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三代同遊」是個好主意嗎?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不只是告知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唯有純粹的同理心能展開與病人建立良好治療關係的第一步,讓自己種下的希望種子發芽。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ngimage。
唯有純粹的同理心能展開與病人建立良好治療關係的第一步,讓自己種下的希望種子發芽。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這是一個教學醫院外科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的紀錄。主題是「告知壞消息」,由不同階段的習醫者(住院醫師與醫學系五年級學生)與幾位關心醫學人文的臨床醫師參加討論,而後由參加開會的習醫者以「敘事醫學」的原則,透過「專注的討論」(attention)、「用心的文字整理 」(representation)、與病人建立「親密的關係」(affiliation)。他們認真學習的心得報告也使幾位參加開會的指導老師們深感教學的喜悅,希望這種「教」與「學」的互動可以繼續推廣。

紀錄1:告知壞消息

紀錄2:如何告知壞消息

轉念(林天慧)

醫病之間,如萍水相逢,卻是如此地深刻地相會著,我們有使命守住病人使得在被告知壞消息時不落入絕望的深淵,同時又不會給予過多的「虛假的希望」(false hope),這之間的界線是目前的我還無法去好好拿捏的。

在郭小姐的故事裡,病人接收壞消息時的崩潰,學姊見到病人的心情逐漸轉惡,於是說了一句PET無法完全代表惡性,試圖安慰病人,我認為這句話本身是充滿憐憫與同理的,但除了表達同理,我們還能為病人做什麼呢?

在接收到壞消息時,對病人而言,象徵著自己往後的人生有很大一部分會受到疾病所限制,「頓失生命自主權」的無助,除了同理,我們還可以給予新的生活方向: 以前可以遊山玩水,現在因為要做化療,所以周末約朋友來家裡玩;現在因為病況不好,至少我還能在醫院自由走動,在具有藝術氣息的和信醫院養病;以前能夠自由走動,現在只能在房間裡,那我要趁現在多與陪伴我的家人說說話。

的確,疾病、年老,可能逐漸剝奪我們肉體上的自由,但這種「de-escalation」(「降級」、「緩解」)與「轉念」的思考是身為醫師我們有機會能夠給予病人除了醫療以外的「照護」。

治療關係與同理心(蔡宗霖)

自從進入醫院的那一刻開始,許多生老病死的故事便在我們面前,如煙花一般瞬而揚起,瞬而消逝。當告知生死病老的消息時,身為初生之犢的醫者,我們慢慢開始知道常常不只是要把話「說出來」、說得「好」以外,常常更仰賴的是當下環境及語境的正當性。社會上已經有太多例子讓我們知道,以粗糙與暴力的方式傳遞壞消息,是關係的互相傷害。

在課堂中,帶領我們討論的醫師提到「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這種互動模式。不管是心理諮商、職能治療或者是醫學,凡涉及到病方與醫療人員互動的場景,其實都有「治療關係」這樣的概念存在。

其實也不用想的多冠冕堂皇,我認為其實這就是醫病雙方中,「關乎希望的互利共生」:病人不但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況,也希望這間機構能夠消弭他的不安與對疾病的未知,從而找到痊癒的可能;對醫療人員來說,我們希望病人能越來越好,也希望病人能給予我們信任,從而創造平等而充分的對話空間。無論醫方或病方,我們都在自己、也在對方身上種下希望的種子。

「對這個病他已經知道多少」、「對這個病他希望知道多少」,以及「他最難過的是哪個方面?」這些問題對應到上文SPIKE模型中的第二三步,其實也都指向同一個核心:我們要避免就病論病,而是以同理心、以病人為中心地去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

畢竟罹病是「人」的事情:就像是一段沒辦法預先規劃的長途遠征。身為醫者,我們被教導千百年來從人類身體上蒐集而來的機轉與線索,陪伴病人穿過一片片疾病未知的雲霧之後,最後抵達解答之處——那可能是象徵痊癒的重見天日,也可能終得直臨疾病與死亡的深淵。以這位病人來說,這片陌生的雲霧卻從未給他任何答案,他也不清楚到底惡性黑色素皮膚癌為何物。

於是他繼續沒有方向感地踽踽而行,晃眼過了三十年,我們才有緣分牽起病人的手,一起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去。不管最後我們陪伴病人面對的,是光明,抑或是深壑,我們至少都要先辨認出「他走到哪裡了?走得是快是慢?」,只因我們是少數身處雲靄裡擁有羅盤的人。

我認為,對於還無法成熟地在言談中施展心靈技巧的自己來說,唯有純粹的同理心能展開與病人建立良好治療關係的第一步,讓自己種下的希望種子發芽。

如果醫生錯了 不分科住院醫師 (楊喨晴)

醫生也有可能判斷錯誤。本次討論中老師提到自己行醫過程遇到的案例:一位接受手術後定期追蹤的乳癌病人出現一側下巴感覺異常,來到老師門診。門診時老師認為numb chin syndrome(麻下巴症候群)的可能性不容忽視,和病人解釋這有可能是癌症轉移,需要盡快做近一步的檢查確認。

但病人自身並不覺得這像癌症轉移,問老師有多大的把握這是惡性的。老師擔心延誤診斷,拖延到治療,和病人討論後排了影像檢查,後續又做了病理化驗。影像檢查傾向惡性,病理化驗結果卻是良性。病人的癌症沒有轉移,是老師判斷錯誤了。

醫生本著臨床的症狀、徵候、理學檢查做出初步判斷,下判斷的時候無法確定自己永遠正確,所以我們要和病人詳細溝通解釋,我們目前擔心、懷疑什麼疾病,為什麼要排檢查,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是什麼。

我們不可能每一次都會做對,要保持謙卑、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能因為擁有醫療的專業就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和病人溝通。建立並維護良好的醫病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醫病關係才讓醫生有「犯錯」的空間,才能讓我們給予病人更多的幫助。

延伸閱讀:

2024/1/1 告知壞消息

2024/1/3 如何告知壞消息

責任編輯:吳依凡

職能治療 住院醫師 癌症 轉移 醫病關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