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馨
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劉亮馨
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
聽健康
斷食不一定會死亡,而死亡,並不等同善終!
重病的病人,有時候會因為病情發展,過世前腸胃功能下降,所以不感覺餓或無法進食,這是自然現象,並非斷食!
當斷食善終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甚至有很多病人和家屬躍躍欲試,這個現象值得關注。因為,雖然這代表對末期病人的照顧或社會資源的佈建,還有成長的空間,但,最主要的可能是病人和家人的靈性需求沒有被滿足!
當一個病人不再有生產能力、在關係中沒有什麼可以再給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例如:失智、昏迷),他的生命和存在還有無意義?對家屬而言,長期身處一個似乎是時間、精神、經濟資源的黑洞,暗不見光的隧道,受苦又是為了什麼?「斷食善終」彷彿讓他們看到曙光。
病人的辛苦,和家屬的重擔、壓力,是可以理解的,想要逃離痛苦,是人性所趨,但是如果病人自己用斷食來結束生命,這與自殺無異,而如果家屬用斷食來讓病人提早結束生命,看似合情合理,但不合法!更有悖於台灣的民間傳統與信仰!
在我們的文化中,吃,是重要的,每年的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和24節氣,都有相對應的食物。見面時,常會問候:吃飽了嗎?吃飯了沒?台灣的民間習俗中,重大節日、親人的生日和忌日和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都會準備三牲或素菓來祭拜親人及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過去,也有很多家屬堅持用管灌飲食、人工營養的方式,確保病人能夠有足夠的營養,即使是死亡,都不是餓著肚子離開,而成為餓鬼。
試想,這些因為斷食,以致生命提前結束的人,是不是等同活活餓死?對於家屬來講,先放手、主張或執行斷食,讓自己的親人餓死,以後再用食物來祭拜,這樣合乎邏輯嗎?
身為靈性關懷師的我,更擔憂的是,在病人過世之後,放手、主張、執行自己親人斷食的家屬以後會有什麼樣的靈性困擾?當照顧的壓力解除之後,會如何看自己做的那個決定?對於家屬的哀傷旅程會有什麼影響?家屬以後面臨人生的困境或病痛,和自身的死亡時,又會怎麼樣來看待自己曾經做過的這件事?
在臨床上和不同文化的醫學研究中都發現,病人常會把自己認為人生過往中所犯的錯,和現在的處境以及病痛做連結。這些家屬未來長期的靈性狀況,令人擔憂!人死不能復生,想放手、主張、執行自己親人斷食的家屬,請千萬要三思!
責任編輯:吳依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