醫師教如何保命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辛苦買快篩劑 希望備而不用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打三劑疫苗 買防疫保單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高醫大團隊研究 傳統中藥「金銀花」有助抗新冠病毒
使用過量止痛退燒藥當心急性肝衰竭!教你正確使用使用過量,呵護你的小心「肝」
早餐吃對了嗎?/燕麥粥、地瓜沙拉、水果 美味組合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火神的眼淚」爆破特效推手陳銘澤血癌離世 享年39歲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餐廳勤消毒 祈禱別被停業
輝瑞心臟病用藥恩久平出現不純物恐致癌 食藥署急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