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滿肚子氣卻放不出來怎麼辦?小心「這幾種脹氣」恐是疾病警訊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告知壞消息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病人因病情轉壞而情緒低落,我們也應要鼓起勇氣,不迴避,也不逃避困難的對話,而與病人一起面對,告訴他們我們會在治療中一直陪伴。醫病溝通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病人因病情轉壞而情緒低落,我們也應要鼓起勇氣,不迴避,也不逃避困難的對話,而與病人一起面對,告訴他們我們會在治療中一直陪伴。醫病溝通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這是一個教學醫院外科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的紀錄。主題是「告知壞消息」,由不同階段的習醫者(住院醫師與醫學系五年級學生)與幾位關心醫學人文的臨床醫師參加討論,而後由參加開會的習醫者以「敘事醫學」的原則,透過「專注的討論」(attention)、「用心的文字整理 」(representation)、與病人建立「親密的關係」(affiliation)。他們認真學習的心得報告也使幾位參加開會的指導老師們深感教學的喜悅,希望這種「教」與「學」的互動可以繼續推廣。

告知病情的理論(黃彥勳)

對於告知壞消息,有兩個比較知名的模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SPIKES 模型

1、Setting: 準備好病情資訊、一個好的環境和時間點,並確認病人的狀態是安心舒適的

2、Perception: 了解病人對於目前病情的理解。

3、Invitation: 探詢病人的感受,鼓勵病人表達發問

4、Knowledge: 循序漸進的解釋病情,確認病人能理解

5、Empathize: 隨時同理觀察病患的情緒與反應。

6、Summary: 總結這次談話、提供病患未來的計畫、和病患確認目前進度和努力目標。

SHARE 模型(源自日本心理腫瘤協會)

1. Supportive environment 支持性環境

2. How to deliver the bad news 壞消息的傳達方式

3. Additional information 附加的資訊(客觀、主觀)

4. Reassurance and Emotional support 再確立信任與提供情緒支持

兩個模型的主軸都是希望提供完整的環境、人、心情、資訊以及最後病患情緒宣洩的出口。更重要的還是根據每次的經驗去設計對於病人最適當的告知情境。病人的性格其實對於病情告知來說是很重要的考量,但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第一次遇見病人,不了解病人的性格和需求,因此也不能太躁進的去預設太多,反而容易造成溝通上的問題。

告知的場所(楊喨晴)

討論時,有個同學提出一個問題:門診病人解釋病情的方式是否會與住院病人的有差異?我的看法是,門診病人聽完病情解釋後會回家,好處是家人可能可以提供情緒支持,幫助病人接受病情,壞處是如果家人無法提供支持,病人就會孤立無援。而住院病人聽完病情解釋後,身旁可能沒有家人可以撫慰情緒,但二十四小時都在醫護的照顧之下,比較不用擔心病人一時想不開而出狀況。

捧得高摔得重(李宛璇)

壞消息總是難以接受,更何況是攸關性命的壞消息。

作為在癌症中心實習的醫學生,臨床上很常遇上告知壞消息的情景;我在診間觀察時也不禁自問:「如果我是醫師,我會怎樣做呢?」後來想想,倒不如問:「如果我是病人,我會想如何被告知呢?」

我猜我並不希望我的醫師對我有任何隱瞞,即使我無法完全了解這些醫學名詞背後的學理,我仍然希望知道疾病的嚴重度,我未來可能接受的治療,以及這些治療將如何改變我的日常生活。而相較於懷抱著虛假的希望,我更希望我的醫師能真誠地告訴我最壞的打算,這樣我才能把握時間做一些人生中重要的決策,而不是一開始被告知情況不嚴重,後來才發現無法挽回。

除了自己的健康,我可能會擔心如何跟家人報告壞消息,也可能擔心要暫時離開工作崗位,有人也會因此而產生經濟的問題。

這些擔憂和考量,如果有人能聆聽、理解和接納,那至少我知道,我並不是孤單一人。

我希望自己在診間被如何對待,我就應該努力成為可以如此對待病人的醫師。

病情告知與關懷陪伴並不矛盾衝突,他們也不是二選一的題目;相反,他們常常是互補的。在聆聽、理解病人的需求後,我們更能了解病人對治療的期望,從而安排更適合他們的治療方式。醫師與病人之間若可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也可以幫助病人在治療期間有任何不適或擔憂,都可以儘早告知醫師,以調整治療。

即使病人因病情轉壞而情緒低落,在安全的情況下,我們也應該要鼓起勇氣,不迴避,也不逃避困難的對話,而是與病人一起面對,並告訴他們我們會在治療中一直陪伴。

生命中的好壞常難以預期,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其實也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既然遇上,就盡力,然後互相陪伴走一段路吧!

晚一點摔下來(楊紹甫)

晚一點摔下來,指的是利用對談技巧、時間給予緩衝,在建立醫病關係的同時,減緩壞消息的力道。給予緩衝的方式有很多,很多都具有技巧,但不論如何,都不是單純的延後告知病人壞消息的時機。

首先,如同SPIKES model提及的,在門診與病人開始討論時,先了解病人與家屬對疾病的瞭解程度:這包含他們先前看過哪些醫院?得到什麼樣的消息?當時醫師是怎麼解釋的?病人與家屬是否自己上網了解或從親友打聽到什麼消息呢?在他們認知中這大概是何種嚴重度的疾病?而他們來就診是否抱著特殊的期待而來呢?

接著,醫師必須要妥善的解釋當前檢查結果的意義。如本堂課程討論的案例,此次影像學的檢查結果仍無法確診任何疾病,異常的顯影可能是壞消息、也可能不代表什麼。

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他們不具有詮釋意義的能力與經驗,此時就需要醫師的協助:通常這會代表什麼呢?這樣的異常是常見的嗎?有其他病人遇到過類似的檢驗結果嗎?大多數人在這個階段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又是怎麼面對的?而醫師曾提供過這些病人哪些協助?

在對談過程中,持續注意病人對病情解釋的反應,病人最在意哪些事情,並適時的給予情緒回應。

最後,給出對現階段的總結,包含這次影像檢查可能的結果是什麼,以及接下來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追蹤,中間會經過多少時間等待。明確的告知病人為什麼這麼做?理由是什麼?有沒有其他作法?不那麼做的理由又是什麼?

晚一點摔下來,不是指延後壞消息的時機,而是指增加緩衝,讓病人一旦墜落,也能拉長這中間的過程,讓病人分階段的接受。

延伸閱讀:

2024/1/1 告知壞消息

責任編輯:吳依凡

治療 情緒 家人 住院醫師 心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