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洪建德/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
許多人喜歡泡湯,但統計顯示,日本一年在溫泉與浴室死亡的人數逾千人,多數是因水溫過熱而癱瘓,進而心臟麻痺、致命心律不整猝死或溺斃。想要健康泡湯,有一些注意事項。
健康人在44℃的溫泉裡泡20分鐘,就會產生全身動靜脈血管擴張過度,形成管效應,使血壓降低,可能造成虛脫。日本衛生單位建議,心血管與糖尿病患若要泡湯,建議半身浸泡應在42℃以下,全身浸泡以40℃為限,且一次不超過10分鐘。
台灣的浴池常用磁磚,一旦跌到,可能造成腦部挫傷;有些浴室離穿衣服的地方很遠,有時要走100公尺。剛從浴池裡起來時很熱,但外面冷空氣使皮膚蒸發水份快,帶走熱量,走到50公尺後會變得很冷,因為身體熱量在走的時候流失,所以容易著涼。
日本泡湯多是大池,要求先洗好身體,才可以下去溫泉池。如果沒有沖洗就下去,由於性器官可能帶有一些孳病菌,如淋病、病毒等,肛門則可能有大腸菌及革蘭氏陰性菌,而溫泉池最高才44℃,無法消毒,所以大浴池的水不能喝進嘴裡或碰身體黏膜。
德國、奧地利的水療與溫泉區,無論在穿泳衣的外場,或裸體的內場,都要求要墊一層毛巾,以防交叉感染,假如有人不知如何做,旁人都會指導,避免黏膜與黏膜接觸。皮膚有數十層細胞,黏膜只有一層細胞,容易接觸感染。洗三溫暖得菜花的病例在台灣常見,因為日本與台灣都沒有這個防護習慣。
2005年,日本秋田縣溫泉,發生秘湯死亡事故,一家親子四人離奇死亡於溫泉停車場。
後來調查發現,是硫化氫毒氣引起。2010年,台灣也發生溫泉館內老闆清洗而死亡事件。所以,泡湯時也要注意環境通風。
※延伸閱讀》
‧ 泡溫泉要注意的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